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动“五毛”来顶分数的,豆分不能被所谓自我又无知、数典忘祖的人拉下来,这部剧的诸多优秀之处不说,单说里面每个故事历史上都曾真实地发生过,剧里表现的尺度也很到位,先烈的鲜血不应忘却,更不容置疑。
我们参加这场战争的战略性正义性也不容置疑,你不懂那是因为你无知或者你有鬼。
推荐的理由这部剧多得有种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先从电视剧制作本身,故事情节、演员演技、道具特效,战争场景的真实还原,还有那实实在在的冰天雪地,都很认真得难以挑剔。
连长、长喜几个人塑造得也真实而不造作。
虽为正剧,但基本跳出了正剧“拿腔调,喊口号”的怪圈。
其次就是真实,真实到每个战术动作,连长果敢准确的战斗部署,每场战斗的作战过程。
真实到新兵蛋子第一次战斗前的恐惧和栓子的怯战。
真实到每个主角在时代背景下的心理变化。
真实到志愿军不畏强敌,勇猛顽强的作战精神之所在。
再次这部剧带给我们的信息量。
在当前这个阶段,这部剧不仅是给我们自己看的,还是给美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看的,也是在解答为何百废待兴的中国能和势头正盛的美帝国一争高下。
更何况现在中国已不是半个世纪前那个贫弱的中国,任何搞幺蛾子的行为和团伙都休想得逞。
也是在唤醒我们自己,连长指导员对鱼叉事件的处理等故事,总让人深省,虽时代在变,人心在变,但那场战争不容忘却,先辈用生命代价积淀来的东西不容丢弃。
可能很多人对正剧很排斥,老汉平时不但不喜欢看正剧,电视剧都很少看,但除了精品良作。
在这个纸醉金迷、浮躁不安的年代,能给我们吹来一股清凉之风,唤起被忘却的记忆的历史大作,又为何不看。
就想看看朝鲜战争,百度搜索一下,看到这个《三八线》,原来以为很好看,毕竟抖音上也经常看到,就打开爱奇艺开始观看,总共看了三集多,终于看不下去了,又跑豆瓣来看看评分,居然八分,我又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了,这是什么情况?
难道真的很好看吗?
我就谈谈这三集的感受吧!
主演一家被炸死,是在打渔的时候,在船上,美国人确实炸到过中国境内,但是我不相信他们开着飞机专门去轰炸一条河里面的渔船,是飞机上炮弹太多了还是闲的没事干?
参加部队不需要这样拉仇恨,志愿军入朝作战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然后又搞了一出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戏,主演喜欢上了别人的内定媳妇(娃娃亲),既然女主角是个刚烈女子,她就应该从一而终,为何又喜欢上别的男人,至少说电视上两个男人从长相身高智商来比大差不差,于情于理说不过去,给人一种强买强卖的感觉。
主演进入部队,各种各样的毛病,我就想问一下导演,你是专门让一个傻子进去部队捣乱的吗?
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经历了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这么多的路程,是枪林弹雨过来的,不是几个傻子玩泥巴过来的,有没有组织纪律?
有没有战术素养?
你说你拿个鱼叉干什么?
需要煽情吗?
你放在你家里,给个镜头,大家也会懂,观众又不傻。
半夜三更翻墙跑女朋友家里去私会,这是闹哪样?
如果每个人都跑出去还得了?
我真的醉了,这是我们的解放军吗?
太差劲了,回来的时候班长还在门口等你,笑掉大牙的剧情。
坐火车去朝鲜,女朋友又来了,我靠,这是不是来卖香烟瓜子矿泉水的?
难道几十万部队入朝作战所有的路和火车站不是管控了的?
一个平民居然可以出现在站台,我真的怀疑这个女演员是不是导演的情人,这个时候都要来露露脸,喊上几嗓子,实在是无语了!
入朝作战,第一战就遇到了棒子军,不说韩国人怎么样?
至少懂历史的都知道我们的军队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军团作战,一次战役就是几万人以上,多则上百万,井然有序,1955年上千名将军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的,我真的想骂人,一个连就去和对方打上了。
彭德怀元帅如果知道了可能会把这个连送回东北吧!
整个朝鲜战争牺牲四十万,还不说是失踪,伤残。
战争如此残酷,这个电视给我感觉是闹着玩。
哎!
不说了,看不下去了,也不知道后面的三十几集说的什么?
