文:忠泽(抛开书本戛纳特约记者)开启末日世界的前作1979年,《疯狂的麦克斯》(以下简称麦克斯)第一部横空出世。
这部反乌托邦的澳大利亚电影讲述的是全球原油耗尽背景下,巡逻军警察麦克斯被迫以暴制暴,对抗杀害手下与妻小的飞车党,逐渐走向疯狂的故事。
这部预算仅有38万澳元的影片在全球狂揽一亿美元票房,这一利润成本比例的世界纪录维持了20年才被《女巫布莱尔》打破。
而自筹资金拍摄的乔治·米勒,陪朋友试镜才被选中的梅尔·吉布森,也都因本片声名鹊起,开启他们传奇的电影生涯。
系列的第二部与第三部影片极大完善了整个系列的世界观:被迫变为孤胆英雄的麦克斯在文明崩毁,资源枯竭的世界继续着自己的独行道路,对抗末日的邪恶势力。
它呼应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甚至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日本经典漫画《北斗神拳》的世界观设定、角色设定等都参考了《麦克斯》第二部的故事,而后来的名导大卫·芬奇,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等都表态引用过《麦克斯》系列的桥段。
全面炸裂的系列重启到了续集电影大行其道的二十一世纪一零时代,《麦克斯》系列也迎来了自己的续集,并且依然由乔治 · 米勒亲自执导。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30年后《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以下简称《狂暴之路》)的重启是颠覆性的,它甚至让前作系列的成功变得不值一提:这是一部殿堂级的,可以被列入时代最佳电影讨论范畴的影片。
它作为一个好莱坞动作片+续集电影,在电影艺术最高殿堂的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进行首映,并迅速引爆了口碑。
甚至就在次年,电影节官方邀请毫无戛纳履历的好莱坞导演乔治 · 米勒空降主竞赛评审团主席!
这是极其罕见的,甚至是只针对《狂暴之路》单片的艺术成就极高而极迅速的表彰。
结合新世纪的特效技术,影片视觉实现与动作场面天马行空又完全自洽,表演、角色令人欲罢不能。
全片以1.5亿美元预算在全球报收3.78亿美元票房,并在当年奥斯卡斩获了10项提名并包揽几乎所有的技术奖项!
《卫报》的评论:“挥霍无度的肆意幻想,震耳欲聋的狂噪音,百分百超出预期,乔治·米勒复活了西部朋克经典《麦克斯》系列,使电影在末日荒漠中尽情驰骋”;《福布斯》的满分点评则称:“《狂暴之路》是一部出色和辉煌的电影,不只是我们这时代的伟大的动作片,更是一个伟大和适应时代的电影。
”
南辕北辙的《狂暴女神》顺理成章地,《狂暴之路》的续作,讲述片中令人印象极深刻的“芙莉欧莎”的成长前史的《狂暴女神》,在9年之后受邀在77届戛纳电影节进行首映。
影片既有好莱坞明星加持(锤哥克里斯 · 海姆斯沃斯,安雅 · 泰勒-乔依),是大IP续作,也因为前作炸裂的口碑而吸引了极大的关注。
同时,片方华纳此前不乏在电影节推广超级大片的成功先例;《沙丘》在威尼斯进行首映,而《小丑》则更进一步,一举摘下当年金狮奖,获得了票房奖项的双丰收。
此次,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华纳兄弟,对他们是否能利用欧洲顶级电影节,将工作室里最具挑战性的大片带向商业成功和评论界赞誉而拭目以待。
影片被安排在开幕后第一天晚上于电影宫首映,戛纳对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首映场一票难求,我只得参加次日早上8:30在电影宫的重映。
然而观影过程可谓煎熬,除了开场出片名时观众有鼓掌,整个观影过程反响寥寥,而且可以看到许多人手机屏幕的反光,到了后半场也有了提前退场的观众。
影片最大的败笔是其子供向的风格选择。
锤哥一行人幽默地表演,儿戏化的战斗逻辑看似是想增加娱乐性,却完全破坏了原本的世界观。
在整个《疯狂的麦克斯》系列中,残酷性一直是整个故事得以引人入胜的必要基础——而一旦锤哥像个逗小孩的圣诞老人一样表演,反派喽啰们小丑一样降智,女性角色的猎枪可以百步穿杨轻易击杀反派…故事变得再无危险可言,从少女落入魔窟艰难重生,变成了陆小凤在恶人谷反客为主甚至拜师学艺。
它更像一个《加勒比海盗》那样的童话航海故事,与整个系列的质感背道而驰,极其尴尬。
其次是节奏的拖沓:影片居然用了多个字幕卡分章节,事无巨细地讲述芙莉欧莎每一步的成长:母亲临终如何嘱托,自己如何藏匿在锤哥的部族,如何学习沙漠中求生的技艺,什么契机剃头…这些竟然占据了一小时的篇幅!
一共两小时三十分钟的影片,到了一小时左右,主演安雅才刚刚登场,而到了一半的位置影片才有了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动作戏,安雅和男主人公保卫油罐车的攻防战。
动作戏的设置也有所降级,保留原本设定的奇观噱头,但是讲述方式缺乏了前作的流畅度和紧张感。
“虽然这部电影包含了一些精彩的动作戏,但动作并没有像之前的系列电影一样,占据主导地位。
《狂暴女神》想要成为一部超越动作片的作品,但它的情节令人厌烦。
”《综艺》评价
“这部反乌托邦式的电影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并没有紧张感或流畅性。
它自命不凡的章节式结构更加凸显了其不成形的叙事。
这部电影的大部分内容都像男孩玩玩具一样,而导演似乎确信自己正在挖掘某种奇幻传说。
”《好莱坞报道》评价影片最后美其名曰的“反高潮”叙事,看似是要从女性角色的角度,寻找“复仇”叙事的新可能,殊不知前作中的塞隆正是因为世界不会为她让步才格外显露风采。
《狂暴女神》从风格上与整个系列背道而驰,而换来的表达无法让它与前作相媲美。
失去了“疯狂”,自然也无法造出“女神”。
乔治米勒的功底仍然让人大开眼界,通过狂暴之路拯救了疯狂的麦克斯系列,不过这一部狂暴女神作为复仇女神弗瑞奥萨的传记电影,因为所谓的容颜衰老而更换了查理兹塞隆而选择了更年轻的安雅泰勒确实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不过安雅泰勒在电影里也奉献了绝对精彩的表现,不过较之于前作,肯定相形见绌!
电影从弗瑞奥萨从小被掳掠开始讲述了她的成长史,最后逐渐成长为不死老乔手下的绝顶杀手的故事,当然了最重要的就是她和杀母仇人狄门特斯的复仇故事,最后结局也让人大快!
末日之下勇者胜!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末日废土题材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的前传《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由乔治·米勒执导,于5月24日、6月7日先后在北美和中国内地上映。
这也是《疯狂的麦克斯》系列首部在内地上映的影片。
或许让本系列影迷稍感惊讶的是,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狂暴女神》的票房都有扑街趋势,评价也褒贬不一。
相当多的评论认为前传并未延续《狂暴之路》的惊艳观感,显得冗长无趣;也有不少声音将原因归咎于选角——安雅·泰勒-乔伊取代查理·兹塞隆,成为了新一代的复仇女神弗瑞奥萨,却似乎太过“柔弱”,支撑不起末世荒野女战士的强大人设。
纵观《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电影,2015年的那部《狂暴之路》反倒像是一个过分优秀的例外,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该系列的最高票房,还摘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多个奖项。
它延续了三部前作的世界观,将背景设定在近未来人类文明崩坏、水和石油短缺的澳大利亚内陆,妻子和孩子遭到杀害的前公路巡警麦克斯独自漫步在荒野上,直到遇见一心想要逃离军阀不死乔的弗瑞奥萨,两人才在不打不相识后展开了合作。
前传《狂暴女神》补足了弗瑞奥萨从儿时到长大的故事,也显然想要复制此前的成功,无论是华丽颓废的视听语言,还是反派不死乔等角色的架构,都完整继承自《狂暴之路》。
问题出在哪里?
本文尝试以《狂暴女神》与前作的对比作为切口,但并不想流于技术层面的讨论,而是希望探讨《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究竟为何打动观众,我们又在废土题材的作品中期待着什么。
01 前传失色:当一场不可预知的风暴被无限延长让我们首先回忆一下《狂暴之路》的剧情。
独裁者不死乔控制着都城堡垒的资源,无视贫苦百姓的死活。
作为不死乔手下的指挥官,弗瑞奥萨在一次行动中驾驶着武装运输车,带着不死乔的五位妻妾叛逃了,目的地是远方的绿洲(也是弗瑞奥萨的故乡)。
不死乔发现她偏离了路线,便带领着众多名为“战争男孩”的手下前去追捕。
麦克斯(汤姆·哈迪 饰)被其中一名战争男孩纳克斯抓来当做“血包”,被绑在车头以便供血,也被迫全程参与着抓捕。
于是,几乎在甫一开篇,所有角色就被扔进了遮天蔽日的沙土风暴,这场风暴让麦克斯和弗瑞奥萨暂时摆脱了反派,也奠定了全片癫狂的基调。
人物的言语和行动似乎总是随着风暴舞动,留下诸多不可磨灭的瞬间,比如弗瑞奥萨在闯入风暴前充满惊惧和信念的眼神;也正是在风暴中,麦克斯和弗瑞奥萨第一次见到彼此,他们在极度的混乱中短暂地目光交错,试图理解着周遭发生的一切。
在《狂暴女神》中,这种混乱而不可预知的感觉消失了。
《狂暴之路》发生在三天之内,而《狂暴女神》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用五个章节讲述了弗瑞奥萨从童年开始的完整前史,从她如何在绿洲的家乡被敌人绑架、母亲如何被新反派狄门特斯(克里斯·海姆斯沃斯 饰)杀害,再到她如何被辗转送给不死乔、通过伪装成男孩从而逃脱了成为妻妾的命运等等。
章回体让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但也造成了割裂、冗长的观感,像是一场风暴被无限地拉伸延长了。
导致观感不佳的最重要原因,或许在于叙事动力的缺失。
在前作中,即使世界满目疮痍,却至少留有残存的希望。
在飞驰的战车上,不死乔的妻子之一安格海拉挑衅地质问战争男孩:“是谁杀死了世界?
