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简介深深合胃口,途中数次像被空气攥紧喉咙达尔瓦像飞舞的蝴蝶,跳跃在波浪蜷曲的发梢“语言”作为利刃,深埋“优雅”的腐臭土壤,无数个我们是织成达尔瓦的破碎丝袜但你不是任何人的欲望客体,不是洛丽塔,不是公主裙,不是闪着光的口红和精心盘起的头发,你的生活就在旋转的闪闪草地上一望无垠,只要反击,打烂他们的电脑和鼻子几个:抱着玩具熊关上柜门邻居公主女孩是另一个自我福利院永远的温暖和包容“Samia,很美的名字”女性导演处女作,主演妹妹也是素人,从镜头到表演都细腻到心颤,希望能看到更多作品
我认为最动人的点在于达尔瓦因为萨米亚说她未改变本性迎合享受“性骚扰”和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拒绝她求爱的刺激跑回那个家,主动的去找邻居联系收容所的时候,那个邻居家小姑娘问她,你是受伤了吗,达尔瓦她承认说是的,这一点真的很戳我。
达尔瓦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说明她也变得更加勇敢和容易接受这个世界给她带来的善意了。
另外还有一个落泪的点是问题青少年们一块抢酒喝,在院子里互相打闹着,萨米亚教达尔瓦如何像一个孩子一样正常的走路,这场景正是一群有伤痛的孩子们开朗幸福的一面,即使大家存在着伤痛,但是这里可以互相说出自己的痛处,这里没有异类大家都是一样的,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安全舒适的归属地。
当然最最让我震惊和让人心痛的是达尔瓦在面对监狱里的犯罪嫌疑人时下意识脱去的衣服,从小培育的媚男价值观,这让我想起room里边的情景,从小染头发 化妆 穿那种衣服是她习以为常的事情,让人甚至想不到从小给她灌输了什么样的思想,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正常的,只有性才有爱,很恐怖,很窒息,这个世界烂人怎么这么多,让人太心痛。
有剧透,有剧透!!
本片主要是讲遭受恋童癖父亲侵犯后,被拯救自我觉醒的过程。
女主听说是非专业演员,因为挺敏感的主题,拍的也比较的完整,困苦层面大多没有。
是一个好的结局。
观影感主要讲一下后半段的蜕变过程吧,前面大幅度的都是孩子式的戒断层面的混乱感。
第一阶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外加孩子般的幼稚和纯净处事。
一开始抵触所有人、反复逃跑,仇视母亲、躲到曾经的家,在柜子里安然睡觉。
向所有劝说的人讲自愿的,父亲和女儿不能相爱嘛?
之后机构志愿者同意见其父亲,镜头出现孩童面容的证件,而后是涂着大红色指甲。
全景环绕拍摄其视角,主打的就是一个强装坚强的孩子在学大人。
在破旧的房子里等见面,在感觉父亲要来了,猛的扯掉厚衣服漏出很性感的薄衫,这个老罪犯还说自己没有熨烫衣服自感抱歉。
(此刻我心里已经在骂了)这个层面来看,他父亲把她塑造成芭比娃娃那种自我意识的‘淑女’,比如室友给烟抽她觉得不淑女,比如本次见面,讲衣服的礼节。
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在成长期的不成熟认知,皆是父母辈和环境影响。
那么,控制欲和断掉外界的连接这一点,也是施暴者常用的伎俩。
很重要,不仅仅在于影片关系。
对于任何两性关系和社会关系均相同。
第二阶段:意识体的成长依赖/探索外界与自我认知的区别。
开始回到人群,尝试融入集体,听从室友和社会关注者的话。
被冒犯直接冲上去打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被收容所小伙伴鼓励。
当她说,你教我走路吧,她意识到父亲的标准不是标准。
但仍然会对始于关照的人报以怀疑,此时内核还分不清爱的区别。
于是在喝醉酒,求志愿者抱抱。
故意在上课时询问志愿者,我对你意味什么。
安抚要离开的室友时,告诉朋友,她和她母亲不是一样的。
这个用意我认为,她已经知道性本身和爱无关,有时是交易,也可能是片刻的内在需求。
