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名利场,暴露了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没落贵族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等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各种拜金主义,追逐名利、权势利禄,在悄然滋生!
蓓基·夏泼,是酒鬼图画教师和穷女舞蹈演员的女儿,她的目标是获得财富和高贵的社会地位。
蓓基不择手段,谄媚奉承、走小道钻后门,飞上高枝,与美丽乖巧,生活富足,安于天命,渴望爱情,愚笨善良的爱米丽亚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条截然不同的女性路线,在一场名利场中,无情地揭露了封建贵族荒淫无耻、腐朽堕落的本质和资产阶级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虚伪面目!
先讲原著,名著就是名著,黑莲花和白莲花的双女主设定在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过时。
女主蓓基非常有意思,就是女版的漂亮朋友杜罗瓦,她是穷人家的女儿,尝过贫穷的滋味,所以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钻后门,飞上高枝,她的性格狡猾奸诈、邪恶自私、虚伪放荡、她道德败坏、诡计多端,妥妥的一朵黑莲花。
另一个女主艾米利亚是富家女,是一个恋爱脑白莲花,一辈子爱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乔治(乔治喜欢拈花惹草,还打算跟蓓基私奔),她家破产是她公公干的好事,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丈夫。
她丈夫战死了,她还一门心思地带着儿子守寡。
艾米利亚有一个爱她至深的骑士型守护者杜宾,杜宾是痴心男子的典范,一心一意守护艾米利亚,爱着艾米利亚,几十年如一日。
作者写得非常讽刺的地方是蓓基促成艾米利亚和杜宾有情人终成眷属时,杜宾对艾米利亚的骑士式爱情却消亡了,就像火焰熄灭一样。
其实奉献式的爱情真正得到满足的人,是奉献者自己,并不是被他奉献的女神。
回到电影,改动太多了,人物方面把黑莲花的蓓基刻画得正派且有情有义(原著中,蓓基什么人也不爱,甚至包括同她命运相联的男人。
每个人都是为她而设的阶梯,沿着这种阶梯她可以步步高升,既有钱,又有势。
一旦她不再需要这个人了,她会毫不顾虑地将他一脚踢开),最后还恋爱脑了一把。
电影里把名利场的周旋上升刻画成蓓基成功当舞女,这……原著又不是百乐门风云,而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啊。
我觉得改编得挺失败。
优点是电影的画面挺美。。。
名著改编,最基本的一项:尊重原著,很多改编电影都做不到。
既然编剧这么有表达欲和创新欲,可以自己去写原创剧本,何苦糟蹋名著。
夏泼培姬是我在中学时代读过的名著中,最有心机,有头脑,有情商,也有手段的女人。
她不会向命运屈服,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一门心思往上爬,说实话,无论是戏剧,还是现实,我其实并不讨厌这样的人,甚至会钦佩。
在原著中,最有印象的就是她那一双滴溜溜不停转动显露自己欲望与野心与头脑的绿眼睛。
所以我很庆幸比起原著她孤苦无依,丈夫离开,孩子不爱的悲惨结局,电影给了她一个好的归宿。
电影中的她,一开始会明明不舍,但为了生存,卖掉母亲的遗画,也会为了报复不尊重践踏她多年的修道所,把字典扔在地上故意羞辱。
“报复虽然不对,但这是天性使然。
”我喜欢这句话。
也会害怕伤害艾米莉亚,在战乱之时情商高的立马改口说艾米莉亚的丈夫一定不希望她出事,安慰冲动的艾米莉亚,最后鼓励艾米莉亚去寻找真爱,促成和都宾的一段姻缘的,也是她。
我喜欢这样城府又有头脑的夏泼培姬。
她不是傻白甜,甚至很腹黑。
但我喜欢她。
庆幸电影给了她好的结局。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觉得自己可能会很讨厌Becky这样的拜金女,但看到后面却逐渐的被Becky强大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虽然很多人说原著里的Becky是一个残酷冷血的自私女人,但电影里的Becky却果敢又聪明,而且非常重情义。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幕是当敌军就要攻破比利时的防线时,大家争相而逃。
