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在对白百合再无好感,但不得不承认她在电影里表现得特别好。
印象深刻的那段独白戏准确自然,“非严肃煽情”看得我老泪纵横。
韩延这个导演,名气不大,但是挺有想法的。
去百度了一下,还挺年轻的,看好的。
之前不了解熊顿,看完电影后又去看了熊顿本人的访谈节目,虽然胖胖的,但她是个很阳光很可爱的女孩子,愿她在天堂安好。
积极乐观改变不了客观现实,但能使生命变得自由潇洒。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韩延导演的代表作,也充分展现出了韩延的风格,想象的部分非常出彩,也是亮点,在这部分里加入搞笑的元素,就非常讨喜,催泪的部分也是直达人心,哭的我上气不接下气,这部电影绝对能让你重新体验一次那种难受的感觉。
熊顿就是你的亲人。
就是在你身边与你谈笑的朋友。
就是你已经永远离开了的家人。
这部电影不大气,不震撼,不像唐山大地震那么的惨烈。
但是却最贴近你的心。
人活着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在梦想面前,这一切都是借口····熊顿的梦想很简单·····听一场摇滚,和耳朵一起一醉方休·······喝一圈烈酒,让酒腻子们闻风丧胆·······开一场动漫派对,二次元万岁·······摸一下大蜥蜴,我熊胆威风凌厉·······吃三斤驴打滚,翻滚吧肠胃·······飙一把摩托车,成为风驰电挚的女王·······见一下微博红人,感受马伯庸亲王的慈祥·······至少学会一样乐器,为喜欢的人弹·······种一次昙花,守望者它盛开·······做一桌丰盛的晚餐给爸妈,哪怕色不香,味不美·······来一次夜钓,吸取月光静臆的能量·······仰望喀纳斯的星空,寻找属于我的星座·······沐浴漠河的极光,感受它的神秘·······去山顶看一次日出,然后大喊:滚蛋吧,肿瘤君!
其实除了肿瘤,又有多少是和我们一样的呢·····很多我们自己想干的事,都是只停留在嘴上····劝别人比谁都拿手,长篇大论,大道理不断····到自己,却不行了·····乐观的面对肿瘤,面对生死,真的很勇敢······可能正是因为熊顿是个漫画家,她的心里有她的天堂和童话才会那么乐观开朗······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我们不能快乐的活着呢?
这个电影,白百合的演技的确很棒!
但是电影的整体为了迎合当代的商业时代,太乐观了,剃了光头后还能面色红润的飙车酗酒·····有点太不像癌症晚期病人,化疗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记得我有一个舅爷,也是癌症晚期,也化疗过,我记得我后来去看他的时候,人已经廋得跟骷髅没撒两样了·····悲伤得太小心谨慎了······不过还是很喜欢电影的立意,很乐观的电影。
最后用熊顿的那句话送给大家:爱和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要永远坚持
其实7月的时候就看了内部点映场,但是始终没有写点什么,不知道该写什么。
因为根本无法客观的评价,那大段大段的幻想屡次让我出戏,但是当我想起熊顿,想到若是她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自己的幻想化为现实的影像(特别是看到男神吴彦祖),会尖叫着跑上前去舔荧幕吧,一定会的。
虽然接触并不算多,但是我所认识的她,是这样的。
3年前肿瘤君漫画在杂志上连载,我是负责和她联系的编辑,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交流,大多都是工作上的沟通。
彼时熊的病情已经暂时得到控制,但还是得休息,所以经常是我留个言,然后第二天来上班看到她的回复,有时候刊物下场时间比较紧又找不到她,就只能联系网络连载的那边编辑。
其实当时她情况还是很不好的,但是不管什么时候,你都不会从她的言语中感觉到一点点的不开心或者沮丧。
“熊,给我份分层的文件吧,排版需要移动一下这边的图。
”“哦!
好的!
稍等啊!
”“熊,这句话在出版的时候可能会被审查掉,我们这边给改成这样你看行么?
”“哈哈!
