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月亮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意象,它不仅见证了相爱之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柔情蜜意,还寄托着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期待。
所以,在第一次听到《穿过月亮的旅行》这个片名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导演的暗示,它将是一部浪漫的、甜蜜的、细腻的作品。
带着前期的心理预设走进影院,结果并没有让人失望,既有情理之中各种要素,又有意料之外的独特巧思。
在那个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想与相距千里的爱人见一面太难,但总有人愿意为爱克服一切困难。
林秀珊(张子枫饰)和王锐(胡先煦饰)这对新婚小夫妻便是如此,他们在假期踏上了能带着彼此相见的绿皮火车。
王锐,一个踏实肯干、正直憨厚的年轻小伙,即便在尘土飞扬、烈日炎炎的工地上是狼狈的,但每次去见秀珊时总是梳好头发穿上衬衫,干干净净、意气风发,从不愿让她知道自己工作的疲惫,为此担心。
林秀珊,一个一小时能包1000多个饺子的“奇”女子,勤劳坚韧、善良真诚是她的魅力,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是她特有的财富。
看到素不相识的一家三口相互依偎时会由衷地扬起笑容,眼里是期待也是幸福。
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也不轰轰烈烈,但却真挚得动人。
当王锐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束为秀珊精心准备的玫瑰花时,眼里的满足和嘴角的甜蜜满得快要溢出来,连带着我也期待起来~当秀珊看到爱人的灰头盖脸、满眼疲惫时会难过得流泪到说不出话来,也会心疼爱人“斥巨资”买花只为给自己一个惊喜,忐忑地说“太浪费了吧”。
如果说爱情是《月亮》的任务命题,那么火车上呈现的90年代社会图景则是主创的憧憬和情怀。
没有手机电脑的人们在火车上干着各种各样的事来打发时间,有人唠嗑,有人嗑瓜子,也有人织毛衣……有纯朴善良的好人,也有影响他人的讨厌鬼。
不得不说,各位演员们身上的年代感和市井感都拿捏得很好,让人身临其境,想必他们也都很享受可以短暂地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时代。
车上的人和事,是哄闹的,也是生动的。
人生百态,有情人美梦成真,《月亮》不仅是男女主人公的相见之旅,也是观众们的一次穿越之旅!
见一面好难,爱一次挺甜。
《穿过月亮的旅行》试图以一对异地恋情侣的波折重逢,折射出90年代广深的社会风貌与情调。
视角交替、平行叙事,导演采用了同频的表达尝试。
可惜唯美的画面并没有煮沸这“温”情水,波澜不惊的情节占据了太大篇幅。
腻味的语调、逻辑蹩脚的行事动机反反复复,又狠狠地补了一刀,使得原本就平淡的情感更是没了张力。
整片架构也趋于平铺直叙,鲜有亮点。
情绪迸发点进的太慢,结局草草收尾。
小胡很真挚,各种小突破挺踏实。
张子枫的表演干净、自然。
小两口纯爱的氛围出来了。
只是感觉剧作的人物设定和背调不到位,把小情侣拍出了异乡来客的感觉,不够纯正。
为爱奔赴的旅途太多走马观花的NPC,存在的意义不大,有点水时长的意思。
没起作用,反而显得很冗长。
爱可以稀疏平常,当然也能刻骨铭心,但没必要硬搞煽情。
专注思念与期盼其实就足以触及人心了。
绿皮车的回忆能够引发些许共鸣,情感驱使下的真实反应也足够动人。
一通电话可以抒发的爱,也就没必要附加太多无病呻吟了。
1996年的背景,1996年俩人20多岁,起码1976出生的,这个岁数的人会去电影院看这个吗?
给现在2000左右出生的的人看,完全共情不了。
剧情还是没有手机的旧套路,整体剧情就像春晚小品《初见照相馆》一样傻。
如果不是片尾写的广东省扶持项目,根本上映不了吧。
男女主又穷、又恋爱脑,夫妻还不在一起打工,男人还担心对方出轨,因为男人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
尤其熊孩子乘客,简直是恐孩宣传片,两眼一黑,说好不打人呢?
