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小地剽窃了别人的。
年轻的che还是一个穿白衬衣,有着羞涩的笑的人。
他和好朋友在餐厅里评论对面喝着咖啡,看报,打瞌睡的老头。
朋友说:你要的是那种毫无波澜的生活吗?
che摇了摇头。
于是,背了行李,上了摩托车,踏上了环绕拉美的motorcycle之行(或者说还有卡车、轮船或者船伐)。
想起我的阳朔之旅,虽然毫不具备可比性。
这是我满二十岁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就好像挣脱既定命运的一次努力。
某一天我也能拍成如此的记录片,不错过任何一细节。
拉美很美。
宽阔的荒原、山丘、田地,给了che无尽的理想的空间。
他碰到了一对矿工夫妇。
共产党的。
在理想中徘徊,坚韧,生存。
固执的che。
女朋友的15dollar不肯花,却连同毛毯一起给了他们。
后来,他留了胡子。
再后来,他的眼,越来越像我们所知道的che的眼。
如果说矿工夫妇是che的启蒙的话,麻风村的生活无疑就是一个具有非同意义的转折。
最难忘,che在24岁生日这一天,的游泳。
河的两岸把生病与健康分离开,黑夜下的灯光闪闪,che脱了衣服游向了另一端。
一个有严重气喘的理想的人,大口喘着气,在河的上面与下面,一浮一沉,一张一合……在他浮出水面,众人聚首的镜头,是一种自由、平等、理想,是他渴望的美洲联合。
“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che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嫉妒。
太多的不公不义,我一直只能愤怒。
从来没有为我的理想做什么。
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我有什么理想了。
“这故事没有英雄事迹。
它说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这是我极喜欢的里面的一句旁白。
这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che。
而不是海报上、或者T恤上那个LOGO。
若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能否也拍出这样的人性的而不是神般的片?
接着就是几幅沿途的拉美人民的图像,黑白的,伴着拉美的《春光乍泄》里一般的旋律……最后,打出关于che的字幕。
飞机飞远,原地剩下一个花白头发的同伴。
理想,伴着che,一去不复返。
重复的,听着里面的歌,或者说是旋律。
一遍一遍。
最后,一句话结尾——不喂养灵魂,怎能喂养身体?
纪念赤贫的需要救济的这几天。
和这部电影。
网上前几年盛传一份“支持台独艺人”名单,引来我国爱国有为青年口水无数。
其中五月天是榜上有名的团队,当年我也就此问题向袁哲同学提出小小质疑,他是五月天的fans(不知道现在还是不?
),他轻描淡写地说,这种台湾愤青大都支持台独,起码是绿营的!
时过境迁,现在的袁同学以及在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转变,我深切同意袁同学当年的明断。
我要是台湾人,肯定也支持@#(此处删去敏感字眼2个)。
上文提到的“台独“乐团有一首名为《摩托车日记》的歌曲。
前奏响起,阿信就在不断地哼哼,“切切切切”,不明就里的听众会想,哥们在抱怨什么呢?
其实,他是在呼唤一个大英雄的名字。
上周陪东吴剧社跑楼宣传,一个大一孩子看了以前的剧照,不禁说,这是那个谁,瓦格纳吧!
话说到这份上,知道我要说谁了吧,切.格瓦拉。
这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名字,外界赋予给他的重量恐怕切活到今天也难以承担,不过他要真活到了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美名和拥趸了。
2年前一次要临时去上海有事,我怕万一买不到现走的票要独自等待,便向熟导借书看。
熟导递给一本《切格瓦拉——反响与争鸣》的红皮书,大约是这个名字吧。
介绍了一部以格瓦拉命名的话剧,包括了文本与外界反响。
当时在火车和轻轨上翻了一遍,不以为然,没看戏之前,我就主观臆断,这是部形式大于内容,口号大于艺术的戏。
剧社6月上演了此剧,不论演出效果如何,我好歹也领略了此剧在舞台上的效果,怎么说呢?
此剧主创的2个哥们,毋庸置疑,极左。
美帝当然是不共戴天了,当今我们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他们也极尽攻击之能事。
忘了说一句,这部戏根本没有一个格瓦拉的真实舞台形象出现,都是靠演员塑造正反两面的人物,加上格瓦拉身前的一些片段,再添加一些半摇滚半民谣的演唱而成。
两个主创,其中一个叫张广天,竟然还是基督徒(很遗憾,我尽管不是原教旨主义者,还是要给他戴个帽子——伪基督徒,或者说好听点,毛派基督徒,吊诡吧。
此人事迹,有兴趣自己去搜下,按下不表)。
我善于发表一句话比较评论:《切格瓦拉》句,简直是抗战时的广场剧口号剧的现代版。
戏中演员会大声斥责,如果你如何如何,请你退场!
那么,提前走人就是人民公敌了。
哪怕演的再烂,也得看下去,小心被人民公判!
