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作品《熊从山那边来》。
原作有一种沉重而枯萎的质感。
门罗的句子和叙事极富个性,仿若现实主义的线条纠缠在一起,于结尾处勾勒了一个虽是现实主义、但又超脱且非现实的氛围。
读的时候很难想象如何能将这样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毕竟在我的认知中,一流电影常常改编自二三流的小说。
导演Sarah Polley曾拍过一部家族谜题的自传纪录片,平淡无奇的内容在她的执导下带来的观感非常愉悦。
她也擅长将诗意的叙事性语词改编为台词,这点在《别名格蕾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不易视觉化,尤其是格蕾丝在原作中絮絮叨叨的自叙充斥着大量的意象,Sarah Polley稀释了原作里的叙事意味,但尽可能保留了意象的魅力。
而在这部电影中,似乎台词的容量并不那么多,她转而在摄影和剪辑上下足功夫,模仿门罗叙事时的某种深邃的转场风格。
但有很多东西是门罗的文字也难以企及的,比如开头,这对老夫妻在荒野里滑向小屋,镜头的运动所传达的情绪与氛围极为丰富细腻。
整部影片到结尾都保持了淡然的节奏,所以两位演员在后面高潮的表演就被衬托得更为震撼,这也暗合了门罗的叙事风格——于平淡处惊雷一击。
这一切都源于她文学风格本身的厚重精致,和Sarah Polley对加拿大作家本质上的熟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泰戈尔诗句一样的悲伤,随着影片的展开一点点渗透在情绪里,缓慢的,是老年人的节奏,和Grant的情绪一样,没有丝毫激烈的起伏,也没有暴躁抑或愤怒,只剩下伤:写在眼睛里,写在行动间,写在那被遗弃的回忆中的伤。
故事很简单。
换了老年痴呆症的妻子Fiona,在治疗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深爱着的丈夫,而把感情寄托在另一个病友身上,而丈夫在一天天的默默观察等待之后,最终选择了成全妻子。
Julie Christie饰演的妻子已经荣获了第60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这个“老年痴呆症者”是高贵而优雅的,她用各种各样的眼神表情述说着遗忘和遗忘所带来的痛苦与恐惧。
她仿佛从一个梦里进入另一个梦里,而梦醒之间,一片空白。
Grant在影片中两次提到:“我第一眼看见她就爱上了她,从此再也没分开过。
”哭了一次。
Fiona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会议从她口中倾倒一样的流淌出来,她说,哪个时候我们真可笑,我们以为每天都可以得到爱。
又哭了一次。
眼泪从此不止。
她转身, How do I look? 他说, Just like always. Just as you always looked.她对他说, I'd like to make love. And I'd like you to go. Because I need to stay here. ……go now, go now.她用最后的清醒,将爱人推出了自己的梦境。
然而,从此殊途。
我无法想象,如果我所深爱着的,那个灵魂,那颗心,那身体,用同样清澈的眼神盯着我,同样温柔的手势抚过脸颊,同样充满感情的声音轻轻说:“你一直对我很好,是不是咱们以前是认识的?