懂的,没问题”但实际上这时候她可能刚化疗完,还在难受着,但你绝对不会从语气中感觉到。
不管是在微博上,还是qq上,熊都是一样的,乐观,乐观的让你觉得,她好像并没有得什么要命的大病。
所以当我在八宝山的灵堂里第一次见到她,也只是觉得她是在小憩,小小的屋子里回荡着Michael温柔的歌,她在歌声中沉沉的睡着。
灵堂外的条幅上写着“再见吧 熊顿”,在我看来却没有告别的意思,而是感觉真的会再见到她。
自始至终,熊顿没有给我过悲伤。
即使在熊生前就已经开始谈这个电影项目了,但在走入影厅之前我还是怕这是一部打着励志旗号消费熊的东西,只是当着哥们不好这么说,而且冲着对哥们的了解,觉得这电影既然能拍完,应该不会太糟糕。
电影开始前,导演在场边站着,看着坐的满满的小厅,有点紧张的搓着手。
然后灯暗下,放映开始。
在观影过程中,我时常在观众和当年熊的杂志编辑这两个角度中来回切换,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最终还是沉浸在了电影中。
电影还原了熊曾付诸笔端的那些欢笑,犯二,花痴,脑洞和天马行空,又让你见到了那个“哈哈哈哈哈!
怎么有你这样的姑娘!
”;尽管觉得作为一部电影,她结构有点散,尽管幻想场景实在太多了让我时常跳戏,尽管还有这样那样在我看来的不满意,但是那些欢笑,却的的确确跟之前熊带给我的感觉一样。
然后,虽然悲情的部分极其克制,但是几个非常短的场景,比如挑选薯片的父亲,比如抚摸着母亲的嘴唇,眼泪就哗……这是我第一次因为熊顿的事情流泪,当你跳出了熊顿的诉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熊这么难。
但是熊会立即用她的方式给你化解掉这些难过,就像那棵扭动着歌唱的太阳花。
片尾追悼会上熊的生前自拍,是电影原创的段落,影像里她笑着哭,言语却依然在鼓励和安慰所有人。
我相信,如果熊生前真的拍过这样的视频,一定也是这样的,我认识的她就是这样的姑娘。
所以,整个影片里,真的完全是满满的认真和用心。
熊顿已经走了3年了,我真的没有想过,3年后,会有这么一部电影原原本本的把熊顿的乐观又带到了我们的眼前,并且可预见的会让更多的原先不知道熊顿的人,认识这么一位曾经风风火火开开心心帅气过的姑娘。
熊顿,你看,咱们真的又再见面了。
其实开始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电影,而电影前半段也的确很搞笑。
一开场熊顿的那一串自我介绍,那你以为蝴蝶而又自嘲为飞蛾的片段……然后的剧情有些俗套,失业加失恋,不过那一场普通的生日会却是一个温馨的亮点。
而后就是熊顿生病,坦言之那个时候想象中的世界,熊顿就像个英雄,可以歼灭所有敌人(也就是疾病),因而我还以为她会好好的。
再完后走的剧情就比较招人眼泪了,特别是熊顿父母知道熊顿病情后,妈妈在进病房前偷偷擦干眼泪,爸爸在超市中默默流泪那个画面特别感人。
生命就像列车,有的是长途,有的是短途,不管是什么,还请看清沿途风景,不留遗憾。
曾在天涯上看过熊顿的连载,知道这电影一定是个笑中带泪的悲伤故事,所以上映期间没勇气去看。
昨天半夜在家精神抖擞地看完了,果然如此,我是又哭又笑,睡意早被赶到爪哇国去了。
但略一沉思,晚睡是健康的头号杀手,又禁不住更悲伤了起来。
依稀记得数年前的《第十放映室》大肆表扬了一部小妞电影,认为其是中国类型电影的一缕春风,吹开了原本沉重的中国电影冰面。
那部电影叫《非常完美》,章子怡在里面饰演一个想象力爆棚的漫画家,遇到一位堪称完美的医生,便使出浑身解数,追逐自己的爱情。
咦?