狼心狗肺农夫与蛇的故事。
最恶心的是过度的性爱擦边描写,感觉被导演的恶趣味性骚扰,还是持续不断、从头到尾的。
一下子就觉得导演是男的。
李蔚然,看名字我还奇怪,女生怎么会拍的这么差劲,巨多的性暗示和嫖娼。
而且谁会因为来姨妈不能跟男友做而自责。
到豆瓣上看导演照片果然是男人。
太典了。
还塑造了个配角,火车上的乘客夫妻也异地,一起回老家过中秋,男人处处阴阳他的女人出轨,同时还照顾肚子疼的女人,说出轨了不是还得我照顾你什么的。
押解犯人的便衣问女主“你是犯人的什么人?
”,“我是王锐的人”,便衣警觉地问“王锐是谁”,“是我老公”。
我能写脏话吗,不能写就不写了。
最后还有恶俗的婚礼片段,请全村吃婚宴,居然在村民在外围观的房子里闹洞房,还派了俩小男孩去偷看,老头子说“快去看 看完了给大伙儿汇报”,小孩就说“钻被窝了”。
这种糟粕也值得在爱情片里拍出来赞扬吗?
我快吐了。
这种黄色低俗且毫无剧情的烂片,怎么能过审上映的。
从全片看主创是想营造诗意般美丽的错误,但主干填充的太少。
前面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异地恋的痛苦: 因为空间距离遥远,两人的时间必须一分钟掰成三分钟用。
到了双人奔赴阶段就充斥着大量的闪回和旁白,于是节奏明快的前半段顿时就泄了。
然而更糟的是故事还集中到了一天,这让本该紧凑的故事更散。
且支线人物刻画的过于浅显、单薄,其中更是不乏多位刻板印象者,甚至还多余,唯有冯绍峰饰演的音乐家(猜测职业是和音乐相关)是成功范例。
当年这位和黄晓明等都是同样被寄予厚望的青年演员,基本功还是没有丢,几分钟的哑剧(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饰演的“无法使用声带者”)表演的确不错。
此外本片的语言也是一个BUG,故事设定在广东,众所周知广东讲的是粤语,其他人物讲普通话没什么,但两口子私下相处大概率不会讲普通话吧。
片中几首歌曲很好听,特别是配乐,给“慢调”的生活加上些许欢乐的氛围。
还有田园生活的展示很有意境,值得肯定
将90年代纯粹简单的爱情抬上荧幕,是给如今对爱情抱有怀疑的我们一点点过去的“乌托邦”。
全片故事很简单,就是讲一对异地小夫妻在中秋节为了给对方惊喜偷偷前往对方的地方但一直错过的故事。
胡先煦饰演的王锐和张子枫饰演的秀珊时隔多年重新合作,从《小别离》的娃娃亲真的成为了“夫妻”,算是给荧幕前的我们一点点“售后福利”。
他们都是很纯粹的人,他们就是最简单最想着对方的新婚夫妻,他们青涩,却努力的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秀珊包饺子是全厂最厉害的、王锐睡着几十人一间的宿舍却还是给秀珊买了玫瑰花;他们普通,但他们身上都有人身上最质朴也是最闪光的品质:秀珊不“以貌取人”,会把送给丈夫的口琴给嫌疑犯;王锐被乘警误会,不卑不亢守护自己的自尊……现在的我们对于婚姻考虑的越来越多,越来越世俗,夫妻之间的关系好似都有所保留,不能说这是错的,但也希望从前的青涩、纯粹的爱情在现在也能出现,也希望我也能遇到双向奔赴的人。
影片的背景音乐、转场等都让我很舒适,中间也穿插着不少笑点,质感也很不错。
但其实整个影片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无功无过吧,线上倍速看看就行,评分3.5左右这部片最成功的点应该是胡先煦了吧,他在路演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三观都让我好感倍增啊。
王锐和林秀珊是一对来自农村的新婚小夫妻,两人分别在广州工厂和深圳建筑工地打工,很少见面。
