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当战争与爱情这两个词交织到一起的时候,我就会失去自持,心生向往。
对于《帕斯尚尔战役》这样的片子,我是不愿错过的,至少在看之前,肯定是如此的。
但是我还必须要承认,并不是每一个关于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就一定可以说得精彩。
不幸,《帕斯尚尔战役》就又是这样一部无功无过,不算差劲,可也有些乏善可陈的电影。
帕斯尚尔战役,又称第三次伊珀尔战役,是1917年发生在一战战场的一场著名战役,主要是英德两方,当时加拿大军队与英军协同作战。
在这场伤亡人数惊人的残酷拉锯战中,盟军共有32.5万人伤亡,德军则有26万人伤亡,战争最后以英军和加拿大军队攻占帕斯尚尔而宣告结束。
这本来是一场无所谓正义与邪恶的战争,影片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反战色彩。
绞肉机一样的战场成为人间的修罗场,与此对比的是故乡的天高云淡,小河蜿延。
震耳欲聋的炮火和恋人心中彼此坚守相随的誓言,倒底哪一个声音更强烈。
影片一开始,残酷的战争就已经将迈克尔的精神摧毁到崩溃边缘,受伤之后他回到了地球另一端的家乡,暂时喘息。
然而他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所持的怀疑和冰冷态度却与家乡狂热的战争情绪格格不入。
可是,最终为了爱人,为了保护爱人年幼而冲动的弟弟他再次返回前线……故事无甚新意,好在画面的确漂亮,油画一般的质感,在表现战争的残酷时,并没有太多的全景镜头,而是一直以战士的视角为主,显得尤其真实。
片尾那首《After thd War》也很动听,可惜我在百度上却没有搜到。
再有就是电影的这张海报了,寂寥的天空下,一队跋涉的士兵,像一幅剪影,美的悄无声息。
关于二战非主要参战国的电影,奇袭60阵地算印象比较深一个。
影片有两个点很突出,don't die,还有俗套的误会后跟着的必然是奉献,封上信,吹熄蜡烛,那一刻,男人的孤独全部展现出来。
全片没有没有波澜没有狗血,眼神都很到位,很到位的剧本和演出——应该可以形容这部稀松平常的时代片。
然而...弟弟怎么被挂十字架了,不是被一颗炮弹救了吗,还有,女主看得到?
这段狗血得我无语。
结果还硬生生安排一场背负戏,还双方停火了~这是一战么??
我靠,还真是一战!!
传说中约定一同停火过节的一战!!
背负的情节戏,个人觉得还是方世玉背兄弟的那段生猛、感动。
故事的开头很让喜欢看战争片的观众提神,一阵狂打之后,一幕让人震撼的镜头上演了,故事的主人公把刺刀插进了一个德国小孩士兵的前额。
靠,这让人不爽的镜头。
接着拖沓的生活场面开始了,一直拖沓了三分之二的片长,我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要不是觉得花钱买的盘可惜,我真不想继续再看下去。
昏昏欲睡中看到了结尾战斗,一边倒的描写的德国兵都是白痴,疯狂地冲上来一个个被撂倒。
一会儿,又可笑的一幕出现了,主人公看见自己未来的小舅子被挂在对方阵地的十字架上,居然一个人在两阵地间踉跄前进,要不是对方指挥官命令停止射击,他早归西了。
最后,在互相的理解中,他和对方指挥官四目相对,露出了默契的点头,最后竟把十字架上的小舅子背了回来。
靠,我只想说,我真不知道这片子在说什么。。。
爱情——给帕斯尚尔战役中的一对恋人@拉夫你躺在我的床上,在阳光下你胸部的轮廓是透明的你白玉般的手搭住我肩上的蝴蝶那是一场战争今天被轻描淡写以后你用一个白色十字架标记我的位置你有一匹马和一座房子一片平原伴随你度过少女华年一声号角吹起,那泛青的土地我混在其间与你告别你来到帕斯尚尔我们在战火中热烈地献出了爱情2012.3.6.
