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印度电影同样是讲摔跤的,很容易和《摔跤吧爸爸》去比。
从格局来说,本片是不如后者的。
本片非常套路的讲了一个人的故事,从出名到膨胀,再到找回自己。
虽然说很套路,但不得不说,印度电影在对观众情绪的把控很到位。
能很好的把控你的情绪,让你哭就哭。
萨尔曼汗饰演的男主苏丹,从没摔过跤,为了追求心仪的女孩,去找女孩的爸爸去学摔跤。
但女孩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一个由强烈目标感的人,而且最少也要是一个区摔跤冠军。
于是苏丹拼命练习,最终赢得女神芳心。
但随着苏丹不断地赢得胜利,苏丹膨胀了,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第一。
苏丹确实也是世界第一,拿到了奥运会冠军,但是却忽略家庭。
在苏丹拿世界冠军的比赛上,老婆在生产,而且孩子因为血型遗传了自己稀有血型,导致孩子在需要输血时找不到血型而死亡。
为此老婆怨恨苏丹,两个人分开了。
后来苏丹因为孩子血型的事,想建造一个血库来弥补自己的过错,也为社会做点事。
但找不到资金,刚好有人来找苏丹打MM。
其实电影我比较欣赏的地方是整个创作的团队的用心,包括非常生活化的取景,演员不顾一切的表演。
但是电影不好的地方就是主题方面,从赞美目标感,到后面人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感觉有点突然。
另外就是歌舞的场面也很突然,没有那么自然——《苏丹》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在印度神奇的摔跤场上,除了会绽放如《摔跤吧,爸爸》父爱如山的高分影片;同时也会绽放出《苏丹》这样“神一般”的印度爱情片。
相对于《摔跤吧,爸爸》的影片厚度,似乎《苏丹》落入了俗套,片中的中年大叔,更像是开挂的印度火车一般,在“摔跤场”这片神奇的国土上,开启了“主角光环”,上演了一出 “印度爱情神片”。
即便落入了俗套、即便网上对该片恶评如潮,但是在“追爱的路上”,片中这位中年大叔对爱情的执念,对自我的挑战,依旧让人眼前一亮,为之倾倒。
现实中,从来不认为自己会对叔叔辈等上了年纪的男人产生兴趣,毕竟“三年一代沟,和叔叔类的人之间的代沟,仿佛如银河一般浩大。
一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才突然意识到,相对于中年大叔,小鲜肉、小奶狗、小狼狗都不算什么。
所以,这是喜欢上了大叔,患上了恋叔癖吗?
那么,这部影片讲述了什么呢?
它讲述的是来自印度的中年大叔,通过印度摔跤这种传统方式,实现自我,走上人生巅峰,娶上白富美的励志爱情故事。
所以才会说,相对于《摔跤吧,爸爸》侧重父爱如山的力量,《苏丹》则侧重于爱情的伟大力量。
对于影片中“爱情可以战胜一切”的电影元素,估计是很多人吐槽的地方,毕竟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摔跤基础的混混苏丹来说,自从他遇见女主之后,人生就像开挂一样,从联邦冠军到奥运会冠军、再到世锦赛的冠军,这让从小到大在国家队练习的运动员们情何以堪。
这种“神一般”的操作,除了吐糟苏丹戴上了“主角光环”,开启了“金手指”之外,找不到任何合理的理由来说明这一切。
所以人们都认为该片是,热血加狗血!
可这就是电影,因为它从来就不需要失败的英雄。
我们去电影馆观影,从来就不会希望看到主角就此沉沦。
就像我们看《钢铁侠》,不会希望他被坏人就此打死;看《当幸福来敲门》,不会希望主角一直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看《复仇者联盟》,不会希望英雄就此没落,坏人就这样占领了地球。
所以我们需要反转、需要励志、需要正面的主角。
所以苏丹从世锦赛“赢了世界却输了你”之后,他必须再次站起来,他必须走上职业综合冠军赛的赛场上。
而这次,他挑战的除了对手,更是自己。
他除了需要在 赛场上战胜对手之外,更需要战胜自己。
就像他的妻子说的那样,“如果你放弃比赛,即使人还活着,你的心会永远的死去,生活就会变得像一潭死水。
”
面对生活,苏丹是运动员、是战士,他永远不言失败。
所以就算被对手打得晕倒过去、他也不会拍手喊输;所以即使被打的头破血流,他依旧会再次的站起来,向对手发起攻击。
所以虽然带着“主角光环“,但是他却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而我,喜欢这个热血的大叔;喜欢这个不断挑战自己的真男人。
而这,虽然狗血,但是却很热血。
(影片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故事:《苏丹》,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个乡村混混为了赢得摔跤女选手的爱情成长为摔跤冠军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昔日摔跤冠军为补救曾经的过失站上自由搏击擂台成长为自由搏击冠军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成长”,第二个故事讲“自我救赎”。
换成“叶问”,这就是系列片的节奏啊。
也正是因为这样,《苏丹》显得冗长。
二、人物:《苏丹》,全片只有一个人物,那就是,苏丹。
有人物弧线的人物,只有苏丹;能说出明确性格特点的人物只有苏丹;其他所有的人物的功用只是脸谱地推进苏丹的动作:阿尔法:受过良好教育、会流利的英语、女性意识觉醒/誓改变在摔跤这一运动中对女性的刻板偏见,的独立女性;编剧试图塑造这样的阿尔法,但实际上并没呈现出来。
结果,阿尔法是扁平的成为苏丹学摔跤的起因、苏丹站上自由搏击擂台的起因;阿卡什:俱乐部经理。
发掘苏丹(在自由搏击领域)。
确切的说发掘的人是阿卡什的爸爸。
阿尔法的爸爸:摔跤教练。
让苏丹得以学习摔跤。
苏丹的朋友:功用:向阿卡什讲述苏丹放弃摔跤的原由、一直陪伴苏丹;苏丹的对手们:体现苏丹的成功和厉害。
这些人通通都说不上/说不清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难以找到明确的词语来形容。
三、歌舞:印度特有的歌舞元素,任何时候都能锦上添花。
但《苏丹》,emmm……并没有。
我以为会在苏丹和阿卡什结婚的那场戏中出现。
竟然,在苏丹赢得自由搏击(倒数第er次大赛前)出现,还是solo🤯 Are you kidding me?
