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群人从未完成的画作中跑出来历经艰险去寻找他们的创作者的故事
电影之始,是女孩罗拉在介绍“画中世界”由一幅未完成的画作展开,画中的人物按完成度分为三个等级:已经画完了的“画全人”他们是作者已经画完的成品。
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进入到城堡之中
位于中间层的一类油画人是“没画完人”。
没画完人非常接近画全人,与画全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身上存在某个部分没有被上色。
即使只差一笔没有画也会遭到歧视,赶出城堡,游走在城堡的花园周围,渴望被认同.
最可怜的是底层的“线稿人”。
他们身上不带一点颜色,在画之国中处处受排挤。
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线稿人过街,人人喊打”的情况,
画之国的城堡被画全人蜡烛大帝所掌控,他把没画完人和线稿人驱逐到森林中,线稿人高姆在偷偷潜入画全人城堡被发现后被打成了一团杂乱的线条;
画全人阵营的男生拉莫,爱上了没画完人阵营的女生克莱尔,两人双双坠入爱河。
这样的事显然无法得到双方阵营的认可,他们只能暗落落地相约黄昏后。
克莱尔是没画完人,她的双眼还没有被画家上色,拉莫却说她的眼睛“如同蓝色的琥珀,巧夺天工”。
一天,画全人中的蜡烛大帝在城堡中宣布画家不会再回来,画中世界的领导权永远属于画全人。
这样一来,恋爱中的一对情侣,画全人拉莫和未画完人克莱儿就成了两派人的眼中钉。
为了消除人们之间的差异,只有让画家回来把大家全都画完整,让所有人都变成画全人,他们才能真正在一起。
在躲避追杀的过程中,拉莫误打误撞地坐上了没画完人罗拉,以及线稿人布吕姆二人的“贼船”。
于是,集齐了画全人、没画完人和线稿人三种油画人的小船随波逐流,闯入了大家口中谁也没进去过的黑暗森林,踏上了寻找画家的漫漫征程。
顺着河水,三个地位截然不同的人来到了画作的边缘。
在这里,罗拉发现他们可以轻松穿过油画进入真实的世界里去,于是他们离开了本来的画中世界。
罗拉接着误打误撞闯进一副描绘战争的画中,这里身着蓝色军服和红色军服的军人没日没夜地打仗。
罗拉在画里遇见了士兵唐布尔·玛让达。
厌倦了战争的玛让达和罗拉一起逃离了画中的战场,找到了焦急等待他们的拉莫和布吕姆。
众人在穿过画布后,来到了现实世界的画室之中。
他们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
寻声找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果体女人的画像。
虽然萝拉等人惊讶于女人身上没有画上衣服,对方却说画家已经完成了对她的创作。
忽然间,他们看到一旁正在画画的大胡子男人,以为那就是自己找寻的画家。
燃鹅,现实却泼了他们一头的冷水——这个大胡子男人不过是画家的自画像。
虽然和画家长得一模一样,但他毕竟不是画家本人。
了解到众人在寻找画家,裸替女人给了他们一条提示信息:画家的真爱要数水城威尼斯,说不定在那里就能遇到他。
罗拉进入画中的威尼斯寻找画家,其他三人在暴风雨之夜偶然看到被烧毁或撕毁的画作,认为画家十分危险,也跳进画作中找罗拉。
在这幅画中,大街小巷上的人都在狂欢,手拉手围成圈唱歌跳舞。
罗拉一路寻觅,在街上遇到了一位画家,后乘船赶往“威尼斯”——也就是夫人所说的会找到画家的地方。
其他三人紧随其后,在摆脱了一个类似“死神”的角色的追赶后,和罗拉一起赶到了威尼斯。
落日之下,几十位“画家”正在描绘夕阳的景色,四人恍然大悟:这些画家也是画中人,他们需要找到的是真正的画家。
这时,拉莫拿出偷偷带过来的街上遇见的那位画家的黄色颜料,为罗拉没被上色的裙子一角涂上了色彩。
几人恍然大悟,跑出画作后在画家的房间里找来了颜料,请画家的自画像复原了被揉成线条的线稿人高姆。
罗拉和玛让达等人进入战争的画中将所有士兵的衣服都涂成了同一种蓝色,消除了战争;
几人又回到原先画全人统治的画作中,让没画全人和线稿人都根据自己的喜好为自己上色。
画全人看到一群色彩鲜丽的没画全人和线稿人,惊奇地发现他们甚至比自己还要漂亮,三类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庆祝,等级差异不复存在。
拉莫没有忘记自己的相好克莱尔。
两人来到湖边,由拉莫亲手给克莱尔未完成的脸上色。
罗拉只身一人回到了画室。
她从画室墙壁上的洞中钻了出去。
见到了真正的画家——那个创造出她的人。
她对画家说:“画中的人物觉得你抛弃了他们”“我从来没有抛弃他们,我赋予了他们最重要的东西,一幅简单的图画通常比精雕细琢的油画美”
画家问罗拉现在想干什么。
罗拉边走边回过头来,向画家大声说道:“我很想知道是谁画的您!