2星,我要求比較高,所以不要浪費生命去看此片。
故事背景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1917年7月31日爆发一直持续到11月6日的帕斯尚爾戰役。
在線觀看:http://www.dnvod.tv/Movie/Readyplay.aspx?id=NdfTV7WpAEE%3d此片,故事結構非常非常鬆散,情節慢看得我不耐煩,一堆奇奇怪怪的配角似乎要塑造什麼卻什麼也沒塑造成,劇情不具備說服力,比如男主愛上女主,女主弟弟上前線之類。
主題方面也不懂導演想表達什麼,反戰?
愛情?
救贖?
然後主角最後死了,好唐突。
給3星就算了,真不懂有人會給4星。
时间:2008年10月7日19:00地点:Imperial影院事件:Passchendaele蒙特利尔试映会本片在多伦多电影节作为开幕电影的时候,似乎得到的评论是毁誉参半。
所以今天拨冗出席这个首映,也没抱多大希望。
抵达现场,为时尚早,看到导演(主演)、制片和女主角悉数到场,Imperial也有个小型的酒会供人免费享用。
对酒没多大兴趣,拿了一杯柠檬汁,遂幽幽然登上楼座,找到心目中的皇帝位,摊开一本法国电影闷书,没几分钟,呼呼睡去。
醒来已经是距开演5分钟,身边也已是人山人海。
开场前自然又是相关领导讲话、主要工作人员向观众致意,略过不表,唯Paul Gross的法语不太灵光,磕磕巴巴念完讲稿,人们自然也是礼貌鼓掌。
终于进入正片,拯救大兵式的开场,中段展示加国迷人风光和男女主角爱情萌芽,末了以英雄血泪撒疆场加上真爱不死收场。
加拿大主旋律片的套路原来也是如此这般的四平八稳。
导和演也算不过不失,情节上没有多少惊喜,倒是片中一个魁北克大兵的英语惹了四邻八座一阵欢笑,还有什么?
片尾歌曲倒也算亮点一个罢。
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根据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在震惊世界的帕斯尚尔战役期间,一对恋人的不幸遭遇。
历史上的帕斯尚尔战役,于1917年7月31日爆发,一直持续到11月6日,交战双方英国和德国经历了长达四个多月的拉锯战。
英军期望攻占比利时的帕斯尚尔,以摧毁德军设在该地的潜水艇基地,结果在攻守之间,万众将士毙命——盟军32.5万人伤亡,德军26万人伤亡,这场惨烈无比的战争,最后以英军攻占帕斯尚尔宣告结束。
影片拍摄周期长达两年。
一战,帕斯尚尔战役。
这不是战争片。
也有枪战、炮火轰鸣、肉搏厮杀和断臂残肢,但却是地地道道爱情片,准确的说是以战争为背景的爱情影片。
战场上时间停滞的那一刻。
David的十字被缚造型太过于巧合,但当中士负伤后跪在跟前的时候,镜头拉远给了一个远景镜头,我才知道这是导演刻意安排的一个象征。
但却说不好内涵,也许是对影片所隐含的深层矛盾的思考——厌战与为国而战。
从个体的角度,战争是残酷的;从全局的角度,为国而战是义不容辞的,这是影片的主要矛盾。
个人也非常赞许中士与德军士官的眼神交流和点头的那一段,那是男人与男人的无声的交流,是暂时放下国籍与敌意的“纯粹的人”的交流,这使得战场上停火了一小会儿,天忽然晴了,还有忽现的蓝天下的鹰隼。
这片子很美,特别是山坡上那一段,远处的河流、进出的草地、油画般的画质,阳光下男人和女人金黄色的轮廓。
女主角很美,是那种移动的美,是那种用相机和用DV会拍出不同效果的类型的人,也可以叫做气质,或是风情。
关于ML的桥段,大家通常把这个词英译后然后简化,称作“ML”,也许是直接道出会显得太“白”了,也或者是易于引起遐想。
但这样的ML镜头,很自然很纯洁,几乎任何人都可以直视它并称呼它“情色片段”。
我想起好像是叫做《情色电影》的那个搞笑片子,一整部的唧唧歪歪,却在高潮处安排了一段充满爱意的纯真“ML”。
这里的更美,sarah的撤步、半转身、回头、一个多余的小动作,然后是表情至上...中士注定会战死沙场,这是战争的残酷。
在矛盾中徘徊了一整部电影后,导演在片后的字幕介绍了战争的概况,也给出了导演心中的答案,先是厌战,然后是为国而战,最后是为有意义的战争而战。
片尾曲绝佳,sarah的作品。
“经典反战战争片”这个题目本身就很吊诡——企图通过拍战争片来表达反战的主题,往往不是矫情就是失败。
作为商业类型片,其所吸引的观众往往从一开始就是冲着暴力和血腥镜头刺激肾上腺素与雄性荷尔蒙分泌的快感而来的,所以不论是有意无意,最终都是助长人们的攻击性倾向。
那如何才能达到反战的目的呢?
