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新潮沉思录”)俄罗斯拍摄的苏联卫国战争题材影片《勒热夫》前后看过两次,第一次是利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机会,在大银幕欣赏了一遍这部2020年呼声比较高的战争电影,另一次是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在电脑上又看了一遍。
电影虽然冠之以《勒热夫》之名,但是并没有被拍成《解放》那样的战争史诗,而是通过一个连级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侧面表现一场宏大的战役,因而比较类似于2013年俄罗斯拍摄的战争影片《斯大林格勒》。
而异于《潘菲洛夫28勇士》、《T-34》等集中表现作战过程的“战术教学片”。
《勒热夫》在充分表现激烈残酷的战争场景的同时,以很大篇幅刻画了前线环境下的人物、人物间的互动以及基于这些互动所引发的对于宏大主题的探讨。
这使本片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的多样化解读与讨论。
从观众视角来看,这是一部充满了反转的影片,不仅有剧情推进上的不断反转,更有人设与价值取向上的不断反转。
影片在一场激烈的进攻战斗中拉开帷幕,英勇无畏的苏军战士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冒着炮火向德军占据的村庄发起冲锋,一名年轻士兵把帽徽握在手中,经过惨烈的混战,这名士兵被流弹击中而倒在血泊中,镜头停留在那名士兵手中的红五星帽徽………这是一段典型的革命英雄主义叙事。
然而很快,剧情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就开始反转。
占领村庄的步兵连不仅人员和装备损失严重,缺乏补给,而且处于一个突出部上,面临被德军合围的危险。
他们还被上级强令向队属火器有效射程之外的友邻提供火力支援,结果导致阵地坐标暴露招致德军火力袭击而蒙受损失。
接着“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发展。
德军飞机向阵地投放劝降传单,指导员赶忙前去收缴。
上级派遣了一名NKVD军官穿越火线来连队调查此事,这名军官发现了一个携带德军传单的老兵,准备将其带回审讯,由此和前线军人发生激烈冲突。
眼看“人民内部矛盾”就要一触即发之际,影片剧情和“导向”再次反转:年轻的中学生士兵开始公开质疑战争意义,随即遭到战友们的激烈批评。
一名老兵把他带到堆满尸体的教堂地下室,说这是被德军杀害的全村居民,学生兵被深深震撼……全连在教堂前举行真心话大冒险,隐藏身份参军的盗窃团伙头目和白卫军残余曝光……NKVD军官和助手在押解私藏德军传单的老兵回营部途中遭德军火力袭击,军官腿部受伤,三人隧就地隐蔽待机。
入夜,德军发动偷袭试图夺回村庄控制权。
三人察觉后向据守村庄的苏军发出预警,并使用缴获的机枪从德军背后射击……村中的苏军撤退,三人在转移途中再次遭遇德军全部牺牲。
反转在继续:苏军连队撤至村外的预设阵地,一度陷于敌后的懂德语的学生兵获悉德军将使用迫击炮轰击连队阵地,于是向连长汇报。
连长决定主动撤出阵地因而免于损失。
连队撤回营部,营长激烈批评连长擅自放弃阵地,连长据理力争说如果不撤退会全军覆没,并说连队只剩一半人,已经一天一夜没吃饭,弹药也很缺乏,营长说我不管,反正你们必须夺回村子……镜头一转,营长把连长拉进小黑屋,说现在连队反击会具有出其不意的战术效果,以及夺取这座村子在战役(而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意义,并承诺会给连队补充兵力、火力和食物。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得到兵力和火力加强的苏军分队在晨曦中向德军占据村庄进发,没有交代这支分队后来的命运。
纵观整部电影,丰富生动的人物塑造和充满张力的戏剧冲突是两大亮点。
连长、指导员、学生兵、老兵、有前科的士兵、NKVD军官、营长等人物都显得既鲜活生动又富有象征性。
体现了当代俄罗斯战争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的日臻成熟。
在这部电影中,不同人物之间层出不穷的矛盾使影片自始至终充满着张力,然而神奇的是,你并不能从影片中找到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反面角色。
这不禁令人联想起近年来在一些俄罗斯电影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的一类人物形象:如《回归》中的父亲,《破冰船》中的第二任船长,《离春天还有三天》中的NKVD军官等,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冷酷无情、不讨人喜欢、往往成为矛盾中心,但同时又忠于职守、敢于担当、能够解决问题,可以说这种人物形象的设计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中脸谱化的“正面”或“反面”人物形象架构的超越。
而在《勒热夫》中,此类具有多维度特质的角色从单一人物形象升格为一组人物群像,不论是指导员、营长、NKVD军官,还是大学生士兵、NKVD助理,他们都有各自的性格亮点与弱点。
因此《勒热夫》或许是第一部主动的、自觉的、系统化的对人物形象进行去脸谱化探索的俄罗斯战争电影。
不论在俄罗斯还是在中国,革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去脸谱化问题,既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又是一个带有几分敏感性的问题。
在一个时期里,去脸谱化常常被导向历史虚无主义歧途,成为了后者的掩饰。
在有些文艺创作中,作者以去脸谱化为名,刻意把好人写成坏人,把坏人写成好人,进而质疑和歪曲革命-战争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革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如何在去脸谱化的同时,避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陷阱?
