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字幕页面人类之所以需要猫,是因为它能把你我独处时容易堕入悲伤的情绪,凝固在平静之美中。
——pidan1黑猫睁开眼睛2猫的主观镜头,镜头前移,发现一只稻草人。
os黑猫穿上稻草人的衣服,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稻草人燃烧3标题页面:破碎太阳之心黑猫找到的第一个怪人是孤儿院的机器人,他能制造世界上最珍贵的糖果,苦丁糖。
里面有甜蜜、酸楚、苦涩的味道。
孤儿院内砸掉镜子,用阳光反射,给机器人充电,机器人启动从胸中的扭蛋机拿出糖果,外面响起孩子的声音。
“因为猫对甜味不敏感,只能尝到酸楚和苦涩”,坐缆车离开了这里第二个怪人因为失去爱人的痛苦,每天会吃一种叫做常忘面,他忘记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了。
黑猫说是信“我只记得写信的人是一个火车司机”黑猫将一只眼睛送给灯送给她 猫的眼睛能抚慰悲伤的心有一个声音将信的内容读了出来:一首诗《破碎太阳之心》(2022)除了太阳高度今晚的写作还取决于天气状况、污染、悬浮颗粒物孩子们睡得很好孩子们还在密度蓝里游玩以后我会教他们算数一朵花加上一朵花等于一朵喇叭花一只甲壳虫减去一只甲壳虫等于一条毛毛虫我写信的时候心脏是热的和想你的时候一样所以我想,人类的爱肯定保存在太阳的核心之中用来维持着太阳系房间变成火车,风吹动窗帘,女人站在镜子前黑猫在走进了废墟,路牌指向左,猫向右走第三个官人是怪人是魔鬼魔鬼躺在舞台上的床,前面是柜子一样的装置,画面前面是座椅。
魔鬼以前是一个喜剧魔术师,他不满足表演,想要魔法,离开家庭,来到了魔鬼屋子但再也感受不到快乐太阳落山的时候,黑色的帽子就会将他的灵魂带走魔术师打开窗,这是我最珍贵的东西,一块丑陋的泥土黑猫用了所有的音符,却只得到了一团你把,因为今天是一位小女孩的生日,他想送礼物,赶到自己彻底失望了灵魂落山的时候立交桥下的自动扶梯女孩乘坐扶梯上来,路灯突然亮起,有一个朋友给你带了礼物在帽子里小孩拿起黑猫的帽子。
丑陋的泥土上有一朵小花黑色的帽子在空中漂浮片尾
只有视听,没有剧本内涵内容分析什么的!!
纯属个人看法倾向,从画面我能看到什么而已,有错误请指正。
因为觉得视听语言真的非常丰富,手痒痒写了一下。
纯文字流水账。
全片用圆角黑边遮挡左右两边,画幅好像是1.33:1的窄幕电影,旁白使用西南方言。
1. 开头第一个镜头,黑猫眼睛睁开的大特写,稻草燃烧的声音,瞳孔里是雾蒙蒙的明亮天空。
叠印转场,来到荒地上。
2. 低机位,模拟黑猫视角,平原上一个快速移动镜头向前推进,奔向雾中的稻草人。
此时地方语言的旁白起,开始以第三人称讲故事。
3. 长镜头俯视机位,缓慢平移镜头出现的稻草人的鞋、帽子、手套和燃烧的衣服,镜头来到火焰燃烧处开始上升,模拟稻草人已经上去天上找飞翔的朋友——“漂浮的灵魂”视角,镜头开始升格。
4. 一个倒转的镜头,象征身份的错置,黑猫穿上了稻草人的衣服,在水面中的倒影,类似镜子的作用,全片镜子真的太多了,黑猫开始去寻找。
5. 全景,剧烈燃烧的稻草人。
旧身份消失,新的启程,故事开始。
6. 剧烈燃烧的声音,片名出现。
7. 黑场。
8. 背后一个低机位的全景跟随镜头,黑猫在平原上蹒跚向前,身影越来越小。
9. 孤儿院,正面急速推进镜头,直到机器人的面部特写。
彩色的玻璃、散落的玩具、球、坏掉的风扇等是孤儿院的象征,塑料膜袋铺满是这里已经是类似杂物间,被遗忘的地方,所以是坏掉的没电了的机器人。
10. 墙上的镜子倒映着拿着石头走进放假的黑猫,镜子上有污渍可以看出来,黑猫杂碎镜子,用镜子碎片来反射阳光。
11. 固定镜头,掉落的另一片镜子反射出房间的另一面景象,应该是破旧的厕所,所以有水龙头和很多镜子,阳光流转,黑猫拿着镜子反射。
