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废话一样的情节。
就像小时候小学生写作文,想把很多好看的句子都写进去一样,根本不管合不合适。
搞了什么女的在里面,几乎没有用处,只会带来弱智的情节发生。
战争电影就应该拍得血性、直接,很难吗?
烂片一个,好好的夜袭阳明堡非要掺个女人进来,还非得是国民党军的记者,还非要搞出点所谓的爱情来,恶心不恶心?是现在这些导演离了女人不会拍戏了?还是是导演出于满足自身潜规则的需要,才在军事题材的电影中安排花瓶角色?
日本零式战斗机是1937年开始研制,1939年试飞,1940年才有首批15架进入海军航空兵试用。
电影《夜袭》在1937年10月19日夜袭阳明堡就能出现,也太超前了吧?
别的不说,光看刚开始零式战斗机的火力就知道这片有多假了……我要说的是,零式的机炮不可能引起这么夸张的火舌,别说机炮,就算是炸弹也不可能……更夸张的是大白天步枪开火的火舌也太夸张了,像放烟火一样,又不是火焰放射器……
国产战争题材影片《夜袭》从日本战机的轰炸开始,到我军直捣日军“机窝”、炸毁敌人24架飞机结束,整部影片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和不甘被欺辱的顽强精神。
《夜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在享受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历史。
本片前一个小时主要描写我军夜袭前的行动,他们有条不紊地推进影片的情节发展,战前的紧张气氛被不断加强,后半个小时则完全是我军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战争场面。
整部电影叙事流畅、情节紧凑,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又展现了其辉煌和壮丽感;电脑特技制造出来的爆炸场面增强了本片的观赏效果;电影配乐不过不失,基本起到了烘托紧张气氛的作用。
战争离不开人,只有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打动观众。
本片一改之前国产战争片的说教模式,导演安澜加入许多人情味在影片角色的塑造上,陈锡联不再是纯粹的爱党爱国的高大形象,他爱嚼草根、说话干净利落、做事粗中有细,在郭家明求军火未果便用计偷走军火的这一情节设置上更充分表现了他农民式的狡黠。
特别是那条与战地女记者郭晓娟的淡淡的感情线,使得陈锡联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
感情元素的加入更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一缕温情、为这部男人戏增添了特殊的暖色。
尽管这一情节的加入颇有些好莱坞的味道,但无疑相对于传统的说教式战争片来说是个进步。
本片也有一些不足,如前半部分铺垫过多,稍显拖沓;镜头的近景、特写太多,中远景太少,让人觉得单调;陈锡联的扮演者的形象实在与片中所说的“22岁”差距太大等等。
但瑕不掩瑜,充满诚意而且拥有足够突破的《夜袭》绝对是一部值得我们观看并反思的优秀的主旋律影片!
天空的影舞者/文 国产战争题材影片《夜袭》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1937年10月19日,八路军769团在23岁的陈锡联团长率领下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故事。
其中炸毁日军全部的24架飞机,消灭敌人200余名。
从日本战机的轰炸开始,到我军直捣日军“机窝”、炸毁敌人24架飞机结束,整部影片没有一句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壮志豪情和不甘被欺辱的顽强精神。
《夜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在享受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历史。
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真实。
它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出的重大牺牲和努力,当我看到青天白日旗的标志第一次出现在电影荧幕时,我便相信这部电影的诚意满满。
在影片中,我更多地看到对国军晋绥军(国民党部队的分支武装)正面的描写,剧中的女主角居然还是国民党方面报社的记者。
这是以往主旋律影片中非常罕见的角色设定。