只能说导演没文化,编剧脑洞大。
一部号称是以比较真实的战争场面,描述那段历史的战争电视剧,除了前几集的战斗场面,还算值得一看之外。
整部电视剧,基本可以用垃圾来形容(看的时候需要不断快进跳跃)。
丑陋百出的剧情,晚上进攻,准备战斗之前却是大白天,运输线和运输大队又不止一个,反敌特明明已经圈中目标,但却无厘头放弃监视(为了最后一集的剧情让路)。
而且为了拍满38集,还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了很久。
至于战争场面越拍越差,我也可以忍,尽管一个已经严重缺员的连队,不可能在重新恢复建制后,压根不可能,再被投入到朝鲜战争中(恢复建制需要时间比较长),尽管志愿军在一二次战役后,很多都更换了装备,尽管连有迫击炮(志愿军从来不缺这种武器),尽管三人小组曾经出现过,后来却不再出现。
但你不至于让老一连的人,都死光吧?
而且就算死,也得死得合情合理。
老连长(后来的营长),居然连通讯员都不带,自己一个人跑到一连,说了几句话就无厘头地,在阵地上被炸死,两个老班长嘢死得莫名其妙(运输班的开着着火的汽车爆炸,一班老班长,明明是晚上发现救助站被困,却非要等到大白天才去救人,不死你也得死)。
机枪班班长,已经成为二排排长了,居然还用前置平行式,而不是后置交叉式机枪布局,疯狂地用机枪扫射(在编制完整的时候,排长敢这样做,不处分降职就是怪事),所以他也不得不死。
更郁闷的是,在最后一集,多次受伤的一连新连长(李长顺),及指导员及班长栓子,明明是在后方负责安防,却无厘头的组成三人狙击小组,奔赴前线做狙击手,而上级居然也根据编剧的意愿同意了(把一个连的连长指导员及老兵班长都抽走,除非志愿军是脑袋灌水了,否则是不可能同意的,而且志愿军有的是兵,不需要在后方拉人)。
而且导演为了让他们斗死去,居然也快速的上演了一场狙击战(不好意思,栓子和指导员,改轮到你们牺牲了)。
谈判胜利了,和平了,小李子,连长你们也不能活下来,否则太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了,小李子送花给美女文工团员,居然跑到阵地上摘花(阵地上会有花吗?
),而连长居然也在这个时候,才告诉大家停火前,按照国际惯例,会疯狂地将炮弹,打向对方阵地。
结果为了叫小李子回来,他就不得不在导演的安排下,一起死在和平到来的时候。
(问题就是导演似乎也忘记了,一连已经是被安排到后方的 ,美军的火炮就是厉害非常,也你可能打到后方吧?
)好吧,好有一个金顺没死,导演当然不会放过他,所以当几个小孩,玩美军留下的手榴弹的时候,他就飞扑过去,死在导演的手下(美军的手榴弹,拉开保险后,只有不扔出去是不会爆炸的,你自己跑过去,把手榴弹抢过来就算了,居然还扔出去不远的地方,所以你不得不死)。
不过,导演还是有点值得表扬的地方,直到剧终的时候,一个女孩子都没有死,也没有受伤,估计是导演自己非常喜欢女孩子,基于怜香惜玉方面的考虑,不让她们死去吧。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死伤也是正常的,但你要反应战争的残酷性,没有问题,但你得让那些百战不死的主角,合理地牺牲,而不是为了剧情需要,都安排在最后一战,全部死在大家面前吧?
继续任务剧。
三八线这个题材已有纪录片,拍的非常精彩,安利大家观看。
本片是梦继导演拍摄的电视剧,打着缅怀先烈的宣传语。
我花了很多天细细的看了本片,以为是部史诗大剧,结果大失所望。
这次编剧OK,虽然主线及感情线还是存在缺陷,但问题不大,演员也没有问题,张国强等实力派演员撑住了大部分剧情,可是导演出了问题。
感觉不是梦继导演本人拍的,是哪个副导演主拍吧,运镜太可怕了。
导演问题在于他用自己长短镜头和运镜方式,把志愿军的史诗大剧拍成了狗血剧。
一、历史桥段不是导演用来捧人的,尤其是战场部分,你不拍战士不拍武器装备老拍女护士干嘛?
导演为了突出女护士,长时间的用特写镜头,毁了整个战场。
二、烂尾的结局。
编剧为了圆上历史人物,设定了小孩玩手榴弹,虽然蠢了点,也能解释的过去。
可是导演怎么拍的?