”
画家本人也在一幅画里。
在佛斯特的肚子里,靠近幽门的地方,两只阿米巴原虫快乐地生活着。
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舒服,从来没饿过肚子,而且根本用不着干活:因为他们就是所谓的寄生虫。
这两个好朋友相处得很愉快,但时不时也会争论不休,因为他们性格迥异,并且打发时间的方式也完全不同:一只热爱思考,总是想着第二天可能会发生点什么;相反,另一只是个大吃货,一天到晚吃个不停,也很愿意继续这样下去,完全不考虑将来,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有一次,饭点时分,喜欢思考的那只阿米巴虫告诉他的同伴,今天早上自己都思考了些什么:“可能,”他说道,“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这些河流,这些高山,这些深不可测的峡谷,还有这天空,都不是真的像我们所看到的那么大;这个世界可能很小,我们看到的这一切可能只不过是很小很小的玩意儿,藏在一个更大的玩意儿里,而这又是藏在一个更大更大的玩意儿里,而...”那只贪吃的阿米巴虫,一边嚼着一根超大的扁豆,一边告诉他的朋友这是不可能的,思考这种荒唐的事情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佛斯特吃完盘子里的扁豆,又吃了两片药丸,那两只阿米巴虫子随即消失了。
随后,佛斯特和他那贪吃的客人恩里克继续闲聊。
佛斯特说这个世界可能只不过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玩意儿,存在于在一个更大的玩意儿里面...恩里克一边吃着自己面前那盘扁豆,一边打断他:“这是不可能的,”他说道,“我觉得思考这种荒唐的事情完全是在浪费时间...”————Gonzalo Celorio
在我的电影世界里,有那么一些电影,随时可以中断,又随时可以捡起来继续看下去,情绪不会因为中断而痛苦,或者说,情绪不高的时候随便找一段看下去,会缓和起来——好吧打住,这样写下去恐怕会把这种电影变成万灵药——总之,Le tableau算是这样的电影。
每个人都会在这样的电影里找到自己的感受:时政爱好者看到了阶级时刻存在,美术爱好者看到了夏加尔和马奈,符号学作者看到了隐喻和象征,小清新看到了钢琴和威尼斯,形老师这种重度脑力劳动者想到的是,我们是不是也生活在某个画框里?
最后赞一下中文“图全”和“梅花莞”的翻译好有趣 :目 谁能告诉我法语原文是什么呀?
是直译的不?