中秋节两人各获得一天假期,为了给对方惊喜,没有提前打公共电话通知而去找对方,结果来回之间几次错过,分别在火车上有不同的见闻经历。
比如女生遇见警察押解罪犯,罪犯哭着吹口琴;男生被冤枉没买票而自证等等。
最后两人用公共电话互诉衷肠,在半夜最后一班车中间错车时短暂相遇后分开…个人感受:能理解导演是想排除"从前慢"的忠贞爱情故事,但看完只想吐槽一个爱情片怎么能拍的那么索然无味,结果回头就看到这电影改编自迟子建小说…不该改的文学作品就让它停留在唯美的文字世界吧,这种故事只有文字才可以描绘出来,电影出来完全没有了那种感觉。
(but片尾曲是金风玉露耶)
这是爱人间一段名为“错过与相遇”的插曲,它经由银幕婉转于1996与2024,以干净清澈的穿透力,试图让观众捡拾起一路上遗失的美好。
提及“错过”,脑中闪过很多影像,有苏丽珍的叹息、有宫二逝去的最好年华,也有《向左走 向右走》中金城武、梁咏琪的终成眷属,《穿过月亮的旅行》的设定偏向于后者(向左走 向右走)。
两地分居的小夫妻——林秀珊、王锐——想要给对方惊喜,在中秋节这天选择以“不约定”的方式抵达对方的城市,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场写满错过的旅程,但观众知道他们一定会相遇,所以,我们等着他们的相逢时刻。
为了不让漫长等待变得枯燥,旅途中安置了几个解闷的小曲。
林秀珊遇见了仁科饰演的占座老板,被押解的犯人(冯绍峰)和他的恋人;王锐则全程上演了“人在囧途”,十足的倒霉蛋。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旅途中他们虽然不断错过,但彼此间的爱恋往事随着窗外的风景不断浮现,就好似他们从不曾错过,这种小浪漫式的时光交错,与1996这个老时间,一并勾勒出“从前慢”的影像,让观众重新潜入旧时光,打捞属于自己遗失的美好,或是一段与他(她)的绿皮车旅程,或是曾经的青春面庞互道衷肠。
错过喊停,相遇上演。
王锐手中的玫瑰只剩下片片花瓣、林秀珊包中的口琴也被挤变了形,但当它们被交付到对方手中,却好似有了淡淡的薄光,仿佛旅程给予它们的不是磨砺而是魔力,花会散落、琴会坏去,但爱对了人就能抵挡一切,这感觉就像被落在月台上的两只鞋子,在合适的脚上欢快起舞。
简单、干净的东西,反而最具穿透力,张子枫的脸庞和表演为这份简单干净赋形,当她看到王锐手中的花瓣,开心的说“玫瑰花”,那一刻简直晶莹剔透极了;相较之下,胡先煦在表演上则逊色不少,灵气稀薄到难以看到。
另外,赵小棠、吴宣仪这二位的角色,不仅可有可无,还显得与影片的质地格格不入,是为败笔。
五一上午看的。
灵性、清新、温柔、浪漫,不齁不腻不落俗套,事在意料中,情在意料外,画面唯美。
强烈推荐,各年龄段。
事由交代得很清楚,“床单戏”干干净净很朴实,所以说是个合家欢电影。
青春年少合法夫妻,单纯美好很自然啊,谁说非得要演得风尘仆仆的才算爱情片,爱情片不是情色片,感人不吓人最好。
胡先煦的表演自然、松弛、表达准确,子枫毋庸置疑,配角也都不拉跨,故事简洁美好且有感染力,温情浪漫又接地气。
那里有一串串的故事,这么说吧,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冯绍峰会演戏、李晨不讨厌、吴昊宸有点帅。
还有几位名气更大近年不常露面的。
寥寥数笔就是一个人物,那个年代感就出来了,不是非要扮丑弄得灰头土脸才叫真实。
画面优雅绝非刻意歌颂什么。
最后那段歌儿,不是片尾曲,就是用哐哐哐哐的火车打出鼓点,灵魂的摇摆,十分地震撼。
那个灵性哦,看得心都动了、眼泪都打转了。
那个鼓点近似心跳,当然也是故事情节铺垫到位了。
导演功力深厚,比如那双兔耳朵拖鞋,很搞笑,如果没有前情铺垫,一定会质疑他搞笑了还能不能走路能不能跑。
没有闲笔,草蛇灰线,处处见功力。
