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手法怪异、毫无动机也毫无线索的连环杀人案出现,FBI的乔和搭档凯瑟琳毫无头绪,他们只好求助于隐居的通灵神探约翰。
约翰可以读取过去,感知未来,在调查中很快就给了乔和凯瑟琳两人帮助。
很快,又一起案子发生了,一个女人,躺在浴缸里,被杀死,浴缸泡满了花瓣,死去的女人如绽放一般。
约翰找到了这些死者的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重病之人,将死之人。
还有一点就是凶手也是通灵之人,甚至比约翰还要厉害。
约翰自知不是凶手对手,想要退出,不过在凯瑟琳的强烈请求之下还是留下。
接下来就是循着蛛丝马迹找到凶手。
凶手看起来人畜无害那种,可是却打伤了乔,原来乔得了脑肿瘤,也是将死之人。
约翰和凯瑟琳开启追捕凶手,期间约翰和凶手还有一次正面交锋。
最终在列车上,约翰保护下了约瑟琳,杀死了凶手,自己也是身负重伤。
影片没有真正的高潮。
镜头、人物形象,演员表演,都还过得去,柯林·法瑞尔和老戏骨霍普金斯演对手戏不落下风。
但是故事缺乏引爆点,镜头语言又是平静沉稳的路数,不能定下心来看电影的观众或者想看激烈冲突,壮观画面的观众注定要失望了。
我明白大众打低分的原因,但是个人认为其实影片还是可以的。
称不上神作,但绝不能归到烂片里。
可能由于霍普金斯的原因,总希望看到神作,稍有失望,不是对演员表演,是对故事。
影片里不停闪回出现的十字架,我原本以为象征的是年轻通灵师对老通灵师的引导,后来发现只是象征年轻通灵师对信仰的献祭和献身,这样用似乎有些不妥当。
老通灵师霍普金斯说:“我不知道你了不了解将死之人,看着他们在恐惧、痛苦的边缘挣扎,只因为他们想抓住最一线生机,你就会明白,坚持到最后一刻是有多么宝贵。
在那一刻,即使生命的痛苦也变得美丽。
我们不能扮演上帝。
”是的,没有人可以扮演上帝,因为即使是痛苦的挣扎求生,那也是美丽的。
所以没有人可以决定别人的生死。
这似乎是在讨论安乐死。
但是按照这样的逻辑,老通灵师就不应该亲手结束自己患绝症的女儿。
我多希望影片最后老通灵师见到妻子的时候,能够拿出锥子刺向“得绝症的妻子”,这样老通灵师就继承了年轻通灵师的衣钵,变成了另一个以减少人间痛苦为己任的“上帝之手”,影片也就走向了完全的黑暗,年轻通灵师也就最终以死唤醒了老通灵师,这样才符合影片的铺陈和逻辑,结尾年轻通灵师法瑞尔的那句“see you soon”才有意义。
可惜,影片在一片明媚的阳光下,“政治正确”地走向温情。
从故事本身来说,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极好的剧本。
整个故事看的人丝丝入扣,每一步所揭示的信息都刚刚好,不给太多,不给太少,可以看出故事的每一步剧情进展,都有精确的时间控制。
观看的时候,情绪被拉了一个完美的曲线。
先是恐怖悬疑,然后是揭示与紧张,随着剧情进展,恐怖情绪渐渐减少直到结束,而紧张则随着信息的揭示逐渐增加,在最高点,主题出现,给之前的剧情以第二层意义,之后是思考和感动。
简直一切都如同教科书那般,流畅,而又独特,真的是让人拍案惊奇。
其实好的剧本就是一个完美的情绪流,加上主人公的两难选择对于主题的终极隐喻。
剧本太让人感慨了,还是整体提一下这部片子,如果害怕血腥,或者害怕恐怖气氛,还是不要去影院看了。
因为影院和看小屏幕真的是两种感受。
虽然电影非常用心的在高潮时,就把前期积累的恐怖情绪完全抽离,以致于不会让你心有余悸的离开影院。
(在这点上,比起很多日式恐怖片要良心多了,有的片子看了以后简直是恶梦连连)但毕竟很多暗示是留下了的,所以观影的时候需要足够小心。
如果胆大,或者有伴,那就去影院吧。
我是深夜看的。
导演上,可以说是比较好的承载了这个剧本,有许多地方很有心。
我一点也不认同豆瓣上许多人说的这个片子拍出了MV感。
影片前段看似刻意呆板的镜头,都是为了让第一个惊悚镜头更加突出而印象深刻。
(让我想起《猎鹿人》前面那段特长而枯燥的婚礼,是为了和后面的对比)在这点上其实看出导演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
这个片子的导演是称职而且应该比平均水平还要高一些的,他将来的作品,应该可以关注。
让我不能理解的,其实是在回来路上在DB翻到的短评:核心价值观幼稚。
讨论安乐死……没劲。