在主角的选择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革命形象。
他并不高大威猛,而是一个黑瘦的模样。
在外型上可以说是颠覆了以往。
在内在刻画上,更多的情感纠葛也出现了,对于部下的关爱,和国民党方面女记者若有若无的爱情也让角色变得饱满而圆润。
在反派势力的刻画上,我想如果敌人或者反面角色没有得到一个合理和令人信服的描写和展示,那么在观众观影的过程中,便不会得到剧情原本该展现出的戏剧张力。
影片中对日本人的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没有了以往类似作品中为了表现残忍和愚笨而无视整体剧情安排的情况。
战争离不开人,只有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打动观众。
本片一改之前国产战争片的说教模式,导演安澜加入许多人情味在影片角色的塑造上,陈锡联不再是纯粹的爱党爱国的高大形象,他爱嚼草根、说话干净利落、做事粗中有细,在郭家明求军火未果便用计偷走军火的这一情节设置上更充分表现了他农民式的狡黠。
特别是那条与战地女记者郭晓娟的淡淡的感情线,使得陈锡联这个角色更加有血有肉。
感情元素的加入更为残酷的战争增添了一缕温情、为这部男人戏增添了特殊的暖色。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
对于电影,伟大并不需要刻意表现,展现真实的细节,往往能打动人心。
影片中陈锡联挑选敢死队这一片段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战士们站成几列,陈锡联庄重地走到每一名战士前面,家里有亲人需要照顾的,一律退出敢死队。
他给每人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下深深的拍肩,没有太多言语,却让我看得热血沸腾,内心生出万分的敬佩来。
影片在描绘机场夜战这一战争场面时花了大心思,展现了其辉煌和壮丽感;电脑特技制造出来的爆炸场面增强了本片的观赏效果。
虽然影片也存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但瑕不掩瑜,充满诚意而且拥有足够突破的《夜袭》绝对是一部值得我们观看并反思的优秀的主旋律影片!
多好的题材,经这群什么所谓大导演拍得就不是个味了还是个大校呢,里面的演员也确实不咋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是个味还是怀念地道战
几天前在一本飞机上的杂志看到有人说《夜袭》是一部好电影,讲抗日战争中著名的阳明堡机场战役。
我因最近抗日战争怀旧情怀风起云涌,所以称周末在办公室加班的闲暇看了此片。
夜袭阳明堡也算是抗日战争中著名战役之一,是小米+步枪战胜鬼子飞机的实证。
领导战役的是当时八路军769团团长陈锡联,该部队在前往雁门关途中发现日军空军所在的阳明堡机场。
团长率六百多战士冲进机场,在机群中与日军士兵展开白刃战,炸毁机场上的全部24架作战飞机,歼灭日军二百多人。
如果根据史实,战斗场面应该是非常惨烈壮观的,看的出电影为表现这种效果做了非常努力的尝试。
看完之后总的感觉:拍的还真是--粗糙。
我指的不仅是场景,更多是情节,人物包括表演。
电影开篇是我军与友军在一火车站台争车皮,一队要向南,一队要向北,没说两句就动起手来,场面一片混乱,然后就看不远处一友军装扮的姑娘拿一相机猛拍,脸上带着狗仔队发现明星隐私的兴奋,后来知道她是友军的记者,来我军随队采访的。
两边的团长出面后,我军大度的把车皮让给了对方,可还没来得及走小鬼子的飞机就来了。
小鬼子飞行员脸部一个大特写,带着那种非常标准的侵略者的奸笑,子弹一通扫射搞的我军和友军都非常狼狈。
接下来的镜头应该是导演用来表现我军和友军联合顽抗的,包括两方团长在内的6、7个国共双方的战士,背朝里一个挨一个排成一圈,抡起手里的枪同时向半空射击,镜头从下方向上仰拍,还慢慢旋转,效果基本上就象那种一圈人拿着扇子有顺序自下而上移动并同时转圈的舞蹈。
这片子上映之前有宣传语说什么与《兄弟连》媲美,就这一开头我就知道那是胡扯,《兄弟连》我看过,而且欣赏,里面绝对没人跳圆圈舞。
飞机上看到的文章说,这电影好,好在与一般战争片歌颂英雄方式不一样,没有豪言壮语,人物都很朴实。
看完之后我就想,这电影的人物还真是朴实(事实上仅限于次要人物),朴实到在看电影前半部时我一直在琢磨,这电影是在赞美我军还是在戏弄我军。
朴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一小战士,他第一次朴实是在女记者随队出发之后,因女记者脚受伤,团长命令营长抬她,营长不快,团长就骂,那你把她仍河里去。
当营长命令小战士抬记者时,小战士认真的说,团长不是让我们把她扔河里去吗?
