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过于残酷了,呵呵,拍片子的总是以自己的视角把事物放大,觉得可以再写实一点,香港电影那些熟悉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
《围,城》是以香港18区中的“贫民窟”天水围作为背景,故事剧情与一般“古惑仔”港产片无太大出入,无非是满篇充斥着“童党,黑帮,强奸,毒品,偷窃,乱伦…”,而真正吸引我的是作为女主角pan家姐的蒋为了挽救pan的小男孩而作出的两次“违愿”的决定,但终于还是敌不过残酷的现实,最后“横尸街头”,剩下不足2岁的小男孩无人照料的悲惨结局。
倒是通过蒋在近四年间参演的两部反映不同时代香港青少年生活的电影,让我有一个较为感官的形象去感受两个年代的脉搏。
或许,我们可以怀念80年代的青少年更为有理想有激情,现在的青少年则只顾吃喝玩乐,图一时之快,但这可能也是时代的一种变迁,一种特点,不要太多地责怪时下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和我们都只是时代的产物而已!
尤其是渗透着黑色感觉的画面搭配欢愉却怪诞的音乐在这样一种环境下 谁都救赎不了谁 保全自身也显得更加困难惟独有那么一点温情在但你又怎么会知道下一秒轨道会不会偏离得令人目眦欲裂生来就是扭曲 无错 所以也不可能跨越到你奢望里的那道墙可以做的也就是唏嘘 寒 不必矫情画面效果不太好 几个激烈场面都卡住 直接跳到3秒后虽然这样 panadoll隐约的死相也跟着身体画出抛物线重重地砸在地上就狰狞愤怒 就疯狂到底 就鱼死网破那一棒来得实在突然 以至于想偏题探究其死因也包括吸毒后大脑极度兴奋神经猝死其实这样多好你还想说什么呢
六亲不认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是负面。
片中没有一个好人,校暴 家暴 黑暴 强暴 毒品 最心痛的是,小孩子最后的镜头,满街找妈妈。
总之这电影让人看了很不舒服。
.............................................................................................................................................................................................................................
危机重重的少年时代 = 滥赌的父亲 + 麻木的母亲 + 自私的兄长 + 同学的欺负无度 + 拳头 + 混黑道的朋友花季少女的夭折 = 兽性大发的父亲 + 抛夫弃女的母亲 + 懦弱的姐姐 + 乱伦的孩子 + 坐监的黑社会男友 + 吸毒的疯狂 + 姐姐的误杀简言之,这就是围•城讲给我们的故事,学校、家庭、社会成了一个逃不出去的城,罪恶疯狂无度地上演。
没有大牌聚首的阵容,没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主义,没有山崩地裂的场面,没有唯美浪漫的柔情,有的就是一帮平凡而卑微的人被生活作践,又作践到死。
有的人因为被甩操起菜刀,有的人无望跳楼自尽,有的人嗑药过量到死,有的人被人街头一棒子打死,当然,还有那个年幼的孩子乐乐,等待他的也无非是面目全非的生活,没有幻想没有温情。
本着无所谓的心情看了这部片子,看完就象心里下了一整夜的雨,透心凉,不知道这样无望的现实距离我们多远。
看完《围·城》心里面好唔好受 压抑 就如电影的题目一样 围城 好唔舒服 黄色 绿色 一个个极端的画面 萎靡 变态 的行为心里面好容易就会产生恐惧感 一个个很写实的镜头 跟着生活的节奏 全是一些很简单的 很平凡的视觉镜头越觉压抑 越觉恐怖加上很诡异的配乐 成部电影令我陷入这种气氛之中成部电影跟住灵杰的视觉 揪出一堆天水围少年的极端生活 悬念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见到灵杰细佬俊杰的离家不归的生活 再掀出Panadoll这个女孩子所遭遇的事家庭暴力 校园暴力 黑社会 毒品 援助交际 诱骗强暴 乱伦 这部电影到最后都不是太“正面” Panadoll姐姐被杀 俊杰坐监 乐乐哭喊住找妈妈这群天水围少年掺和黑社会 偷野 吸毒 诱骗强暴其实讲出的一个事实就是 家庭的影响!
俊杰 受到校园暴力 继而受到家庭暴力 哥哥灵杰为求自保 一直不理会电影一开始 一男人为一个援助交际跳楼 就坠在灵杰头顶上的透明天花 灵杰依然面无表情的上学俊杰在学校被人奚落 抢钱 翻到去被赌马的老豆埋怨 教训 妈妈坐在一旁目无表情电影里面 太多太多这样目无表情的脸 看得令人心寒Panadoll 强忍爸爸的性侵犯 反叛的性格 令她生下了乐乐姐姐其实就如俊杰哥哥一样 很清楚在自己的弟弟妹妹身上发生的一切灵杰知道俊杰被打 他锤床姐姐知道Panadoll被爸爸抱走 看到那一张稚嫩无辜的脸 她哭了显示出一种抗拒不了的无奈 所以自保尽管压抑 但还是有一些很温情的喘息位Panadoll当她的男朋友去左坐监 她搵翻家姐和乐乐 拦住家姐 同她讲 “我得翻你同乐乐噶咋 当咩事都无发生过吖 我地一起凑大乐乐吖 好唔好?