阳光反射到摄影机对准的镜子上,光线通过几面镜子的反射,照射上了机器人。
12. 机器人手指特写,动起来了,被阳光唤醒,手指上的太阳纹身暗示了他的属性。
机器启动、电流流动的声音。
孤儿院孩子们玩耍娱乐的声音。
13. 长镜头,机器人脸近景,机器人苏醒,拉开塑料膜。
镜头跟随机器人前进后退,黑猫入画,镜头停下几秒后随黑猫调转方向,看到沙发上的机器人,镜头推进,黑猫出画剩下机器人。
镜头继续缓慢推进,机器人拉开胸前制作糖果的机器,还是塑料膜包裹的世界,应该是一栋废旧的楼房。
机器人掏出糖果,机器制作的声音,抬头,说了三遍台词“你好,再见”,年久失修的机器缓慢恢复的递进声音。
14. 大全景,猫又在平原上走,地平线在画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三分之二是远处雾霾楼房,旁白解说。
15. 叠印转场,来到中景猫的侧面,不停转动的缆车,因为经过了站台,猫坐了很多圈,猫花了很长时间,努力在找第二个人。
16. 固定机位,长镜头。
吃面的健忘的人,一个带点俯视的中景,看清人脸,也能看清房间布景,很简单朴素,又有镜子,镜子是另一扇窗户和窗帘。
微风打动风铃。
女人开始讲述她最珍贵的东西,点名写信的人是火车司机,这里女人稍微移动,出现镜子全貌(之前一直挡住大部分镜子的),镜子中黑猫在拉绳子,房间中的灯升起。
灯亮,铃声的音响,画面里的整个房间开始晃动,灯盏摇动,刮起大风,窗帘摇曳,模拟火车行进启动行进,健忘的人习以为常,依旧吃面,说明她是一直生活在火车里的人。
敲门声起,旁白继续。
健忘的人走去开门,镜头缓缓推进,房门被打开,进行中的风景,风吹进来吹乱健忘的人的头发,吹掉了桌上的报纸,女人站在门边看着火车外的风景。
旁白开始念信(诗)。
17. 中景,黑猫在火车的窗外的侧脸,对应上面缆车的镜头,风声、风铃声。
6min48s左右,刚好是除去演职人员的片子中部,出现了“太阳核心”的点题。
18. 近景,健忘的人站在门边,火车遇到红灯,缓慢停下。
19. 全景,站在门边的人变成黑猫,镜头缓慢后拉,象征黑猫站在女人的角度去体会理解信的内容,但是旁白说它没有理解,此时女人不在了,可能已经下车。
20. 全景,固定镜头,黑猫走过轨道旁的残垣,黑猫也下车了,机器运算、变魔术的声音,预示着下一个魔术场景。
21. 全景广角,一辆行进的车内,交代场景,灯光颜色变换。
22. 近景,鼓上的机器(我不知道是啥机器),圆形的灯球,鼓声响起,黑猫交换自己灵魂的声音。
23. 全景,黑猫上前拨动机器,机位同车内第一场。
24. 全景。
长镜头,固定机位,绿色幕布,机器上放大了的圆形灯球布置在舞台四周,应该是机器里的装置被放大,床上躺着魔术师,灯光移动到魔术师身上。
舞台前几乎是排成一条直线一个平面但是错落有致的黑色座椅。
魔术师苏醒开始变魔术,音响起(应该是惘闻了哈哈哈),开始倒放,穿上衣服裤子鞋子带上眼镜,非常丰富的魔术音效。
旁白讲故事。
魔术师往前走,我们能发现舞台和舞台前的椅子是割裂的,分离的,舞台更像是一个平面的屏幕,也照应了车里鼓上的那个机器。
魔术师的上半身出现放大,依旧是倒放,魔术师拿到泥土,捏泥,三次拿了三块泥土,接着拉开玻璃,更贴合机器的装置了,绿色色调的舞台变为蓝色,魔术师穿过玻璃伸出手,更像是打破屏幕的3D效果,奇怪的语音语调。
(好长的镜头,好强的调度)25. 特写,黑猫的瞳孔,再次照应开头,旁白解释了黑猫的心情与瞳孔变化一一对应。
接着瞳孔出现,倒映出小女孩,这时候瞳孔不再有变化,我更倾向是用黑猫的视角去呈现故事的另一个背景。
26. 回到开头的荒原,全景,黑猫原型,低机位视角在猫的前面随着奔跑的猫往后拉,象征猫回到内心的追寻,旁白讲了小女孩和猫的故事前奏,猫踩草地的声音。
27. 全景,长镜头。