所以,当教育机构给离开的伙伴送鞋子予以是,送鞋子为了让其更快的逃离姨妈。
她短暂的失神,这是一个很缺爱和陪伴的孩子。
跳舞时,被男生拥抱去沉溺其中时,变相的理解到了无爱时也是可以亲密接触的,当然,朋友暴怒后,她是知道这不道德。
第三阶段:自我认知觉醒过程/爱护的分别。
当第二阶段属于探索亲密肢体接触和爱的区别时,被志愿者阻止其被人冒犯的行为时。
她窃喜,认为是对她的在乎。
此时,自我认知完全觉醒。
因为私有化的爱是占有,不带性的那种。
但此时还未完全明白爱护和爱人的关系。
遂去找机构志愿者,用不成熟的勾引来报以自认为的回报和寻求关爱。
机构志愿者被吓到推倒她。
此时,完全明白。
自己原来的认知真的全错。
爱护的方式有很多种,但超过了界限和道德外就是恶魔。
自知羞愧和迷茫,又回了家,去寻找以往那个成长起来自认为的安全屋。
此时镜头看到一片混乱后,就如她自己需要重建认知回头看的感觉。
她开始漠然看,而后习惯性躲在柜子里。
但醒来不是那种安稳的睡眠,对比阶段一逃避时睡的安稳此时是混乱。
所以早起就去起来剪掉父亲给染的头发。
此时完全觉醒,主动去邻居家等志愿者来接。
特别喜欢一个场景,当她在剪发时问志愿者,‘她会喜欢吗’。
很纯净的孩子,她在接受新生。
后来,她长大了。
紧握母亲的手。
眼神坚毅的控告那个恶魔。
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
我永远致敬哪些很坚强自救的人。
看完片子的过程,我脑海一直有个词,成长性依赖对爱的认知障碍到底影响有多大。
很多年前,在酒吧一个男生喝醉酒哭着说,自己是艺术生,被当时的男导师强迫性侵犯。
导致后来,他只会爱男生。
我们如果重建爱的认知方式,是一个很大课题。
做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感谢导演拍摄。
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帅气的西装,这本是《那些年》里的一句歌词,却是达尔瓦长久以来的生活,在她的意识里,已经完全否认了自己十二岁的现实,她一直在父亲为她编造的世界里,笃定不移。
面对把她和父亲分开的人,她充满了愤怒和恶念,这些人在拆散一对相爱的人,他们太坏了。
影片没有刻意去批判作为娈童案的始作俑者,而是用达尔瓦扭曲的是非观,来对所有人讲述侵犯未成年人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伤害。
(对于父亲,甚至镜头都没有给到几个,他真的不配出现在达尔瓦纯真的世界里。
)达尔瓦干净的眼眸,犹如森林里的小鹿,面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又惊疑不定,(摄影好评,多次的晃动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达尔瓦内心的慌张不安)她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别人对她的友善,面对男护理的安抚和体贴,她两次要用身体去回馈,这一点真的很悲伤,一个天真烂漫的年纪,手法却熟练从容犹如千帆过尽哥熟女,这一切甚至都不需要思考,只是下意识的身自然反应。
一直比较排斥关于未成年被侵犯的电影和书籍,那种充满黑暗的,无助的的感受,会给我带来很大的不适,这个世界原本已经很不幸了,没必要再去阅读别人的痛苦。
点开《达尔瓦》之前甚至不清楚这部电影的内容,网盘里存货实在太多了😂,幸好没有错过。
这是一部值得院线引进的作品,理性被更多人看到。
让我觉得意外的是,作为一个pedophilia题材的电影,它没有沉溺于描绘伤痛,女孩并不是以一个受害者的刻板形象和自我认知出镜的。
完完全全从她的视角,从她被拉出囚笼的第一天起,记录了她伸出触角和陌生世界建立联系的探索期,也记录了她凝视自我,重新寻找自我价值的成长期。
第一次穿上没有品味的套头运动衫,在草地上没由来的跳舞转圈欢笑,也在第一次加入群体游戏时被恶意灼伤,寻找爱的旅程并不顺利。
但是导演很温柔地给了达尔瓦一个同龄人的友情,一个家庭成员的庇佑和一个社工的尽职陪伴,而她以拥抱以反击回应,于是这个话题少了一些沉重多了很多希望。
