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IFF2024#先说好的:1、摄影好。
(1)雨后和雪后的富春江,拍的都很美。
现代与古老的对比也挺有感觉。
(2)老四在拆迁时候一个拉远景,从两扇窗中无缝衔接,大概借鉴了《三峡好人》,神似。
(3)空镜头拍的都不错,当然也主要是富春江的景色。
2、素人演员(不知道是不是)整体不错。
老大和老二两口子都挺好,老三差些。
演康康的孩子,真的是唐氏综合征患者么?
再说不好的。
1、开头就用力过猛,BUFF叠的又多又急,导致戏剧冲突凌驾于人物关系之上了。
2、制造的冲突过于明显。
看到老三借钱就想到后面砸饭店、看到老三捞偏门就想到后面悲剧、看到老年痴呆就想到后面老人走失(也未尝不可,毕竟情节需要,但是来两次就有点……)。
3、摄影炫技意味过浓,横拉长镜头用的太过火,并且并不太精彩,很多闲笔。
4、很多情节交代的匆忙,生硬。
老大前面练拳击,给了1分多钟镜头,还以为后面会与流氓大战三百回合什么的,结果就结尾轻轻提了一句;老大对老三的预警有点突兀,老四的恋爱结尾也没交代。
还有一些伏笔变成了废笔,比如前面拍江一游泳的长镜头,到底意义为何?
二嫂一家子深挖不够(感觉一直有意在平衡四兄弟的戏份但是失败),赌博的造纸厂女老板还以为是洋洋的老板,老三跟的光头大哥看起来有情有义,后面也完全断掉了。
5、一些角色,演的不好,塑造的也单薄。
老太太的角色本来应该是“题眼”,但是太过单薄了,全片150分钟里的表演还比不上老四结尾念她的信鲜活,老演员演的也僵硬。
几个年轻演员也很一般。
6、还有近些年,国内新一代导演常犯的两个毛病(1)想说的太多,啥都想cue一下,然后就都摊薄了。
家庭羁绊是主线吧?
又用了大量篇幅去说两代人代沟、原生家庭问题,也讲了中国式人际关系;然后又想点一下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问题,当然也就点到为止了。
(2)不肯(舍不得)剪辑。
那些横拉长镜头感觉个个都当宝贝似的,一股脑塞进去,而且有几个还是连续的!
太让人审美疲劳了。
很多零零碎碎的情节(闲笔、废笔)修剪一下、控制一下时长,感觉会好很多。
今年北影节看的唯一一部国产,总的来说还行,看出来是精心打磨雕琢的,但是毛刺儿还是不少。
愿导演继续精进吧。
此影评的撰写由来是吵架,原因是笔者和好友对于 没有深刻反思的电影就不是好电影吗?
这个问题的见解不同而导致。
基于此,笔者想要回答三个问题首先是为什么要去看电影。
这个问题既可以回答的非常复杂也可以非常简单,复杂的话可 以扯出千百种奇怪理由,大到找寻人生的意义小到打游戏太累需要解放手指;简单的理由也可以是吃饱了撑的或者平安夜就需要配《小⻤当家》下饭。
而我刚巧就是卡在了二者之间,出⻔玩儿的时候赶上了电影节,抱着图个新鲜以及不影响 后半天的旅行计划的目的选了这部片子。
简单来说就是图新鲜和凑热闹。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电影是好电影呢。
这真是一个足够我和同行的朋友吵好几架的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很主观,每个人都 有自己心中的好电影,也有不好的电影,所以那些被大家广为传颂的好电影和提之生厌的 不好的电影都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这些电影本身作为行业中的极值存在,已经拥有了 相当规模的受众人群和影响力,就像那些已经封神的人,在他本人已经被蒙上了滤镜色彩 后,后人是很难真正去评价的。
好友给我的一个理由是,真正的好电影是无论受众群体的。
好就是好,如果看过后大家都 认为好那就是无可非议的;可很显然《春江水暖》这部片子不是,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 欢这部电影的,那么就不能说它是一部好电影。
听到这个回答的当下我脑子里冒出了无数的疑问。
首先是为什么大家要认为一部电影该是 好的,换言之,只有“好”的电影才有存在的必要吗?又或者,大家该怎么样才会认为一部 电影是好的呢?如果真的拥有了所谓好电影的标准,拍商业片的导演们大可放心动手去做 了,因为只要遵从某种既定的“好”,电影就能大卖。
那电影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就只剩下 “好”了,而这样真的又是一件好事吗?那些所谓反叛的,挑战观众理解的,自说自话的电 影们又该如何自处呢?我又是个喜欢在心里跟人抬杠的人,于我而言,一部分电影吸引我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本 身所具有的禁忌的色彩。
我喜欢那些会在情绪的g点上勾引我的电影,我喜欢它们的荒唐 与邪性,却又在某种极端的思想下能够自圆其说。
我当然也喜欢那些伟大的电影,喜欢被 打动,有时候会产生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绪让我觉得自己经历了什么大彻大悟,喜欢那种 突如其来的让自己焕然一新的感觉。
可是“好”电影本身并不是我对于电影全部的理解,又或者说,正是因为在太多的“好”电影 里领悟到了太多伟大的情感,我深刻的明白自己不是一个具有伟大情感的人;我可是个非 常自私的人,我有自己的虚荣心和嫉妒心,我也贪婪成灾。
但我并没有认为自己不配拥有这些不好的特质,相反,在贪婪的当下我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贪婪,我没有试图美化自己的贪婪,这样的自己让我觉得踏实。