不仅没有锦上添花,反而有些画蛇添足。
不过,给bgm的歌词点个赞。
四、动作:《苏丹》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天赋、训练、打擂。
天赋,通过追断了线的风筝,或者说跑酷呈现。
这是可以充分运用场景调度来实现的。
可以拍的很有趣味;训练,基本是中近特镜头的快速剪切;打擂,全片呈现繁简不平衡。
在“成长”篇中呈现的基本比较简略。
在“自我救赎”篇,也基本只有最后一场打擂才算是着墨较多。
上述三类动作,其实是非常大体量的。
要把这么大体量的动作安排在有限的139分钟里,需要谨慎平衡、繁简得当。
显然《苏丹》,没有。
所以也就没有观众期待的真正意义上的绝地反击。
观众看到的是缺乏说服力的杰克苏/主角光环。
不知道印度版的170min是什么样子,观感会不会不一样。
但就中国版,139min,庆幸的是在家里看的,生气的是,它竟然比100分钟足足多出了39分钟,我竟然得多花39分钟才能看完一部影片。
诠释了真正的爱情让人积极向上的,是她的美好。
让人心甘情愿的,是他的奋发。
那是人性光辉里最为闪耀的一个部分,坚守本心。
有些招数百试百灵,原因很简单,因为那些是真实世界的真实法则,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所改变。
我相信人心本善,因为人的本质是趋利避害,自己所认为的利,和自己所认为的害。
而我所认为的善,是尽一切可能延续种族的一种表现。
这部真不是宝莱坞自砸招牌的电影吗,对民族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夸大简直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程度,为什么要学好莱坞里的糟粕……宝莱坞有一些电影确实很不错,但看一次新奇,看两次感动,三次四次就觉得无聊甚至狗血了,相似的主题和主线,拿客观真理当放屁,主观能动性能改造一切不可能,只要有理想有努力就一定会实现……宝莱坞之前是印度文化自我批评和自我发掘的闪光点,现在却流于形式显得肤浅了。
从无论是这部《苏丹》还是另一个更著名的汗先生的《神秘巨星》,都显示出上述问题。
宝莱坞电影此前以反映印度社会中的现实问题闻名,让同为10亿人的邻国自叹不如,现在怎么越发退步。
印度影人还需进一步发掘自己民族电影的特质,深入研究好电影的创作才行啊。
(《苏丹》有感):苏丹,本剧的男主角,一个靠摔跤赢得尊严、荣誉、抱的美人归的人生赢家……故事如果到此,那么苏丹的人生应该算挺完美的,然而故事并未到此终结,因为苏丹求胜心切,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之前所得到的鲜花和掌声,都是因为他靠摔跤获得的,根据以往的成功经验:他只需要不断再摔跤领域获得成功,他就能不断获得鲜花和掌声,并且获得家庭的幸福。
然而天不遂人愿,比赛的时间和妻子的预产期一致,他选择了去比赛(毕竟本场比赛一旦取得成功,就想当于完成了摔跤领域的大满贯,况且根据他的评估,赢得比赛完全是探囊取物),结果毫无悬念,他赢得了比赛,但是他刚出去的孩子,却因找不到男主所具有的熊猫血而夭折。
女主曾劝男主放弃比赛,预产期很需要男主的陪伴,毕竟自己为了家庭幸福,自己也放弃了奥运冠军的梦想,答案毫无疑问,不然也不会导致双方关系的全面破裂(其实作为男主的行为旁观者,我们可能会对其行为,有些不满,这主要是我们具有上帝视角导致的,男主的悲剧行为,有其合理的必然性。
他有比女主有更强烈的理由,以为只要赢得摔跤,就赢得了一切,因为他之前所得到的一切都是靠摔跤获得的,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过往的经验,而女主可能给我们的感觉她很智慧,虽然自己也有奥运梦想,但她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去牺牲家庭幸福)我截取这个片段主要是表达: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观点,并不是就全剧发表评论,可能有些牵强附会,但我却萌生了这些想法。
一个马背上得天下的人,得天下之后,就不能再用同样的手段治天下,这方面蒙元统治中原不过百年,而满清却能统治将近三百年就是一个例证;一个企业的草创初期一位强势的、杀伐决断的领导者,更容易波谲云诡的商场获得成功,因为这个各种条件都不成熟,商机转身即逝,需要一定的独断专行,见机行事。
但是一旦企业过了生存期,想要取得长远的发展,完成从小企业向大企业过度。
这时候更需要一位按规矩办事的职业经理人,而不需要一位不拘小节,独断专行,由人治走向法治,企业才能做的长远……毕竟天才领导者只是少数,不能一直指望天才,因为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
(当年作为西欧外交天才的俾斯麦,只所以被威廉二世和众人选下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纵横捭阖的外交技巧,没有人玩的转,德国越依赖他,爬的越高,当他下野后,对德国越不利)只有当庸人或者坏的领导者都不足以搞垮公司的运行,这样企业想不基业长青都困难。
曾经有一位年轻人,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就去创生活,后来当他二十几岁也就是和大学毕业生相仿的年纪,他很看不起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位成功者,很了不起。
先不说他对成功的定义是如此的狭隘,就算仅仅以金钱的多寡计,他跟本没有意识到,大学生的人生刚起步,这时妄下结论,为时尚早。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任何一套成功的机制(理论或方法)都有其边界和适用范围,根本不存在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的情况,那些成就我们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换挡就会毫不留情的摧毁我们。
因为每一套成功机制,内部都蕴含着自毁机制。
我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是如此吧!