听起来和《滚蛋吧,肿瘤君》很类似啊。
花痴的女主角,想象与现实交叉闪现的画面,连表现手法都很雷同啊。
但如果这样,就把后者归结于一部小妞电影,甚至觉得它代表中国“申奥”是中国电影的耻辱,并引得一众影评人和电影人牢骚满腹,也太过严重了。
从广电总局的层面来说,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的影片不能太尖锐,敏感,所以虽然这样一部80后导演,略显浮夸,情节简单的作品貌似有点上不了台面,但却无可奈何。
可是我看完后,被乐观情绪感染着,展开了神奇脑回路:反正索性也是得不了奖的,而这次代表中国进入一帮外国评审眼中的是这样一些画面:繁华漂亮的北京,整洁舒适的医院,聪明自我的年轻人,温暖的亲情,无私的友情以及陌生人之间流淌的关爱。
这肯定不是如今中国面貌的全部,但至少是一部分的美好真实,导演将这种正能量放大,我觉得挺好。
看够了冷漠、残酷、牢骚和抱怨,我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勇敢的中国女孩子,在病魔面前展露笑颜,对我们说,我的火车已然到站,还请你们勇敢地、快乐地面对今后漫长的生活。
熊顿的漫画其实并未有什么情节,只是她住院期间如何乐观地接受治疗。
我原本担心电影会拍得沉重,或干脆被改编成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幸好,导演并未落入俗套,各种元素都被处理地很妥当服帖。
在病魔面前,会有什么表情?
蔡澜先生说,如果已然无望,为何还要治疗,不如找医生开足吗啡,在剩下的日子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吃自己想吃的东西,这是一种洒脱。
但如熊顿这样,在艰苦治疗中,还积极乐观,用画笔将快乐传递出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勇敢。
电影里,熊顿依偎在妈妈怀中,说:“我知道你很难,我也很难,对不起妈妈。
”那个朴实的画面如此真实。
我想起20年前,当还是孩子的我依偎在妈妈病床前,听她絮絮叨叨地说,将来会有新的阿姨代替妈妈照顾你,别不高兴,别让爸爸为难……这番话真的影响我颇多,帮助我度过之后艰难的青春期。
是的,很多人在死亡面前都如此勇敢,给身边人那么多力量,真庆幸导演选中了熊顿的故事,将它拍出来,并拍得好看。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电影,在失去面前多了那么一点点勇气。
而我看完后,对“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句话更加深以为然。
看了很久却一直耽搁着没有写字的电影,当时哭足三分之二场,事后头疼到炸裂。
但我很明确地知道,主创的本意是做一部“哀而不伤”的电影,因为可以看出虐点和笑点有意识地互相穿插互相中和。
可正因为在本该沉重的女主努力活得轻快,光明与阴影的对比灼痛炫目,所以更加让人心疼。
这是一部格调明媚向上得近乎童话的电影,与其说这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最美好的梦想的模样。
看过很多对于这部电影太理想化、太鸡汤、太脱离现实的批评,这些我全都承认,可却固执而任性地只想给出五星。
现实已足够苍凉,又为何不在这样格调明丽的电影里,清醒着疯癫一场?