后来在部队行进期间,他对天上的飞机个头和声音时大时小产生疑问,一个善使飞刀的同伴告诉他那是因为飞机长的不一样,此论点遭到美女记者嘲讽,说那是因为机场在附近,飞机要降落飞的低才显得个大声音响。
这个这个,距离和物体大小以及声音的关系应该是属于物理范畴吧,所以战士不懂情有可原,但是有必要在电影中这么赤裸裸的表现吗?
还是关于飞机,团长曾鼓励飞刀战士说把小鬼子的飞机扎下来,飞刀战士痛快答应,那个小战士就又有了疑问,说飞机不是铁做的吗,飞刀能扎透吗?
飞刀战士说,团长说能就一定能,还让小战士到时候自己摸摸飞机是什么做的。
这个建议后来送了小战士的命。
在战斗之前的侦察中,小战士真的跑到飞机跟前摸去了,结果飞机里面的日军突然冒出来,小战士大惊,拿起大刀用力砸机翼,嘴里念念叨叨:砸断你的翅膀看你还怎么飞。
很快,小战士毫无悬念的被乱枪打成了筛子。
飞刀战士在向团长汇报时说,没想到飞机肚子里也有人。
这个片断结束,我甚至不知道应该让自己保持什么样的情绪,这样无畏的牺牲让我看到的只有可悲,没有朴实,没有勇敢,不知道放在电影里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相信这样的情节很可能是当时我军战士的实际情况,一群穷苦出身的孩子,不谙世事,电影里好几次都通过战士与美女记者的尴尬接触试图体现战士的纯朴。
但是这种纯朴要适可而止,尤其在电影里,恰到好处可以表现战争的残酷,强调过头就适得其反,要知道,纯朴有时候和愚钝仅一步之遥。
剧情粗糙另一个代表人物就是美女记者,这姑娘在电影里跑起来甩屁股扭腰,不知道怎么在战场上保命的。
她先是不理解我军牵制敌人战略转移的意图,阴阳怪气的嘲讽我军逃跑,后来又看上了团长有事没事瞪着大眼抛桃花,到最后虽然算是牺牲了,但之前已经连累了好几位战士丢掉性命。
我实在看不懂安排这么个角色干嘛使,做记者做的象小报记者,说是军人除了抛媚眼就剩贱兮兮的乱笑。
快到结尾的时候跟团长那胡扯什么山鹰最显英勇的时候不是飞翔,而是在悬崖上挂着,然后神秘兮兮的说,我喜欢鹰。
她说这话时露齿一笑,我浑身一激灵。
电影的大主角团长是个英勇,睿智,果敢同时又充满人情的指挥官,从情节设计到演员表演都把这些特质表现的很明显,太明显了,基本相当于写成汉字摆我眼前。
表现英勇,团长挺胸抬头,直视前方,瞪眼;表现矛盾,团长蹲在路边看山景,然后突然起身,瞪眼;表现对牺牲战士的不舍,团长背对镜头沉默,然后猛一转身,瞪眼;表现果断,团长低头深思,最后一抬头,瞪眼。
所以,基本上夜袭机场就在团长一会儿一瞪眼中完成了侦察,制订方案到拼死肉搏。
尤其是最后的战斗场面,团长一直瞪着双眼,直至最后充血。
我不是说瞪眼不好,英雄显示气概的时候通常都瞪眼,但是就象团长瞪眼一样,电影中的小鬼子一路奸笑,参谋长带圆圈眼镜,政委先优柔后坚定,战士们既纯朴又忘我,女记者既刻薄又美丽到最后柔情泛滥,一切的一切都毫不出奇,一切的一切都和多年来你印象中这些人物应该表现的样子一模一样。
如果你脑子里对八路和日军没概念,那么请你看《小兵张嘎》,里面的八路和日军形象就是这电影里的八路和日军形象。
坦白讲,最后的战斗场面看的出花了些工夫,至少炸点没少做,但我还是感觉象在看话剧布景,如果弘大是电影对最后场面的追求,我想说的是,我没看出来。
结尾处战士们牺牲,我按照剧情要求感动了一下,同时多少有些庆幸电影终于结束了。
很多时候我都怕看国产电影,因为从情节到表演我只能看到两个字,刻意。
《夜袭》象一部连续播放的小人书,一页翻一页,留下的是固定画面却没有感觉,我能够100%理解影片要讲的道理,我却无法接受它讲给我听的故事。
看这样一部电影,感觉和看一座英雄群体雕像没太大差别,所有部分都尽力雕刻,但毫无惊喜。
哦,电影中还是有一处让我吃惊,美女记者问营长他们团长的岁数,营长说他自己20,团长比他大两岁,22。
这个的确出乎意料,我不是说事实,我是说演员形象,现实中的陈锡联打阳明堡时确实只有22,可电影中演团长的演员王挺........这么说吧,演营长的演员是《士兵突击》里草原五班的老魏,有谁觉的老魏象20吗?
