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3届北京电影节中看了《洋子的困惑》按照惯例整理了映后QA
Q:本片的创作动机是什么?
A(导演):我想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拍自己能驾驭的故事,云南是我的家乡(故事背景是云南),所以就在预算范围内以人物为主创作了这个故事。
A(制片人):之前我们其实是微信的网友,有一天她突然跟我说想拍个电影,有个剧本,我说我先看看剧本什么样子的,看完我说行没问题可以拍,导演之前去过拍摄地,采过风,给我看过照片,我觉得这地儿特别好,因为之前没人在这拍过电影,这个地方很有电影感,我觉得这电影一定要拍,所以很快了就拍了电影。
Q:想问一问小演员,雅匀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你的整体的感觉是什么?
A(演员):我感觉洋子这个小孩其实是一个叛逆又带一点懂事,一个比较成熟的女孩子,我在演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戏其实跟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是差不多的,让我完全有能力去演这个角色。
Q:影片片名是女儿洋子的困惑,在创作叙述的过程中,妈妈是如何变成了主角的?
A:可能从电影角度说是视觉的问题,之所以叫这个片名是因为母亲在家庭里可能是中间的一个桥梁,但是我想这个电影拍完了是一个客观的视角,让大家去关注一种情绪被忽略了的小孩,而且这一切的发生如果没有孩子来主导,这个故事是不成立的,所以我把这个电影取名放在了洋子的视角上面。
Q:影片创作时最希望传递给观众触动的点?
A:我说个最主要的点: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女性?
是因为我觉得生活里有很多人,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是实际她们默默地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亚洲女性很有力量。
Q:酒过三巡之后,可以看到整场局里面只有洋子和她妈妈是没有融入其中的,她们像两个局外人一样,是她们都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出走者或者是一个比较反叛者,她们是无法融入主流传统叙事的,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同盟或者相似的境地?
A:从神奇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母女连心,有的时候你也会有一定的感应,对你的母亲,对你的家庭,对你和社会的关系,所以这是一种时空和时空的交错,也可以这么去解读她们理解了彼此。
从剧本的逻辑来说就是洋子在那个时候理解了她妈妈,她曾以为母亲抛弃她,但因为她妈妈亲吻了她,她得到了答案,她妈妈是爱她的。
Q:影片结尾落在了一个三代女性吹蜡烛的镜头,奶奶、妈妈跟小女孩,想问这场戏里面导演想表达的是如何把传统伦理和女性做一个嫁接吗?
A:第一因为我是个女性导演,肯定视点总会关注女性,这肯定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我就觉得不管生活有多平淡或者多痛苦,或者有很多很难解决的困惑,但是生活是得继续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大家看到生活里温暖的一面。
Q:那影片在结尾又为什么设定了母女俩一起点蜡烛?
A:因为她也是个懂事的小孩,知道今天是外婆的生日,所以听见妈妈打火机不着的时候,她出来跟妈妈在一个时空上对话。
影片中母女俩吵架那段很真实。
为人父母的都有体会,对你有怨气的孩子是听不进道理的。
其实,母女俩之间的误会也不大,洋子认为妈妈不要她了,她被妈妈遗弃了。
于是,怒斥妈妈:“你和外婆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两个人”这样的话说出口,就不是简单的困惑了,是绝对的痛苦,是洋子的痛苦!
所以,片名是否要改一改呢?
片名说是洋子的困惑。
叙事视角却是妈妈,是妈妈的故事。
洋子的困惑就是妈妈的困惑,妈妈的困惑也一定是外婆的困惑。
这样的困惑可以一代一代往上追溯。
也注定要代代往下相传。
所以,何止是三代女性的困惑。
影片应该就是这么个逻辑。
导演说,困惑女性的缘由,是她们不表达不沟通,但实际她们默默做了很多,坚持了很多…于是,妈妈悄悄亲了亲洋子,洋子就理解了妈妈,知道了妈妈在默默地爱着她。
然后,母女一起点蜡烛。
再然后,母女和外婆相依相偎,三代人一起吹蜡烛。
爱表达出来了,困惑就这样解决了。
如果是痛苦,解决起来没这么轻松吧。
片名改不了了!