这不仅考验创作者的创作水平,更考验创作者的立场与初心。
毕竟,革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首先是一个“如何看待革命-战争”的问题,其次才是一个“文艺创作”的问题。
在某中文影评网站上,关于这部电影赞数最高的一条短评是“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
”这是影片中的一句台词。
很多人把这句台词当成了整部影片的主旨,把这部影片视作解构红色历史叙事的反乌托邦作品。
然而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对影片主旨的一种误读。
在影片中,说出这句台词的人物在后面的剧情发展中承认自己过去是一名盗窃团伙头目,也就是说,他本身就不属于马列主义范畴中定义的“人民”,而是属于“专政对象”。
安排一名“专政对象”去说出“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的话,这显然不是主创的疏忽,而是刻意安排的对于通过解构革命英雄主义历史叙事而形成的历史虚无主义叙事的一种再解构。
不仅于此,在影片的后半段,从青年学生兵的“觉醒”到NKVD军官在德军面前的视死如归,再到营长吐露集团军的战役级作战部署,影片前半段建构的一个个“人设”纷纷崩塌或重构。
可以说,影片正是试图通过对价值的二次解构来最大程度的走出历史迷思,还原历史真实,而第一次解构的真正作用在于为第二次解构提供铺垫。
要深刻理解影片《勒热夫》的创作主旨,恐怕首先需要把握当代俄罗斯的“苏联史观”。
俄罗斯曾经经历过一个历史虚无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戈尔巴乔夫主导的“公开性”改革的推进,苏联国内外的各种反苏势力掀起了一股彻底颠覆苏联历史的浪潮。
苏联的整个革命史、卫国战争史、国家建设史遭到公开的否定和诋毁,领袖和英模人物遭到公开的质疑和抹黑。
这股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大大削弱了苏联的国家凝聚力,动摇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也大大加剧了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最终同其他因素一同促成了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在短短几年内分崩离析。
俄罗斯著名作家邦达列夫曾在1992年第九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痛心疾首地说:“在六年当中,报刊实现了欧洲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40年代入侵我国时用火和剑未能实现的目标。
那支军队虽然有第一流的技术装备,但是缺少一样东西,这就是数千万份带病毒的出版物。
”可以说,“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句中国古训在苏联解体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极为深刻而惨痛的印证。
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恶果并没有随着苏联解体而结束,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继续在俄罗斯境内外撕裂着民族和社会。
当建立各民族共同体的努力被全盘否定,那么民族间就只剩下了争斗、冲突和仇杀,于是战火从高加索一直燃烧到中亚……进入21世纪,饱受国家解体、民族冲突、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之苦的俄罗斯社会开始对一度统治主流社会舆论的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再反思,开始重新认识和挖掘苏联时代的历史贡献和历史价值。
另一方面,美欧发达国家为了遏制俄罗斯重新崛起趋势,挤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空间,开始不断向东欧中亚等原苏联国家和原苏联势力范围渗透。
由于当代东欧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联系是伴随着苏联的建立与发展、伴随着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历史而形成的,因此要策动这些国家切断同俄罗斯的历史联系从而“脱俄入欧”,就需要首先把苏联历史尤其是苏联卫国战争史的合法性、正义性颠覆掉。
这是近年来欧美及一些东欧国家不遗余力抹黑苏联历史和否定苏联二战成果的一个根本原因。
而且这样做同时还有利于削弱俄罗斯的内部凝聚力。
而反过来,俄罗斯要维持住在东欧和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以及增强国内凝聚力,就必然要为苏联历史尤其是苏联卫国战争史正名。
因此在21世纪,“苏联史观”之争在学术之争和意识形态之争外,又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地缘政治斗争色彩。
随着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与西方地缘政治矛盾激化,“苏联卫国战争史观”问题越来越具有了“原则性”。
2014年5月,俄总统普京签署了一项法律修正案,修正案规定“公开为纳粹主义平反、否认纽伦堡判决中裁定的事实,以及散布有关二战期间苏联行动的虚假消息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近两年,俄与西方的“历史之争”趋于白热化,在2020年5月8日欧洲胜利日之际,美国白宫发推特声称是美国与英国战胜了纳粹,而绝口不提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
更有甚者,今年早些时候,美国驻丹麦使馆竟然声称是美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
而与此同时,Facebook则将上传着色版苏军攻克柏林图片的作者禁言。
与之针锋相对,俄总统普京在2020年5月9日和6月24日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讲话中分别强调是苏联各族人民战胜了纳粹、拯救了俄罗斯、解放了欧洲、保卫了世界,强调了捍卫历史真相的必要性。
