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精细化是文明进步的标志,现代行业细分,人劳动的结果不是商品的最终形态,甚至根本见不到自己的劳动产品。
金融是行业的上层,最虚的那一层,男主帕特里克·贝特曼就是这类股票经纪人的一员。
这帮人名校出身,谈吐风趣幽默,有财有貌有地位,他们在美国社会阶层的地位,跟美国在世界国家大家庭里的地位一样。
开头健身和化妆品展示,对待自己的肉身就入赛车手对代自己的战车。
贝特曼和朋友都是名校生,坐在一起时比西服,比名片,比订餐,比幽默。
最好笑的就是比名片,水印 印花 字体 亮度,看着这帮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高阶层的人,因为别人名片多了水印就跟死了妈一样的便秘脸,简直笑死。
(联系到网上各种鄙视链)别人名片胜自己一筹,自己心理吃瘪,就一定要找不回来,抽刀像更弱者。
心理失衡会憋出病的,只能妄想杀死乞丐和狗。
对待妓女 乞丐和狗,又看出男主的另一个病态来,对过的好的人不希望他好,对过的不好的人显露自己的优越感来获得快乐。
这可以说是人性,但对于一个nothing 的空壳来说就是病态。
美国之于贝特曼,民国社会之于阿Q;美国精神病之于精神胜利法。
我觉得自我心理调节是处理心理失衡的正确方法。
阿Q的爸爸打儿子,一小半是所给自己听的,大部分是说给看热闹的人听的;是对自己的吃瘪给自己的社会关系一个交代。
男主checkin签名给保安一个交代,结婚是给妻子一个交代。
一次次的心理失衡,就幻想在音乐中杀人,音乐净化,杀人排毒,这才是男主的药。
有张海报是西装革履的男主握刀,刀上引出恶魔脸的男主。
别说文明,任何种群也不会容下残害同类者,但人类作为兽,有一部分人是不是天生就是嗜杀的兽,战场才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只不过在高楼里穿了西装,得了American Psycho。
男主每天锻炼情节护肤保养,高级工作高收入,但不知道是有什么压力还是什么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他应该是精神分裂吧,但是并不是有一个人格去干了别的事情,而是自己在幻想中杀人,信以为真,以为杀了很多流浪汉、妓女甚至警察等等。
影评中有很多人认为是真的杀了人,这是错误理解,他每次“杀人”都没有旁观者,只有他自己和被杀害的人,都是想象或者幻觉中的事儿。
流浪汉和女孩子们就先不说了,起码在警察追击警车爆破那一篇儿,那么大的事故没有其他人路人出现,一把手枪不断有子弹,一直一直打个不停,每一枪都是枪法如神。
那个晚上是从小猫开始失控的,他看到取款机上出现让他杀猫的提示才想要杀猫,这个提示显然就是幻觉了。
但是被老夫人喊停,应该是转身就拔了卡跑掉了而已,开枪射击老妇人、杀很多警察、警车爆炸都是幻觉。
他进大厦回办公室是真的,让他签字的守门人是真的存在的,但他进了两遍大厦对吧,他枪杀守门人和保洁员那一遍是思维混乱的部分,他第二次进大楼、满头冷汗勉强签了字、扔了笔、上了楼才是事实。
只不过,那些杀人的场景到底是真的出现在他的体验中,也就是说幻觉,呢,还是只是相对比较可控地出现在笔记本上,也就是自己还是知道自己在想象呢,这个我觉得一开始是可控的,后来自己觉得已经分不清了,才觉得危险,才跟未婚妻摊牌,给律师打电话也是失控的。
女助理到他家的那一场戏,他是在天人交战,选那么多工具,但其实还是强忍住、被打断,并没有实现的。
妓女第二次见面试图逃脱、看到很多尸体的那场戏,其实正是思维混乱,那个公寓第一次是说面对公园,价格应该很高,那女孩子下楼的时候敲那么多门,整栋建筑都没有人吗,那么保罗也是一个金领怎么可能住在一个完全没有邻居的地方呢,就算人们是不敢开门,也会有偷偷报警的吧,也会有事后血迹等各方面的问题吧。