这也意味着救助一个女孩需要成套系统的合作,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疏忽都会重新将女孩推向深渊。
和一个朋友谈起这个片子的时候,她说她不能接受父亲过早的悔恨和达尔瓦后期突然的觉醒,这都太生硬太粗糙了,但我恰好是喜欢这种留白和理想化的处理的。
不得不说达尔瓦的扮演者太有灵气了。
见到父亲时,骤然脱下羽绒服的一个甩臂让我头皮发麻,眼神也将达尔瓦的思想转变传达得很细腻,所以我没觉得太突兀。
从女孩的角度拍摄,完全是女孩自己的心理,而不是已经成熟知晓很多是非对错价值观的旁观受害者的角度。
他让她染发,穿黑丝高跟鞋,穿深v蕾丝吊带裙,他让她不穿内裤,他让她以为她是女人,可是她连月经都没来过。
她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选择,当选择给她的时候她的第一想法是你要给我什么好处,她面对可以自己选择时候的很无措。
对她而言喜欢和爱情就是与性沾边,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勾引,她并不懂什么是爱,她从一开始的抗拒收容所到后面收容所到其他孩子们对她的包容让她慢慢接纳了这里,也慢慢接纳了自己。
大部分美国影视中大部分孩子都抗拒收容所,而这里看到了收容所的另一面,当然收容所里也有好有坏,比如这里面的那个找达尔瓦的男孩。
孩子出生以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会决定画上去的是美好还是邪恶,而童年的一切会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原载于:李小笼的书桌近期,小笼在香港国际电影节观看了好几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其中越南女导演Ha Le Diem何黎艳《雾之离/Children of the Mist》,还有我今天观看的《错爱的教育/Dalva》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今天特别来谈谈《错爱的教育》。
无数关于恋/童和乱/伦的故事都以成年人的欲望和儿童的伤害为核心,但是法国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为我们带来了受害儿童被解救之后心理和情感上的转变和成熟。
而这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女电影人能为我们带来的,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的拍法。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影片一开始是女主角Dalva被儿童社工和警察与她的父亲强制分离的场面,而Dalva所有的痛苦都体现出一种面对情人的难以割舍。
这是一个震撼的开场,因为我们直到被人指出,才会知道被Dalva称呼为Jacques的男人,是强/奸她7年之久的父亲。
进入儿童福利中心,Dalva每一天都在仇恨这个社会误解了她和父亲的“爱”,她每一天都在辩护她的父亲没有做错。
因为父母离婚后,父亲把她藏起来生活了7年。
从5岁到12岁,她所有的关于爱的认识都集中在一个男性身上。
而她父亲灌输给她的爱是什么呢?
Dalva告诉社工:如果她爱一个人,她就要和他做/爱,父女之间没有爱的界限。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她的父亲甚至在扭曲了前妻和女儿的形象之下,把女儿的棕发染成妻子的金发,教会女儿成熟的打扮。
Dalva有着不合时宜的性/感且以此为傲,她反复在儿童福利中心申明自己是个女人。
可是是个女人难道仅仅意味着成为某一个男人的爱/欲对象和他的禁/脔吗?
成为女人难道仅仅是一种打扮、一种外表和一种说话做事的态度吗?