题外话:这类片子太小众,喜欢看的人不多,在电影节拿个奖什么的还是可以的。
票房不好不意外。
姐妹俩洗碗、上坟祭祖、寿日宴等场景很接地气,拍出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细节上的处理也不错。
开着车的黄小蕾很美。
能一路掌控自己的方向,心儿里美。
乡下小城的夜景也很美。
怪里怪气的广场舞音乐,和影片不搭调,大煞风景。
很不美!
电影《洋子的困惑》看完了,虽然电影是导演的处女作 但是影片的诚意处处可以体现,每一帧的画面都可圈可点,乡间村落的曼妙在合理构图中体现无疑。
作为女性导演更切身地思考投入到电影剧情和画面的打磨中,成功塑造三代女性的丰富形象,深入呈现其中凸显的典型家庭问题和部分女性常面临的婚姻困难境遇。
在这一类型题材的尝试中,整部作品完成度算十分出彩的了。
我觉得哪里不对,有些镜头忒长了属实是,还有过生日那段好炸裂……想要树立不同于东方刻板印象的独立女性形象可以,别拿孩子开玩笑。
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去生,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对孩子的责任感或者说是“母性光辉”,就不要生啊!
孩子没惹任何人!
孩子的人生也是人生!
我真是讨厌一遍又一遍说着自己“是第一次做父母”的父母!
你们已经当过一次孩子了不是吗?
这部电影最后为了突出“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的“为了和解而和解”都让亲妈和后妈一起喝酒了!
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最离谱的是导演映后对这种“和解”的态度,竟然是赞许并认为应该接受吗???
加缪的“带着伤痛活下去”竟然是这样用的吗?
刚看完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的我只能说实在是太高下立判了!
不过从导演的经历来看,大概率是个富二代!
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能拍出这样的底层了……你未曾经历就高高在上安排结局的样子真的很残忍,很居高临下。
如果要结合盐津来说的话,这里以一条主路贯穿整个县城,正片开始的堵车其实也能暗喻一点主题。
作为当地人来看,盐津还有很多狭窄充满韵味的小道,如果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结构很好的运用起来,这部影片想表达的困惑或许能迎刃而解了。
最后母女三代人的大和解其实有点不太能立得住(虽然黄小蕾去亲吻洋子这个部分比较戳人)我的感觉是外婆这个人物描写得有些片面,稍微多一点戏份来刻画,让这三代女性之间的一些不可言说的问题得到链结。
就是说能在大荧幕上看盐津的体验感还是不错的,整部影片最大的感受就是希望盐津能越来越好,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这部电影,看到盐津。
结构很好很工整的小品。
切入点选在洋子但又不会多在情感上特别偏爱她而怨恨母亲,很好的一个视角。
或许我也可以讲我是洋子,但不太想讨论她。
一、当谈起美惠当我说想起很多关于我的人生的时候其实没有想到太多的我被家庭关系所困扰的瞬间,看到美惠想起我妈,可能是更自私版的我妈。
照见了一些离异中年女性的独自寥落,国内电影讲离异中年单身男的太多了,讲县城离异中年女性的不太多见,这个维度上是确实非常值得一看。
但同样的爱恨纠葛,美惠倒是蛮像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包法利夫人”,美丽、超出县城的漂亮,和边缘县城格格不入的美,一种不甘于现状充满生命力的女人,不知名的复杂原因没读完高中,做世俗的生意,但会写日记也喜欢浪漫的爱情,曾经出国打工有过异国恋。
虽然对女儿不算太负责,但也起码给钱定期探望,好过百分八十的离异男。
(小姑娘还是年纪小,其实爱不爱要不要的都不重要,妈确实没义务爱小孩,责任而言,你妈比多少离异爹的负责多了)美惠闺蜜讲美惠除了窗帘其他一事无成,但我觉得也没有,明明是很勇敢和善良的人,人到中年还能如此,其实不太容易。
二、关于结尾导演对结尾的阐释比我想象的更开放,我说把不喜欢的男人带去家宴和丢掉日记看上去很妥协,是否是种彻底对过去的否定决议安心就那么过日子。
但导演谈丢日记其实只是一个外显的复杂行为,而带男人可能只是带男人,也未必代表一种美惠确定的选择。
定位在洋子是因为小孩的未来是更不确定的更有希望的。
好吧,在饭局可能长久也可能短暂的妥协里,让日子就这么平静地继续流过,就像影片中的江水。