在9月3日致中国领导的庆祝二战胜利75周年的贺电中,普京再次强调:“维护二战历史真相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要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历史、美化纳粹分子、军国主义分子及其帮凶的行径,决不容许忘却甚至诋毁解放者的功绩,决不容许否认二战结果。
”影片《勒热夫》正是在当前这样一种时代环境下创作的,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捍卫历史而不是反思历史的作品。
而从深层次剖析,影片也的确承担起了这样的历史使命。
如果将历史虚无主义比作一种病毒,那么对付它的方法无非有三种:一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二是消毒、隔离等公共卫生措施,三是疫苗。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历史学的宣传教育,宣传真实的苏联历史和苏联卫国战争史,在全社会以至于全世界培育和塑造正面的、积极“苏联史观”,以此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破坏,这相当于对付病毒的第一种办法。
这是俄罗斯近年来一直在做的工作。
直接打击和清除存在于影视、出版物、网络空间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宣传,这相当于对付病毒的第二种办法。
这对于今天的俄罗斯来说非常困难。
因为在信息时代,以如今俄罗斯的管理体制恐怕很难对国内的文化信息绝对管控,毋宁说去打击俄罗斯域外的历史虚无主义宣传。
主动公开和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的“黑点”,通过对这些“敏感历史”的深入剖析和辩证解读还原真实历史,将历史的“敏感点”去敏感化,从而解构历史虚无主义,这相当于对付病毒的第三种方法。
而影片《勒热夫》所做的,正是这样一种尝试。
在历史虚无主义对苏联卫国战争的抹黑中,“劳改犯”问题、“督战队”问题、“人海战术和指挥员不爱惜士兵生命”问题是针对苏军基层的几个主要“黑点”。
影片《勒热夫》对于这几个问题都有所涉及,既没有回避这些敏感点,又没有顺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节奏拍成所谓“反思”导向,而是在正面切入这些问题之后通过剧情的推进与反转,客观还原了历史真相,从而巧妙解构了历史虚无主义叙事。
这是影片创作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地方。
片中设置的前莫斯科盗窃团伙头目这个人物,可以视为对于“劳改犯打赢卫国战争”论调的回应,尽管这个人的确是罪犯,但他是靠着隐瞒身份才得以混入苏军的,并且有关部门从未停止对他的身份调查(他由此才发出了“苏维埃何时相信过人民”的感叹),而当他的真实身份曝光时,在场的战友表现出极大愤慨,甚至打算当场杀了他。
这个情节所传递的信息是:即使在卫国战争最艰苦阶段的苏军基层指战员依然保持着很强的荣誉感,他们是不愿与罪犯为伍的。
而影片对于NKVD军官的塑造则回应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督战队”问题的指控。
在历史虚无主义叙事中,NKVD在战争中的作用常被描述为“在背后朝自己人开枪的督战队”,但在影片中,尽管NKVD军官在前期的行动令人不快,他和作战部队一线官兵的关系甚至一度紧张到了快要兵戎相见的地步,但后期他还是和前线军人一同奋勇杀敌,一同慷慨赴死。
当德军最终杀死这名NKVD军官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迟早会让他们学会自相残杀。
”这句话或许恰好点出了整部影片的主旨:自苏联末期以降,几十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难道不正是分裂民族和社会,让这个国家的人民自相残杀吗?
《勒热夫》既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战争电影,又是一部带有深刻主旨寓意的政论性作品。
影片正面展示的是勒热夫战役中的一场小规模拉锯战,影片背后真实的勒热夫战役则是由无数场这样的拉锯战组成的,而围绕这场战役、围绕苏联卫国战争、围绕苏联时代的无数研究和讨论,宏大历史与解构宏大历史、历史虚无主义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之间的一场场较量,则一直延续至今,并且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看完这部电影,如同围观了一场典型的关于历史问题的网络论战:先是一篇正面叙述某历史事件的材料被发布到某个网络平台上,受到不少网友点赞;接着历史虚无主义出来“带节奏”,指责那些“官方”历史都是虚构的,然后发表一堆黑材料说这才是“历史真相”;然后又有其他网友给出更多经过考证的材料揭露那些所谓“历史真相”其实也经不起推敲;最后,辩论双方无法再挖掘出更多实质性材料以否定对方,而围观这场辩论的“沉默的大多数”网友则确立了对于这段具体历史的复杂性与朴素性的认知,他们的思想经受了锻炼、变得更善于辩证思考而不易陷入任何一种“历史迷思”,因而,他们不再是历史虚无主义“病毒”的“易感人群”。
影片在部分人物的设计上特别容易使受众产生代入感:青年学生兵的形象实际上代表了网络上所谓的“小粉红”群体,这个人群的特点是涉世未深,没有被“社会毒打”过,更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他们往往既具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同时又很容易发生动摇……在影片中,青年学生兵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和对战争的浪漫想象瞒报年龄参军来到前线,但残酷的战斗使他深受震撼,NKVD工作人员对待苏军一线指战员的粗暴和德军宣传攻势中的“人道主义”许诺使他一度对参加这场战争保卫苏维埃祖国的意义产生了怀疑—直到他在教堂地下室亲眼目睹了被德军集体屠杀的全村村民遗体,他才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要去打仗、为什么要去保卫祖国。
而连长的人物塑造则精准的代表了网络上的那类强调独立思考的“理客中”网民。
在影片中,连长战前是一座矿山的总工程师,他身上具有那种“理科生”特有的冷静与理性,他对于上级的命令并不盲从,对形势也有着自己的判断。
他身上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性,并且以担当精神支持这种独立性。
他对于上级的一些作战命令口头表示质疑,对NKVD军官发出警告,在获悉德军将会炮击连队阵地后,很有担当的下令连队主动后撤。
