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但是,有这么一群青春期的少女,她们念不出属于自己的诗,他们看不到属于自己的远方,因为她们的青春,是《会痛的17岁》。
正在优酷、土豆热播的少女黑色物语网剧《会痛的17岁》,由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故事由真实事件而来,描写了一群叛逆少女的漂泊之旅,无论这漂泊是现实的,还是游荡于内心的,无论是家庭、社会的原因,还是自我的不羁所致,青春都不仅是一次酸涩的成长,更是一场失落迷途的流浪。
比如在第一个故事《葵之走失在1996》中,由关晓彤扮演的“不良”葵之,就很有代表性。
这是一个生长于离异家庭的少女,母亲的漠不关心与母亲男友的频繁更换,令她也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希望,从一次任性的离家出走,到后来一连出走一百多次,那个敏感脆弱的她已经被自己锻炼的“百毒不侵”,无比坚强。
但少女毕竟是少女,虚荣心的作怪,令她会在同学间各种吹嘘,也会为心爱的男生强烈的吃醋,家庭的弱势转化为社会的强势,进而反馈到家庭中,成为难管的孩子,这是很多叛逆少年的“成长之路”,看似奇怪,其实分析下来合情合理,教育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合作行为。
《会痛的17岁》编剧饶雪漫可谓是青春系代言人,从她的代表作《左耳》、《沙漏》、《离歌》、《雀斑》等等,都能感受到铺面而来的真诚与残酷,她的作品中永远不缺乏细腻、体贴、纯情,扣人心弦的故事,神采飞扬的思绪,字字句句都是年轻宣言,异常契合正蓬勃成长,对世界、爱情、善恶充满好奇与萌动的怀想的少年们。
因为饶雪漫的作品主要讲述青少年的感情,因此其作品也被冠以“青春疼痛文学”的称谓。
《会痛的17岁》无疑是这“疼痛文学”中的一个极点,全剧由八个故事组成,分别是:《葵之走失在1996》、《天真》、《尚好的青春》、《同学少年都很贱》、《琴戒》、《会痛的石头》、《星星忘记看我的时候》、《童话不美好》,每段故事,都是一个“迷途”少女的心路。
当然,对于这部作品,饶雪漫并没有认可所说的“疼痛”,在首映礼上她表示,更愿意称自己的作品是“青春解疼文学”,“因为当你看了之后就会觉得其实我过得还蛮好的。
”用作品中人物的痛苦,来对照观者的幸福,确实是令观众产生优越感的不二法门,但相对于饶雪漫既往的作品,《会痛的17岁》还有一个更暖心而现实的设定,就是剧中的“拯救”体系——安全岛女生心理咨询机构,游走于这些“失魂”少女的身边,并根据她们的特点,进行特意的“拯救”,而这些拯救方式,不仅对剧情有极大的推动,而且也适于应用到现实之中。
近两年“青春系“的影视作品纷至沓来,但卖弄回忆者居多,而反观欧美的青春片,已然是一个庞大的题材分支,且都以”青春进行时“作为讲述,《会痛的17岁》也是如此,在明媚的阳光中,照进少女内心的阴影,在昏黄的路灯下,点亮少女希望的明灯,所有的一切,都带着挥之不去的忧伤与哀愁,叛逆的疯狂之后,总归要一切都趋于平静。
青春的历练是会痛,但不会痛达这一生。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离异家庭,青春逆境,叛逆不羁,纯白翅膀注定受伤,走进八个“坏女孩”痛与美的世界,17岁却要面对人生的青春隐痛,但是要学会爱惜自己,同现实社会和解,这便是超级青春网剧《会痛的17岁》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青春物语。