本片最动人之处,莫过于“情”之一字。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先说爱情。
在男主和女主这样一段朦胧却干净的暧昧中,双方都是冷静而克制的。
我倒不觉得是因为时间不够他们才恋人未满,而是既然结局已定,就不必徒增伤悲。
我们无需相爱,而我已凋零。
其实在这段关系中,双方都充当着病人和医者。
梁医生治疗着熊顿生理上的病痛,而熊顿的出现,则是对梁医生初恋病逝一事的救赎。
相同的故事再次上演,反而更利于困于局中者破局。
当面对必然的结局,熊顿傻呵呵的乐观有着无与伦比的治愈作用。
梁医生的戏份中最喜欢两个片段,一是病例被抢走时的一脸无辜甚萌;二是熊顿第一次病危被抢救过来时,男神双手剧烈的颤抖。
那么害怕,怕到失去了身为医生的应有的冷静自持,只因太在乎。
之后是友情。
不得不说熊顿何其有幸有了这样的一群朋友,他们之间的友情美好得仿佛只要相互扶持,就能熬过所有漫漫长夜。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一向坚强的程伊在出租屋情绪的突然爆发。
因为太害怕失去,本来汉子一般的人才会迁怒、会手足无措、会痛哭失声。
但后期熊顿与张子萱的矛盾却有些超出我的理解范围,感觉有“为悲剧而悲剧”之嫌。
像是为了让朋友赶不上熊顿的离世,才硬生生地安排了一场本不必要的决裂。
不过因为疾病从而对生死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健康有了远超乎常人的关注,加之因疾病造成的更加敏感脆弱,却也可以理解。
最后是亲情。
饰演熊顿父母的演员都是熟悉的面孔,却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老戏骨。
两人坐在医生办公室不见落泪,可哀伤却凝重得几可化形;李建义老师在医院超市的那场戏看得我哭到崩溃,刘莉莉老师独自一人颓然坐倒的样子亦是剜心刺骨。
事实上,从父母提着水果探病的那一刻起,我的眼泪似乎就没有断过。
怎么敢想象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悲,心念一起就已几乎痛到窒息了啊。
看到过一些批评的声音,其一是频繁穿插的漫画式的脑洞。
但因为曾混迹于二次元,我对这样的桥段反而有着相当的好感。
画手就该如此吧,脑洞奇大想象力脱缰。
最爱的片段是熊顿第一次病危,女主仿若置身生化危机的战场,在即将被僵尸锁喉窒息时,楠竹如救世主一般降临,活脱脱就该是漫画家脑中白马王子的打开方式。
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最初对熊顿画手身份的交代不够明晰,对普通观影群里而言,这样夸张而漫画式的表达确实有可能打乱观影节奏,从而造成情感上的割裂和违和。
此外还有片尾的追悼会被很多人吐槽“尴尬症发作”,看到熊顿又哭又笑的镜头瞬间出戏,我却委实很喜欢这处设计。
她就该是这样的女孩子啊,既然生前不愿像别人一样露出悲伤的表情,为何死后就该陷入和其他人如出一辙的沉重?
既然是个童话鸡汤的故事,那就鸡汤到尾又有何不可?
至于又哭又笑,再乐观的人想到死亡总会悲伤,不是自怜,只是心疼那些所爱的人会陷入怎样的痛苦。
但——纵使泪眼,亦望这世界,只记得我笑颜;纵使泪眼,亦望留给挚爱之人最后光影,仍是我笑颜。
<图片2>这才是熊顿啊。
最后,鸡汤的故事自然要带些鸡汤的私货:人永远无法预见前方会出现什么,所以每时每刻都是幸存,每分每秒都是偷生。
愿不负韶光,愿珍惜当下。
厚颜无耻的分割线欢迎关注笔者微信公众号——混吃等死不想死<图片1>扫码没什么惊喜...也没惊吓...嗯就酱。
抛开对女主的私生活成见,这部电影还算ok有人说,《滚蛋吧!
肿瘤君》是在抗拒煽情。
然而,我不知道把与死神的亲密接触摆放在这样一个刺眼又醒目的境况,它不是煽情又能是什么。
或者,如果抗拒煽情,那么,电影里的医院就不应该是那样的超现实存在,一尘不染,有如发达国家的高级加护病房。
要知道,《滚蛋吧!
肿瘤君》并没有抛开至爱亲友团的身份职业,他们也只是这个茫茫都市里的小白领,然而,她们总是像进欢乐谷一样,布置着静安庄的租房,进进出出于光鲜亮丽的医院饭店。
更不要说,从头到尾,熊顿家好像一点都没有担心过她的医疗费用。
怕死是人之常态,怕生病则是中国人的常态。
对一个北漂女青年,《滚蛋吧!