亚洲男人的通病就是从来没有意识到女性是弱势群体,女性在力量、体力上无法与男性抗衡,以及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情感丰富等都会导致脑力和智力的运行障碍,以至于无法在商场、职场、运动场等多个领域获取最大利益。
毫无疑问,世界还是那个男权的社会,游戏规则还是以男性的特征来制定。
可悲的是,女人们无法意识到这点。
更可悲的是她们爱着的男人们根本无从知晓这一点。
毕竟,一个男孩,从一出生开始,就在亚洲整个重男轻女文化下成为了焦点。
一个从小被环境被世界关注和爱的男人,确实无法了解那种从小被要求要关爱他人、善良付出的女性心理的。
《苏丹》与《摔跤吧!
爸爸》相比,在精神层次、格局视野、对人性深度思考方面都落了下层。
即使男主角如此的深爱着女主角,甚至个人成就的赢得都是为了女主角。
我本期待影片最后能够让男主意识到:女主本来也有的奥运金牌梦,却因一次意外怀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当女主在医院门口一边失落的望着手里的奥运参赛资格通知书,一边幸福地感受着男主要当爸爸的喜悦,最终决定为爱放弃理想。
而这一切,男主浑然感觉不到。。。
也许这一辈子他也不会感到这有什么不妥。。。
这就是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女人们520收个鲜花红包都要感动喜悦一整天,而男人们却不会觉得女人生个孩子是为了家、为了爱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与牺牲,也许内心里的台词是:是个女人就应该生孩子啊……可是在古代,男人就是要养家啊,男人所有的钱财都应该用来养家啊,女人们为什么还要因为你发了个520的红包而幸福不已呢?
这是因为懂得感恩,女人懂得感恩身边每一个人哪怕给予的一点点小小的付出与帮助。
所以,在新时代的冲击下,当女性不需要依靠男性就可以养活自己的时候,女人们还会为了你们牺牲自己的人生去生孩子吗?
如果我是男人,我就会思考一句话:凭什么?
当然,现在还要无数女性还未觉醒,所以近代几十年应该可以说是男性过得最舒适的几十年,社会还是那个男权的社会,女性却分走了一半养家的重担。。。
但是,社会会进步,女性会觉醒,到那个时候,男性如若再不进化,恐怕就不只仅仅是农村低学历者找不到老婆的问题了,而是大部分亚洲男人都找不到老婆的问题再反观亚洲女性,很多女人结了婚之后会抱怨丈夫的冷落,得不到家庭应有的尊重。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你不爱自己,就真的没有人会来爱你了。
女性应该学着像男性一样,做自己。
爱情理应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小部分,家庭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犹如一个工作、一个职务一般。
孩子更应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过客,一个教会我们爱与付出的老师,却不应该是女人的全部。
女性要学会成长,从这些旧有的、闭塞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你才会得到你想要的尊重,想要的爱与关注。
前天,印度电影《苏丹》在国内上映了。
今年七月中旬,在西宁First青年电影节的创投会上,北京有一家影视公司来First找投资项目。
我跟他们的负责人小A相邻而坐,就聊了起来,道别后小A突然回过头了说:“下个月有一部国内上映的片子是我们公司引进的,你可以关注一下,叫《苏丹》。
”《苏丹》讲的是一位本来做小生意的小镇青年苏丹,为爱成为一名摔跤手,虽是半路出家但所向无敌,一次意外,让他遭遇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
最终,他迎来了人生的绝地反击和情感救赎。
近期印度电影首次失利 事实上,小A告知之前,我就知道了《苏丹》这部片子。
我对它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
除了与其在印度本国上映的时间相隔较远外,还因为它可能是《摔跤吧!