这个时候一向冷静的Becky却放下了理性,选择留下来陪闺蜜度过难关。
只因Amelia是在她最黑暗的时候唯一的朋友。
虽然许多人(包括看电影之前的我)都鄙视或厌恶Becky的各种行为:利用自己的美貌钓有钱的贵族单身汉,撒谎(捏造自己的家庭背景),耍小聪明等等。
但是看完电影后我逐渐能理解她的所作所为了。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底层的女人们压根就没有什么机会去翻盘。
别说是穷人了,就连有钱的商人们也因为自己的平民出生而得不到他们梦想中优厚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无论你是多么的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甚至和有钱人一样从贵族学校毕业,都改变不了你不是贵族的现实。
名利场里的贵族们丑陋而又可笑,sir pitt crawley一家虽然是老贵族,但生活却没有贵族们该有的优雅。
乱的和猪窝一样灰暗的房子,粗鲁的语言,不得体的衣服等等都和我们印象中的贵族世家大相径庭。
但他们的身上流淌着”高贵”的血液,只要报上自己的姓名,名利场的大门就会对他们敞开。
无奈,依附贵族男人而攀升的道路,或许是Becky唯一的选择了。
Aunt Crawley说她是一个会投机的聪明女孩,的确,虽然经历了几次失败(和Jos sedley)和他人的冷眼,但是Becky的心中从未放弃过实现阶层跨越的梦想。
这种对于梦想的执着和坚毅的个性换做在现代,Becky或许会是一个事业非常成功的女孩。
故事的结局让人看得有些心寒,Becky最终来到了她想要的阶层,丈夫的鲁莽和冲动却又毁了一切。
Rawdon举着那张一千磅的契约,控告着她的不忠。
但他或许忘了,债主来讨债时他们一家的狼狈不堪。
如果不是Becky在贵族中闯出了一条路,他们家或许只能和Amelia一样住在落魄的房子里。
Rawdon是软弱的,他并没有在一开始阻止Becky进入贵族的圈子,并且从中获得了好处(男爵帮他安排职位)。
Becky和Rawdon是否拥过爱情?
从电影里看我觉得他们曾经有过,就在Rawdon即将奔赴前线的那一夜,两人眼中泛着的泪光道尽了不舍。
但就像那句古话所说的,平贱夫妇百事哀,没有了来自家庭的金钱支持,爱情也随之破灭。
Becky在镜前梳妆的那一刻,两人或许都知道踏入贵族的圈子意味着什么。
从那一刻开始Rawdon就已经向现实妥协了。
电影的选角真的挺好的,Reese Witherspoon很适合Becky Sharp这个角色,身材娇小,精灵古怪,有着金发碧眼和让人为之沉沦的甜美笑容。
Jonathan Rhys Meyers饰演的George也有那种自命不凡花花公子的气质。
Amelia的天真浪漫和单纯也被演员很好的展现了出来。
名利场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是电影改编的真的是有些一般。
电影的节奏实在是太快了,叙述很拉垮,如果不是因为事先看了scholastic出版的vanity fair,电影的剧情可能会看的一脸懵。
名利场中的那种奢侈与浮华个人感觉也没有特别好的展现出来。
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去拜读一下原著,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
本来想给三星的,不过被爱奇艺死贱死贱的速度给折磨得抑郁了,两星足够了。
想以电影的方式来快速了解名著真的越来越难了。
明明夏普是个很坏很坏的女人,为什么搞得这么深情款款大义凛然充满智慧善良真诚?!
还没看到结局就已经不想看下去了。
这样拍有意思么?
真的没有多大意义。
从一开始看就无法把剧情和英国联系在一起,怎么都像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美国。
影片欢快的基调也有点让人出戏的冲动。
萨克雷明明是要抨击社会好不好,不要这样煽情励志行不行。
既然从本质上都变了,干嘛不直接换个名字啊。
这个名利场的关系到底有多大,我也没觉得这里的世界多浮华。
换个温情些励志些的名字呗。
不是说改编就被改编的好不好,最起码有些原则啊!
要是改编了百分之九十还叫改编,那就真没意思了啊!