他对于政治也保持着距离,甚至一直没有入党。
他的性格特点与他的搭档—对上级唯唯诺诺的连队指导员形成了鲜明反差。
应该说在整部影片中,连长的形象都是比较正面的,他也是最容易让观众以“第一人称代入”的一个人物。
观众在观影的大部分过程中会以连长之是非为是非,直到影片快要结束时才发现—连长错了:营长在密室中告诉连长,我们营的任务其实是吸引德军的兵力,以掩护集团军在其他方向上发起作战行动。
因此连长之前以战术视角对作战行动的质疑在战役层面上并不能成立。
影片前半段在调动观众情绪上非常成功,很好的“带了一波节奏”,而观众在观影前半段情绪愈激动,在观影后半段就会反思愈深刻。
这部影片无疑在警示现实中的人们,自我感觉上的“冷静客观”与真正的客观现实之间往往是有距离的。
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和圈层文化正在把人们包裹进一个个“同温层信息茧房”的当下,我们获得的那些经过过滤的信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撑起真正独立、理性、客观的判断?
在中文网络上,对《勒热夫》的批评声音聚焦于两方面:一是认为该片真实性不够,二是认为该片“黑苏”。
认为《勒热夫》缺乏真实性的论者提出:在压抑的斯大林时代,尤其是在残酷的战争前线,基层官兵怎么可能那么“放肆”地谈论意识形态话题?
这种观点其实是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政治生态的一种误判。
实际上,战争时期恰恰是整个斯大林时代中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的一个时期。
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国际上,苏联为了建立和维持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与英美结盟,主动缓和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社会主义革命问题被暂时搁置。
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共产国际在1943年被解散。
另一方面,在国内,苏联政府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去抵抗法西斯德军,不仅停止了大清洗,甚至恢复了宗教的合法性。
特别是,战时军队的内部成分和战前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战前的苏军不仅像所有军队那样对成员进行政审以及教育培训,而且经过残酷的大清洗,政治问题是非常敏感和禁忌的。
但到了战时,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使苏军需要迅速、大量的补充兵员,前线对人员的巨大需求导致政治机关并不能按照常规去认真审查每一个被征召入伍的士兵的背景,而是只能先把人招进来再慢慢审查,这才有了青年学生隐瞒年龄入伍,以及盗窃团伙头目伪造身份入伍,并抱怨即使他在前线出生入死,苏联政府依然没有停止对他的背景的审查。
而对于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成分各不相同的被征召到前线面临生死考验的人来说,探讨意识形态话题并不是那么不可理解。
认为该片“黑苏”的论者的主要论点则是:该片通过刻画营长和连长、NKVD军官和基层官兵之间的对立,来渲染苏维埃政权和苏联人民之间的对立。
正如前文在分析片中著名台词“苏维埃政权何时信任过人民”时所指出的,这种理解实际是一种误读。
首先,贯穿整部影片的营长和连长之间的对立问题,在影片最后10分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是不同指挥层级之间的分歧:营长的命令是基于战役层级的考量,要求所属分队实施进攻以达到一种“佯动”的效果,目的在于干扰德军对于苏军主攻方向的判断;而连长对营长进攻命令的抵制则是基于一种直接的战术层面的考量,认为以他们的兵力不足以完成夺取居民点的战术任务,并且这样做从战术上看也不值得。
这种分歧在根本上依然属于技术层面的分歧,而并不能体现苏维埃政权与人民之间的对立。
其次,关于NKVD与前线军人的对立。
尽管NKVD人数众多,在战时承担着广泛任务,其中包括一些比较“高端”的如敌后渗透、谍报与反谍报工作等,但是这个系统的基础任务是“肃反”,也就是影片中所展示的那些。
对于这类任务,影片本身是持一种客观中立立场的,既没有肯定,也没有激烈批判,而是试图还原历史真实。
毕竟对于一线基层连队来说,他们与NKVD打交道的唯一可能场景就是“肃反”这么个令人不快的事情,谍报和渗透这些工作和基层连队是没有关系的。
影片《勒热夫》的主旨或许可以概括为:苏联卫国战争是伟大的—尽管其全部细节不会令所有人满意-但仍然是伟大的。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相统一的,深刻而又巧妙的,生动而又严谨的战争题材电影上乘之作。
电影#勒热夫战役# :有人说“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我可能是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觉得很新颖很精彩。
但你说他跟战争无关,我又觉得这个观点太牵强了,从镜头画面来看,这已经比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多很多精彩的镜头画面了,从故事主题的主次层次来讲,最起码也是个“次级层次的战争故事题材电影”,主层次就是“批判性政治题材电影”了。
表面上给观众呈现的是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但是中间又穿插很多其他的冲突,比如指导员和下属们的信任冲突、莫斯科17岁的年轻小伙和他的老乡一个被通缉的“惯偷”之间的冲突、上尉连长和中校团长之间的弹药物资人员支援的冲突、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和连长和老兵因为德军传单之间的冲突,以及影片更加强调的,苏维埃政权与人民与士兵之间的信任问题等冲突。。
有一个老兵说得挺好,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为俄罗斯战斗,我深深地热爱着“她(这个国家)”。
电影中间有多处反转,这些反转是对“内务军官”和“中校团长”的洗白,特别是当“中校团长”说出“要想打败德国法西斯,就得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轻易后退,我们会誓死抵抗”。。
看到这段话,再联想前面团长冷漠的质疑下属说“对待私藏德军招降传单的人员为什么不枪毙?
