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aesarphoenix据戴锦华老师分析,间谍片是唯一穿越民国、新中国的巨大历史断裂,为冷战时代两大阵营所分享的亚/准类型。
同时也随着冷战的终结一度在两岸式微,但在香港发展为特殊的卧底片,这与香港作为飞地的地缘政治密切相关。
而九七回归则进一步加剧了香港人的身份焦虑,双重忠诚、双料间谍在这里不需解释而是每日经验着的现实,这种经验在电影《无间道》系列里达到了高峰。
然而至此卧底电影便陷入了真正的困境,我们不再相信“我是一个共产党、我是一个地下工作者”背负的理想主义,也无法再相信“我是一个警察”背后的对全港人民的忠诚。
在人民解放军已经入驻香港的情况下,想象一个少了警察便会血流成河犯罪横行的香港实属困难。
间谍片核心模式——因为怀着某种理想而扮演成敌人的样子,最后完成翻转、使自身面目重归清白的同时实现理想——至此再难成立。
此时如果还想拍摄间谍片,便要对原有模式进行修改。
“你成为你所扮演的人”(《无悔追踪》)是对翻转结局的颠覆,《扫毒》前半段古天乐对黑柴尸体两次三番的注视,拨通八面佛电话的背叛性质的行为都是对这个模式的学习,然而古天乐掏出五个手机、三番四次强调累想要回归家庭,都意味着他复杂的身份不允许这种寓言化简单化的处理。
另寻新招,翻转作为根本的叙事结构要加以保留,那么可以用来替换的便是“某种理想”。
《扫毒》中将其替换为兄弟情谊,经历了撞车和天台的两场戏后,三人再次确认了的不是“让香港没有毒贩”而是彼此的兄弟情谊。
张家辉对刘青云、古天乐说“今天我听到了所有我想要听到的话”,而那些话都是古天乐、刘青云对于他的道歉和辩白,被表达忠诚的是张家辉本人而非警察事业。
[这种替换具有天然性,无论何种理想,都会有且要有怀着同样理想的同志(Comrade)。
所谓同志乃是最亲密的同事、大的心怀此理想团体中的小团体、敌对环境里生死相依的小单元、某种大理想召唤出的自由人的共同体。
最重要的则是同志乃是某种理想的直接在场,忠诚于同志便忠诚于理想,理想可以经由同志直接抵达。
所以将超越性的同志情替换为血亲式的兄弟情从一开始就是一种降格。
实际上好的“兄弟情谊片”都一定会在某个场景中完成这两种感情的转换,将其升格为同志情。
这在《扫毒》结尾也有利用.]为了完成建立这种兄弟情谊,电影插入了数段对话,回忆他们从小学到警校到当警察/卧底以来的各类趣事,并使用《誓要入刀山》作为三人多年的主打歌,为他们构建起一个共同的生命历程。
当然最突出的还是一母一女,三个人只有一个母亲、也只有一个孩子。
母亲是张家辉的母亲,但第一次出现时是古天乐去看她(刘青云后到),该母叫古天乐为儿子,第二次出现是三人都在病床前,这一回刘青云变成了儿子,更为有趣的是在这场戏中三人的身份置换/流转、彼此为对方道歉,且由母亲做总结发言,这一幅三子在母亲前达成和解的图画是如此的清晰,以至于过于刻意了。
女儿亦是如此,三人五年后再相见(撞车戏),张家辉问古天乐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是男孩还是女孩”、随后说“女孩好”,而这段戏的结尾则是刘青云叫张家辉去看母亲,天台戏里重演当年的生死抉择,刘青云则来帮助古天乐共同替换妻女。
这共同的母和女,在影片逻辑中将三人变为血亲。
但仅仅是血亲情谊还不能支撑起这样一个替换。
影片的后半部分演绎了一个法外执法的故事,在澳门的最后枪战中,这一处境由刘青云直接道出,他们与黑色电影中的侦探不同,作为真正的警察犯下这样的罪行确实是难以想象的:张家辉杀人贩毒,古天乐劫持了以被移交的罪犯给张家辉炸死,相比之下刘青云劫持上司尚可忽略。
所以在影片的最后执法故事变成了黑帮私人复仇,所用的动作套路也变成了吴宇森《喋血双雄》式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处更少的强调换枪的凌厉、整体的潇洒流畅,而更多的用力于兄弟间的心有灵犀。
此时便要再强调《誓要入刀山》这首歌,在影片的最后他不再只是兄弟情谊的象征,而是将港片武侠的情怀直接对接调用。
血亲兄弟在兄弟情谊重新确认后,为了不让梁家辉独自一人牺牲(当问到他这些年为什么不联系时,谈到大概想一人承担),三人集体转为法外之人、通过对这种危险身份的分享,以及歌曲所带来的文化想象(侠义之士),在泰国的损失所带来的类似血亲复仇的冲动可以和某种理想实现相媲美了。
[此片还稍微利用了下腐文化,不再多述]然而即使如此,这种替换的不完善和裂隙还是很容易被察觉,因为如果不认同“你是一个警察”、一说这句话观众就出戏,那么卧底便也只是一份混吃等死的工作,当刘青云说出再追回这条线要很多年,古天乐却表示不在乎时,谁又能相信一首《誓要入刀山》就能将他唤回呢?
