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花痴袭人 2009-12-14 23:59:28 复制如下看完电影走出来,跟花生米聊天,问她:“你学到了什么?
” “What I need and what I want is different. What I nee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I want."
票房说明一切问题。
公主和青蛙在美国的票房刚好1亿,相对于她的宣传和制作,这样的表现差强人意。
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相当失望。
大多数观众都对为爱执着的萤火虫和热爱吹小号的鳄鱼印象深刻,而不是公主和青蛙本人。
这两个配角相当出彩,催人泪下。
爱唱歌爱跳舞的王子也是充满爵士乐的新奥尔良的代表,勤劳能干的Tiana在他的影响下,也逐渐开始学会快乐的享受生活。
这样的题材真的有必要用公主、青蛙、童话做噱头么?
和原著情节完全不一样的电影,这样子也是一种误导吧?
就连巫师这个反面角色都显得莫名其妙起来。
为什么不能摆脱这种陈词滥调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看的远,但是却无法更前进一步了。
来吧,迪士尼,拿出点你自己的东西。
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动画片中可爱的黑人公主,这在迪斯尼乃至全美国的动画史上都是一种突破。
可见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对黑人的包容力越来越强了。
这实在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情。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一直很担心Tiana被她的白人小友欺负呢。
电影在高潮之中嘎然而止,实在是让人觉得意犹未尽,不过瘾。
最后两只青蛙在婚礼上又变回了王子和公主,那就假设他们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吧。
我还是更喜欢格林兄弟的版本,有些经典是无法颠覆的。
后来和朋友谈起这部电影,他的第一句话就是Too girly,看样子大多数男性是不会掏腰包去看这样的一部电影的,即使是大有名气的迪士尼。
从鳄鱼捧着ray出来开始哭,越哭越惨,一直哭到结尾,看到两颗星星哭的稀里哗啦的,看完之后还一直哭了十分钟,停都停不下来。
有和我一样的吗。
他一直知道那是颗星星,我真的没想到主角团会死人。
我一开始在想星星会变成一只萤火虫,但是,我真的没想到ray会变成星星,我真的没想到。
明明是he我却好伤心好伤心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好难过
有多少人,还在怀念猫和老鼠?
有多少人还记得小时候等待黑猫警长和葫芦娃的心情?
在3D动画充斥的今天,迪斯尼竟然会选择这样一部二维动画,这是一种勇气,但简单的线条却也能让人在重温童梦的同时收获感动。
无论一个女孩,或者一个女人处于什么样的年纪,在她的心灵深处都还保留着一个公主梦。
我们是在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样一个又一个童话中长大。
《公主与青蛙》剧情一般,算是歌舞动画片。
经过化身为青蛙时艰苦经历,倜傥的王子终于爱上了服务员,清高的服务员也终于爱上了没钱的王子。
他们从此也总算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但我感动于那些小配角,那个豪爽勇敢的小萤火虫Ray,素昧平生,却能拿出献身的精神去相助于人,它的果敢,它的乐观,它的鼓励,还有它的天真。
它把女孩儿们许愿的星星当做暗恋的对象,它为它取了个美丽的名字叫伊万捷琳,它爱它的美丽,说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萤火虫,他满心虔诚的独白:“看着她在天空闪耀,我亲爱的伊万杰琳,虽离我遥远但只属于我。
”这是小小萤火虫的信仰和忠诚,它愿意守护着它,等待着它,即使明明知道这距离是多么的不可及。
“那只是一颗星星,一个巨大的热气团,离这里十万八千里!