我愿意接受穿过这种对九十年代的一点点美化,过去的好时光,谁还没个滤镜。
至少从完成度、创新性,我推荐这部电影为五一档最佳真人电影 。
最好一直放映到9月17日中秋节,小电影蛮好看的呀,除了中秋节元素,更是爱情故事,打工人的故事,周末或晚场,总需要这么一部电影。
五一档的纯爱赛道上仅有唯一选手,张子枫、胡先煦主演的《穿过月亮的旅行》(下简称《月亮旅行》。
电影有点像《麦琪的礼物》火车版,讲述的是农民工王锐和秀珊的爱情故事。
王锐和秀珊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但他们两人因工作常年分居广州和深圳两地。
王锐是建筑工人,秀珊是饺子工。
他们的日常就是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在假期去小旅馆做爱做的事情。
那个年代通讯很不发达,两人一切的联系都靠门口的公用电话,秀珊笑称我们家的电话的那部电话。
故事发生在一次特殊的中秋假期。
王锐因在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为公司说好话而获得一天的额外假期和一点金钱奖励。
秀珊因创纪录的包饺子速度而获得优秀员工的中秋礼,包含一天假期和一床被换成现金的绒被。
所以,两人都同时拥有了一点工资之外的现金和一天的假期。
而且,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决定给对方一个惊喜,没有提前约定就来到对方所在的城市。
王锐拿着买好的玫瑰花来到广州,秀珊拿着买好的口琴来到深圳。
毫无意外,两人错过彼此。
两人又是一个不约而同的来回,再次完美错过。
直到第三次,两人终于在阴差阳错中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看到彼此,短暂拥抱了对方,算是结束了这一天的忙碌奔波。
在这一趟又一趟的往返过程中,王锐和秀珊还看到了众生百态。
有人想尽办法去逃票,有毫无同理心又爱占座的装逼事业哥,有爱女儿也爱工作尽职尽责查票的乘务员,有因出轨而感情淡漠又热烈的陌生夫妻,有文质彬彬吹口琴吹到全车人都感动到落泪的通缉犯。
导演可能是想要通过两个年轻人的纯爱之旅去展现众生相,但这种流水账似的表现方式完全没有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这些人和主角的纯爱好像有关系,强硬解读那也是能沾上边的;但好像也没什么必然的关系,这就让这些庞杂的枝枝桠桠显得毫无逻辑。
总不至于抓到一个火车上的邻座就要展示下吧?
论及火车电影,我只服《天下无贼》。
质朴地傻里傻气的傻根带着打工赚的钱坐火车回老家。
傻根在火车上遇到了两拨人,一波是王薄王丽夫妻档,一波是黎叔的偷盗团伙。
王薄誓要替王丽守护傻根的钱,黎叔奉行贼不走空一定要拿走傻根的钱。
两拨人你来我往,各出奇招。
最后张涵予带领的警察将这一波盗贼一网打尽,王薄为保护傻根的钱而死,大着肚子的王丽一人孤独地在饭店吃着烤鸭。
中间还有范伟、冯远征组成的搞笑劫匪二人组来调节气氛。
每个人出现的都很有意义都很契合主题,而且群像戏塑造地很丰满,每个人的人物特征也很鲜明,都有出圈的造型和台词,丝毫不觉拖沓。
对比而言,《月亮旅行》在这方面就稍显疲弱。
完全无法感知到这些出场的大牌群演在其中的作用。
李晨饰演的乘务员还好,至少这个角色是为了体现王锐的性格特征。
但陈妍希的中年出轨夫妻组、冯绍峰的口琴王子通缉犯和主题的关系实在有点牵强附会了。
可能有人会对我说你去看看迟子建的原著《踏着月光的行板》就明白每个人物之间的联系了。
但电影是电影,原著是原著,看电影如果要看原著才能明白剧情,那这部电影绝对就是失败的电影!