法国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凭空创造出一个臆想中的国度,一个如同梦幻般的去处。
这个70多岁的老人在这部动画电影中无情的嘲讽着我们这些愚蠢的世人,用锦衣华服掩饰内心的空虚,对于战争与残害他人如同病态般的迷恋,对权力的疯狂追求……。
当然,他也像每一个法国人一样,永远不会忘记,赞美爱情。
《画之国》是法国73岁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的第四部动画长篇,制作周期历经五年。
在3D当道的今天,还能坚持做2D动画的导演显得弥足珍贵。
全片没有煽情的泪点,也没有眼花缭乱的打斗场面,但还是吸引我顶住排片表上“6岁起”的压力再一次走进影院。
此片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都是我近年来看的动画长片中的佳作。
1. 美术风格动画本身就和美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果把它解读成“活动的画”显然太狭隘,怎样把两者完美地结合一直是个难题。
《画之国》对美术和动画的结合做了个有趣的探索。
片中的背景大量运用整体色块,让画面充满油画的质感。
开场大量冷色调的运用,让人还未看故事,就首先感到一丝压抑和不安。
城堡中明亮的黄色光线显示出杜班人(法语“画全的人”的谐音)高高在上的地位,而饱尝禁忌之爱痛苦的拉莫和克莱尔只能躲在黑暗中。
魔法森林入口线条扭曲,蓝、红、黑为主色,渲染出恐怖的氛围。
随后,水流渐缓,颜色转暖,明亮的黄色和充满生机的绿色将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
随后表现战争的画中,背景是简单的灰白黑,充满了冷酷和无情。
相反,画家笔下的情人嘉朗斯和威尼斯城明亮欢快,粉、橙、紫等大量过渡色使画面饱满鲜艳。
当死神来抢夺高姆时,画面又逐渐转黑,配上激烈的进行曲, “死神来了”的情节让人不寒而栗。
(我被吓到了,前面坐着的妈妈一直搂着小孩……)人设也同样精彩。
男主角拉莫以蓝和黄为主色,显得沉稳而勇敢。
女主角罗拉用了紫、黄、绿,与开朗、勇敢、机灵的性格相符。
布吕母和高姆则是只有轮廓的勒夫人,设计上借鉴了油画打稿的草图,不难想象转化为动态的难度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两次幻想桥段,人物幻化成素描般的轮廓,配上舒缓的音乐,在多次变形中把对爱人的渴望表现得唯美而诗意,是片中的点睛之笔。
其实,《画之国》的剧本起初并没有限定画面风格。
导演Jean-François Laguionie也是一名画家,考虑到剧中人物需要有具体的形象,所以把风格限定到抽象画派之前的20世纪30年代,主要参考的画家有夏加尔、马蒂斯、德朗、博纳尔。
片中有印象派的影子,更有后期象征主义及超现实主义风格,构图平面,明暗对比强烈,脱离对现实的模仿,“主观化的客观”为剧情和主题服务。
导演对画面风格的选择由故事而来,所以整个影片风格非常统一。
这对水墨动画的发展也是个启示。
2. 故事主题影片以拉莫、罗拉和布吕姆在画内外寻找画家的历险为主线,画中杜班人对巴菲尼人(法语“未画全的人”的谐音)的压迫为辅线,两者交汇在杜班人拉莫和巴菲尼人克莱尔的爱情上,以此为矛盾点推动情节。
寻找画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把未完成的画作补完,让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
其实世界本来多彩,外表的差异无可厚非,可总是有人致力于建立一个标准,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
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
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
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
结尾处,所有人都按自己的喜好用颜料重新画了自己,所以找画家也变得不重要了。
但是影片主题并没有停留于此。
寻找画家的过程,其实也是对自我的探寻。
小孩最常问的问题之一是 “我从哪儿来”,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生命起源的探索。
当所有人都忙于用颜料画自己时,女主角罗拉再一次走出画作,终于见到了画家本人。
画家说:“我并没有抛弃他们,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东西。
一副简单的图画通常比一副精雕细琢的油画美。
”所以为什么要忙着把自己包装成另外的样子呢?
原来的自己才是最美的。
不受外界的干扰,忠于自己的内心,坦坦荡荡地活着,才是世界本来该有的面貌。
影片开头借罗拉之口说出“这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既是对主题的隐射,也可以看作导演对影片的期待。
如侯孝贤所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
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画之国》对小孩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比如那些在学校总被同学欺负的孩子看此片估计非常有共鸣。