[间谍片可以利用其它的文化资源,但如果不能真正的化入其中,那么也将继续彷徨。
][古天乐身份太多,最终导致身份不再重要的情况,却倒是从香港蔓延开来,而分享同一种复杂,也许是今天两岸三地最大的相似之处。
]
开始我以为是《无间道》,后来觉得不错难道会把老实人逼坏成就《新宿事件》?
再后来我发现原来是《英雄本色》,但是看到三人互换角色在老母亲床前倾诉我以为导演想拍成《断背山》,等到三人坐那抽烟等死我又燃起希望,难道会拍成是《放逐》,开枪后放起音乐,心想《古惑仔》也行啊,刘青云用弹壳蹦坏蛋时我知道了导演其实是想拍成成龙式功夫喜剧。
想加进去的东西太多,反而杂乱。
导演,你可以做的更好的。
谁都想做西门吹雪,阿秋、阿天、阿伟。
我以为他们都是英雄,尤其是当死去才知道他们姓名的王顺益和张子伟。
后来我发现他们亦正亦邪,有胆小退缩导致兄弟牺牲的苏建秋;有因被兄弟放弃而回来报仇的张子伟;甚至还有一意孤行抓毒枭进而造成更多痛苦的马昊天;以及与兄弟共进退的黑柴… 这部剧最令我困惑的也是他们的亦正亦邪,反派就真的是坏人吗?
这需要从他们的人物角度分析。
他们大致有三次情感变化,以苏建秋显著,第一次是因为任务。
他已经卧底五年,妻子快要生产,他不想继续过提心吊胆的日子,而其他人是劝说。
第二次是因为责任,苏建秋想要回归正常生活被马昊天用枪打回卧底,苏建秋说:“我想做个正常人,做个警察。
”其余人是唱着贯穿全片的歌告诉他,你是个警察。
第三次是因为正义,因为有个词叫该做。
张子伟的爸爸说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就够了,他用一辈子甚至算两辈子的生命做了同一件事。
最后苏建秋也克服了心里的障碍,那时,他也是西门吹雪。
在阿天和阿伟争谁是西门吹雪时阿秋没争,有些细节真的会体现一个人的性格。
他们舍弃一切羁绊,不是为了成为西门吹雪,而是为了别人的家人,扫毒的警察们在安与危之间选择了职责。
“我们今天尽了应尽的职责,就算输了,也死而无憾。
”一瞬之间,忽而生死。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有好有坏,一念之间亦正亦邪。
但这部剧叫《扫毒》,如果选择不专心,那么到处都是毒贩的警告就不是噱头。
苏建秋和张子伟终究不是反派,苏建秋选择做个警察,张子伟选择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
所以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誓要去,入刀山。
浩气壮,过千关。
”他们都是西门吹雪。
前二十分钟还像那么回事,没想到一会儿就弥漫出一股浓浓的烂片气息了,陈大导也太不把观众智商当回事了,心里那么大委屈难道就凭几句假惺惺的对不起再挤几滴猫尿就解决了?!
骗鬼呢吧!
看完回去跟同学吐槽,居然被鄙视了,说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区别你妹啊区别,这种事情完全不make sense啊啊!
还有,这不是犯罪悬疑片吗?!
那不停的笑场是什么情况?!
导演你听到观众在嘲笑你嘛!!
想幽默也不是这样幽默的好不好!
没有功力就不要来硬扯!
就象葛大爷某年演了个惊悚片,观众一看见他锃亮的光头就笑场了,完全乱入的气氛好不好!
而且男主角们是小强吗?!
中枪就跟被蚊子咬了一样的,完全no harm好嘛!
电影中间好几次想走,听边上姑娘吐槽的句句入我心!
啊等等,为什么这种人物设定如此熟悉?!
原来又是陈木胜这货!
几年前看了他拍的全城戒备,到现在还没有忘记那个大烂片!!!