导演一个镜头切换指导员就中弹了,一个镜头切换李长顺就炸死了。
拜托导演,镜头切换不是这么玩的,不如直接放纪录片人物介绍,大家也就知道全灭结局。
三、感情戏拍摄。
这剧导演拍的感情戏最为搞笑,不管谁和谁,全部短镜头男方,短镜头女方,轮流切换2-3次,长镜头男女,旋转镜头,然后继续长镜头。。。
配上本剧独有的交响乐配乐,看的笑死,哈哈哈,有才的鬼畜up主可以取材。
非常崇拜当时奔赴朝鲜的志愿军先辈们,看了很多讲述抗美援朝的纪录片,说实话刚开始很期待这部剧,但看第一集都是快进着看完的,完全乡村爱情即视感,剧情拖沓,对白像乡村喜剧但又get不到笑点。
这种正剧在前几集没有一点严肃的感觉,对我而言很难接受,也许是纪录片看多了吧。
真的很希望多一点描写这段历史剧,但这部确实欣赏不了。
终于看到国产剧的进步了,不用手撕鬼子,没有出现战争结束二十年后才出现的装备,不用隐瞒历史的残酷,一个英雄连队到最后也只能剩1/3,,,这些脑残的桥段已经被《太平洋战争》等历史美剧冲刷了,但是,感情戏份还是太多,而对战争的思考成分太少,,导演总是把现代化的成年人当80年代的孩子来对待,腻歪不腻歪,,,,所以,看三八线,感情剧直接跳过,看战场,看人物在人性与战争法则冲突中的选择,看战争中人物的人生观的转变。
翻了一下一星评论大意都是类似"我对这剧无语一星不解释”“这种剧我就呵呵了一星”尼玛你有能耐你倒是说出个一二三来啊!
你扣了四星,扣在那,你有能耐你说出四条原因来啊!
还有一些人看了预告 或者连预告都没看 直接一星的我也是醉了。
还有人看了一点打一星的,这对这部剧公平吗。
看个开头就评论是不是也很偏颇,你评论的仅仅是开头 可你的分却是对整个剧打的 对那些没看的人也没什么大参考价值吧?
还有人说类似于这种话“豆瓣现在怎么了,这么多五分 豆瓣被收买了吗”可是我看五分的至少还说出个理由来 至少也是看了十几集 长得出观点 这样的评论对于那些没看想看的人来说 比那些没看就一星的评论要有价值的多吧?
如果那些人嫌豆瓣怎么这么多五毛 嫌豆瓣被收买 那我只能说我还嫌怎么这么多美分 豆瓣是被美方攻占了吗从来不发评论的人 为了那些军人。
为了我最喜爱的七哥。
不得不发我就不骂那些没看就打一星的人了,看见那么多人骂你们。
我也就放心了。
豆瓣终究没美分占领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托克维尔在《三八线》拍摄完成之前,大陆已经多年没有涉及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公诸于世了。
这是一件让我们颇感意外,又能坦然接受的事情。
去年说要在央视放,没有实现,最近终于在地方卫视上映了。
颇感意外,是因为“抗美援朝”毕竟是以喜剧收场的,战争中唯有将军与士兵,并没有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怎么就落得和某某运动、某某会议一样讳莫如深的下场?
坦然接受,那就很简单了,我们的宣传政策,那就是说不清楚我就不说。
我说我们的宣传政策说不清楚,是因为我们丧失了两种基本的叙事逻辑。
第一种是“华夷之辨”的王朝史观。
朝鲜半岛向来是华夏的藩属,蒙我天朝恩惠,受我天朝礼教,进攻朝鲜,就是挑战天下秩序的合法性,试图颠覆儒家纲常,必救之。
可惜,我们已经没有皇帝了。
第二种是“阶级斗争”的革命史观。
金正日同志跟我们共享着推翻资产阶级压迫从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一首国际歌,唱不出两家人,进攻朝鲜,就是妄图进行反动复辟,把碉堡修到我社会主义阵营的门口。
红旗只能进,不能退,必救之。
然而,我们已经“告别革命”了。
因而,当这部《三八线》似乎讲出了一些“新”的叙事逻辑,并且让人感动、振奋时,已然非常欣喜。
看到十五集,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李长顺生在东北,会讲朝鲜话,美军轰炸丹东,家毁人亡,于是和同乡张金旺、栓子一起参加志愿军。
李长顺和栓子加入尖刀连,张金旺被分配到运输队。
从此,三人随军渡过鸭绿江,开始了残酷的战斗生活。
为彻底占领朝鲜,美第八集团军发动“圣诞攻势”,志愿军诱敌深入,合围痛击,迫使美军全线溃败(背景为长津湖战役)。
李长顺所在连队奉命执行穿插任务,攻陷要害,扼断美军退路。
浴血战斗结束后,连队伤亡惨重,李长顺从生涩的新兵变为战斗英雄。
剧情很简单,一个复仇的情感线索搭上兄弟连的人物结构。
但看到现在,至少有两个地方深深打动我。
第一,没有黑化美军和韩军,韩军上尉被迫率部攻击志愿军阵地,告诉手下只是为了返回南方与家人团聚;韩军攻上山头,美军进行无差别轰炸,美军联络员乔治痛斥长官背信弃义。
反照回来,这边李长顺和兄弟们在坑道里躲炮击,连长说:没有人喜欢打仗。
双方都没有那种我们常见的那种“不打仗就不痛快”的豪迈气概;这种表现很难得,因为这告诉我们,即将牺牲的人,不是无脑的炮灰,他们选择义无反顾,有其他的理由。
第二,李长顺在雪地里见到整个班冻死的志愿军战友,精神大恸,战斗结束后,他作为战斗英雄被上级派人采访,他拒绝了,大骂:“你让我有什么体会?