至于后来那个怪怪的女房东,她是看着男主怪怪的才赶他走的吧,她并不是待价而沽等待买家呀,人家并没有登广告,应该是正在按照买家的要求做装修,那你一个怪怪的来找谁的,当然并不受欢迎。
还有他幻想自己用斧子啥了保罗的那一晚,自己以为拖着一袋尸体往外走,在公寓大堂流着血水,但看门的并没有觉得有问题,打出租车放那个大袋子,可是当时是遇到朋友,人家指着那个大袋子问他是在哪儿买的睡袋,所以那其实只是个睡袋而已,是他自己幻想为一袋尸体,一个人弄个袋子就能拎得动一个成年男子的尸体吗。
况且警探来调查保罗的问题时,他的嫌疑其实是别人的口供提供了他的不在场证明而解除的,所以其实也是证明他确实并没有杀了保罗。
什么精神压力呀,社会现实呀,我觉得其实没有那么深刻,任何一个社会环境都有精神病患,他只是病了。
电影本身受到关注主要是叙事手法的高明,它把想象、幻觉、事实剪切在一起,不是说你看懂看不懂的问题,而是可以有不同理解不同版本,比如很多人觉得杀人是真的,虽然我觉得有漏洞,但是他们也都自圆其说着,这就是叙事者本身的能力,他用主人公的视角来叙事,而这个主人公的脑子是有问题的呀,他跟未婚妻要求分手的时候说的是自己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杀戮的欲望,其实他开始很长时间应该是可控的,在笔记本上,在想象中,杀戮,后来才慢慢混淆了想象和事实,以为自己确实干了那些事情,但是律师的话又让他意识到似乎也是没有真的做,所以才去找那个公寓,然后出来觉得很崩溃,给女助理打电话,大概他会觉得,自己疯了这个事实其实比自己杀过人这个可能性更难以接受。
美国精神病人,一个物质狂人的YY梦,影片中处处留露着男主角对物质的追求,作为华尔街的商人,商场上的精英,在充满利益的现实世界中,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成了贝特曼发泄的一种方式,电影开场的镜头聚焦在盘中的丰盛食物.....暗示了这是一家高级西餐厅,主角也是一位社会名流,四个衣冠楚楚的男人谈论着他们的生活、事业.....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带了一个虚伪的面具,撕开那个面具,你会看到他的内心,导演就是这样带领观众进入了男主角贝特曼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在这里要提音乐剧,因为大部分人看《美国精神病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男主是杀人还是没杀人」但当看完音乐剧你把这两个作品放在一起,你会产生另一个问题:「病的到底是谁」《美国精神病人》的音乐剧绝对是被低估的一场大戏,00年的原版电影其实更多的给我的是一种「导演有病在悬疑,主角有病在精神分裂」的感觉但是16年的原卡音乐剧会让我们觉得,「80~90年代的美国社会有病」电影里面我能看得到的就是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我是一个有病的雅皮士,我孤独,自傲,暴力,分裂,渴望挤进上流社会,拜金,冷漠的,不在意内核,随波逐流」因为电影里男主三分之二叙述就是叙述没有感情的但是音乐剧的男主心理活动里面他甚至还在娱乐自己,歌曲里面不止一次说过自己「不」「不知」的迷惘,所以电影观感的结果是,男主本身就有点分裂,是社会让他更加分裂,但音乐剧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社会让他,变成这样的音乐剧还能看到的是「集中的音乐品位和审美格调,渴望被承认,敏感,风趣,悲哀却让人叹息的一生」他其实更贴合一个「雅皮士精神」和「文化符号」而不是单纯的在输出我和社会都有病所以在看2016年原卡之前我给这不电影四颗星,扣一星在叙述的不清晰上,但是看完2016的原卡音乐剧之后我给三颗星,另外一颗星扣在思维上引导人们去探究的不该是真相,而是真相背后的真相