……” 心里会是一种怎样的悲凉,是否如同观众。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片子出自一个27岁的女孩之手,在《狗男女》、《No Such Thing》这样的作品之后,却是这样一部沉的压弯了心窝的作品。
始终记得片中的一个画面,Grant对着镜子整理衣装,镜中出现了年轻时的他们,她从背后揽住他的腰,然后镜头摇回现实。
一秒钟,我们可以失去所有。
Neil Youn在唱:because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you, I wanna see you dance again because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you, on this harvest moon
讲了退休教师格兰特与妻子菲奥娜相依相守44年,两人一直过着平静而舒适的生活。
可是优雅高贵的菲奥娜患上了老人痴呆症,并决定入住疗养院,深爱妻子的格兰特只好妥协。
从未分开过的两人需要在菲奥娜住院后的一个月内不能见面。
当格兰特再次出现在菲奥娜面前,发现她竟然与疗养院其中一名病人奥布里相爱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改变令格兰特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候,奥布里离开了疗养院,菲奥娜对此感到十分不安。
格兰特找到了奥布里,并把他重新带回疗养院,而菲奥娜的反应却使格兰特惊讶。
“如果要讨论文学与电影的关系,最好的例子之一就是朱莉·克里斯蒂主演的《柳暗花明》——改编自我最爱的当代作家之一门罗。
”——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年今年九十岁,她专注短篇小说创作,出版了十余本小说集,被誉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我们时代的契诃夫”。
门罗的作品大多从女性视角出发,写普通人的隐秘心事,描摹命运的幽微况味——通常是悲剧性的。
她喜欢在作品中构架一张巨大的网,人物互相连接,自成一个世界。
所以读她的作品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
门罗在一个短篇小说容量里,通常能提供一部长篇小说的想象空间。
门罗的小说有一种诠释不尽的复杂感,很难直接复述她写的故事。
她曾说,“事物的复杂性,即‘层层剥开的事物’,似乎本就是无止境的。
”跳跃性的意识流叙事更是门罗小说的标志,时间在门罗笔下仿佛是可以随意扭转的玩具。
其小说中的心理现实主义特征也很明显,常以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所以,门罗小说改编成电影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总有勇敢的尝试者。
目前,至少有三部电影是由门罗的小说改编而来。
加拿大电影《柳暗花明》(2006)改编自小说《熊从山那边来》,美国电影《爱恨一线牵》(2013)改编自小说《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西班牙电影《胡丽叶塔》 (2016)改编自小说集《逃离》里的三篇小说(《机缘》《匆匆》和《沉寂》)。
从影片呈现的效果而言,《柳暗花明》(原名“Away From Her”,直译名《远离她》)是改编得最像门罗作品风格的一部,其剧本较小说原作也是改动幅度最小的。
这部影片由时年27岁的加拿大才女萨拉·波莉编剧并执导,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提名。
《柳暗花明》的主题,表面看来是讲阿尔兹海默症,实际上事关背叛和忏悔(或者还有报复)。
优雅高贵的菲奥娜(朱莉•克里斯蒂 饰)与大学教授格兰特(戈登•平森特 饰)相依相守四十多年,然而阿尔兹海默症的阴影开始入侵菲奥娜的生活,她主动选择前往“草地湖”老年疗养院进行治疗。
度过了疗养院约定的30天隔离期限后,格兰特再次见到了菲奥娜,令他吃惊的是,菲奥娜已不再认识自己,她有了一个新的“爱人”——病友奥布里。
他们形影不离,看起来是那么相亲相爱。
此后,格兰特的每一次探望都只能旁观对方“撒狗粮”,他痛苦不已。
就在这时,奥布里离开疗养院回了家,菲奥娜因此怅然若失,心神不宁。
为了让菲奥娜不那么难过,格兰特找到奥布里的妻子玛丽安,希望她把丈夫送回疗养院。
但玛丽安另有所图——不愿意因为高昂的住院费失去房子。
格兰特发现玛丽安对自己有好感,他抓住这一点,以和她幽会为代价,终于将“情敌”带回了疗养院。
再次反转的一幕出现了——菲奥娜不认识奥布里了,她举起胳臂,抱住了格兰特……然而,这个故事背后还隐藏另一条线索,那就是格兰特年青时的出轨。
在小说和电影里,都是通过格兰特的回忆,交代得清楚。
格兰特还因此提前退休,只能拿打折的退休金。
所以,读者和观众有理由怀疑:菲奥娜在住院期间的行为,是否有表演的成分?
或者,在她潜意识里,她是否报复了格兰特当年的不忠(比如和奥布里的亲密)?