陈大导你长进一点好不好,可长点心吧,观众早就不是当年的观众了!
没有诚意的编剧,没有诚意的台词,没有诚意的设定,差评!!!
拉入黑名单!!!
永远!!!
看过《扫毒》,我联想到的是《致青春》。
这可不是说陈木胜拍得像一部导演处女作。
事实上,爆炸陈一扫《全城戒备》的智商蹂躏和《新少林寺》的煽情泛滥,以《扫毒》重现了他在上个世纪就运用到纯熟喜人的动作片技巧。
尤其是前一个小时,兼有港产警匪的狂暴质感和促人屏息的节奏,以及谍战片层峦叠嶂的逆转花招,一气呵成,相当过瘾。
笔者之所以品出《致青春》的味道,全由于结构。
一小时的好戏后,五年之隔,展开另一段叙述,不似前半截渐次升级后的一瞬爆发,变得零碎,片段化,情绪跌跌宕宕,仿佛是一部不同的电影。
而严格来说,三位警校好基友确实从头到尾一直在“致青春”。
每逢碰头,就缅怀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不是“我拿你们当亲兄弟”,就是“踢球时揍人好爽”,保留曲目是秋官老歌的现场KTV,拿来巩固同袍情义也好,反目成仇、怒气值满槽时用作嘲讽也好,搞到不通粤语的观众都能哼起来为止,感染力胜过《同一首歌》。
片长超过两个小时,胜在脉络清晰,并不觉冗长。
这故事就像一条被拧过晒干的毛巾,到处都能轻易补充些支线进去,感情复弥,卧薪尝胆,升职加薪,郁郁不得志,卧病老母,返港复仇,搞笑上司,留白多不胜数,每一条都可以大书特书,如果把5年的空白期填满,拍个二三十集的无线剧不是问题,不比laughing哥缺料。
主创将其一一掠过,只重点扩展了兄弟情一节,你能从他们叙旧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当年的欢乐时光。
集装箱码头“撞车摊牌”和病床前“代诉心声”两场,最是叫人感慨。
前一场包裹在百感交集中,重逢本该狂喜,却被委屈、误会、愤怒和悔恨打压,三人都像小孩一样使着性子,捂着心声,说着言不由衷的狠话,叫人心酸。
后一场表现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豪迈,老人已逝,了无牵挂,误会既除,心意既通,便可齐心御敌,老港片里,有很多这样意气风发、预备放手一搏的热血场景,很是激动人心。
这两场戏,也相当考验演技。
既是卧底戏,不免故布疑阵一番,一句话归纳,该当卧底的没当成,不该当的却当得很顺利。
剧本的重心并不在悬念,疑阵不难看穿。
三雄鼎立的卡司,到一半玩假死,瞒不过太多人(当时眼镜仔捐躯的催泪还没过呢,情绪上也不对位),有朋友将之当做剧透利器,未免高估它,还不如后面某阴阳怪气配角之死有力道。
至于结局,看多了合拍片,知道过审标准,也能猜出端倪,海报上都打出“三个犯人”的字样了,现在又不兴打字幕自首那一套,答案是呼之欲出的。
片名《扫毒》,却绝非另一部《毒战》。
哥仨的故事,与打击毒品、维护社会秩序的警察使命关系不大,倒似《英雄本色2》的兄弟复仇记,把主题相近的《喋血街头》用作标题,也无不妥。
陈木胜十年前拍过《双雄》,这回取名《三雄》多好。
跟毒品关系最密的泰国行动,只不过为结下私人恩怨做引子,倒可视作《毒战》外传。
开头不断强调的“你係差人”,放到后半截也像个笑话,三个通缉犯替多国警方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荡平金三角”之类的宣传词,听过就忘了吧。
陈木胜答问时说,最初暂定《扫毒》,拍完就不想改了,也好,取名马虎正有老港片特色。
许多动作桥段旨在表明,中国也能拍超级英雄片。
张家辉断着肋骨跟鳄鱼赛泳,古天乐磕爆下巴血槽不降,刘青云抗子弹能力惊人,还有一个打十个的徒手战斗力,对方是一拥而上,比叶问打的日本兵还狠,这种打法,成龙都只吃得住三四个呢。
轻易令寻常人脑震荡的撞车,他们玩着如碰碰车一样。