我在诚实的贪婪中获得了快乐,我很喜欢自己。
再来说说“深刻反思”这件事,首先这个词是我从好友的话里概括出来的,我很害怕自己误 解了她的意思让她感觉到被冒犯。
所以在这里再展开解释一下,如果我的解说还是不准 确,我先在这里向她道歉,请把这些话当成是我拿来反思自己的材料吧,请把这个问题留 给我吧。
我的朋友也拥有生气的权利,如果这并不是她本意。
我认为的朋友对《春》的理解是,在传统儒家思想下受教育⻓大的中国人⺠一代代的经历 窘境,而这种窘境在电影里的体现是没有出路的,大家只能这种环境下煎熬而不能得到缓 解。
电影让我们反思了自己存在于一个窘境中就戛然而止了,她不能从中间体会导演的用 意,觉得不清不楚,所以不能承认这是一部好的电影。
就好比说,一部讲述性暴力的电影 只是拍了性暴力这件事,却不能让观众觉得性暴力会对他人形成伤害,那这部电影就不具 备反思精神,观众没办法从电影中获得些社么,所以就不能被称之为一部好电影。
我是个懒人,在很多情况下看电影都懒得主动去反思些什么。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当下我 压根儿就没带什么批判性思维,只要电影的情节没有引起我的严重不适,我是不会去主动 反思的。
我又是个情感至上的懒人,我懒得带着目的去看电影;就像你说的,当我们已经 把问题压缩到一个不大不小的范围时,我们心中对于某些事就已经存在了某种判断。
而我不喜欢这样。
我喜欢做个坚定的笨蛋,喜欢画面和气氛堆叠起来去挤压我的情感。
就像我喜欢你一样, 我喜欢从你的世界里看到我自己而不是去反思我怎么不是你。
你记不记得我和你说过,如果有一天我有钱了就去读舞台设计。
我不喜欢定义,不喜欢带 着明确的目的去做事情(虽然现在我做的大部分选择都有目的)。
我喜欢把不相搭配的灯 光和实物任意组合,让他们去挤压空间,挤压我的情感,让情感和记忆在我的脑子里主动 生⻓;就像我喜欢香水,不会去想要在什么样的场合喷,而是喷这瓶香水的当下我想到了 什么。
《春》的制片人讲,这部电影里的专业演员只有两个人,剩下的所有参演者都是他自己身 边的人,他的亲人,朋友。
拍摄的时候他们自创了一种叫做卷轴蒙太奇的手法,想法来源 是中国山水画。
制片人说,⻓镜头的运用就是为了像展示山水画一样展示电影,电影来来往往行走的人和春夏秋冬的山水共同蒸腾出一种生活的氛围。
看不⻅摸不着,但是于我而言就是这部电影的气味,而我刚巧嗅到了。
我很珍惜这种能被看到的气味,我从这种气味中嗅到了我妈妈,我姥姥,甚至是前几辈的 人。
这种气息戳到了我,让我从电影的留白中看⻅了我自己。
远远的和脑子里的记忆拉了拉手。
这样的东⻄远大过于我对电影的反思,当我不需要反思就能确定自己喜欢这部电影时,它 于我而言就是好的。
至于这部电影有多少是深刻的,于我而言It’s only a paper moon.
首发于:奇遇电影影评人周的闭幕片,也是颇为惊艳的作品。
影评人周主席夏尔·泰松做映前导读的时候将本片比作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称这是一部“你们从来未曾见过的中国电影”。
看下来也确乎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我觉得导演的视觉来源比较复杂(以侯孝贤和贾樟柯为主),而文本参照更多的是《一一》,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而140分钟的影片竟然还只是第一卷!
影片有着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聚焦浙江富阳(杭州市富阳区)一个大家族,老太太和四个儿子的故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影片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具体讲是片中提到的三卷本《千里江东图》,或者英文片名指向的《富春山居图》),有着调度精致的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
而这种山水长卷式的调度也会被用于内景,比较典型的是冬季拆迁一场戏中老四在正在被拆迁的公寓楼中翻找旧物的那个镜头。
当然影片中长镜头的来源也不止于山水长卷,可以清晰辨认出的包括开场老太太70岁寿宴的那场戏,调度显然是来自侯孝贤的《海上花》(竟然还用了蜡烛照明,而停电-来电的设计让人想起《悲情城市》和《童年往事》),完成度相当不错,其他一些内景镜头也也有参照《海上花》和《戏梦人生》的调度;而风景长镜头除了视觉源头之外,可能的来源还包括侯孝贤“凤山的芒果树”/“《沈从文自传》”视点,安哲罗普洛斯的变焦结合推拉移动的运镜方式以及“远山淡影”式的风景处理,以及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的“流民图”长镜头(当然片中还有很多《三峡好人》式的拆迁场景)。
还能在影片中找到很多来自贾樟柯(社会新闻的用法)乃至是枝裕和(扫墓之后那场戏完全是很好地化用了《步履不停》)的参考。
影片在视觉上确实非常有特点,说得夸张点,大概是继承了十七年电影中尝试创造的“中国民族电影语言”(诗-画的意境,可以比出《早春二月》《林则徐》《枯木逢春》的例子,晚一点还能加上《城南旧事》《湘女潇潇》等)的传统,同时又参考了电影大师们对长镜头作为视听语言的发展。
仅凭这一点,影片足以被续在民族化电影语言的谱系当中,并且成为一部极为重要和独特的作品。
影片的音乐也颇为惊艳,因为作曲是窦唯大仙!!!!