”(Then who killed the world),言下之意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已经永远消失,如果飞车载着他们回到那片绿色的母性家园,也有可能起死回生。
而在影片结尾,她们错愕地发现,绿洲早已变成沼泽废墟,唯一的选择是重走一遍回堡垒的路,把其他公民从不死乔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既然已知绿洲不在,推动前传《狂暴女神》的故事发生的,就变成了为死去的母亲复仇,也就是追回一个不可能追回的东西。
这让全片的高潮——弗瑞奥萨与仇人狄门特斯的对峙变得毫无张力,无论她怎样呼喊“把童年还给我”,她手刃狄门特斯的手法又有多么残忍变态,她的问题也注定不会得到回答。
02 从荒原到废土:失去救赎希望的世界是怎样的于是,就如诸多批评所说,本片更像是一部吵闹的炫技电影。
其中,外媒《时代周刊》的评价或许最为恰切:“只有奇观,没有远见(only spectacle, no vision)。
”有趣的是,注重视觉效果而弱化社会批判,这正是《疯狂的麦克斯》等废土主题电影的一大特征。
文化研究学者赵柔柔提出,与后启示录或者后乌托邦等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废土有着清晰的视觉特征,强调对末日后情境的拟想,而非对灾难的反思。
尽管冷战中的核威胁是废土想象的最初成因,但是在大众文化的传播中,这个清晰的历史坐标变成了“去历史化”的想象,比如地震、未知病毒,随之凸显出来的则是对废墟本身的迷恋和深描。
按照赵柔柔的看法,废土想象有别于两极化世界中对底层的想象。
在后者的社会结构中,“地上之人美丽柔弱却不事生产,地下之人粗俗可鄙却有生命力”,因此仍有对反抗和救赎的期待。
郝景芳的小说《北京折叠》便是如此,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在穿越不同世界时目睹了强烈的对比,隐含着批判色彩。
可是对废土世界而言,却几乎不再有救赎的可能。
将这一观点代入到《疯狂的麦克斯》系列,我们将拥有不同的视角。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争夺石油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成为1979年第一部《疯狂的麦克斯》的社会背景,并在电影中演变为燃料战和公路追逐戏。
一方面,整个《麦克斯》系列经历了视觉奇观不断成熟过程,设定也从接近现实的警匪片,发展成近未来瑰丽奇幻的科幻片,以至于观众对这个系列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其美学,而非剧情。
可是另一方面,萦绕于整个《麦克斯》系列的疑问,正是“救赎还是否存在”,而希望总是摆动于有和无之间。
比如在1981年的第二部里,失去亲人的麦克斯如同行尸走肉,仅仅为了生存游荡在荒漠中,直到他被部落领袖痛斥为“依靠旧世界为生的蛆虫”,他才不情愿地帮助部落脱离敌人的进攻,即便麦克斯内心仍对人类的彼此联系有所渴望,最后还是选择继续流浪。
而在《狂暴之路》中,麦克斯再次重演了这一循环——独自漫步,加入弗瑞奥萨小队,最终又隐入人群。
让我们把视野继续拉长,看一看“废土”(wasteland)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就会明白为何《疯狂的麦克斯》总是无法逃脱循环。
在废土题材游戏或电影诞生之前,“wasteland”的原意是荒原或不毛之地。
根据维多利亚·迪·帕尔马的研究著作《荒原:一部文化史》,荒原具有一种矛盾的二重性:它既意味着荒无人烟(文明的对立面),又意味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废墟(文明的产物)。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矛盾,是因为这个词本身见证了启蒙运动理念的建立和崩溃——最初,荒原和荒野是可以互换的术语,都用来指上帝为了惩罚人类而形成的恐怖自然景观,比如黑暗的沼泽或丛林。
为了在惩罚中寻求救赎,人们想出种种改良荒原的方法,开始了圈地运动与农业改革。
然而随着进步叙事的崩溃,荒原的含义也逐渐转变为社会过度扩张后盲目疮痍的景象。
我们意识到,堕落而需要救赎的景观不再是大自然赐予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经过人类肮脏的手触碰后产生的。
作者写道:(我们)相信只要限制人类接近一个受污染的地区,“自然”将会自行其道、自我疗愈,并将荒原“变回”荒野,我们就会有风险地陷入“逃避责任的虚假希望之中,幻想着以某种方式抹掉我们过去的污点”。
但这不是解决办法,因为根本没有逃避历史的余地,也没有完全清白的状态,更没有自然之外的人类生存空间。
这段话也十分适合描述《疯狂的麦克斯》。
在《狂暴之路》的结尾,弗瑞奥萨和麦克斯杀死了不死乔,带着他的尸体返回了堡垒。
导演米勒创造了一个看似美好的结局,却揭示了更加不确定的未来——谁能知道堡垒能否重建成功?
弗瑞奥萨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独裁者?
一行人无奈地重返堡垒的桥段,也让人想起人类学家拉图尔笔下那些“没有形式也没有国家的‘移民’”,那些因为气候污染、栖息地破坏而迁移,却发现无处着陆的每个地球居民——“我们必须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生活于外部,风餐露宿,失去所有身份和安逸。
”在《狂暴女神》中,这个结局是通过台词清楚地说出来的。
当年轻的弗瑞奥萨试图逃跑,禁卫军杰克劝她不如加入自己,他告诉她:“这是废土世界,你想去的地方并不存在。
”《疯狂的麦克斯》中的荒凉景象——那一片无垠的沙漠、被烧伤或被辐射伤害的畸形人——不亚于T·S·艾略特在《荒原》中描绘的城市贫民窟或建筑残骸。
导演米勒似乎是以这种方式讽刺着一个失败的世界,其中,未来不断地回到注定要失败的旧模式,相应地,主人公们也总是受到鬼魂的侵扰。
如此看来,弗瑞奥萨和麦克斯的“疯狂”(madness)其实是一种愤怒、悲痛欲绝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混合物,他们的梦中闪回已故亲人的身影,他们想去往并建造新的未来却总是不得其法。
03 绝望中相爱:当浪漫爱变成部落情感令《狂暴女神》观感不同于前作的另一原因在于,比起《狂暴之路》不断聚集同盟的合作小队,这部作品中的弗瑞奥萨显得格外孤独,瞪大着惊恐无助的双眼。
她也遇到了堪称良师益友的禁卫军杰克,可是在这片丛林法则至上的土地,杰克的友善不免令人生疑,虽然影片交代了他也具有类似的创伤背景,但也只用了一句话就草草带过,这使得两人的感情几乎滑落成为一种羸弱的准恋爱关系。
当然并不是说在废土世界谈恋爱就不被允许,关键在于,在一个充满了绝望与残杀、随时都会死去的世界,我们对于关系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在一篇讨论《狂暴之路》的论文中,作者贝琳达·普鲁伊恰如其分地指出:那时,人们会需要一种“部落亲密感”,它是一种互助之爱(philia),而不是浪漫爱(eros)。
它甚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友谊”,因为友谊仍以对一个人的喜爱为前提,而在类似于战争的情形下,部落亲密感与你对他人的感觉无关,而关乎于团体中的共同约定,这便是在说:“我爱这些人胜过爱我自己。
”
普鲁伊认为,在《狂暴之路》中,麦克斯、弗瑞奥萨、纳克斯以及奴隶妻子等人结成的,就是这样一种非浪漫化纽带,它也是去性别化的,反映着人类在一个极度脱节的世界中对于联系的基本需求。
这一亲密感集中体现在麦克斯和弗瑞奥萨身上。
在前三部影片中,观众跟随麦克斯经历了他的记忆和创伤,而在第四部,我们又遇到了弗瑞奥萨,她就像她的名字(Furiosa)那样充满愤怒,从小就是绑架的受害者,又胆战心惊地生活在不死乔的军队里。
这两个颠沛流离的人物相互映照,也在对方身上看清自己,如同镜像。
影片结尾,麦克斯自愿为濒死的弗瑞奥萨输血,并告诉了她自己的真实姓名,两人分别时,也只是沉默地相互点头致意——就像风暴中最初的凝视那样。
这样的处理让人不禁想起日本导演三宅唱的电影《黎明的一切》,片中患有罕见病症的男女主角(他们在发病时也会不合时宜地“发狂”)既不是朋友,更不是恋人,只是把公司当做临时庇护所,一起撰写天文馆解说词,形成了若即若离并相互扶助的关系。
或许可以这样做结,愤怒和疯狂可以是正义的,只要它们的目的是救赎,而不只是复仇。
不过没关系,在《狂暴女神》结尾的一分钟处,剃着平头的弗瑞奥萨带着五位妻子在蓝色夜色中悄悄爬上战车,有一瞬间,安雅·泰勒似乎蜕变成了塞隆的身影。
这大概也是全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她势必要先吞下痛苦并学会独立,才能在接下来的人生邂逅其他友人。
参考资料:《荒原:一部文化史》[美] 维多利亚·迪·帕尔马 著梅雪芹 / 刘黛军 / 颜蕾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5‘Hope is a mistake, if you can’t fix what’s broken you go insane’: a reading of gender, (s)heroism and redemption in Mad Max: Fury Road.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Volume 28, 2019 - Issue 4Movie Review: The ‘Mad Max’ saga treads (hard-to-find) water with frustrating ‘Furiosa’https://apnews.com/article/furiosa-movie-review-anya-taylor-joy-a75ac30b14240643add5ee3d4bc7bcba'Furiosa' Is All Spectacle and No Vision | TIMEhttps://time.com/6978271/furiosa-review/赵柔柔丨中国大众文化文本中的“废土想象”https://mp.weixin.qq.com/s/NwtWi7YEMRhWeVxjTJ1-tA
狄门特斯:你真正想要的,是看我苦苦哀嚎,想让我承受无尽的折磨我要是能满足你我肯定愿意,但我既不怕上不了天堂享福,也不怕下地狱遭报应,而且我还特别不怕疼。
继续!
接着打!