带黑猫稻草人的背影,立交桥车流穿梭的后景和前景人行道自动扶梯,傍晚,黑猫在等着什么,发条转动的声音,我觉得是猫头顶的花上升的声音。
小女孩在扶梯上出现,亮灯,这里是猫的视角,女孩是猫的全世界,她一出现,猫的世界就亮了起来,机器的声音开始发生变化,猫稻草人慌乱的内心,女孩缓慢出现,拿下帽子,与猫对话,猫在片中第一次发出声音,隔着厚厚布料的声音,小女孩拿开帽子,只有魔术师给的远远的土壤上的一朵花。
小女孩摘下花,看花,画面定格。
音乐响起,黑猫说“你好,再见”就像孤儿院里的机器人说的一样。
28. 黑场过渡29. 平原上飘动的稻草人的黑帽子,镜头向前移动让帽子保持在画面中间,象征着猫的追寻之路结束,不同于前面天空更蓝了,而不是一片浓雾,帽子好像向着光亮处飘去,经评论指正,这个画面更像科恩兄弟《米勒的十字路口》片尾的礼帽30. 字幕
纯纯地来分析一下电影叙事的结构和内容这三段式的故事是很符合童话寓言的结构的,除了精妙没什么别的词可以形容,为什么?
因为童话的框架以及色彩下充满了隐喻的内容以及处处呼应的结构。
我们在主体段里都可以发现一个相同的结构,就是黑猫付出代价来想要获得一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送给小女孩,这个代价就是三个怪人们缺少的东西。
第一个怪人是送苦丁糖的机器人,黑猫打碎镜子,折射太阳帮没电的机器人重新发电,然后获得一枚苦丁糖,尝不到甜味不满意然后离开去寻找下一个。
第二个怪人是失去了爱人的女人,黑猫用它一只眼睛为女人重新亮起了坏掉的玻璃灯,然后得到一首诗,黑猫不知所云,不满意继续离开。
第三个怪人是感受不到快乐的魔鬼,黑猫用灵魂的音符换来了一团泥土,结果依旧是不满意,而且是“彻底的失败了”,带着失败去见小女孩。
然后结尾呼应开头,一只黑猫在野外东张西望的寻走。
我们从主体结构来看内容的话不难发现,黑猫的代价是递进的,从一开始的徒手之劳到最后的灵魂的音符,这可是越来越大的代价,而黑猫为什么在每一次都不满意的情况下依然要付出更多呢?
因为这个短片是一部对彻头彻尾的,浪漫甚至壮丽的猫的赞歌,因为猫的野性,奉献,忠诚,勇敢,温柔,聪明,全部被揉进了这短短的十分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毕赣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主体段里的三个怪人对应着三个主题:成长,忠诚,以及勇敢。
第一段,每个离开孤儿院的孩子才能领取苦丁糖,这很明显对应着成长,而糖的酸苦也意味着成长的酸苦。
黑猫获得糖想要送给小女孩,猫陪伴人成长是第一个礼物。
(这里用镜子的反光给机器人充电也是猫的聪明。
)第二段,每天吃长忘面的女人依然记着之前的火车司机爱人,甚至还住在了轨道上。
这是至死不忘的忠诚,也是黑猫寻找小女孩的本质,小女孩不再喜欢猫,黑猫却依然想祝她生日快乐。
猫对人的不离不弃,这是忠诚的礼物。
第三段,魔鬼宁愿用再也感受不到快乐为代价来学会魔法,这是勇敢。
黑猫舍弃灵魂的音符也要获得礼物,这团泥土,也是黑猫的勇敢。
(这里灵魂的音符就是为了弥补魔鬼对快乐感受力的丧失主体之外的部分,开头燃烧稻草人才可以去看望他的朋友,这象征着猫燃烧自己来陪伴人类,而猫燃烧的,正是它的野性。
小女孩从野外带回了黑猫,黑猫最后也回到了野外,开头结尾黑猫在草地里的游走就是告诉大家野性是它的本性,但是猫可以舍弃它的野性来温暖你。
稻草人这里也引申出了另一个细节,就是黑猫穿上稻草人的衣服,为了不吓着小女孩,这是猫的温柔。
猫的温柔还体现在那一句“你好再见”上。
机器人说“你好再见”为了告别孤儿院的小朋友,因为他们长大了。
黑猫对小女孩讲的“你好再见”在这个意思上更多了一层,就是它不想打扰小女孩的温柔,为了不吓到小女孩,所以这个见面只能开始于告别。
至于为什么,黑猫并不喜欢这三个最珍贵的东西呢?