场面比原来的“过家家”战争片大些。
大得有点过头了。
导演创作不严谨,武器服装化妆为了好看而失真,硬伤不少。
女记者纯粹多余,感情戏让人好笑。
相机好像是数码的?
只能是业余级别的,适合中小学生观看。
主旋律的成功作品。
看着挺热闹,最后打得挺悲壮,算是有进步。
最大的进步是终于把八路军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帽徽给加上了。
《夜袭》这部电影取材于抗战时期八路军769团偷袭日军阳明堡机场的真实历史事件,是一部标准的弘扬革命精神的主旋律电影…但是它和其他革命电影又有所不同,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喊口号,而是用很真实,很生活化的语言,塑造了如陈锡联,赵大力等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虽然只是小成本小制作的片子,但其中的战争场面还是足够刺激的,尤其以夜袭机场一段,坦克,飞机,炮火,都是实实在在的,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来国产的战争片在视觉效果上已经进步了很多…最后的结局是国民党女记者为了救自己仰慕的陈团长而牺牲,或许这样的情节有些老掉牙,不过总体而言这部片子称得上是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中的精品,让人看过后会发自内心地向革命英雄们致敬…
1,那个女记者演技低劣,还四处闹腾。
执行特种任务的部队,能带这种人随军?
胡来。
2,影片开头,轻武器打飞机,竟然还能击落一架...再有,八路军的枪有那么大火舌吗?
3,执行特种侦察任务的士兵竟然用枪敲飞机机翼,最后被日本人乱枪打死,有这么傻的八路军战士?
4,陈团长手下那个胖子是张飞再世,不用动手光靠喊就吓死一个日本兵...要夸张也要有个限度啊。
5,用油桶当掩体?
导演没玩过使命召唤么。
6,日本人真是装备精良,手持AK-47突击步枪7,零战出现在阳明堡机场...8,片尾夜袭机场,日军机场驻留的地勤人员与飞行员全部升级为陆军正规军,而陈团长以一挡百,州长在那一刻灵魂附体。
貌似当时感觉还蛮气势恢宏的
抗日主旋律
电影频道,从那时候起战争片子就越来越不行了。
战友就在边上被捅了害搁那儿摄影呢老妹
上什么课看的。。
最后炸飞机感觉还是震撼的,但代价也很大
一部采用电视剧手法拍摄的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主旋律战争片。其内容乏善可陈,但是这个创新却是正确的方向。
你如丝般的秀发呵呵呵呵
垃圾
看过好几次,让我又多了解了一段抗日故事
年度最差
央6放过很多遍,有一股子浓郁的电视电影质感(甚至可以把电影二字去掉,这就是一个一集的抗战电视剧)
老一套
勇于牺牲的年代
很不错的抗战影片,朴实、简练,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尽管完全可以想到最后的结果,但中间情节起伏设计得挺吸引人的。还有,很喜欢王挺在里面的表现,记得里面一个“急红了眼”的细节,表演得很到位。荐!
挺好看的,看了好几遍
炸飞机的那段历史...
剧情毫无亮点,叙事迷迷糊糊
很久之前看的,剧情还可以,拍摄水平有待提高。
中规中矩,摁着头交作业,女性角色实在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