要是不能给我个痛快,那就慢慢折磨我,但你永远也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弗瑞奥萨从狄门特斯身上割下玩偶熊)小狄?
哈哈哈哈哈哈,我一直在等你,等一个像你这样的人,有资格跟我混的人,没有荣誉感,目无法纪,我们两个恶棍,在这片废土上横行霸道。
既然你想干掉我,不如选个好方法,成为我。
弗瑞奥萨:我和你天差地别。
狄门特斯:你和我一样,心早就死了,为了找到活着的感觉,不断追求刺激,只为了甩掉铺天盖地的绝望,悲痛会暂时消退,但很快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又得重新找刺激,寻求更大的刺激,直到我们变得麻木,再大的刺激也索然无味,我们早就是行尸走肉了,小狄!
你和我……问题来了,你有没有那个能耐,让我死得精彩一点?
《狂暴女神》和《狂暴之路》其实是不同“款”的作品,它们虽属同个导演、同个系列、甚至同一类型,却有截然不同的诉求和气质。
《狂暴之路》属于极端风格化的动作片,带有乔治·米勒鲜明的作者印记;而《狂暴女神》刻意淡化了个性标签,更贴合主流商业叙事以向传统英雄片靠拢。
肆无忌惮的邪典趣味和酣畅淋漓的打杀场面少了,代之以漫长的铺垫和大量的文戏,这势必会让它的节奏慢下来。
三天内的故事和十八年的人生,操作起来肯定不一样。
显然,乔治·米勒有了更大的野心和更严肃的表达:他拍的不再是“杀疯了”的爽片,而是想告诉你:杀戮和复仇,没什么爽的。
这一表达在影片结尾透过锤哥之口一股脑儿倾泻到安雅头上,令后者黯然泪目,就差“历史之人”以画外音的形式适时提醒观众:注意听!
原话记不太清了,大致如下:狄门特斯:原来你就是小狄,我一直在等你,等个和我一样无法无天的家伙,一起征服世界。
弗瑞奥萨:我和你不一样。
把我的童年和我妈妈还给我!
狄门特斯:哦,不!
一样的......这是你我的宿命。
驱使你前进的不是希望,而是仇恨。
仇恨没什么不好,可你真有能力完成史诗般的复仇么?
即便此刻你再怎么折磨我,你也不会得到你想要的......找我报仇?
我找谁报仇?
我也曾有一个家......承认吧,这个世界只有野兽才能生存。
为躲避内心铺天盖地的绝望,我们都在寻求更大的刺激,直到再大的刺激也无法刺激你我,我们成了行尸走肉!
这番对话的意思很直白,也很明确。
它是理解整部电影、看懂弗瑞奥萨这个角色的关键。
锤哥的意思有两层:首先,我做的没什么“不对”。
请睁大眼好好看看这个文明尽除、法律尽失的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只剩“刀俎与鱼肉”、男与女的关系只有“交媾和供奶”。
活在这样一个“一切人向一切人开战”的世界,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这是“物竞天择”的唯一生存法则。
每个人都如此,每个人都痛苦,凭什么你要搞“特殊”?
其次,你找我报仇也是“不对”的。
某种程度上,是我“成就”了你,我是你“父亲”(锤哥对不死老乔说“我是在帮她,杀了她母亲,以后就再没什么事能伤害她”——他真是这么认为的。
他将死去儿子的玩具熊送给弗瑞奥萨并以观看行刑的方式“磨练”她,是视其为女儿。
所以面对不死老乔的“联姻”要求,锤哥一开始断然拒绝,直到终于意识到“女儿”跟自己不是一条心时,才愤而抢回了玩具熊)。
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和我是一体两面——我们都为着一个目的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只不过我是为了地盘扩张,而你为报杀母之仇。
总之,都是“私欲”而非“公道”。
当你用一记记重拳砸向我的时候,表面是在为自己讨公道(夺回失去的光阴),可实际只能带给我痛苦......可惜皮糙肉厚的我早已感受不到任何“痛苦”了,而所谓“公道”更无从讨起:不论逝去的光阴还是你母亲,都永远回不来了。
复仇不会令你“心安”,相反,任由愤怒的火焰烧光一切,你就会成为第二个我。
锤哥的“强盗逻辑”,可能中国人听着有点儿怪。
我相信很多人都没get到他的信息,或许认为那只是一个恶棍临死前的胡搅蛮缠。
锤哥之所以发表这一通长篇大论,是因为乔治·米勒希望你关注的不只是复仇的行动,还有复仇的后果。
什么后果?
怎么说呢......举个例子好了。
《铸剑》的最后,眉间尺、黑色人、王的头在沸腾的金鼎中一道煮烂了,褪尽皮肉成为“一模一样”的头骨,众大臣和嫔妃根本拎不清谁是谁,最后只得将三颗死人头共同下葬。
谁是仇人,谁是复仇者,不重要了。
反正最后都是死,徒留一锅从煮沸到平息的清水。
而且:眉间尺想复仇是么?
那你就第一个死——被“复仇本尊”(黑色人)杀死。
正如弗瑞奥萨要想复仇,得先“死”一次:有个镜头是她像死人一样从坟墓(爆炸后的土堆)中爬出,继而失去了一条手臂,换上了机械臂——浴火重生的代价就是失去人性,让自己成为机器。
乔治·米勒对复仇的形而上思考在这很难获得有效传播,因为思想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对复仇这件事的理解不太一样。
提到复仇,中国人想到的往往是“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当你这么想的时候,就说明那些复仇故事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想想《史记》中的死士豫让和赵氏孤儿,或者《水浒传》和金庸小说。
中式复仇注重“恒心”、讲求“快意恩仇”——只要你的目的是正义的(基于宗族的血亲复仇),并合乎“天道”(儒家伦理和价值观),那二话不说干就完了。
因此复仇是天经地义的正剧,区别无非是个时间长短问题:像“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就很快,“掘墓鞭尸”就得等上十六年。
总之,给人的感觉都很“爽”。
老外将复仇想的复杂一些,态度也审慎的多。
西方文学擅长刻画复仇者的精神世界,展现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人性的变化,很多作品的主人公在复仇的过程中都会面临艰难抉择、陷入灵魂的煎熬,典型如《哈姆雷特》。
也就是说:复仇的行动往往会导致当事人痛苦、迷失甚至疯狂。
如杀害孩子报复丈夫(伊阿宋)的美狄亚——这就不是正剧而是悲剧,西方复仇故事的哲学反思意味大过惩恶扬善的道德评判。
如此一来,感觉自然不太“爽”了。
因此老外若是看《赵氏孤儿》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以理解:程婴能主动献祭自己的儿子、赵武能将屠岸贾二十年的养育之情一笔勾销,这些仅凭大义做出的决定会不会都太轻易了......
——就跟我相信有些人不太理解弗瑞奥萨怎么会被杀母混蛋给说哭了一样。
文化心理不同使然。
《狂暴之路》之所以显得更“爽”,表面看是因为有着更快的节奏、更多的动作。
深层原因是:那片表现的觉醒女性针对不死老乔的复仇,更符合中国人对复仇就该杀伐果断、铁血丹心的认知。
结果到了《狂暴女神》,大家突然发现复仇变得拖泥带水、婆婆妈妈起来......连带着动作场面似乎都不那么一气呵成,经常“断片”或省略了(想想结尾的四十日废土大战,完全没从正面拍么)。
所以我才说两部影片诉求不同。
一个对外,一个向内;一个展现行动,一个聚焦内心。
即便抛开两种“复仇观”不论,它们一个“爽”一个“不爽”也是合乎逻辑的:“爽”的是正剧,“不爽”的是悲剧。
《狂暴之路》是正剧,而《狂暴女神》算悲剧。
且《狂暴之路》的故事在后,从时间线上讲,要想抵达正剧,得先经历悲剧;要想超越自我,得先陷入自我的绝望和黑暗。
《狂暴女神》最绝望的一刻就来自雷神直言不讳地点出安雅一直活在“绝望”中。
绝望才期待复仇(因为再无其它事可做)、而复仇通向死亡——当你大仇得报后,若寻不到新的出路,收获的就只有空,与死无异。
那出路是否在希望呢?
也不是。
不论《狂暴之路》的麦克斯还是《狂暴女神》的狄门特斯,都说过这个道理。
面对执意向沙漠进军的弗瑞奥萨,麦克斯说:“你也知道,希望是一个错误”;狄门特斯也对弗瑞奥萨和禁卫杰克大声咆哮道:“你们要去的地方,真的充满希望吗?
别做梦了!
”
希望会扑空,绝望也会。
想起一位中国人的话:“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把以上这段话中的“希望”换成“绿洲”,说的就是弗瑞奥萨。
不论复仇、绝望还是希望,都不能带给她救赎。
那她究竟是靠什么得救的?