《会痛的17岁》不同于常规青春题材,而是讲述一群性格迥异的17岁问题少女,用破坏、疼痛、以堕落的方式表达对爱的渴求感受。
每个坏女生的外在保护着脆弱的内心,却走上了有违初衷的疼痛之路。
母亲结过六次婚的心机少女葵之,被父亲的情妇养大的黎未希,迷失城市的农村女孩阿梦,脑残追星族小爱……她们有的生在离异家庭,有的同父母吵嘴,有的迷茫孤独,有的敢爱敢恨,却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能在自我寻找路途上,接纳真实不美好的世界。
改编自饶雪漫的八年呕心之作《我不是坏女生》,并从书中精心挑选出八个最具看点的故事,用最尖锐的角度直击疼痛的青春,旨在启发当代少女并引起他们与社会的共鸣。
尤其关晓彤扮演葵之,再不是《左耳》那般“富二代”,父亲抛弃、老妈六婚、内心叛逆,让她焕然一新变成“心机婊”。
不仅晚上去街头卖情趣内裤,还干脆陷害同父异母的姐妹,她拿着硫酸瓶的疯狂眼神,那种表演淋漓尽致。
哪怕再乖张叛逆的漂亮姑娘,在疼痛的青春岁月过后,接受过最严酷、最无情的捶打与磨砺,接受过男女主角与导师的教诲,都及时地悬崖勒马,避免酿造惨剧灾祸,这无疑是引起观众共鸣,以及对教育的关注。
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执行导演,被媒体誉为台湾电影界“最有价值潜力导演”江金霖掌镜。
“氧气美女”温心,新生代青春偶像周游,《左耳》的主演马思纯、陈都灵、关晓彤加盟,让全剧人气爆棚、颜值猛增。
看似“少女版古惑仔”的青春故事,却向“美好”的世界开枪,表达对父母家庭的隔阂共鸣,既赤裸裸地揭示了问题少女的背后,又表达了爱要包容和付出,从而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这些也是网剧里所欠缺的东西。
杜绝无病呻吟,杜绝假大空,杜绝矫揉造作,同曾有过“青春隐痛”的女孩一起成长,目睹每个丑小鸭,都终能长成白天鹅。
优酷、彼岸春风、译林影视、新雅迪合力打造《会痛的17岁》用“叛逆少女”勇敢前行,凝思这个时代的教育与人生,因此飚红的气势是坚强的。
看《会痛的17岁》之前,没有想到制作是如此精细,用心是如此温暖,畅销女作家饶雪漫亲自操刀编剧,以取材于真人事件的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为蓝本,联合台湾才子导演江金霖,打造出这套精品网络剧,深入17岁女生正在面临的种种情感困惑与叛逆行为,演绎出这一年龄段问题女生的成长之痛。
从目前已经上线的第一部分《葵之走失在1996》,不难看出《会痛的17岁》并不是像以往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那样在浅尝辄止,而是要真心诚意地给问题少女们点亮一盏灯火,照亮那些现实中的灰暗角落,并全方位解构少女们的问题所在。
例如在这一集中,少女葵之与已经结过六次婚并且仍然在频频更换男友的单亲妈妈生活在一起,因为家庭的残缺,导致她经常离经出走,不好好学习,不相信爱情,早恋,而且信奉金钱至上。
不管谁家摊上这样的孩子,估计都会采取强制管教的办法,或者苦口婆心的感化,但是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老式教育很多时候并不会奏效,而且,葵之妈一早就失去了言传身教的资格,自己的男友就走马灯似的换,不可能做到以理服人。
于是,她找到安全岛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办预,故事也就有了悬念,要有怎样的方式,能改变已经误入歧途的葵之,不收一分一文的安全岛,就凭两个年轻的助理和学生,能做到吗?