”,对待上尉团长为何是要他们在被德军发起进攻后再去支援?
然后又说,要是他们被打没了,不就不用支援了吗?。。
这是影片中期对待这位中校团长的刻画,而后,又让这位团长说出如此爱国报国的话,我嘴角是上扬的,心里是蔑视还觉得挺可笑的,甚至感觉有些恶心。。
正如上尉连长说的,他们都是身处在战斗前线的士兵,能否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都还不知道,而你却要因为一张废纸去质疑甚至是要枪毙他们!
影片最后,中校团长让上尉连长进房间,告诉他这是将军的指令,要让敌人认为我方主力在此,好让将军可以成功进军。
原来,这位中校团长也有着一个让他前后难堪、几乎要让自己手下都去送死的任务!
战争的高压之下,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影响都很大(影片特地给了高压恐惧之下一个士兵茫然失措、哭泣无助的镜头特写),高压之下会有极端指令、战火之下会有无辜亡魂。。
每条生命似乎都应该被诊视,但在战争中,生命却如蝼蚁,电影最后,上尉连长带着他的原班人马和新的补充人员,继续走向那个他们刚刚撤离的战场,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似乎是认命了、使命使然,又似乎是因为害怕而不出声,只留下连长的一个回头,脸上充斥着疲倦和无奈,或许他想回头再看看他背后的“美好祖国”,好给他充足的动力自我鼓励,然后,再次头也不回的走向“炼狱”。。
个人评分8.6分,在我看来,俄罗斯离苏联时期很近,才二十多年时间,更别提叶利钦的那段执政时期了,所以能有这样的反思电影,很不错!
这个感觉跟韩国的一些电影很像。
我的评分:7.5影评:董董老师推荐的电影,我是肯定看原片的。
影片开始就是冲锋的场面,士兵们被机枪割倒,年轻的生命就此结束。
影片并没有美化战争,适当的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是还不够真实与血腥。
影片的最后他们这个连又要杀回去,或者说是填进去,为了一个大的战役最的一个伏笔。
这些士兵对于一场战役来说,只是一些数字而已,战争太残酷了。
但是,我再想,若是我,我也会选择再回去 “送死”,因为对于生死,心中的民族信念更重要。
虽然恨鹅毛,但不得不承认,二战时鹅毛确实非常不易,通过人海战术用巨大的伤亡扭转了败局,贡献不容否定。
2、战争场面描写真实残酷,属中上水平。
3、作为诱饵的部队,无论如何英勇无畏,都是悲剧的牺牲品。
4、伤亡惨重,孤立无援,冰天雪地,疲惫不堪,上级没有送粮食援兵弹药,倒是很快送来了内务部特别处(契卡?
)的少尉,气势汹汹嚣张跋扈地追查德国人的劝降传单,每个人都必须里里外外彻底搜身,不服从者用枪指着脑袋威胁恫吓。
老兵捡张传单准备卷烟用,被当做叛徒,竟然在部队减员严重且准备坚守阵地的情况下被逮捕,冒着枪林弹雨押解回去审判,啥叫自毁长城?
啥叫亲痛仇快?
5、一开始指导员如临大敌地搜查德国人的劝降传单,还觉得小题大做,不干正事。
后来内务部少尉一来,才发现指导员还算是温和的。
斯大林的特务政治、红色恐怖令人窒息。
6、每一个战士死去,都令人痛心难过,唯独内务部少尉被德国人打死时,心里有说不出的爽快!