此剧中有句台词记忆犹新,“他是新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尘世基督。
”好嘛,已经抬到近乎神的位子了。
我下面谈点对格瓦拉本人的看法。
上文提到的五月天的歌曲,就是纪念格瓦拉的,纪念一位共产主义的圣徒,还是由一个貌似“泛绿”的乐团所崇敬,吊诡。
不光在台湾,整个世界上,格瓦拉在腐朽的资本主义世界拥有比红色社会主义国度要多得多的粉丝。
我觉得,你在中国,问个中老年人,贺龙陈毅是谁,肯定知道。
格瓦拉是谁?
是谁?
估计不会有人答上。
相反,年轻人却大多了解,至少听过这个名字吧。
都是打游击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格瓦拉在中国的影响力,倒还真在很大程度上是从腐朽的欧美传来的,不知毛派基督徒如何认识这个问题?
下面看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心中的好总理周恩来爷爷的对格瓦拉的评论:现在日本学生的思潮还是复杂的,有托派思想,有格瓦拉派的“游击焦点”或“游击中心”的思想。
所谓格瓦拉的“游击中心”,就是跑到那里放一把火就走。
就象我们的盲动主义似的,脱离群众,没有党的领导。
这种思想,在世界上相当一部分群众中有影响,我们过去没有注意。
这一年各方面来的人多一点,谈一谈,才发现了。
格瓦拉跟卡斯特罗在某些问题上有点不同意见,但基本上他们是一致的。
古巴的武装斗争成功是带有偶然性的。
当然有群众,没有群众,他也不能成功。
由于当时反动独裁统治很厉害,群众非常反对,而且美帝没有意料到那个地方会被武装的小队伍夺取政权,所以,是个偶然性的胜利。
他们不是依靠长期坚持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来逐步取得胜利的。
那个地方小,不可能时间搞得那么长,美国在那里还有关塔那摩军事基地。
但是,自从这个偶然性胜利以后,他们又想在拉丁美洲到处用这种方式推翻亲美政权。
格瓦拉就跑到国外去搞这一套。。。。。。
《格瓦拉日记》我们国内有没有翻成中文?(耿飚:有,印了一些),很值得大家看一看。
你们做外事工作的,当人家给你扯起格瓦拉的“游击中心”时,你不懂得不好,看一看那本书就懂得了。
那上面有卡斯特罗的序言。
格瓦拉在刚果(金)东部的时候,带了一百多人,他不是帮助人家打游击。
而是把游击队集中起来,对抗刚果的雇佣军,打阵地战。
雇佣军有美帝、比利时等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本来刚果的游击打了两年多,很有成绩。
格瓦拉一去,就把人家的军队集中起来,脱离群众,打阵地战。
他曾通过我们驻坦桑使馆,送了一封信给我,上头有格瓦拉的签名,我不大清楚,格瓦拉怎么从坦桑尼亚到了刚果。
他在信中,提出要什么东西。
很奇怪,要一个很大的广播电台,要使整个非洲,连美洲都可以听到。
游击战争怎么能用这样大的电台?想法不对头,我没理他。
后来,我们驻坦桑尼亚使馆证明,他们从那里撤退了。
牺牲了很好的一个游击英雄。
而格瓦拉坐船回到了坦桑尼亚,走掉了,给人家惹了一场祸,使人家遭到了失败。
格瓦拉离开刚果,回到古巴,后又转到玻利维亚山地,从阿根廷那边带来了一批古巴人、阿根廷人,也有一些玻利维亚人。
完全是搞盲动主义,不找群众,甚至把群众抓起来做俘虏,怕人家走漏消息。
武器没地方存,存在山洞里。
这样怎么能发动游击战争?虽然格瓦拉会西班牙文,到处可以用,但毕竟在本地没有群众基础。
他每天都有日记,写得一清二楚,就是采取大烧、大杀,脱离群众最后被俘,反动派把他杀了,因此,全世界都闻名了。。
我们说“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但必须那个地方有了燎原之势,才能燎原。
他们认为不管有无条件,只要放一把火就可以烧起来,这完全是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其结果是游击队员一个个牺牲了,最后他自己被杀。
我国革命过去有盲动主义血的教训,有战争的失败经验教育我们。
拉丁美洲人民没有这个经验,他们觉得格瓦拉是个英雄。
我见到智利的一位朋友,他跟我说,他没想到在他儿子的房子里挂了两个像,一个是毛主席的像,一个是格瓦拉的像,进去一看,使他大吃一惊,后来他发现,智利农村这样的情况很多。
现在我们知道,不止拉丁美洲,甚至非洲、日本都有这种情况,不但挂毛主席的像,也挂格瓦拉的像。
青年就是崇拜英雄嘛。
知识分子开始辨别不清,尤其在初期找出路的时候,各种想法都有。
我们搞了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艰苦奋斗,经过万里长征才取得了胜利。
他们想点把火就一举成功。
所以,他们就看不到格瓦拉失败的教训,而觉得他是一个“英雄”。
有点长,说的多好啊!
到底是高屋建瓴的老革命家!
一眼就看出了流寇主义要不得!