”即使是面对女主角把这梦境给戳破的那些赤裸裸的解释,它也还是忍着难受,欲哭无泪,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她只是说气话。
”Ray后来还是死了,它为了这些朋友,发出最后的光,而后被那个邪恶的巫师一脚踩死。
我一开始很不理解导演这样的安排,在一个美好童话里,让最美好最善良纯净的角色这样死去,实在太残忍。
但是,当我看见地面被日光般耀眼的光芒照亮,一颗亦明亮的星星出现在伊万捷琳旁边时,我终于欣慰而满足的笑了。
为这小小萤火虫终于可以梦想成真,和它心爱的伊万捷琳在一起。
在里面每个人物都有私欲的情况下,小萤火虫Ray是唯一一个没有任何目的和企图的角色。
它的纯净,让人动容。
它理应得到最完美的结局。
所有曾经有过梦想的人们,所有曾经相信童话的人们。
当时过境迁,当岁月改变了容颜,你是否还记得曾有过的感动,你是否还会仰望曾经许过愿的星空?
喜欢夏洛特,她纯真善良、率真自然,一直相信童话,并且愿意成全别人的童话。
喜欢她一直勇敢表达自己的心声,那么坦荡。
看到自己的梦想实现在朋友身上时,她感动地说:“我的一生读过好多关于真爱和童话的故事,蒂亚娜,你找到了,我会吻他的,亲爱的,为了你,不用跟我结婚。
”在被众多灰姑娘与各色王子历经苦难终成眷属的故事麻痹得淡定的时候,因她的这句话,让我动容。
很多时候,勇敢一点坚持一点,最后得到自己的幸福并不那么困难,毕竟一直有感情支撑,有最后幸福的曙光在照耀,再胆怯的人也会陡然生出一份坚强。
难的是,看到自己孜孜以求的幸福最终落到别人手上,即使是好朋友手上,仍能心无芥蒂地祝福,甚至愿意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是一种多么勇敢的祝福。
她大大咧咧,甚至直爽狂放,不代表她就有一颗铜墙铁壁的心。
她也会柔软,也渴求幸福,所以才那么单纯地相信童话,相信王子能给她温暖。
故事的最后,她手牵6岁的小王子仍然笑得那么欢畅,微笑叹息的同时,也深深希望,希望有一个真真正正的王子,能发现她,这个丝毫不亚于公主的美好的姑娘。
前几天看了迪斯尼的新动画片《公主与青蛙》。
迪斯尼应该是有段日子没出经典童话改编的动画片了,反正我很久没看了。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看了很多迪斯尼的动画片,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那是个非常丰盛的年代。
尤其小美人鱼里的巫婆与我们初中某数学老师形神兼似,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确实是来自生活。
说回这部《公主与青蛙》,不能说它太差吧,平,很平。
比起以前那些来,它太缺乏诚意了:一个想着傍富婆继续吃喝玩乐的没落王子,一个有着远大梦想的无产阶级小黑妹,他们因为变成青蛙而走到一起,战胜了邪恶,抛弃了富婆,从此过上了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越来越发觉,目前电影越来越回归电影发明之初的本位了:以奇技淫巧来吸引眼球。
那时候让你看看火车向你奔来把你小心肝吓得一颤一颤的,现在,3D了,4D了,做个怪物要让人数得清毛,画面可以飞来飞去,爆上爆下,环绕立体声,震烂你耳膜……就算拍孔子,也要整点战争场面来吸引眼球。
可是故事呢?
60年,70年后,别人看现在的电影,会不会跟我们现在看《彗星美人》、《罗马假日》一样的感动?
当年的很多电影也是用了当年的特技,当年的特技,在我们今天看来不值一提,可是我们仍为它们的剧情所感动。
今天还有多少这样的电影呢,好莱坞还能流芳几十年呢?
当然,这部《公主与青蛙》与特技无关,但是,它还是在剧情上缺乏诚意。
前年的好莱坞编剧大罢工一直影响到今天吗?
工人阶级就是力量大啊!
从1936年的白雪公主开始,迪斯尼的动画就是招牌。
12月我值班的时候还把白雪公主温习了一遍,好看,真好看。
尤其里面的小动物,简直乖得不行。
而且从当时就形成了动画片里有逗趣小配角的传统。
这部片子里也配了只鳄鱼,但总让人觉得可有可无。
迪斯尼动画片的音乐也好,从早期的《love is a song》,到后来的《under the sea》,《a whole new world》都是非常地动听。
这部片子的音乐适应剧情以黑人爵士为特色,但是,可惜,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据说很多美国女小朋友看了之后主动去亲吻青蛙,结果不小心感染病菌住院。
小朋友真好骗啊,那么娇贵的初吻哦……为什么女小朋友那么喜欢嫁给王子呢?