说起来窦大仙也很久没有做电影配乐了。
这次既有成曲也有新写的片段,窦唯近年来钻研的民族风格电子音乐倒也与影片的长卷式镜头颇为匹配,“山水/风景与山水风景中的人”“自然/传统山水中的(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的全景式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
然而影片的有趣之处并不止于此,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
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嫁女儿”“娶媳妇”“老太太养老”的写法马上可以联系到《东京物语》《麦秋》等一系列名作。
剧作的迷人之处在于不疾不徐地讲了许多“有的没的”的事儿,而正是这些丰富的、甚至超量的细节,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
导演是带着极大的尊重,以平视的目光,充满着对片中人物的爱来完成了这部影片,而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则在于既不同情,亦不感伤(即便是片中的失智老人与唐氏综合征的少年),是中国电影中少见的充满了尊严而生活得无比真实的人物。
当然影片的生涩之处也不少,以非职业演员做到这种程度,可以想见背后艰辛的工作;方言部分完成得非常好,不过普通话部分就比较尴尬,但凡演员扎着架子开始表演和说一些不符合人物身份和语言习惯的台词,效果就开始尴尬了。
另外长卷镜头虽美,也不无滥用之嫌,人物塑造虽然十分丰满,但是也有写丢的人物和不够清晰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结构,虽然理出了春夏秋冬婚丧嫁娶的大结构,但是具体到诸如叙事视点、信息控制之类技术性的问题,尚需磨炼;而事实上是可以提炼出一个看似随意而相当严整的结构的。
导演显然是凭借着自己的灵性与本能在进行创作,而这部令人惊艳的作品已经获得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可以预见的是下一部影片将具有更高的平台,并产生决定性的意义。
其实富阳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特别陌生的地方,大学要好的室友就来自那里。
在我印象中,它就是杭州的一个附属城市。
连我室友都一直说毕业以后还是会去杭州,但好在离家近。
中国应该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地方,但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像这样被展示出来。
以古喻今,我看到了一幅现代的《富春山居图》,感受到了如何用移动的摄像机呈现所谓的散点透视。
看到有很多人质疑导演过多的空镜头,认为过于刻意和隔离,但我恰好持相反意见。
整部影片的基调就是富阳的风土人情,风土为大,人情为小。
但人情(家庭故事的发展)又为风土披上了一层韵色,让观众带着对这家人的感同身受去看待富阳的风景时,更觉沉静和悠远。
我很喜欢导演给的富阳的景,每个景巧妙地融入故事情节(或情节所带的氛围中),两代人在山上约会彼此交错;一个戴斗笠的人走过江边回廊;小江从执着地从江的一头流向另一头;还有老大独自钓鱼时分(颇有富春人情怀);最后在江中心发现奶奶的渔船……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画面都让我想起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其实我甚至忘记这篇文章写的是哪里,今天一翻才发现是西湖,这么看来,这部电影的气韵还是被拿捏的很好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说回家庭故事,影片讲了处于如今中国一个四五线城市的三代人,三代人的观念和特征是泾渭分明的,是中国很多家庭的写照。
比如嫁到富阳但一辈子也没学会富阳话的奶奶;比如四个兄弟在爱、责任和纠葛中互相搀扶着;比如受过高等教育的第三代所关注的问题已全然改变;比如大家小家都还是遵循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的定理;比如家庭中多多少少有像老四那样的“零余者”(这个词从我脑子跳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惊,因为这是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而郁达夫就是富阳人,有一种“你曾经肝过的论文终于回来报答你的感觉”)就像dabiao所说,“家庭可能是普通中国人生活中最核心的单位。
春江水暖展示是大家族的生活的一个切面。
阳阳说“亲人就是我为了你活,你为了我活,真是吃力”。
飞速发展的城市化、人口的快速流动,让传统的大家庭有解体的趋势。
在大城市的年轻人,越来越原子化。
因为吃力,所以一部分年轻人选择自己一个人过着可能也挺好。
我觉得家庭可能是我们和真实生活的一个联结,是一条安全绳。
在绝望的时候,它可能能让我们不至于跌入虚无的深渊。
我不知道它提供的生活的意义是否真实,不过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讲,至少它是有用的。
“同时这部电影也戳了很多家庭的痛处,果然大家的不幸也是相似的哈哈。
大家和小家,养老和育小,丧礼和婚礼,拆迁和买房……社会在走,我们也得跟着走,我们走不起来,就跟那位在菜市场的凡尔赛阿姨所说的那样,连下一代住的地方都没了。
我们选择的权利被赋予又被剥夺,我们面前的路真的是一条路吗?
仿佛只有失智的老人才知道她的去路,因为她已不在乎归路。
最后,去富阳吃鲈鱼计划已安排。
顾晓刚的野心在讲述浙江故事的“山水电影”系列卷中,他成功了一部分——镜头里的浙江山水的确有雕饰而不失韵味,却也面临着更为根本的考验——如何处理讲好本土故事、打磨叙事细节与人景搭配这一环环相扣的问题。
经典的浙江姓氏,熟悉的面孔与大量的杭州方言,乃至晚辈能听懂但不会讲方言的“亲切”设计,奠定了让人静下来观看的基础;亚运背景下的城市更新,给了富阳小城融入大城的流动性暗示,从而也为人物间发生的故事带来了较为饱满的背景;三代人、四兄弟、数晚辈的家庭格局,构成了“大城小事”的文艺片基本盘,尽管有点略失新意,还是需要肯定是:一个浙江故事,在一幅徐徐展开的浙江画卷中,讲得可圈可点。
比较明显的是,它的“姥姥中心”剧情框架模仿《一一》《喜丧》,摄影风格模仿《路边野餐》(尤其是十分钟的长镜头那段),城市更新的情节设计也有《三峡好人》的影子。
不过,它讲的确实是一个富阳的故事,准确来说,是一个围绕着鹳山四季这一时空与文化交融的中心而发生的故事,而且,取景的虚实比例达到了一种令人陌生的地步,细化到饭店这种空间也在现实中有迹可循,给人一种“附近的回归”之感,所以整篇下来入戏的地方很入戏,因为它的故事与真实存在的景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与朱元思书》中,吴均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起笔,描述了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笔墨转换最激烈之处,也有着四季轮转的意趣。
《春江水暖》的镜头、构图与场景调度惊为天人,空镜头的画面既有呼吸般的律动感,也有屏息凝神的构图设计,场景调度惊为天人,渺小的人在惊异未尽的图像中忽然出现,几乎达到了“人景合一”的境界,不愧被夸誉为“六百年后的《富春山居图》”。
电影是慢热的,尽管它有着激烈的冲突部分,却在整体配乐悠长婉转的基调调控下,不失从容,也不因抒情偏题。
配乐的风格很像林强的章法,洞箫与筝的加入奠定山水相逢的基调,合成器的运用则勾勒了四季变化与市井生活,后摇片段也延长了几个精雕细琢的情感镜头的情绪。
总体下来,画面的精妙设计不觉炫技,平日里颇有偏重的配乐也足够吸引人,音画交融下,意象的传达与浙江山水人文精神的“意蕴”产生了某种共鸣,但从叙事角度看,水平未免有高低参差之处。
不得不指出,有些叙事情节特别出戏——无论是江一的“奇思妙想”,还是姥姥的开口说话(还是棒读着的普通话),都像是一个年轻导演参考着前人家庭剧中的情节照葫芦画瓢,恰恰丢失丢失了他所追求的本土化精神的神韵,而沦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桥段”;电影简介是说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母亲,但是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老大和老三这两个比较有戏剧冲突的人物上,姥姥为什么中意老四的来源,甭管是电影的最后一个人物留给了他,还是直到电影黑幕,也无从得知。
晚辈的刻画也面临着同样的不平衡,顾喜和江一的剧情前期很丰满,可到了结尾也没见质的进展,阳阳和康康的故事一个像是名字上致敬《一一》的洋洋,另一个像是在刻画老三家的不容易,与姥姥祖孙间的情感联结到后期也莫名其妙,缺少巧妙的收束只会让观众感到过度的发散,结尾后辈所念的“姥姥的作业”也只是有本土化故事却又有前人捷足先登的半新半熟桥段了。
回到导演面临的更为根本的考验的问题上——如何处理讲好本土故事、打磨叙事细节与人景搭配,我们还有第三卷可以期待一下(第二卷似乎崩了)。
《春江水暖》对本土化故事与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是含糊不清的,但是能够讲好“浙江故事”,还描绘出既有市井烟火气息,又有山水哲理的“浙江画卷”,何尝不为杭州乃至浙江蓄势开创新的电影境界的大胆尝试?