(1)先知圣人型反战片(Prophet):《现代启示录》用的是科茨上校救助越南儿童后越南人亲自把儿童的手都砍了,结果他精神受到重创,再加上对美国官方的谎言大失所望,于是成了叛逃者。
这里面的前提在于,科茨很有教养,所以才会对越南儿童抱有同情心,才会对美国官方保持怀疑的审视。
但是,这种前提在现实中往往难以成立,真正带兵上阵的军人往往要么是立场坚定的被洗脑者或利益共同者,要么压根就是啥事也不想只会放炮的粗人。
(2)兄弟情谊型反战片(Brotherhood):《拯救大兵瑞恩》用的是某个老妈的一群孩子死到只剩最后一个了,这事传到军队里,于是军方为了作秀,战友为了兄弟情谊,把这个人救出来撤回去,让他别打了,回去孝敬母亲去。
但是就像在南联盟使馆被炸当年北大学生质问美国总统所说的,就你们的母亲是母亲?
就你们的儿子是儿子?
所以其实这个反战是不彻底的,更多的人不是那最后一个儿子的,你们还得乖乖继续打下去,更别说敌人家的儿子了。
兄弟情谊可以是撤退的借口,更可以是怀着仇恨打得更猛的借口,这个可以看《黑鹰计划》最后的独白。
(3)小人苟活型反战片(Dog-living):《伪钞制造者》用的是犹太人为了在集中营活下来,运用自己的看家绝活,帮助德国制造伪钞,从而实现了个人生命权高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尽管影片本身已经露窃,不断用原本就是卑鄙小人的内心莫名其妙生出的矛盾挣扎来遮掩其底气之不足。
有人引用帕斯卡《思想录》里的话“一个人仅因为他住在河那边,仅因为他的统治者与我的统治者发生争吵,即便这和我毫无关系,他就有权杀死我,世上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来论证老百姓非战的合理性。
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两个高度民主的国家在打仗,双方全体国民都在理性地争夺某个无法妥协的利益冲突时,这个故事就不再是统治者拿人民生命当儿戏那么简单了,也许打仗恰恰就是小人苟活的最佳手段,这个可以看看《华氏911》里面美国雇用坦克兵体现出来的“职业精神”。
所以,其实以往的反战战争片中,没有几个是切中要害的。
值得一提的是《燃情岁月》里霍普金斯老爹和他的三个儿子参加一战的故事,这个老爹自己以前就是军官,被派去杀印第安人,结果不干了,从此变成了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布拉德·皮特演的二儿子Tristan完美的继承了他的衣钵,在反种族隔离和反禁酒法令中一直贯彻老爹的思路,按自己的准则行事,压根不把政府的号召当回事。
无奈大儿子是个正统的绅士,三儿子是个头脑发热的爱国知识青年,这哥俩死其掰咧去了前线,无奈搭上了Tristan,结果他还是救不了傻冒的老三,还因自责而颓废了多年。
从情节上来看,与《帕斯尚尔战役》最为相似的,就是《燃情岁月》。
但《帕斯尚尔战役》却并不是就此躲进了消极自由主义的巢穴,无视集体利益的存在。
在《帕斯尚尔战役》里面有信仰、有国家、有荣誉、有社群、有感情。
男主角Michael作为战斗英雄回乡,既不是遁世,也不是耀武扬威,而只是低调的工作,尽职做一个预备役军官,在征兵过程中他对那些与被他杀死的德国青年一样的加拿大青年也充满关爱和同情。
而且该片全篇都围绕的是战争而不是政府:战争的前方,战争的后方,战争的敌方,战争的策动者,战争的参与者,战争的旁观者。
这样一来,就排除了一小撮政府官员的“阴谋论”这一惯用借口,而将战争的本质动因扩大到整个社群乃至全人类,从而也将反战理由的反思引向更深广的思维空间。
《帕斯尚尔战役》里的反战主题切中要害的地方在于,身为加拿大人的女护士Sarah和他的弟弟David,却有一个为敌国战死的德国老爹。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它不同于《南京大屠杀》里面的秦汉找了个日本老婆,这个自找的矛盾太过矫情,而这里Sarah的老爹和出生地是与生俱来、无从选择的,所以当事人如何自处的窘境就显得真实而自然:如果是你,你会逃离社区舆论暗自苟活?