要想为穷人做事,真要靠暴力革命这条路么?
我觉得,比起格瓦拉,特雷莎修女更配得上尘世基督之名(原教旨主义者对此要抗议的),也更伟大。
当特雷莎嬷嬷把一个没人料理的,甚至人人避而远之的临终的麻风病人抱在怀里时,天使的光芒要比炮火的光要明亮多了。
我不是否定格瓦拉,只是要提示下,他是个被妖魔化(我常用的词)的人物——往好的方向妖魔化,或者叫,天使化,神化。
西方腐朽势力是恶毒啊,把一个共产主义的战士用商业化的办法包装了,塑造成一个时尚人物,于是君不见,是人是鬼都可以把切的头像穿在T恤上,把切奉为神明的都是摇滚或伪摇滚者、所谓诗人、嗑药者之流。
切牺牲后,西德的红军派、意大利的红色旅、日本的赤军都接过了他的衣钵,知道这些组织么?
就是20世纪60、70年代的基地组织。
可能耐心看到这里的读者要愤怒了,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说风凉话!
好吧,我检讨,让我检讨的理由是一部片子,就叫做《摩托日记》。
这是一部2004的作品,和《十面埋伏》一起去戛纳角逐过,呵呵。
导演是沃尔特•萨尔,巴西大导演,《中央车站》就是他的作品(一个巴西版的《菊次郎之夏》)。
本片可以算作公路片范畴吧,讲述了格瓦拉年轻时和友人穿越美洲大陆12000公里的故事。
导演应该擅长公路题材作品,《中央车站》亦是个轮子上的电影。
再说演员,盖尔.加西亚.贝纳尔,一个墨西哥帅哥,演年轻版格瓦拉。
初看海报,不是太像,但观完全片,觉得还真是挺神似的。
公路片,估计是受《在路上》这样的公路小说影响而诞生的。
暴走,是垮掉的一代的惯常做法。
公路片我其实看的不多,就看过台湾的一部叫《单车上路》,还是冲着我家小灵珊在里面出演去的。
本片与其说是公路片,更像是纪录片。
格瓦拉也不是一般的垮掉男,医学博士即将毕业,出身不错,对了,他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听说敌人无比强大,可是阿根廷人就是不信),并不是出身古巴。
大好青春,一腔热血,也没想太多,就和一个朋友,生化专家格兰纳达一起暴走。
值得一提的是,此君至今仍健在,住在古巴,本片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他的回忆完成。
格瓦拉是个传奇人物,自然与我们从小看到的无产阶级大英雄不同,不是个高大全的角儿。
影片前半部,他和友人骑一辆车,先去600公里外看了马子,给她一只狗,差点发生奸情,顺道也骗了点钱做下面赶路的盘缠。
之后,半推半就地与友人在智利小招摇撞骗了一把,又在舞会上与修车店的老板娘调情一把而被追砍。
这哪是个共产党员的样子啊!
峰回路转开始了,他们的车坏了,两人不得不步行,以近乎乞讨的方式前进。
格瓦拉接触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从矿工开始,他开始愤青了,把从马子那蹭来的钱也给了穷人。
一直到最后,很真实,也还蛮感人的,不做作。
全篇高潮,两人在利马街头偷喝别人的牛奶,被那家主人,一个医生发现。
好心的医生收留了他们,还推荐他们到一个麻风村服务。
带着神性的人都有为麻风病人服务的经历,比如耶稣、特雷莎修女,还有格瓦拉。
格瓦拉不戴手套,主动和麻风病人握手,震惊了现场每个人。
一个尘世基督的形象在这里才算彰显出来。
二人的志愿行为结束后,一个晚宴加格瓦拉的生日会为他们举办。
在觥筹交错中,格瓦拉却跳下了亚马孙河,游向对岸的麻风村(让我想到本朝的M太祖游长江,哈哈)。
在服务期间,格瓦拉与病人一起吃饭,打鼓,踢球,甚至让主管的修女不满了。
我相信,他不是作秀,是真心的。
在那种穷乡僻壤,也没人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谁,将来又会是谁。
貌似对电影,能说的就这么多了,有点头重脚轻啊!
我想到了歌德,当年的中国人都在关注写《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年轻歌德时,冯志先生却更青睐晚年充满哲思的歌德。
当人们都真真假假地去崇拜倒在美国人枪口下的格瓦拉时,我却更佩服那个23岁,行进在南美大陆的骑手,那个与麻风病人、矿工打成一片的格瓦拉。
格瓦拉叫欧内斯特,与海明威一样。
这注定是个属于真男人的名字。
把《摩托日记》中的格瓦拉搬上舞台,胜过满场的鼓噪、口号和怒吼。
格瓦拉已经成了娱乐人物,文末也娱乐下,打过《大航海时代》不》里面有个葡萄牙小孩叫卡斯特路。
一个新手在论坛提问,不小心把卡斯特路打成了卡斯特罗。
底下跟帖说,卡斯特罗?