肿瘤君》却把这个悲剧事实给掩盖跟柔化了。
即便它不是一部批判社会现实的电影,需要商业的包装,需要广告片一样的精致,可是,这些跟幻想画面一样不现实的现实场景,多少令人有些出戏。
如同熊顿美化了自己的想象,韩延进一步在做的,也是美化了熊顿的人生现实,对一个癌症病人的临床表现可以说是彻底失真的,好似癌症也不过如此。
就说表现尚佳的白百何,她也仅仅是剃了光头,从头到尾都是气色红润有光泽,敢情这是进医院治病还是去疗养了,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真实的死亡,其实常人都是排斥的。
《滚蛋吧!
肿瘤君》用讨巧的手法,顺利克服了这一层障碍,并让观众为一个别有新意的追悼会所打动。
实际上,熊顿所操心的依然是自己的小世界,劈腿的ex,医院里的医生,病房的病友……她进入到常人所无法体会的另一个世界,傻笑连连。
这种环保无害的健康姿态,似乎令人不忍去批评与她。
毕竟中国还有句老话:死者为大。
所以,《滚蛋吧!
肿瘤君》所拥有的只是那些花式片段,是熊顿做了自己生命的导演。
这种无害小白兔的制作手法,成功利用了电影的麻醉效果和解压功能。
但光有这些,很难让它在深度上胜出别人一筹,更无法在泛滥的绝症电影里面脱颖而出。
它所制作的不过是一粒苦味糖果。
即便嘴里已经五味杂陈,脸上却得佯装出幸福的笑容表情。
至少,观众所看到的是这样的,并且信以为真。
之前朋友看了点映,哭的稀里哗啦,推荐我们一定要去看。
其实我算网盲,并不了解很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人物。
熊顿,我之前也没听说过。
但大概了解一些后,就很想去看电影。
昨天晚上要看电影,下午才看了熊顿的一些微博,看了她的漫画《滚蛋吧,肿瘤君》,很难过。
加上昨天天津塘沽的新闻,一整天都在很压抑的情绪中。
故事的结局是悲伤的,但电影阐述的方式是尽量轻松的。
很符合电影主题,传递正能量。
其实我对电影演员阵容并没有兴趣,但故事本身很吸引人。
29岁的熊顿,先失业,后失恋(还是被渣男劈腿),本以为生日聚会能帮她洗掉霉运,生活却给她开了更大的玩笑:病了。
除去青年画家的属性,乐观开朗逗比也是熊顿的标签。
因此她的抗癌之旅,并不是灰暗的。
也是积极向上,给自己鼓励,给别人安慰的。
令人伤心的是, 熊顿还是离开了我们。
令人开心的是,她走之前已经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微笑赶走这个世界的阴霾。
很多场景也很契合故事本身。
在餐厅偶遇渣男后的熊顿,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一如电影特效,世界冰封了,静止了。
她已心碎成渣,被打击到蒙圈。
借景传情;确诊后,好朋友们为她担忧却无计可施。
背景是车水马龙,偌大的北京,让人茫然无助,再次应景。
如沧海一粟的我们,是那么渺小,那么脆弱;病情不乐观,在医院天台透气的熊顿,看到了飘来的红色塑料袋,挂在一个架子上,要停不得,要飞不得。
一如病重的熊顿。
无论大家多么齐心协力帮助她,也没能最终挽留住她的生命,但她却用尽全力活得快乐,一如那个红色塑料袋,被她放开后飞向高空,重获另一种自由;熊顿登上山顶的场景,不知道是真的,还是想象中的,又是向我们传递了正能量,虽然病重,却迎难而上,不妥协不放弃,就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一如她,努力抗击病魔,内心世界收获了很多,无论是对友情的感知,还是对父母亲情的感恩。。。。
很多场景很多细节,都让人动容。
很多次哽咽,努力克制,泪水还是止不住,流到脖子里。
看到熊顿在笑,观众却在沉默在哽咽在流泪。
这是一种心疼,一种不甘。
这样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为什么要让她受此磨难?!