这仨最强大的超能力在于心理操纵,八面佛何等人物,宁牺牲女儿也不放过仇家,女婿五年只得见他两次,阴狠机巧,老谋深算到了极致,直至大火并前一刻仍隐藏幕后,掌控全局,却叫他们三两下激成了《疤面煞星》的托尼•蒙大拿,端着枪送死,闹了个无人生还的冚家铲,情势逆转之生硬令人瞠目。
犹如截稿期要到了,作家赶紧收的尾。
据说有加长版,但要抹掉这份仓促,希望很渺茫,强弱如此悬殊,只有拍成电视剧才能从容扭转。
强劲而爆裂的动作之余,是整段整段的抒情戏,文戏的篇幅多过武戏。
我看的是点映场,陈木胜解答,这是为平衡阳刚性,照顾女观众的喜好。
但笔者看来,此举颇有失策。
影片挥洒吴宇森、林岭东式的兄弟豪情,女角们分明是被晾在一边的。
譬如母女俩刚从死亡线上捡回命,惊魂未定,古天乐便头也不回跟兄弟而去,譬如张家辉刚握住亡妻之手,旋即就松开,重回兄弟战场。
我旁边两个女观众颇有微词,想质问导演,还好麦克风没递到她手。
去年的《寒战》也有“重男轻女”的倾向,但并无这么露骨的镜头表现孰重孰轻。
其实,本就是男角主导的阳刚电影,不往柔情上靠也无可厚非,再说钟情火爆威猛的女影迷也不在少数,雄性激素再密集一点,照样票房无虞。
总的来说,男同胞看完记得跟女朋友保个证,不会重友轻色到这个地步,就行啦。
这是我头一次在大陆影院里看粤语片,连袁泉也给配了音,在影院里体验如此醇厚的港味(吐槽一下《盲探》,郭涛配成了粤语,高圆圆没配,动机何在)颇为惊喜。
更有,居民楼突击,码头抢货,集装箱飙车,天台对峙,娱乐会所枪战,每一场都能让人想起好几部老港片来,反倒是预告里大书特书的直升机空袭,只是炫耀声光效果,还没炫好,爆炸时汽车纹丝不动,感受不到气浪的威力,陈木胜的《男儿本色》也有这个毛病。
比较遗憾的是,这版字幕的自由发挥太多,广东话一般有约定俗成的国语对应,整句意译显得古怪造作。
很快所有合拍片都将放映原声版,会不会它们的字幕也遭人捉虫呢。
(文/方聿南)
先让我缓一缓……………………受了两个小时的摧残,请让我先缓一缓。
连喷都要整理思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开始喷起。
真的好累。。
到底是什么样的智商,什么样的编剧会写出这样的片子。。。
为什么古天乐在悬崖上大叫,张家辉身中数弹为什么掉进鳄鱼池里还能满血复活;三名主角为了救炮灰警察,居然采取的是,他们开车,炮灰挂在车门外,一路开一路拖…………“拉他进来!
拉他进来!
”“我不行了……我不行了……”为什么三名主角总是在强调兄弟情?
所谓一个情字难道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吗?
为什么在设伎抓八面佛的时候,古天乐会有八面佛的直播热线?
为什么和八面佛说了“有内鬼”八面佛就不来了?
而派自己的儿女来?
原来这种毒品交易不是派小弟或者自己的得力助手,而是派血亲?
为什么八面佛的发型像爱因斯坦?
为什么最后三名主角想要只身去抓八面佛,最后还搞得张家辉死,刘青云死?
你们到底是不是警察?
Plan ABCD到哪里去了?
这个片子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分?
可以说既看不出兄弟情,也看不出香港警界的高端,更看不出缉毒警工作的流程,单讲肾上腺素片也谈不上,剧情更是差中之差,反派可以说出来仨,黑柴、段坤、八面佛,请问侧重在哪里…………总之太难看了。。。。。
看着古天乐演的卧底,就想到无间道的陈永仁,一边无奈的说,三年?
三年之后又三年!
看着警察的内奸,在系统中找到古天乐的资料,陈永仁当时是只有黄sir一人有资料的对吧。
酷炫的反派,想想倪永孝,又斯文,又阴狠,还顾家。
塑造一个狠毒的反派,靠的是演员、剧本,浮夸的发型只是一个辅助而已。
说到这里真想回去给无间道再打五百颗星。
看完电影一直在想,假如时光倒流大概20年的时光,这样的故事,三位主角由谁饰演?