那他的初始港不是里斯本,是哈瓦那了!
我想,可以扩充下,他的初始伙伴是格瓦拉,初始船叫“格拉玛”号,初始资金15比索。
玩家可要小心,不要尽早触发与美帝的战争,就先在哈瓦那外面打打幽灵船好了,哈哈。
我小时候打过一个红白机游戏叫《古巴战士》,最大的优点是game over了,仍然可以打下去,很适合我。
里面的2个战士,据说一个叫卡斯特罗,一个叫格瓦拉。
格瓦拉说,“革命是不朽的!
“所以,玩家永不会担心游戏结束。
他,是一个哮喘病患者。
当他还只有2岁时,因在河边玩耍洗澡,患上急性肺炎并引发了哮喘病。
由于时常胸闷气喘,他在马埃斯特腊山区打游击时,就开始抽香烟、烟斗和雪茄,在此后的旅行与战斗生涯中,哮喘病曾多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后来,他自己总结说,他这一生对平喘药物的依赖要强过对枪支的依赖。
这个病,伴随了他一生,并对他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他锻炼出超人的意志。
他,是一个最彻底的流浪汉。
当他1952年1月4日,和好友阿尔贝托、骑着一辆破旧的39 Norton 500开始他们的第一次穿越南美洲之旅时,他一生就开始在路上了,医学博士的荣誉、亲爱的妈妈、心爱的女友都无法将他留在某个安静的地方。
他一生的足迹和战斗遍布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刚果、古巴、玻利维亚等南美各个角落。
他,是一个时尚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52年3月11日,当他在距离阿根廷4960公里的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邂逅一对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失去土地的夫妻时,他就开始成为一个国际主义者。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旅行不再只是单纯行走与看风景,他与贫穷、饥饿、疾病亲密接触,看到孩子仅仅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源而死去,看到由于饥饿和持续的掠夺,人们已经麻木到了这种程度:当父母失去子女时,他们再也不会把这当成大事对待,而这些,已经成为拉美家园司空见惯的事情;看到所谓的西方文明让这些千百年的土著居民失去土地而远离家园,触目所及,皆是美洲的贫瘠。
到了秘鲁,在佩斯塞医生这个秘鲁共产党员的指导下,他的思想开始形成,他看到美洲问题的关键是土著人的土地,这需要每个美洲人民团结起来,需要一个英雄领导。
而他,也自愿参加了菲德尔·卡斯特罗的“七·二六”突击队,他选择放下医药箱,拿起武器,成为一名战士。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乌托邦、青春的同义词。
他帮助古巴建立了政权,成为古巴的第二号人物,先后担任工业部长与国家银行行长。
他经历了7、8年的社会主义时期,也当了7、8年的国家领导,他没有一刻背叛过自己的初衷:他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官”,在他身上没有“特权”阴影,他每天工作16小时,每周末参加义务劳动。
最后,他终于受不了“整天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批公文,其他人却在为他们的理想出生入死”,而挂印辞职,秘密前往玻利维亚,支持那里的人民取得解放与独立。
他,诚实、坦率。
他战斗经验丰富,却又可爱得略显幼稚,因为要见到毛泽东这位游击战的老前辈激动的说不出话。
他个性鲜明,在庄严的党代会上,只有他坐在主席台的桌子上讲话,他在参加联合国大会时,一身劳动装在西装革履中特别扎眼。
他拥有圣徒般的容貌和个人魅力,女人总是被不由自主地吸引,他也爱女人,但最后他却因一个爱他的女人而死,这女人是一个双重间谍。
他爱摄影,从第一次旅行开始,他拍摄了无数照片,结果因为照片忠实记录了他在玻利维亚的活动而被当局作为证据抓获,最终被杀。
他,只为理想而生而战斗。
一切,都是关于一个叫切·格瓦拉的男人。
他只在世界上上活了39年,他在离开42年后依然被世界牢记,他的衣服、帽子、语言成为一种精神符号。
引用切的一句话吧:如果说我们是浪漫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分子,我们想的都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我们将一千零一次的回到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片中那辆漏油的破车被命名为“屌车”,而这部片的音乐被叫做“屌音乐”也毫不为过。
看到矿坑与一对共产党夫妇相遇的一夜,吉他沉重的搓弦声马上觉得做这音乐的不是俗人。
片子还只属于推荐那一种,但音乐绝对是力荐。
(一)猩红色的背景,大红色的背景,耀眼的亮红色的背景,一个大胡子戴贝雷帽的男人眼光上挑——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幅肖像。
它被无数次印在T恤衫上,挂在同性恋酒吧的墙上,刺在瘾君子和恶棍的胳臂上。
多年来,这幅肖像被膜拜、固化成诸多人们渴望的图腾——大学生的理想,小布尔乔亚的浪漫情怀,朋克的自由与叛逆,被压迫者的领导人,左派愤青的精神领袖,很可能,还要加上恐怖分子的效仿楷模……以及,多年淡忘之后,当下中国的一个强烈的商业消费符号。
呵呵,切·格瓦拉。
据说,格瓦拉的眼睛呈现迷人的蓝色,但这幅肖像往往是色调分离后的印刷品,单一黑色的凸出使他的眼神部分变得抽象空洞。
在全世界消费格瓦拉,恶搞格瓦拉几十之后,谁又能还原那一片澄澈的蓝色呢?