因为这一切的美德,黑猫都并不自知,它想要的只是一个漂漂亮亮的、给小女孩的礼物。
这也解释了泥土开出小花,因为想暗示观众们,这些东西并不是像黑猫认为的一样一无是处。
当你体验到这部短片里对猫这么大方泼洒的赞美时,你会发现这个“不自知”是非常有力量的。
这个短篇所有的笔墨、设计都用来歌颂这个主人公,而黑猫却并不知道、也并不关心。
这种反差的戏剧色彩非常强烈,让人动容也让人叹息。
而这样强烈的情绪,这样极致的赞美,都被毕赣巧妙地放在了淡淡的诗意美里。
而在这样的诗意美、童趣故事里,他还放进了人生的大主题: 幼年时成长的酸甜苦辣,青年时爱情的忠贞,中年时面对决策的勇敢和舍得。
人的主题和猫的主题互为表里,用简单的结构和故事嵌套,最终才有了这样一部丰满而超脱的短片。
除去结构和内容,电影的色彩、音效,诗歌和题目都很值得一说,今天就不赘述了。
ps 本人在留学,由于找不到西译版手动翻译成西班牙语第一时间在电影课的presentation上放了这个片子,同学老师看完都很震惊来问我要资源,我真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看到老外被那个开门是轨道的镜头惊艳到的表情时我太酣畅了!!
「你好,再见」再一次被狠狠地击中了。
踏上寻找珍贵的东西想送给珍贵的人的旅途,提问爱的感受。
稻草人启发了黑猫,小黑猫寻找着令自己好奇的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期待送给心爱的小女孩。
遇到三个奇怪的人,三次奇怪的经历,大家将对「爱」的理解融入不同的事物中,单纯天真的小黑猫并没有读懂事物背后的意义,失落离开,但却依然执著寻找自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想送给小女孩。
泥土开出的小花,是小黑猫送给作为人类的小女孩最恰当的礼物,也是作为分别最好的礼物。
我充分体会到这份纯粹和美妙的感受,被美感动到会心疼、会流泪的境地。
爱会让人苏醒;会让你既想伸出颤抖的手又想缩回;会让出现心爱之人地方的灯光瞬间被点亮。
爱是什么?