我心中的最佳选择是周润发(马昊天)、张国荣(张子伟)、梁朝伟(苏建秋)。
他们两两互有合作,那时候是香港电影最风光的一段时间,但三人从未在同一部电影里出现过,以后也不会了,抱憾。
对于港片来说,尤其在英雄片、男人戏当中,兄弟情义、江湖恩怨、浴血警匪这些,一块砖头下去砸中十个片子有八个半是这种内容。
男人戏的路数是香港电影最拿手的杀手锏,《扫毒》是一部标准的港式电影。
而令人欣慰的是,《扫毒》是英雄片一次非常棒的延续。
陈木胜是杜琪峰带出来的,成名作《天若有情》就带有那个时期杜琪峰的影子(其实当年陈木胜虽为导演,但本片之前一直在执导电视剧从未执导过电影,是杜琪峰在一边帮着拍),后来《冲锋队》、《我是谁》的火爆让陈木胜成为香港时装警匪片的代言人。
说陈木胜很像杜琪峰一定让人不信服,因为两人电影类型不大一样,但陈木胜的风格受杜琪峰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当年在TVB的时候,在杜琪峰自组银河映像之前,他帮新艺城、大都会拍过不少商业片,有贺岁喜剧也有动作情义这样港片最常见的模式。
而陈木胜跟那个时期的杜琪峰很像,像是《阿郎的故事》和《东方三侠》这类,同样是展现情义的电影,不同于吴宇森的江湖气息与岁月痕迹,这些电影的主要基调是浪漫、煽情,这是90年代港片比较常见的方式,在吴宇森远走好莱坞、杜琪峰在银河映像中打通自己宿命的门户之后,陈木胜算是接过了二者的大旗,香港传统的商业电影,多年之后,味道依然没变。
《扫毒》让我想起了不少电影,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部作品,其故事结构很像《喋血街头》,同样的三位发小搭档的配置,吴宇森男性情谊最淋漓尽致的一次,正好切合本片的主题;另外一部就是《真心英雄》,不仅仅是结尾酒吧大战,《真心英雄》是银河映像在前期几部电影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下,追求自身风格与商业元素并举的第一部作品(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启用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黎明,正式开启银河商业电影大潮、有刘德华加盟的《暗战》要在一年以后才出现)。
为什么说《扫毒》很像《真心英雄》,因为两部电影的共同点在于传统的男人友情在本片中被玩到了极致,《扫毒》中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就是“输人不输阵”,《真心英雄》也是如此。
在剧情推动下,男主角们被逼到了绝路,到了已经悬崖边上,在强大无比的反派面前,渺小的主角孤注一掷。
《扫毒》很硬朗,三位硬汉大战毒枭,电影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兄弟情的刻画,在这一方面香港电影从未令人失望过。
本片在兄弟情方面塑造的很纯粹,三位男主角性格各异,从电影一开始,就刻意强调三位的友情,在随后的线性的时间线中,情节和角色相辅相成,互相推动,从而引发了矛盾冲突,怒目相对甚至拳脚相向,打完之后跟没事一样。
即便在经历生死选择之后,在经过了误解、对峙,挑开心结之后,他们关系反而要比从前更加亲密。
因此而言,我不知道这部电影对女性的吸引力有多大,她们看惯了《宫》、《步步惊心》这样的宫斗戏,能否理解片中这种属于男人之间的纠葛?
正因为如此,陈木胜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不厌其烦的在细节和情节方面突出三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选择难题”、没子弹的枪,首尾呼应,三人之间自打开场吃便当的时候忆往昔的段落,在随后的情节出现过好几次。
所以有人说本片拍得有点冗长,太罗嗦,其实能理解编导们这么做的原因。
毕竟《扫毒》假如在20年前就不必这么做,按照那个时期港片的模式拍,观众自然能理解片中人物的内心和抉择问题。
但在新世纪老港片的方面恐怕会让新观众造成理解上的缺失,搞不懂他们三人在经历了那种死去活来的事件之后为什么最后还能并肩作战,这就是《扫毒》最后片长达到了134分钟的原因,比如张家辉重出江湖之后,三人在码头的撞车大戏,这是全片最令人激动的地方,非常“港片”。
而之后他们三人一些纠葛,张家辉上来就对刘青云一顿拳打脚踢,这些桥段其实没必要那么长。
后来三人在罗兰床前互换身份说出的那些心里话,属于对三人心理活动的解释说明,如果在以《英雄本色》为首的英雄片大行其道的时代,这种解释说明是没有必要的,观众都能理解人物的变化。