还是上战场去一表爱国衷心?
抑或索性逃回德国去?
会不会又被德国人说成是奸细?
男主角Michael面对Sarah的德加双重身份也远比同情越南人的科茨上校来的自然而真实得多,他是一步一步接受这个信息的,之前有了很多铺垫:从自己亲手杀了德国青年而愧疚,到昏迷中醒来见到女护士Sarah就已经一再躲让说“我不是你想的那样,我与你不同”,从知道她爹死于同一战争她饱经心痛之苦,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她爹是德方的……这个知道敌对身份的过程恰恰是他们的爱生长的过程,从保护她不受报复,帮她戒毒,到劝导和保护她的弟弟,一直到为爱而死……这就合理了很多。
而且,它不矫情的地方在于Sarah也并不是什么敌国的女间谍,没有上演另一场《色戒》的天人交战情欲戏,她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罢了,她做一名护士尽自己的本分,从未曾想过自己的职业是在支持同盟国还是协约国这种大命题,她既没有梅兰芳那么伟大,也没有程蝶衣那么歇斯底里,她的这一普通,恰恰成就了《帕斯尚尔战役》的经典。
在战争的背景下,Michael对Sarah的情感,穿越了邻里社群对她的敌视和她自己对父亲战死敌国的挣扎,连情话都凝练成珍贵的一句:别死!
但Michael极具象征意义的背着十字架为爱赴死,却完成了他对自己的救赎。
弟弟David的偷情和招兵演讲的交叉蒙太奇,实在是有创意,更绝的是Michael和Sarah在前线顶着炮声的那场偷情戏,虽然很雷人,也很商业,但是内在人性未泯的着墨用意,仍然是不错的。
David最后冲进德国战壕的一幕,实在是太让人意外,又太合情合理,这一绝妙的设计,把他积蓄已久的企图消除自我否定的欲望和人性的怯懦展现得淋漓尽致,尊严和荣誉感,一直倔强的不要Michael帮助,但直到死的关头,人性才胜利,他终于喊出了“我是德国人”,这一喊,不是让他成了彻头彻尾的叛徒,反倒是让这个人物真正站立了起来,他终于能面对没有“界限”的自我人格了。
正是德国军官同样没有“界限”的允许未武装的Michael上来抬伤员,才救了David一条小命,军人之间互相尊重又惺惺相惜的那一个点头默许,这一点睛之笔,就把一个巨大的灰色角色群体“德国人”描摹成了“人”。
全片最大的亮点,是战争后方民众心理的全景式描绘,这比多大场面的机枪、坦克、飞机、尸体,都来得到位、细腻和充满智慧。
征兵大会现场老百姓的众生百态,有的热情澎湃,有的胆怯龟缩,有的符合条件装伤病,有的不符合条件却呈能。
借Michael和独臂战友的对话,把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展现出来,而真正知情的军队军官们,却又善恶混杂,有的对Michael寄予同情,有的却始终怀疑他是个逃兵……个人觉得唯一的缺憾,是反派招兵军官的意外死忘过于潦草,他的人格也过于脸谱化,如果能加进其人格背后的成因或后来的变化让他立体化,就要好得多。
战争片中穿插如此大段的社会历史风情画,真是感佩如此自如的运笔,形随意走,这些情节无疑是必须的且是灵魂的,也让我们难得见到了音乐和画面如此写意的战争片。
身兼该片编剧、导演、男主演和制片人的加拿大人Paul Gross当是让人刮目相看,其身上总有《慕尼黑事件》中的艾瑞克·巴纳和《刺杀希特勒》中汤姆·克鲁斯一般坚毅而忧郁的气质。
为什么要战争?