绝不接受PUA,也不接受强行设置的观影门槛!
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导演对农民工情侣的理解。
既然设置了王锐和秀珊的身份及职业,那他们所有的行为动机一定是要符合人物设定的。
可以理解王锐和秀珊作为新婚夫妻对于性的渴望,他们的节假日大概率就是一起吃吃喝喝睡睡,最大的盼头大概就是晚上一起搂被窝热乎乎地睡觉了。
但完全无法理解王锐和秀珊反复坐火车的行为。
王锐和秀珊什么人?
节俭到一把牙刷用到刷出血都舍不得换新牙刷;电话卡里只有几分钟的余额打着打着就没钱了;买衣服鞋子都是在夜市,碰到合适的价格也能想出垫两层鞋垫来将就这样的鬼点子;平常舍不得吃肉说到心愿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是腊肉。
你和我说这样的人能舍得买一束玫瑰花送给老婆?
这样的人能坐三趟火车,不为了打炮只为了看对方一眼?
导演是不是太不懂人间疾苦了一点?
真正的农民工吃饭时都不舍得多加一个鸡蛋,更不舍得在玫瑰花这些非生活必须品上浪费一分钱。
就算年轻人想要浪漫想要创造惊喜,也会权衡一来一回的火车票钱,根本不会在第一次坐火车错过之后不和对方约定好就随意地出发了,因为再一次地错过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更多的浪费。
而穷人可以接受时间的浪费,却不能接受金钱的浪费。
毕竟穷人的世界里,浪漫和惊喜是最奢侈的东西!
一趟三个小时的火车可以来回坐,可这趟火车37块。
两趟37块能买多少支新牙刷,可以充多少电话费?
但电影里他们好像对方得了绝症一般,一定要在休假的这天看到对方,无论花了多少火车票钱无论错过几次,他们都一定要看到对方。
多少有点离谱!
导演李蔚然可能根本没经历过穷人的世界,所以他无法想象真正的穷人世界。
所以,他的镜头下秀珊工厂里的女工都穿着统一的制服在窗明几净的车间包着饺子,秀珊去给王锐打电话以及见王锐时候都打扮地非常青春靓丽;王锐每天都穿着西装踩着干净的皮鞋,脸上也干净地完全不像一个建筑工人。
他们两人时髦地像现在的学生情侣,而不是90年代的农民工夫妻。
当然,张子枫和胡先煦的演技还是很在线的,尤其是张子枫。
王锐在乘务员李晨要求补票时,急切地把身上的衣服脱了遍,找到票后又坚持站到原来的位置去,质朴又梗直的气质拉满。
张子枫每次涂上鲜艳的口红从工厂赶往火车站的时候,完全能感受到妹妹的雀跃和对丈夫王锐的期待。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秀珊听到冯绍峰的通缉犯吹口琴时眼角落下的一滴泪,将落未落那一刻是对王锐的担忧对见面的期待。
但是看胡先煦和张子枫演滚床单的成年人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别扭感。
他们两人都是养成系童星,在大屏幕最开始的形象都是小孩子,乍然演夫妻好像是偷穿大人衣服的小孩子一起玩了一场过家家游戏。
无他,盖因他们的脸太精致太幼态了!
看起来,长相真的会限制到角色演绎,转型之路还要继续探索啊!
THE END.五一档其他电影||《火锅》之死全是杨幂的锅么?
《末路狂花钱》,喜剧电影还可以做的更好港片复兴之作,五一档黑马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拒绝容貌焦虑拒绝年龄焦虑
耐着性子看完《穿过月亮的旅行》,我大概明白导演李蔚然的良苦用心了。
他很可能是想做一个电影版的《父母爱情》。
2014年上映的《父母爱情》的故事是老一辈革命情谊,时至今日最年轻的00后已经24周岁,他/她们现在的恋爱方式主要用过移动网络,有各种各样的联络方式和APP,让联络变得无比快捷又花样多变。
千禧年后出生的人们会怎样理解没有手机,联络不方便,没有高铁更没有互联网人们的爱情的呢?