爸爸》大获成功后的跟风之作,瞄准的是市场和票房,是一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电影。
而这类导向的电影,票房和口碑往往都不太如意。
国内不乏先例。
2013年,电影《致青春》取得票房成功后,立即引爆了青春片的跟风潮流。
随后几年,国内涌现大量同质化严重的青春片,疼痛与忧伤是恒定的表达,打架、堕胎、撕逼、出国是惯用的套路。
其最终的口碑和票房,都难及前作。
不过,虽同为摔跤体育励志片的《苏丹》晚于《摔跤吧爸爸》登陆中国,事实上却比《摔爸》早半年问世,《苏丹》还创造了2016年的印度票房神话。
上映首日破7项票房纪录,上映首周破35项票房纪录,最终成为当年(自然年内)印度本土票房冠军,以及同年印度电影海外市场票房冠军。
虽然具备票房冠军的基因,但在中国市场可能并不奏效。
在《摔跤吧!
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和猴神大叔》《起跑线》等电影之后,印度电影于中国观众而言, 早已没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鲜感。
并且,这部影片跟《摔跤吧!
爸爸》同为摔跤题材,中国观众可能会怕审美疲劳而绕道行之。
从实际的市场表现来看,《苏丹》确实也不够乐观。
首映日,在排片率达到12.5%的情况下,只取得了586万的票房成绩。
尤其糟糕的是,在没有新片阻击的次日,并且还是周六,它的排片一夜之间直跌至7.9%,降幅剧烈。
查询近几年在国内上映的印度片后可知, 除了《苏丹》,近两年每一部印度电影,在国内开画后的排片率,要么是稳步上升(尤其是《摔跤吧!
爸爸》,排片从5月5日的13%涨到5月18日的31.7%,连涨13天之久);要么是基本持平。
没有一部印度片如《苏丹》般,无论票房和排片都极度遇冷。
拼的不是元素,拼的是内涵《苏丹》跟《摔跤吧!
爸爸》明明很像。
除了都是摔跤题材,有热血的动作元素,还都有印度全民级偶像傍身。
《摔跤吧!
爸爸》有巨星阿米尔·汗,《苏丹》也有萨尔曼·汗,后者是在国内斩获2.8亿票房的《小萝莉与猴神大叔》的男主演。
出生于1965年的他,在印度是家喻户晓的巨星,跟阿米尔·汗、沙鲁克·汗并列印度三汗。
可为什么“同貌不同命”?
诚然,《苏丹》作为一部商业片,对得住这三个字——戏剧化的情节、尖锐的人物冲突、激烈的打斗场面、宝莱坞传统的歌舞场景,一应俱全。
可以说,《苏丹》基本满足了观众走进影院,看一部商业片的心理预期。
但是,《苏丹》的不足,比喻起来就是,它像一个资历尚浅的手艺人,虽然深谙制作流程和技术,但却尚且无法领悟与习得技术之外的智慧和经验,使他的手工艺品固然是有鼻子有眼,却总觉得差点意思,细一思量,才明白是缺了某种直击人心的精气神。
首先,《苏丹》有很典型的好莱坞剧作基因。
特别是对于看过编剧圣经《故事》一书的人而言,《苏丹》看上去多少会有点像电影流水线作业出来的标准化产品。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构造该片戏剧冲突的“设环”和“解环”,相当程式化。
比如,当身材松垮了的苏丹想重回赛场,优秀的格斗摔跤教练不接受他,原因是如今的他,看上去就像废人,这是设环。
最终,苏丹通过展示了杀手锏“印度式擒抱”,展示了自己宝刀未老,实力尚存,于是教练决定接手苏丹。
这是解环。
类似的设环和解环,就像一枚枚棋子,被均匀有序地组织与布局起来,构成了整部电影的起起落落。
不可否认,大多数商业片难逃这样的剧作套路。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套路带来的观影效果是规规矩矩,一板一眼的。
仿佛编剧创作的手,不是被灵感和情思所指引,是被某种机械化工具所带领。
这种标准化的创作手法,失去的不仅是故事的灵性,还有它的写实感和可信度。
另外,苏丹半路出家成为一名摔跤手,凭借着天赋秉异,一路所向无敌,成为了一名奥运冠军。
这样开挂式的闯关杀敌模式,是编剧金手指大开的结果。
《摔跤吧!
爸爸》讲的是励志的故事,却不让人觉得脚不着地。
因为它以一种更加写实的风格呈现,无论剧情的发展,还是人物的情感,都循序渐进,有理有据,容易给人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
在润物细无声中,观众才会被编织进影像之梦中,实现共情。
对《苏丹》,观众可能会下意识地把它当成一部虚构的“爽文”,而体育题材的核心,往往是励志。
但“虚构感”特别容易消解励志感,阻碍代入感。
最终, 《苏丹》豆瓣评分为7.3分,远逊于《摔跤吧!