无聊。
我很疑惑,然后我才明白。
不能怪观众,同时我也没有错。
因为如果是影片中出现十字架,在中国大部分观众看来,仅仅是代表宗教。
但是对我而言,是代表痛苦,希望,救赎,牺牲,神的权柄和人的重担。
如同影片中许多人眼中这是讨论安乐死的片子,但我想到的是约伯受苦的时候所经历的挣扎,还有摩西在诗篇90里面说的那句,我们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
我们总想要做一些美好的事情,但是在面对这样的选择中,无从选择。
我想起来那个外国夫妻的见证,虽然那么多人不停的为他们的孩子祷告,虽然祷告是那么的恒切,但是神终究没有选择救回孩子,最后那刻,他们选择让孩子在中国进行器官捐献,而这个捐献是第一例在中国捐献器官的外国人。
我当时眼泪不停的流,只是不停的流。
我在想,不管人怎样选择,都不能给这对父母安慰。
对于生死,人能做什么呢?
这是神的领域。
人有没有权力来决定呢,如果这样做了是好还是坏呢?
其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阿凡达还有变形金刚3的主角死了又复活的那种结局。
因为复活在大部分观众看来是一个幼稚的戏法,但是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个由爱和牺牲完成的神迹。
同样,星际穿越的结局,许多人觉得幼稚而讨厌。
因为爱在大部分观众看来只是一种类型的情感,而对许多人而言是这宇宙中最伟大的力量。
在灾难片《2012》里面,很多人吐槽总统留下来是伪善。
因为对大部分人来说总统留下来死,是沽名钓誉。
而对许多人而言是因为总统相信墓碑上的那句话: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因为是美国片,所以许多诸如此类,都当成观众默认就了解的。
中国观众不一定能够理解。
片子是好片子。
如果要看懂主题的话,可能会需要一些宗教背景知识。
一开始看了《通灵神探》的国内版预告片,只觉得这是一部借助超能力破案的推理片——正派的年迈通灵者如何战胜拥有更高通灵能力的反派。
也觉得这种片子随便请两个影星就可以了么,为毛动用两大奥斯卡影帝出演本片。
就刚完整地看完这部电影,才意识到两大奥斯卡影帝出演本片其实是为了更完美地演出本片的内在——矛盾的人性道德思考。
本片原名《Solace》,“Solace”翻译过来是“安慰;慰藉”,这与本片的内在十分贴切。
本片内在主题围绕“mercy killing”,安乐死背后的连环案件将两个通灵者联系在一起——John与Charles,年轻的Charles的通灵能力远超John,Charles不需要接触就能通灵,而且他能看到的更多更远,Charles更能借助自己的能力跟John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看了三遍才感觉到其实Charles才是主导者,片尾的一幕John不忍心再看到女儿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最终决定赐予Emma安乐死,Emma临终瞬间的表情完美的诠释了本片名字“Solace”,但更叼的是,这一幕的尾声竟然是反派Charles的独白“Sometimes the greatest acts of love are the hardest acts to commit”也就是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Charles精心策划的。
Charles早在很久以前就通灵到Emma的病情与病情给Emma带来的痛苦,Emma遭受了长时间的痛苦,John最终决定赐予Emma安乐死,最终Emma与John都release。
Charles通灵到了这一切,通灵到John的mercy killing给Emma与John带来的都是release。
再加上Charles的能力,他每天都能看到各种人的各种痛苦,即使他不想看到,当他通灵到John与Emma那2年的过程与结果,最终Charles为他的通灵能力找到了其中一个答案,Charles没能驾驭他的通灵能力,反而被能力控制,长达十年来,Charles赐予了不计其数的mercy killing。
为什么说Charles是本片的主导者呢?