在老布什当总统的时候,纽约城里的27岁华尔街中游小鱼就已经开始住上花园别墅,用上顶级橱柜,并遭受不同程度抑郁症折磨了。
这让中国人觉得就连装病态都会赶不上资本主义的步伐。
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不过这都属于流行文化的边缘概念了,和今天想说的事儿根本不沾边。
去了一个hou大公司有一件事儿是我一直想跟别人说的,跟很多不同的人说了很多次,因为我想知道不同的人关于这件事儿的反应,事实上,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没反应,另一个新话题从头开始。
部门里面经常会有一些人消失掉,你总要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知道他们已经辞职,或许是决定歇了,或许是另谋高就。
但对他们的去向你最好不要问,如果问了,就成了异端,打破了一些默认的规则。
可那些人就凭空消失了,跟他一起合作的其他人工作也自行调整,没有任何波澜。
如果那些人没有另谋高就,而是死在了这个空气肮脏城市中某个门牌号清晰的公寓里面身首异处,这就是American Psycho的故事了。
当探长第一次在办公室里面询问PA的时候,PA很投入的描述了一个人凭空消失掉的感觉“the city opens up and swallow it”。
无疑这是他在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感觉,如果没有那张完美的脸,这句话足以算是一种求助。
这个城市吞掉了一个人,但只有你一个小小的探长四处打听,没有证据,更没有人相信那个人真的已经死了。
而整个故事都是这样,根本就找不到控辩双方。
歇斯底里,毫无缘由的状态下,一切事情居然都按照摸不到的规律稳步前进。
PA被逼疯的缘由之一,就是所有人的共同奋进下奏响的欢乐颂。
夸张的地方是他肆无忌惮的杀人场面,没有紧密部署,没有谨小慎微,脑子一热就怕别人找不到证据把自己推向电椅。
但仍旧没有人找他大麻烦,一把小枪也能将警车轰上天。
如果有人来指责他,如果有人佯装目击证人,这都能让他的心理找到一丝慰藉,证明这个城市里面还有人,可就像那个没能逃走的女孩敲遍整栋大楼没人应门一样,真的没有人能救她,更没有人能拦下凶手,因为根本就没有人。
荒诞的结局很应景,房地产商显然比杀人凶手更黑心。
中介老女人跟PA说,我根本就没在纽约时报上等过消息,你最好赶紧离开,别给自己找麻烦,永远都不要回来。
而这个时候,不能得到惩罚最终将PA彻底打败了。
对于我同事的离职我可以给出另一个解释,就是离职的人职位比我高,我们之间没有业务相交,因此没有人有义务跟我汇报,并且,他不是公司的高层,没有必要因为离职而给整个公司发邮件,里面写满了自己对于公司的眷恋和美好憧憬,因此,种种原因决定我将与此消息无缘。
这是符合逻辑的,无数符合逻辑的理由支撑着bus men或是subway men一天天的继续下去。
“哦,我就快有孩子了,那将是一个好莱坞的美好结局故事,《玛丽和我》将支撑我继续生活下去,谁会去看American Psycho 呢。
”但我永远坚信这是比卡内基更适合人类学习的东西,我说的是American Psycho ,当然,我也将他们简化为一种简单的逻辑一边时时运用在真实生活之中。
你必须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不能因为受到伤害而立马改变,轻易的心理失衡要认真对待,因为那将是你向“不情愿”妥协的开始。
有没有想过成年人比儿童的同质化要迅猛?