爸爸》的9.1分。
其次,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体育的励志与爱情,从剧作上,肯定是想让这两个主题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实际上,励志和爱情,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成为彼此的附庸,彼此的工具性存在,反倒两者都落得不痛不痒。
在《苏丹》中,对女主角阿尔法一见钟情,是苏丹成为摔跤手的动力。
最终,蹉跎度日的苏丹重返摔跤场,是为了赢得阿尔法的原谅,为了回归家庭。
也就是说,纯粹的体育竞技精神是缺位的,这让它的励志感大打折扣。
同时,在刻画两人的爱情上,影片做得很不到位——频繁出现的歌舞场景,成了两人的爱情升级的注脚,这种“快进式、概念式”的情感叙事方式,是缺少血肉和肌理的。
总而言之,电影中的励志和爱情,既兼容得不够好,也因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爆发力欠缺。
比如,相似的体育题材经典电影《百万宝贝》《愤怒的公牛》,都是“一根筋走到底”,往往是没有爱情元素的。
严肃的体育题材电影,爱情弄不好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为爱情可能喧宾夺主,以及消解励志感。
反观《摔跤吧!
爸爸》,它的主题也相当集中:那就是基于消除性别偏见的体育励志片。
体育带出的自强精神和对性别成见的破除,融合一体,达到了1+1大于2的情感冲击力。
主题“不燃”,注定泥牛入海最后,作为一部引进片,《苏丹》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市场表现。
《苏丹》是一部多主题电影。
开始,它讲的是男追女的爱情喜剧,如苏丹说“就好像医生娶医生,摔跤手自然也娶摔跤手”,苏丹为俘获芳心,成为了摔跤手。
然后,它又讲原谅与救赎。
阿尔法因为苏丹的自负与迷失,遭受了巨大的情感伤害(为了不剧透就不说具体情节了),苏丹企图通过在摔跤事业上重整旗鼓,赢得自我的救赎,家庭的回归。
最后,它讲的是赛场上,运动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运动员不能瞻前顾后,而要勇往直前。
所以,身负重伤的苏丹毅然回到了赛场。
说实话,这一层主题的呈现,相当“即兴”,有可能是为了高潮的煽情,而刻意为之。
总的来说,《苏丹》的多重主题,让它有些紊乱和分散,着力点不集中,结果导致故事比较温吞。
更深层次的主题“失策”,使这个多重主题的故事,没有《摔跤吧!
爸爸》的主题“来得燃”。
特别是《苏丹》的爱情线,好比白开水,无色无味。
而原谅与救赎,也因铺陈不够而欠缺张力。
唯有“为自己而战,为尊严而战”较有共鸣价值和力量,也就是燃点,覆盖的观众情感面更为宽广,只是这部分也有点“草草开场,草草收场”的意思。
虽然如此,《苏丹》作为一部商业片,它在技术层面是妥妥拿80分以上的。
并且,它比大多数国产商业片更见匠心,更见功夫。
如果,它在整体风格和主题的表达上,更具写实感、普世性、纵深度,它的市场表现可能更好。
毕竟,阅片量上来了的中国的观众,已今非昔比。
(首发于公众号:影视独舌)
早年看过,很励志很感人的爽片模式,印度式的煽情还是很容易把我这种多愁善感的家伙给绕进去的,最后的大团圆结局虽然魔幻但是喜闻乐见,然后就是觉得萨尔曼汗的这种藏在膘里的一身肌肉才是猛男的真正形态,体脂这么高依然有着溢出屏幕的雄性荷尔蒙,这可能就是摔跤和印度电影的魅力吧。
从励志片的角度来讲,《苏丹》是很成功的,萨尔曼汗的表现非常符合铁汉柔情的感觉,从开头出场,到中间的几次热血的训练,以及最后点题“摔跤并非一种运动,而是和自己的内心战斗”的方式都非常有励志。
尤其是苏丹在见过了俱乐部教练后照镜子那一段的猛男落泪,实在是让人动容。
印度式的氛围感配乐和特色慢动作镜头,在这一类励志片里得到了非常好的发挥。
印度式歌舞的部分据说做了删减,相对显的不会那么影响观感。
吐槽部分从体育片的角度来看,虽然咱们的苏丹是男主角,但是主角光环太重了就总会让一切太过容易的而显得不合理——体育技巧性缺失这个片子的野心很大,又是摔跤又是综合格斗的,好像都讲的很有那么回事,但又啥都没讲透;摔跤里的技巧性完全没有突出什么,基本就是苏丹各种一路虐杀,然后终结技耍耍帅;综合格斗那一段就更不用说了,完全看不出来格斗的技巧性以及苏丹训练的针对性;第一段的卡拉波耶巴西战舞的表现力非常绝,但是在那种极度主角光环下的第二回合一击必杀,显得对方的像个小丑一般...而大部分时候,旁边小伙伴的鼓励方式也就是空喊一些口号,完全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都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他连个教练都没有,场中休息也没有进行战术分析,因为他的教练直接摆烂不来了,不仅是苏丹的教练,哪怕是对手有教练,感觉也是在旁边咋呼些什么有的没的...而苏丹每次逆转局势,都是靠各种慢镜头回放和回想就悟出了战斗方式或者获得了力量,说实话是真的离谱...贬低对手就是贬低自己人们常说,衡量你所取得的成就的方式是在看你对手的强大程度。
一开场的那个泥地比赛1v10就突出了那种不合理,感觉除了最后一个对手稍微挣扎了一下,其他基本就是一招秒,咱就是说主办方你为了拉人气真的就是找一堆陪练来烘托苏丹的牛逼呗,个人感觉这个比赛改名叫《给苏丹送拖拉机》真的一点毛病都没有...接着他想要获得参赛资格,之前还被各种虐的惨败,然后他用着自己的土方法训练一个月,就能从菜鸟变强到打败常年训练的对手,那我觉得那些专业摔跤手真的...找个厂上班算了印度当地夺冠的过程里,他为了证明自己,居然要挑战比自己重两倍重量级的选手,关键是对方不仅接受了,还打赢了!