在这里,不要提什么主义,也不要提什么利益。
Paul Gross只是简简单单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理想图景,就回答了我们以什么理由来反战的终极追问——在山脚下的河边,一位牛仔被一个女子的吻所俘获。
为了爱,这就是最好的理由。
下了一个6点多G的版本,本想这是一部很大场面,打得很激烈的电影。
谁知道,这样的战争片又一次让我失望了。
现在很多的战争片,已经不再关注于战争本身,背后的爱情故事,往往成为故事的主线。
真的很不能想象电影中的爱情。
才认识那么一段时间,就愿意为她而奔赴那个原本极度厌倦的战场吗?
在别人激战中,两人也能在旁边“激战”吗?
明知道这样会死去,还冲上去救她的弟弟吗?
我对这样的爱情很迷惑,有可能吗?
现实很残酷,至少这样的爱情不会发生在现在的社会里面。
是现在的人自私,还是当年的人伟大呢?
女主角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一次心动就能让她堕入爱河。
因为心动了,所以为之付出,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里面有很多不逻辑的地方,战场前期的描绘也还欠缺。
不过,我对这部电影评价还是推荐。
1、人性的渲染。
战场上渲染人性,最大的鲜明对比。
当双方指挥官点头示意的那一刻,停火的那一刻,人性受到了最大的渲染。
原来战场上还能讲人性,很难得。
就如在非自由的国度里坚持讲求自由,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2、片尾的那一片碑,不仅让人再度感叹战争的无情。
一战本身就不光彩,但是当中有多少人无辜受害,又有多少人因此失去了生命。
战争离我们的生活可能很遥远,然而正是这样,我们更加需要好好地珍惜现在难能可贵的日子。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多希望能看到中国人也能拍这样的电影啊,我们有那么多的战役,那么多的普通人的牺牲⋯⋯
爱情和战争
太过拖沓,一个小时才进入正题
场面庞大的让人息室,最赞的是片尾,不是一般的好听。另:还是720P的看的爽,输出到电视上,体验一把家庭影院的感觉。
这么说德国鬼子比日本鬼子有人性?不太喜欢加拿大的电影。
加拿大电影,还是发生在卡尔加里。战争太可怕了。世界和平。
After the war ,still have love~
莫名其妙的剪辑。So fucking crazy.
如果没有过于造作的背十字架,可以给四星。最喜欢的是山坡上两人带着金色逆光轮廓的背影,真美。
可能是没有我熟知的历史支撑 变得难以看下去
元素很多
Jesus。
难得看一部加拿大电影
通用剧情,放到任何电影都可以,与名字毫无关系。
小成本劣质电影,长相演技都平平的男主原来是导演,难怪给自己硬加了段雨中激情的情节,毫无必要且极其猥琐。战斗场面不配给战地一里的过场动画提鞋。最后男主居然可以变身成神奇女侠,腰子中了大口径栓动全威力步枪弹还能轻松抗动一个脑残胆小鬼+莫名其妙的十字架,牛。
风景很好,场面很好,剧情太脑残
画面很有质感,唯一的缺点是不知道那个小孩为啥要跑到德国战壕里去。。背十字架那地很脸谱化,高尚,但是有点过头
好小的场面, 除了最后那个用千疮百孔的炮弹坑构图的战场鸟瞰图,都是近距镜头,就那么一小块儿地儿,塞进了那么多的人,构成了那拥挤不堪的画面,完全掩饰不住的小成本制作////就算题材还行,还是觉的很一般...
加拿大真美
虽然剧情有些老套,但片中那个穿着德军制服、满脸是血的孩子迷茫而空洞的眼神让我为此片评5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