7、要是我是苏军战士,老子早就一枪爆掉毒菜者的爪牙鹰犬的狗头!
8、内务部特别处,权力巨大,无法无天。
手中的枪大概从未对准过敌人,始终是对准自己人。
不干正事、不干人事,冷酷无情,飞扬跋扈,毫无人性,真TM不是东西好
即使是众筹拍的电影,道具也非常用心,我们的国产神片穿帮太多了,要向别人好好学习
德国人装备的捷克轻机枪
雪地服装和捷克轻机枪
一众MP40
一众98K
98K细节真实
MP40射击
ZB37重机枪,捷克造的,德国占领捷克后装备了部分,一般电影很少见
MG34枪口火焰非常真实,不是后期加上的五毛钱特效
这个不知道是不是41型,背后油罐有点像
瓦尔特P38
FW189枭,很奇特的造型,纳粹德国的空中眼睛
这个我觉得是有点穿帮了,可能二战德军野战炮实在存世太少,用Zis-3型火炮代替
影片最后苏军用缴获的ZB37射击,前后呼应
托卡列夫TT33,枪后一根绳子拴在腰上,很容易联想到那张著名的叶廖缅科冲锋的照片
老式马克沁也上战场
苏军缴获的捷克轻,来个德普就好了
莫辛纳甘的四棱刺刀,很真实
M1940刺刀,用在SVT-40上的
四棱枪刺折下来的状态
缴获的MG34,注意地上的子弹包
看多了T-34,这里来了个T-60轻坦,很少见。
波波沙细节满满
老兵油子的SVT-40
二战苏联Б8望远镜,这个细节实在到位,实在认真
RGD33手榴弹,用的时候扭一下已经很真实了,实际操作更繁琐,不拍了哈哈 我们的神剧层出不穷,从手榴弹炸飞机,到裤裆藏雷,每一次都是赤裸裸的贬低观众智商, 不知道道具组是干什么吃的,稍微用点心都不至于出现AK47横扫鬼子这样的笑话,有些道具枪一看就是整支都是塑料,连枪口都是实心的 。
向别人好好学习吧。
本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纯粹战争片,丝毫没有掺杂狗血的儿女情长和文艺戏。
作为战争片,写实是本片的最大特色。
从战争规模来看,本片描述的是步兵连规模的攻防战斗。
电影一开场,表现的就是苏军发起连级规模的进攻。
苏军一个步兵连进攻有炮兵支援的德军防御的一个小村落,亮点有2个:一是苏军攻入堑壕后与德军的肉搏战场景拍的非常好,不仅动作设计的好,演员的表演也带着军人在战场上的那股杀气;二是武器装备的道具很到位,对武器的使用也很专业,比如工兵锹用于肉搏战的,出现捷克造的轻重机枪也符合德军占领捷克后大量使用捷制武器的史实。
战斗场景中,有一处脱离实际,那就是苏军进攻中没有炮火支援,进攻一方本来就需要有优于防御方的兵力火力,而电影中苏德两军兵力相差并不大,德军不仅得到了上级炮火支援,本身还有至少两门火炮。
苏军如果没有炮火支援是很难攻下村子的,这是不符合战斗实际的。
双方攻守易位后,无论是连长在布置任务时,还是镜头描述中,都没有抢修工事,这是后来苏军在德军炮击威胁下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但这也是苏军最大的失误。
影片中村子的防御体系主要是依托外围的堑壕,德军修建的堑壕中只有交通壕和射击阵地,但却没有防炮掩体也就是猫耳洞。
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一锹下去可能就是个白点,构筑掩体确实很难,但只要有时间就必须挖,这是保命的必需品。
失误不仅在不挖猫耳洞,更大的失误是没有安排岗哨。
如果不是被困在弹坑中的老兵和内务部军官及时开枪示警并从后面打了德军个措手不及,苏军恐怕连德军的第一波攻击都扛不住。
如果说不挖猫耳洞只是失误,那么营长既不派援兵和补给也不允许撤退的行为就简直不可理喻。
首先,营长手头不是没有援兵,但是即便是在副营长的质问下,根本解释不清为什么要扣住援兵。
其次,不派援兵,至少可以送一些补给过去,村子里的苏军已经数天没有吃饭睡觉了,非常疲惫,哪怕是送点食物和弹药去对于增强他们的防御也是意义很大的。
再次,德军进攻时明知村里的苏军守不住,带队支援却故意拖拖拉拉,坐看村里的守军被德军驱赶出教堂,作为营长,他完全可以在其他方向发动佯攻分散德军注意力,减轻村子方向守军的压力。
最后,既不允许撤退又不能鼓动起守军的战斗精神,如果他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下达死守的命令,只要把情况交代清楚并做好思想工作,下级是能够理解并执行,但他不仅明明有力量却坐看守军送死还没有任何的思想鼓动,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文戏部分,本片充斥着导演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毫不掩饰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厌恶,先是通过指导员在进攻时督战的表现来抹黑苏共的政工干部,又是通过内务部军官搜查传单来表现苏维埃政权对自己人的冷血无情,从而激发观众对苏联的反感。
之后通过一个因为反对苏维埃政权而躲到农庄当会计的前沙俄哲学院士的口,解释了俄罗斯人民打卫国战争的理由——我虽然反对苏维埃政权,但我要为了保卫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战。
最后再通过一个16岁自愿谎报年龄参军的学生兵的口,说明一个曾经如此爱国的少年都苏维埃政权丧失了信心。