答案很简单、很土也很不可思议——对他人的爱。
当她能用仇恨之水浇灌出爱的水果(如果只是惩罚狄门特斯成为“树人”,要他生不如死的活着就毫无意义),当她除了看见自己痛苦还看到了不死老乔姬妾的痛苦,并付出拯救的行动,她就超越了绝望和希望,获得了救赎。
这个世界剥夺了弗瑞奥萨所爱的一切,但她还能有爱,并将爱送给那些与她同病相怜、身不由己的女人。
当且仅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她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童年(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摘水果,最后她把水果递给了被自己救走的女人们)。
这一路,跑的实在太远了......然而,在一个“一切人向一切人开战”的末世,到底要爱哪个“他人”、“爱”又从何而来,仇恨之水为何能浇灌出爱的果实,就不是影片能告诉我们的了。
——可以把它看成乔治·米勒的希望。
6月12日更新,系列影评第3篇,前两篇请见 文章后部分。
乔治 米勒老爷子的《Mad Max》系列是已经载入影史,进入电影殿堂的作品。
1.其是飞车追逐的同时进行打斗的开创者。
该系列第一部于1979年上映。
受到热烈追捧。
2.废土题材的先驱、代表和标杆。
影响了众多电影,也被后来者实以致敬。
在这里只选取三个作为代表,如电影《终结者》,著名游戏《辐射》,日漫格斗系鼻祖《北斗神拳》,后者也都是神作。
3.《Mad Max》的世界观在第二部(1981年)成形,第一部投资预算太有限,以25万美元最终博得1亿票房的收益,创造影史记录。
正是由此,这个系列得以延续至今。
4.“废土”一词的出处源自于1988年EA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废土》(Wasteland)的游戏,既是“废土游戏”的起源,也是“废土”一词的正式出处,但令“废土”一词被广大游戏迷所熟知的是1997年美国英特卫公司推出的超人气游戏《辐射》系列。
该游戏至今长盛不衰。
5.《疯狂的麦克斯》致力塑造出一个核末日及无政府下的世界观。
这也是废土题材的核心。
废土概念来自于二战后,人类对于核战争造成全球毁灭性灾难的担忧。
而西方人的百年拓荒及美国人的西部拓荒,使得这概念深入西方人心。
相比较而言,出身于农业大国的阿中人民,对于这个概念接触的并没有很久。
6.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构想乌托邦世界,人类理想世界的‘空中花园’。
文艺作品以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为代表。
而这种思想自古有之,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桃花源记’。
《疯狂的麦克斯》亦是一部影视形式的反乌托邦作品,其核心要义乃是科幻文艺一直以来试图传达的一种思想:人类的自我毁灭乃是由人类自己造成。
这里提一下宫崎骏老爷子的《风之谷》,亦是废土题材的佼佼辰星。
以下是书接上回的人物和情节分析:7.章鱼人。
为何摩托飞人团首领叫‘章鱼人’,开始我有点奇怪,后来想明白是因为他的那个黑色降落伞大斗篷——他死之后被War Rig(战车)缠在狼牙锤装置上在沙尘风中猎猎鼓动的斗篷形如滚动的八爪鱼触腕,此美术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另外,对于章鱼人的装束,我有一个联想,他的两只黑角和面纱象征恶魔,亦象征死神——又令我想到奥斯曼帝国Harem中的那些后宫佳丽。
还有章鱼人团伙劫掠弗瑞奥萨和杰克油罐车之前,他的先锋二人组骑着摩托压过章鱼人路面logo,还有空中伞兵作战前的冰刀鞋,后背风扇,摩托车手的印第安式野鸡长翎式装束,片中这些美术设计亦都令人眼前一亮,无一不表明本片美术设计的匠心独蕴。
8.Bikedom(摩托王国)中各位飞车党的装束。
近年来有种令人颇觉难受的倾向——好像皮衣皮裤铆钉、X型男性束胸装置变成了SM的专属,但它们其实更是朋克文化的代表。
这里必须提到张彻导演的一众充满男性气概的武侠片,片中多用绑绳交叉缚胸——其实也是京剧中的一种装扮,为了防止在打斗中宽敞的衣衫妨碍动作——但,谁又能说张导没有夹带私货呢?
9.接着上篇评论,再继续深入一下老乔之子Erectus的恋tong Pi (拼音)隐喻:小Furiosa被他第一次摸头发跑上楼梯时,透明的裙子显示已经带上了贞操带。
要素察觉:童贞女(政治工具),老国王,国王的可怕儿子的觊觎。
在这里,畸形代表不完全不健全的人格。
Erectus 是个强壮的大块头需要带呼吸瓶,隐喻他(恋tong Pi )看似强大(在孩子面前这种人似乎强大到无法反抗),其实虚弱,因为恋tong Pi 只敢对孩子下手,他们是不敢对成人下手的。
10.小Furiosa对于男性凝视的敏感与智慧。
一开始鲁利帮的强盗混混把小Furiosa带回营中,强盗们为何要争抢一个小战斗力并不高的小女孩?一直在叫“She is mine!She is mine!”——一方面表现了奴隶身份,一方面表现了即使是小女孩,那也是性资源。
11. 狄门特斯如何向老乔描述自己的‘女儿’小Furiosa?
“untouched by man”——中文字幕很巧妙的略过了这句敏感话语——这也揭露了狄门特斯投老乔所好,早有将’小Furiosa进献之心。
不得不说,狄门特斯虽心狠手辣,但机智多谋。
因为光靠心狠手辣还是成为不了一位枭雄。
他深深懂得‘识时务者为俊杰’、无毒不枭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道理:让章鱼人手下去送死,削弱自已盟友的实力,让自己实力一家独大——在此之前,他已经对于章鱼人不满,对于章鱼人手下只听从章鱼人,不听从自己这个‘boss’感到恼怒。
12.汪达尔人与文学艺术的败亡之隐喻:狄门特斯虽然将‘历史人’收为已用,但对于文学艺术不屑一顾。
因为‘历史人’对他的统治有用,而文学艺术却没有。
他直接砍断汽油镇中坐镇的长发白胡子爷爷的手指(作画的右手手指),在这里隐喻了他代表着汪达尔人(古代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财富和艺术的毁灭者,也表明了他最终将成为转瞬即逝的历史过客。
因为他和汪达尔人一样不懂得文学艺术是人类宝贵财富,亦是统治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他必然失败。
在后面,导演用一个镜头表明狄门特斯是如何毁坏艺术品的。
长发白胡子爷爷修习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的名画《海拉斯和宁芙仙女》,被狄门特斯画上了一只世俗劣质而欲望的手。
Hylas and theNymphs在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这幅沃特豪斯的名画《海拉斯和宁芙仙女》(Hylas and theNymphs,1896),因其与导演所表达的思想和暗示有关。
在希腊神话的伊阿宋与阿尔戈英雄的故事中,海拉斯跟随着赫拉克勒斯去岛上寻找淡水,但就在海拉斯找到水源准备取水时,被水中宁芙们发现,宁芙们都非常爱慕他的英俊,便纷纷从水中出来。
当海拉斯痴痴地看着宁芙们雪白的脸庞和酮体时,宁芙把他拉入水中,永远留了下来。
沃特豪斯画中草丛和背景都略微阴暗,更显得宁芙们的肌肤洁白富有光泽。
海拉斯手上还握着水壶,其中一个宁芙已经拉住了海拉斯的手臂,另一位则拉住了他的衣襟,而海拉斯明显是自己走入水中,丝毫看不出挣扎的痕迹。
沃特豪斯画中主题多表现女妖及复仇。
古希腊神话中,宁芙仙女地位是很高的——对应弗瑞奥萨的身份。
母族人的女儿。
海拉斯——对应狄门特斯。
他必将死于‘宁芙仙女’弗瑞奥萨之手。
而他的目的——夺取堡垒(海拉斯找水)必将落空。
在这里,导演用这幅画暗示了弗瑞奥萨的复仇和狄门特斯的结局。
而沃特豪斯的作品多表现神话、女妖(仙女)及复仇——导演暗示《疯狂的麦克斯》是一部寓言作品。
13.汽油镇穿着考究的银发白胡子老爷爷和‘历史人’一样,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的‘继承者’之一。
他是上层文化精英的隐喻:从他的嘴边一圈黄色胡子来看,应该是食过血的隐喻。
精英的上层文化建筑,也是建立在人民的血汗之上。
而精英们,又是君主统治的帮手。
然而,当实际利益相冲突,为巨大利益而谈判时,白胡子老爷爷一下子就送了人头。
在这里可以看出来,在实际争斗中统治者对于精英们的态度是如何的。
白胡子老爷爷(精英们)的命无所谓,而汽油镇可是实实在在的命脉(石油是现代社会的大动脉)所在啊!
13.白胡子老爷爷那身双排扣的精致讲究上衣,是不是隐喻意大利人和法国人(以往的艺术领域代表,奢靡,‘讲究’而在战争面前无用)——好吧,其实是隐喻上流社会精英和上层建筑的传承保留。
而此时的狄门特斯不懂那么多,他的诉求还停留在争夺统治者地位这个需求上。
14.老乔的设定——统治者、暴君:以前是个军事将领,没有得病前也是个帅哥。
由于(辐射?
)得了皮肤病而必须穿塑料肌肉铠甲,看看他铠甲上那些他所获得的勋章。
那些军功是他人生的荣耀。
亦是他可以成为末日堡垒的君主,统治三个要塞的原因。
他建构了一个军事化的‘帝国’——类似罗马帝国。
不过,帝国里面没有平民,只有贵族(食人魔、子弹农场主、精英-艺术家白胡子)、奴隶和战争男孩——因在末世,资源的匮乏只会让统治下的剥削变得更加残酷。
老乔自有他的一套军事战争美学——他的面具,不由得让我想到咱中国的兰陵王。
——通过恐怖来震慑。
包括蝙蝠侠,哈哈。
而老乔末日堡垒粗犷而具有原始力量的logo设计,钢铁吊机和堡垒外立面的钢铁走廊设计也是片中亮点。
老乔自有他的一套统治理论,在第四部中有着详细刻画。
他牢牢控制着水资源(生命源泉)犹如大清33两白银的经济统治手段——真是喻古讽今。
而他在第四部的一番言论,和这部《狂暴女神》中狄门特斯在堡垒前的煽动性演说,十分明显地说明了统治者的手段及起义者(也不一定正义)的惯用手段,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但老乔的统治由于资源匮乏、也是由于他的吝啬不仁而过于残酷,终于被暴民(分尸)。
15.如今票房不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米国人民消费降级,而国产片更对阿中人民的口味。
大多数阿中人民对于废土题材的审美趣味还有待开发出来。
综上所述,米勒老爷子是不可多得的天才鬼才,在75岁如此高龄还能保持这个水准。
可惜本片艺术价值与票房未成正比。
时间有限,下次影评再继续。
- 6月10日 影评2---说说这部片子的绝赞之处,各种飞车打斗设计是精华,不必我多言,请诸君亲临电影院观赏,绝对值回票价!
先说说片中令人回味不已的点:1,首先看到狄门特斯的古罗马战车造型三驾摩托车我就眼睛一亮!