”灵杰知道事实 跑去医院搵俊杰 当其时俊杰被带去羁留病房 他跟俊杰说 “不好放弃自己吖”........ 其实 也并非完全不正面......我从来未尝试过这样一种唔舒服的感觉 就像有一块东西啃在喉咙 叫不出来就像有一种力量压着胸口 喘不过气来这群青少年的极端生活 好像这样远又那样近
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就是两个字"压仰"我看的版本,应该是原声版(也就是粤语)可能是收音设备不到位吧,电影里出现很多听起来喋喋不休的噪音画面也拍得不好有噪点,还有一些剧情地方拍得过于阴暗暴露我之所以给一星,不代表有偏见,只是这部电影拍得太不好连一点明亮面都没有,全程为了压仰而压仰一点启示年轻人的地方都没有,看了容易让人产生难受感建议没有阅历的人少看这些电影,容易被感染反正这部电影在我看过的电影中属于"垃圾"级别!
总觉得很难给这类电影 下一个评论诸如围.城 诸如天水围 这种毁誉参半的电影说08的香港影坛 说围.城 都要提到天水围的日与夜 提起天水围 都要拉个围.城来做对比在我看来 两者大为不同其实我更喜欢围.城 大抵是因为没看过童党 我喜欢刘国昌做出来的这种悲怆得同归于尽的调调围.城 天水围的围 香港的城是对香港天水围问题的探讨 也是对香港在九七回归后该何去何从问题的探讨香港人喜欢把 九七回归后 称之为后九七(后殖民时期)好难就这个想法的对错 去下一个定论香港的文化一直没出现过断层 并且在英殖民时期 也并无抵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中华民族渊远悠长的文化和思想开化的外来文化 长久以来包容并蓄 形成了今天的香港思想文化香港文化开化的那一部分 自然是接受不了中国大陆在思想上的"闭关锁国"但这个是一个无法述论谁是谁非的问题所谓百样米养百样人 回想以前做班长 管理数十人面对心思各异的这只有几十人的小群体 都意见不一 难于管理何况中国是一个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加上倘大的国土 南北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矛盾是势必存在的我个人 其实极少去香港 香港这个繁华之都 总给我一种说不出浮躁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 我是受香港文化熏陶长大的15岁以前 都不曾看过CCTV 甚至至今都不知道CCTV到底有多少个频道而求学阶段 受的却是正统的中国式教育所以很能理解港人的呻吟 和大陆人的无奈围.城的好 在于它终于跳出了后九七时候香港电影过于隐晦的隐喻(诸如无间道等等)直接挑出围城来隐喻香港的处境但是作为一部"撞墙"的电影 刘国昌在做结局的时候 却又把过多的个人悲观色彩带入到电影里去这样的电影 充其量只是给城墙在"瘙痒" 无法解决日益尖锐的矛盾和差异而香港影坛上 这类充其量呻吟一下的电影 已经太多太多了相比之下 天水围的日与夜 侧重于人性和温情的展现 这大抵就是 男人和女人之间 看待问题和叙事的不同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 但是在包起静(贵姐)身上 我总是不时见到我母亲的影子单身独自抚养大一个孩子 自尊心极强 不愿接受其他人的帮助 觉得那是施舍怜悯却在朋友或者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时候 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贵姐在天水围里面代表的 更是这种倔强又温情的香港精神我想 ANN想表达的是 在这种香港精神的支撑下香港的情况很快会得以改善结局天水围的万家灯火 和广场上围成一圈圈点灯 笑得幸福的人们真有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幸福再用明月千里寄相思作为片尾重复人间尚有真情在我也喜欢这种 有浓重许鞍华特色的 光明又柔和的叙事形式许多人说ANN老了 再拍不出去时那些轰烈的电影 但是轰烈过后 终究要归于平静 一如铅华洗尽后的香港 与其一直呻吟 不果还不如 做点实事 给人去改变现状的力量没人知道 这种改变是好是坏但我知道 一成不变 终会什么都不得后九七 港片从"向外看"到"向内看"的转变港人从无处可走 到拥抱过去,拒绝未来香港的大环境从迷城 走入围城再到现在如今这种"撞墙"的呻吟香港电影一直都反映并代表着香港社会的精神状态而香港 也一直都在找适合它自己的路犹记有次在香港 和一个普普通通的 某大学电影专业的在校生攀谈她说 她老师总说 在香港 搞艺术 太难这句说话 总不时在我耳边响起其实看香港电影这一路走来 在香港 做艺术 真不算太难就像foo fighters在Grammy上说的 It's about what goes on your heart and your mind