其实以Charles的能力,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不被任何人发现,但最终Charles的连环案件被警方注意到了。
但其实并不是警方主动发现连环案的,实际上是Charles故意让警方发现他的连环案,进而借助警方引诱John重出江湖。
Charles引诱John重出江湖不是为了通灵能力的一决高下,在Charles眼里,John算是他重获新生的导师,也是能够让他走向终点的人。
本片从头到尾没有演出Charles通灵到的自己的终点。
但是,事实上Charles已经通灵到自己的痛苦与自己的终点,但并不是身体上的疾病带来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
Charles的牛B之处在于,Charles与John与几次接触,都控制着John的能力,始终不让John看到自己的终点,只让John看到他身边朋友的死亡,进而一步一步引导John赐予Charles一个killing,一个Charles自己想要的终点或者也有可能是Charles预见到的终点。
重点还是要回归到Charles与John的经典对白。
围绕mercy killing的对白。
Charles认为人们会感激他,感激他能够在他们遭受痛苦之前安静无痛的走向终点。
但John告诉Charles,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在痛苦来临之前安静无痛的离开这个世界,也有很多人能够坦然面对接受临终前的痛苦,因为他们认为痛苦或者即将来临的痛苦是他们完整地一生的一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John一开始选择放弃阻止Charles,而后来选择要阻止Charles的原因。
一开始John只知道Charles赐予安乐死的人,都是主动想死的人。
而且Charles能力远在他之上,一是凭借John的能力不可能抓到Charles,二是John也觉得没必要阻止他。
便选择了退出。
但后来小男孩与他朋友Joy的逝去让John选择要阻止Charles。
因为小男孩与Joy都没有选择要通过死亡来结束他们即将遭受的痛苦和正在遭受的痛苦,而John竟然擅自扮演上帝。
Jeffrey的案件,Charles就Jeffrey遗传疾病的问题向John抛出一个类似电车难题的问题,虽然John也不知道答案,但John表达出一句很在理的话“We can't play God.”临近结尾,John给Elizabeth寄了一封信,之后John与Elizabeth在公园温馨的一幕让人开始思考这封信的内容,嘿嘿,经典的电影都是这样,总是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片尾展示的是这样的一幕,John不忍心再看到女儿遭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最终决定赐予Emma安乐死,Emma临终瞬间的表情完美的诠释了本片名字“Solace”,这一幕的尾声是反派Charles的独白“Sometimes the greatest acts of love are the hardest acts to commit”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说Charles是本片的主导者,Charles就John赐予Emma安乐死一事,从此开始效仿John的mercy killing。
Charles最初始于John也最终终于John。
结尾Charles的独白也巧妙地表达了本片的内在也紧扣本片名“Solace”。
经典的影片离不开影帝,向两位奥斯卡影帝致敬,感谢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又经典的电影。
这部电影在我眼中的核心价值争议其实与“安乐死应不应该合法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下的观点其实要么老生常谈要么就过于抽象。
这部电影却带给我新的想法。
痛苦让共情的人新的痛苦,而由于新的痛苦促使共情的人去终结这种痛苦,无形之中忽略了一种痛苦者的感受。
当然我们会认为他们的感受就是痛苦,对么?
然而却忽略了某种可能性:他们存活的本能大于了痛苦,即我宁愿痛苦着逐渐靠近死亡,但我愿意多几刻去呼吸空气,感受“痛苦”这种活着的人才独有的感觉。
通解或许是在可询问的情况下询问,不可询问下不拒绝其追求感觉的可能性。
在连环杀手为主动现身前剧情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连环杀手自己自动现身把前面剧情营造出来的悬疑全破坏掉了,不得不说这个梗太唐突,给观众的印象就是FBI跟通灵神探都一筹莫展,甚至通灵神探还有退出的时候,导演为了能让剧情下去硬是安排杀手自己出现。
导致影片的后半部分根本都没有了悬疑,结尾影片展示约翰让他女儿安乐死的情结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明明约翰在得知杀手意图后是大义凛然地驳斥对方的,结果却是自己打自己脸---自己对自己的女儿都干了杀手同样的事情。
至于杀手为什么要自己寻死(以杀手的超异能本事,警察一方根本不可能抓到他更不用说杀他了),影片更加没交代,如果要找接班人,为什么找一个能力比他差很多而且年纪这么老的人?