Dalva是在儿童福利中心第一次来月经的,她甚至会在恐惧慌乱中尿床,这一切都是她强壮的黑人女室友Samia所说的:“她以为她是个女人,其实她是个小孩。
”Dalva这时候的状态,就好像一个不断为自己的强奸犯辩护的受害者,她通过认同父亲强加给她的女性的成熟来证明她是自愿的。
她就好像《洛丽塔》这部经典的描述恋童癖的电影/小说以及由此延伸的恋童文化中,被男人塑造和渴求的Lolita:一个兼具了女童的纯真和女人的成熟的性客体,而她甚至自己也内化了男性恋/童者的期待。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Dalva第一次对过往所受教育认知上的冲击来自探监的时候父亲亲口承认,别人说他是强/奸犯、是恋/童癖,以及别人说乱/伦是错的,这些话都对。
Dalva在崩溃中认为这是社工让她父亲撒的谎,并且面对再次出现并告诉她自己从没有抛弃她的母亲Dalva更是拳打脚踢。
因为这不符合父亲曾说的,因为母亲的出走,他们仅剩彼此的说法。
她过往7年的人生因为发现父亲的撒谎而摇摇欲坠。
(图为2022年电影《错爱的教育》)《洛丽塔》从小说到电影都不讳言男主角身为恋/童者的虚伪、脆弱和扭曲,因此我们对于Dalva认识到父亲的真相并不意外。
可是不同于《洛丽塔》以亨伯特被拆穿时的痛苦和尴尬为核心,《错爱的教育》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把镜头转向了Dalva面对过往的认知偏差如何自我调整。
那么Dalva的人生是如何重建的呢?
室友Samia和她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社工带她第一次选购了自己的衣服,而她也第一次学会了把过往所受到的伤害转化为对外的攻击。
在一个大嘴巴女孩不断推测Dalva是不是那个新闻里被父亲强/奸的女孩,并在真心话大冒险时候问她时,Dalva选择了攻击。
她攻击了把她视作弱者并不断揭露她伤疤的女同学,她攻击了把她视为问题少女不断贬低她的老师,并且畅快地笑了。
因为她理解了,她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不是被她父亲所塑造的,时刻保持优雅做派的洋娃娃。
她是一个有活力和生命力的少女。
就好像《洛丽塔》电影拆穿男主角不切实际的幻想是靠展现成年后的洛丽塔结婚生子、喝酒骂人的正常模样一样,《错爱的教育》也体现了女主角重获这种生命活力的样子。
(图为1962年电影《洛丽塔》)可是这时候情况又一次出现了恶化。
如果说和父亲的分离使得Dalva陷入了第一次的应激,那么Dalva第二次分离焦虑出现在室友Samia要被姨妈接走的时候。
在欢送派对上她再次穿上了许久不穿的成熟衣服,并给因为母亲是妓/女所以拒绝化妆的Samia精心打扮了一番。
(图为饰演Samia的女演员Fanta Guirassy)可是在这种极端焦虑中,Dalva又一次把自己的空虚投射到了男性身上,正如她从小被教育的那样。
她和接近成年的福利中心的男生暧昧跳舞,直到对方被社工赶走。
她在哭诉自己离开了被父亲拘禁的环境后再也做不了任何人的唯一时,男社工出于同情拥抱了她,而她又一次下意识地去脱对方的衣服,就好像她的父亲教育她的那样。
Dalva的行为毁掉了Samia的晚会,在愤怒之中Samia说:“你的父亲只教你成为一个婊/子。
”
(图为1997年电影《洛丽塔》)在男社工惊恐地拒绝了Dalva之后,她连夜跑回了她曾经和父亲的家。
Dalva经历了一夜和这个封闭的、曾经被她视为安全和充满爱的环境的道别。
她第一次把自己被父亲染黄烫卷的头发剪去——因为她告别了被父亲强加于她的性/感的符号,也告别了父亲在她身上重现的母亲的样子。
她以一头棕色短发重回儿童福利中心,并且第一次告诉母亲自己还记得小时候的事。
可以说到这里,Dalva已经完成了和心中成年女人形象的和解:她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有所不同,女孩和女人有所不同,她意识到了父亲的混淆是可怕的,她意识到这么多年被父亲教导如何做女人,教导出来的是一个只懂得取悦男人的假女人。