因为这个城市所给你过度的生存能力已经将你推到了生活之外,简单的说,过别人的日子真的没有任何意义,还是醒醒吧。
最后一点是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
说实话,其实我说不好,只不过是没有过于着急的弄明白这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份比较高的公积金让我相信今后或许会有用,这是实话。
至于发展,至于什么前途,这都是太飘的话,就像是在一个皮包公司里面被许诺等公司上市之后你可以拿到期权年年分红,不用工作就能理所应当的花别人的钱度日,这样的话,听了之后不恶心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认真那真是白活了。
而我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适合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安心的被选择。
可能有很多人相信自我奋斗实现价值,但我不信,无数独立个体放在一个共同环境下完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愿望,说出来鬼都不信。
我做我可以做的,实现我可以实现的,让莫名其妙的是非对错都留给那些愿意将自己扔进量子物理的人们,也许他们会在一腔鸡血的支持下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
还有一个再实在不过的原因,明天的薪水对我来说真的tmd很重要。
但我愿意被最后扔出去,看看那时一切究竟是什么样子。
那些已经有了鸡血的人们我祝他们健康。
《美国精神病人》。
5分。
本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艾利斯极具争议的同名小说,玛丽·哈伦编剧、导演,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作品。
极其不喜欢,这就是一部他妈的神经病电影。
贝尔饰演的帕特里克是华尔街的骄子,炙手可热,英俊迷人,每天的生活都令人艳羡,甚至连洗澡洗脸都有严密的步骤。
但就是这么一个神经病,内心里却有着无比黑暗、残暴的一面。
每当夜幕降临,他就喜欢将各种人骗进他的公寓,然后残忍杀害。
直到有一天他杀掉了他的朋友,然后引起了警探的调查。
电影类型的丰富,经常也会导致出现许多乱七八糟的影片,它们或者莫名其妙,或者很无厘头。
同样是讽刺社会,同样是描写人的双重性,同样是黑色,这一部比起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布鲁克斯先生》,差了一万倍。
现在一打开豆瓣或者别的网站,任何网站的首页都是一堆的消费刺激,有的贩卖吃穿用度就有贩卖学习娱乐的,总之一切都可以是商品,商业经济真的像一只无尽的手诱惑着人性,分分钟逼迫人释放购买的欲望。
美国早在千禧年之初就已经消费铺满了整个社会,派特里克的护肤品,派特里克的桌椅房间,派特里克的西服,派特里克的画和名片,极尽奢华昂贵,然而这都比不上他源源不绝的自由,随意迟到随意安排随意拒绝的时间,随意侮辱随意讽刺随意进行性行为,一生下来就拥有了平民可望不可即而中产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一切,他反而成了一个空虚的躯壳,原来有钱的自由也是另一种重复。
一个公司里的男人都是用价格不菲的西装包装每天锻炼时间比上班时间还长而成的精美肉体,一眼望去全是眉眼精致皮肤光滑气质脱俗的美男子。
他们唯一统一的时刻是纠结晚餐的定位以及比美,聊到世界经济的时候会说自己都觉得可笑的空话套话,自己没有在讲,其余人也没有在听,包括话题的发起者。
话题发起者比起话题明显与派特里克的未婚妻调情更令他感兴趣。
这样的环境,派特里克聊起自己喜欢的音乐真是怪异又神经啊,放在别的影片里他一定是个纯情与众不同的文艺富二代,需要一个文艺但嫉恶如仇的女主去拯救。
可是派特里克真的喜欢音乐?