后来不死老乔的两个儿子Erectus和Scrotus的名字也是仿古罗马人名,让人会心一笑。
其中那个矮个子儿子的装束更是罗马将领风格。
Erectus我感觉是仿古希腊国王阿伽门农之女Electra 之名而造(electra complex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相反症状,意指恨母爱父的情结)——后面还有他的分析。
而Scrotus大概是screw一词的戏谑,意指搞砸,捣乱。
说明这个儿子在老乔眼中也是个废物。
2,狄门特斯和不死老乔城门对宣那一段用麦克风,十分cult humor。
后现代朋克精神的体现。
3. 片中各种朋克造型,尤其那个章鱼人——飞车党头头造型可真是太美丽。
还有其它各种SM造型……老爷子真的很敢——当然,当年前三部曲就是这些朋克+SM式造型,主角梅尔 吉布森的皮衣造型还启发了《北斗神拳》健次郎(拳四郎)的皮衣形象……而本片中锤哥X形皮带绑绳装造型和西班牙斗牛士外套,怎么看怎么好看,但狄门特斯真的是让人恨极,锤哥这次的表演真心不错,有提升。
4. 片中“历史人”那句台词:她是从仇恨中淬炼出来的复仇天使,是第五位启示骑士”真是深得我心!!!
一下子提升了片子的格调。
典故来自于圣经里面世界末日之前,会有四位天启骑士来到人间预示世界末日的到来。
5. 女主折断(我倾向于是咬断)自己手臂后的那个特写,断腕处边缘极其不平,一只血管伸出来——摆明是咬断的——真的令我震惊一整年——仿佛回到了当年看第一部《罪恶之城》之时的感受。
影片前面有铺垫,女主的牙齿和咬合力极强——破坏摩托车油管。
6. 快到结尾处,女主拿狄门特斯做树的肥料真的是cult到极致了,不过二刷时我又看了一遍,不是苹果树,而是桃子树,摘下来的是红心桃子。
——这里应当是《圣经》中蛇诱夏娃吃下智慧果,开启人类心智的典故——而因此,夏娃(女人)又成为了令人类被逐出伊甸园的第一个罪人——这里的隐喻在于“弗奥瑞萨”是蛇——是她拿了“苹果”(片中是桃子)解放了那些被囚、作为孕育者的“妻子”,她开启了反叛的精神——可能是怕这种反讽会得罪一些zongjiao人士,而故意换成桃子——不得不说,导演的女性主义思想让我感动——当然,导演不止于或者说停步于女性主义思想。
我们更要去思考的,是废土后面的各种隐喻、明喻:7. 历史人对弗瑞奥萨所说“让你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才可以生存。
而狄门特斯与不死老乔在城门对视,狄门特斯对于大众那场具有煽动性的演说——都呈现了电影的哲思——历史真是何其相似,难出其外。
8. 狄门特斯是位枭雄,而不死乔是位君主。
枭雄和君主的不同,在对峙时,展现得畅快淋漓。
9. 堡垒下面的食人族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战争与末世的残酷——片中各方势力的角逐展现了核末世的无政府、地方割据、军阀、人如草芥、一生劳苦没有希望、短命而被洗脑的奴隶、人吃人——一个悲惨而苦痛,没有希望的未来——发人深省——这大概也是片子能够无删进入国内院线的原因吧。
10.狄门特斯献上幼女弗瑞奥萨与不死老乔联姻,看得让人齿冷——从古至今,吃女人,将女人作为工具,向来如此。
11. 弗瑞奥萨的复仇之升华——以男性之“根本”——男权的根基——解放那些“孕育者”“妻子”,比起杀死一个仇人,她创造出了普世价值——让女人们看到男人的统治也并非坚不可摧(反抗的思想)。
12.重点:从第四部和这部前传的片中隐喻来看,女性做为“孕育者”(不死老乔的后宫,高地位女性)这里我称为beta女性(男性的附属品),奶妈(产乳者,低地位女性奴隶)Omega女性;而男性作为统治者(“不死老乔”),起义反叛者、枭雄、野心家(狄门特斯)——他们是Alpha(男性)。
不死乔的儿子皮蛋(忘记翻译名了)和蛋皮——这两个名字翻译真的很糟糕——一个是大块头没脑子Erectus,一个是Scrotus(仿罗马人名)。
隐喻末日堡垒乃是罗马帝国的缩影。
他们是Beta男性。
生活在不死乔(他们父亲)的统治下,既是Alpha的帮凶,又受ALpha的压迫。
游离于普遍社会价值以外的Max(西格玛男性,有能力,却没有‘束缚’职责。
他是由于死了妻儿而进入了一种游离状态,隐喻了nuclear family 的核心信仰败亡后男性将不再被职责和家庭所束缚,会成为统治者最大的敌人,而统治者最怕的就是这一点)。
而战争男孩是Omega男性(男性奴隶,生活在底层,得不到关爱,没有交配权,是炮灰般的存在)还有食人族(社会渣宰)——我怀疑这是隐喻吸毒者和罪犯?
弗瑞奥萨所属族群,叫“众母之族”——母系氏族——和平宁静而强于战事——这是原始人类母系社会的隐喻,在那里有着强有力的女性,男女平等和谐。
弗奥瑞萨被带走——表明历史进入父系社会(男权社会)——没有人是自由的——男女都被压迫。
alpha女性:弗瑞奥萨和第4部中的“众母之地”女族族人。
具有反抗精神,并独立自强。
第四部中,当alpha女性她们联合Beta女性和西格玛男性(他们也受到父权制的迫害),但我怀疑其可行性——成功的杀死了不死老乔——男权统治的象征——当弗奥瑞萨被扶着站在人群之上,大众欢呼着她的名字,隐喻着父权统治的结束,女性执政的开端——我想这应该是导演的想法,或者在未来具有同情心正义感的女性执政会更好——当然,任何具有同情心正义感为人民着想的人,不论男女,才是最好的执政官。
当然,我们也看到,导演是让Max扶着弗瑞奥萨“上台”的,这说明,没有男性的支持,女性执政也难以成为现实。
而Beta女性,那个赢得‘五马分尸’角斗的诺顿先生,进入狄门特斯的队伍,成为帮凶。
13. 不死老乔的心病:他的儿子们,大块头皮蛋(Rictus Erectus),和蛋皮(Scrotus),作为畸形(有缺陷的)儿子,还有第四部里那个侏儒大儿子(头脑非常聪明)都是残缺品,不成器,不可继承这辉煌的帝国大统——他需要一个完美的儿子——父权社会对于子嗣传承的迷恋。
14. 大块头皮蛋(Rictus Erectus),作为Beta男性,又没有得到过母亲的呵护和养育。
在父亲不死乔(皇帝——父权)的长期压迫下,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产生了性压抑,是个恋tong Pi。
他房间里一堆娃娃,和对小弗瑞奥萨的“兴趣”,令人齿冷。
也可以说是被剥夺正常童年和女性教育而产生的不健全人格。
当父亲的后宫妻妾生产时,他对于小弗瑞奥萨的兴趣,让小弗瑞奥萨吓得跑上楼梯,而他的兄弟蛋皮(Scrotus)侧过头,一付“你咋又犯老毛病”的神情,表明皮蛋(Rictus Erectus)绝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
15.而狄门特斯将以前作为囚徒,带着口枷的小弗瑞奥萨突然盛装打扮,带在身边,染成和自己一样的红发,分明是想将其当成‘自己女儿’进献给不死老乔,成为联姻之盟的筹码。
而之所以,他说小弗瑞奥萨是自己女儿,是自己的人,不愿联姻的一番言不由衷的话,不过是想要抬高双方交涉时得到的好处罢了。
而他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小弗瑞奥萨揭穿了他的一堆假话。
这里像前面让章鱼人的手下扮作战争男孩一样,也体现了他机智多谋,心狠手辣,无所不用其极的一面。
而他说“从今后,叫我狄门特斯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的模仿——表露他野心勃勃的一面。
如果没有弗瑞奥萨和杰克的从中作梗,他未必输给不死老乔。
但他做君主,可能还是比不死老乔差不少的。
而他骨子里太血腥,也非良君。
如果他不是狂怒,看到子弹农场这一时的输赢,而是将弗瑞奥萨和杰克饶过一命,招致麾下。
并承诺事后给予两人自由。
说不定后来不会得到那样的结果。
但一切终有天定,他多行不义,必然也招致他以往不放在眼中的人的复仇。
15. 但狄门特斯也是战争的受害者,他最后与弗瑞奥萨的一段对话,表明他以前也是个普通正常人。
但失去家人和生存的残酷令他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我觉得这多少是对巴以和其它战争的隐喻和反思。
16. 禁卫边杰克,一位Beta。
是个温柔善良、慷慨的好男人,也是大多数爱家顾家爱妻儿尊重女性爱护孩子的男性的缩影,这样的男性,是女性可以与之结盟对抗父权社会的同盟军。
因为杰克这样的人,也认识到君主(父权)的压迫。
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愿景,他们也是可以起来反抗的。
最后杰克被虐待而死,真是看得人心痛。
-6月7日,影评1 前记: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好莱坞重现荣光一看到《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上映,就赶紧订了票。
晚上7:30场,杜比全景声影厅。
人很少,一共才6个人。
由于不远处开了一个商业综合体,这家电影院的观众肉眼可见的少了。
旁边一家最早的影院似乎已经关门大吉了。
希望这个实惠的电影院能一直营业下去。
说到与《疯狂的麦克斯》结缘,还是2015年在澳洲时,喜欢看电影的我,从克莱墩(屯)坐火车到猫本中心才能看电影。
当时没有字幕也看下去了,令我惊讶的是,我居然全听懂了!
一看倾心,奉为神片!
印象中尤其是塞隆所饰女主角,真乃女性楷模。
近几年国内娇妻文学、“娇妻”“嗲女”古偶电视剧甚嚣尘上。
连好好莱坞的女性角色都江河日下,再也不见《异形》当年西格尼韦弗或《生化危机》米拉乔沃维奇大女主形象!
可悲可叹!
2015年由《疯狂的麦克斯4》接触废土朋克——不,应该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那就是《北斗神拳》,当年这部动画片能够播放,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做为小女孩的我,当年其实对《北斗神拳》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当时只有这个在播。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是各种爆头画面。
还有那句“你已经死了”,美丽的尤利娅和“身上有七个伤疤的男人”——当年好像是看到尤利娅自尽跳下来那集以后,好像就没播了?