春江水暖和悲情城市一样都以一个家族为描绘对象,试图描绘时间流逝中的一家人。
但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悲情城市的情感内核丰富的多,深厚的多。
而春江水暖则相当地流于外观,流于展示富阳的空间环境。
我认为春江水暖并没有真正学到侯孝贤的精髓。
侯孝贤是会用许多固定长镜头,是很少去强化情绪,深入某一个人的内心心底。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电影不重视情绪或心理,相反他的电影只是不在形式层面去干涉情感的描绘和传达,而是着重在通过各种方式丰富某种情感。
他不常去加强某一刻情绪的强度,而会去从最“基础”的层面将情感丰富后,再让这样的情感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慢慢释放出来,这种情感的悠长余味是他从小津那里学到的。
《春江水暖》是近年来比较高质量的艺术电影,这部电影自身非常突出的美学气质,不由让人联想起“江南电影”这个概念。
(上个月,苏州电影业协会举办了“江南电影大会”,并重提“江南派”的电影概念,结合苏州艺术人文影院放映联盟的成立,苏州电影业在艺术电影的发展上的确迈出了一大步。
长三角自古一体,在审美气质上更是相近相容。
由此让我想到的是,是否存在一种江南电影美学,而这种美学的外在影像语言表征与内在动力特征又是什么?
)当然,《春江水暖》与“江南电影”发生勾连的,不是因为电影讲述了发生在杭州富春江畔的三代家庭的人情冷暖,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突出的拍摄手法,与电影所喻指的卷轴画《富春山居图》之间,具有一种极为相似的动力学特质。
电影就像中国古代卷轴画一样,借由四季的冷暖变化徐徐展开富春江边的寻常故事,与这种美学特征最为符契的影像运动形式,便是侧面横向运动镜头。
薇薇安·索布切克认为:“当我们看到(镜头)运动时,它反映了我们自我意识中最基本的运动性,这种运动性内嵌于世界中。
”可以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富阳人,导演顾晓刚的摄影机运动/拍摄方式,体现出导演对世界的某种原初的、带有无意识特性的感知方式。
这种镜头的物理运动最接近于导演的日常运动与感知方式,镜头运动与我们自身在空间中的运是时一致的。
如果说存在一种江南电影美学,顾晓刚电影侧面横向运动拍摄的基本直觉,便是这种美学的最重要表征。
整部电影中有两处极为精彩的侧面横向运动的长镜头段落。
第一个是顾喜和男朋友在富春江边闲聊,男友江一打赌说自己游泳会比岸上走路更快。
(31`40``)导演在船上跟随游泳的江一,画面中岸边的风景依次展开,树木郁郁葱葱、亭台楼阁,还有游泳的当地百姓……上岸后二人沿着河边继续行走,最后搭摆渡船过岸(42`35``)。
十分钟余的长镜头不疾不徐,描画出富春江边的景与人。
第二处是(1`55``08```)顾喜的父母江边祈福,雪后的富春江,颇有韵味。
摄影机侧面的横向运动利用它的扁平特征和矩形边界,让我们将电影看成一个窗口, 就像坐在火车车厢里看外面的风景。
或者我们可以把这种侧面横移看作是中国古人翻阅卷轴画,从右到左或者从左到右的视觉动力学,与西方油画静止的、沉浸的、透视的观看动力不同。
西方电影所讲求的进入屏幕深处“幽灵之旅”,在这里变为在二维的影像表面卧游,空间从整个画面边缘慢慢呈现出来,如同一幅讲求“三远”散点透视的山水画。
摄影机侧面横向运动所带来的平面性以及人物在画面中有节奏的律动感,一方面将风景的连续性呈现出来,同时也把人物的“动态”(kinesis)——视觉律动——看作另一重要表现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在侧面横移的镜头中,往往是“景大人小”,人物不再是叙事的重心,而是环境的“点缀”。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先锋影像——艾格林的《斜线交响曲》——深受中国卷轴画的启发,华明在《西方先锋派电影史论》中对中西方绘画对先锋电影的影响的分析颇有见地,他认为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绘画更加接近电影。
此处有待展开。
) 电影动力学具有方向性,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属于一种垂直下坠的电影。
(在所有的攻壳机动队系列中,影片的开始基本上都始于某幢高耸的建筑物,主人公草薙素子在夜幕下俯视着城市里的一切,随后镜头从草薙素子切换到整个城市的夜景。
而在影片结尾处,无一例外的,总会是草薙素子再次来到一个任意空间的高楼之上,自由落体,消失在熙攘的夜色之中。
草薙素子的每一次坠落,包括真人版里面的下潜,都是对这个城市的一种纯粹感知。
)库布里克的电影动力属于垂直于屏幕的变焦进-出(zoom in or zoom out)。
阿兰·克拉克和格斯·范·桑特各自拍了一出名为《大象》的电影作品,两部作品都使用了跟随镜头,镜头一直跟在不同的人物背后,籍此形成沉浸式的透视方向。
而《春江水暖》则是借以侧面横向运动,获得了平行于影像表面的水平动力学,这也是江南电影美学的内在动力机制。
《在富阳》日行千里,高铁就是马车这全部的身外之物,沿途的城市村庄都像一次皱缩的仓促的无所事事在北京,在燕矶,在富阳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并没什么两样活着,走路,相信世界间或怀疑在每一个夜晚躺倒,又在清晨醒来周而复始,如同牺牲譬如这一次,你兴之所至下鹳山公园,望江,吃鱼看一叶扁舟,在渺渺山水中走神傍边有剧组在拍电影,说着方言春夏秋冬过去了,时光漫长
(不算影评 算看后有感 写写我的富阳)我们全家搬进富阳市区的那天晚上,深夜,在大桥收费站边发生了车祸。