就像她告诉室友Samia的一样:你是你,你的母亲是你母亲,你们是两个人。
(图为导演和主创合影)影片的最后,是已经融入了正常少女生活的Dalva以短发牛仔裤的清爽形象,参与父亲的审判。
她紧紧握着母亲的手,注视着她的父亲,那个龌/龊的男人。
导演说,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父亲的“爱”是怎样的错,而她的父亲是怎样可怕。
而对她父亲来说,前妻和女儿同时出现也足以提醒他:这是两个不同的人,不可混淆。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我想,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成长故事(Bildungsroman),但是不同于描述青春期少女对成熟女性的打扮和生活好奇的描述,本部电影采取的是让Dalva一点点褪去被父亲强加的成熟色彩,最后以一个真正的、自由的、健康的少女形象面对自己的未来。
电影不关心犯罪者扭曲的心理、性/化的凝视,而是选取一个受害者走出阴霾的心理情感转变,以一种很真实很细腻的视角向我们展示黑暗之后的光明。
(图为2009年电影《成长教育》)在映后谈,女导演Emmanuelle Nicot坦诚:儿童性/侵、乱/伦,这是禁忌的题材,但是不能因为禁忌而不去碰。
恰恰相反,在法国儿童受害者的比例平均每个班级都有2个。
而在选角时,她青睐于有舞蹈、马术基础的优雅中上产少女,可是在告知父母亲电影题材时,父母亲往往发现自己从没有告诉过孩子亲人也可能进行儿童性/侵,以至于在决定是否参演电影之前,他们必须先和孩子解释“乱/伦”这个概念。
(图为导演Emmanuelle Nicot)最后选定的女主角,也是一位同时有着成熟和童真的女演员Zelda Samson。
她的演出非常有层次,让我不由得感慨少女童星终于告别了以被性/化的角色出名(波姬小丝、娜塔丽波特曼),而能够真正的展现演技。
(图为1978年电影《艳娃传》)在映后谈中,女导演表示,过往的短片也都以女性为主角,因为她感兴趣女性如何忍耐不可忍耐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本部电影的摄影导演和导演是好朋友,而她(摄影导演)长期拍摄纪录片,所以本片的镜头侧重于人物的真实。
可以说,这部电影向我展示了女电影人能以怎样的独特视角去拍摄曾经被男电影人用以噱头、剥削和性/化的故事。
(图为演员Zelda Samson)我一直在想,到底影像的力量有多强大?
女性失去制作影像的能力会有怎样的失权?
我今天才明白,与其试图在男性导演的电影里寻找对女性角色较为包容的刻画,不如让女性拿起自己的摄像机,并且学会不再以男性树立的看世界的标准去拍摄。
同样描述儿童性/侵,我可以承认《洛丽塔》的小说和电影都存在其独立于道德判断之外的艺术价值,因为我可以承认文字和影像具有的美感。
但是我更必须承认,正因为这个故事屡屡出自男人之手,所以他们不会告诉你,那个被描述为“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的灵动少女,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在男主角眼中“庸俗、正常”的成年女性。
我们在文字中学会透过亨伯特的角度去描述她,我们在影像中学会以亨伯特的眼光去窥视她。
哪怕导演和作者一次次揭露出亨伯特的虚伪、可笑、脆弱和变态,我们也难以企及洛丽塔内心的无助、迷茫、被迫的讨好,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被整个故事隐藏的洛丽塔迈入成年的转变。
亨伯特哀叹洛丽塔变得平庸粗俗,可是这些男人不会告诉你,脱离了被塑造、被渴望、拘束、性感的假女人形象,做回一个真实、有活力、敢笑敢骂的女人,有多快乐和自由。
欢迎关注:李小笼的书桌
两个都是法国人的作品,都描绘了一个在单亲“父亲”塑造下的女儿与父亲相恋的故事,两个作品里的女儿都完成了自我的觉醒,一个发生在没有保护系统的战前的法国,一个发生在有完整介入保护机制的当代法国。