虽然没读过原著,不过对这个故事在看电影之前已经有所了解。
想起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抱着19世纪前后欧洲的文学狂啃,废寝忘食,常随着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潸然泪下。
也许是读得太多了,受那种文化感染,让我喜欢写信,也喜欢古典音乐……大学学外国文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经在讲课中提到很喜欢奥斯汀的作品,虽然都是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但那种生活着实让人向往:故事中的人物不用拼命工作,而且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参加舞会茶会,年轻漂亮的少男少女在风景优美的田庄或林间漫步,谈论艺术和文学……不过故事里真正揭示的掩藏着的社会本质却没有一点浪漫的成分,完全是残酷的现实。
有时候觉得能在20岁前读大量文学作品是种难得的幸福。
记得以前在一本类似《学习的革命》的书中看到过,在高中时代读大量文学的书籍,很容易被它们感染。
那是心灵未受世俗沾染的年龄,单纯的灵魂总是富有同情心和火热的激情。
即使我们对主人公为什么有那样的命运还一知半解,也不妨碍我们去感受他们人生的喜怒哀乐,把自己完全融入另一个时空的故事里。
那种感觉让人陶醉,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生的财富。
如今学了文学知识,阅历不断随年龄积累,看到什么作品都不由自主地按社会背景、人物性格、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边看边分析,实在是感叹教育的“伟大力量”,已经把我的思维方式完全改变了——也许会认识得更深刻更全面,能更清晰地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但年少时那种浪漫和激情却越来越淡了。
看之前总觉得《名利场》是一部会让我流泪的故事,但眼泪最终还是没有流下来。
我喜欢女主人公那种坚强的性格,开朗乐观,对生活的未知会用勇敢去面对,可惜她生不逢时。
她聪明伶俐,极有才华,但因不好的出身而无法进入上流社会的生活。
她努力地想改变命运,但失败了;努力地想要生存下去,然而她得不到体面生活的权利。
她的母亲是有名的女伶,为了摆脱这种出身的阴影她运用自己的才智抓住每一次机会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最终还是被残酷的世界逼回到起点,重新演绎着母亲的命运。
为此她失去了丈夫,在他的丈夫抛弃她的时候,她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我印象深刻——就像所有想追寻更好的生活,在命运的摇摆中挣扎的却最终失去了一切的人一样,她发出了对社会的控诉,对命运的愤怒,然而即使有愤怒又能改变什么呢?
有些人被社会制度机器毁掉了,有些人崩溃了,有些人终于精疲力竭,无力再反抗了,而她也终于接受了现实,在她卖笑的生活背后掩藏起心中一道道伤痕。
她的好朋友爱米丽亚,那个心地善良单纯,为爱情愿意牺牲一切的女孩其实也是不幸的,她的丈夫乔治自私自利,在世界上最爱的只有自己,对妻子没有担负应尽的责任。
乔治的父亲是商人,一直希望儿子的婚姻能带来财富,而不在意儿子是否真爱自己的新娘,差点断送了乔治和爱米丽亚的婚姻。
爱米丽亚虽然最后继承了应得的财产,把她的儿子抚养长大,但家庭生活的坎坷折磨使她的生活也一直充满了苦难……两个心中伤痕累累的女人,为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为爱情不惜把自己燃为灰烬,然而最终都成为受害者。
结尾不是残酷到底的悲剧。
两个女人都找到了真正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我想这是作者一种期望的寄托吧,我们都希望结尾是好的,希望好人能有好的结局,不管我们知道的这世界是多么冰冷,至少最后我们希望感受到的会是温暖。
几个月前在书市上淘到一本英文原版的杂志,标题就是Vanity Fair。
很厚的时尚杂志,翻开它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的浮华生活的剪影……觉得自己终于还是无法避俗......时光流转了上百年,在不同的时空里,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又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在我们是主人公,我们心里清楚……
这就是由小说《名利场》改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
看完之后我觉得它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Reese Witherspoon的演技先放在一边,因为所有的错都不在她。
错就错在这个导演身上。
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Mira Nair是一个印度人(先补推敲她的国籍)。
她错误的将过多的感情放入了电影,而且是用一种生硬的、表面的、令人难以接受的方式放入了电影。
她对原著的理解就仅仅停留于那些色诱、那些美貌的玩物以及奢华的场面。
我并不认为导演对原著小说主人公内心的理解有多大的偏颇,但是为了一些场面而舍弃最纯粹的表达方式的方法我产生了极大的质疑。
最令人反感的就是她毫无理由的将她所谓的印度情节生硬的加入到电影中。
虽然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但是我认为在19世纪印度文化对英国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这从原著小说和同期的其他英国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来。
导演表面功夫做的很好,无厘头的将印度歌舞场面引入电影…… 我看到之后就很无奈以及咬牙切齿了…… 难道非英籍的导演拍摄一部英国电影就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民族情结吗?