(二)片名《摩托车日记》不很贴切,因为后半部影片中车完全消失了。
在前半部摩托车承载的是飞扬的青春、幻想和自由自在,浪漫得一塌糊涂,但隐隐约约格瓦拉说了一句“我觉得走着旅行可以结识更多的人”。
象是在印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老爷车终于抛锚了,剩下的旅程是徒步、搭车加上亚马逊河的木筏漂流。
于是影片一下从天上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不再有浪漫,不再有飞扬的青春。
两个人不断接触社会底层和原住民,接触真实的50年代初的南美洲。
原来,这里有的是贫穷和压迫,饥饿和死亡,人民的流离失所以及麻风病的地狱般的折磨。
同时,在雄伟的古印加帝国的遗址上,野蛮与文明谁战胜了谁、殖民主义和社会繁荣如何评价的思考也在继续。
在船上,当格的同伴用赌来的钱与妓女鬼混时,他却不由自主地注视着拖船上那些奄奄一息的饿殍。
我想,圣人从来就是圣人,和我们一般老百姓就是不同,想的内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
另外一处圣人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在悲天悯人以外,注定是孤独的,最终要一个人向黑暗中走去。
当格瓦拉在生日之夜毅然向对岸麻风病人的聚居地游过去时,绝没有人和他一起游,虽然影片结尾格瓦拉对朋友说,对旅途中的见闻要做长时间地思考,但我想,在那个漆黑的生日之夜,在他横渡亚马逊成功的那一刻,格瓦拉已经完成了人生选择,完成了自我的解放,正象佛家讲的“波罗密多”,格瓦拉的彼岸,格瓦拉的选择,不是黑暗,而是永生。
(三)有一个情节是他们旅途中遇到一对失业的矿工夫妇,他们是共产党,同志都被政府杀害,在篝火旁他们问格瓦拉,你们也是象我们一样找工作吗?
格瓦拉说,不,我们不找工作。
那对夫妇奇怪地问,那你们为什么旅行?
格瓦拉与同伴一时面面相觑,难以回答。
不知何故,在那一瞬间,我感觉那对夫妇的问题好象也是在问我,问每一个观影者。
在印加遗迹上,格瓦拉的同伴说要娶一名当地土著妇女,之后在此成立土著人的党并争取他们的权利。
格瓦拉靠在石头堆上正在写日记或给母亲写信,他抬起头来说“不流血的斗争?
这是不可能的”(四)在某个闷热的北京之夜我看完了这部《摩托车日记》,甚至一时间很难把银幕上的帅哥儿和那个大胡子戴贝雷帽的硬汉联系起来。
感谢日益丰富的D版市场,使我们有暂时在艺术上脱离好莱坞趣味,在思想上远离美国生活方式的灌输的可能性。
好象,在这暂时之中,在这一瞬间,看到了一点点,那片澄澈的蓝色。
2006.06.05.世界环境日
「哲古華拉少年日記」(The Motorcycle Diaries)在香港落畫已久。
記得去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長毛梁國雄入了局﹐連帶他常常穿的哲古華拉T恤也成為話題﹐電影公司也同時乘勢推出這齣得獎不少的南美電影。
澳洲沒有長毛效應﹐所以拖到年底才上映。
放映了兩個月﹐加上不是商業片﹐上星期看的時候﹐戲院裡就只有我們幾個﹐花幾十元就「包」了全院。
入場的時候﹐戲院職員板起臉孔﹐打量了我們一會﹐好像是我們害苦了她似的。
也許如果不是出售了我們的數張票﹐那一場電影會取消﹐她可以開小差到甚麼地方休息一下吧﹖其實一直也不太清楚哲古華拉的生平﹐只知道他是南美的共產黨﹐曾參與古巴的革命﹐後來在玻利維亞被遞捕處決。
我以為電影會描寫為何他會走上革命道路﹐看完之後﹐發覺原來電影對此著墨不多。
如果你當他一部普通描寫青年人被社會慘況改變思想的劇情片看﹐可能會更加滿意。
※ ※ 警告﹕以下內容包括電影情節描寫 ※ ※故事開始的時候﹐哲古華拉已經唸完大學醫科(其實譯名有點問題﹐23歲不算少年了吧﹖)﹐患有哮喘病的他﹐與好友 Alberto 從阿根廷的家鄉出發﹐要從南到北騎著電單車橫越南美洲。
電影初段有愛情的描寫﹐但後來就不了了之。
他們的旅程當然不太順利﹐帳篷給風吹走﹐後來電單車也壞掉了。
但他們堅持了下去﹐攀山越嶺的同時﹐又給他們見到很多不平事﹕貧窮﹐政治迫害﹐死亡﹐娼妓﹐痲瘋病。
我覺得這電影描寫不同的慘況太多太分散﹐反而引致張力不夠。
途中遇到被圍共黨黨員的事情﹐如果按照哲古華拉日後的人生﹐這一段應該是最重要的﹐但竟然只是輕輕帶過。
不知是否阿根廷對於革命份子還是有點忌諱﹐不敢描寫得太詳盡呢﹖後來最主要的一段變成了在痲瘋病院當志願人員的劇情。
病者受到的歧視﹐確實令人心酸。
結尾部份哲古華拉離開前﹐不顧自己身患哮喘﹐半夜隻身游泳過河﹐向他們道別和作出鼓勵。
也許是這段太令人感動了﹐令人覺得這才是主線﹐電影完結後的哲古華拉應該是回國行醫﹐幫助病人﹐而不是加入反政府的行列。
影片裡面的南美洲﹐是一片遼闊的大陸﹐卻充滿了大量的貧苦大眾。
哲古華拉身殉自己的理想已經幾十年﹐南美也似乎沒有甚麼大的進步和變化。
除了足球之外﹐大家都很少聽見南美的訊息。
http://www.neterrain.com/cosine_inn/2005/02/post_6.html
看之前对这个片子怀有较高的期望,但是这个片子并没有能比较好地反应出我们心目中那个格瓦拉的精神,似乎有点记流水帐的嫌疑.格瓦拉最喜欢的一首诗是聂鲁达的<海员>,里面有一句"没有什麼东西可以把我们系住, 没有什麼东西可以把我们绑在一起, 我喜欢海员式的爱情, 接个热吻就匆匆离去。