体会我那三分之二的战友怎么没的吗?
”一九九二年,中韩建交,金家大为震怒,无奈邓公尚在,龙威不减,一口恶气咽下去。
现在,面对一个丧失了“革命斗志”的中国,以及一个冷战式游戏规则失效的全球化世界,朝鲜除了不断爆核武器,把自己逼成头号精神病人给中国制造麻烦,别无他用。
曾经为了保住朝鲜,新中国牺牲了几十万最优秀的战士。
他们用简陋的武器与地球上最强大的工业体系所支撑的军队奋勇血战。
他们倒在长津湖冰封的雪原上,或者与上甘岭的焦土化为一体,而今天的有关部门却竟然为了找到一条纪念他们的理由而苦恼不已。
不由得想起彭德怀的命运: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故人长绝。
2015年,日本首相照常宣读二战“反省”报告,安培晋三居然艰难地讲出了1905年日本打败了俄国的光荣事迹,以表明日本军国主义也不是一无是处。
这让我们想起《坂上之云》里日军官兵端着刺刀攻上二零三高地的壮烈场景,配合着宏大的交响乐伴奏,日本人在自己的镜头里好像找到了他们的“理由”。
那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另一幅场景,久久萦绕,如今终于在《三八线》中出现了:在“松骨峰”的阵地上,弹尽粮绝的李长顺和他的战友们拔出刺刀,含泪带血地怒号着,杀向装备精良、坦克压阵的黑压压的美军。
李长顺的连队回到驻地,宿舍的床空了一半。
入夜,跟着长顺一起参军的栓子被牺牲战友的幻影惊醒,嚎啕大哭。
就在和美军肉搏之前,兄弟们说,还想回家看看隔壁村相好的,还想吃白面馒头。
我想,对于《三八线》这个名字,这些表述已经足够了。
一代人,一般只能尽一代人的职责。
然而,就从武器差别上看,他们完成的是几代人的使命。
在他们身后,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开始扫清一切妓院和赌场,把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从上层社会的专属品变为每一个村庄的常识。
生产、建设、奋勇前进。
历经过反右和文革浩劫的许多老人都会说,那个时候,心里真是充满希望。
可是那些长眠在朝鲜的志愿军兄弟,他们看不见了。
现在想想,我忽然明白魏巍为什么不叫他们最无畏的人、最勇猛的人,而是最可爱的人。
在他们身上,是战胜了怯懦、自私、内斗之后重新挺立起来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一旦被唤醒,是不会随着一个政治家的堕落而消亡的。
三八线也算是话题作了,最近终于上映,但是因为很多原因大陆找不到网络片源,我是在youtube看的,今天上传到31集还是32集。
下面讲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夹杂着一些背景知识,不喜勿喷。
1,全片三个中心任务三条线,战士长顺,汽车兵金旺,医疗兵常芳,其中长顺戏份最多,金旺算副线,常芳算爱情戏,也有部分背景夹杂。
2,长顺和常芳的爱情戏在朝鲜战争的背景下显得有点突兀,幸好篇幅不算太大,算是加强人物形象。
另外和爱情戏也挺有意思,栓子喜欢长顺的妹妹长青,长青喜欢指导员,指导员和护士长两情相悦,拍得很有节奏,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不至于太过抢戏。
3,张国强的形象演一个东北出身的渔猎户新战士很形象,就是形象“太好了”,简直一眼看去就是妥妥的有前途的大好青年,像基层军官干部而不像新兵,不过主角嘛。。。
4,前12集讲的是长顺的成长,战役原形应该是长津湖追击战和松骨峰战役,这两场战役在朝鲜战争前期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剧情中内容有所简略,可以理解。
