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945年8月的日本来说,手里的牌根本没有烂到需要做出无条件投降的选择。
只有畑中健二、椎崎二郎等政变派军人才是真正纯粹的爱国者,连陆军大臣阿南也因为考虑到天皇裕仁的个人尊严而妥协了。
日本的天皇体制在战后是有被废除的可能的,所以说内阁所有政治家几乎没有绝对的爱国者,不过他们虽然十分不负责任最终却又幸运地赌赢了!
假如裕仁天皇最终被以战争罪审查,估计当时的日本至少会有十数万政府人员自杀谢罪,而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几率大约是百分之40吧。
铃木总理、陆军阿南等人的提前自杀也可解释为努力不够或心有愧意吧。
所以总的来说日本政客真的是缺少自身的民族精神。
这部电影不是战争反思片,它比日本电影《the human》差很多,同时也不是纪录片,比《二战启示录》不够细、可以说是商业电影中的一般剧情片,没有任何斟酌的价值。
这部电影是讲述了,那天能记录下来的事情经过,然后把现今的思维方式加进去。
可以这么说,电影要说当时日本要终战是赞成也好,是反对也好,只不过是一个概念为日本尽忠!
只是着重的讽刺了东条的愚蠢及嚣张!
有两点,我刚开始看电影时。
很不能理解的是一个是陆军说“皇军创立一来,从来没有败过”。
而二则是天皇说,“停战是为了日本以后”!
这两点我很不懂日本人的心态是什么,大概是为了信仰吧!
以一个能令全体国民团结在一起的信念!
陆军说他们从没有战败过,我很怀疑,虽然冲绳和南太平洋的败战是日本海军陆战队打的,但缅甸七万人的惨败和菲律宾十几万人覆灭难道不是败吗?这几次不是陆军打的吗?
当想到战争史上的进程,就可以理解这问话了。
古代战争以一场战役为胜败,到拿破仑以攻战别人首都为胜败,到第二世界大战以占领敌国全境为胜败。
就可以解释了。
日本1945 8月时,还占着我们整个沿海省份及4/1的内陆省份,还有朝鲜台湾,所以陆军觉得他们没有败!
第二点,日本天皇要终战是为了日本开太平之日而于万世,电影也把天皇塑化成一个英雄!
很过,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盟军知道要把天皇送上绞刑架是不可能的,所以模糊的说要惩办战犯,如果,日本跟德国一样的政体,那么天皇难道就不会像希特勒那样,绝不投降坚持要把德国工业及所有的基础设施全面炸掉?
天皇知道自己不会死也不会受审判,才说要接受有条件投降。
再说天皇的人品是否像美国电影中的《天皇》那样高尚,我就不知道 了!
但是有一点我可以看到的是,日本天皇如果不投降,他会坚持到最后,然后自杀是可以预料的。
这比我们清朝的领导人“以中华之物以之修好”是不同的。
再回转到现在,不管日本拍什么电影讲军国主义好,还是我们拍什么抗日神剧也好。
都不完全代表一国之民心。
电影重要的是讲求事实和真实,电影如果都是空中楼阁,那就不是电影而是宣传。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偏向宣传。
可以当成一部拍摄精致的纪录片来看。
服化道以及各种场景都很考究,还原度很高。
如果熟悉那段历史和里面的人物,观影障碍会少一些;如果不熟悉,可能会觉得有点闷,因为出场人物众多,容易脸盲。
故事推进的节奏很快,煽情的点也控制得恰到好处,效果有了,又没有太铺张。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幕:一是阿南惟几回到陆军省,少壮军人都暴动去了,空无一人,只有收音机里反复播放着请民众第二天收听重要广播的新闻。
阿南默然关掉收音机,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悠扬的爵士乐,叫他忍不住坐下来静静地听。
镜头拉远,昏暗的走廊仿佛深深的隧道,把人吞噬。
二是畑中少佐带人占领广播电台,在播音员故意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仍然对着话筒念出准备好的暴动宣言。
明知道那是不可能被播出、也永远不会有听众的广播,还是读了出来。
一道道汗水从畑中脸上滑过。
山崎老爷演的出色,本木雅弘也不错,堤真一发挥的空间小了点人物方面,阿南一以贯之地被塑造成悲情英雄,铃木贯太郎则被处理成老谋深算型,表面装傻,心里明白,不像他那些倒霉的前任,既没有让内阁垮台,也没有被刺杀(二二六的时候已经被刺过一次了),最终在武强文弱的时代里,推了历史一把,让战争在自己的任期里结束了。
比较有惊喜的是东条英机,一共出现四次,每次都是反面0担当。
尤其是在陆军省煽动少壮军官暴动和在阿南办公室为了一幅新增加的字画而咆哮的两场戏,很出彩。
不知道东条是不是因为已经被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的缘故,所以干脆就被导演抛弃,成为彻头彻尾背锅的人。
阿南为什么非要切腹?