我要走,我心里难受, 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这首诗我最喜欢最后的"我要走,我心里难受,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尤其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似乎预示了格瓦拉的宿命,即使出走参加革命,最终仍然逃脱不了"难受"的命定.我认为这首诗可以作为少年格瓦拉骑摩托周游拉美并因此走上他自己独特的"革命"道路的最好注解.如果影片能反应出这一点就好了.虽然说革命在这个年代已经变成了激进和暴力的代名词,但是不能因此彻底否定它的意义.如果暴政根本就没有改良的愿望,除了革命还能有什么呢?格瓦拉那种对海员生活的向往和革命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想就是一种敏感而不能忍受麻木和不公平的气质.
50年前,智利小城的美丽姑娘在于格瓦拉挑侃时说“你们阿根廷人总是‘切、切’的”,那时候,他们都是悠闲的青年。
后来,世界上各个角落都有人总是“切、切“的,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
20世纪伟大的革命家,最著名的偶像人物之一,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德拉塞尔纳是理想主义最合适不过的象征。
切一生中游走于丛林、山地、湖泊,在城市、乡村追寻理想,在古巴获得荣誉,在刚果品味挫折,在玻利维亚重归寂寥。
上世纪50年代初,切与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共同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段旅程,这是一段充满艰险,又令他收获良多的经历。
《摩托日记》是根据笔耕不辍的切所著《旅行日记》和埃内斯托的回忆《与切•格瓦拉谈拉丁美洲》拍摄的电影,没有任何改编情节,完整真实地再现了两位青年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加拉加斯的一万多公里行程。
这段漫长的旅程中,他们途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走过山地、草原、沙漠、海滩、雨林。
陪伴两位年轻人的,是一台绰号“大力一号”的越野摩托车。
不过,《摩托日记》的后半段不再有摩托的故事,“大力一号”在洛斯安吉利斯终于抛锚。
但是,后面数千公里步行的旅程,依旧看得到摩托精神:那是一种以冒险为乐,以遭遇为收获,以路人为亲友的美好图景。
旅途中,机智幽默的埃内斯托和认真直率的切成为了好搭档、好朋友。
他们在玩笑间度过了种种苦难,一起品味普通民众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艰辛;一起行医行善,实现理想。
埃内斯托给切大哥般的关怀,在切哮喘病发作时细心照料;切则以言行感动埃内斯托,使他完全理解了切为劳苦大众投入全部精神乃至生命的伟大理想。
这部电影不只是英雄格瓦拉的青年传记,更是一对儿亲密好友的情谊见证。
影片中浓郁真实的南美风情令我目不暇接,安第斯山、瓦尔帕莱索的海港、库斯科古都和马丘比丘石城展现了南美迷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旅途中,仿佛大群的牛羊才是主角,显示了南美大陆的丰饶。
而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的女郎,听到的拉丁音乐,看到的热辣舞蹈,都让我更加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亲自去感受美洲风情。
与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对的,是南美贫苦人民低下的生活水平。
他们失去健康,被霸占土地,失去谋生机会,更奢谈尊严和社会地位。
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普通人民的革命而努力,像他在圣帕鲁麻风病医疗村自己的生日会上宣告的那样:为统一美洲的奋斗。
一路上,切多次拒绝了埃内斯托的要求,即使在自己哮喘病发作最严重的时候,也不愿意挪用女友契契卡托他买游泳衣的十五美元。
他却悄无声息地在丘奇卡马塔矿山把这笔钱给了被追杀的共产党员夫妇,贴补他们在矿山的劳苦生活。
切同情并深深地爱着受伤害的贫苦人民,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
在洛斯安吉利斯,他为修理工的老母亲看病,虽然无能为力,还是留下了些药,争取减缓老妇人的痛苦;在库斯科和安第斯山麓,他了解印地安原住民失去土地,受着压迫,鼓励他们联合起来进行抵抗;在圣帕鲁,他打破常规,坚决大胆地与土著麻风病人一起生活,关爱他们,支持他们,并为他们组织足球比赛,为他们带来快乐。