现在看原哲夫的漫画画风,怎么一个写实+精美了得——作为格斗漫画的鼻祖——的确具有开创性。
但多年后,才知道原来《北斗神拳》男主原型是李小龙,而灵感来自于当年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如今再看前三部,有些粗糙,比较难下咽。
虽然以前也有《未来水世界》等废土朋克(海洋)片,但总体来说,废土朋克类型还是很小众的。
这里不得不说到导演乔治米勒,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来自澳洲的他,在第四部《狂暴之路》上,灵感才华简直是天神降临一般。
虽然影片在纳米比亚取景拍摄的《狂暴公路》,而导演出生于澳洲大地,无论是澳洲还是非洲,那种原始狂野的血脉,悉数被导演融入到影片当中。
回过来说到这部《狂暴女神》虽然有不少可以诟病之处,但相比较好莱坞近年来许多看似点缀着华丽的一坨屎电影:没错说的就是最近高司令的那部《特技狂人》——此电影除了一些特技场景简直让我坐立难安——有种在屎里找糖的感觉。
亨利·卡维尔的新片《盟军敢死队》听说bug不胜枚举,一下子就打消了看的念头。
相比之下,《狂暴女神》真是强太多了。
在我眼里,比死气沉沉包一个科幻外壳,内里是封建贵族家族史的《沙丘1&2》好看的多。
近年来引进的动作片,好像只有斯坦森的《人之怒》比较对俺口味。
《狂暴女神》不知道有没有删?
很多血腥画面,我没想到居然能在国内影院里看到——这次大概要给审查烧香。
先不管剧情上的bug,《狂暴女神》是真的让我爽到了。
一查,乔治米勒还有《疯狂的麦克斯5:废土MadMax:TheWasteland(2025)》,《未定名疯狂的麦克斯前传电影UntitledMadMaxPrequelFilm(2026)》,《疯狂的麦克斯6MadMax6(2030)》。
希望都能成行!
但据说当年的《疯狂的麦克斯4》(2015)是叫好不叫座,想想过了9年导演才拍到这部《狂暴女神》。
希望这次叫好又叫座,让导演继续延续这场废土朋克之梦!
电影好的地方看了就知道,分析以后再写。
锤哥大概能靠它翻身——之前拍过太多烂片——看了才知道《新黑衣人》能烂成那个样子也真是意料之外。
电影有问题的地方,说实话真的也挺难忍的。
女主角留的长发,是个败笔,且不说饮用水珍贵的时代,你用什么来洗头发,怎么打理才能不结成一团——长发还容易卷进各种机器里——长发还会暴露女性身份。
生活在不老乔和他两个儿子的地盘居然没被发现,真当人是傻的——好吧,编剧,你出来说话。
最后女主没直接半夜偷袭直接把锤哥绑在摩托上拖圈圈,我是不认可的,即使锤哥给过她一点温暖,但在残忍虐杀母亲虐杀心爱的男人的仇人面前,她表现得太冷静了——大概编剧和导演就是为了让锤哥有机会说些有的没的,提升一下电影内涵,说实话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女主从一个能生生把自己手臂啃断的牛人突然变成了一个脆弱的复仇小女人——女主的表现成了犹豫流泪,犯了类似所有反派都会犯的错——话太多,非要从一个仇人身上寻求到一点安慰——拜托啊!
女主可是从地狱中淬炼出来的杀神好吧!
看着心爱的男人活生生被拖在地上被疯狗撕咬——对着仇人还表现出弱者复仇成功般痛苦纠结矛盾的样子——真是大败笔。
不过最后,女主把锤哥当成树的养料可谓是神来之笔。
总而言之,cult味足。
---+---最后是一些个人吐槽。
华纳,你是没钱了,还是怎么的?!
这部片前期在各大平台上一点宣发都没有!!!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
围脖上也只有一点自来水!
老福特上真的是一点水花都没有,《疯狂的麦克斯》tag 下只有195篇文章!
我的老天鹅,我希望你快快发财,《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赚大钱,让乔治 米勒老爷子拍第5、第6 和新前传!!!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已刷两遍,一次巨幕一次Imax,这部电影我觉得是本年度最炸裂、最肾上腺素的视听感受!
乔治 米勒老爷子你真是神,开创了一边驾车一边打斗的先河,影史之前驱,还有废土题材的标杆,好几个第一,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的电影。
Mad Max1当年以25万美元成本,最终获得全球1亿票房,创造了奇迹。
如今这部《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以1.68亿的制作与前作《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制作成本相持平。
其中公路追逐打斗又创新了,可以说飞车打斗这个流派里,乔治老爷子说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了吧。
《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当年全球票房4亿多,制作成本好像是1.38亿?
盈亏刚刚持平。
当年《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无缘于国内上映,而鄙人有幸当时在澳洲电影院里看过,当即拜服不已!
如果《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在国内上映,我想《麦克斯4》还能赚较多。
并且当年《麦克斯4》如果能在国内上映,我想现在的《狂暴女神》在国内不至于遇冷到现在的样子。
看了一下我这边这个城市的上座率,确实不高。
反倒是国产片观众较多。
想想也真是没有办法,废土题材的确是小众。
而废土朋克类型影片几乎还没有进入国内广大群众的视野。
没有《疯狂的麦克斯4》作铺垫打底,观众的审美趣味还有待大力开发。
强烈要求《《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在国内重新上映,我一定三四刷!
感谢乔治米勒这位天才带给我们的饕餮盛宴,以及片中传达的哲思!
A lot of Love from China!
昨天和女儿去看了,记一笔。
1、影院周二有折扣,我们戏称为Super Tuesday,票价(税后)六刀整,六刀如今只够在华人超市吃半个盒饭。
买票时我抽出信用卡让她去付钱,她说她不能用我的卡。
我让她仔细看看,她发现上面是她的名字,笑了——我新给她办了张信用卡副卡。
2. 出门时外面大概30度,她穿了长裤,手里拿了一件套头长袖,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她知道空调开得很低。
我开玩笑说:你真是刻板印象亚裔女,这么怕冷。
但入场以后,穿短裤的我也是越坐越冷,两股凉凉。
怀疑是不是开到了20度,还没卖出几张票,能不能赚回电费都是个问题。
3. 去之前她担心前面四部没看过,能不能看懂。
我说没问题,前面三部是年代久远的B级片,第四部变成了大卡士大制作,也有点重启的味道,这一部是第四部的前传,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4. 谈到安雅,我说她长相看不出年龄,到底多大了。
她说二十多,大概近三十。
我说,是吗,也没有看过她几部片子,怎么就三十了。
她说安雅前两年结婚了,男的没什么名气,维基条目才五段文字。
我说hammer guy在这个片子演反派,她不解:你怎么老叫他hammer guy?
我说名字太长,她叹道:Chris Hemsworth,才三个音节,和我的名字一样!
我告诉她,中国影迷叫他锤哥,我只是翻译了一下。
5. 看完出来,我问这片子能算fantasy movie吗?
她说不算,属于post-apocalyptic。
我说能不能算heroine movie (我对“大女主电影”的翻译),她说可以算。
正好走过异形新片(Alien: Romulus)的招贴广告,我说四部异形大概是最有名的heroine movie,我们下次看这个?
她说不看,绝不看恐怖片。
6. 回去的路上,她回味着片子,说最后的结局,跑回去救人,不是很有说服力。
我说这是为了衔接下一部(实际的上一部《狂暴之路》)。
她说知道这个,她指的是前面铺垫不足,她和这些女的相处不到十秒就逃跑了,连产生感情的时间都没有。
我说也可能因为末日之后,她从小生活的富饶之地演化成了母系社会,女性生产战斗,建造家园保卫家园。
7. 她又说妈妈拼舍了性命让她逃走,她却跑了回去,同时物质那么匮乏,她又一句话不说,大反派却养她那么长时间,都不太合理。
我说:你太rational了,而女主和大反派都是emotional。
8. 我说男女感情戏有点莫名其妙,她说可能是因为俩人同车共进,战后余生让他们产生了感情,而且在那个人人疯狂个个变态的地方,司机大哥是个难得的正常人。
9. 我问她是不是被这个电影inspired了,她反问: inspired for what?
我说:开车,工程与机械,吃饭不要那么挑剔,珍惜眼前的生活,多吃卷心菜……她摇摇头,说我想多了。
10. 我问她那想不想接着看《狂暴之路》,她答道:也许,但绝对不是回家以后,一天看两部这样的电影,受不了。
我说她有点弱,我二十来岁在北京时,有时周五在录像馆泡一晚上,连看四个片子,早上五点多散场出来,直接在街边吃刚出摊的豆腐脑大油条。
她笑道:你知足吧,我还陪你出来看电影,陪你坐三个小时,我的同学没有一个对电影有兴趣。
我问她同学都玩啥看啥,她说看日本动漫,玩电子游戏。
我们是不是正在进入post-cinema era,或者是已经身处其中?
⭐ ◀ ▶ ⭐ ⭐ ⭐沒有末日,唯有荒原,由死亡和戰爭驅動的粗糲、橘調的恐怖世界,一部集「政治剝削」、「女權主義」、「文明寓言」的狂暴而永無止境的「公路電影」和「起源故事」;【Furiosa】幼時摘桃兒意外遭【Dementus】領導的騎士團綁架帶離母系豐饒的「綠土」,前來營救的足智多謀、狙擊出神入化的「母親」於【Furiosa】眼前釘於火架虐殺而亡;【Furiosa】於「不死喬」的城堡隱姓埋名,以「復仇女神」之姿暗中靜候重識歸途、為母復仇 … 【Furiosa】和【Jack】逃亡的破滅,正如「斷臂」上家園之路的紋身一樣永遠的留在了沙塵中!
不管【Furiosa】對未來還抱有什麼渺茫但不滅的希望,她都必須於這塊兒耗盡了她所有生機的貧瘠荒原上播下承諾中「桃子籽」;無畏而堅毅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復仇心切的【Furiosa】身懷鐵製假臂和黝黑的油彩,追捕她的宿敵【Dementus】,曾兩次摧毀她的「烏托邦憧憬」,是「復仇」,更是對荒漠世界中暴政和製度本身的「憤怒」,希望【Furiosa】有留著那只「泰迪熊」!