希望美惠和更多的“美惠”能够找到自己的回答和人生道路,不止关于家庭和男人。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不要试图去了解女人,确实,女人太复杂多变,太多不确定因素,总是不按常理出牌,连心理学大师都捉摸不透,很多影视作品自然只能瞎子摸象浮于表面。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由李珏执导,黄小蕾、唐曾主演的女性题材电影《洋子的困惑》另辟蹊径,没有套路和口号,既不假装坚强,也不顾影自怜,而是通过富有烟火气与人情味的叙事手法,把困扰现代女性的诸多情感症结都梳开了讲透了,无论男女观众,看完都能有共情。
片中的主人公,黄小蕾饰演的于美惠,与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女士一样,穿着漂亮的大衣,妆容、搭配、家居、汽车,都谈不上华贵,却能看得出是精心搭配,大方得体,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女性魅力。
现实中的同龄人,或多或少都与美惠相近的经历,就算与自己毫不相关,身边也会有几个类似的姐妹。
离异,独居,没有抚养权,偶尔把女儿从前夫家接回来小住,经营一家小窗帘店,生意还比较不错,不忙的时候也会开着车回到乡下,分别看看已经离婚不相往来的父母,身边有一个比较钟意的帅气男友,却始终没想好是否再进一步,现实生活,无外如此。
《洋子的困惑》不仅准确的抓到了女性的共同经历,更透过表面,抓住了情感深处的共情,她对女儿的爱,对走入下一段婚姻又爱又怕的小纠结,在离异的父母、上一段婚姻和现任男友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都被展现得细致且微妙,许多没有明确言说的情绪,却能够在观众的心里形成强烈的共震。
这种共情除了横向的共同点,还有纵向的延展,透过美惠本人的成长,女儿阅读日记,以及身边亲友、闺蜜的多元视角,展开她的过去,基本上涵盖了女性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懵懂少女、初为人母,单亲妈妈,基本上尽在其中。
不止美惠,影片以点带面,由小见大,三代女性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洋子是典型重组家庭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很敏感,不想成为家庭的累赘,对亲情又渴望又抗拒,试图通过偷日记的方式,了解父母离异的真相。
洋子的姥姥则为上一代女性的婚姻观代言,离婚后一直保持相对的独立和自尊,拒绝与前夫和解,对儿女心怀愧疚。
从姥姥的拒绝和解,到美惠作为单亲妈妈,能够得体地处理失败婚姻遗留下的复杂矛盾,再到洋子试图通过日子了解妈妈,找到父母离婚的真实原因。
三代人,清晰地绘制出现代女性的成长历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她们的爱情观、婚姻观、人生观,也在悄然转变。
三代人各有各的困扰,重组家庭的多角关系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其中既有盐米油盐的津津有味,也有甘苦自知的人生百味,制造出不少快乐与忧伤交织的戏剧冲突,譬如因为孩子打架与前任一起去见老师,譬如带帅气的男友一起回乡上坟,却对长辈说是生意伙伴,通过这些极具现实质感的场景,相信每一位观众,无论男女,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由这些情节,《洋子的困惑》不仅解答了洋子的困惑,也解答了所有人的困惑,原来情感的真相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包容与理解。
这就是影片要传递给观众的女性态度,接受不完美的生活,努力让自己活得好一点。
有一个情节把这种态度讲得很明白,男友拿到钱之后一去无踪,美惠没哭没闹,不恨不怨,轻描淡写地告诉闺蜜,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
这样的反应非常真实,经过婚姻磨砺的现代女人,大抵都会有这样的气度,无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
在影像语言方面,导演虽然年轻却有一颗慧心,惜镜如金,字字珠玑,既有现实的质感也有影像的诗意,琳琅满目的窗帘,喻示了每个家庭都有光鲜的外表,夜色中的灯火,蜿蜒的公路,随风散落的日记,没有一处是多余的场景,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画面,就能把人物的内心变化呈现得清清楚楚,无需言语,却能让人感受到千言万语。
故事每一步进展,都能让观众距离人物更近一步,理解更深一点,共鸣共多几分,看完了《洋子的困惑》,就如同读懂了当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也许这并不只是洋子的困惑,这是一个女性群像的困惑。