爱是为珍惜之人流的眼泪合集,爱是温暖炽热,爱是太阳之心。
毕赣审美太好了,每一帧都是艺术,非常被打动。
转自朋友圈沫沫:我感受到的是:猫咪在和我们共处时,在努力用心理解和感受我们[爱心][苦涩]具体是:一开始黑猫遇到了稻草人,穿上了衣服扮成了人的样子,这是外化的“接近人”的努力;后来吃了甜酸苦 的苦丁糖,但是因为猫咪没有甜的味觉,品尝不到甜,这里想说的是猫咪因为生理因素还是很难完整的理解人的感受;之后读了一封人类感情的信,但是猫咪只能作为信使,它看不懂写了什么,也是难以理解人的感情;再后来说到了黑猫以前的主人,小女孩,它用死鸟和死老鼠作为礼物送给女孩,却被误解是邪恶的行为被冷漠,黑猫离开了女孩,试图理解女孩的感受,于是从魔鬼那里弄到了泥土,种出了小花送给女孩,这是它学习到的人类能喜欢的礼物。
这里面让我感受到感动和伤感的是,猫咪其实因为自己的种种局限性,一直都无法真的理解我们的感受,但是它们真的在努力接纳我们感受我们,让我们拥有陪伴的满足。
想到了请回答1988的一句话:喜欢一个人,不是喜欢他的体温,而是努力接近他的体温。
我们早就说过,毕赣能否称得上一位优秀的导演,看他的第三部电影。
可惜,自2018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过去已快四年,毕赣的新长片仍然没有着落,只有这则品牌合作短片《破碎太阳之心》莫名问世。
当然,有理由把毕赣第三部长片的搁置归咎于反复的疫情;但也有充分理由推测,难产似乎更加是一种必然。
这也是我们此前做过的预测,多少算是有了印证。
也即,毕赣迟迟拿不出第三部作品,原因在于他向内挖掘的创作方式。
《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都是极度私人的主观化创作。
这种创作不需要社会阅历的加持,不必对社会现象做出观察,只需徜徉在文艺的世界,从中汲取灵感,进而转化出自己的东西。
但两部构思精巧、体量巨大的长片无疑耗尽了毕赣的文艺储备,倘若没有额外充沛的摄入,第三部电影注定难以问世。
这也是大部分学生作品的问题:相较于观影经验,学生极度缺乏社会经验,更爱拿文艺的滤镜眼观世界,学生作品往往“无病呻吟”也就可以理解了。
影视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影视行业,一旦需要拍摄商业化操作的长片,必然会经历某种阵痛。
这也是缘何不少凭文艺片出道并取得不俗成绩的青年导演,一旦转身拍摄商业电影往往会失败的原因,因为这是两套不同的思维方式。
毕赣是命运之子,但也被这个时代宠坏了。
《路边野餐》一举成名,让毕赣万千宠爱于一身。
这变现导致《地球最后的夜晚》成为了《路边野餐》的升级版,而没有实质创新。
在这个时代,或许真的只有毕赣可以如此任性地进行高强度的自我重复,而不必顾虑票房压力。
但这种任性只能玩一次,而不可能再给两次机会。
资本永远是无情的、逐利的,《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票房失利应该已经提前将毕赣列入了黑名单。
这意味着他的第三部电影必须走出狭小的个人世界,将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现实世界,如此才可能引来新机。
而这恰恰是安身于象牙塔的毕赣极度匮乏的东西。
他把自己抛在了一个十字路口: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很可能意味着没有电影可拍;进行部分的妥协,必然会为外界压力让渡掉部分的自由意志。
最终争斗的结果如何,只能从他的第三部电影里见出分晓了。
至于《破碎太阳之心》,作为某种间奏和过渡,只显示出毕赣夹身在这两股力量之间做出了极为别扭的协调。
一方面这是一部商业短片,带有强烈的品牌宣传意图;另一方面又是完全任性的毕赣式创作,充斥着导演自我沉溺的呓语。
毕赣既不想放弃自己的创作思路,也不回避商业世界投来的橄榄枝。
结果很明显,短片做作到让人不知所云。
毕赣毕竟不是王家卫,风格没能自成一体,也就不该如此任性。
他还需要从前辈:塔可夫斯基、大卫林奇、王家卫……“偷取”灵感和思路。
前天,pidan x 新世相 x毕赣发布了这支由毕赣导演拍摄的品牌首部短片,喜欢。
从露出剧照时候就开始期待,看到成片后也果真不失所望。
首先其在观感上就非常引人入胜,别出心裁,伴随着一只猫咪的探索,展开了一段浪漫奇幻的旅程。
人类之所以需要猫,是因为它能将你我独处时容易堕入的悲伤情绪凝固在平静之美中,于是在这部短片里,可以看到自然,看到寻找,看到爱。
当然看完短片后最值得称赞的还是毕赣导演在镜头视觉运用上的精心设计,就像毕赣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影片最让人着迷的是这个如梦如幻的故事,它像一位游走在山川陡峭间的诗人,也像沉溺在梦里看不清面庞的记忆。