我躺在车后座睡得昏沉,大概听到外边大人的争吵。
然后车子再开动,有人抱着我扔在新房间的床上,祭神的猪头,三只香。
第二天醒来,我已经算搬进了城里。
从搬进新家那天起我每天晚上偷偷哭,大概哭了一个多月,最怕无聊的大人问我城里好还是乡下好。
后来长大点,我知道真正的城里还要是杭州,甚至北京,东京。
富阳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
小到哪种程度呢。
我常从城西的家一个人走去城那头的图书馆,公车大概十二站路,路上可以沿着富春江边走或者穿过旧市中心喧嚷的街道。
如果是坐2路车晃过去,大部分时间我都会把脸贴在窗玻璃上数路上新开的商铺。
车子会经过影剧院,转过路口就是黄金大饭店,然后是人民医院,最后在鹳山脚下把我们放下来。
我去鹳山公园对过的图书馆借书,中午十一点半闭馆就去附近的面馆吃碗面再背着书包跑去鹳山上坐一会儿。
那么多年过去,现在还是那样。
清早甚至因为图书馆还未开门,会坐在鹳山顶上看一堆老头打太极拳。
几年前,鹳山那棵樟树树杈上挂满过祈福的红布头,树杈很高,布头上写得什么也看不到,只知道它们被某些人许过愿,挂上去,寄希望于一棵三百年的樟树。
那仿佛是人类的蠢具象地挂在枝头。
它们什么时候被摘下处理掉的我也不大清楚,大概现在也不准那样做了。
但是上次经过那里,还看到树身上贴着红纸,是给出生多病的孩子祈福。
我停下来看了一会儿,纸条上的字翻来覆去地念了几遍。
樟树能不能保佑这座城市里的人,大家心里都有点清楚。
但跟每一座普通城市里的人一样,人生里的不如意甚至想要一棵树来一起分担一点。
饮食男女,婚丧嫁娶。
无非是那点事,无非换一个家庭,换几个主角的名字。
就是这次的故事刚好发生在黄金大饭店而已。
母亲大寿的夜晚,饭店忽然停了电,祝祷词还没有说完,母亲中风病倒。
开头就很像一种人生的隐喻,幸福没有尽兴的道理,其中必定糅杂悲哀。
四兄弟商量谁来赡养老年痴呆的母亲,开饭店的老大看起来最有钱,但钱借给妻弟有去无回;二儿子是渔民,拆了迁,现在不过住在船上度日。
三儿子带着自己患唐氏综合症的孩子,还是赌博成性的“烂人”。
小儿子是长不大也成不了家的巨婴。
但大儿媳妇问母亲,你那栋旧房子以后给谁。
老人说,我给小儿子,他总是陪我。
后来就像是无可奈何,实在是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将母亲送进了养老院。
躲债回来的三儿子接她回了家照顾。
那间屋子窄小逼促,他患唐氏综合的儿子永远坐在餐桌边念念有词,母亲则呆滞,像个没经过出厂检测的故障残次品。
他白天照顾他们,晚上靠出老千设赌局骗钱。
终于有一天警察上门,三儿子被抓,母亲失踪然后去世。
结局停在从墓园出来往下走的众人身上,像是踏青郊游后尽兴回家。
那又像人生的另一种隐喻,悲哀里一定还有三分快乐。
最后小儿子在阶梯上停下来,戴上三哥送他的墨镜替他回望了一眼母亲的墓园,就此就全剧终了。
但我们几乎可以一下子认出来,故事远没有结束,除非这个家族像马孔多一样被一阵风卷走。
他们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又将再继续那样子循环,是幸福中悲哀还是悲哀里快乐,全看运气。
我们每个人也是那样。
那大概是家庭电影的迷人所在,我们从某一帧里可以认出一点自己。
何况这个故事整一个落在我生长起来的那块地方。
小学时候每周末赶去实验小学上兴趣班必要穿过鹳山公园,放了学再穿回来,贴着富春江边走,一年四季有游泳的大人。
我六年级开始近视,趴在石栏上远远看见水面上游动的事物,会以为是水鸭,近了才发现是人。
我从来怕水,不知道游泳的快乐在哪里。
石栏上晒满棉被,有矮小裹足的奶奶舒舒服服趴在自己的被子上晒太阳,我向她借一角,同她一起趴着看水面上游过的人、堤岸上正要下水的人。
那就像江老师同顾喜比赛,一个游泳一个走路谁能更快到达那头时候,岸边那些人的模样。
但那个一镜到底太长了点,镜头像船,游过鹳山脚下,绿色丑陋,水面无聊,最后上岸后拖着手说话的情侣也没滋没味。
我会想起我和那个奶奶的午后,那时候我刚从书里读到,眼睛所看到的晚霞是天空八分钟前的模样。
我和奶奶在那种过期的美底下,像两块被晒软的糯米年糕,黏在世界上。
我长大的这几年,富阳常在拆拆建建。
我家在富阳市区的那间旧房子是爸爸在我出生那年心血来潮买下的。
九十年代末那块地方除了那栋房子,只有连绵的田地。
这几年富阳各个角落都在拆迁,那个老小区一直没有动静。
周遭都竖起新式大楼以后,只有这一小片像块不知廉耻的老年斑坏在脸皮上面。
我念大学回来一趟常又觉得哪里变得不太一样。
今年刚回国,朋友开车带我路过秦望附近,已经拆得认不出什么了。
那些旧楼和过去满地的野花一个道理,阻碍了城市向前推进就要被摘下。
电影里在拆迁楼里捡到情书的拆迁工人,一字一句板正地将它念出来,破损墙垣和沙砾中间,过去的生活温柔体贴得消亡了。
那像一段悼词。
我妈妈前几年又再装修了一遍我们的旧房子,她喜欢它,像喜欢她的第三个孩子。
每次和我或者爸爸闹脾气,她就会逃回旧房子,抱一只茶杯躺在房间里舒舒服服看一晚上电视。
第二天她就痊愈了,会回来给我们做早餐。
我说妈妈你知不知道,心理学上称那叫“恢复壁笼”。
我们的旧房子是你的恢复壁笼吧。
她不懂那个,她只是喜欢她住了十年的老房子,那是“家”这个字的具象,不是几万一平的商品。
我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把整座城市换了一遍新,我们还是不是我们自己。
导演大概想说,山水是永远不变的。
世道人心会变,山水永恒不变。
我们的那些琐碎故事像富春江水流过去又流过去,最后在某处和大海里面其他城市人的心事交杂在一起。
潮汐来临又涌回心头,读起来都一样涩咸。
鹳山会知道我每次坐在它顶上发呆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吗。
会知道为什么我那么有空把郁曼陀故居当“鬼屋”,常常试胆量进去看一眼又跳出来是在玩什么?