但毕竟时过境迁,导演就是怕新世纪的观众不理解才这样,不过这样的设置很高明,借别人的话来阐述自己的内心,不但不突兀,反而成了全片最温馨的一段。
(这倒让我想起了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这部电视剧就是给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准备了,里面解释说明的地方很多很多,比原著还要细)。
所以当刘青云像个姑娘一样痛哭流涕的时候也不意外,所有人的内心都写在脸上。
在新世纪,香港电影最会拍时装动作片的是林超贤与陈木胜,不同的是前者在动作戏方面越拍越大,从《重装警察》到《逆战》,陈木胜则越拍越小,有一阵甚至转而拍拳脚功夫,但经历了《全城戒备》和《新少林寺》之后,陈木胜在《扫毒》中再度回归了自己熟悉的题材,显然是令人欣慰的。
片中直升机扫射那段足见功力,其余部分也是长短兵器大战一个不少,最后大战的场面调度很棒。
但终究来说这是一部写人的作品,《扫毒》是陈木胜作品中人物刻画最细的一部(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电影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有的人死了,有的人活着”,但不要紧,只要情义在,江湖之中,英雄就没有末路。
一瞬间《喋血双雄》、《英雄好汉》、《喋血街头》、《真心英雄》这些片的感觉再度出现,这才是香港电影,“输人不输阵”是属于男性的浪漫,也是属于香港电影。
很多评论说该片是在致敬那个时期的香港电影,还是别老抓着“致敬”两字不放了,感觉香港电影死了多少年一样。
香港电影虽然日落西山,但毕竟还在,《扫毒》是回归也好,延续也罢,只要港片还有一口气在,江湖情义就绝对不会丢失。
PS:说几则感受 片中三位主角唱的歌叫《誓要入刀山》是1978年香港武侠剧《陆小凤之武当之战》的主题曲,由顾嘉辉作曲,黄霑作词,郑少秋演唱。
这首歌在当年入选了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电影结尾的背景歌曲是三位主角重新唱的,这首歌很多人也翻唱过,徐小凤、叶丽仪等。
张家辉是第二次唱,第一次是在《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张家辉唱着歌奔赴赌场,所以在电影里这位一唱我就有点出戏。
自从《毒战》之后,我看古天乐都有“添明仔”的影子,尤其是古仔眼神游移的时候,片中一度以为这货接着要反骨。
这样说明了《毒战》这种角色的成功,话说古仔明年金像奖有戏,过了张家辉这关就没问题,后者这几年很猛,《激战》里也不错。
饰演刘青云上司那位是吴岱融,年龄大了依旧很帅,当年的花无缺啊,《替天行道杀兄》里和钟淑慧一块三点全露。
片尾字幕鸣谢里看到了岑建勋的名字,不知道这位老哥为本片做了什么贡献,但有一点很突出,卢海鹏的发型,我看预告片的时候就想起岑建勋,片中还老拿这位的发型开涮,如果说致敬的话,卢海鹏一定是在致敬岑建勋。
卢海鹏的名字“八面佛”,按理说是指释迦摩尼的八大弟子,是八个佛而不是一个佛。
不过泰国本土有拜祭四面佛的传统,四面佛就是大梵天,我想片中“八面佛”的含义绝对不是八个佛的意思,而是指比大梵天更猛,双倍的意思。
片中所说的昆沙,是当年缅甸的世界第一毒枭,还在金三角成立过一个国家,96年为避免遭美国攻击而向缅甸投降,“毕业”之后缅甸拒绝向美国引渡,而是将之软禁起来,给他在仰光安排了一套别墅,跟昂山素季是邻居,直到07年去世,活的还挺滋润。
饰演八面佛女儿的演员Poy不是人妖,是变性人。
1、好久没有看过这么震撼的电影了,以至于现在12小时已过,我还沉浸在里面;2、很长很全面,但是不拖沓;3、准确讲,这不是警匪片,而是充满着中国古代侠义的侠客篇,结怨-报仇,其间混杂着兄弟情,爱情,亲情,还有传统看点的传奇生死-成为对方老大的女婿;4、最最震撼一点——泰国毒枭雇佣军对扫毒联合部队的机关枪扫射——这是我认为比三人合唱和阳台对戏那段还震撼——强弱对比是如此的要人揪心,“交易取消,有鬼”,但是我八面佛交易正常进行,你有胆搞鬼,就把你全部消灭。
这种霸气和强势让人心恐惧,胳膊拧不过大腿,可是你连胳膊都不是,顶多顶多算是一个小指头——在头顶上直升飞机的扫射下,那充满正义和力量的“别动,警察!
”显得是多么单薄和可笑。
白兔和狮子的较量。。。
东南亚和墨西哥的毒枭大抵如此吧,强大的财务能力使得其能拥有最先进的武器,当地警方无法与之抗衡,只能从中找到某种平衡,因为他的存在,一定程度也维护了一方的秩序,和经济运行。
5、八面佛死了,会不会造成毒枭群龙无首,然后混战?