除去童话的公式,让她们以为嫁了王子,自己就是公主了的幻觉。
我觉得还有个原因:嫁了王子,您就是名媛啦!
好吃好穿地供着您,设计师排着队求着您穿他的设计。
您就是一活动的广告牌。
如果您再爱闹点花边新闻,噢,亲爱的,时尚界爱死你了。
有那些名牌穿在身上,还怕啥没气质啊,记者不说您优雅,也得说您个性。
哪怕您九年制义务教育都是勉强毕业,那也不打紧。
做了王妃,自然有时尚慈善活动请您参加。
您就是带着手套握握小病人的手,那也是了不起滴。
搞不好弄一诺贝尔和平奖啥的呢。
再说说《公主与青蛙》这个经典童话吧。
从两方面看:一、它告诉所有的女孩子们:莫欺少年贫。
虽说眼下手上是只癞蛤蟆,没准儿你会成为下一个王宝钏呢。
而且不一定要守18载寒窑哦,分分钟上位。
(话说,要是在京广上三环内有一寒窑也不差啦。
)二、另一方面它告诉大家,有了公主的一吻,癞蛤蟆也能做王子的。
花花轿子人抬人,别说一吻啦,就是一耳光,你也是有可能上报纸的。
再之后,炒个两三下,娱乐圈有容乃大。
再说回这部电影的设定。
故事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
)的新奥尔良。
那时候美国有很多暴发户,好像叫“new money”?
他们当时得不到上流社会的认可,很是抓狂;而很多没落贵族呢,除了头衔,啥也不剩了。
死端着架子到处相亲。
(好像泰坦尼克号里Rose的最初订婚就是这种。
)于是,暴发户和没落贵族们各取所需,结成秦晋之好。
贵族头衔有啥好的呢。
旧时上海许多白俄舞女总说自己是女大公,是公主。
落魄成那样了,抬高自己的身份,有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现在大家出来卖的时候(不好意思,我指的是找工作),不也得吹吹自己是什么名牌大学的吗。
不就指着世道好的时候多卖俩钱,世道不好的时候能卖出去吗?
任何消费,都是存在名牌效应滴。
🎵 Down in New Orleans
Baidu 百度图片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高三。
那时候我在寄宿学校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周后,才能在周六中午回家,短暂休息一晚上后再回学校读书。
每个周六我都会一个人在偌大的客厅角落的电脑前,选择一两部电影观看,大多数电影都会让我感动地涕泗横流,甚至这部《公主与青蛙》。
就我自己一个,立式空调和台式电脑运作的声音隐隐作响,外面是海边城镇典型的夏季热浪,洗过澡换上简素的睡衣,心无旁骛,哭。
现在想想也不知道是矫情还是在解压。
10多年后,我已经毕业工作了,结识过一些黑人朋友,去过新奥尔良(New Orleans),甚至在学习爵士乐的架子鼓打法。
不变的是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电影的插曲我都能倒背如流。。。
在我看来,一部好的作品是能够进入人心、让人思考的,若能影响人的行动那就更是了不起。
《公主与青蛙》就是我的心中的好作品。
Voodoo and the Friends on the other side (2008 in New Orleans)那些年迪士尼开始在政治正确上发力,女权和平权的思想逐渐注入在他们的作品中。
《花木兰》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而《公主与青蛙》更是一改传统童话中美丽公主寻找真爱的主题,有许多不寻常的桥段:你看的公主都是养尊处优金发碧眼的小美人儿,那电影就偏安排一位贫民窟中的黑珍珠做主角,而且她还有一份正儿八经的社畜工作——餐厅服务员;你说公主亲吻青蛙之后幸福和快乐是结局,那电影就改成公主亲吻后反而也变成了一只女青蛙;你读过的窈窕淑女都愿意助人为乐,以嫁王子为己任,那电影就让公主其实一点都不想亲吻青蛙,反而亲吻是只为了实现自己个人梦想的不得已之举(注意哦,个人梦想可不是嫁给王子Happily Ever After,而是公主要自己做生意哦);你以为女二就是没有梦想只有老爸和老爸的钱,那么通常的手法会安排傻白甜担任心思歹毒欺负女主角的坏人,让女主角只有王子和小动物此外毫无社交。
哈,那电影却告诉你实际上有钱有颜想嫁王子并不是我们要鞭挞的对象,她也可以识大体愿意成全别人的幸福,也可以是女主的好闺蜜。
在那个时候的迪士尼动画片中,这种“一反常态”是十分稀少的,也让我眼前一亮,十分欣赏这种反常,认为很有新意,我在心中一直大喊着:“就是这样的!