再说说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小说原作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电影则是格兰特的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小说开头,用很短的篇幅讲述了格兰特和菲奥娜从相恋到结婚的经历,类似“前传”,然后就跳到了四十多年后菲奥娜出现阿尔兹海默症的端倪,以及之后去住院的种种。
期间,故事的时间线在他们婚后生活中跌宕。
电影则从格兰特开车寻访“情敌”家开始,继而以格兰特的视角回顾了一些旧事,然后回到主线上,同时又辅以插叙。
总之,时空跳跃自由,注重人物心理刻画,电影在“意识流”这个层面很好把握了原作的精髓。
除此之外,电影对小说没有作太大的改动,情节方面基本遵循了原作。
小说原作名为《熊从山那边来》,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首英文童谣《熊到山那边去》(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
歌中唱道:“熊到山那边去/好像它能看见什么……/山的那一边/就是它能够看到的一切……”那么,从“山那边”回来的熊,大概已经看到它想看到的一切了吧。
恰如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年迈之后终于笃定的感情和欲望。
(原载微信公众号:日常审美)
节奏很慢,但是很有感情。
加以耐心,会觉得是部好电影。
可以想见丈夫当时的魅力,有其它年轻的爱慕者,虽然还是深爱,但是痛并感激着,所以他会怀疑妻子是否在报复,那些种在妻子心中的心结,他不是不清楚的。
走到如今的相濡以沫,也是惊心动魄后的妥协和选择结果。
眼睁睁看着妻子沉入另一段感情却无能为力,她忘记了一切,我想他没有勇气当面问出你是否还记得我是谁这样的话语。
不能放弃,也放弃不起。
换成另一种接受方式,和平的共处,虽然不太好受,但已经走到生命终点了,懂得取舍。
而那间老人院,有着自然的光线,人们在里面走来走去,有时带着希望,有时充满绝望。
Grant 的伤,一直被隐忍,放在第一位的,是他所爱之人的喜乐和健康。
有个情节,豆瓣很多人认为是由于长期的接触,这对病人的家属互相产生好感,约会并发生关系,我却倾向于将Grant此举解释为是为了让病人家属将丈夫送回疗养院一解其妻相思之苦而做的牺牲。
也可能于我心中,我是希望他的行为更noble点,他们的感情更纯粹点,更坚不可摧点吧。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the notebook”来,是先看朋友的博才去看的影片,继而看了小说,虽然两个故事不尽相同,不过,不由人不感慨人生之无奈,哪怕情比金坚,也抵不过reality的残酷。
病魔,可以有无数的形式来侵犯人的躯体,可是一旦吞噬了做为人的存在的记忆,那个人再不是曾经的那一个了,虽然她依然在你眼前,虽然你依然爱她,可是,感情的双向路程变成了单行道,甚至,人家有了一个fresh start. memory, 是多么珍贵而不可或缺的啊,共同生活的忆念,风雨走来的点滴,不正是情感的最不可撼动无从替代的基石吗?
又有什么,能抵挡得过几十年牵手走来的感情?
在这,Alzheimer给了我们苦笑不得的一个答案,而Grant,又给了我们一个酸涩不已的选择:If you love her enough, let her go, give her what she wants.
读过门罗的短篇,阅读感受仿佛是听一个颇谙世道的人在讲述着她家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
她笔下的人物都是平凡至极的小人物,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风起云涌、大悲大喜,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很类似。
然她观察力超强、对寻常事件的体悟很深,因洞悉人性在生命各个阶段各种事件中的微妙变化而堪称一流小说家。
她把个体生命之河缓缓流淌时泛起的小波澜都看在眼里,并进行了出色的描述和剖析,让读者读到这些平时并不留意的情节、细节时,不由得要击节赞叹。
这是读门罗小说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这部电影充分展示了门罗小说的这一突出特点。
两个步入老龄的恩爱夫妻如何面对衰老带来的挑战。
老年痴呆是很好的切入点。
一对18岁就结婚且感情很深的夫妻,妻子因老年痴呆竟然完全忘记了丈夫,而且在痴呆症养老院里对前来看望她的丈夫完全忘记不说,还喜欢上另一个不知从那里冒出来的老头。
丈夫经过了无尽的感情折磨,同时也尝试拯救自己,终于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走到柳暗花明那一天。
情节不复杂,细节很重要,对话虽不多,但意味深长,两个老演员的表演相当好,用不着过多铺垫他们曾经的岁月多么情深切切并美好,过往只需少许闪回,失智的懵懂和心疼的牵挂就都在其中了。
电影主演朱莉·克里斯蒂,20多岁时主演过《日瓦戈医生》,66岁出演这部影片,优雅、从容(病前)的魅力是很好看的一道风景。
感叹在最坏的情况下也要力争相守,这一点有多少人能做到?