但只要它在那里,至少我都想得起来为什么。
那是山水存在的意义。
我永远不想动情地说我多爱我的家乡,那是件很不酷的事情。
它不比任何其他城市动人,所以我常无话可说。
我在距它七小时时差的地方回忆起它的时候,只会想起那些趁着晚风的街边散步,迎面走过来的昏暗面目,车轮翻起的灰尘,城市十年前就失去了星星。
但富春江是它的性格,有“此水不现尸首”的柔软,收容过我所有心事。
阳光穿透过薄雾的空气,散落在云层、树荫、水面上,富春江上几艘渔船缓缓驶来,而江畔的百姓悠闲、浪漫的生活。
镜头徐徐移动,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杭州家庭的生活画卷。
以往对长镜头的关注更多聚焦于巴赞所说的长镜头美学,以一种形式的,艺术的表现来增强整体影片的真实感与设计感。
而在《春江水暖》这部影片中,长镜头不但为整部影片增加了诗意的蕴意,也承担了影片叙事结构的暗示与调节作用。
影片的整个故事可以简单分为三个主要情节,而长镜头的使用则与每段叙事形成了巧妙的闭合,仿如一条衔尾蛇,达到圆形运动的效果。
一、竹外桃花影片开场便是一场隆重的庆生宴,在相互问候、觥筹交错之间,导演利用一个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交代了基本的人物关系。
老太太和以四个儿子为核心的四个家庭,也包括群像如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领导等。
为了凸显出场面的热闹、喜庆,在声音层面设计了传统民乐配乐、杂乱的环境音,嘈杂的人声来丰富观众的声阈。
而在视觉层面则有装潢与摆置的搭配,利用红色来烘托氛围,餐厅内人们忽站忽坐,来回在镜头内穿梭,镜头缓缓平移,包罗下所有的元素。
甚至导演还特意加入了停电的元素,给原本就热闹的场面又多了一些慌乱,人们不停扇动扇子,烛心的晃动,闷热与烦躁感也提醒着观众。
此时利用长镜头开篇,徐缓的镜头移动却与画面内的人物移动,镜头内部剪辑速度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般来说观众对于长镜头的心理预期为两种,一是画面内容与镜头移动速率相近,或都是激烈的运动,或都是和缓的深入。
此时的镜头运动便以更具形式感的艺术表现来填补观众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一种情绪的高潮。
二则是多以固定长镜头来集中表现画面内容,如早期电影《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则都是采用这种形式,但也不排除存在早期技术限制的可能。
可进一步来说,长镜头追求的纪实美学便是尽可能达到一致性效果,要么是画面与镜头运动的一致性,要么是人眼与镜头所处的一致性。
但《春江水暖》的长镜头处理则违背了这种惯例,目的似乎在预示着一种矛盾与对抗的产生。
随后我们得知,老太太因为太过激动而送进了医院,由此便是第二部分生活琐事的展开。
再反观这个长镜头,它在开篇起到了两个效果,以舞台化的话剧表演方式让所有重要人物依次共同出场;利用镜头形式与画面内容的冲突交代叙事矛盾的开启。
犹如人群之中个体的生活与命运逐渐显现,竹林之外有三两只桃花渐渐盛开。
二、冷暖自知整部影片的主要叙事段落都集中在第二部分之中,从四兄弟各自的困境出发,老大家赡养母亲使生活负担加重,女儿又排斥父母安排,执意追求自己的幸福;老二家由于拆迁只得暂时住在渔船上,儿子结婚在即婚房成了一件难事;老三带着心智不全的儿子,躲避外债,自身难保;老小37岁还一直单身没有成家。
好在随着生活的继续困境一步步得到化解,从而心结也渐渐打开,当一切都在变好时,死亡来临。
在这其中长镜头的使用着实为之称妙,不仅镜头运动与声画配合巧妙,更在叙事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影片三十分钟左右,开始了一段十二分钟的长镜头,描写了老大家女儿顾喜与男朋友江一在富春江边散步聊天的浪漫场景。
采用卷轴式东方美学形式将镜头横移,跟随两位年轻人漫步,无论是声音亦或是画面都给人一种唯美至极的感受,“空气”的处理在这一片段中得到较高的运用。
费穆导演曾谈到过:想要创造剧中的“空气”可以有四种方式,其一,由于摄影机本身的性能而获得;二,由于摄影的目的物本身而获得;三,由于旁敲侧击的方式而获得;四,由于音响而获得。
很显然影片都有所涉及,长镜头本身便是最具诗意气质的表达,加上画面中的江畔垂柳,一对青年谈天说地,进一步加强了效果,而最重要的是顾喜的独白,她一个人沉浸在话剧的台词中,面对简单的画面,观众也更倾向于关注声音。
这些元素都增强了“空气”的创造。
如若从叙事结构来看,此处为叙述的一个转折。
与该镜头产生互文效果相互呼应的是穿插在其前的另一个长镜头,家里四弟被安排与相亲女孩见面,顾喜也和男朋友一起在江边散步。
这两对男女仿佛处于一个时空,彼此之间的对话又互问互答,但两方的情绪与心境则全然不同。
当镜头切到顾喜与男朋友在亭中聊天时,虽然谈话内容依旧与上一个叙事段落相联,可是时间却不再相同,时间在这里被处理了。
因此这个长镜头是一个叙事的新篇章,在此之前是困境的显现,生活的艰难还并未完全表现,加之这个长镜头的浪漫化表达,观众都依然沉浸在生活的平静与安逸之中,而随后矛盾加剧,一地鸡毛的窘迫便显现无疑。
那么此时长镜头的作用是推动前期的美好达到峰值,在观众心理情感最丰沛之时,而展开之后坠崖式的变故与冲突:催债变本加厉,危险重重加重;买房借钱一筹莫展,儿子婚事受阻;女儿的男友遭受母亲极力反对,生活又仿佛霎时远离诗意,陷入囹圄。
所有的山雨欲来都会有所联系,暗流涌动,只是导演用诗意的镜头表现淡化了危机的沉重。
大卫·波德维尔曾说:“叙事必须揭示联系,预示联系,以及隐藏联系。
”而如何处理这种联系,或许长镜头融入叙事会带来结构上的提示。
有时往往克制冷静的镜头表达会给人更大的冲击力。