可以想象李安在《理智与情感》这部电影中加入中国的戏剧或又是什么妖娥子吗?
所以我鄙视她……
电影拍得有点庸俗。
结尾狗血大团圆结局太过理想化了。
有些现实很透彻。
上嫁:眼里有事,能忍,聪明,说话幽默直接,有才艺能力,有优质朋友,换好圈子,情绪管理是高情商的基础,哪怕再不满只要想要搞好关系说话都很中听。
社交场合接话很快而且幽默风趣经常开玩笑不会当真。
也善于用类别的方式怼人反应很快。
有原则骂过自己的人几乎不会再理。
自律:不要是个男的就答应,周旋点到为止就可以跑掉了…和婆婆关系再好也很难接受变成自己儿媳。
女生不要愚忠(参考闺蜜)。
贫贱夫妻百日哀(男女主一开始再相爱,也抵不过两个人没有收入,逐渐落魄。
矛盾增多。
看到自己老婆出风头,心里不舒服。
只要是老婆养家注定没有好结局。
尤其老婆还要靠更有钱的男人帮她老公帮她们家还债。
《桃色交易》的戏码。
最后这个无能的男人还赌…)女主糊涂一时啊。
女2更傻。
爱男人的结局都好惨…本来还在感慨有钱贵族能欣赏女主聪明上进。
不过其实老男人很伪善无耻,不过是想要得到,把女主当作炫耀明码标价的商品罢了🥲故作深情故弄玄虚。
女主最后结局还是可以的。
也就稍微恋爱脑了一下,后来还是回到实际。
女主父母双亡,能利用好自身环境最后嫁得还可以。
主要来源于她是e人,没有把面子看得太重要。
她很成熟,也很自信。
而且自己也有才华,不怯场。
关键知道自己想要啥会争取。
想要嫁得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也没关系。
就算被赶出来她也是风风光光胸怀坦荡地走。
也不内耗。
哪怕最后差点又沦为“所谓臭名昭著的”交际花,她也是问心无愧地工作赚钱。
也没有抱怨过任何人也不像闺蜜格局小,也不怨恨她前老公坑她。
前几天看完了威廉·萨克雷的世界名著《名利场》,想着找部电影版对比一下。
正好豆瓣电影一搜排名最靠前的就是2004版的《名利场》(Vanity Fair),于是花了半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
没想到本片的导演米拉·奈尔竟然是女性,而且是一位出生于印度、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标志性人物,曾执导过《早安孟买》(1988年)、《密西西比风情画》(1991年)、《旧爱新欢一家亲》(1995年)、《欲望和智慧》(1996年)、《季风婚宴》(2001年)、《名利场》(2004年)、《同名人》(2006年)、《艾米莉亚》(2009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2012年)、《卡推女王》(2016年)等作品。
惭愧的是我竟然一部都没看过,此前也对这位导演一无所知。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对影片《名利场》(2004年)的观感。
首先,作为一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影版有点不尽如人意。
电影版剔除了许多洋洋洒洒的细节铺陈和支线故事,隐去了懦弱无能不善交际的爱米丽亚式的女性,与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不择手段却又跌回到谷底的利蓓加式的女性之间的对比和冲突,聚焦于好莱坞式的“爱可以冲破一切”的情感主题。
同时,受限于视听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和影片时长,角色的处境转变在影片中有点生硬,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也许在理解人物关系中会有一点小小的障碍。
其次,影版结局和原著南辕北辙。
在原著中,利蓓加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在欺骗了爱米丽亚的哥哥乔斯的感情和钱财之后,依然在外流浪。
与此同时,爱米丽亚与都宾上尉终成眷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次成为一个体面的太太。
而在电影中,爱米丽亚前脚与都宾吵完架,后脚被利蓓加骂了两句,就又回头与都宾和好如初了;利蓓加作为主角,则在混乱的赌馆中再次遇到了乔斯,并与乔斯一起去了印度,接受着印度群众载歌载舞的欢迎。
这似乎意味着,在19世纪的英国,爱米丽亚式忍辱负重、道德清高、不爱上流社会的女性才是值得肯定的角色;而在21世纪的当下,利蓓加式积极主动、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信与勇气的女性才值得奖赏,也更值得学习和模仿。