也是玩完了吧。
原因一:作为陆军大臣,他当然是不愿意承认已经打输了。
这事关军人的荣誉,不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怎能言败?
但另一方面,裕仁是皇帝,又是赐军服又是过问女儿的婚礼,皇恩浩荡;铃木是老上级,提拔自己当了陆军大臣,也有赏识之恩,他们都决定降了,自己又怎么能不服从?
所以心里肯定很矛盾。
原因二:身为陆军大臣而在投降决议上签字,哪怕最后确实这样做了,阿南内心肯定也还是纠结,不甘心固然是一个因素,另外也清楚自己将来会一直被非议,泥虹的陆军在他阿南的手里,盖上了战败的章。
光是这个责任,就足够压死他了。
如果活下去,未来日子肯定很难过。
但是为了大局,这个最难的事,阿南还是扛下来,去做了。
原因三:阿南只要活着,就会被少壮军人抬上神轿,被推到暴动的风口浪尖上,他不想给他们这个借口,而且如果陆军叛乱,他这个陆军大臣一定脱不了干系,罪责难逃。
但是如果他不答应,那少壮军人首先就会先杀掉他。
如果那样死了,实在太不值得。
反正怎么看,都是“死”路。
原因四:少壮军官要下克上,阿南内心里是理解兼同情;但是理智上,他又很清楚地知道,这种冲动的起义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不过白白送死。
他想保全这些年轻人的性命,又明白自己做不到,将来眼睁睁看着他们被处死或自杀,他也痛苦。
原因五:关于“本土决战”,阿南也算力争过了,无论怎样都想维护陆军的体面,可是改变不了什么,走到这一步,全面战败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阿南又不是傻瓜,看到女人都拿起长矛开始操练,就明白男人打不赢的仗,要女人去打,真是一个笑话。
但是,如果降了,放下了武器,会有什么结果?
自己被当成战犯事小,国体无存或者更严重的事,他也不愿意去面对。
所以,索性就不去面对了吧,一死了之,眼不见为净。
至于影片评分为什么不高,当然是在上映的这个时间点上,没有做到中国观众想要的“谢罪”或是“忏悔”,但这毕竟是拍给自己国人看的电影,本来就没想要面对国外的观众。
也不能要求每个日本导演在拍这段历史的时候,心里时时念着别的国家,从本片的立场来看,基本上就是在说:尽快结束战争是正确的,哪怕为了本国的民众,也一定要结束它,放下武器、停止顽抗,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这样去做。
这个角度固然离我们的诉求有很大距离,但肯定有其积极一面的。
最后最后,要说的就是,无论如何,还是要记住这些为了结束战争而付出的努力。
在那么多的偶然里面,只要一个小的环节出了问题,战争就有可能再继续下去,垂死挣扎也好,负隅顽抗也罢,时间每往后拖一天,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死难者。
至少在这个点上,影片中的很多人都做出了“对”的选择,没有让错误再延续下去。
尤其是那些写好三十份遗书来保护录音盘的侍从、御书房的女官、广播电台的工作人员,几乎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做这些事,这是大时代下小人物的良心。
日本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惯有的那夸张到狰狞的表情和让人作呕的大义表演 其实这恰恰反衬出其一直以来对历史观的虚无与无责任感的社会价值体系 它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很细腻光鲜(初看起来让人感动 细细想来确实虚假到让人作呕 一群傻×整天抱着真善美的梦想发神经)在历史的反复中 人的力量(意志)是有限而被左右 唯有在个体所谓的每个人坚信的大义光明中寻找生存的意义 因此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被“理解”乃至于被“同情” 一切的责任 一切的苦难 都由某种形而上的“世间”力量(如天皇制)或者至上伦理(忠君)所承担 实则每一个人都承受不起善恶公理的尺度的审判 由于知道内心的空虚与懦弱 他们更紧紧地绑在了历史的战车上 毫无畏惧而充满生死决绝 此间 责任伦理的意识泯灭(战后的“一万亿个忏悔”)一切都可以被原谅 一切都可以被理解 甚至还嘶喊出苦难委屈的暴怒 (战败不认罪的日本人开始为自己的大东亚梦想抱屈 为自己遭受原子弹攻击喊冤)真是可笑又恶心