祖孙三代,作为女性,这是一种被束缚的传承。
而每一个女儿,都比自己的母亲更想挣脱束缚。
婚姻是女性永远挣不脱的命题,虽然电影开头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可是电影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外表光鲜,满脸疲惫又无可奈何的母亲。
婚姻是她一直思考的命题,从对爱情的向往,走入婚姻,然后又开始怀疑婚姻,直到如释重负的走出来。
女主一直在寻找一种自己跟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她不愿意被动的停留在不适合自己的生活中,比如她主动离开自己的婚姻。
可能这来源于对自己原生家庭的困惑,对自己的不自信让她放弃了孩子的抚养权,这并不代表自己不爱孩子,相反她的爱是一种隐忍,一种要让孩子去更好的地方的一种自我牺牲,一种默默守护。
一个十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自我意识,但是又不全面,她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她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单纯的遗弃。
因此,困惑产生了。
外婆的困惑来源于封建思想枷锁的捆绑,以及对男人的失望,“因为受过伤所以更喜欢独处”。
妈妈的困惑来源于渴望思想的自由,以及不得不因为爱着自己的孩子,自我捆绑,陷入极度的爱与自由的矛盾中。
洋子的困惑则更单纯,来源于对家庭的耳濡目染,从外婆观察到自己的两个家庭,她不理解,为什么外婆总喜欢一个人,性格逐渐孤僻。
为什么妈妈不要我,不能跟我生活在一起,而她的身边总有想跟她结婚的人。
对于孩子,这个问题,确实很难理解。
可是对于大人,又陷入到不知道如何解释,渴望被理解又没有恰当沟通方式的矛盾中。
最终,因为一次家庭聚会,电影用一种近似于荒诞的人际关系叠加的手法,通过酒精,让外婆放下了心防。
妈妈饱含深情的一个吻,让洋子接受了妈妈的爱。
理解没理解,还不知道。
一个点燃了60岁生日蜡烛的蛋糕,让祖孙三代最终和生活和解,和自己和解。
电影最后,一个妈妈坐在车里的长镜头,妈妈丢掉了牵动整部电影线索的那本日记本,她放下了过去,生活继续前进。
女性题材文艺片,故事讲述了女孩洋子关于母亲美惠的困惑,实则导演是站在美惠的世界展开的创作,对洋子世界的描写充满了美惠的臆想。
以母与女的双视角完成两条叙事线,同时以母亲美惠的日记本这一道具完成了女儿洋子与过去的母亲美惠,或说是在缺失女儿洋子成长过程中的母亲美惠的一次对话。
影片过半了仍旧觉得美惠太坏、太笨。
对美惠内心的叙事深入了但打住了,情绪显露了但总是不够,导演总是很克制。
但是结尾真的太棒了,一场尴尬又不寻常的寿宴临界尾声,所有人都不装了也发疯了,所有关系和秩序都混乱了。
女儿洋子装作睡着,母亲美惠流着泪、动作迟缓的在女儿洋子脸上落下了一枚吻。
拍电影要拍的就是这一个动作,就是完整地把这一个动作给观众看,够慢,给够它时间,此刻也是全片中最能够体现黄小蕾表演的地方。
结局是女二洋子和母亲美惠一起为外婆端来点了蜡烛的蛋糕,在画面中外婆-母亲-女儿三人完成同框,女性的故事讲完了。
点燃蜡烛这一处是非常能够帮助观众相信故事和人物的细节,看到了导演对电影本质的理解。
但最后一颗长镜头让人觉得是为了拍而拍的,树影绰绰,很想从技术角度问问看摄影是怎么实现的。
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但拍摄手法和剪辑、音乐,都拿捏的特别到位,现场跟导演交流的时候,能感觉到导演对很多细节把控已经游刃有余了。
主角选角中规中矩,不过现场听导演说,作为新人导演能请到黄老师很荣幸。
不过我和对象看完都在思考🤔,如果换成倪虹洁会不会能更细腻的表现美惠的心理变化,但是仔细想想黄小蕾演过的角色,她来演似乎又多了那么点韧劲,面对一团糟的生活,似乎又不需要那么细腻的处理,需要的反而是快速愈合,缩短应激时间,把精力和感情展开留给更重要更值得的事情。
电影以洋子的困惑为线索,洋子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成年人的困惑,爱,只是不说,但如何在所谓非常规的生活节奏中,合适的表达爱,可能是所有人毕生的需要修炼的吧。
电影的很多情节其实来源于生活,但是有些情节甚至人物行为逻辑又让人感觉到荒诞,但是,现实世界本不就是时而荒诞的吗,这一点看反而衬托了人物现状的真实。
看完好几天了才想起来认真评价一下,很多细节可能记不起来了,就写这么多吧。
祝票房大卖,期待导演更多的好作品。
依萍的日记,洋子妈的日记,这世上许多人类关系,都误在一本日记。母女三代没有完全和解,困惑也依旧存在,但日子啊,还是得要往下过。
谈恋爱有什么意思,我倒是想领养个女儿,感觉有意思的多!