《穿过月亮的旅行》故事发生在1996年,那时的李蔚然导演正好是21岁的年纪,他将自己亲身感受到人们的爱情拍成电影,供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品味。
绿皮火车真的可以见人生百态,手持大哥大的业务经理,买彩票等着中500万的梦想家,被押送的犯人,感情失败的情侣,小偷和处理一切繁杂事务的列车员,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故事,可是那些人和故事都不重要。
对林秀珊和王锐来说,他们俩坐在反复错过的火车上想的念的,都只有对方。
那些在火车上坐在对面的人不管男女,以何种面貌出现,或者癫狂或者悔恨,都是极真实地活在当下。
他们在中秋节这一天的绿皮火车上奔波往来,为名,为钱,为利。
只有林秀珊和王锐为了爱情。
可能是觉得0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变化太大吧,李蔚然就把他年轻时间段普通人的爱情拍出来。
并郑重地告诉观众,爱,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是情感的双向奔赴,是心与心努力的靠近。
从前,时光慢,火车上的时间更漫长,看着向身后略去的景色,思念被拉得好长好长,期盼被挤得很短很短。
对方在心里是重要的,想见,盼着见。
这样的情感才是爱呀!
如果你的感情和这样的爱不同,就请重新考虑那个人是否能和你相伴终生。
1996年代年轻人们的爱情是缓慢的接近,时间和距离会考验双方的耐心,忠诚和情感,正如缓慢的电影节奏同时考验观众的耐心一样。
《穿过月亮的旅行》是弱情节弱冲突慢节奏,跟现在流行的快节奏强剧情冲突的影片一比较,仿佛是上个世纪的出土文物。
要跟《一闪一闪亮星星》一比,就完全没有林北星跟张万森的感情那么刺激,又那么浪漫。
如果你恰好看了《穿过月亮的旅行》就把它当一面情感的镜子,如果你的她/他眼睛里闪耀着跟林秀珊一样委屈,紧张,欣喜又期盼的光。
这一生,就她/他了!
真的非常好看,我很相信这样的爱情,两个演员演技也不错,很真实的感觉。
泰和 情感表现还不错,剧情设计略显刻意。
演员完全不像片中人物。。。太广告了拍得,直接看睡过去了……小胡看综艺很可爱,怎么演戏这样子的。。。
总体还可以,有个剧情男方发现女方不在,是怀疑对方出轨,女方发现男的不在,是担心对方出事。但现实中往往出轨的是男人。挺讽刺的
两星半。李蔚然延续其惯于使用多种意象作为情感表征的创作方式,在这个青春懵懂还未远离的婚姻故事中,来自身体和心灵的欲望,反倒让现实距离的折磨变成甜蜜爱恋的催化剂。子枫的表演领悟力,与小胡的真诚可爱,有着很不错的化学反应,如果影片能够坚持聚焦在这两者本身,一定会有本质上的蜕变。陈妍希的客串,为爱情描摹出另一番现实的脚注。
有毒啊有毒,导演你怎么好意思交片的?小胡你要不还是别演戏了….