5,剧中对当时志愿军的描写,一点都不夸张,甚至可以说是收敛了很多,当时战况之惨烈远比剧中描写的严重,可以参考两部纪录片,B站有。
血与雪——长津湖战役全纪录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169816/铁在烧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454042/6,因为天气恶劣,装备落后,志愿军在执行任务中成建制,保持战斗队形冻死在阵地上,这不仅仅是长津湖才有,几次战役一直都有。
志愿军英烈千古。
7,剧中对志愿军步兵战术有所还原,首先人海战术这种污蔑志愿军的说法可以歇歇了,剧中对三三制,小队穿插夜袭,步羌轮流射击保持火力等等细节描写都有还原。
武器还原也不错,比一些胡乱使用道具的抗日神剧强多了。
8,常芳的戏份里有一段对美军战俘黑人白人等级差异的描写,事实上当时美军等级差异很严重,黑人受歧视是社会现象,甚至在志愿军战俘营里都有表现,比如白人士兵拒绝和黑人士兵一起住,还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黑人士兵战俘把同房的白人给活活掐死,把一个成年人掐死是很难的,可以想象当年这个问题的严重。
9,美军的空袭很厉害,对志愿军后勤补给影响很大,间接影响了前线的战斗。
汽车兵损失是很惨重的,从东北出发的志愿军后勤汽车部队存活率甚至只有两成。
10,长顺是主角,但是全剧的灵魂绝对是指导员,甚至比连长更重要。
有文化,形象好,战术素养好,思想水平高,关心士兵,指导员绝对是好男人中的好男人。
至于连长和指导员表现的太基,这个就是编剧的问题了。。。
11,南韩军的朴少校好帅,形象也很丰满,算是比较正面的反派人物了,知道为什么而战,关心下属,有头脑有能力,可惜在当时大环境下注定悲剧。
12,萨苏采访志愿军老兵的文章中有一个细节,签署停战协定后未生效前,志愿军在停战时间前半小时(还是十几分钟内),蓄意攻击对面美军阵地,把之前几个月囤积的炮弹全部打了过去,美军猝不及防,根本没还手,因为有的老兵回忆当时直接出来站在外面看我军的炮火攻击。
攻击停止时,停战时间也到了。
结合中国自1848年以来的百年颓势,这次炮战的意义非凡。
我是很希望电视剧结局能拍这段的。
--5.6更新--13,很多人一直在讨论朝鲜战争,为什么要打云云,我觉得答案几十年前就很明确了,参见魏巍那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即可。
“拿吃雪来说吧。
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
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志愿军英烈千古。
14,朝鲜孤儿我党我军的纪律很严格,有老战士回忆当年收养了一个朝鲜孤儿,战后回国却不能带回去,留在朝鲜,几十年回朝鲜也找不到,成为老人心中的最大遗憾。
这位老人当年还是一级战斗英雄,七几年回朝鲜受到金日成接见的。
15,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姑娘当年朝鲜北部很多地方全村没有一个男丁,要么死了要么上前线了,整个村子的寡妇和小姑娘,驻扎的志愿军战士,大国战士气质好,有文化,思想觉悟高,整天帮着村民干活,嘘寒问暖,就有了不少整村的寡妇小姑娘强迫志愿军战士做羞羞的事情的案例……基本上就是现在韩粉小姑娘见到欧巴的感觉。
但这个是我军纪律严格禁止的,很多战士干部都受到了严格的处分。
有一个排长和一个当地姑娘基本是两情相悦,本来是可以成为佳话的,但是严格处理,被枪毙了。
二十年后解放军去北越支援,碰到北越人民军军官炫耀自己的老婆,二老婆,小老婆,三老婆,大惊失色,“共产党的干部有这作风的?