为了配合正能量主题,其实电影弱化了抗击病魔的过程,漫画中提到的脸肿脖子肿并没出现,以及那些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穿刺,化疗过程,也都是简单镜头带过。
相反,有很多笑点,电影前半部分,有很多地方让人开怀大笑,熊顿跟女上司PK的环节,掀桌子,抠女上司嘴角的痣,她朋友们为她出头恶搞前男友。。。
很多地方,令人大笑,过瘾!
虽然很多情节与漫画本身有出入,但不影响我们对故事的感知。
电影加入了适当的台词,或者可以说是心灵鸡汤,让人印象深刻:我可以失恋十次,却不能失去你一次。
(友情何其伟大,很多时候朋友比情人更贴心。
)她对梁医生说的那段话,让人难过又欣慰:大意是虽然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抗争过努力过,其实就很好了。
以及关于小狗狗小欢的那段,小欢死后她不想再养狗,是因为知道狗狗要死,到时候又要经历一次心痛,不敢再有那样的感觉。。。
其实,很多地方也是不够完美的,有些场景不够流畅,有些镜头是为了丰富电影内容,却又让人觉得突兀。
但总体来说,电影足够打动人,足够向世人传递正能量,足够警示我们要珍惜生命,爱惜自己,足够提醒我们要珍惜拥有的一切。
熊顿虽然离开了,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生命也是丰富的。
我们不能只看重生命的长度,其实,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加厚生命的厚度,更有意义。
熊顿带给大家那么多欢乐,那么多正能量,已经很棒很棒了。
看完电影,我很想大哭一场,但又不想在朋友面前太失态,就抬高头看天空,努力不流泪。
但这样压抑的后果是越来越难受,最后还是想要大哭。
有时候,能够看一场能让自己酣畅淋漓哭一场的电影,也是很好的体验。
在另一个世界的熊顿,知道她的故事被更多人了解,知道她带给更多人力量,是不是会欣慰开心地笑?
白百何真是个挺神奇的女演员。
大概没有强卖的人设,没有固定的标签,所以白百何的记忆点其实并不明确,在如今这光怪陆离的娱乐圈或许并不算好事,但从《失恋33天》到《捉妖记》再到《滚蛋吧!
肿瘤君》,白百何硬生生的走出自己的风格并且无法否认她在电影领域成功的占有一席之地。
从一开始对这个演员的“感性排斥”到现在对这个演员作品的“莫名期待”,她在我这用了五年时间。
长相在娱乐圈众多小、中、大花旦中算不得惊艳,身材也并非火辣,甚至连性格也谈不上讨喜,却在竞争残酷的电影圈成为了“票房女王”,自有其理。
抱着舔屏大帅哥吴彦祖的心态打开电影《滚蛋吧!
肿瘤君》,却全程被白百何吸引,情绪跟着她所饰演的熊顿起伏,甚至看到电影的结束,内心竟是十分不舍。
我想继续看熊顿各种出糗,我想继续看熊顿逗乐犯二,我想继续看熊顿各种沉迷自我的幻想,我想继续看熊顿身患绝症的同时还犯着花痴病。
其实,我就想看熊顿各种笑容。
“绝症专业户”的白百何居然能把每一场绝症都表达出不同的味道,不让观众厌烦,也不会串戏。
难得。
或许单纯靠熊顿患癌这一件事不足以撑起整部电影的情节并且也容易枯燥死板,所以导演大胆的用了许多夸张的镜头,如女主主观的天马行空的幻想,女主的内心世界,导演统统都用喜剧色彩展现给观众,外加之导演全片没有过多的描写癌症带给熊顿的病痛和折磨,所以观众的情绪在前半部分甚至是明朗的。
男友劈腿,工作搞没,身体患病,这一系列突然发生的事情在熊顿这似乎都不叫事,她依旧没心没肺的笑着,甚至还有心情去花痴主治医生,作为观众的我还一度内心感慨:哦,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过。