去寻找爱,去发现爱,又去越过属于爱的樊篱,在浩如烟海的尘世间,体味属于心灵上的共振。
短片从头到尾都被一种带着迷惘的奇幻色彩所包裹,而待烟雾散去之后,留下的却又是静谧的平和温暖,要构建出这样的视觉奇观自也离不开摄制团队的精心设计,火车、舞台、魔法,无数奇妙思索的时刻,无数大开眼界的时刻,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只是为了,在送给你一朵小花的那一刻而绽放。
这是,来自毕赣赋予的浪漫。
如童话般梦幻的除了故事还有阵容,谭卓x陈永忠x声音李丹枫x摄影黎佳能x惘闻乐队配乐,这样的阵容同时出现在一起所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真是回味无穷。
谭卓的表现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整个制作几乎是《地球最后的夜晚》幕后班底。
所以这也注定了这是一部非常强烈的具有毕赣风格形式的短片,就算只听声音,熟悉毕赣的影迷也会知道,一定是他来了。
首先片名叫<<破碎太阳之心>>很像塞林格的一个短篇小说叫<<破碎故事之心>>,里面有名的一句话是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手,这句话和毕赣这个短片的主旨也很相似。
以下叙事线按照时间顺序进行 故事开头黑猫被小女孩捡回家后,不懂得如何向小女孩表达爱,抓了死老鼠,受伤的鸟和冰冷的蛇送给了小女孩但被小女孩嫌弃,然后黑猫踏上了给小女孩寻找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的道路。
一开始黑猫碰到了稻草人,稻草人请求黑猫帮忙点燃自己去寻找稻草人天上的朋友,其中稻草人燃烧的场景很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感觉,我觉得可以象征稻草人能够进入天堂。
这个时候出现了水中倒影的镜头,而且是一个颠倒的世界,镜头中小猫装扮成了稻草人的形象,我觉得这个镜头代表小猫受到稻草人为爱牺牲的启示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稻草人。
稻草人有点像钉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形象
镜像的生成象征黑猫变成了世界上的另一个稻草人 黑猫遇到了第一个怪人是孤儿院里被遗弃的机器人🤖️,小猫利用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机器人身上为其提供能量,机器人有电了以后给了黑猫苦丁糖,但是苦丁糖不是黑猫要找的礼物。
黑猫遇到的第二个怪人是一个健忘的女人,女主和火车司机分开以后她把自己困在了一个火车车厢里,不停的吃肠旺面,火车车厢代表了女主陷入失恋痛苦情绪的困境,吃肠旺面代表她试图通过遗忘从而麻痹自己缓解痛苦,黑猫刚出现的时候是在车厢的镜子里,代表开始的时候黑猫没有走进女主的内心,后来黑猫把自己的的眼睛当作灯泡照亮了女主昏暗的房间,这个时候它才真正走进了房间,也走进了女主的内心世界,让女主终于有勇气打开房门去面对现实,最终记忆的列车停下来了,女主也在黑猫的帮助下走出了困住她的房间,走出了感情创伤。
但是女主的信的内容依然不是黑猫要的礼物。
黑猫遇到的第三个怪人是变成魔鬼,魔鬼曾经个魔术师,为了学习真正的魔法抛弃了家庭,也丢失了快乐。
我觉得导演在暗示如果人为了心中执念放弃家庭,就会失去快乐,变成魔鬼👹。
这一段导演把魔术师的动作倒放更像是一种隐喻,反映了魔术师内心希望能够回到过去,通过逆向的行为举止把魔术师对于很渴望回到曾经拥有家庭,拥有快乐的往昔心理做了具像化处理。
而且我觉得导演是不是把自己比作了魔术师,因为他三段都在玩视觉游戏欺骗观众的眼睛,像视觉魔术师一样。
最后黑猫把灵魂给了魔鬼后得到了一团泥土。
最后那团泥土中开出了一朵雏菊花,正是黑猫用对朋友的爱浇灌出了最美丽的花,雏菊还有一个花语是深藏在心底的爱,小猫为了送给小女孩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献出了它的眼睛和灵魂,但是至始至终都没有让小女孩知道它为她所做出的牺牲,送礼物的时候也是装扮成稻草人的形象送出的,而雏菊就代表了小猫深藏在心底对小主人的爱❤️。
我的疑问是7分41秒处导演给了游戏机一个特写镜头,游戏机的屏幕是蓝色的,但是后来透过玻璃看魔鬼的镜头又变成绿色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穿帮的镜头呢?