难得先看了原著后还觉得不错的改编电影,不愧Sarah Polley!
在前一个半小时前都非常尊重原著,只是交错着时间线,把现在Grant和Marian的对话作为线索穿插着回忆进行着。
关于小说改编的电影真的很怕硬化加一些刻意制造的冲突或者高潮,这个片子还好,除了有几处让我稍感有些讶异不过也不能全说是不好:一个是Grant愤怒上头一把上前按着Fiona的肩膀说”我是你丈夫…”,这个冲突太刻意为之了,更喜欢原著的处理,Grant一直是somehow保有着爱和愧疚,一边身处其中一边又抽离的在看待事情的发展,也许或一定有愤怒的时刻但并没有表现出来(不过突然意识到也许 只是在Grant自己的描述里也许被回避了这一点,这么说这个设置也可以说是合理呢);一个是增加的桥段,沙发上和Grant交谈的哥特女孩(或者玩儿死黑啥的吧反正显得很重型很typical teenager就是了),这样的女孩儿怎么会为和一个老人搭话而摘下耳机,并且认真聊了两句还表示“很高兴和你说了话”还给一些鼓励,变得瞬间温良,拜托这样的人造温情糖精请不要加;另一个是原文其实Marian打了三次电话,描述里语气语调尤其有意思的变化着,很有趣,但是电影里没有这般表现,不过改的也还好,意思到了。
看之前我就在想不知道结尾会怎么演,毕竟门罗的结尾都蛮难表现出来的,这个也一样有太多隐而不言的内容结合着转折或是只有结果,但在最后十五多分钟里,结果的过程被演出来了并且恰到好处,合理的拓展但没有过分的画蛇添足或drama。
另外一个电影改编带来的巧妙之处就是,原文都是以Grant的角度在叙述,于是其他的人,都是Grant眼里的人,以及可以看到Grant如何看似合理的、睿智的,又对自己充满了开脱般的包容的思考,连带着在这样的思考里也丢不开性(ironic!
)的充满男性视角的在合理范围之外堪称可笑的思绪。
换到电影里,其他的角色都立体并且独立起来,好像变成了Grant世界里跑出来的不服从安排的牵线木偶,反而Grant 显得讨喜了一些,关系又显得迷离了一些,可能性又变得多了一些。
不过因此带来的丢失就是那些尤其让人拍案叫绝的描写,当然也不算丢失吧,那就是只有看原著才能体会,觉得尤其是Grant写他对Marian的“认识”或者他认为的对“Marian这一类人”的认识,摘抄如下:“他根本没料到她会以那种方式考虑问题。
令人郁闷的是,他对这种交谈并不陌生。
这让他想起,他与自己老家人谈话时也是如此。
他的叔伯、亲戚,也许甚至包括他的母亲,也都像玛丽安这样考虑问题。
他们都认为,人要是不这么想问题就是在拿自己开玩笑一一这些人或是生活轻松又有保障,或是是受了太多教育,他们生活在空中楼阁里,变得愚蠢了。
他们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受过教育的人、文人、某些有钱人(譬如格兰特岳父母那样的社会主义者),都已经脱离了实际生活。
究其原因,他们要么是获得了一大笔不该归其所有的横财,要么是天生就那么傻气。
至于格兰特,他猜想,他们必然认定他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她选中奥布里的时候,肯定是怀有一些希望的。
他英俊的相貌,推销员的工作,有望进入白领阶层的大好前程。
她曾经一定深信自己最终会拥有一个更加富裕美满的人生,而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而这种事情,也往往会发生在那些实用主义的人身上。
尽管他们精打细算,尽管他们有生存的本能,但他们却可能走不到自己合理期望的那么远。
毫无疑问这是很不公平的。
”演员选的都挺好的,尤其是Fiona,简直就是小说里走出来的吧!