在这一过程中,葵之不仅没有收敛,还抢了女同学的男友,并引以为豪,眼看着这个少女最后一点理性也是泯灭,变成万人嫌的“心机婊”,故事却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先不剧透这个转机到底是什么,就说《会痛的17岁》不是一部简单的青春片,拼凑一些戏剧性,用早恋,堕胎,撕逼来制造伪高潮,而是深入而客观,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的介入到问题少女的内心世界,抚慰她们不为人知的痛点,让阳光与爱把她们从问题少女重新变回阳光美少女。
在这个现实意义的层面,《会痛的17岁》甚至要超过饶雪漫之前的《左耳》,而在故事的视听和情感冲击力方面,也同样不遑多让,葵之处心积虑抢夺男友的动机,她的身世之迷,也包括她的情恋观,她每次离家出走的出处,都如同抽丝剥茧一样,层层缠绕,牵动着观众的心。
而人气明星关晓彤、高泰宇、王艺哲的表演,亦是与人物形象对接到天衣无缝,活灵活现,全凭一个真字。
不得不说,网剧大发展之两年,一批网剧走红于网络,商业模式和制作水准都全线上升,包括《心理罪》《无心法师》都很成熟,但始终还都是类型剧,以类型元素来提升娱乐性,缺乏真正能够与社会现实和年轻人形成交互的作品,《会痛的17岁》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一部突围之作,这部作品对问题女生们的表现,都是来自真人实例,关爱都是发自内心,更有对如果帮助问题少女走出人生困境的正确干预方式,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饶雪漫八年磨一剑的作品,不枉所下的一番功夫。
好剧播不停,《会痛的17岁》每周播出2集,一共讲述了8位女生的故事,后面的故事暂不得知,从当下已经上线的部分,加上原著系列小说所流露的信息,精彩都会越演越烈,有更多的问题少女需要用这盏灯来点亮人生,我们平常观众也需要引以为诫,也会有马思纯、温心、周游、雨彤、陈都灵等国民美女陆续演出新故事,值得一直追下去。
第一集链接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OTY4OTAyMA==.html
很,现实。
也很,真实。
《会痛的17岁》。
似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过这样直击青春之痛的片子。
即便是以赵薇的《致青春》为代表的青春系列片子走红院线的时候,也仅仅是怀旧而已。
在怀旧的荼蘼里,我们看见的只是以情怀做包装的风花雪夜。
这风花雪夜赚足了眼泪和人民币,但风刮过,你会发现,一切都很廉价。
青春,特别是一个叛逆孩子的青春,一个单身家庭孩子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呢?
看了葵之你会知道,看了《会痛的17岁》里那些美丽的女孩儿你会知道。
美丽,也只是上苍赐予她们的礼物;但是上苍在把美丽赐予她们的时候,却并没有赐予她们一个完美无缺的青春。
当这样的美丽,遇到这样的青春,她们展现给世界的,也只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没人会发现,这玫瑰在风雨中独自哭泣的样子。
要么给我很多很多的爱,要么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这句话刺痛了我。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会刺痛很多单亲家庭的女孩子。
在一个婚姻风雨飘摇的环境里,看多了成人社会太多的分离,对于这些单亲家庭的女孩子来说,她们缺少爱,她们渴望得到爱,但是当爱来临的时候,她们又像是受惊的小鸟一样,会对走到眼前的爱望而却步。
也许就像走过婚姻的成年女性一样,当你对这个世界失望,当你对整个世界不再信任、不再抱有安全感,金钱就成了你唯一可以相信的东西。
不要给我很多承诺,我需要的只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如果你不能每天对我说早安,如果你不能每天叫我起床,如果你不能每天给我暖床,那么就请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不要说我势力,不要说我习惯了伪装自己,不要说我假扮坚强很虚伪,我只是已经被这个世界伤害得鲜血淋淋,我需要躲在某些东西后边,比如说厚厚的人民币后边,去怯生生地打量和观察这个世界。
《会痛的17岁》里,就是这么真实的青春故事。
就像葵之追求曹飞,表面上她们想占有的也许并不是一个最后的结果,她们看上去享受的可能就是眼前能抓住的东西;但是这些并不代表,她们就不想真正得到爱、得到自己爱的人,她们只是不再自信,张扬的外表之下,其实是深深的自卑,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在面对吕吕说出“你真的很可怜”的时候,葵之那种被人戳到伤口的痛。
我,赢了你;我,却失去了整个世界。
不要说谁的青春更凄美。
哪一代人,没有自己的青春?
哪一代人的青春,没有被另一个人谆谆教导过?
但也正像一句话那样,我听过很多道理,我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套用一下就是,我看过很多青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我却依旧无力。
这种无力,是我们无力改变什么;这种无力,是我只能看着你绽放,凋谢,我却无力成为你的世界的主角。
17岁,会痛。
走过,才知道当初自己是那么傻。
不管多么痛,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做到了无悔?