无论从哪种角度说都说不过去。
整部影片就是杀手现身为分界线,线的前半段能引人入胜,后半段不单止是自己打自己脸还毁了前半段的好戏。
2015年,悬疑犯罪科幻电影《通灵神探 | Solace》中文电影名又中二了,这也算通灵?
其实英文的电影名很点题的说。。
唉!
安东尼·霍普金斯啊。。
没有办法,怎么看满脑子都是汉尼拔,而且那个劲也是汉尼拔的劲儿,话不多,没什么表情但是你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不过这回当侦探了,但满脑子依旧是杀人狂啊,真的是没救了。
演技全程加分无可厚非。
喜闻乐见的片段 24分钟开始
开始还可以,后面慢慢的剧情就不行了
这个画面,挺有感觉有部分剧透了啊虽然演员阵容都不错,但是想表达的东西很晦涩,其实说白点就是安乐死的讨论,但是电影里又没有明确的表达出倾向,也许就是一种讨论吧,不过从结局来看,是老人得到了救赎,也许这也算是一种答案吧。
不过虽然是一种矛盾,但是冲突似乎并不那么大,又有谁不是痛并快乐的活着呢?
--我是神探的分界线-推荐指数:★★★(6/10分),披着科幻外衣的,人性讨论,不过换汤不换药。
坦白说这部片子还是有那么点逻辑混乱的,很多情节不太合理,设想一个能遇见未来的人,如果改变了自己或者其他人相应的行为,那么最后发生的事情就是相应改变,就像《蝴蝶效应》里面所表达的那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可是片中好几个场景,两个通灵者似乎是看到了某一种行为的后果,比如说酒吧两人初次见面那场,如果叫了会怎么样,也只是一种设想而已,并不是真正发生的事情,真正发生的事情是凶手被打了,没错,可是他自己却没有看到这一点。
我觉得预见未来这种类型的电影和小说很大的问题就在于逻辑,当然这个可能由于现实原因的限制。
但是片子提出的一个问题还是值得考虑的,就是患有绝症的人,旁人到底有没有权利去结束他们的生命。
影片的最后老人的回忆,可以看到原来他回忆中女儿美好的笑容都只是自己选择忽略她的痛苦而已,老人其实也看到了女儿的痛苦,并且最后亲手送走了女儿,也许这也是他不能解开的心结,并且和妻子分开的原因吧,而最后,他把对女儿的感情寄托在女警察身上,救了她之后也完成了一次自己心灵的救赎,终于可以诚实面对过去,并且重新找回妻子。
可是,到底能不能安乐死呢,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结束他人的生命。
第一种方式,也就是杀人者的方式肯定好多人都不能接受,在人生感觉美好的时候结束这一切,也许的当你身处痛苦中会有这样的期待,但是实际上,还没有经历痛苦的人真的愿意就这样死去吗?
答案是否定的吗?
就像那个律师,两个可以预见未来的人的对话,这个男人以后会患有一种疾病,并且将会遗传给他的孩子,结束他的生命,可以免除三个人日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痛苦,那么这种行为可以原谅吗?
如果一个人对日后的痛苦并不自知,那么他也许会抱着对明天美好的期待活下去,可是到了真正面对痛苦的时候,就像老人的女儿,被病痛折磨,虚弱,哭泣,绝望,这种时候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种时候如果他人来结束自己的痛苦就是可以的吗?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
因为从个人体验上来讲,如果那时候,我觉得非常痛苦,生命中的那些美好已经不能让我坚持着对抗痛苦,大概我也会有就此结束的心情吧。
一开始给这部片子两颗星,不过这个问题写着写着,觉得应该给三星了,因为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因为真实的人生往往有无数种可能。
坦白说这片名翻译的好烂,把整部片子的基调带跑了,solace,意为慰藉,动词或者名词,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杀人者也只是为了慰藉他人,避免日后的痛苦才会选择让他们在愉快中死去。
而通灵神探这个译名,把重点直接放在了警察抓小偷的追逐中,如果不是现在在写这些,我根本不会认真去想原来本片的片名是solace,而不是什么破案故事,所以刚刚看完时有一种感觉:作为一部破案片,这逻辑,这剧情,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不明白。
所以如果你要看这个片,跳出警察抓小偷的格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有不一样的感受。
救命!