我当时就一头黑线...第一,对手接茬了就是纯傻逼,赢了不光彩,输了更丢人;第二,苏丹干这种事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我觉得纯tm无稽之谈,除了证明自己的傲慢以外他真的证明不了任何事,但是最离谱的是他居然赢了...只能说为了证明苏丹的牛逼和主角光环已经完全对力量上的绝对差距不管不顾了之后利用6周就从摔跤手训练转型为了综合格斗,我觉得真的是在侮辱其他综合格斗选手的水平;当时训练的过程中,我看到教练刻意说苏丹下盘很强,要训练他的下盘,我还很激动的以为埋了什么战术伏笔要在大决战里出现,结果后面只字不提,甚至教练都直接摆烂不去现场了...最后带着各种伤病和肋骨问题对战全盛时期的大魔王夺冠有多离谱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中间各种被虐,各种离谱的终结狠技打在男主身上,但怎么就都打不倒...关键男主md被打成那样了,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了,先不说现不现实,但我只能觉得说这个大魔王是真的菜...不过一想到男主一开始就是可以硬抗锁技10秒的狠人,我就觉得用一般的方式来评判男主的能力就是我的问题了。
总之,这一切都充斥着看似合理但又不合理之处,因为他是主角,所以合理;但从现实来说,没有一点合理...当你在贬低你对手的同时,也会贬低你胜利的价值。
作为体育片来说,大家真的只能就图一乐了,只能说真的是为了励志而励志。
爱情部分前三分之一女主一开始觉得男主像个街溜子,中途一直就对男主很不屑,然后男主刻苦锻炼摔跤技术拿了冠军,她立刻就星星眼了,态度转变之大令人抠脑壳...中间对于两个人的感情升温的表现方式,基本就是跳跳舞就一笔带过,给人一种女主实在是尤为势利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很无语...抛开主角光环以后,个人从恋爱的方面的两个角度来解读男女主之间的爱情,一方面是觉得这种与坏第一印象和好的本质的反差感所带来的印象会比第一次见面直接是好的印象更容易让人着迷;另一方面是觉得只能说突出了女人幕强心里的表现,而这一点从一开始苏丹的开场秀里主持人对女性的调侃就能看出对于女性不尊重的合理化,实在令人反感;中间部分这是我最想吐槽的地方。
男主和女主之间产生感情裂隙的原因,是因为女主生孩子时没有血但男主不在身边导致孩子夭折,但这个锅是怎么甩到男主身上的我是一直都没有搞明白...首先男主是怎么在还在参赛的过程中让女主“不小心”怀上的,这种对于印度运动员私生活控制的极端讽刺我真的就不想吐槽了,作为女主她爸的教练看着女主怀上不仅不恭喜开心反而一脸要死的样子,好像女主怀上了孩子是她一个人的锅、是多大的错误一样,真的让我对这个片子里大男子主义的内核yue了又yue;当时女主决定了生产放弃比赛机会,并且怀孕了都指导男主训练,让男主把自己的精神衣钵一起继承下来去参赛,最后奥运会夺冠,我还是觉得蛮有意义的设计,结果看到后面我越看越一头雾水;我仔细把女主怀孕时让男主留下来不去参赛的那段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几遍,讲道理,我真没觉得男主的逻辑有任何的问题:1、首先男主确实就是依靠摔跤来获得女主的尊重的,所以他延续赢得女主尊重和让女主高兴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把这个事情坚持下去,做到最好,这有错吗?
2、如果想要塑造女主坚强独立的一面,最好的方式应该是让她继续支持男主去心无旁骛的准备比赛,而自己认真的准备生育,最后男主夺冠过程的煎熬与女主生孩子的痛苦两条线齐头并进,最后男主大满贯的同时,女主顺利生产,在来个两人大团圆,这tm不好不温馨吗?
好的,导演非要整这么一出转折,男主夺冠了但阿曼夭折了,搞得好像阿曼夭折了是男主的锅一样,我tm真的一头问号:这种情况难道不是医生没备齐血库的锅吗?
这锅都能甩到男主头上?
女主你内心底究竟得是多恨男主啊!
而且别忘了,是女主当时主动让男主继承自己的衣钵和夺冠的愿望继续战斗下去的,现在又搞这种小情绪,这是什么两面三刀的设计?
3、如果硬要说男主的问题,是,他是稀有血型,如果考虑周全的话,或许应该提前抽血备用,但男主不是神,不是万事通。
我询问了身在医院的老妈,得知怀孕生产的过程中,一般需要输血的对象应该是因为手术大出血的孕妇才对,如果是婴儿贫血问题造成的需要输血,通常也是因为孕妇在怀孕过程的自己不注意营养搭配缺铁才导致的...也就是说,真要论锅的话,没有认真备孕的女主才该背下最大的锅...然后男主就跟个憨憨二愣子一样,一句话没说,就把黑锅背下了...导演你过来,你告诉我这就是你想表现的铁汉柔情?