这一次,饶雪漫似乎又赢了一次。
作为青春文学的代表作者之一,饶雪漫的小说改编向来是影视作品热门。
根据其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网剧《会痛的17岁》,继续采用电影《左耳》的原班人马,再续饶雪漫作品的青春纯情,不易却打造出美剧风格,以安全岛心理小组的组团和单元剧的方式来呈现青春期少女的爱与怕。
只是这青春纯情有点苦涩。
在北大百年讲堂点映的《会痛的17岁》中,饶雪漫和学生们一起看了三集。
由关晓彤饰演的葵之,成了青春叛逆的少女。
这也是饶雪漫此次拍摄网剧的初衷:关注所谓“问题少女”,让人们摘掉对她们不合时宜的眼镜。
葵之来自离异家庭,可谓从小目睹家庭的颠沛流离。
她没有见过生父,一直跟妈妈住在一起。
而妈妈频繁地更换“爸爸”,让她越发孤单无助。
家,在葵之看来并非美满和谐的象征,恰是支离破碎的隐喻。
在这种隐喻的暗示下,葵之渴望爱,却并不能被满足,直至走向了爱的对立面,恨。
应该说,类似葵之的青春故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
似乎源于熟视无睹,我们对这样的故事多少有些麻木。
而在饶雪漫看来,这样的事情对她很重要。
她从2004年起,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持续关注“边缘女孩”,而网剧的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
饶雪漫希望通过对“问题少女”的关注,唤起人们对于家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探讨,并寄希望于自己的网剧能为亲子关系问题,提供一种解决之道。
“问题少女”葵之其实并未没有问题。
我们形容一个人的坏,往往会说这个人真是“天生坏”。
在人们的眼里,葵之出卖友谊、伤害爱情、唯利是图的做法,就是“天生坏”。
她们时常是人们嘴里的话题,无数次对她们的道德进行毫无情面的鞭打。
但哪有什么“天生坏”啊,与其说这个人“天生坏”,不如说这些批评者早已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葵之曾对前来对她进行了心理干预的人说,“我需要很多很多爱,要么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至于前者,需要很多很多爱,既是人的本能,更是一个小孩子的本能。
一个人的幼年时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阶段,他们会竭尽本能的索取父母的爱。
但在葵之看来,这一切很渺茫。
父母早已离异,她甚至连生父的一面都没有见到,而妈妈感情生活上的分分合合也加剧了葵之内心爱的饥渴。
她渴望妈妈的爱,也渴望未能见面的爸爸的爱,更渴望一个完满无缺的家庭的爱。
但这些都不能满足她,她渴求很多很多的爱成为泡影。
而作为补偿机制的钱,此时就可能成为她消解爱之缺失的“良药”。
钱可以满足她的物质欲,甚至作为她“复仇”的手段。
钱本该是最无辜的东西,但是在爱之缺失的人眼中,钱成了一种工具,自此,钱也就成了肮脏的象征。
但其实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葵之于青春叛逆期对爱的所求,甚为强烈,这时一旦爱的供养缺失,就极易造成青春期的心理恶变。
缺少的东西,一定要以另一种方式进行补偿,或者钱、毒品等。
这也造成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
葵之的值得可怜的,同时是值得理解的。
面对问题和基于问题的理解,饶雪漫选择了面对。
她通过长时间的尝试,与“问题少女”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葵之的原型,现在生活得很好,这是基于理解所达成的果实。
点映式上的三集葵之故事,让我们看到心理干预的神奇之处,但最为关键的是,遇到“葵之们”,我们该怎么做。
是放任自流,还是报以理解?
我想,网剧中的心理团队和现实中的饶雪漫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理解,尽可能多的去理解这些“问题少女”,你终会体会到她们的无奈无助,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做到理解不容易,它需要内心的付出,更需要细致入微的耐心。
饶雪漫走过了长时间的路,给人们奉献了《会痛的17岁》,你我又岂能放弃呢?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在人们的印象中,饶雪漫是不是常在路边蹲守?
被冠以“青春文字女巫”的饶雪漫曾是大街小巷中响当当的人物。
她的青春爱情系列,一向为青少年所喜爱。
而最近一段时间《左耳》的风靡,更刷新了她在人们心中的印记。
再转至眼前的即将上映的网剧《会痛的17岁》,你会觉得,饶雪漫其实并不简单。
据饶雪漫介绍,2004年她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活动,持续关注“边缘女孩”,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
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是《会痛的17岁》的制作初衷。
是青春,直面青春伤痛,更着眼于青春问题的解决,饶雪漫从10年前就开始着手了,这让人肃然起敬。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
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
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
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
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
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
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
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
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问题来了,不美好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与世界和解?