拆迁是个体生命在面对社会话语时的一种无力对话,导演使用了两处长镜头来处理拆迁的影像表达,第一次是一个空镜头,没有主题,只有残破的墙壁,窗棂;而第二次老二两口置身于大吊车前,目睹了一截矮房的轰塌。
镜头都处在废墟边缘,没有介入其中,而只是静静地像墙上的苍蝇,客观理智地记录下一切,在面对失语的失衡时,个体的形象就是一种对抗,只需这个渺小的符号,就可以给观众带来无限的张力。
废墟是指向过去性的时间,时间将生活其中的主体退向了绝望。
“理智并不是感情的敌人,相反,理智利用了情感而情感也充分利用了理智。
”而这里长镜头突破了媒介的作用,成为了武器。
三、蓬蒿满地直面死亡,带给了所有人重生的勇气。
在影片结尾,所有的问题都化解了,阳光依旧,富春江依旧,生活依旧。
四个家庭在墓园的台阶上层层走下,预示着下坠的生活,此时的下坠是更为真实、更为踏实的生活,他们看到过、梦想过的空中花园都已不及眼前的净土悠然。
他们此刻或许会惊喜于富春江畔“蓬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鱼上时。
”由此整部影片又回到了最初的一家人,“生日—生活—生病—死亡”叙事在时间的流变中,周而复始,我们跟随镜头的圆环运动,在浮沉的四季游荡一回。
但是长镜头参与叙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情节冲突较为强烈的影片来说,过多的长镜头使用会减弱矛盾的冲突感,会给人一种情感滞留的幻觉。
而这种状态对于诗电影却有很好的表现效果,在《春江水暖》中叙事情节的环环揭示与推动,在不疾不徐中平铺展开,观众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验故事的讲述,利用长镜头圆环运动,会给观众带来不断地答案与惊喜。
[1] 大卫·博德维尔:《电影诗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10[2] 黄爱玲:《诗人与导演费穆》,复旦大学出版[M] 2015[3] 李啸洋:《运动,诗学与时间晶体:毕赣电影美学的生成机制》 齐鲁艺苑[J] 2018
7分,顾晓刚这部成长还挺快的。如山水画一样,讲家,其实是讲家族,或是辐射更广,都是更东方文化式的。好的地方很惊喜,但遗憾的部分也挺多。比如游泳那个长镜头确实用得很有心思,会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激动。看导演下一部吧,希望看到更多变化和成长,尤其是节制
看了三天,今天看的时候突然觉得有了温度。先说缺点,非职业演员和这么复杂的调度相性实在不佳(语言到不是问题),而且完全“无表演”,前两天看得非常痛苦。但今天看得就很愉快,因为窦唯的“山水风”音乐和本片的相性实在是上乘;他的音乐常和影片有种“平行结构”,就是电影拍电影的,我演奏我的(比如《我们俩》),但这次用得实在是好,而且不知道选曲的是谁,把他绝大部分专辑都听了,我很感动。长镜头的使用上也营造了两层含义,一层古意一层今意,古意大致是“富春江图”,今意就是人们的生活;横着来拍,像幅卷轴。技术方面还有待提升,但人文情怀方面已经很不错了。总的来说,佳作。
镜头干净、清爽。最喜欢那艘富春江里摇曳的小渔船。随着镜头里一年光阴的流转,我爱上了这个江畔小城的春夏秋冬。看短评很多人说故事太琐碎,我想家庭生活的本质也大抵在此,不可谓不切题啊。长镜头很好看,每一帧都是享受。但是顾喜和江一的故事线真的让我喜欢不起来,感觉他们俩每次出现都好尬好做作...
就算当风光片看也很折磨 匠气和模仿欲都溢了 那些意义匮乏的长镜头看得我脑壳疼 整体都太无聊了 太太太做作了 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不愧窦唯配乐,搭配精致摄影,四时更替下的城市“有机更新”,万物流动生长,亘古如此,湍流不息的富春江见证历史的流淌与逝去。整体看起来很美,但也仅止于此了,剧本能否紧凑些?笔墨匀分给大家族群像,难免神散形也散,不是笔触散淡就可称之为“散文电影”。意欲表达太多(新导演的通病吧),强行塞入画作概念并演绎阐述,与本片最大亮点的日常色调并无关联。长镜炫技为主,两人江边漫步+游泳十几分钟是为凸显「画卷」的平移感吗?更不消说做作的念白腔,年轻一辈的戏都是减分项,若改成全部方言更佳(奶奶又是普通话,全程语言系统混乱)。
出字幕前就一定是个4星片了,国产片能找点有电影感的片都费劲的要死。(打两星的我看了,普遍阅片量高不过1500,嘿嘿)。窦唯配乐好节奏有点怪,不是差,就是怪。阿德勒的中国多子模式,老大勤恳,老二朴实,老三投机,老四幼稚,这点是我非常喜欢的。友邻里好像只有王老师和陆老师给了高分,这么多年跟陆老师的口味还是很像。品名:樟树那一段,叫个好吧,那个摇镜头,值得顶满了,虽然男青年说话的感觉怎么都像杨公电影里的人物哈哈哈哈哈哈。不同的认知人群对于同一颗树的表达与评价。年轻男女漫步在富春江畔的时候,把女孩嘴里的话拍成画面,就是费里尼的梦。人物一开始只能远,而后越来越近,如果一开始就近,那么缺少拉进时的入境。不过吧,远到不了惊艳的程度~只是欣喜罢了。
#72nd Cannes#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颇为惊艳的作品,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有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视觉上来源于侯孝贤、贾樟柯,“中国民族电影语言”。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杨德昌和小津安二郎,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堪称年度惊喜之作!