对成人来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隐喻:对外表的过度关注、种族歧视、极端主义、集权、死亡……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自己。
《画之国》的故事非常有想象力,叙事流畅,风格统一,画面和音乐对叙事的辅助堪称典范。
要说唯一的不足,就是结尾罗拉在光线充足的实拍镜头里略显死板,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
所以说,动画技术的探索和画画一样,没有尽头。
这是一部启示性的作品,虽然它在揭示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时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揭示本身就是一种探索,给人带来的启示或许比答案更重要。
油画并不意味着时间的停滞,油画中每个人都各就各位按部就班的呼吸谈气,导演的这种想法本身就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嘲讽。
画面的开始是一个颇具古典风格的画框,连接着画内的虚幻与画外的真实。
随着画框的放大,我们也随之进入那个带有强烈油画色彩的国度里。
作品讲述的是一群画中人的故事。
画中的人带有极强的等级性,形态饱满、色彩完整的尊为上等的图全人,色彩不完整的为梅花莞人,而那些线条简单且毫无色彩感的则为下等的勒浮人。
故事是从梅花莞人劳拉的角度叙述开来的,从她的视角看去,一群高高在上的图全人正在远处的城堡聚会,他们高谈阔论并欣慰地欣赏彼此的色彩,下等人的存在让他们产生出优越感。
“画家不会回来了,”图全人中的代表在城堡中如此趾高气扬地宣称,以此定义自身完美的绝对性,定义相对于“画中渣滓”的绝对地位,并带着一种可笑的对蒙受造物主恩泽的谦卑。
等级衍生特权,特权导致专制,专制扼杀平等。
受到冷落的梅花莞人和遭到压制的勒浮人因此深陷这种不平等带来的痛苦中。
与此同时,进步图全人拉莫和梅花莞人克莱尔的一场超越等级的爱情正在暗中甜蜜且痛苦地发展着。
当小可怜高姆被无情地扼杀在城堡后,所有的矛盾便随时间的洪流不可避免地汇聚到了一起。
于是,觉醒的人便开始踏上自我解救的道路——寻找画家,也就是寻找他们的创造者。
痛苦使我们怀疑生活本身,怀疑使我们探寻真实意义。
探寻就意味着希望,觉醒的那一刻,就如同劳拉跃出油画的那一刻,自我就已经跃入了真实的存在。
脱离油画后,拉莫、劳拉、普鲁姆以及唐布尔•玛让达开始发现自身的虚幻,并在进出其他油画的过程中渐渐接近真相。
他们来到画中城威尼斯,威尼斯是所有虚幻的汇集,人群是虚幻的,狂欢是虚幻的,连恐惧也都是虚幻的。
可就在这座虚幻之城里,他们找到了解救的方法——颜料,他们开始懂得绘制自我,对造物主的信仰转变为对自我的信仰。
他们带着颜料回到油画中,当等级被消灭时,矛盾也就消失了。
在梅花莞人和勒浮人都沉浸在改头换面所带来的欣喜中时,劳拉却安静地离开了。
劳拉的觉醒是彻底的,在怀疑这条道路上她选择了继续走下去。
作为贯穿电影始终的主要人物,劳拉将最后的镜头拉向了画家。
在这短暂的具有真实感的场景里,画家的回答已经不再重要了,当劳拉提出想知道是谁画的画家的时候,真实感已荡然无存。
最后,劳拉在行走中步入一张更为广袤的油画之中,一切重归虚幻。
其实虚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对虚幻本身的怀疑,可能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才叫做真实,可能也并不存在真实,可能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电影中的那句话——“我们梦想着做自己,这是很单纯的想法。
”
就像一个人的梦境,内心,或者是一生。
故事像是在控诉这个越来越“工整”的世界,趋于流水线式的“完美”,灵魂却在一天天消退。
那些独立的,有瑕疵的东西成了社会的弃婴,追求自由的权力成了剥夺自由的暴力。
威尼斯的那段是作者对当下的讽刺与批判,人们不但带上了虚伪的面具,面具更是将被遮住的脸庞一起同化。
这里有几个关于威尼斯画家的描绘特别有趣,有些人不会凭借记忆作画,一个没有爱过自己笔下人物的人,又怎么会把所爱的东西印在心里呢?
还有些人笔下的东西完全一样,是没有生命力的复制行为,他们画的正是作者以前画过的东西,作者愤慨知识产权被盗的同时一样表达了对那些丢失灵魂者的不满。
关于那幅战争的画作,我想作者是这样去定义它的,战争,是利益冲突最大化的结果,那些被困于战争的人们成了工具,他们的自由早已被被剥夺,这是一场没有尽头的灾难。
不同的颜色混淆了同样的内心,我想即使两边都是“图全人”,也会因为不是来自同一幅画而大打出手把。
作者是崇尚和平的,但他深知,如今的世界依然延续着无视人权与自由的暴力,只是没有硝烟的战争罢了。
时间流转,作者屋内年轻的自画像满是灰尘,屋外的老人已白发苍苍,那些盖满灰尘的画作记载了他的一生。
他爱过的女人,他受到的挫折,他面对的世界,他的呐喊与无奈,甚至一度选择放弃与自毁。
不过还好,自由的因子被留存了下来。
劳拉,拉莫,没画完人和勒浮人,他们就是自由的因子。
他们是作者梦想最开始的样子,他们是不完美的,但却善良勇敢。
故事的最后,他们为自己涂上了只属于自己的颜色。
是否也象征着作者在慢慢修复自己的内心,而达成了最终的自由呢?