自以為是的虛無主義和麻木不仁的【Dementus】能擔當「首領」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兩乳開花,依舊能淡定自如!
喬治·米勒 ★ 男 🔥 79 SR 🔴 2024 🔵 澳大利亞🟣 2024 ▲ 6月 🟣 ➊ 🟣 24🟣 線下 觀影 🟠 SFC 上影影城(嘉興八佰伴 LUXE 店)🟣 Ⅲ ≈ 148分鐘🟣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4 9 🍁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前传,还是一部学习英语尤其是对以M开头的英文单词的深绝佳文本。
这样的说法并不是为了安利英语学习,而是为了理解这部系列科幻电影世界观打造。
讲到观念、哲学往往都是文本先行。
《疯狂的麦克斯》系列能够自1980年代首部诞生并在40年以来一直被开发形成多部续集、经典科幻电影系列IP,其世界架构的哲思功不可没,原始IP科幻世界的构想经得住后续电影创作一次又一次地向其汲取灵感。
不同于《三体》世界的跨星系坐标、跨人类文明千年的复杂,《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地理坐标单纯为一国一市,时间跨度也不过主人公弹指一生。
所以我才能从这部系列科幻世界的概念下手,用英语单词切入2024年这部最新的《狂暴女神》,让《疯狂的麦克斯》的整体架构更容易被观看者轻松拿捏~🫴首先,来了解电影故事世界的概念。
《狂暴女神》故事的发生以末日辐射后的沙漠化地球为框架,在一个遥远的未来,地球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在这个未来世界中,人类社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道德沦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存活的人类分为等级森严的几个城邦:垄断资源的巨石堡垒帮上层、强势上升的摩托帮游民中层、毫无防御穴居的底层散人居民,而这些帮派之人并不知晓地球仅存绿洲的存在,尤其是绿洲的统治者发展了对居民来说宜居度更高的母系社群,而且绿洲所处领土大地自然物产丰饶仿佛未经辐射洗礼。
生存环境、社群体制和人类意识的迥然不同决定了敌我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个选择侵略、一个选择守护。
平衡的打破发生在那不可避免的一天,狂暴女神Furiosa在绿洲深处采摘果实,意外发现领土出现摩托帮暴徒,她知道这意味着新大陆的暴露和将来的入侵战争,于是选择单枪匹马将暴徒灭口,可是无奈足智多谋抵挡不了敌多她寡的势力悬殊,Furiosa被擒获作为新大陆的“贡品”被带往沙漠深处的蛮荒领土,那年她八岁……1、Magn、Mega、Micro和Mega组合词描绘的人类环境——关于“壮丽”、“巨大”、“微小”的自然美学电影为了凸显末日沙漠化的地球环境以及人类社群因而生成新的组建方式,于是围绕Magn、Mega和Micro词根构成的合成关键词Magnificent、Megalith、Microorganized作为视觉创作参考。
比如:「Macro-」表示 "大"、"长" 的含义,电影末日是由Magnificent(壮丽)的沙漠构成;「Magn-」表示 "大" 的含义,电影里将美国汽车摩托文化Magnify(放大),甚至以magnificent(壮丽的)、空旷的沙漠作为背景;「Micro-」表示 "微小" 的含义,下层散民则是以Microorganized(微小的)散居聚集的个体;「Mega-」表示 "百万" 的含义,比如电影里上层统治者居住在Megalith(巨石)堡垒;由这些词根构成的组合词为概念指导打造了电影里的新型社会环境,以便在末日环境里继而取舍出人们熟悉的社会机制,将最能凸显该种美学的元素留下,比如:矗立悬崖的掌权者堡垒、耸入云端的炼油厂、低到尘土的散民窑洞房。
不仅可以看出电影关于社群的构造有极大和极小的悬殊设置,也用来区分体现居民根据所占据的资源和空间的多少,还能描绘美国曾经辉煌的车轮子相关的产业。
2、Man- ,Mis- ,Morph-组合词构成的人类状态——关于“手动制造”、“不当行为”和”变态”的人类美学自然资源枯竭,地球环境荒漠化成为自然作用人类的先决条件给电影主角们所在的社群带来重组的、全新的产业和道德规范。
曾经自动化的流水线一去不复返,能源矿石开采也变得不容易,金属原材料的匮乏致使沙漠狂徒们只能像捡破烂一样收集难以再造的零部件,而广袤无垠的沙漠唯有保留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留存的速度坐骑,人类才可能奔袭更远的路途获取赖以生存的物资。
机器生产被能源匮乏的人类抛弃了,手工制造(manual making)重新成为第一生产力。
而高级社会的文明瞬间堕回原始社会,弱肉强食的竞争机制让发达社会曾经不齿的低道德行为横行,所谓曾经的“不当行为”(Misconduct)变得合理,因为适者生存。
随之而来的道德问题也不像今天一般成问题,尤其是经过物理辐射带来的基因突变人类无法避免,人的形态产生了metamorphosis(变态),这根本不仅是道德层面的批判,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物形态杂糅:巨石城堡的领主和儿子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有的不能自主呼吸,有的外形好似胖头鱼。
由此种种,这些词根的含义凸显。
Man-表示 "手"、"人" 的含义,词的概念奠定了人类新型社会生产的模式;Mis-表示 "错误" 的含义,这时的人类社会不当行为的含义远远不同今日;Morph-表示 "形状" 的含义,不仅仅是日常生活形态发生巨变,人也成了“再生的人”。
《狂暴女神》围绕这些词汇所构成的前提下打造的人类将M主题深化到了这第二层的人类美学。
3、Mal-,Mater-,Mus-,Mono- 组合词形成电影故事的戏剧张力:关于“肌肉”、“单一”和“母系”的社群美学电影故事发生的末日自然环境奠定了人类社群组合的新型方式和美学,因为资源匮乏,势必存在犹如动物世界一般的抢夺和生存,人道主义荡然无存,善意成为稀有,对抗成为常态,包容更是奢侈理念。
一切关于人类美好品德的描述都成了过眼云烟,人成为牲畜一样的存在,只有强者才有生存的权力,所以《狂暴女神》的社群美学围绕何为强大展开。
这时候如下一些M开头的“坏”英文词根则是用来打造“坏”美学的绝佳词汇:Mal-表示 "坏"、"恶" 的含义。
(malicious)恶意的交涉是《狂暴女神》的必要生存课。
Furiosa的母亲曾经因为善意放生而反遭逮捕并被施以酷刑而死;而里面许多“救猫咪”的紧张时刻则是由汽车的malfunction(故障)造就:比如侏儒因为车锤失灵而死并差点让女主车毁人亡;基本上除堡垒里的统治阶层,其他中下层阶级或多或少都有生理上的malnutrition(营养不良),有的是因为成年后的食物短缺,有的则是因为母亲孕期营养不良和辐射造成的病变。
这部电影的开头则是和“Mater-”词根脱不了干系,这个词根表示 "母亲" 的含义。
末世绿洲的拥有者是一个(maternal)母系社群。
女孩们骁勇善战、互相帮助,共同防御外敌,牺牲自我也不怕,充满了责任感、美感和坚毅,这可能是母系社群最美好构想的部分。
而一直寻找殖民地的中上层则是Mus-词根的形象展示:Mus表示 "肌肉" 的含义,大反派则是“雷神”肌肉男演员扮演——(muscline)男子气概的外形,狡猾机智的手段,伺机夺权的欲望构成了他的为人处事,他的摩托帮不仅对上层统治者有威胁,而且对下层散民也是烧杀掳掠。
上层则可以用Mono-词根来形容,mono表示 "单一" 的含义。
堡垒上层统治者(monopoly)的垄断也是导致中层帮派夺权的根本原因,就像狮群里的公狮子,上层们垄断了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夺走了其他所有男性的交配权,并且垄断了摩托帮必要的石油能源。
这两个阶层不可调和的雄性之争本来对于狂暴女神所在的绿色家园来说毫无波澜,但是故事永远都起始于美好平衡被破坏:中层阶级摩托棒的意外到来让母系社会也被动卷入了沙漠的权力之争,母系社群采取壁虎断尾的权宜之计保住了绿洲家园,而女主人公则走上了从Furiosa无奈蜕变为Mad Max的狂暴女神之路,直到她成年……
太牛逼了,观影全程心脏像V8引擎一样轰鸣,杜比厅里好久没有这样毫无怨言只剩“牛逼”的体验了!
(没错,外加本安雅脑残粉加成)MADMAX该有的元素一应俱全,一贯对于废土世界各种细节的展示,各式各样超硬核的改装车,不过最惊艳的还是把废土让人无法思考的狂暴从狂轰肾上腺素的单纯动作戏上升到了贯穿人类历史的一种宏大感与悲凉,这是一个被困住的物种,从未吸取教训的物种,被扭曲男权所支配并摧毁的物种,观影中那种时刻冲击着神经的雄性激素与银幕中的废土世界建立了链接,也许这正是片中使人类寿命缩短的“辐射污染”的真实写照。
我看不少人评价说安雅没有锤哥出彩,但这也没什么辙, 弗瑞奥萨(Furiosa)这个角色一直在被混乱世界的悲剧推着往前走,一次又一次被打入深渊,眼看着所有被珍视的东西被用最残忍的方式夺走。
尽管没有用血淋淋的画面直接呈现,但影片所暗示的一切已足够骇人,而两场悲剧中,安雅都被迫目睹了全程,是属于末世且毫无人性的漫长酷刑,最后弗瑞奥萨为了生存与复仇,还活生生从肉体上将梦想进行了剥离。
安雅的表演(还有极为神似安雅长相的小演员)是接住了这些的,以至于到第三幕无愧于“第五位天启骑士”的名号。
锤哥饰演的狄门特斯(Dr. Dementus)非常有意思,确切地说他才是完整了这部电影女性主义表达的核心角色。
你说他强悍吗?