这个方言是真听不懂,剧情是真不明白。
代入感太强了,好像是把我的童年搬上了大荧幕
家庭故事
2023.10.30 保利天安门国际影城 我们生在凡尘中,好似很热闹,又好似很寂寞。似是一个无解的话题,虽名为洋子的困惑,但是是美惠的困惑,也是我的困惑。
盐津风光可以再拍的美点黄小蕾的表演可以四星鼓励
缺失的陪伴成了困惑,没表达出来的爱成了误会。有的困惑和误会最终消散和解,也有的久久留存积累成憎恨。我们都不习惯表达,单向的付出在等相互的理解和爱意。
2023.10.21成都博纳环球中心旗舰店2号厅超前点映暨映后见面会,见了导演李珏、制片陈宏、主演郑雅匀小朋友。导演回答提问很真诚,说没钱,有什么资源就用,郑雅匀给我签名的时候还注意到了软头和硬头的区别。电影讲的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小女孩对父母和家庭、社会的困惑,主演母亲是闯关东的玉书,即黄小蕾。节奏很好,最后一场饭局戏简直要笑死我,哈哈,大家赶快去看,他们是真没钱,估计过两天就没排片了
The fake socializing or drunken ecstasy.
情节上好拖呀,母女之间的情绪表达缺乏共情最后的结局也差了一点难以感动
好
平遥6 结局抓马的六十大寿餐桌上表达三代女性的婚恋情感 只有这一场戏拍的还不错 前半段极其浅薄的刻画母女关系 洋子的困惑通过争吵表达
居然不错。川渝方言一秒代入。车内母女的争吵以及母亲小心翼翼亲吻女儿两场戏太好了,黄小蕾把作为母亲的小心翼翼和深藏心底的爱拿捏得如此精准。PS. 黄小蕾咋这么像殷桃了。
[平遥5]最近学到的新收获就是 太过自我 不放弃利己的快乐 就收获不到家庭的快乐,而家人的情感尤其是和孩子之间 是年轻时付出多少之后收获多少的,自我的边界越强 就越不愿意为了家人的笑脸去勉强自己。但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也值得自私的快乐,不想勉强我的妈妈,也有些害怕以后被人勉强自己。另 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互相能一眼看得出 装不出来 也藏不进去。另 给你爱情的人除了爱情什么都给不了 给你家庭的人除了稳定也什么都给不了 女性很难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且不去后悔 这会不会也是女性所面临的不公。
故事本身可以拍的更好,看完全片我比洋子更困惑
1.3四舍五入 找不到支点 作为观众 我比洋子困惑 不知道那些男的啥情况 也不知道这些女的啥情况
电影本身我是很喜欢的,母女三代的主题,刻意淡化的戏剧冲突,结果映后对谈开始扯爱情🙄不得不说罗兰巴特虽然刻薄,有时候确实也有他的道理
前面的台词不好,很多废情节和废镜头,技术生涩也就算了。最后结尾来个大转折的大和解的大团圆结尾彻底把风格撕裂。就像我们在不谙人事的学生岁月写的一篇又矫情又在结尾要正面升华的作文。
北影节,黄小蕾有点不太合适,她那场拒绝去跳广场舞的戏太不合理了,她完全就像个广场舞领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