年轻的切在旅途中不断地解释自己,寻找作为一个有热血的年轻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
他智慧:在身无分文时,可以通过报社以旅游访问者的身份宣传自己,获得别人的帮助;他直率:面对热忱帮助自己的麻风病医生,他坦陈医生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医疗研究上,而不是用陈词滥调拼凑小说。
面对女友契契卡的竭力挽留,切还是坚持踏上漫长旅途。
在瓦尔帕莱索收到令人伤心的分手信件,他反而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切不会跳舞,但他懂诗,伟大的诗人加西亚•洛尔卡和巴勃罗•聂鲁达给了他精神养料。
切的热情都发自内心,当他为对人们真正有益的事情感到欢乐时,他也会笑着扭上几扭,即便大家还是不禁因他糟糕的舞姿而大笑不已。
在圣帕鲁,切在离开之前的一天,也是麻风病治疗村同事们为自己举行的生日会后,不顾一切地游过湍流的河,与对岸的病人们在一起:他从来不喜欢任何使人们不平等的方式,包括这种“隔离”。
因这样一部完全真实的旅行记录而感悟什么向伟大的切学习之类,未免太过夸张。
影片中迷人的景色正是提醒了观众,最该有的感悟就存在于我们每日的生活中间,只是我们未曾专心去体会。
我也成了一个旅行者,跟随切和埃内斯托走过万里行程,结实了那么多淳朴善良的人。
理想主义不在远方,就在面前。
计划:4个月走8000公里。
方法:即兴。
目标:探索一个过去只曾在书本里认识的南美洲。
工具:“大无畏”——一部老爷级的还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
车长:阿尔贝托·格兰纳多(Alberto Granado),29岁,略胖,生化学家,自称“流浪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在30岁生日那天完成旅程。
副车长:厄内斯托·格瓦拉(Ernesto Guevara),23岁,医科学生,专业麻风病,嗜好打橄榄球,经常会犯哮喘病。
出发日期:1月4日。
路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西至智利的巴塔多尼亚高原,北至洛安德斯山脉6000公尺之上的马丘比丘,再去秘鲁亚马逊河畔的圣伯鲁麻风病院,终点站是委内瑞拉的瓜希拉半岛。
很明显,这是一份疯狂的计划书,如果中国的孩子谁敢拿这么一份旅行计划书给他的父母看,并且还妄想得到许可,那他不是喝多了,就是活够了。
但是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阿根廷,而策划这次旅行的人是切·格瓦拉,于是一切都不同了。
头戴黑色贝雷帽,留着连鬓络腮胡子,清瘦的脸盘……切·格瓦拉,这个被全世界青年热切朝拜的浪漫主义英雄,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文化。
但是那些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T恤、玩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的Zippo火机的青年们,对他们的偶像了解多少?
他是一个“赤色革命战士”,一个“红色罗宾汉”,还是一个“自我流放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如果你不知道谁是切·格瓦拉,那你不应该错过这部电影。
如果你是他的粉丝,那就更不应该错过这次跟着切·格瓦拉一起流浪的机会。
影片来自于切·格瓦拉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那时,他还叫厄内斯托·格瓦拉。
他在日记的结尾写道:“写这本日记的人,在他重新踏足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死了。
组织与打磨过这本日记的那个我,早就不再是我;至少现在的我,已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了。
漫游南美洲对我造成的改变,远远超过我所能预见的。
”驾摩托车上路的那一年,格瓦拉23岁,医学院的文凭还没有到手,已经按耐不住疯狂青春的驱使,与29岁的生化学家格兰纳多急忙抱着帐篷被褥上路,在他们眼里,只有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在招手致意,未知的前方如一首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上路初始,景色宜人,要么是壮丽的山峦,要么是旖旎的田园,为这疯狂的摩托车之旅肆意涂抹诗意的油彩,亦将青春的想入非非展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随着摩托车的穿州过省,前路变得愈发崎岖,地貌的变化还是其次,一路上扑面而来的惨淡人生更是深深地震撼了23岁的未来医生格瓦拉。
忽然从在路上的青春梦回里鬼使神差地走进了贫穷与苦难的世界,昨天还是那么美好,而世界的今天怎么就突然起了变化呢?