咋眼一看他无论面对谁都喜欢喋喋不休地诉说唱片的来历与诉听感受,但是音乐也是商品,人们享用商品但对商品并不想了解,派特里克喜欢诉说时别人倾听的表情更甚于音乐本质,音乐也只是他用来获得关注,取悦自我的一项工具。
对于派特里克来说喜好的音乐是少有的不会被其他人比下去的商品,然而聆听者大多不知所云的表情,炫耀名贵的唱片也显得可悲。
派特里克真正享受的是杀人。
既然做什么旁人都冷漠以对甚至比自己更好,自己不如去做最有挑战性的事情,把杀人当成充满仪式感的盛大演出,观赏被谋杀者惊慌的表情————通常这就是被害人最生动最自我的时刻,让他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和自我存在的最高瞬间。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确实是被杀了,但是这个社会即使是杀人也能变成一项消遣,死去的人便是死去了,自动掩盖或者忽视派特里克罪行的人继续保持了日常的运转,从而让杀人这项派特里克做的最出格的伟大事业也变成和唱片一样无意义了。
最后的结尾派特里克算是彻底死了,他展现人性最柔软最真实的一面的时候,一是面对小秘书无意间的真诚关心,二是由此引发的自我动摇与一连串的幻觉以至于打电话忏悔。
他太不知如何与他人剖白交流了,这个圈子也不需要他这样做。
片子里几个姑娘,他的未婚妻是完全的冷漠游离,分手的悲伤也只哭一分钟,已经没了一点人的气息。
情人在最后分手的时刻曾经试图真情流露,但最后她还是向目前的生活妥协。
妓女为生活所迫把自己变成商品,即使不情不愿但还是金钱面前再低的头都要低,终于成功送命。
小秘书是这个故事里仅剩的人性光辉象征,大致可以猜出她生活的圈子是个温暖而体贴人的环境,派特里克唯一一次的动摇也是她因为下意识的关心,但是出身到心境都悬殊巨大的人彼此远离是最好的。
父母与子女间仅仅是供养者与被供养者的关系的人不在少数,结婚不为相爱,交友不为合拍的就更多了。
电影里的圈子消费水平很多人也许达不到却正狂烈追求着,而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却已与他们不相上下,社会喜欢人人都是不断生产和被生产,消费和被消费的生活着,这可让社会加速运转。
每一天都失去一点自己是很痛苦的事,但是完全失去了自己却是只用为餐厅位置订不到发愁就好,余生都将快乐地这样活下去。
我的死党有一天提到这部电影。
他说很值得一看。
他是一个标准按照这个社会价值观为手册的好学生。
他追寻如何上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如果最快的那到工程博士学位,如何拿着一系列乱七八糟的证书去墙街找一份体面又有前途和钱途的工作。
说的这么复杂,简单点说,就是最好能在GS和别人一样年底分红超过了60万美金。
Patrick Bateman,这个从外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上等人,就是他,不,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追寻的MODEL。
Patrick,年轻英俊,不仅如此,他是Wall st的金融精英,他住在Mahattan的高档住宅,他象女人一样珍惜自己的脸面跟身体,他定期锻炼,定期做SPA,甚至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做10分钟的FACIAL,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有个CONRNELL毕业的未婚妻,一切看起来完美的让人嫉妒。
他拥有的一切,不外乎是年轻的人们所追求的物质和价值的目标。
而当这物质和价值的目标都几乎完美的实现在了27岁的年轻人身上,他的内心却开始了奇特的变化。
他们,一群金融精英或者公子哥们,在一起认真的攀比的是谁可以在DOSIA定的了位置,谁的名片更加的精致。
这些莫名的举动,在平常的普通人眼里,简直都是怪癖。
当然,Patrick也关心国家大事,他铮铮有词的在聚会里谈到,要消除战争,争取和平,要关心饥荒和贫民,要减少年轻一代的物质欲望。
可是转身而去的黑夜里,他用金钱诱惑无家可归的人们,然后趁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愤恨的将他们杀死。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跟地位用一种变态的手法去讽刺这个社会的价值目标。
他知道众人仰慕或者说容易被钱,物质和权利所引诱,他在那些需要扬起头来看他的人面前,知道如何引诱到他们。
面对妓女christin,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用金钱在路边诱惑她上车,christin起初的犹豫就几乎暗示了被杀的命运。