今天才知道倭寇至今不承认战败的原因:他们非得战斗到家门口,被杀的片甲不留才能承认失败。
天朝,能满足他们的愿望吗?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日本看不到任何赢得希望以及通过谈判获得体面失败才宣布无条件投向。
太平洋失败日本失去本土防御手段、各种战略物资无法运回本土支持作战。
看看苏联出兵东北关东军过半物资调回本土看出日本物资极度匮乏,日本拍摄电影、纪录片表明后期日本食品严重短缺,战争末期仅有货船不是运兵运粮食矿产。
很好看🐹🐹🐹🐹🐹🐹🐹🐹🐹🐹🐹🐹🐹🐹🐹🐹🐹🐹🐹🐹🐹🐹🐹🐹🐹🐹🐹🐹🐹🐹🐹🐹🐹🐹🐹🐹🐹🐹🐹🐹🐹🐹🐹🐹🐹🐹🐹🐹🐹🐹🐹🐹🐹🐹🐹🐹🐹🐹🐹🐹🐹🐹🐹🐹🐹🐹🐹🐹🐹🐹🐹🐹🐹🐹🐹🐹🐹🐹🐹🐹🐹🐹🐹🐹🐹🐹🐹🐹🐹🐹🐹🐹🐹🐹🐹🐹🐹🐹🐹🐹🐹🐹🐹🐹🐹🐹🐹🐹🐹🐹🐹🐹🐹🐹🐹🐹🐹🐹🐹🐹🐹🐹🐹🐹🐹🐹🐹🐹🐹🐹🐹🐹🐹🐹🐹🐹🐹🐹🐹🐹🐹🐹🐹🐹🐹🐹🐹🐹🐹🐹🐹🐹🐹🐹🐹🐹🐹🐹🐹🐹🐹🐹🐹🐹🐹🐹🐹🐹🐹🐹🐹🐹🐹🐹🐹🐹🐹🐹🐹
日本最长的一天 (2015)6.72015 / 日本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原田真人 / 役所广司 本木雅弘
所谓反战电影,实际在美化军国主义者,阿南惟几的扮演者 役所広司很帅,但去百度了阿南惟几的照片大失所望。
渲染了年轻的陆军部军官的爱国热情和守土决心,深刻描绘了陆军大臣 阿南惟几,首相 铃木贯太郎,书记官 迫水久常为了大局忍辱负重,艰难做出投降决定。
看不出有什么歉意,顶多是褒奖了一下昭和天皇不愿战争伤及平民的态度,也谈不上反思战争。
只是说我们打不过美国,苏联又宣战了,迫不得已,为了避免本土决战断送日本将来,所以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至于为什么发动战争,以及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和避免一概欠奉。
画面四星,老爷车驶过樱花道扬起粉色落英缤纷的镜头很美。
价值观零分,说是军国主义招魂片可能有点夸大,但拿这片子纪念终战七十周年,既有辱同盟国军先烈,亦缺乏对日本自己和受侵略国家人民的尊重。
电影的怯魅:看电影经常会有一种自我鼓吹自我激励自我洗脑的情绪,比如看那些风光纪录片,会被引导自我感动了。
至少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希望被感染被震撼被感动的倾向。
这个电影也让我下意识,或许我想着切身去体验日本人最长的一天,希望能够被那个“伟大”时刻震撼到。
然后我就悄悄被电影引导着。
突然,我想我是中国人啊,我干嘛要去理解他们日本人呢,至少不该去代入二战日本的情绪,比如电影里面笑谈长沙战役,如果我跟着电影走我应该跟他们一样哈哈哈大笑,但是长沙战役他们杀戮的可是中国人啊。
然后就端正了对这个电影的态度,减少自我感动。
突然也发现了看电影的一条新的思路,没有必要被电影带着走,我们看电影,也是为了理解世界感受世界。
前段时间看了韩国的政变电影,南山的部长们和首尔之春,拍的那个紧张刺激,让人如临其境,本来也还想自我感动的,发现竟然是一场失败的政变,龌龊的政变,也不知道如何情绪了。
看日本电影和韩国电影,让人佩服的还是日本这个民族,大和民族仿佛顶天立地,哪怕危险临头也井然有序。
哪怕在最危难亡国之际,也是团结避免分裂,筹备国家再次复兴,可遇见日本复兴在未来历史可能还会出现。
而大韩民族太那个儿戏了政变搞得跟东南亚那些国家差不多,现代社会下依然有很多丑闻,还有堕落糜烂资本盛行的韩风。
好像把韩国说的一无是处了 。
中国呢?