在Grant和看护的对话那场戏,看到那个护士Kristy我恍惚间以为是染了黑发发胖的Anna Paquin!
另外不太理解这个翻译的中文名,“away from her”也许是个太过直白的名字,但是“柳暗花明”是啥意思…花明了吗,没有吧…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依然爱丽丝》啊《照护》啊这些作品,关于阿尔茨海默,每个人每个家庭要经历的都真的太suffer了。
我离时政的距离比文学近很多。
你问我最近闹出性丑闻的中国高官,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列出10个。
你问我最近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全都不知道,除了去年的莫言。
去年莫言的得奖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疏离感,他到底靠什么?
诺贝尔奖究竟看中了什么?
我猜测,比较起对《丰乳肥臀》的兴趣来,评委和读者对丰乳肥臀的兴趣要强烈得多。
今天宣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一次让我觉得自己终于跟文学沾上了边,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名字并不陌生。
略感得意之后,我立即意识到自己文化上的欠缺。
如果她的作品没有改编成电影,我恐怕很难有机会接触到。
即使她的作品改编成了一部我喜欢的电影,但如果是个长篇,我也很难坚持读完。
机遇加巧合,根据她发表在《纽约客》杂志上的短篇小说《远离她》(Away from Her)改编的同名电影是最近这些年一部难得的低成本佳作,作品上映的时间是2007年。
人一天天老下去,观念会跟着变化。
20年以前,我几乎不能想象,女人到了30岁,该衰变成什么样子?
将女人排进化学周期表以后,她们应该算世界上半衰期最短的元素。
20年后,我开始认为,女人的魅力其实与年龄无关,60、70岁也可以很美。
如果是茱丽·克里斯蒂,那就更不一样。
她主演《日瓦戈医生》的时候才20来岁,却已经能够阐释拉娜这么一个复杂女性在历史巨变中的大半生。
克里斯蒂今年已经66岁,仍然惊人的优雅。
她在加拿大电影《远离她》中扮演菲奥纳,一个患上阿尔茨海默症、逐渐陷入失忆的老年女子。
所有样式的媒体都关注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老年人的故事很难讨巧。
谁会有兴趣拍摄老年痴呆的题材呢?
加拿大女导演Sarah Polley当年才28岁,她以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为蓝本,自编自导了这部电影。
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症状在于短期记忆丧失,但长期记忆还相对稳定。
具体到菲奥纳这里,记忆中关于丈夫格兰特最近这些年相亲相爱、悉心照料的那一部分相对弱化,几十年前的一次不忠倒栩栩如生。
菲奥纳病情加重以后,两人共同做出决定,安排她住进了一处设施完备的养老院。
这是远离她的开始。
按照规章制度,菲奥纳住进养老院的头一个月,格兰特不得探访。
夫妻俩一起生活了40年,其间极少分离一个月以上,但眼下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考验。
两人的告别仪式很简单:做爱。
导演Sarah Polley这么年轻,偏偏选择了相对缓慢而且没什么变化的节奏讲述。
片子开头的叙事并不特别, 我对这部电影的信心直到这场告别戏以后才建立起来,Sarah Polley以相当成熟的方式控制着电影的进程。
我知道,通过这部片子,观众有机会进入到老人的世界,发现很多原来印象中没有的事情。
比如,和年轻人一样,其实老人们也有活跃的情感生活。
即使失去记忆,世界开始暗淡下去,人们的情感需求仍然很强烈。
对格兰特来说,妻子追求情感却未必是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
一个多月以后,当格兰特有机会去养老院探视的时候,菲奥纳已经和另外一个病友难舍难分,他的素描也贴上妻子的床头。
一桩美好了几十年、仅稍有瑕疵的婚姻,此时已经彻底解体。
即使肌体仍然健全,感情并未破裂,纯粹的精神衰老已经足够摧毁一切。
格兰特的反应相当感人,起初他无法接受妻子对别人的依恋,更多地理解了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生活以后,他开始促成菲奥纳和偏瘫病友的亲近。
电影从格兰特的角度展开,观众跟着他一起游走于正常人的世界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之间。
茱丽·克里斯蒂的表演—她的微笑,她的举手投足---经常会诱发观众的迷失感。
我会问,这样的一个女人,她真的失去记忆了吗?