诸如“问题少女”的“问题少年”们,因爱的缺失、表达渠道的阻塞,导致他们求取内心补偿心理机制的开启。
他们缺少爱的滋润,就像一个极度饥渴的人一样去寻找水源,而且这种寻找可以不择手段。
网剧中已经给我们描绘了这种不择手段,比如视友谊、爱情为儿戏、交易,利用人们的善良等,似乎世界上的人都是欠他们债的人,一定要被索取。
最为直接的方式当然是与当事者面对面解决问题,但是何其之难。
成长中,我们的心何其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引来猜疑、失落、沮丧、不平衡……我们希望得到关注,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需要很多爱,却往往得不偿失;我们希望家庭美满,家庭却是破碎的。
怎么破?
从此我们自甘堕落,酗酒玩乐,找刺激寻快感,以至于伤害朋友、亲人。
我们得到了“复仇”的快感,也得到了“复仇”的后果。
可是剩下什么呢?
一地鸡毛。
正片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OTY4OTAyMA==.html?from=s1.8-1-1.1世界不是完美的。
这是小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也正是葵之早前不明白的地方。
让这些“问题少女”知道,世界完美只是假象,实在太难。
这需要长时间的陪伴与解释,但破碎的家庭不能满足葵之对世界的想象。
加之没有及时加以干预的公益组织,“问题少女”就显得很无助。
然而,正是因为此,“问题少女”才要有“自度”的能力。
“当全世界都在抛弃你的时候,记住,你不能抛弃你自己。
”这看似一句不打紧的心灵鸡汤,其实已成了救命稻草。
无人可救你,所以你悲伤、气馁,但是一定要坚持住,没人爱,不代表永远没有人爱,要自己爱,爱自己。
现实面前所有的困顿一定都是暂时的,要设法扩展被救援的时间,而你失去的也一定能找寻回来,这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总有一天,你能找到那个方法。
与世界和解,应该成为一种能力,一种自救的能力。
而那种与亲人、家庭达成和解的方法,也一定能找到。
毕竟如葵之一样,虽然恨着妈妈,但她承认,那毕竟是自己的亲人。
而葵之最后与妈妈的和解,也让人明白,这看似无解的家庭难题,其实并非无解,它只是缺少一种沟通的渠道。
仅此而已。
继《左耳》之后,《会痛的17岁》让饶雪漫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她历时8年之久,通过每年开办夏令营,让“问题少女”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但这一次,人们也必将通过这部网剧收获不一样的对于“问题少女”的认识。
这似乎是“青春文字女巫”的转型之作,可似乎又不是,因为这样的转型,好像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
而她关注社会家庭问题的初衷,也让人由衷的敬佩。
在北大百年讲堂《会痛的17岁》的点映会上,观众看了三集,也收获了三集的感悟。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葵之(由被誉为“国民闺女”的关晓彤饰演),深受分裂家庭伤害之痛,玩弄友谊、出卖爱情、爱慕虚荣、唯钱是尊。
你几乎可以把社会几乎所有对“问题少女”的负面评价,用在她的身上。
然而正是这样的“问题少女”才是这部网剧讨论的重点与关注对象。
北大心理学教师易春丽老师在点映会上分享做心理咨询的经验。
她说少时家庭无意的伤害,会让孩子心理变异。
网剧中的葵之就是如此。
她自甘堕落的表现已然让自己彻底放逐。
作为妈妈,伤透了脑筋了,曾无数次与葵之争吵,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室,希望通过他们,解决她与葵之的问题。
但是正如网剧《会痛的17岁》所表现的一样,这样的和解又是谈何容易。
葵之说,我曾经想要很多很多爱,渴望被教育,但是现在我已经迈过这道坎了,我渴望很多很多钱。
她心理的两极分化让人错愕,但又在情理之中。
曾目睹妈妈与“爸爸”们的分分合合的葵之知道,这样的家庭给不了她安全感,而那些来自亲人的关注与呵护更是天方夜谭。
渴望被教育,这是平常小孩子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境,但在葵之看来,这样的被教育其实是被关注的一种方式,可她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由此心理便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看惯了“父爱如山”、“慈母手中线”等的桥段,它们都在无意中教给我们一些道理:爱,来自父母的爱,是深沉的。
这样的爱似乎太过古典,放在古时似乎还能理解,人们在一种慢生活中体味父母之爱,所谓岁月静好。
但越发“紧凑的时代”里,急剧变化的时代氛围,让人对事物的掌控瞬息万变。
而那种深沉的爱是不是也应该来点与时俱进?