结尾,本以为老头就是作者,可其实他也是画中人,即使他坐在海边,一个最能让人感受到自由的地方。
那么在真实的世界中,又有哪里是最宽广的呢?
最宽广的地方还会有边缘吗?
这是一个关于“边缘”的问题,我想,没有无限的边缘,只有内心的无限吧。
就像影片中克莱尔的梦境,拉莫将她抱入怀中,他们化成飞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无情的世界。
《画之国》是一部想法很多的电影,它给了观众遐想的空间,很是值得思考与回味。
只是作为一部电影而言,这个故事并没能讲述的足够优秀,属于有佳句无佳章的那种,没有把要表达的点拧成一条完整的主线,颇为遗憾。
赋予画中人诉求与灵魂的艺术渲染很是浪漫。
很容易联想到老美的科幻电影,《十三度凶间》《移魂都市》《盗梦空间》《源代码》等等,大世界套小世界的桥段确实牛逼,但关于爱与人性的主题才是最动人的。
还以为影片的角色只是进出于同一幅画,但其实每幅画都是一道传送门,任意穿梭,相当痛快。
试想一下,进到一幅画中,玩儿到日落再出来,第二次进去你享受到的依然是那天的阳光。
创意十足,也非常恐怖!
ps:没画完人和图全人最后的和解怎么看怎么不合理,很容易让人产生“只要穿的漂亮就能参加上层人士的舞会”的误解。
无法认同啊,扣一颗星!
威尼斯的镰刀死神是怎么回事?
不明白。
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奇幻印象派以莫奈一幅惊艳人心的日出图横空出世,同样出身于法国,《画之国》貌似也染上了些许极具质感的颜色。
不同于惯常的动画电影,《画之国》的画风并注重人物的精致,而是惯于用无数颜色的混合和光影的交织来营造出人物的流动感,从而使本不算貌美的人物显得意外的鲜活动人,在我看来这是很新鲜的,每个角落都显得非常灵活。
光影绮丽,衬得孤独也显得美艳而梦幻是的,画里的每个人都显得如此的寂寞而又孤独,每一框画里塞满的都是画中诸人无比的孤独。
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细节,威尼斯狂欢节寥落的一角,一个拙劣的画师晾着一幅画,劳拉走上前去摸了一下,画作里人物胸口的那点很丑很丑的紫色很不负责任地花了,标准画师打扮的画师立刻“怒气冲冲”地跑出来“教训”罗拉,“你不是画家,画是死画,真正的画要比这个好看多了”我似乎能听到画家内心被撕破的感觉,他只是被放置在街角的一个固定的NPC,他说“你知道什么,这里的每个人都戴着面具”“那你的面具是什么”画家呵呵一笑,自作聪明地取下面具露出一张和面具别无二致的脸,继而笑得很蠢,劳拉似乎看到了傻子一样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而那个画师是在后面追着呼喊着,无力着说着“别走”在一个每个人只是在无意义狂欢的地方,每个人都不以真面目示人,一个画师怎么能画出真正好看的画,那点无意被罗拉破坏的紫色或许是画家稍有心机的点缀出来的一颗心?
画家想画出好的画,想要给别人看自己真正的脸,所以戴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具,可是,依旧只是面具。
作为一个无人搭理的NPC,劳拉的到来就好像一道彩虹,这个姑娘让他喜欢,让他有了交谈的权利,但终究要走开。
而他想要追上去,他却只是个愚笨的画中人。
故事完了吗?