极其喜欢这种从最普通的生活中提炼出诗意,进行再造现实的电影。在如今的处女作当中,多么难得看到一部不去贩卖苦难,不去拍摄空洞的意识流电影。在银幕的真实当中,细节里处处蕴含着鲜活的情感与对生命的思考,最难得的还在于将它同极其富有东方风格的视听美学结合在一起。顾导前途无量!(顾喜的女演员演技简直是败笔)
哗众取宠~
春江水暖,夏秋冬春,富春江水养育一方人。影像如墨绿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又一青年导演精准洞悉城市与环境,生活与人情的电影,但没想到是如此高水准的生活流大作,这样的故事才真正属于世间百姓百态。也没想到这些角色是可以被表演出来的,可想而知演员的状态要有多自然才可以做到这样从容地讲述。
6/10 意象很美,也能看到导演的企图/野心,山水画卷般的富川江畔及社会环境下的四兄弟的家事。唯一的三位专业演员非常的出戏,尤其是大哥家恋爱中的姑娘这个选角实在是不好,表演及她的台词都做作难受,傻白甜,漂亮但缺乏魅力。奶奶是戏腔,还有文艺腔的滔滔不绝的英语老师。姑娘和英语老师这对情侣在一起的关系就像显摆的男人游泳后两人走在阶梯上,女人故意无意走在低一层的阶梯上,女人低下来了,自然男人显得高大了,握着手时女人要弯着肘又一层的像男权低头(可能我想多了hh)。导演和编剧还较轻涩,尤其是要完成这部难度还比较高的作品,叙事的剪辑顺序似乎还可以调整,影片冗长观影艰难,展现的社会问题没什么新意,家庭温情则应和着这种诗情画意的风光,不同阶层、年龄层的人们之间的差异蛮有趣。2个半小时可以再剪掉一个小时吗。08/02/2019
差不多是一一类的家庭故事(也就是影迷呼唤许多年的中国家庭故事),20年后终于在大陆上演了。城市的无序新生,与家庭的内部崩溃,同步发生着。我们曾在岸上看风景,电影变成了在江上看人间炎凉,是否有大师和经典的影子,是否追寻传统山水卷轴画并不重要。非职业演员几乎没有露怯的,令人信服。小年轻有一些文绉绉的对白,但似乎也得到了合理解释(话剧社之类),而漫长的拍摄周期,拍出了富阳的四季交叠和时间流动,包括长镜头的设计与完成,作为新手实乃不易。以及,在老三去养老院那段看哭了。
影片從侯孝賢、楊德昌等的多種關於多子家庭的電影中汲取了相當程度的資源:四兄弟雖然分家居住、維持各自的核心家庭,但血緣家庭的力量仍起到重要的維繫和牽絆作用。製片人映後云,法國左翼報刊將這部影片理解為社會批判電影,矛頭指向當代中國人的“唯利是圖”(父母強制婚配,眾人冀望從拆遷中漁利,均繫於此)。但相對於內容,作者在這三部曲之第一部中主要探索的還是影像的形式,即從卷軸山水畫中得到靈感的、以“非消失點透視”進行時空轉換這一長鏡頭語言(它指向一種無限宇宙的時空觀)。闌入的話劇腔表演、拆遷工人朗讀信件和一家人念悼文的片段,破壞了影片的自然和日常感,但也明確指示了作者試圖構建的某種文人電影的氣質。2020年12月9日18:00於北大圖書館新東館南配殿,MFA藝術放映“新風:青年導演長片”單元,製片人、藝院李道新映後。
对长镜头有多大误解啊这是。(既无调度,又无内容)。孙女凑上去跟奶奶用气声说“奶~奶~,我喜欢上了一个人~”的时候我整个人一激灵,不受控制地说了句哎哟卧槽。
主角其实是富春山水,人物是配角,就像中国画里面的人物,已经成了“道具”,成为了水墨丹青的一部分了。就人物塑造来讲,有点江南水乡版“喜丧”的意思,家庭啊亲情啊都得接受生活的考验。不过到底是江南,柔和了不少。挺有质感的一部电影,嚷着方言,极具生活气息,好像基本都是素人演员,导演水平不赖。
像是一幅山水画一样舒服的电影。看电影之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富阳人拍的富阳故事。几乎全程都是方言,富阳话比杭州话听起来更有吴侬软语的味道。我的家乡新安江就在富春江的上游,新安江和兰江交汇成富春江,然后一路东流成为钱塘江。江南流域的错综复杂、交汇融合在别人看来繁复得很,但是对于依水而居的人眼里 却早已经是如数家珍。以富阳顾家为一个缩影,讲述了现代富春江边人的生活状态。据说电影是按照一年四季来拍摄的,电影呈现的四季更迭感在我看来比较弱、顾家四个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反而刻画得更深一点。让我觉得仿佛就是看着自己的长辈们的感觉,江南的小镇的家族关系就是这样的,家长里短、爱好面子、虽然有些金钱瓜葛但是亲情的粘性很强。导演对于几个长镜头的运用也非常娴熟,一点都不像是学服装营销然后半路出家的人。
觉得好遗憾,导演初出茅庐就匠气那么足,恍惚有点像在看这两年的斯皮尔伯格文艺片加上毕赣的镜头走位和杨德昌一一的剧本,但又比起三者都不如。通过古代意象拍一部现代杭州富春江画卷的想法本来很期待,不过成片惊喜不足,反而在一次次的连续横轴长镜头里找不到first新人应该有的粗粝犀利(参考中邪/心迷宫/四个春天那些做得更好的)
真实比审美更重要。艺术与现实两部分其实都可以展开来做出好作品,但彼此太割裂了。顾喜和江一两个演员完全没有弥合两部分的能力。同时觉得导演给了自己和观众一个居高临下的视角,个人特别反感,普通人五味杂陈的生活并不仅仅是小布尔乔亚所谓艺术表达的点缀。
开场宴席长镜头借鉴《海上花》,剧作有《一一》的意味。有侯孝贤和杨德昌的影子,但散点叙事风格可能更偏侯导一些,有些情节是不经意间交代的,有些是无疾而终的。非职业演员都很好,那对年轻人倒显得像是硬挤进去的,除此之外,整体镜头语言和配乐都很好,拍出了富春江的气韵,可称之为《杭州物语》。
这片子打三星以上的不是土鳖就是假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