葵之的妈妈是爱葵之的。
但是她的方式方法不对,或者她根本就不具备一种表达爱的能力。
她不明白孩童时代的仪式感。
小孩子其实渴望被尊重或者渴望接受来自父母最直接的呵护。
但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当中,葵之无法像她的闺蜜一样,随时享受来自父母的爱。
而小孩子所需要的仪式感,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内心的裂变就会越发严重。
作为葵之最亲近的妈妈,她早已失去了掌控葵之的方法。
而她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男人的怀抱中,似乎也成了她逃避现实的借口。
终于,她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让有足够经验但也诚惶诚恐的咨询师拿来解药。
而这解药,有一份就在妈妈手里。
中国人爱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留在纸面上,所以便有了流传千古的情诗;也可以写成歌,传唱千年。
但为什么唯独最口语化的表达却是如此缺失呢?
爱缺少的口语化表达,往往祸从口出,正如葵之妈妈一样,她似乎除了与女儿争吵已经没有另外一种与女儿相处的方式了。
但奇怪的是,不管是对葵之还是对妈妈来说,两人都爱着彼此。
这真是吊轨。
离异的家庭,本就生活艰难,但是作为妈妈,似乎也慢慢减少了对女儿的关注。
她眼里都是自己的不易,生活的不易,爱女儿的不易,唯独不想想女儿的心又是何其之苦啊。
说白了,离异、与一个个男人结婚,都不是逃避现实的良药,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什么能唤起女儿对爱的渴望,才是关键。
这个关键正是表达。
我们拙于表达的时代,一定要翻过去。
不管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大家都应该学会“关照”孩子,关心爱护孩子,把心映照给孩子。
有爱就要表达,把视线多给孩子一些,孩子有了困难要学会关注并试图与孩子一起解决,而在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更不能随意失守,一次失守可能还有弥补的机会,再多一次就很难挽回了。
表达爱,不应该拘于不好意思,而这不好意思背后,很可能就会失去孩子的一次信任,当他们的不信任感越积越多时,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大,到那时候再填补爱,可能就会很难。
葵之最后与妈妈和解正是依靠心理咨询师关键时刻的及时“出头”,她替葵之的妈妈出头,及时把妈妈心中的爱表达了出来,葵之那一刻内心才逐渐被融化。
这是不是也值得父母深思呢?
对于爱,你表达了吗?
所以越发要为饶雪漫点赞!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这个跟着我下铺也看过……
跳着看
典型的伤痛文学
青少年叛逆问题一直都是很大问题,这部电视剧很好的展现了它们。 从这些女孩身上我们都能看见曾经的自己,自己曾经所经历或遇见过的听闻。 八个女主角都很漂亮善良,只是环境对于成长的确太过重要。希望这类片子会更多传广,让更多人开心青少年心理方面的问题。 健全的三观需要好的成长环境与大家的共同努力,少年强,则国强!
17岁的时候还在高中校园 为考大学而努力 也都会有一段难以忘记的回忆 现在都已经大学毕业了也还想回到高中时候的校园 感受不一样的氛围
电视剧个个都是学霸??还保送??好吧,女主颜值值三星,主角各种撕逼大戏,这么吊的高中生活我怎么没遇到过?
当时是凌晨被窝里看的,全程震惊第一单元的关晓彤真演技牛逼,狠婊里婊气清纯于一体啊
看过一集,里面小妹子很美
还可以
整部剧好评,每个小故事都很感人,结局差评,把编剧拖出去。
只看了关晓彤那一段,看的时候觉得脑袋里一根弦被拉着了,有点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感觉,关晓彤演多了这种嘶吼的戏我也就觉得平淡了,而且他妈是个什么鬼,明明知道她女儿讨厌那些男人还那样?他爸也是。总而言之,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能够融化一切。能够引起思考吧。
还可以,烂尾了吧..
心痛╯﹏╰
关晓彤演的好中二啊……但也不完全是她的锅,饶雪漫笔下的问题少女们真的又烦又中二,没一个能get到的
给我的小周打call!!
210131只看了宋欣和田梦的部分
好看 多来点单元剧
问题少女基本都是成长环境造成的。
给这部剧造型师一个大大的赞
现在的17岁都这么高级的么,动不动就上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