但欢乐的气氛终究只是铺垫,催泪的戏来了,当熊顿和母亲一起睡在病床上,熊顿依偎在母亲怀里,问母亲是否知道她的银行卡密码,告诉母亲她的银行卡密码就是母亲的生日时,我再也控制不住的泪如雨下。
好像就是这么简简单单一场戏,彻底打开了我的泪腺,也让我惊讶于白百何给观众传递情绪的能力竟如此厉害,没有撕心裂肺没有过多煽情,三言两语就让整部电影气氛大逆转。
小时候总是感动于电视剧里男女主角曲折坎坷的爱情,现如今却更容易被影视里的亲情所感动。
熊顿终究还是离开了,而我也哭成了泪人。
记住了熊顿的乐观,记住了白百何的笑容。
记住了在有限的生命里,燥起来。
然后,深夜,失眠。
<图片1>
白百合演戏还是可以的,然而片子实在节奏不对,求别毁 closer
这医院太假了,十五年前送本科同学进积水潭医院的癌症病房的时候,觉得满楼层都是孩子喊疼的哭声,一点阳光都没有…那真是无法形容的感觉,电影里的医院都赶得上妇产科了…
能把樂觀拍成傻逼也是難得。結尾救場,勵志的還是熊頓本人。
原来片尾主题曲是上帝桑以前给我听过的closer。给原著漫画注水了许多商业化的内容,比如和吴彦祖的医患羁绊,但是白百合弥留前依偎母亲的戏还原度相当高,葬礼VIDEO也戳到人了。SO,还是及格了吧,虽然上半部像烂片。张子萱是个好演员,可惜被绯闻毁了。
很早之前在CCTV6看的,其实还不错,虽然看起来有点儿夸张,都肿瘤患者了,还跟个花痴一样爱帅哥,但本片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版,而且这个熊顿2012年还上过鲁豫有约的节目,看当时的采访熊顿本人确实很活泼,性格很像,而且是节目录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据说白百何零片酬,还每年跟熊顿父母见面。
那些在影评里瞎比比的人,都是没有人生的。
开头二十分钟有烂片端倪,但是随着白百合咣当一声倒地,剧情正式展开,就开始渐入佳境了,完成度相当高的成熟之作,导演的审美,理解力,人生观等综合素质都八十分以上,这部电影是优等生交出来的作业……
留在二次元不挺好的,非要改编成电影,白百合夸张做作的演技(?)恶到我了。送这种商业类型片去申报奥斯卡,不知道的还以为中国电影得绝症了呢...
尽管两星但原创脚本可以给到5星,而且也的确值回票价了
多浮誇的東西白姐都可以演得合理,快點回到神壇吧姐!
哭哭笑笑成了傻逼
这女主命运也太惨了吧,只看电影名字还以为肿瘤真的滚蛋了。
有些东西要坚强的面对 我可能真的活不到这么洒脱 转念一想你悲伤郁结又能怎么养 坚强的活 潇洒的走
爸爸妈妈知道病情那一幕真的好泪目,相信所有的独生子女都很有共鸣吧
因着那些有点俗套的小段子调和,把一个让人不太忍心接受的故事戏剧化,变成了小女生的可爱成长史。看的时候就在想,可能熊顿也没有真的在喜欢医生吧,只是想有个帅帅的神拯救自己而已。
前15分钟几乎要认定是个烂片了,结果还是被拉了回来。白百何演技真心赞,小妞电影的外壳下面其实是说一个茁壮活着积极生活的态度。在烂片众多的国产电影里显得倒是鹤立鸡群 #诚求国产电影不要烂俗段子不要大逆光不要奇怪滤镜不要动不动慢镜不要雪地撒欢#
内容比较空。导演可以去学习一下《抗癌的我》
最后20分钟挺好,你是我一生中只能遇见的一次惊喜。泪目~
熊顿的坚强和乐观既让人感动又心疼。一部不错的电影,笑过更哭过。
“有时候活在自己的想象里,是一件挺美好的事,你可以什么都不用在乎,没有恐惧,没有忧愁,甚至没有死亡。” 还是看到了熊顿的乐观 部分台词也挺引人深思的 假如你的生命忽然被定了个终点 你会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余生的日子 面对死亡 你会肆意放纵 还是静静地坐下来画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