两个少女选择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一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选择了继续战斗下去。
《达尔瓦》的表达更轻盈,贴近生活,聚焦于少女爱情观转变的那一段时间;《田园交响曲》更沉重,宗教的概念塑造了盲女的价值观,是少女短暂一生的故事。
《达尔瓦》从侧面谈话的只言片语中呈现了一个父亲用杜撰的价值体系塑造女儿爱情观的结果;而《田园交响曲》则是完整的直击这个价值观塑造的完整过程,如何从学习盲文,教授天文地理,聆听交响乐,到成为一名虔诚的宗教徒,是整个人价值观的构建,价值观是建立在宗教的价值体系以及刻意隐瞒的罪恶和死亡的概念之上。
我暗想这音乐是如此的和谐,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不应该包含邪恶,也不包含犯罪,要知道邪恶、犯罪以及死亡一直是我在热特律德面前的禁忌话题,我还没有勇气向她说起这些,总之,这个世界跟真实的世界皆然不同。
《达尔瓦》里面的父亲自己承认了自己的“恋童癖”的罪行;而《田园交响曲》侧重在批判神父的虚伪,即使全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读者能时刻能感受到行为上的爱意,但是心理描写神父一直回避承认自己对盲女强烈的爱意。
父亲和母亲对达尔瓦表达赞美之情父辈对于年轻一代价值的塑造,有的塑造是无意之间的,父母之间的日常点滴相处会在细水长流间塑造年轻人自己的婚恋观和价值观;有的塑造则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有意为之,颠覆价值观的塑造,《达尔瓦》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达尔瓦对于爱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扭曲。
达尔瓦与社工的对话《达尔瓦》中的少女认为只有“做爱”才能去表达自己的“爱”,只有通过性,自己才能被肯定。
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里面,她也对学校的男老师使用同样的亲密方式去获得肯定,导演非常善良,男老师坚定的推开了她,并因此触发了她的自我觉醒,但是现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她陷入这种扭曲价值观下面的恶性循环,少女重获新生需要男性的帮助者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然她们会一遍遍寻找伤害她们的爸爸。
结尾法院上,达尔瓦握住母亲的手《达尔瓦》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社会保护系统之下,一个重生的少女。
少女经历了爱情观的崩溃,但是在系统、在朋友、在母亲的帮助下(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她跳出了原来加害在她身上有毒的爱情观,她自己获得了力量,甚至在法庭上勇敢直面父亲,保护脆弱的母亲。
《田园交响曲》中失明少女经过手术恢复视力之后,虽然第一次看到人世间生灵万物的美好,但是她无法直视人心的丑恶,当她在黑暗中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之后,更加无法接受作为引路人的神父的虚伪,神父勾引了她,随着信仰的愈发纯粹以及重获视力,,当双眼看到神父的妻子以及在神父教唆之下她辜负的神父大儿子亚科,她感受到自身罪孽无法洗脱,她只能选择自杀。
(和安德烈·纪德到《窄门》中女主角相似的命运)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的命运,一个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一个批判人的虚伪。