电影虽然是文艺作品,但有其政治属性,如此抹黑自己的国家,降低了本身的价值。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今日的俄罗斯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曾经的红色帝国,对于今日俄罗斯如何去评价昔日的苏联,最合适的一句话就是普京所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从苏联的视角来看二战,共性就是战争仍然是残酷、惨烈而又泯灭人性的。
这是一部描写历史上真实发生在伏尔加河畔,苏联和德国双方围绕俄罗斯勒热夫小镇进行战争拉锯,号称二战中“勒热夫绞肉机”的一场殊死战役。
苏联红军最终伤115万,战死62万。
这数字看起来就触目惊心。
但本片并没有着眼于刻画这宏大时久的整个战役的始末,而是通过描写苏联其中一个小连队在战役中的战斗经过来表现这场勒热夫战役的惨烈。
这部电影的战斗画面继承了俄罗斯战争片简单爽快与酣畅淋漓的一贯优点。
开篇即是高潮,连队强攻德国据点时表现出来的人物战斗、场景转换以及背景音乐都显得那么契合与完美。
在热血沸腾的动作戏之后,接下来是一大段文戏。
这段文戏过程中故事出现了一波三折的小高潮,它丰富了每个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曾经苏联政权的深思,无疑深化了片子的思想高度。
无论政权如何交替,当国破家亡之时,总有一腔热血的男儿拼劲全力保家卫国牺牲在所不惜。
其实他们并没有政治思想,只是最纯粹的一片家国情怀。
但是当政党在战争里用政治包装与裹挟士兵的行为和思想时,这就是一把双刃剑了。
善意的初心可以激发士兵的作战斗志,充实个人政治信仰;而恶意的揣测只会造成人民与政党的背离,只会将民心和信任向更远的方向推离。
就好比片中士兵的那句话“苏维埃政权又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
从来没有过。
” 这句话可能说透了苏联红军每个士兵的心底,他们挡得住德军轮番的猛烈进攻,却挡不住来自政治与人心的洪水猛兽。
普京曾经说过:“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有良心!
”“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是没有脑子。
” 这句话发人深思,苏联曾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在斯大林实行重工业后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可惜随着冷战与美国的较劲过后日渐式微,最后犹如一幢巨厦轰然倒塌。
这不仅是个年轻的政权,更是个短命的政权。
但不管如何,苏联在二战中所做出的贡献,历史不会抹去;苏联人民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牺牲,历史也不会抹去;那些在二战大小战役中牺牲的亡者,历史更不会抹去。
眼光
战略一开始营长就没打算增援,要的就是连队死守住那个村子表示出一个态度,这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死守不退,给德军看,迷惑德军。
连长的眼光战略还是差了些,没能看出来这种意图,只是知道要守住这村子,最后实在是守不住了,撤退回营里,才被告之这里的重要性,知道这里是必死的任务,但还是得在夺回来。
如果一开始就能有着战备的眼光看出来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是否还会接下这个任务?
连长自己都不敢保证,但他是军人那怕不愿意也还是会被接下这个任务。
所以,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去死,我真的回跑的,但你要告诉我,守住这里为大部队争取时间,我一定会死守在这里,守到死。
正如我为什么投身于这战争中,我爱这国啊。
这次上影节,战争题材的电影真不少,除了像《猎鹿人》和《现在启示录》这样的经典,有一部俄罗斯电影出乎我的意料。
我一向不觉得俄罗斯的战争电影能有多好,即使是俄罗斯电影,真正高质量的微乎其微。
《勒热夫战役》出乎了我的意料。
《勒热夫战役》,顾名思义,讲的就是勒热夫战役。
先简单科普一下勒热夫战役。
勒热夫战役全称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重要的一次战役。
因为在时间上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脚,所以更多的人只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不知道此次战役。
事实上,勒热夫战役对于整个东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
甚至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勒热夫,很有可能就没有后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以一次大战役命名的电影,搞不好就成了军事领袖们指点江山的政治宣传片。
这部电影恰好相反。
它符合我心中优秀战争电影的三要素:战争残酷、矛盾冲突、以小见大。
战争残酷,不用多讲,如果一部战争电影连残酷的做不到的话,有什么资格叫战争电影呢?