《穿过月亮的旅行》这种90年代纯爱电影放到当下语境真是有点格格不入尴尬无比,加上最近的“胖猫”事件,纯爱在2024年已经被彻底摧毁,老故事应该在新语境下去讲,结果电影披了当代的花哨衣服讲三十年前的纯朴爱情,作为一部商业爱情片,电影票房估计要扑街了
我寄琴声与明月,随君直到广州东。
《我的姐姐》后还挺喜欢张子枫,见证着她一跃就一个小小的境界,到这里,已经跟“青梅竹马”的胡先煦演上小夫妻了。一收一放之间,一些很鼓荡的情绪就能随着嘴角和泪眼给流淌出来,关于恋人絮语,关于三十年前依然车马慢的奔赴,关于一束玫瑰一个口琴的惦记,关于不会变质的情爱,朴素到了骨子里,甚或到了童话的底本中,你就还是会信,会希望这阴差阳错的一天,能让他们盼来一些甜头。大银幕上太多青春爱恋,到头来是大写的讨嫌,但这不是。迟子建的文笔扎扎实实地矍铄,有了千里,也有了共婵娟,一半心酸一半甜。六趟火车承载那些日常烟火,人来人往,也丰富得勾起前尘往事,囚犯吹的口琴,列车长的拖鞋与方便面,她的善良,他的执着,还有保洁员那双胶布缠起的皮鞋,凝聚了太多可说的情绪。#北影节14#21,CBD
#穿过月亮的旅行#中秋佳节的晚上,看了这部非常应景的电影,看在应景的份上,多给一分。作为一个火车迷,很久没有看过绿皮车电影了,看在25B车厢的份上,多给一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深圳,看在都是外深圳搬砖的份上,多给一分。配角都很喜欢,看在配角的份上,多加一分。吐槽的话就不说了,大过节的。
听说原著在东北?那男主的一些事情就合理了
“我爱你,愿赴千里,我想你,即刻出发”,新婚的林秀珊和王锐是好不容易争取来了一天中秋假期,本来想给对方一个惊喜,却阴差阳错不断错过。其实幸福快乐很简单,一块花朵图案的床单、一张公用电话卡、一把被撞坏的口琴…哪怕是几片艳红的玫瑰花瓣,都可拨动甜蜜的涟漪。而如果鞋子开口破掉需要换的话,不一定越是高档昂贵的越好,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5.3.这类爱情小品多数免不了狗血,然而本片却丝毫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其难看的原罪就是太!无!聊!了!剧情就是《麦琪的礼物》式的一对情侣坐火车来回来去,没有任何波澜起伏,即使各路明星客串也免不了观感的乏味,片长100分钟体感3小时。编导的掌控力也不行,本该轻松欢快的基调拍得死气沉沉。演员中张子枫虽然稳但缺乏《我的姐姐》那种有感染力的表现,胡先煦则完全没入戏,一点也不像一个民工,最大惊喜反而是冯绍峰吹口琴那场戏,比前段时间的《黄雀在后!》表现好得多,也是全片最有深意的一场戏,带出了羁旅人的点点愁思。这类缺少《你的婚礼》《一闪一闪亮星星》式工业糖精的自说自话的爱情片在市场上注定要失败。
北影节首映说实话:给我的整体感觉不是特别好看,有点硬凑剧情的感觉,前半段节奏适中,笑点都还蛮不错,从后半段开始越到结尾越拉低预期了,逻辑和细节都开始出现明显的问题,可能是我比较细节控吧,最后的一幕也只是潦草的“点题”结束
为你千里奔赴,即刻就出发/我口袋只剩玫瑰一片,此行波折,但终会遇见/纯爱爱好者看的心暖暖/写给这个时代的一封浪漫的情书/火车慢慢开,口琴缓缓吹,我们下次再奔赴
【1】又名《作精,事逼,恋爱脑的脑残旅行》。广深两地来回折腾四次,就为这点破事来昭示你们的恋爱多伟大,多刻骨铭心。殊不知全程恶心的我想吐,画着最格格不入的妆容演农民村妇,请网红站街为电影制造尴尬笑点,只为了满足文艺逼的浪漫,恋爱脑的纯爱,满足了导演的意淫。用做作的低能台词自我恶心,小孩硬装大人,在现实苦难片里找虚幻浪漫。侮辱了农民,美化了苦难,最后还不忘记自欺欺人灌心灵鸡汤。真的别太幽默了。
又不敢直接拍性喜剧,又想打打擦边球,某程度上折射了国产电影的悲哀。
一个精致的小品,但是故事太小了,不够饱满到拍成电影,两个年轻演员演技都还不错,希望能接到好剧本。
假大空
轻盈浪漫,不是烂片,在完全依赖两位主角表现力的基础上也没有垮掉。但过分可爱这件事也的确容易让cp张力失之于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