过去不存在戒条的时候,我活了下来;其后罪恶伴随着戒条的出行重获新生,但我却死了。
橱柜里面的一竖光*《达尔瓦》的觉醒说服力比较单薄的,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重塑不是经历几次挫折就能发生的,但是导演可能为了回避更残忍的事实而选择将镜头对准戏剧冲突不那么大的事情;《田园交响曲》里面觉醒说服力十分有力量,这是一个盲人从「看不见」到「看见」的巨大区别,这个会带来价值观全方位的冲击。
所以《达尔瓦》我打了4星,如果能看到转变过程更决定性的瞬间片子会更有力道。
23年北影节第一部电影,下班了赶过去还是迟到了。
看到达尔瓦精致的少女面庞一脸冷漠还以为是个叛逆少女,同学嘲笑她穿的像奶奶时还以为是因为贫穷。
剧情展开时才知道是错爱的父母关系造成的。
最震惊的一幕应该是少女穿着粉色羽绒服去探监,但是看到父亲出来时马上站起来脱掉外套,露出成熟的露背蕾丝装,那一刻不由想到,这个孩子到底在怎样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长大,承受了多少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又错过了多少童年快乐。
引起她心理转变的应该也是在探监中,父亲的道歉,让她心里筑起的关系信念之墙破裂了,尽管其他人也有议论劝告的声音,但是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父亲的态度对她影响才是最大的。
看到她逐渐融入同龄人的生活,接受与年长男性的正常相处,自己选择衣服和发型,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法庭,为她开心和感动,为她遇见的善良之人感到幸运。
希望她以后能回归少女的生活频道,重温童年。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让我认识各种人生。
瓦尔达最初的妆容,衣着,如同青少年中心里的同龄人所评:哪里来的芭比娃娃。
她觉得自己是个女人,但实际上她还是个孩子。
看到后半段,她不再化妆,不再盘发,不再穿着蕾丝,才让人惊觉她的稚嫩和天真,才深切意识到在她身上发生过什么。
尽管电影没有描述她和父亲在一起的场景,但通过她出场时的装束和言谈举止,还有对于成年男性不自觉的依赖和献媚,可以想见她是怎样被培养成为一个性玩具,这就是现实中的“养成系”。
就很难不让人想到木下总统的名句:生活中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本身,性关乎权力。
达尔瓦的父亲为什么可以将一个女童塑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因为他是父亲,他天然拥有对这个孩子的抚养权,监护权,他运用这些权力,将达尔瓦视为个人私产,任意妄为。
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会面临社会的监督,所以他不停搬家,远离人群,最后还是被发现,被判罪;社会接过了瓦尔达的抚养权和监护权,青少年中心虽然环境差一些,但没有人运用手中的权力去伤害她。
瓦尔达受到过严重的伤害,虽然她不自知,但她被解救了出来,就有纠正和愈合的希望。
没有人有权力将另一个人打造成符合自己心意的小玩意或者其他什么,没有人或者群体有这种权力。
如果他认为自己有,那就要把这种权力夺走或者夺回来,我觉得这就是瓦尔达所讲述的故事。
太点到为止了 主人公一系列的改变来的毫无根源 忏悔的恋童“父亲” 及时出现的母亲 治愈之路上几乎没有外力阻碍 有点过于美好了题材和女主的演技加分
按十分制能到七分。画幅合理运用,演员正常,其他方方面面都正常,挺好的。女主演剃头前看着像蕾切尔·薇兹,剃头后居然有点像小李子。社工的演员演过《悲惨世界》和《雅典娜》。邻居家那场戏里,应该是电视的声音吧,里边有汉语人声,叫谁“该睡了”。