我以为真的是两个人来着 看完看了一些联想老师的精神分析 才想到这就是一个人的两个人格。
虽然有些地方还没想明白 比如说为什么选他辅助办案 办案的时候有没有一些马脚 以及收到的信 时间暗示等。
但是后面又完全可以证实是一个人 因为额头上的疤痕 因为喜欢同样的音乐 以及女儿的去世到底是因为白血病还是他提前让安乐死了……这都是一些谜团 也可能这就是他与自己做的一些斗争吧……争到最后 总有一个人格胜利了 那就是被救赎的自己 他通过救了女探案员来与送走了女儿的自己和解……看的真的似懂非懂 不过这部片的剪辑 蒙太奇还可以 营造了很恐怖的氛围 突然的闪现都让人错愕不已 同时也暗示了一些未来的结局 以及他战胜一个人格而获得的新生 对未来的改变//老师:人格分裂很多时候是创伤的结果人格的结束也是因为告别了创伤 他老婆拿着信说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 弗洛伊德认为通过从过去的压抑摆脱出来 才能告别创伤 得到慰藉。
女主是精神分析师(以及探案员提到了弗洛伊德)都在暗示精神分析理论 自我与本我的拉扯以及探讨了安乐死的主题(结构背后的深层主题)写论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 通过理论探讨文本更深层次的含义 理论就是工具 类似手术刀生命哲学命题:(宏大而不解的复杂命题)改变受到了他朋友的冲击 不愿意安乐死 想再活一段时间:一个人有没有权利取走另外一个人的生命。
答案是人没有权利。
无论什么时候。
超越了所谓的程序正义 生命是伟大的 很多国家也取消了死刑宗教的角度:十字架的意象频繁出现。
会提到上帝 “我并不想做上帝”之类的。
基督教相信神灵
对于一个昨天才把《神盾局第三季》才看完的人,那种弥漫在大脑皮层与右脑的不满足感深深地刺激了我需要被填满的渴求。
于是我在随意浏览中发现了这部《通灵神探》。
讲真,如果不是看到安东尼•霍普金斯那张充满魔性的老脸,我是不会被这个尽管很点题但依旧感觉很low的片名打动的。
为什么我会在此刻想起那部由两位大神安东尼•霍普金斯与阿尔•帕西诺主演的大烂片《渎职》?
诸位客观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在以后单说这部浪费了两神级卡司的大烂片到底是如何毁灭了地球的。
回到《通灵神探》。
卡司再好也得片子给力才行,不然就都成渣,因此,说到底导演才是一部电影真正的神(至少理论上如此),片子好不好看全凭导演功力与才华,剧本好坏的确重要,但看过这么多剧情极简单的好电影,就还是先闭嘴吧。
《通灵神探》,对得起豆瓣评分6.3。
也就是说,这就是一部凑合能看的片子。
在影片一开始,第一个镜头下来其实还挺抓人的:一个面无表情,哦不,我为什么看到了面带微微笑的feel的白种男人躺坐在一张皮质单人沙发上,假如不是他的嘴唇几近无色,与僵硬不变的表情,咋看下还以为此人未死呢。
细想之下,的确有这么一丝诡异气息飘出但是,接下来警探二人的对话,不知道为什么,让我很容易游离出画面,而这一开始就在调色上显现出的治愈气质,也让人隐约感到有哪里不太对,画风不对。
作为一部一开始就打着连环杀人案的电影,我知道你们期待的,是充满了诡异气氛的画面感,以及烧脑的悬疑,但是,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科学家,那位因为女儿血癌去世妻子离开的隐居通灵科学家只要一碰到你的肩膀,就能看到你的过去,以及某些未来的片段,那些未来自然与死亡有关,有没有算命大师即视感?