并没有。
拉莫心急如焚地去寻找劳拉,也邂逅了这个画师他的画布上已经换了一个景象,尚未完成的小姑娘是劳拉。
“怎么这年头你们每个人都喜欢对我的画找茬”“她真的很漂亮可惜没办法稳住她”对于劳拉来说这个画师不过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画中人,但对于画师来说,劳拉是梦魅,她是他得意的作品。
画师画得真的很漂亮,每个细节都是劳拉,当我以为他终于有一幅美好的画时,他画完了劳拉的脸:三笔带过,像是画笔一不小心蘸出来的墨点一样难看。
他渴望有人来买他的画,最终是“算我倒霉”。
或许已经习惯每个人都带着面具,或许每个人脸上只有面具,然而这个画师已经画不出眼睛,鼻子,嘴巴,已经画不出一个人的脸了。
白天到黑夜,光的变化映衬着他逐渐黯淡的心。
而这个画师也许只是自画像画得一幅画。
何等的寂寞。
三百个画师每天来到广场画落日,无数的画师在桥拱里画星星月亮,画指示牌,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
而那个拿着镰刀的骷髅死神,总在影子和灰暗的光里出没,他那么执着于布包里蜷成一团的勒浮人,是不是因为自己只是一块布包起来的虚无,才想要来陪自己,填充自己?
是不是画里每个人都只是用皮包裹而不真实的怪物?
画师的自画像厌恶着画师,厌恶着自己,气愤着无奈着,而无法画出好的东西“完成他的作品就无法令我不开心了”他也爱画画,可也不能画,他也爱画师,可他了解他以至于厌恶他。
那个裸着身子的美丽夫人呢?
她是如此深切地爱着画家,她是画家以自己的爱人为原型的作品,她安静优雅地躺在床上,香体半露,小红窗外金色的光淡淡地泄在她身上,她温柔地说着,等着画家一件一件地为她披上衣服,等了不知道多少年,“男人爱梦想,更胜于爱女人”。
玛让达的画就简单粗暴得多了,大家甚至不知道自己只是画,每天无比敬业地打仗,军士精神闪闪发光,画里是灰暗的天空和浮浮沉沉的雾气,所有人都没想过为什么打仗,玛让达厌倦了,也许不止他一个厌倦了。
画室另一角,大幅大幅被丢弃的画作,草稿撒的满地都是,那个时刻音乐和光影所晕染出的,是地狱之火的气氛,换一种角度理解,是被抛弃的画在多年后重见天日时候一齐发出的哭泣声,他们也渴望光明。
我以一个一个局外人的视角,看的梅花莞人“住在花园也挺好的”心底里却“确确实实地想去跳舞”的感情,看得两个勒浮人相互守护的感情 看得自以为是的图全人在看见新鲜色彩时候那种欢欣与雀跃,“本以为时间就此停止,然而完全不是,每个人按部就班地呼吸”油画给予画中人思考并且活动的权利,然而不给他们以自由。
最后大家找到了颜料画笔,欢喜大结局,许许多多绚丽的色块还有清澈的光,大家都在笑,不分彼此。
画里的人被画外的人安排着,没有人关心他们是否孤独。
兴许每幅画里都住着些许“不谙世事”的“智者”,诸如劳拉,诸如玛让达,诸如没有勇气去追求的画师,他们想过不一样的生活,想要改变,但画师终究没有追上去,玛让达也留在了另外一幅画里,只有劳拉还在走着。
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件事情,玛让达曾安逸地躺在画布上,对着身旁的劳拉说“我的梦想是去看海,听海的声音”,然而最后,是劳拉一个人跟着黄蝶,穿越着草地,去寻找大海。
人都是在变的,玛让达使命感地改变了自己的“故乡”时,没有选择看海,而拉莫给克莱尔画上颜色时,克莱尔的脸上不是蓝色的杏仁眼睛和红色的胭脂花,而是淡淡的橘粉是眼影以及薄荷绿的唇。
“当两个人相爱时便不再孤独,有他,有我,还有我们的爱”“可是对我来说,我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我们的爱”也许在某个时刻,劳拉喜欢上了玛让达这个勇敢可爱的小伙儿,但是最后,她依旧选择了穿着留白的裙子,一个人去看海。
也许这个聪明的姑娘已然预见了自己的故乡在短暂的欢愉后,依旧会回归原有的步调,毕竟自己的家人觉得没有画全的自己不行。
其实所有的人不过是为了不再孤独。
原谅我用了如此之多的“也许”,我永远也无法知道这些画里的小家伙到底在想什么,但我能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测。
但有一点很高兴的是,画家说的那句话,他说一幅简单的图画,往往比工笔画还要美丽,这是我一开始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有两点,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轻视孤独劳拉在被画家问道到底想要什么时的回答真的特别好“我想知道你是谁画的”终究要有人敢于面对自己的孤独并有勇气去改变孤独,而我们每个人都在画里。
但愿每个人,被死亡之花,温柔以待。
Actually,I didn't have ideas about the movie when i finished the movie.But when i saw the judgement from doubai internet,suddently,one thought came to my mind.So i decide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the movie.The begining of the movie shows that even though in one painting,people are not equal in one way.Some people despite others for their own reasons and impose their absurd and wrong ideas to other people.Unfortunately,the oppressed people do nothing but hide or escape.Why?Because the timid people accept the idea that they are born to be inferior.They never think whether it's true or not.Most of them desire to become one of so-called the upper ten thousand,but still do nothing.Circumstances produce heroes.The leading actors found one way to go out of the painting and bring oil paints and pen back to people that are 'not' finished by painter. They rushed to paint themselves and became the finished people finally. At last,they almost got their wishes and attained the castle.But they are not different any more,they are just copies.There is a girl called lara sticking to being herself. She has her own ideas and follow her own thoughts,she is truly free.As a result,she keep on exploring the world.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 This is my first time to comment on film.Please forgive me for any unintended mistake.