如果说他心里变态是因为不能容忍贫穷,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否定或者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嘲弄。
他杀人迅速而犀利,甚至还有点艺术的味道。
每次的血腥的杀人,他都用激烈的类似摇滚来做背景。
他阐述到每张专辑的背景和内容。
那种若似自言自语的叙述,看似博学高尚的人,却做着人人都鄙视的事情。
我愿意认为Patrick有过想控制的意思,他放弃杀害自己的秘书。
然而事态越来越缺乏控制。
他开始杀害越来越多的无辜的人,模特,老人,看门人,甚至是一直路边的小猫。
失控的高潮终于结束在他逃回P&P投资公司的办公室里。
他的脸上是泪水,是汗水,扭曲着面孔,用哭腔或者是WHATEVER,打电话给他的律师。
他是求解,还是赎罪。
无从而知。
令人惊诧的是,这一系列的凶杀,本该很容易的得到破案,却迟迟没有。
甚至被他坦白过後的律师,都一再的否认。
片中还有不少非常模糊和不确定的情节。
仿佛这一系列的凶杀都是他的幻想。
好吧,如果这只是幻想,那么只有Patrick是精神分裂,但是,如果这都是事实,那么所有人甚至这个社会对Patrick的举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的精神分裂。
这部片子惊悚或者暴力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告诉了一个状态,而这个状态很有可能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事实。
故事跟导演上看,不错的作品。
最为突出的是Christian Bale的演出。
他丰富生动的脸部表情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Patrick失控的心理。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421523/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gxNTgxODY4.htmlTranscript:American Psycho这部片子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之一。
我最近特别想要谈一谈它,是因为这个夏天我刚刚读完了它的原著小说。
读这本小说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电影剧本改编的难处和手法,也更加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American Psycho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叫Patrick Bateman的华尔街娇子,他大概是你这辈子能见到的最自恋和自负的人了。
电影的年代设定是80年代末,你会看到他时常戴着老式大耳机听随身听里面Huey Lewis and the News, Phil Collins, 以及whitney Huston的歌。
他会跟其他角色大段大段的评论这些流行文化里现象级人物和音乐作品,而抒发完自己的评论之后呢,他就会把对方杀死。
因为杀人是他夜间的爱好。
这个人是一个嗜血的连环杀手,喜欢在夜幕中随机的寻找自己的猎物。
而他对杀人已经上了瘾,并且这个瘾开始扩散到白天,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
这部电影比较特殊,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很难从故事简介入手让一个没看过的人对它产生兴趣。
我整个大学四年里手上有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直都没有看,就是因为我的印象大体是从这张海报里来的,我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或者惊悚片。
坦白讲我个人一向对惊悚片没有欣赏能力,所以总是提不起兴趣。
如果你跟我一样的话,那么请放心了,这部电影并不是什么惊悚片,它有一些血腥的镜头,但是却不吓人。
你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这不仅是一部心理悬疑片,还是一部非常赞的黑色喜剧。
一旦你带着这个心理准备去看,你八成会有很奇妙的发现。
但如果你把它当成一部严肃的戏剧性的惊悚片看的话,你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里每个人演技简直一塌糊涂,你对它的理解会大打折扣。
这部电影对主角从psychopathic(冷血)到psychotic(精神失常)的转变的表现非常的酷,这要归功于Christian Bale的演技以及Mary Harron的导演。