游戏机屏幕是蓝色的
眼睛透过玻璃看游戏机内部是绿色的
因为Ta用自己的灵魂,那是Ta唯一拥有的贵重的东西,换来了一朵再普通不过的小花,像空气一样存在的疏松寻常 在Ta最重要的人面前 好像跟我一样 (还有,还有什么能比送上了自己所能想到最好的东西,结果反而遭到嫌弃,开始远离更令人无措的呢?
就那样捧着自己单纯的真诚心碎,还想着继续给些什么
通常,我们看到的电影都是小说,小说会给你讲一个故事,起承转合,告诉你一些人和事。
很偶尔的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一种像诗的电影。
在这样的电影里,一切都是人类情绪的凝结和浓缩,它就像是一种专门制造出来用以收藏转瞬即逝情绪的魔法容器。
毕赣这部短片《破碎太阳之心》在我看来就是一首诗。
从《路边野餐》到《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毕赣一直在把电影诗化。
诗化的电影几乎是不需要具体情节的,不借用情节来传递情绪,反倒最难。
在这一点上,毕赣已经自成一派,几乎也是中国电影导演里的珍稀动物,应该予以保护。
《破碎太阳之心》延续了毕赣以往的风格。
将故事摊薄,童话化和寓言化:故事以一只黑猫的视角展开,黑猫满足了稻草人燃烧自己去飞翔的心愿,而后受到稻草人的启发,去寻找拥有世界上最珍贵东西的三个怪人。
大量日常又充满着诗意的意象:无家可归的黑猫,稻草人,机器人,破碎的镜子,镶嵌在火车上的房子,魔术师障眼法的舞台,泥土和花朵。
一个诗人的旁白:把人物的心境翻译成诗歌。
这一切组合起来,就是毕赣的形状。
如果用看故事的角度去观影,或许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所以要用去读一首诗歌的心态去看这部短片。
黑猫找到的第一个怪人,是孤儿院里负责给孤儿发苦丁糖的机器人。
孤儿只有离开孤儿院的时候,才能领到苦丁糖,尝到甜蜜和苦涩的滋味。
而机器人也只有在每个孩子离开的时候,才能跟他们每个人说一句话:你好,再见。
相遇和告别同时发生,机器人才是孤儿院里最孤独的那个人,也是一个注定要被遗忘的人。
在表现被遗忘的机器人时,毕赣在影片里用了大量的镜子,尘封的透明塑料纸作为意象,营造出一种鬼气森森的凋敝感,在黑猫用破碎的镜片折射阳光给耗尽电量的机器人充电时,被遗忘了不知道多久的机器人又重新站起来,把黑猫误认为是要离开孤儿院的孤儿,给他发糖,用机械的声音喊出那句久违的“你好再见”。
如果注意听,机器人醒来之后,环噪立刻响起孩子们的吵闹声,而此时孤儿院明明已经肉眼可见的破败。
很明显,这些孩子们嬉闹的声音,来自于机器人最初的记忆之海。
而他手指上的太阳纹身,也代表着他对阳光的渴望,可是给他光的人,无可避免地越来越少。
他在短暂醒来之后,又将继续沉睡,被遗忘在时间之谷。
我在这个片段里看到的是每个人从巨大的人间孤儿院里走出去,终于失去庇护,开始独自品尝饱含尘世万千滋味的苦丁糖。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而黑猫却对甜味不敏感,它只能尝到苦涩和酸楚,似乎映照着许多人漫长而辛苦的一生。
黑猫只能继续上路,乘坐索道从荒野走向城市,此处镜头的设计让人再次想到《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里那段著名的长镜头,黑猫在前景,背景在变化,给人一种梦境之中的旅途感。
第二个怪人是健忘的女人,每天吃常忘面来抵御失去爱人的痛苦,她最珍贵的东西是一封火车司机写给她的信,但她却记不起信的内容。
在这一段里,光影的变化,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里念诵诗歌就旋转的房子如出一辙:敲门声响起,门打开,原来房子就置身在一辆行驶的火车里,女人就居住在这辆永不停站的记忆列车上。
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再次被诗歌的咒语打破。
这样的处理,依旧是熟悉的毕赣。