就是这种纯纯大冤种背锅侠?
男主的赎罪之路如果说男主的背锅起因显得格外离谱的话,那男主的赎罪方式就显得更加离谱了。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强行为了表现男主的忏悔态度,而用男主发誓不摔跤转而做小工作一点一滴艰难的存钱来表现男主的苦痛忏悔姿态,但是为啥子是建血库?
之前的婴儿缺血的问题我已经吐槽过了真正的问题不是缺血而是备孕过程的营养不充足问题,我感觉最应该建的不是血库,而是科学普及备孕知识的某种坐月子中心...好,你说血库更难建更贵,更能突出男主的不容易,行,那我们就说建血库的事儿。
为了建血库,放弃了明星冠军摔跤运动员这个巨赚钱的方式,转而去当苦行僧一样一分一角的存...怎么,这很感人吗?
在我看来,这真的就是纯傻逼的行为,为了忏悔而忏悔而且真要建血库,男主之前赢了那么多长比赛,接了那么多代言的钱呢?
消失了?
行,假如导演你说,男主为了给女主赔罪净身出户了(虽然在男尊女卑的印度社会里这一点听起来就很离谱)那我问你,如果想要花钱建血库,男主最快最容易达成的方式,难道不应该是继续摔跤战斗接代言拿广告费吗?
事实上,我要是男主,我就会这么做,理由我都想好了:既然因为摔跤跌倒了,就更要用摔跤把荣誉和金钱一起赢回来!
这tm不比你后面又因为钱而生硬转折重新去摔跤立意高吗?
心机婊女主从整个全文的剧情来看,我可以认为,导演是构造一个非常心机婊的女主形象;关于女主对于前期男主的不屑到后面男主摔跤成名就对男主以身相许,我们就可以看出女主是一个非常势利的人,我甚至可以有理有据推测女主选择男主就是因为男主有摔跤天赋能赚很多钱,而不是真的爱他;如果说女主是因为特别的憎恨男主抛弃怀孕的自己去比赛,导致胎儿夭折,那么她就更不该要男主的钱而导致男主需要重新筹款建血库;我甚至可以怀疑女主是不是故意为了拿到男主的钱让他净身出户,来故意在怀孕期间整这么一出胎儿贫血导致胎儿缺血,再利用道德高地去恶心男主,名正言顺的拿到男主的钱,再一脚踹开这个她从而爱过的男人想想看,这一切是不是变的多么合理在男主消极期间,女主完全对男主不闻不问,街上碰面都形同陌路,实在是绝情的让人胆寒;如果说之前的推测还显得有点牵强的话,那男主半决赛肋骨受重伤住院时女主来看望男主时的态度,就更让人觉得不寒而栗了。
医生已经很明确的指出,那个时候的男主,上场都难,上场活不活的下来都是个问题;可tm的,这jb女主,非要鼓励他上场,还美名其曰决不放弃...我:???
这nm跟坚持有个jb毛关系,这女主是想让男主去死啊!!!
男主总决赛之前和商人沟通确认过,打不打总决赛,钱也都赚够了,血库的事情已经可以解决了,可男主受到了女主的这一番“送死蛊惑”的激励,硬要去打...当时就陷入了一种类似于之前挑战两倍重量的运动员的这种只要接了,赢与输 都很难堪的境地,关键对方还很厚脸皮的接了...或者说,这就让之前的推测变得更加合理了起来:其实女主确实从来没有爱过男主,之前男主给家里钱赚的差不多了,于是巧妙布局后一脚踢开他;现在男主又能赚钱了,立刻就又贴上来,还张口闭口“我去祈祷是因为那里每天都可以看见你啊”(因为她知道痴情的男主无论她去哪里都会跟踪她一起去的)然而事实是她从头到尾都只是把男主当成某种名誉和赚钱的工具人,到了最后的比赛,故意鼓励男主去送死,但可以帮自己赚下最后一笔钱,因为女主知道深爱着自己的男主如果死在赛场上,自己又有一大笔钱可以入账,因为痴情的男主一定会把遗产给自己继承,还名正言顺的踢掉了男主这个从未爱过的男人。
毕竟,一个真正爱哪个男人的女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让自己的男人去送死;只有从头到尾都很势利很冷血的蛇蝎女人,才会给出这么绝情的残酷蛊惑。
这么一想,看似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背后简直是让人后背发凉——也许这就是印度导演的某种另类的“女性意识觉醒”吧所以纵观男女主的爱情史,在嗨完了以后,理性下来分析,我实在没办法去共情两个人的感情经历,只剩下了一地鸡毛和狗血。
不过不得不提一嘴,女主是真的漂亮,之前在《我滴个神》里的惊艳出场就让我印象深刻,但全部看下来女主更多也就是个花瓶的感觉,并且巧妙的蕴藏着印度大男子主义对女孩子的恶意之处。
如果说《摔跤吧 爸爸》承载的是满满的父女情深,如果说《神秘巨星》描摹的是抗争而热烈的母女之情,那么《苏丹》则是对绵绵夫妻情深的有力彰显。
电影塑造了一个名不见经传者通过刻苦努力到成功,再由胜转败,跌入人生低谷,又经过训练、打拼转为成功的故事。
是一部标准的励志片。
电影也告诉我们,陪你走过今生的,非子女,非父母,非朋友,而是生命中的另外一半。