”其实当时北越也是类似,长年战乱导致女多男少,类似事情不少见。
所以说军队和军队之间战斗力和素质有差异是有原因的……16,“祖国需要你的胃”林虎将军在朝鲜战争时期是战斗机飞行员,他是中俄混血,白皮肤蓝眼睛。
苏联顾问第一次见到他,看见一个苏联人在和场兵打闹,过去严厉呵斥,结果发现对方根本听不懂俄语,才发现是个中国人。
苏联人为了表达歉意,请林虎去吃了一餐家乡风味,结果林虎对大列巴和俄罗斯红菜汤很不感冒,反而请苏联人吃了一次山东凉粉(林虎是山东人),令苏联顾问们印象深刻,从此林虎将军有了一个“凉粉斯基-凉粉诺维奇”的外号,一直叫了几十年。
一次出击,林虎的飞机被击落,本人被朝鲜村民发现。
因为语言不通,被当作美国飞行员捆了起来。
后来被赶到的苏联人解救,然后发现抓他的朝鲜人发现自己抓了个苏联飞行员,冰天雪地跪在地上赤裸上身,在负荆请罪。
有一个细节,处于一些理由,苏联人并没有透露他的中国身份。
苏联解体后,林虎将军任空军副司令员,主管和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交易。
苏联有一个习惯,在外交场合,正式会议前习惯现在酒场上压倒对方,增加自己的气势,这方面三哥深受其害。。。
林虎将军派了一个“瘦的跟竹竿似的”(俄罗斯人原话)的穿大校制服的军人去拼酒,喝的是伏特加和啤酒混合的“约尔什”,把对方一堆将军全部喝翻,气势自然就没了。
后来发现这位“约尔什”并不是空军军官,而是后勤的,以千杯不醉出名。
几年后中俄交易现代级,俄罗斯人惊讶的发现此公换了一身海军制服又来了。。。
先写这一些,有兴趣继续写。
今年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形势,让抗美援朝70周年格外受关注,这种背景下,看了这部《三八线》,属于豆瓣评分8分以上的优秀剧作。
基于对援朝英烈的无比崇敬,我耐着性子一分没快进地看完了38集,虽然心里无数次准备快进和弃剧。
回头忍不住写剧评以兹纪念,客观地说,这剧不值8分,完全是爱国情怀加成。
看得出无论编剧、导演、演员都很认真,很用心。
电视剧站在普通人视角全景式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从作战部队、后勤保障、义务兵、朝鲜人民、韩国人民、美军及战俘、敌特较量……都有反映,而且据说大部分剧情都是有历史原型的,服化道也很用心,客观反映了战争前后期的一些变化,场面克制而真实,甚至用了一些历史画面,看得出剧组真的想拍一部正剧,一部全面反映朝鲜战争的经典。
这剧拍摄于2016年,这是电视剧浮夸风盛行的时候,便格外显出它的难能可贵。
但不足也是明显的,否则不会看剧时不得不打开弹幕,弥补观剧的体验感。
四十几岁的老男人演小伙子,我忍了;全剧就那么几个战士,我忍了;几架飞机镜头反复播,我也忍了;……可我不能忍受剧情拖沓、强制煽情、枉顾情节逻辑合理性、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强行注水拖到38集。
尤其是最后一集,让主角团强制牺牲,死得莫名其妙,恨不得给编剧寄刀片!
后半段的剧情BUG简直数不胜数。
我知道一连要几乎团灭,但也不至于让其战斗素养集体下线,一窝蜂地端枪冲锋;知道敌后反特也是残酷,但也不至于让老头老太太死了好几个还没个结果,最后却要靠特务自我暴露;知道长顺要火线提拔,但军事能力优秀的指导员也不至于原地踏步到与长顺搭档,还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冷枪队队员;知道民夫队运输物资困难,但出发时就说给319高地送弹药,也不至于都坚守了六天快撤退了还没送到;营救滞留的医疗队那一段,我真的怀疑有历史原型,还是编剧为煽情而煽情?
……作为一部战争严肃剧,可以没有经费来点话剧舞台样的写意场景,写意剧情,但剧情逻辑不能省啊!
现在我们看剧,已经不像过去看戏剧一样,只是图个热闹看别人演戏了,而是希望有更多的情感代入、同悲、同喜、同体验,当剧情逻辑逐渐跳脱,正剧所希望的那种弘扬正气、鼓舞人心、歌颂英烈的目的就失去了基础,真心对不起这些题材和那些人啊!
我真心感觉这部剧撑不起《三八线》这个名字!
历史是严肃的,战争史更是残酷的,尤其是抗美援朝这段饱含英勇无畏、热血奉献的得之不易的胜利,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史,值得后人铭记。
真心希望以后的影视工作者能认真拍、严谨点拍、客观点拍,讲好故事才能更好地影响这代人、下代人!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