黑猫所找到的第三个怪人,是一个学会魔法而失去快乐的魔鬼,最终得到一堆泥土。
到这里,故事开始闭环,旁白开始讲述黑猫自己的故事。
它被一个小女孩在野外捡回家,为了向小女孩表示爱意,它把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都放在了小女孩床上:受伤的鸟,死去的老鼠,冰冷的蛇。
小女孩却开始厌恶黑猫,许多时候,人和人之间无法感同身受,你把爱献出来,对方却并不领情,两个人之间的壁垒,最终会使得某一个人心碎。
黑猫感知到这种厌恶,于是开始了流浪。
在经历了稻草人和三个怪人之后,黑猫终于开始明白,这趟旅途的意义。
稻草人教会它奔赴与寻找,机器人教会它失去之后的自处和自洽,健忘的女人教会它记住和遗忘,魔鬼教会它伪装、心碎和希望。
原本漫无目的的它,终于找到了一个目的,它终于有了勇气,再次回去见到了抛弃它的那个小女孩,送给她一枝用魔鬼相送的泥土种出的野花,淡淡地说出那句久违的,你好再见。
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原来这是一个关于孤独,心碎和爱的故事。
诗歌书写的正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恒常如新的爱,从不缺席的孤独以及热烈又冰冷的心碎。
我想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十几分钟的短片里,读到属于自己私人的观感吧。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也是毕赣的魅力。
太阳会心碎吗?
当然会。
不然哪来的光呢?
去吧,尘世的人,爱,孤独,心碎和猫,都在等待着我们。
想吃常忘面~
把这看作一篇散文诗,它是诗意弥漫的。把这看作一部影像,它是非常装杯的。低配版的老塔。
克拉拉与太阳竟迅速影视化!(终于又见影帝咱老姑父
毕赣抖了一个太可爱的包袱。恰饭片仍是那么的不拘泥于常规,用小演员模拟黑猫的视角,猫与稻草人之间的对话,在铁道上开动的房子,用倒放来呈现魔法的魔鬼,迷雾中翻飞的帽子。一切太有新意,所以说画面带给人的永远值得尝试探索,文本也应该卸掉沉重寻求自然跳脱。
黑猫与稻草人,苦丁糖与常忘面。依旧是毕赣酷爱的复古意象、审美趣味,尤其喜欢房屋变火车那一段。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3;烧掉我吧,帮我飞上天空,送你一颗我的眼睛作玻璃灯,房间是旧日的火车,太阳给你我一颗苦糖果作告别;
困死了
画面极富美感啊,《电影诗学》这本书是不是被毕赣翻烂了?
Bigan&amp;Pidan,太阳核心与黑猫与悲伤情绪与凝固之美。 (毕导史上最硬的软科幻,谭卓真的太像郝蕾啦)
有点好笑 豆瓣网页端直接在海报底下标记了“商业短片”的黄标//这部短片有点像硕士研究生写论文 将合适的影像与合适的理论放在几万字中间拼凑整理试图做出属于自己体系的研究//如果毕赣一直是这样的 那他就真的只能这样了
影片名字和海报就很降好感度了 跟大多数商业短片一样没啥意思
太矫情了,诗歌从一种路径,变成了目的。
算我求他了 别再“致敬”了🙏
看了毕赣的《路边野餐》,感觉打通了文艺片的任督二脉,然后去考了影视文化与批评专业的研究生,三次,不中。
去拍过一次就知道,贵州真是拍片宝地。肠旺面加一星。
yue
《破碎太阳之心》她说,需要三支烟,人类才能看完,破碎的太阳的心。我说一支就够了,如果算上太阳燃烧时做过的最野望的梦之后,心里依然有爱的话,那就是1.5支。好在,瀑布倒挂,烟雾和阳光,催化于猫的视网膜和他那羞怯的魔法里,便从稻草人的帽子下面长出一朵花。那是甲壳虫的呓语,或是向日葵做过的春梦。花,真好看吶,这朵花,小小的,真好看啊~她塞满了你苦丁糖般的未来,送给你,或者你的下一代。
作为广告片看可以了,也不知道都在虚妄地期待什么。不管怎样对于毕赣的片子还是期待的(诗集就憋再出了,真的)。
碰瓷《双峰》我笑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