看似强悍的外表下,他才是全片最外强中干的人,也正是这种脆弱一次又一次为世界带来混乱。
狄门特斯和不死老乔的对比就更有趣了,前者是个极其失败的无政府主义者,缺乏管理经验与真正的才能,完全被本能所驱动,基本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在经历了父母双亡的惨剧后彻底遁入虚无,不断寻找刺激证明自己还活着。
他还有个明显的特征,就喜欢给自己冠上各种“伟大”的称号,外加上披风和一身腱子肉,可谓是刻板印象中男性元素的集合体。
(那台御用战车,搞罗马大帝那一套是吧)(包括他对于弗瑞奥萨所谓的情感,也只不过是补全自己心中女儿留下的空缺罢了,那个小熊!
emmm不是说电索昂!
)从石油重镇的经历就能看出,在狄门特斯无能的管理下,人口短期内暴增,完全没有建立合理的统治结构,用的还是小团伙式的“打土豪分田地”思路,起初希望靠这套说辞煽动堡垒动乱,结果直接吃瘪,石油重镇用的显然还是这一套,一开始他的基地和一袭白衣,就是一种原始的部落形式,而在这种模式下还没有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住所谓的诸侯,随意让他人部下充当炮灰导致团队内部分裂。
你就看狄门特斯到最后身边的重臣之一居然是靠杀死同伴存活下来的烂脸女?
反观不死老乔,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用邪教控制头脑(自爆兵真的很安拉),用严控资源制造阶级划分,用综合实力保持重镇间的秩序与战略平衡,在末世背景下,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MD最牛逼的没想到是锤哥和安雅最后的戏份,一直在颠覆此前所提供的感官刺激,比单纯的一杀了之高级太多了,安雅眼中的仇人露出了真面目,狄门特斯甚至不值得安雅为之彻底堕入黑暗。
树,孕育生命,净化空气,逐渐消解掉前述的有毒男性污染,这棵树就刚刚好替代了锤哥的阳具,太牛逼了,主题瞬间升华。
ps.感觉那个行走的维基百科设定也很棒,一个是他,一个是几次画龙点睛的旁白,整个世界观的厚重感一下就起来了。
(“三国核战争”,太燥了
大银幕Dolby版。《弗瑞奥萨》只是一部极其常规的前传/起源电影,虽已胜过了当下大多数好莱坞电影,但在制作工艺上对比《狂暴之路》则是品质骤降。与前作截然不同的创作重心,不再如前作那样去创设惊人的动能实验,这些都没问题,可真正与FR大相径庭的是视觉质感和技术外观的退化,这种制作层面的缩水直接导致了诸多大场面的失真,感知真实的失效。浓重的“CG感”远远超过了前作所追求的“实拍感”,那些合成镜头是如此醒目,影像太干净,卡通感过强,大景别镜头更接近全CG动画的样貌。而前作中的CG效果仅仅是起到辅助和加成作用。前作充分彰显了场面的崇高,是因为乔治米勒坚决拥护写实的分量,重视物质现实的在场,以及强调“实拍感”的技术价值。由此可见FR无法被复制,更不可被超越。正片结束竟然用上了FR的混剪,属于自取其辱了。
上次太辉煌 估计奇迹难以延续 但那个世界观和外观设定还是有可看之处的|除了一场飞行器战斗,很聪明地没有把重点放在废土机设上,甚至背景音乐都极少,坏人人设和情节也很传统而非前作那样独特,因为同一个赛道只会被前作狠狠比下去。甚至带着文艺气质。但并没有真诚的文艺内核。坏人说女主等同于另一个自己,大意是荒原的混乱领主那种,但明明女主的良师益友就身为匪营大将而仍为守序好人。硬造反差内涵只为观感。女主超大眼睛大额头配短下巴,仰拍真不好看。虽然说了一堆缺点,但几度想打4分,碧空黄沙,全程无尿点,还是很好看的
内地全本引进的意义大于影片本身,大锤披着红布叫嚣自己和剥削阶级不共戴天太搞了。
电影难看……这个 wasteland 自驾风景不错
最后一场复仇戏反高潮,男根长树,征服世界的源头变成生命之源。电影奇观多于内涵。而换了年轻演员,内涵更弱了,结尾回顾上一部,看到塞隆跪在地上哀嚎的几秒,顿时觉得安雅不太行,电影里的她全程受那么多苦,却没有情绪表现,就像一个符号化的女强人。我的女同伴说,Furiosa这个角色像是把女人塑造成女性男人。塞隆还复杂点,安雅这波更空洞了。
最爽的片段是章鱼哥突袭,战车上各种机关以及战术配合呈现的很细致,第二爽的片段是子弹农场之战,除此之外的片段略微平淡,包括安雅的表演,感觉也挺平淡的,没啥记忆点,也没有融入安雅的个人特征,感觉随便换个新生代女星也能演得差不多的样子……当然更平淡的是那个和安雅组cp的男的,实在是太普了,不过我很喜欢电影里其他人都有一种核辐射后智商受损的傻气(?但是锤哥演得一般,他没有那种疯狂的气质,眼神还是太正派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类似于谋杀绿脚趾主角那种气质的反派
不死乔的超雄儿子
很差,主线混乱
“姐的前传”“她的力量”。记得多年前第一次在电影院看Mad Max好喜欢,人设追逐还有那些机械和整个的氛围都很吸引人,现在看这一切依旧没得挑,但是也确实,剧情太弱了,很难靠纯粹的动作镜头撑起这个时间长度啊。CIN.5th.
赛博朋克版张艺谋《长城》,想靠着造型抓眼球,但连这种造型有没有产生的土壤都没想清楚。看看真正的阿拉伯人怎么穿?你那短袖骑个摩托能在沙漠撑俩小时不?骑个摩托一晚上就到的俩地,那么一堆人出去找会找不到?还用逼问?
安雅没镇住场,结果还是雷神这角色好玩
2.5。昨天和表弟从坪山骑单车骑出运营区还走了两公里到了乡下一个购物广场二楼的电影院才看了这片。片子的审美,质感,设计,表演对比前作都是各方面电梯坠落一样的直线下降,大部分时间给人的感觉在看什么游戏的过场片段或者什么很土的乐队mv一样,女性主角的塑造也只是那种瞪大疑惑的眼珠子面无表情地去刻画人物定力那套欧美烂片女主角表情包,受伤或者用力又跟超级英雄电影里女侠她们是同一套,总之还是那种男的哄女的你力气真大打人好痛的那种东西。全片最能看的段落也确实就是禁卫二人开卡车的那段追逐,只有那段有那么一点点质朴又生猛的味道,其他地方无论故事还是任何方面都觉得是纯粹的傻逼出品,本身前作延续下来那些b级,猎奇风味的东西也都变味成了完全把唐氏智障畸形残吉关一个沙盒里斗蛐蛐的畸形秀
From Mad Max to calm Max, to cartoon Max, to fashion Max, to folklore Max, 泰勒全专做配乐都不为过。
完全不敢相信本片是乔治米勒亲自操刀,汤似乎还是那碗汤,味道却十分离谱,让人有难以下咽的感觉。最致命的应是失败的选角,安雅的灵动感根本就不适合这片废土,再加上塞隆塑造的人物珠玉在前,观感糟糕到难以形容;锤哥我真懒得评论,看道这哥们就有不详的感觉,果然烂片预定,诚不欺我。选角不给力,剧情更拉胯,叙事又臭又长,谁能告诉我那个突然冒出来的杰克是什么鬼?本片勉强及格的是特效和动作,但比起狂暴之路又差了不知多少个层级。相信我,看完本片,你一定需要重看狂暴之路洗洗眼……
外传作品,不如上一部狂暴,但依然值得看。美术指导、公路大战质感、音效BGM爽感依旧、但动作场面不如期待中的给力,时间跨度太长,导致原本重头戏的两军大战仅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可能也算是反高潮吧),战车与滑翔伞、子弹农场两场最佳。 不少呼应上一部的元素和桥段,全片最大的看点是锤哥的反派,比起那些在废土统治一方的军阀式存在,这位就是自暴自弃毫无底线的捣乱,他才最符合“狂暴”的定义, 刻意尖锐的澳洲口音,还挺有意思
得出结论:不如上一部。第一:棚拍代替实拍。上一部是花絮,能看出摄制组深入澳洲沙漠拍摄。能实拍的镜头尽量实拍。而这一部不仅用上了大量特效第二:风格不统一,上一部整个废土元素和燃油朋克塑造得非常够味。这一部整个画面包括反派非常干净,感觉天天洗澡一样,整个人也没有变异,风格就很突兀第三:剪辑稀烂,各种黑幕,乱切镜头,为了逼格还整上了文艺小标题,乱搞。整个叙事节奏和前作有很大不同第四:一点都不MAD,前作那种癫狂、肾上腺素喷射完全消失。这是最差得一点,失去灵魂了结局太拖沓了,逼逼赖赖讲了一堆废话。可能是为了省钱,不然完全可以把“40日战争”当成是最后的高潮。就是女主的前传内容,顺便用来补充世界观和设定,但也只补充了皮毛,汽油镇和子弹农场到底怎么运营的都不说。比前作多半小时,反而故事还差
比预期好,中间两场动作戏看的热血沸腾,文戏也没有想象的多,有点后悔没有在电影院看了。
过瘾,牛,我认为是今年上映的最好看的电影。拳拳见肉,不屈的女神顽强成长。女主角选得好。
开场就是个让人看不下去的开头。后面的动作场面也挺无聊的,人物角色也没啥印象,没甚惊喜的一部片子。
失望透顶。当疯狂的麦克斯疯狂不再,想象力与创造力肉眼可见的萎缩,充其量只是一部冠以系列响亮名号的平庸之作。复仇谈不上酣畅,成长谈不上深刻,人物谈不上丰满,又臭又长毫无重点的动作戏看得人想快进,即便不和前作对比,电影也很难称得上优秀,甚至有太多的亮点只是单纯的承袭自前作,让人怀疑这部电影被拍摄的目的是否只是圈钱而非完善这个世界,就和星战789一样。狄门特斯这个角色倒是继承了系列些许疯狂的基因,至少有他在的戏份都称不上无趣,甚至最后有点不想他被复仇成功,算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