在电影开头的20分钟内,你只会看到Bateman是一个非常富有的自私鬼、上流社会的恶人,但电影在慢慢推进、展现他表里不一、自恋自负的同时,会给你一些很微妙的细节,他的表情和谈吐,会让你觉得哪里不对劲,咦,他好像不只是个混蛋那么简单。
而等到我们看到他的真面目后,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他夜间的私生活中,而随着他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想方设法的掩盖自己的恶行,剧情也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荒诞。
Patrick Bateman这个角色是一个在电影中都不算真实的人物,就像他自己所讲,他只是一个虚幻的抽象体,所以Christian Bale的表演也没有局限为诠释和理解一个真人。
事实上他是放开了、撒了欢的把这个角色在纸上的疯狂忠实的体现在了荧幕上。
你在他的英语里听不出任何的地方口音,他的谈吐像电子词典一样标准。
他平日的表情显示不出任何的内在情感。
他的身材和面容也近乎完美。
他就像是个机器人。
他非常富有,衣食无忧。
但就因为他只在乎这些,所以他才缺乏安全感、疯狂、可笑、可怜。
Christian Bale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绝对配得上奥斯卡奖。
他不费吹灰之力的展现了这个角色在白天时展示给别人的魅力,也淋漓尽致的把他的凶恶、他的自负和自卑、他的失控、他的疯狂表演得很到位。
而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也是电影成功的一大要素。
这本书里面对于性和暴力的描写并不太多,但是一旦作者想要在某一章着重的给你这些场面,你会读到整页整页的非常细致的描写,有的场景非常的恶心。
可想而知,类似分尸、吃人这类情节,一部电影一不小心就会拍得非常恶劣和失败。
但是这部电影的剧本将书中暴力场面的整合和分配、以及导演对镜头的处理和角度的选择简直完美,使得电影观众能体验到足够多的对表现主题有必要的性和暴力的元素,但同时不会让你看到太多从而产生反感和厌倦。
于是就没有影响电影中黑色幽默的气氛。
Bateman在白天和黑夜做人做事的态度是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在夜里他诉诸于纯粹的暴力而已。
这个白天和黑夜的相似性非常明显的折射出了影片对于这类华尔街油头自私自我完全只关心自己的欲念和需求的特点,发表了对这类人腐败和危害的讽刺和评论。
我之前说了,这是一部心理悬疑剧,而这部电影借鉴了书里对与主角心理的刻画方式,那就是主角的旁白。
有些电影很懒的通过旁白来介绍剧情,免去拍镜头展现给观众的麻烦。
但这部电影里的旁白却很必要,因为它很符合原著以及剧本的讽刺基调,对于展现角色的矛盾和可笑也有其必要性。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很棒,Reese Witherspoon演Bateman的女朋友,一个在他看来很无聊的在ACLU工作的富家女,这本身就是一个讽刺。
因为ACLU是专门为少数群体维权的组织,而Witherspoon扮演的Evelyn只不过是一个肤浅的公主。
Jared Leto演Bateman公司里的竞争对手,他和Bale的戏算是电影中最经典的一段。
而Willem Dafoe在片中扮演一位侦探,为电影增添了一丝悬疑。
电影有很多经典的情节,比如有一场名片戏就是我最喜欢的之一。
你看完了可以来告诉我哪一场戏是你最喜欢的。
电影中还有很多的有引用价值的台词,比如这一句:I have to return some video tapes. 你看完了也可以来跟我讲一讲你最喜欢的台词。
最后我想说,在这部电影对于自私的上流公子哥们的讽刺主题之外,还有另外一条故事线,那就是到底Bateman有没有做整部电影里给我们展示的那些事情。
因为Bateman并不是一个顶级的犯罪高手,他的犯罪行为很粗心、很容易出卖自己,而电影中有很多的情节非常的不真实,让人不禁想,这到底是真的在发生呢,还是只发生在了他的脑子里?
电影中的种种情景,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虚幻的?
这种怀疑,让你的思维仿佛同Patrick Bateman的思维汇合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也很漂亮,如果你跟我一样喜欢钻研电影的细节和暗示的话,你会觉得这方面非常的有趣。
就说这么多啦,这部电影真的蛮难解释的,你需要自己去看才能理解。
不过他是我最爱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强烈的建议大家观看。
而且你只有看了才能大体知道我片头到底是在搞什么东西。
Last but not least, oh captain, my captain. Our fearful trip is done.