一个自我认知接近于白纸的恋童癖受害者,与另一个唯有欲望的罪犯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罪犯父亲只有膨胀到无法自控的恶,毫无爱意可言。全片运用了大量的近景镜头,配上正面(受害者)与侧面(他者)的交接叙事,呈现出来一种极为强烈的逼仄感和代入感;视听和服化也都在围绕着受害者的心理进程和事件发展进行着,尤其是受害者见到罪犯父亲的那场戏,有着极为强烈的冲击力。受害者听到罪犯父亲承认自己是恋童癖后,她的原象牙塔也随之崩塌,主动剪掉的非本色头发、主动握住母亲的手,是第一个好朋友给予的力量,也是她准备直面现实的勇气。片子也辐射到了父权、(男性怂恿的)雌竞、问题青少年等话题。故事逻辑有点太围绕着商业片的起承转折去走,省略了常规情况下的受害者心理变化,好在切入点还行。
非常特别的父女关系带来的观念问题
一颗被扭曲的花朵要如何复原?这是个难题。当世界以陌生的面目展示在眼前,只能用人类最正常的爱将她引向正轨。
3.5 BJIFF /MOMA 女孩跳舞那段被打动了。有时候电影可能整个成片只为一场戏和几个moment存在就足够了。
“重返孩童”,那段酒后的舞蹈拍得太美太有力量了。
形塑你的思想,扼杀你的认知,异化你的外貌,扭曲你的审美,这是一个变态父亲对女儿犯下的罪孽,而要重塑女孩的观念,治愈女孩的创伤,却是无比的困难。电影没有直接展示侵犯的场景,而是细腻地展现了女孩的心理转变,素人演员但演技精湛,疼痛、不解、彷徨、觉醒,细致入微。
反洛丽塔电影,给男性洛丽塔叙事狠狠一击。洛丽塔叙事下真实发生的不是大叔和萝莉禁忌的爱情,而是被囚禁在客体身份里永远得不到生长的无助孩童,是没有思想没有自我,只能被动盛放男性欲望的人型玩偶。当达尔瓦听说某个女孩被性侵染上性病之后,吓得在被窝里偷偷检查自己的身体,并因为焦虑尿床的时候,才展露了她作为儿童的真实恐惧,也让观众痛心……美中不足的是电影太短了,人物情感的转变没有做到位。例如父亲自己对达尔瓦的伤害承认得太简单了,一般这种男性会自我洗脑,梗着脖子不认错,直到他看到自己扭曲的观念对女儿造成实质性伤害了才有可能反思,但影片却直接跳过了这层心理。达尔瓦的转变也太简单了,只是用剪头发和拥抱童年玩偶来完成儿童身份的回归,在我看来是达不到的,这更像是某种想当然的仪式感,而女性心灵的重塑远要艰难许多……
我是我父亲的女儿 也是他的情人
少年叛逆+阵痛题材,这类片子很多,此片属于中等偏下的。此片跟《亲密》一样过于四平八稳,从叛逆到接受过快,就算孩子睡衣柜一宿明白要让人接受只有自己先接受,也需要探究出此变化的具体层次,《九三年夏天》这点就做的特别好。对脸部肌肉、喉结处运动的突出 属于新现实主义的基础拍法,没什么新鲜的
她的喉舌是恶魔经过多年锤炼后的最后一曲悲歌。
有点简短
提前长大和被伤害的童年,上影没抢到票的电影之一,小演员好有灵气。
6.5 /
题材是好题材,但内容太单薄寡淡了。
samia真好,他们的相处很温暖。
给我感觉更偏向纪实片的风格,悲伤,愤怒,无奈,因为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展现得并不多,都有点淡淡的,更多的好像是迷茫,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会不自觉地要躲进柜子,要回到内心里那个能饮鸩止渴的错误选项。故事好像也就是在展现Dalva慢慢了解世界真实的样子,爱真实的样子。只能说这个小演员Zelda是真的厉害,7分。
赶达内差远了,后半段快进飘过,女主表演不错。8.2/3536 短评1608 【IMDb7.5/0.1万 全球票房54.8万美元】
Dalva是一只芭比娃娃,是一具被盛放情欲的空壳。她似乎都很少有自我的意识,像是被输入指定命令的机器人。当她看见父亲下意识站起来脱掉外套时,我的眼泪要掉下来了。她对世界的法则没有多余的认知,被灌输了性爱=爱的口令。她太早地察觉到人间的情爱,以至于苦楚都变成了甜蜜的眼泪。当我看到她那些不由自主的行为时,我只是心疼。她缺少、渴望的不是性爱,而就是爱。Samia像大姐姐,像母亲。缺少母爱的她,再刻薄的言语也会在一瞬间披上柔软的外衣。爱拯救世界,爱凌驾于一切之上。 BJIFF/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