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当然不仅仅指敌我矛盾,更多的是一方之间的矛盾,或者个人内心的矛盾。
以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为例,主角是一个涉世不深的愣头青,在政府的宣传下毅然决然的入伍。
当时的他,一心报效祖国,将北越邪恶势力彻底从东南亚消除。
可真正到了战场上,邪恶的不仅仅是北越,美军比起北越,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血腥残忍、残杀平民,甚至连妇孺都不放过。
这个时候,主角动摇了。
这种矛盾冲突在越战电影中最为常见。
以小见大。
战争电影的主角如果是政治家、军事统帅,这部电影的核心思想就很难做到反战。
政治家要是反战的话,那就不会有战争了。
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主角大多数都是小人物。
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我之所以对此很不感冒,就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之一是尼米兹。
《拯救大兵瑞恩》里虽然也出现过马歇尔,但主角还是那一群拯救瑞恩的普通士兵。
《勒热夫战役》,这三点都做到了。
如果非要纠结战争场面,《勒热夫战役》确实明眼可见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但在场面残酷上,也做得相当不错。
电影虽然以“勒热夫战役”命名,但几位主角都是普通士兵,军衔最大的也不多是中尉。
里面倒是有一个中校,但几乎是反面式的人物。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在“矛盾冲突”方面很有看头。
首先是上下级之间的矛盾。
中校命令中尉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死守某个村庄据点,以便于为大部队争取时间。
听起来有点像《集结号》的剧情。
集体和个人,哪个为大?
矛盾就来了!
美剧《兄弟连》里,有这么一段,我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E连受命派出15名侦察兵,渡河去敌军阵地捉俘虏,这对于整体来讲,确实很重要,如果能从中获悉情报,对于此次战役有很大的帮助;可对于E连,尤其是那15名侦察兵,几乎是飞蛾扑火。
作为E连的指挥官,温特斯直接修改了上级的命令,他和侦察兵说,我不要你们抓什么俘虏,活着回来就行。
其次是士兵与反谍报专员之间的冲突。
为了不被纳粹的宣传迷惑,苏联上头下令不准任何士兵观看和阅读敌方的宣传页,如有私藏者,直接枪毙。
反谍报专员确实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坏人的角色,甚至比纳粹德国都要坏。
他对自己的同胞、同志不信任,甚至心怀怨念。
看到这段,我突然想到了《亮剑》。
咱老李当年在鄂豫皖根据地不就差点被王特派员给枪毙吗?
十几年之后,老李再次见到了王特派员,说了这么一句话:多少好兄弟、多少好战友没有死在战场上,都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当然,还有士兵之间的矛盾。
大家在参战之前,都不怎么光明磊落,你是小偷,他是强盗。
为了这个,队伍险些发生火并。
我一直觉得一部真正优秀的战争电影,看完能让人厌恶和痛恨战争,而不是喜欢和崇尚战争。
一部毫无反战思想的战争电影,就算拍的再怎么热血沸腾,都算不上好电影。
国产电影里,你要我说一部最经典的战争电影,非《高山下的花环》莫属。
这部电影,拍得很残酷,而且反战,甚至还批判了当时的官僚主义。
四十年过去了,它依旧是最好的国产战争电影,其他电影,只能望其项背。
1942年1月8日至1943年3月22日结果是德军大胜,但是确实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也算有所得?
西方史学界估计的伤亡数据是:红军阵亡362667到433000人,受伤768233人,失踪人数不详;——这伤亡真是惊人!
德军阵亡,病亡共计162713到330000人,受伤450000到469747人,失踪35650人
看睡着了
主题了无新意,一个连队作为代价被献祭,很像《热雪》。相比和德国人的战斗来,新兵和老兵、蓝帽圈和一线士兵的冲突,成了主要矛盾,小规模战壕和巷战场面的血腥动作场面看似写实,但也有类似《T34》和《潘菲洛夫》中那种主角光环加持,所谓拔高的企图,角色内在做不到,就用外部夸张的动作来完成。
睡着了
开头不错,后面剧情就太零散了
看完《八佰》第二天看的本片,题材有点类似,都是固守,但电影的差距非常巨大。
金句很多 敢于正视过去敢于自我批评 毛子这点很了不起了
三星半肯定没毛病!
烂片成这个样子还在豆瓣被捧臭脚,高分网友们的意识形态站位是真的高。
拍的有点乱七八糟!!!
很不错的战争片,除了战斗,战场上的各个小插曲以及人物的刻画虽仍有窠臼但很丰富不是脸谱化,《八佰》但有它一半的态度,也不至于烂成那样...
红军战士战场临时传教感化被共党洗脑的没妈孤儿?就这剧情还要给老兵协会捐款?老兵们跟导演得有多大仇啊?
拍出了战争的残酷,而且电影中段又展现了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还有个人的矛盾,当然最后都是要为了祖国赴死
毛味十足
一般般!无新意!
7分 有点俄版集结号+八百的意思
没有反思的自嗨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3.5
有一种难能可贵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所以讨厌毛子,就是因为他们有些地方和我们太像了。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