反常规也可以有很棒的作品!
就是这样的!
我们就要像蒂安娜(Tiana)一样努力工作!
实现未来!
就是这样的!
我黑不溜秋也可以是小公主!
” 就这样,我以主人公的精神自我鼓励,度过学生时代。
当我有困难或者挑战时,会听一下音乐鼓励自己:“Trials and tribulations, I've had my share. There ain't nothing gonna stop me now. Cause I'am almost there”
Tiana Making a Wish 《Princess and the Frog》后来这部电影也让我以更开放和欢迎的心态去接触不同的人种和文化。
我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三线小城镇,观念传统,从外省来打工的人都少(长大后才逐渐增加),更别说外国人。
无知产生恐惧,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观念或媒体的影响,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排外。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防御机制,当我拒绝了解对我来说陌生的东西,那我就可以继续在安全舒适区生活,虽然不会有带来新奇的变化,但是也避免了遭受打击的风险。
French Quarter大学二年级我得到去美国加州交换学习的机会,临行前偶然发现,和我一直联系的寄宿家庭的女主人,老公居然是黑人(这种想法现在想起来也是好笑,为什么当时的我就默认白人女人结婚的对象肯定是白人呢)。
我告诉爸爸妈妈这件事情,居然他们也觉得惊讶和担心,问我是否需要换一个寄宿家庭。
我想了一下,故作镇定告诉他们,“黑人又怎么样,没关系的。
都是学校正规机构,我们不应该乱想。
”我发誓,在整个过程中,我真的有想到《公主与青蛙》这部电影。
我告诉自己,你不是很想去新奥尔良(New Orleans)吗?
你不是想接触不同文化吗?
那首先就要抛去偏见,要勇敢和开放,要尊重和包容。
说不定他是一个和蒂安娜(Tiana)的父亲一样的人,说不定他也喜欢随歌起舞呢!