其结果是还不如保全八面佛,以求减少总体损失?
6、八面佛之死,多少是导演的浪漫英雄主义,现实中他肯定依旧笑对春风7、八面佛大儿子之死,纯粹是阴沟里翻船吧8、八面佛一定程度也是《教父》般人物吧?
9、懂门外语是很重要的,关键时刻能救人——若不是一同事懂泰语,古天乐早就死翘翘了。
10、古天乐的悲怆——坏人是抓不完的!
一个八面佛倒下了,千千万万的一面佛四面佛会站起来。
不能要求好人一味牺牲啊。
其实故事不错,只能说导演太烂。
可以畅快淋漓噼里啪啦说过瘾的故事非得搞成一段一段的散文诗,煽情扭捏做作矫情,三个大男人在那边哭成一团怀念过去,以为这样就能折射人性光辉就可以拿金像奖了吗白痴。
电影拖沓到死,又臭又长,在电影院我一直在掐时间想着这屌电影到底还要演多久。
那么多精彩的副线不讲,就顾着几个男人的矫情卖骚,真的蠢到家了好吗。
鳄鱼的特效能再假一点吗,鳄鱼那几个镜头明明就是一模一样的反复播了好几遍而已啊。
那个所谓的做法事的法师念的明明就是大悲咒啊,坑爹呢。
一开始还有直升机啪啪啪呢,这么虎头蛇尾BOSS这么容易就挂了算个什么屌啊。
白头发那傻逼,智商这么低嗨药嗨到都脑残了到底是怎么做上老大的啊,还有特么那么多手下,坑爹呢。
这么高的评分到底是哪些脑残给的啊。
最后的致敬:啊这部电影呵呵太垃圾三个娘炮搂在一起哭哭啼啼好好的故事就这么被导演这傻逼分成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的自然段讲给我们听讲完他一阵唏嘘我只想着这垃圾电影几点才能结束因为我尿急
陈木胜是像陈可辛一样会算计的导演。
这是那个时代香港导演的通病。
成功是因为重视观众体验,失败也是因为太在意观众体验。
可以说,陈木胜是功夫片导演,他拍过的成名片大多是功夫片,在九十年代港片最辉煌的时候,他是很有一些代表作的。
陈木胜所拍的电影,大多数是英雄情结,兄弟义气,热衷塑造街头流氓、无业游民、失意警察。
陈木胜拍片还是很有风格的,没有太大的跳跃,水平也基本持平,没有特别特别差的臭名声之作。
陈木胜电影的分界点,大概可以从2005年《三岔口》开始。
在《三岔口》之前,陈木胜用的是自己赶上香港电影辉煌时使用的本能手法,重点放在小人物的忠义悲剧和精彩打斗上。
香港电影衰落后,陈木胜也试错地探索过拍片方向,最终《三岔口》的肯定令他找到了方向。
2005年《三岔口》是郭富城转型之作,令迷茫的天王最终获得自信转型到电影演出上。
陈木胜似乎也探索到了港片的新内涵,除了传统的打斗和兄弟义气之外,更注重探索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扫毒》也不例外。
除了拥有非常“港”的片名之外,班底也是港片御用。
本片是典型的兄弟电影,加上儿童只有三个女演员。
本片的叙事超越了普通的好莱坞叙事,在观众都以为电影要结束的时候,电影只是经历了一个节奏性的过门,接下来进行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反转,恢复到“情和义 值千金 上刀山 下火海又何妨”的港片标准节奏。
结局悲情,是港片伦理的必然,令人不免想到吴宇森。
但是吴宇森通常描绘双人情义,陈木胜擅长刻画三角关系。
说到三角关系,本片值得关注的是几次三角构图。
第一次,是影片开场,交代三人关系和各自工作背景。
张家辉买了外卖,拿出两个椅子招呼兄弟们吃饭,把高的椅子让给刘青云,自己坐矮板凳。
一个细节交代刘青云在张家辉心中的地位。
接着喊宿醉的古天乐起床吃饭。
古天乐坐起来,三人形成了非常经典的三角构图。
张家辉、刘青云相对而坐在画前,古天乐一个人正面对镜头在画后。
古天乐在三兄弟中一直属于边缘角色。
其他两人是警察他是卧底,其他两兄弟朝夕相处他出生入死,吵起架来他俩肯定是一伙的。
此时古天乐在三人关系和职业身份上都处于弱势。
第二次,是泰国情况败露,八面佛逼刘青云在古天乐和张家辉中选一个生还,此时的三角形是刘青云挟持八面佛女儿站在三角之巅,古天乐和张家辉站在三角两底处,摄影机处于全景上帝视角。
古天乐和张家辉在刘青云心中都是同等重要的弟弟,而生与死都在刘青云一念之间,此时他处于决定生死的上帝身份。
所以站在三角形顶端。
第三次,张家辉复生,三兄弟在天台重逢,这时候,和第一次明显不同,古天乐和刘青云站在三角两底,张家辉被孤立在顶端。