和格兰特一样,我不能百分之百确信,到底是阿尔茨海默导致了菲奥纳的移情,还是菲奥纳在借此惩罚格兰特年轻时候的一次不忠?
电影中还安排了一些起调节作用的人物和情节,以免故事过于沉重,这些设计很聪明。
在养老院的大厅里,一个老头可以跟着电视,完整地解说体育比赛。
很难相信,他也患上阿尔茨海默症。
观众会笑,但笑过以后,镜头也许会显得模糊起来。
画面的焦点没有虚掉,只是观众的眼睛恐怕会略微潮湿。
即使在美国的独立电影界,也极少有人尝试这种题材。
《远离她》中安排了几句台词表达菲奥纳对美国电影的看法。
她拒绝美国电影,说跟垃圾差不多。
我理解她的观点,大部分作品确实如此。
但另外一方面,小制作的艺术电影---不管出自欧洲还是加拿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美国电影市场支撑。
这部加拿大电影当年的全球票房为670万美元,美国市场一家占据了近70%的份额。
9/10黄昏时分的孤独也许是最让人感到恐惧的事情。
当与你一生相伴的那个人、那个你曾经以为会陪你一直走到生命尽头的人渐渐离你远去时,除了任往昔的回忆彭湃的涌上心头、占据你的心情,你还能做什么呢?
当她就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却觉得两个人咫尺天涯、你又无力挽回时,你还能做什么呢?
人生迟暮的无奈与苦痛,混合着相伴一生的回忆与温暖,酿就了这部引人惆怅、又感人肺腑的影片。
无论是黄昏时的那一轮明日,还是微光下的那一抹阴影,都化作人心中最深远的一缕情怀和一丝震颤。
我老的时候 能像女主一样高雅就好了 作为清醒的旁观者 很痛苦的吧…但这就是人生啊
真挚。
残忍
”那年18岁,她问如果我们结婚这会有趣么?我回答会的,然后把她抱起。我不能离开她,她是我生命中的火花。“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遗忘。
当她已经不记得你她是否仍然爱你。
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
阿兹海默偷走爱情,不,偷走生活。
最深的疼爱的手放开,不,是从未离开……
漂亮的女人……
打光柔和,情感细腻。数次出现推着某人消失在长廊尽头的身影的隐喻镜头。其年27岁的sarah polley真有导演才华和对情感的深刻体会 还有提升空间。爱的尽头没有桃花源,是吵吵闹闹一辈子还是相忘呢,所拥有的是相扶的过程啊。
"I think I may be beginning to disappear."
还真对得起这名字~~就是对不起前面那么长的铺垫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阿尔兹海默症是一场残酷的游戏,一场胜算寥寥的暮年战争。
"烂番茄"07上半年最佳电影TOP10!女主角还演过《日瓦戈医生》啊,那时候20来岁多年轻啊……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老无所依”……类型不喜欢、题材守旧、剧情拖沓冗长、故事要温不火、演员老气横秋、演技也不能认同…(当然影评人眼里的闪光点我也没看出多少来,或者说我不喜欢、眼光不专业吧)总之该
How to leave you alone
好歹是颁奖季的影片,怎么看过的人不多……
老夫妻间的爱情,真的相当感人。
节奏之慢让人无法忍受
看了很压抑
影片的开端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