后来,我和男主人尼克(Nick)成了很好的朋友,参加了他的个人爵士演唱会;我甚至在费城(Philadelphia)旅游的时候,结识了一个流浪汉做导游;在伦敦做研究的时候,也有许多访谈对象是有不同肤色的,那时候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还害怕过面对黑人,对我来说,他们就是一个个不同的有个性的个体,而很少去想他是黑人,还是白人。
Bayou in New Orleans"Mama Odie: You want to be human but you are blind to what you need! Naveen: What we want? What we need? Is all the same thing, right? "
“你要的”和“你需要的”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影片中的一个主题。
在这部电影中对这个主题的处理方式是,两位主角一直追逐自己要的东西,一个想要变回人之后可以有钱然后开餐厅,另一个想要变回人之后可以娶老婆然后也就有钱了,但是这两个不是他们需要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爱,因为爱使他们更加满足,从而也带来了其他的附属品——成功变回人并且逐一实现了所有愿望。
如今我看来,这个处理方式是符合动画片设定的,小孩子也可以较好的理解主题,毕竟你也不想告诉孩子:“亲爱的,实际上有爱也不代表你就可以立马有钱开餐厅娶老婆,努力也不代表你肯定可以实现愿望哦”。
不过,我觉得抛开处理方式,这个主题也可以有很现实的意义。
If only I could see Luis blowing his horn on the cruise!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总是在追求的路上,不论是追求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没有追求的人,要不然就是因为失去了自由或理智而无法追求,要不然就是已经麻木不已,那这种情况下生命之于他们也黯淡无光。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大师们就常告诫我们,不要去追求快乐,快乐是无法追求得到的,他是在我们寻找有意义的人生的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追寻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Viktor Emil Frankl)。
所以我想,生命是需要活力和意义来滋养的,这是必需品;而我们想要的很多东西,比如钱、权、甚至是快乐,并不一定都能够追求到(相反,落空的可能性更高,得到的话就像是惊喜。
是的,社畜的我也认识到这个现实了。。
),所以沉浸和享受在追寻的路上,可能更是我们需要的,这已经非常难做到了。
片中蒂安娜(Tiana)迷人可爱的一点,就是她眼里总是闪烁着兴奋和希望的光,总是在路上去追求她要的东西。
Is that you, Luis? 正如一开始所说的,一部好作品对我的作用就是让我思考,让我行动,甚至让我改变。
我很庆幸自己在还是“小镇做题家”的年华里,发现并喜欢上了这部电影。
它让我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代”里自我鼓舞(PUA?
)努力得跟一匹马似的,也解答了我对主流文化和政治正确的许多疑惑,轻轻告诉我“这个世界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有多种美丽一样,你应该自己去看看”。
更别说在我高二的某个炎热黏腻的下午让我好好发泄哭了一场!
前几日闲来无事看了Disney 2009年出品的动画电影《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
Disney已经很多年没有推出这样的2D手绘动画了,在3D肆虐的动画界,这样一部从画风到技术到剧情都充满了老派风格的动画片显得如此另类。
说起来Disney的2D动画恐怕是许多八零后除了港片外又一大观影启蒙吧。
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影院看电影是Disney的狮子王,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得那晚昏暗的影院里恐怖的刀疤叔叔和“英俊”的大辛巴。
那以后Disney的一系列2D动画成了我童年时代美好而漫长的一段回忆。
无数次假想自己如同片中那些美丽却命途多舛的公主一样,在经历了巫婆的算计和重重苦难后,在王子的亲吻下得到救赎。
这也许是每个看过Disney动画的小P孩年少无知时不堪回首的公主梦。
也不知从何时起,便再也没看过有浓重Disney烙印的二维动画,后来连Disney出品的校园青春片也不再染指。
老迈又保守的米老鼠大叔在赖以起家的动画事业上渐渐式微。
没有皮克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没有梦工厂戏谑恶搞的颠覆精神,只有美丽动人却总需要被拯救的女主角,高大英俊却没有头脑的男主角,几个插科打诨的搞笑配角,脸谱化且坏得让人莫名其妙的反派,隔三岔五出现的全家欢歌舞场面,和雷打不动的happy ending。
越来越多评论家开始抱怨,Disney动画错误地引导了孩子对真实世界的误读——漂亮的女孩一定是好人,女孩一定能等到白马王子的拯救,巫婆一定没有好下场,以及“只要你坚持,并且保持善良的赤子之心,不管现实何其残酷,一定能实现自己心中所想”这样大团圆式的美国梦。
然而这个世界是真实而残酷的。
大部分人只能拥有比罗玉凤稍美一些的中等容貌;男孩爱巫婆不爱公主,王子爱卡米拉不爱戴安娜;你的情人可能连自己都拯救不了;那些“环游世界,写歌出书”的矫情梦想,只能偷偷藏在心里,然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把自己当牲口使;好女孩走四方,坏女孩却可以上天堂。
这才是生活的真相。
所以当影片的结尾,幻化成青蛙的男女主角在婚礼上重新变回俊男美女时,我不禁略带轻蔑地想,这就是Disney,宁愿冒着制造bug的风险,都要炮制一个圆满的happy ending。
但转念一想却又质问自己,完美不好么?