高度文明化甚至越发畸形的人对身体做着精细的规划,《美国精神病人》在开头就完整展示了男主对身体的要求和改造,在电影中,男主陈述自己的护肤用品,这些充满“科技感”的物品塑造着现代精英的物质实体,身体不再作为“一个整体”,而是被现代技术分割成一个又一个部分——这确实有利于精准实现良好效果,但同时也便于被控制。
对身体的保养和规划甚至控制使得身体变化的速度减慢,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危险,也越来越缺少兴奋,而“兴奋”以另外一种形式积极活跃——内驱力和激情被内化,就像埃利亚斯所提出来的,“战场却..移进了..驱力,激情,它们不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直接展现,却往往在个体内部展开抗争,对抗自身负责监管的部分,其暴烈程度丝毫不减”。
《美国精神病人》男主的状态或许与此契合,但是我仍然要说的,男主内心因为认同和焦虑生发的激烈斗争同样反过来作用在身体上面。
一个人不停地维持“个体生命”,维持单子化的身体,另外一个效果就是造成个体和他人之间的疏离,男主的种种罪行正是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不和谐,个体于是成为一种物质机器而非实在主体。
(ps 我什么时候能看到这张图不笑) 老美爱撸猪的爱好一直没变hh
昨天重温《惊魂记》后想起这部曾经被我误以为是翻拍《精神病人 Psycho》的《美国精神病人 American Psycho》,于是就决定观影一下。随着自己观片量的大增,对不同类型影片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升,使得这部看完才注意到又名《美色杀人狂 / 美国杀人狂》的《美国精神病人》不至于像十年前观看《天生杀人狂》那般引起我的反感,尽管如此,我对这部电影也只是理智上认可其拍摄制作、但情感上并没有喜欢其故事剧情。
现代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异化,表面光鲜亮丽的中产阶级背后是疯狂的扭曲的杀人狂人格。不只是American Psycho,这种人格可能存在于任何区域之中。最后,Christian Bale演技太🐂🍺了。
一头雾水。。。幸亏迪卡普里奥 没有演
变态电影,一律一星
精神病人不仅很精神 … 简直亢奋,且还是个无情高富帅!——▶1◀—— 🔴 2000 🔵 美国【4月【🟢】【➊】】【《美国精神病人》·系列 第1部 作品】【2020 ▲ 211】【≈ 102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这是一部不快进就极度无聊的片子,同时又是一部一快进就漏剧情的片子。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一部言之无物的片子。
Christian Bale好演技,看完我才知道,原来名片也可以攀比
又是人格分裂 但结尾没怎么解释; 搞不懂为什么叫美国 应该叫华尔街精神病人; 原来他不光演过batman 还演过bateman 哈哈
嗜血狂魔南柯一梦,看后无感留个爪印~
表现了大资产阶级的空虚和对别人的蔑视。主人公每次杀人前都要长篇大论一番。bateman哈哈 。Bale还真是邪气逼人。
除了精致面孔,其他都没看懂
5/10.莫能两可的烂尾工程。
《美国精神病人》:1.从剧本就开始烂,很多废话直接删掉不改其它任何东西都没,各种东拉西扯、矫揉造作,想表现主角双面性可反抗力量却少的可怜,剧本质量烂的可以。2.所有演员倒是主角演的最烂,当然贝尔也不太适合演这种角色。3.就连血腥镜头都不够血腥,色情镜头也不够色情,最后的防线都崩溃了。
最腻歪这种故弄玄虚的噱头电影,似杀非杀,编导全神经病,影射你MB啊?。奇怪那些对电影和贝尔顶礼膜拜的豆油们真的看懂了还是装13???PS:贝尔真丑,根本撑不起又帅有高端的华尔街成功人士,影片刚开始出场的4位精英中贝尔的外貌是垫底的。原来是童星出身,难怪长歪了,演技也弥补不了,不喜。
is he a really psycho? or the world is psycho
又是一个脑袋乱掉的,不过故事并不好玩,失望,,,,,
@ Kino Xenix
那些命案是事实还是臆想已不重要~
简中网上的bro以为把自己代入sigma男人然后就可以薄纱无脑金发白女,殊不知已经落后20+个版本最终沦为了被女法官栓起来的chud😋
今年才看这个电影,觉得过去22年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进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