而且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版本的大师呢。
我觉得,有这样的一位爷爷在身边,简直是一件避险神器。
但是我错了,这位爷爷并不能教你避险,他能看到的过去也不够完整,这点让我不太明白,因为面对那位看起来很假装强硬牛X的心理学女博士,为神马爷爷能把她的过去看得这么清楚,而却看不到凶手的脸——我当然知道是导演安排的,不然要怎么演下去。
在剧情前进下,除了被害者都是身患绝症的病人之外,我们并没有看到更多有逻辑的案情推导,反倒是看到被凶手牵着鼻子走的警员们,哪怕是算命爷爷,也在这个凶手安排的局中看到了凶手希望他看到的东西。
如果一直按照这个路子下去其实也能发展出有趣烧脑剧情,但是也并没有。
凶手居然自己出现了,挑衅性的向算命爷爷坦白了作案动机吧啦吧啦•••当然也是抓不到他的,我们看惯的高智商凶手都是听着歌剧布下一个个局来引诱警察去抓他们的,这次热爱歌剧的不是凶手,而是算命爷爷。
好吧,接下来的事情,就已经出离悬疑破案的范畴了,开始进入哲学命题时间。
上期我们聊了《通灵神探》的剧情设定,也提示大家,这不是我们一开始期待暗黑气质的烧脑片,是的,整部影片画质如此干净优雅以至于我忘了这是一部犯罪题材影片。
片中暗黑面与冲突当然有,不过并不抓心也不会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而自打凶手主动现身并坦承杀人动机之后,后续剧情就不再遮遮掩掩了,奔着要说服有着通灵能力的算命爷爷一起成为他人生命主宰者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是的,这部犯罪题材电影中的所有剧设,其实都是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哲学命题做铺垫,包括剧中另一条同时推进的线索。
与连环杀人案同时推进的另一条较为隐蔽的线索,是算命爷爷,通灵的隐居科学家安东尼•霍普金斯对去世女儿的回忆。
这个回忆与谋杀案共同交织在一起,然而,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也并没有变得更为具象,那个天使般脸孔的女儿总是如此空灵地出现在画面当中,我知道,导演你是想一再强调女儿的去世带给算命爷爷的伤痛是无法抚平的,好吧,导演的用意当然不止于此。
在前半段剧情中,这条隐线一直让我有些疑惑,这让影片显得更为凌乱。
但别急,导演真的需要观影者非常有耐心。
但是,耐心的前提是你的剧设得抓人啊导演。
于是中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男二,既杰弗里•迪恩•摩根饰演的探员,被凶手设下的局中,那个莫名其妙的疯子开枪射伤之后,算命爷爷才发现原来这位老友已经身患癌症晚期,说好的能看穿过去呢?
为啥这么重要的点就看不到!
好吧,杰弗里•迪恩•摩根就这样狗带了,算命爷爷此刻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缉拿凶手的同时保护他老友的女搭档,那个被他看穿了过去的心理学女博士艾比•考尼什。
说实在话,这部片子里演技最大的硬伤就是这位女博士。
一张装出来的强势脸,仿佛全世界欠她一笔钱的气势也是没sei了。
算命爷爷在影片一开始就看到了女主的死亡结局。
于是在剧情推进中,尤其是在老友被算计中枪而后又领盒饭之后,他更要肩负起保护女主的使命,虽然凶手的本意并不是要身体健康的女主狗带。
那是因为那个关乎生命尊严的母题——最快而无痛的死亡方式,就算是安乐死吧,到底是不是对身患绝症病人的人性慰藉。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安乐死也是来自于患者自由意志的选择,而不是被谋杀。
但是通灵能力强于算命爷爷的凶手并不乐见于此,当然,全世界迄今也没有几个国家或者地区通过了主动安乐死法令,有些国家或地区承认被动安乐死,既只准终止为延续个人生命而治疗的做法。
我们在此不对安乐死做任何评价,就本片而言,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动去结束他人的生命当然是犯罪。
好吧,其实这部影片也没这么难看。
结局还是有点儿意思的,关于这一点,我就不打算剧透了。
也算把这类题材拍到极致了
鼓起好大的勇气才看的,希望再梦见老头儿别再是刀叉汉尼拔了✋感觉,这不就是预见未来的凯奇历经离妻丧子之后碰到个诚心找💩的小伙子,还至于都这么大个圈子,还有导演,能不能败老晃镜头了怪晕的噻
MV和广告拍法,来拍一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B级片剧本……
怎么说,片子拍摄的手法很赞,用零碎的片段营造诡异的意境。再讲讲内涵:如果有天你真的通晓了世间的慈爱,你就不会越界去对任何外物与生命做出生死仲裁,即使你的理由可以很高尚。生命以任何形式存在都是它的自然规律,即使是痛苦,也具有不被剥夺的权利。因此,任何人都无需扮演上帝。
Sometimes the greatest acts of love are the hardest acts to commit.有时候最难以付诸的行动,往往是爱意最伟大的体现。——安东尼·霍普金斯,科林·法瑞尔。某一幕《预见未来》既视感。
结局应该直接反转,法瑞尔以为占据主动,其实就是霍普金斯一路引导,培养一个弟子
你以为你是上帝啊…
绝了绝了虽然侦查过程乱的像MV但尼玛也不至于6分啊看个电影还TM立道德标杆咋TM天天不给捧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那TM才是精彩悬疑片!