单纯不好么?
谁不希望永远停留在自己的偶像还没被扣上“过气”帽子的时光里?
谁不愿相信这个世界纯净到心存善念就能梦想成真?
谁不期盼初次见面便坚贞不渝的爱情?
也许,人们对Disney的嘲讽,只是因为它总是在讲述当代人类渴望而不得的东西吧。
《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最终没有取得一个让人满意的票房成绩,北美票房也只是勉强过亿。
光影世界最初的纯真终于正式宣告落单。
我想2D动画的复兴应该是不可能了吧,但我还是在豆瓣里给了这部电影四星。
并不是因为影片本身的素质有多好,而是因为我终于也到了用“怀旧”这个词也不会被骂装逼的年龄了。
(个人随笔,非正经影评,要自行车的出门左转,避免浪费您宝贵时间)国语版,可以工作的时候边干活边看,当我看到女主是一个黑人的时候,就开始觉得怪怪的,但我这种怪怪的感觉是不对的,长久以来,白人公主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黑人为什么就不可以,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导演怎么拍,编剧怎么写,黑人白人无所谓,只要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就对的!
小时候看这些童话故事,是非常投入的,每一个字都听的清清楚楚,就像看教科书一样认真,长大了以后反而没有这么纯粹,会想很多东西,两只青蛙?
母青蛙要开店,因为要开店选择亲一口青蛙?
她成了公主以后,那个闺蜜怎么样了?
还有最后把大把的钱甩到那两个人的面前时,她真的心安理得?
好吧,我知道这些都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很多东西都变了,准确的说,被重新定义了,就像你如今听到黄瓜,已经不是小时候的黄瓜你,菊花也不是花了,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故事虽然有所改动,但美好的结局不会变!
两只小青蛙代替了两个人,反派是跟死神签下契约的投资人,闺蜜是个傻白甜,猪队友变成鳄鱼队友,王子与公主变成了青蛙跟青蛙,挺好的,我想了一下,为什么30年了,形式千变万化,故事主题却千篇一律?
可能是这样,比如从一到九,三个数字一个组合,你说有多少种组合?
答案是很多很多种,但是组合来组合去,永远都是那从1到9之间熟悉的数字,他们三个三个的组合,也可能是重复过很多遍,而那个总数就是故事的主题,是固定的,不变的,永恒的!
所以,总结以上,这部电影是告诉那些长大的人,我们才是被诅咒过的青蛙,我们被封印在自己的身体里,想的很多,能做的却很少,最后成为一只井底之蛙,而被亲吻之后,不会变成王子,亲吻你的也不是真正的公主,甚至你还会拖她下水,这么说是不是太消极了,也许,也许当我们真的找到爱这个世界的方式,那种方式就是电影里与你拥吻后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王子公主,希望所有人都能有找到他,并与其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角色塑造女主,并非公主,她贫穷但向上,为梦想不断努力的平凡打工人,柔韧又富有力量。
男主,落魄王子,前期是个潇洒,不知人间疾苦,在城堡中什么都会有人替他做,也许这就是父母剥夺他继承权的理由?
贪图享受、美色的富家公子哥,处处靓妹,带有几分油腻的发情男。
男主的“花言巧语”说服了鳄鱼带路,和女主的脚踏实地相反,女主一直按部就班,努力工作,着算不算是主角的性格互补?