再次,值得注意的是原著和影片中对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的态度。
在原著中,印度是构成乔斯、都宾等男性角色性格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并不会因为他们是殖民者而对其生出仇恨,或对被殖民的印度生出同情。
但是,在影片中,当印度民族服装和音乐频繁出现的时候,我作为观众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也许是影片主创试图通过印度元素的大量在场讽刺所谓的英国上流社会不过如此,并通过利蓓加和乔斯回到印度的结局否定英国社会的吸引力,肯定印度才是被上流社会抛弃的英国人的最终归宿,进而向英国殖民者们“复仇”。
但吊诡的是,利蓓加和乔斯之所以能进入印度,恰恰是因其殖民者的身份。
因此,影片的这一结局又似乎意味着主创已经接受了英国殖民者,甚至“主动”地遗忘了殖民历史背后的血腥暴力。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饰演利蓓加的演员瑞茜·威瑟斯彭。
可以说,整部影片几乎是全靠她的表演才撑起来的。
无论是利蓓加刚出校园时的天真烂漫,还是嫁给罗登后的自信精明;无论是利蓓加怀着身孕经历战乱时的冷静独立,还是成为勋爵座上宾时的魅惑妖艳,瑞茜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演员和角色几乎融为一体。
尤其让我难忘的就是她在赌馆里从指缝中露出的那一瞥目光,既自然又风情万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利蓓加在绝望中仍不失希望的乐观本性,感觉是影史里值得铭记的一幕表演了。
《名利场》第二遍看了。
第一遍看的是故事。
第二遍看的是生活。
身处上流社会的斯丹伯爵告诉贝琪:“在上流社会出生,最重要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早早看明白,这是一场俗丽的木偶戏。
”只是那时,一心想进入上流社会的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在木偶戏中了。
多年以后,贝琪站在父亲画的她母亲的画像前:“斯丹伯爵:你还记得那个要了高价的孩子吗?
在肯售出之前。
贝琪:还不够高。
斯丹伯爵:问题是,克劳利夫人,你已经拿了钱,想再讨价还价就晚了。
”斯丹伯爵想要侵犯贝琪时,她不想继续玩下去了,可是已经晚了:“斯丹伯爵:我必须道歉,因为我过分的热情。
贝琪:你无需得到我的宽恕。
斯丹伯爵:我需要,我需要你的宽恕和你的爱。
贝琪:如果我不再求你别的,我的愿望现在就能终止了吧?
斯丹伯爵:你已经如愿了,克劳利小姐。
”往往要到很多年以后,我们才能明白,哪些人和事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只是已经为时已晚。
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是没有回头路的,命运赠送给的所有礼物,也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华而不实
it's not vanity, it's confidence.
不到最后时候 谁能下定论呢! 唯有一句GO AND SEE
就为了看小乔那几眼
我已经为我的物品付了钱,所以你必须给我。
百转千回的人生啊
有Legally Blonde内味了。熟脸荟萃 - 带调羹女士就不说了;George是Tudor;Amelia是The Hour的Bel!!而Dobbin直到去了孟买我才认出是Rhys Ifans
在我看来该印度导演完全不懂19世纪初的英国是什么样子,所有贵妇绅士着装一律大红大绿,所有娱乐活动大场面一律跳印度舞
死长又死扯
两星半。
开头音乐不错。片子比较沉闷,看到最后一部分才有些变化。
演员个个出众,毫无中心思想,人物塑造不知所云,细节铺垫完全没有派上用场。
每个人物都鲜活动人。每段故事都可歌可泣。人间悲欢,习以为常。不想谈女主。最难忘是都宾这样的人,好辛苦,最后总算没有被辜负,惜大半生过去了,还好还有半生相伴~
名著曲解
没啥大意思
古装剧“老三套”:女主角的贫穷、男主角的地位、一天一变的蓬蓬裙。所谓臭名昭著的女人,不过是浮华名利场的一面镜子,你说她丑恶,是因为丑恶站在她面前。
导演太完蛋了
这样坚强,乐观,生命力顽强,不怕伤害的女人,应该得到好的人生。爱与善良并不只在淑女和贞洁名下。
如此违和闹哪般
追逐的名利终究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