伪探案包装下居然藏着这么深刻的主题也是醉了。。。结尾反转反正没怎样的效果。。
前面一顿摆,结尾乱七八糟,既没有靠通灵抓住连环凶手,结尾也没有找到既能救凯瑟琳又不s 查尔斯的方法…本来这个有关人性选择的两难的故事可以诠释的更好,但是一顿看下来,好像什么都没有讲…结尾还是遵循正能量…也没有深挖
霍老师认为人不能被剥夺自由意志,又对法瑞尔说you can't play god. 但问题在于,人只要拥有自由意志,就一定会僭越上帝,这是他矛盾的哲学意义,外化情节则是他亲手安乐死自己闺女。也因为有这个点,才不算是部只会神神叨叨的破案剧。(但这部居然是三年前的电影也是有点没想到,我还以为是2005年的呢)
未来如果可以被更改,那么还可以叫预见未来么?努力了五次终于把这个墨迹玩意看完了,别问我好看么,我特么都不知道这玩意是个啥意思?
核心是想探究安乐死存在的价值意义,善与恶的思量,但融入到一个连环杀人案中,故事就散了乱了。老爷子在将近耄耋之年依旧可以奉献如此精彩的演技,跟Farrell在酒吧里的对峙还有跟高司令在<破绽>里的飚戏,都是过目难忘,令人敬重的好演员。
我覺得挺好看的,科林法瑞爾演壞人比較不招人恨。艾比長得很像妮可基德曼啊其實,也是澳大利亞來的美女。
要是拍的好一点可以拍出七宗罪的感觉了,后半段有些长,剧情主要人物很少,故事简单,剪辑方式很棒,探讨的病痛和死亡问题,惊喜亮点tm我在学校食堂看的居然看到了漏点!!!美女洗澡脱衣服那段居然真tm播出来了,不知道是不是那删减的一分钟,不知道那个电视和版本是什么,总之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这么过点的场景…如果全部电影都这样的话那中国电影体系不歹世界和平,要是没有性欲那我们还有什么意义,为了一点漏点和删减而吵的不可开交。
为了霍普金斯看的,剧情实在是弱了一些,然而我总觉得是汉尼拔的一集,导演把控剧情的能力太一般了,显得整部片子很平庸,可惜了我的霍叔。
无论是表面的“通灵”还是内里的“安乐死讨论”,都是很有吸引力的话题,但这个说故事的方法是不对的。拖沓乏味是一方面,编剧懂得铺却不懂得收,步子迈大了把自己的蛋给扯了,最后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让主角黑化。可惜导演又没把“黑化”拍出质感,浪费了题材和卡司,大概就是普通单元“美剧”的水平吧。
怎么办,已经到了只要看霍叔的脸就觉得是汉尼拔的地步了,不论角色是谁。。。
一点不紧张 一点不悬疑 浪费那么好的演员 导演果然是要有才华的人才能当
一般般~~每个角色都没有发挥空间,故事又没有侧重,挺流水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