打个四星吧,刚看完的时候感觉是可以4.5左右,过了半小时现在回想一下也没有特别惊艳其实。
最惊艳的部分我感觉是音乐,设计很巧妙,特别是最开头的那个浑厚的低音那个片段在电影中出现了好几遍,非常能衬托氛围。
女主角很勇敢,他们几个不同“阶层”的一起探险,性格不同,穿梭在不同的画作中还是挺有趣的。
最让我不适的可能是后面一群人带着颜料回来,没画完人们看到颜料后,不由分说的开始争抢,互相推搡结果其实谁都没完成目标的事情。
以及最后受到的处罚是浑身涂满黑色颜料,我突然就在想,是否画完人他们自己(又或者那个头头)手上也有颜料的,只是为了权利所以就关在了谁都不知道的地方呢?
一群人为了拥有稳固的上层阶层地位,所以不尽一切办法打压下面的所有人;又一群人本身和睦共处,但在看到能改变阶级地位的物品后就反目成仇只为自己考虑,还是非常体现了人性的多面的。
180 浪漫的法国动画。。倒是可以弄成科幻故事呢~
so so
住在色彩里,享受时光,画下早晨,画片大海,画朵小花,画满窗户,画上微笑,画予一切的美好。你既造物,万物皆有灵,只愿勿忘·且珍惜·
幻想世界
创意不错
如果你来过我的画里,我也想去你的画里看一看~想知道画的边缘在哪,到底是谁画了你我~
画风诡奇,配乐优美,但还是令人拍手称赞的想象力制胜,而结尾一段的诗意是点睛之笔。相比较之下叙事能力显弱,实在可惜。
只要人与人之间有差别与不同,就会产生阶级与歧视,油画中的世界里亦是如此。为了反抗压迫与追求爱情,3个不同阶级的人结成小队,进行了一场历险与远征,他们要找到画家补齐所有人的形象,让大家变的平等,最后却发现画笔可以握在自己手中。这是现实生活的隐喻与暗示,革命的基因流淌在法国人的血液,绚烂的色彩又凸显着他们的浪漫。即使探讨阶级与革命,也不愿如《少数人的晚餐》那样阴郁黑暗。
非常推荐的片子,感觉有股忧伤贯穿全片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创意一流,叙事三流,情节比较散,最后一句惊艳了: Je voudrais bien savoir qui vous a peint! 最后3.5
非常棒!跟小时候看安徒生童话的心情一样~~
太文艺范了~~浓浓的法国抒情手法~
人画合一,人与画、画家与画、现实与画的自由穿梭,画风有点印象派的意思,比较独特。
挺无聊的…结尾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个人不太感冒
画面很有新意
隐喻
故事起源于对差异性的消除,但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变成对自我的重新塑造。这个转换非常高明,因为如果故事结尾是众人找到了画家,把所有人都画完整了,那么主题就仅仅是如何把自己变得和别人一样,矛盾的根本并未消除。颜料是人物的命脉,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并且改变命运,才是影片想要传达的主题
浪漫的法国电影,找回你的想象力
下的时候还以为只是个短动画,结果竟然一个多小时,缓慢的叙事步调让人昏昏沉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