受辱时激愤,成功时傲慢,大概是人性里普遍的弱点。
被压抑的人一旦获得成功,或咸鱼翻身之后,更确切说是在人获得更大的金钱利益、获得更广的知名度之后,往往变得膨胀、自我、目中无人或傲视一切。
最终,多数还将导致失败,遭遇滑铁卢。
不是败在竞争,而是败给了自己。
“要收,要谦抑,要求缺,要谨小慎微”,读《曾国藩家书》,曾氏一再如此告诫自己的兄弟、子女。
其实,这也是一种格局,一层眼界。
无论何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对生活、生命最朴素的热爱,发射、接收快乐的电波,才能使自己一终的成功、快乐。
影片的立意可能很套路,但剧情仍不失感动。
实际上,影视作品所展示的核心立意就那么几类,套路是必然的。
也唯有最普世的情感,才能最广泛地打动人群,无论印度、美国还是中国。
本片剧情的设置、展开、呈现,仍使本片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至少,与多数中国大陆影片相比。
���/�@Sndf�F`
差强人意,虚构的太多了。
摔跤吧老公
印度电影如果拍得好,跟好莱坞已经不相上下了,如果没有歌舞的话。
和大宝一起看的,大宝狂吐槽。我看哭了哈哈哈
原来印度人这么喜欢拍摔跤题材的电影。就像美国人这么爱拍僵尸片,而国人这么爱拍武侠片。照理来说,体育题材电影最大的难点就是拍出悬念。因为主角光环太强,胜利必将属于主角。而本片中,对主角人格的多重塑造很成功。也就是说,主角性格中存在缺点、有不完美。因此很难得的把比赛的胜负拍出了悬念。
本来看冗长无聊的前一半想给三星的,结果后一半从传统的沙地摔跤搬到了灯红酒绿的自由搏击 让人眼前一亮 肾上腺素飙升 很不错的片子 ★★★★★
剧情节奏不太好,几个转折都很生硬,苏丹挂开大了点,但萨叔还是好帅啊。
好看,但是比摔跤吧爸爸差一点
170分钟啊,真的是受不了了。整个戏剧结构来了两遍!两遍啊!相当于两部电影了好吗!
强忍着看了两场歌舞以后弃剧
央6打卡~明白了为什么这部比《摔爸》早半年却口碑如此不同:《摔爸》讲的是印度女孩除了相夫教子还能实现更多价值,而这部讲一个充满梦想抱负的女孩在收到奥运赛场入场券时,回归家庭,怀孕生孩子去了。。。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情节,莫名其妙的转折,莫名其妙的一切......只有歌曲是真好听
苏丹,告诉你爱情需要自己争取,失去的人生需要自己去赢回!
呃。。。可能类似题材太多了吧,剧情真的实在给不出加分点,结尾也没看到《摔爸》最后那种或是感动,或是热血一下的片段,只能说中规中矩吧。
在影院看的印度电影没有失望过 看的时候极其触动 可能是很合自己的胃口 单凭这点就想给这部影片满分 当然豆友们说的男主偏“神”化 有些情节生硬确实存在 但站在自己的角度 没有偏离中心思想的寄托 关于男主身上看到的两次斗争或者说斗志 第一次为获取女主的尊重 我想这是一个男人必须要有的 更何况是运动员 第二次为了家庭而再一次重回摔跤 为了自己而战胜挫败的生活 值得学习
真心很一般。演员还不错,但主角光环太强,而且剧情发展套路太老了,往往就两种发展趋向:素人主角天资欠奉,但厚道勤奋,遇高人指点或贵人点拨后立地成“王”;另一种是素人主角天赋异禀且有些恃才傲物,相对能轻易站上人生顶点后遭遇挫折,之后开始踏实做人然后翻红。这部影片显然属于后者,套路过于明显,且内容里却没没有任何新意,所以看着颇有些鸡肋感。而且男主为了追女生去学摔跤的测试环节,真是看得很尴尬。
这些年引进印度片里面最差一部,而且总是这些有着社会公义追求的逆袭故事,看多了也确实疲劳。
传奇般的逆袭 感觉太突兀了
时代 又是开挂的套路
这部再加上《厕所英雄》和《起跑线》,发现最近引进的几部印度电影在角色设置上很有共同点:女主角往往都是英语流利、受过高等教育、观念比较现代化欧美化、甚至颇具女权主义色彩的女性;而男主角一般都出身底层,文化程度不高、崇尚民族传统,且总能通过一些土办法和市井智慧取得成功。男主角对女主角永远是一见钟情,而女主角一开始都看不上男主角,但最后总会被其坚持打动。两人在一起后,虽说男主角也愿意在一定程度上为女主角做出改变,接受一些较为先进的理念,但结局嘛……多半都是女主角回归家庭,站在男主角身后默默支持他的了。这样的搭配比起说是“爱情故事”,好像还更接近于某种“文化拟人”啊……
上半部摔跤吧爸爸、下半部印度激战,由摔跤跨界转战MMA,女主很美,歌舞应该删去不少,2h+的篇幅没有尿点,燃、最后主角光环太大以致翻盘得过假,但不失为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