我们这个国家如何呢?
我们的特质是什么?
有什么特质能让我们再度复兴?
初稿,后面再整理。
就电影来说拍得还可以,细节比较严谨。
就历史而言讲讲几点感受:1.战争,军人和军国主义得到了极大的美化,天皇投降的圣断充满了仁慈的智慧,投降的目的是为了保存日本,保存国体,等待复兴,全片体现出日本人没有为战争的进行过一丝反思,影片中也没有将市民受到空袭的痛苦表现出来,个人认为这些情节对于影片来说,对于历史来说都很重要。
2.日本是一个崇尚优秀的民族,他们只会臣服于比他们优秀的民族,在影片中感受到军人对于空袭对于原子弹的不屑,要不是由于国民的懦弱,天皇的仁慈,沙俄的背叛,他们还会继续战斗下去 3.军人在片中形象相当唯美,他们充满了勇敢智慧仁慈尽忠,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生命止于战争结束,这种表达手法是相当片面的,难道军人就没有一个苟且偷生的人?
个人认为苟且偷生才是投降的最大动力,蝴蝶效应你了解吗?
难道所有军人都没有家属在空袭丧生?
难道找不到为战争感受到痛苦的人?
这些才是结束战争的关键,而影片却没有表现出来。
失败!
一碗没有屎的杂碎面!
作为一部以日本二战投降前夕为背景的历史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试图通过聚焦1945年8月14日至15日这“最漫长的一天”,展现日本高层在战败与投降之间的挣扎与疯狂。
影片改编自同名纪实文学,与1967年的经典版本相比,新版在叙事手法、角色塑造和历史视角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激烈争议。
一、历史叙事:从“终战”到“败战”的语义游戏影片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过程为主线,揭露了战败前夕日本政军两界的混乱与矛盾。
无论是内阁对“保留天皇制”的执念,还是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役所广司饰)坚持“本土决战”的狂热,影片均通过大量会议场景还原了日本高层的决策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标题中的“最长的一天”暗含反讽——这一天不仅是时间的漫长,更是日本军国主义垂死挣扎的缩影。
然而,影片对“终战诏书”的刻画引发了争议。
诏书中“终战”一词被批评为日本刻意回避“投降”的语义篡改,试图将战败美化为主动终止战争的行为。
正如影评人指出,这种“文字游戏”贯穿了日本对二战历史的叙述,成为其逃避战争责任的文化症结。
二、角色塑造:人性的复杂与权力的虚伪新版最大的突破在于对裕仁天皇(本木雅弘饰)的正面刻画。
与老版仅以白手套象征天皇权威不同,2015版首次赋予天皇具象的台词与情感,展现其作为“人”而非“神”的一面。
他既表现出对战争的犹疑,又以生物学爱好暗示其抽离现实的冷漠。
这一处理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其直面了天皇的战争责任,反对者则批判其为裕仁的“人性化”洗白。
阿南惟几则是全片的悲剧核心。
役所广司的表演超越了老版三船敏郎的符号化演绎,通过细节(如切腹前掌掴部下、与亡子的回忆闪回)展现了其忠君思想与自我毁灭的矛盾。
导演试图将阿南塑造成一个被时代裹挟的军人,但其作为侵华战争直接参与者的罪行却被淡化,这种“去政治化”的处理成为影片最大的伦理争议。
三、艺术表达:戏剧张力与历史真实的平衡相比1967年版的纪实风格,新版更注重戏剧冲突。
例如,“宫城事件”中叛军刺杀近卫师团长森赳的桥段,新版以荒诞的对话凸显叛乱者的无谋,而老版则以血腥的斩首镜头强化暴力美学。
此外,新版通过彩色画面与快速剪辑营造出逼近的末日感,但部分场景(如广播局对峙)因节奏松散被指“欠火候”。
影片的叙事结构也值得玩味:以铃木贯太郎组阁为起点,逐步铺陈日本从“等待苏联调停”到“接受原子弹现实”的幻灭过程,最终以阿南切腹与“玉音放送”的交叉剪辑收尾。
这种编排既凸显了历史必然性,也暗喻了军国主义自我吞噬的宿命。
四、争议与反思:历史书写的困境《日本最长的一天》的争议本质是日本二战叙事的缩影。
一方面,影片承认了军部的疯狂与民众的盲从,甚至借角色之口质问“战争是否正义”;但另一方面,它回避了侵略性质,将战败归因于“国力不足”而非道义失败。
这种暧昧态度被批评为“反战败”而非“反战”,与日本主流历史观一脉相承。
导演原田真人曾表示,影片旨在“展现历史中个体的挣扎”,但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尝试,恰恰可能消解对战争根源的批判。
正如片中叛军高呼“爱国”却加速国家毁灭的反讽,今日日本对历史的回避何尝不是另一种“疯狂的延续”?