因为突然出现的张家辉此时身份是报仇的毒枭,与刘古二人明显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此时三人都是逃犯,一个劫匪,一个越狱,还有一个是毒贩,他们已经为了兄弟义气和自我救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最后一次三角构图,是三兄弟携手勇闯八面佛泰国贩毒集团,在被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在沙发上坐一个三角回忆儿时记忆(此处的回忆表明,他们的战斗有一定的不正当性),作战时形成了一个三角的防御同盟。
本片人物有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挣扎,又是一部容易突出演技的电影,三大影帝飙戏中,最精彩的是张家辉。
尤其从在泰国被处决之后开始,催人泪下。
当然,本片也有很多槽点,比如人物转变生硬,人物动机没有足够说服力,故事背景交代不够,很多逻辑经不起推敲等。
纵观本片,是三大影帝个人表演的胜利,是陈木胜再次挑战奖项的野心之作,是导演迎合观众冲击票房的有力候选,但是要说是港片的复兴之作,未免乐观。
没有想象中好。
看扫毒,学习如何一点也不娘地求复合。看扫毒,学习如何很酷炫地表达:“我会和你在一起。不过在此之前,我要虐你,虐到你亲口说只要我为止。”
前半段勉强累积起来的些许好感被后半段陈腐不堪的拍法和缓慢拖沓的节奏完全轰杀;天马行空如此,陈木胜应该不屑于和杜琪峯之流为伍了吧。
呵呵,唯一的看点就是张家辉泡泰国汉子
分都给这三个老男人,剧情什么的我完全不在意。
香港动作片,叫我说你什么好?
呜。。。哭不出来
港片里能看的演员就那么几个,张家辉梁家辉刘德华古天乐刘青云。。这部片里占了3个,片子时间有点长,内容又没那么丰富,三星不能再多了。
6.5分。前半段看下来不错啊,三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你死我活的痛苦抉择,都很来戏。但从张家辉坠崖开始,整个电影的节奏突然就乱掉了,感觉上就好像是编剧和导演突然不知道怎么往下编了,于是就有了后半段的拖拖拉拉与莫名其妙,最后那一段枪战,是在向老港片致敬么?前紧后松,浪费了好开局啊~
看的粤语版。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这三个演员在杜琪峰的片子里能成就一部经典港片。但是在陈木胜手里只能糅合成一部用力过猛略狗血但还算能看的港片。在演员调教、剧本编排和枪战设计上陈木胜距离杜琪峰韦家辉差得很远。除了爆破就是煽情。倒是有点吴宇森枪战片复古范。文戏太拖沓,拖拖拉拉一天才看完
三尊大神演技牛逼的不行,感人的部分也煽情十足,但是故事明显不合理,叙事里面的bug太多,张家辉活着回来还不黑,导演脑洞这么大真的没有问题吗?
辉哥复活之后真是帅呆了啊!……干嘛最后泰国美女要变成男声啊,为嘛要这么幻灭啊!
商业元素样样具全,就是剧情太过唐突!
这片当年是怎么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被毒战爆得妈都不认识了吧
三位男主互相飙戏的感觉不错,在刘青云和张家辉强大的气场下,古天乐又稍微显得弱点。多年前行动的失败造成的影响,张家辉卷土重来之后,他和刘青云的表演都是气场全开,分寸感十足,颇有看点。
救命。唱唱歌你就想复古了?编剧的智商让我觉得我可以去香港当警署总督察
我算是看出来了,这几个演员天天抱在一起玩,拍一些动作外壳下的爱情片
古天乐和张家辉的脑残粉顶起,最后哭了,中间部分配乐没跟上
辉哥你肿么越长越像学友哥了。古仔,演技能稍微长进点不。青云哥,你头还是那么大,这没法子了。
确定片名不叫兄弟之择日再死?开头港埠部分还是中规中矩的卧底剧 去泰国后陡然化为银河映像式狂飙突进:识破内鬼 假片解难 趁机告密 佣兵袭警 二选一死 五年一瞬等情节皆可大呼过瘾 哪知期待度提起后却大规模狗血 风格无端端换作枪王之王 三兄弟以手枪全灭毒贩佣兵小队二三十人 还是身处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