女二,开朗、热情,虽然是一直被宠爱的大小姐,但是不做作,会紧张出汗,会用餐巾纸擦腋下塞胸口,外形是很典型的甜心girl。
而且是真的仙女,女主打翻了食物台,恰巧是她准备用食物拿下王子的时候,但是她没有责怪自己的朋友,而是立马暂别王子,带着女主去换衣服。
萤火虫,虽然看着又老又丑,但解开绳子营救男主带路拔刺推动感情勇斗邪恶影子他是都能做啊,和迪士尼总喜欢安插的搞笑丑角相比,观感好的不是一星半点。
欧迪婆婆,一位看透一切的哲学巫婆,问主角们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剧情和传统的青蛙王子的故事相比有几个创新点一是迪士尼的第一位黑人公主,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动了年代,和使用了很多爵士乐的原因。
二是颠覆了传统的故事,改成了公主变青蛙三是将年代放在了现代。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男女主的成长,只是作为成长最大推动的爱情,铺垫的还是有点勉强。
男主一个浪荡公子哥,交往过那么多的女朋友,又为什么会被醉心工作,略显无趣的女主打动呢?
因为她好特别好不一样吗?
(虽然没有人看完会不喜欢女主吧)。
同时,为了实现女主的梦想,就要和女二成婚?
这不是骗婚吗?
女主那么坚定的追求梦想,经历了一场冒险,也没觉得就有多男主到为了能够和他在一起,甘愿做一只青蛙的程度啊?
她因为男主对梦想的迷茫从何而来?
配角戏还是蛮动人的,再一次夸赞萤火虫,哪怕他因为女主的冷言揭露真相而伤心,但是他依旧义无反顾冲上去帮助这对,不害怕,不畏惧而鳄鱼在那么享受一起演奏音乐的时候,看到萤火虫出事了,立刻选择了雷放下了音乐反派的覆灭不是非常浅显的正义战胜邪恶,更多的则是巫师自作自受,这是他为了使用邪恶力量需要付出的代价。
作画非常优秀,在2024年往回看,感叹已经很久不见传统的二维手绘的动画了,反派影子的作画表现很妙。
几个转场过渡我也美美欣赏,比如荷花池的那一段,勇萤火虫亲星星-亲散星星的水中倒影-水面涟漪散后浮现男女主,歌舞的画面都挺好看的。
如果不是公主,就不要亲吻青蛙
the jazz is fantastic, but the story sucks
一首美国黑人的童话赞美诗。向新奥尔良致敬,向爵士乐致敬!
我很喜欢那个疯疯癫癫的公主,真可爱。
迪斯尼永远让人感到这个世界是这么美好,虽然事实是相反的。。。最爱的不是TIANA,而是她那个从小就很相信童话,也会真心为好朋友的幸福而开心的小丫头。
唯一亮点就是仰望星星的萤火虫
黑人公主只是一个美好的种族外表。
迪斯尼也学着皮克斯搞怪,用青蛙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明显是抄史莱克,但是只学了外表的皮毛,骨子里面迪斯尼的纯情一点都没变。还是靠迪斯尼的看家本事歌舞片来撑场面而已。
坦白地说,觉得此片从头到尾没有超出想象过。始终觉得怀旧归怀旧,2D歌舞不是说回归就能回归的,就像是黑白片不是随随便便拍的。太多成人笑话,看着的时候都有点怀疑G类分级是不是水的,对孩子是一种多大的不解。
传说中迪士尼最后一部2D动画,中规中矩,难以为继。
太迪斯尼式的动画~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平平无奇 毫无新意~~
“天娜”是迪士尼首位非洲裔公主,而且公主吻了青蛙后不但青蛙没有变成王子,公主反而变成了青蛙。有点【怪物史莱克】的味道。三星
王子爱上服务员萤火虫爱上一颗星后者更感人
毫无新意哦。。。
2D真的不行了
与迪斯尼2D动画内部比较,本片与时俱进,更丰富更精彩的故事情节,让人惊喜的亮点不少。与当今好莱坞动画比较,片中无论是笑料还是主旋律虽仍显幼齿,不过这也算是迪斯尼2D动画的特点。总之,王子公主动物魔法巫师,动听炫目梦幻的歌舞场景,使这个童话仍然老少皆宜值得一看。
回归2D,并不代表回归曾经的风格
失望吧?其实就是frog and frog
公主和王子都换肤色了。怎么看都是印度阿三要称霸世界了!!
没什么意思。过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