结语:未完成的反思2015年版《日本最长的一天》无疑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历史剧,其戏剧张力与表演深度远超老版。
然而,当它以“人性化”包装权力博弈时,也暴露了日本社会对战争责任的集体缄默。
影片结尾,天皇的“玉音放送”与神风特攻队的赴死画面并置,提醒观众:历史的幽灵从未远离,而真正的反思仍需穿透层层叙事谎言,直面血与火的真相。
有些枯燥的历史电影,看完后我连谁是谁都没有搞清楚=_=
论如何把刽子手塑造成悲剧英雄。德国还没有这个胆敢这么拍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霓碰!又做到了!
一般
这种历史 还是无法接受
帝国主义的辣鸡。
都是响当当的汉子啊,只好长叹一声,自叹不如。#201601018
补:原田真人的严肃古装都是一个德行:精致的服化道+强大的演员阵容,配上比送快递还着急的子弹式语速和PPT式剧情推进。看似厚重但处处都是浮夸废笔。原田版最长之日唯一的好处就是没有他关原里那种灾难性的战争场面。
节奏缓慢的战争文艺片,演技一流,角度独特和侧重点的不同导致注定是一部闷片。
军国主义的末路挣扎
就拍摄水平而言很高
陆军和海军的相互倾轧,唯尊天皇的愚忠,底层军官动不动就哗变。这部电影将历史书上的短短一句“日本战败投降”,扩充成了一个从对方角度讲述的详实故事。原子弹都快扔到东京了,陆军军官还在叫嚣一亿玉碎,军国主义真可怕啊。
真的是好长的一部电影…
相比於老版,因為沒有描寫神風特攻隊,感覺失去了那種戰爭對個人命運的摧殘和不幸巧合所做的荒誕感...讓人感覺好像戰敗只不過是在戰場上失利的感覺,失去了對整體事件的反思和批判,這樣子是不行的,深度降低了兩個次元啦嗯嗯,是中二病的感覺!像是責任和錯都是世界的錯啦甚麼甚麼啦!
他们要是起义成功也许就真能日本沉没了。。。
冈本喜八的没看下去,太长,恐怕比这个好不少。我不晓得我看的津津有味是对历史的兴趣,还是电影本身的处理不错。立场是日本主旋律,只有表现,没有深度,而且我完全不能认同。
跟元首不能比
洗呀洗,洗白白
画面充满日本味道,最后一天,军队的斗争,为了国体必须放弃军队
旧版切腹后血上涌堵住喉咙的那种呼噜声贯穿了全程,疼痛的呻吟倒几乎没有,新版不知道为何取消了那个声音,阿南默默切腹,但是把刀拔出来的时候给了一个镜头他还痛哼了一声,光从地板缝隙上来血从地板缝隙下去(旧版则是漆黑的走廊太阳升起侧面窗户进光),原田真人对他真是哀婉悲戚柔情似水……话又说回来旧版的精髓之一是用两个半小时表现一天的事,新版这是一天内发生的事吗你就拍
給3.5星吧。重大事件拍成電影,就故事性而言已經很足夠,只是登場的人物與單位很多,一些人物的身份與關係還沒搞清楚電影就這麼結束了,適度聚焦一下會比較好,評價也就能再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