带着狐疑、刺激、感受、思考,23岁的格瓦拉在渐行渐远的路上,内心世界的变化一点点显露出来……影片开头的字幕说:“这个故事没有英雄事迹,它讲述了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执导过《中央车站》的巴西人沃尔特·塞勒斯保持了他一贯的舒缓气质,影片在平缓的节奏里慢慢推进。
直到格瓦拉生日的那一天,众人为他庆祝,欢愉过后,他想起对岸的贫苦病人,要与他们共同庆祝。
明天才有船,于是格瓦拉不顾自己患有哮喘病,跳入漆黑湍急的河流,奋力向对岸游去。
在所有人都为他呐喊之时,我们这才意识到情绪已经被淡淡的情节所控制,而此刻才是我们真正该感动,该为之兴奋的时刻。
“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
”正如影片宣传口号讲的一般,这次旅行让格瓦拉萌发了革命意识,格瓦拉和格兰纳多发现了他们人生的共同目标,并下定决心去改变世界。
在切.瓦格尔他们的旅途中,每一个生日都会是一个激励,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在不停地往前走。
但生日更明确地提醒了他们,过去和未来以及现在的区别。
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就应该好好想想我们生命中这一切东西,不是吗?
好在看了这部电影才对格瓦拉同志有了其他方式的了解,不然一提他的名字,反映在脑际的就是 拙劣T恤上他的头像,还有张广天的那个样板戏话剧。
比较佩服他爸爸。
23岁的格瓦拉要骑着他可笑的摩托穿越南美,要是中国的父母一定会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不准去!
找死呀?
”看人家他那贵族老爸,说如果他在年轻几十岁,他也会去的。
让儿子替他俩一起上路——感动呀!
我反思了自己,几个月前因为18岁的侄子要买一辆电动摩托,就写信把他骂了一顿。
惭愧!
片子里残酷又愉快的越野旅行还让我想起了最近因为五一长假国内不少缺少户外生存训练的人惨死途中。
希望这部片子不会助长莽撞人们的探险意识。
BY THE WAY,前天看过的《The match point》里面那个网球教练和他的贵族朋友约好在伦敦看的电影就是这部片子The motorcycle dairy.
作为一部经典的公路电影,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电影中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也得益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拉美独特的社会与政治环境,所以主人公的反思才显得更有意义!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看搭车去柏林的时候脑子里不时闪过的念头就是怎么这么像摩托日记啊 只不过前者的里程是倒数的,后者的里程是正着增长的。于是趁着热情未减,又把它翻出来重新看了一遍。不想去探究里面关于革命思想萌芽之类的东西,只是单纯地,欣赏、崇拜在路上和在路上的人~
观影前,巧合地在B站看到林毅夫的故事,感叹切与林,二人各自传奇的故事。影片并未描述革命,但青春、浪漫、理想这定是革命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全片的节奏缓而不慢,仿佛青年时代——时间总是漫长而充沛。很多镜头会让我想起《现代启示录》。对美洲的历史、文化基本空白,日后要多了解。
啥也没感觉到,可能是男主角的原因吧,自始至终像个情场浪子,看了几眼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就恍然大悟了?!
男人的旅途,为了理想不断前行。风风雨雨总会过去,难忘的只有岁月为伴。
好无趣,看两个男的对所处土地发出老生常谈的感叹,有一种浪费时间的无意义感。
亲眼见过那片土地的人无不迷恋它的美
年轻的领袖,拍的真流水且枯燥
没有英雄的事迹,只是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上路的故事。这次旅程(见识到矿工,印第安人的生活)使格瓦拉找到了一生的使命,直到最后的胜利。
要不是在车上打发时间看的,我应该会在中间睡着,全剧无高潮,也没有讲切格瓦拉革命行径,不过,也许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那样,他就是记录了两个人一生中的一部分
ive come to realize that ur only gonna sit through or even enjoy a bland boring and dull biopic if u have a crush on the lead actor
久仰的一部片子,但看完很失望。我实在看不出来他的旅途怎么激发到他了,拍得跟流水账一样。我自己也是独自搭顺风车玩过一个大洲的,所以他的旅途本身我也没觉得向往。
以小见大,不是我的菜。其实挺无聊。
其实本片没有渲染过多的革命理想,但通过黑白影像中,所谓阶级底层人们的双眼,你能感到有一种共同的渴望.这虽然只是描绘一段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上路的故事,但途中由&#34;看&#34;得&#34;知&#34;,启发和成就了切格瓦拉投身革命的终生信念.
带领我们看到一代伟人切-格瓦拉的旅行成长 平淡素美却透露真情和成长的感动
两个小时还真就是看了个旅行日记 东一下西一下 没连贯不深刻 多一星给场景 美到冒泡 让人向往
不了解切 格瓦拉
没感觉。旅行中的事件哪一样让人觉得伟大了?和他后来的作为又有什么联系吗?煽情失败。评分那么高,最多只能说明旅行本身是大家都曾有过的梦。
因为同样是医学生,所以感同身受~~2011重看感觉一般,当年的评论怎么那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