与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描写普通香港人的生活琐事不同,刘国昌的《围。
城》从乌云压城的海报背景到“不要明天,没有未来”标语,就把灰色调的压抑一股脑儿抛给观众。
通过强化剧情冲突,加上选取童党作为观察对象,影片的主题用意与所持立场,均站在了许鞍华的对立面,两部影片恰好是天水围身处边缘状态的不同写照。
简单说,《围。
城》中触目惊心的苦涩青春是与天水围乃至香港这个母体都分不开(片名的拆分方式),正如在牯岭街杀人的不是小四,而是60年代的台湾社会。
何俊杰、panadoll几个人物的家庭组成都是残缺不全,父亲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不说,形象几乎就是败坏。
他们的母亲位置缺失,要么无能为力,要么就当不存在。
上一辈支柱的坍塌,没有了遮荫与守护,造成这帮少年少女无所适从,提前面对社会残酷。
电影以哥哥何灵杰的视角带出对天水围的大致印象,高层住宅区成群林立,片中更是多次传达着建筑所带来的压迫感,不断强调着少年与天水围息息相关的命运事实。
他需要重新面对弟弟,重拾那些他不予理会的生命荒唐。
童党真正出现之前,交代了噩梦、惨案还有家庭和学校的混乱,它们与主人公有着直接联系,也为后面的血淋淋埋下伏笔。
哥哥的冷漠与弟弟的入伙有着必然联系,这种憋闷设定甚至让人联想到港人对于天水围的暧昧态度,满腔愤懑感触压在心底,表现出来的竟是熟视无睹。
刘国昌擅长表现童党题材是不争事实,表面上离家出走、毒品械斗乃至乱伦都是杂糅的残酷青春内容。
来自不同时代的童党,他们宣泄的情感与面对的困境却是大体类似。
但从《童党》、《无人驾驶》到《围。
城》,由九龙城、屯门到天水围,刘国昌镜头对准的都是因不同原因兴起的(新)市镇问题,相同的少年迷失却带出香港城镇建设的一条变化隐线。
年轻人是香港未来的希望,《围。
城》以这一群不良少年的悲惨遭遇,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他们被抛弃,继而走上了歧路,更会因为冲动作出傻事。
社会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伸出任何援手。
用青春片的标准来衡量《围。
城》,演员表现以及叙事技巧上有所欠缺,尤其是跟刘国昌前作相比,影片更属于残酷有余、紧凑不足。
《围。
城》的用意并不是观者给它强加的,相反片中一句“我就住在这个著名的无人理会的天水围”准确无误地点出了要害。
香港的困境局面并不全是来自于外力,更有来自自身肌体的病变。
天水围之所以惨案频发,更是与香港政府没有及时重视和采取得力措施有关。
某种程度上,《围。
城》对社会的关注及反思价值要远大于青春残酷的老题本身。
家庭、学校、社会的裙带关系造就了一些人的疯狂举动,他们都在找一个出口,一个能被认可,被信赖,被牵制的一类“团体”,在这里他们有了安全感。
最后panadoll的姐姐被杀是我没想到的,孩子一直在光着脚迷失方向,找妈咪。
所有的幸福与伤害,开心与悲哀都由一个授予者,而另一个就是承受着。
蒋祖曼怎么变难看了
哥哥对弟弟的一句“千万不要放弃自己”在剧中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美女出没。
90后出没,请注意。(比《十三棵泡桐》更狠更残酷)
真是一部让人疼得浑身不舒服的片子所有的事情犹如一场恶意的玩笑,当现实被撕裂所有的事情让人无法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他们在最可怕的漆黑谷底缺少了一本帮扶的人如果伸出了一双手那么事情很可能就会180度大转弯,但是无论如何他们还是先输给了自己的懦弱然后才输给面前的黑暗的。疼得我撕心裂肺
Panadoll…那么彪悍,应该可以从一开始就阻断悲剧的,不是么…
唔关你事啊
混乱不堪…………………………
有些猜火车的符号,太坏了,而且一坏到底的绝望
挺好一片子~~
演的屁啊
又是一部关于天水围的故事,王书亚如是说:“从某种意义上,香港的幸福是奢侈的。全世界,几乎没有第二座城像它,每年都有足够的电影,讲述自己的故事……”天水围如此,这次导演刘国昌面对的是青年们嚣颓的身影,这是一部看完令人扼腕叹息的戏,青春若如歪瓜早熟,势必早衰——非常棒的一部电影。
青春的脸是美丽又可爱
一开始还挺好,后来就乱了套了,而且逻辑有问题,还需再铺垫~
天水围的少年故事
压抑,相当的压抑。社会造垃圾,那社会有责任不?7.5分
三星半吧。。。有些人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过来的,想忘记以前的事吧,
绝望。。。
两星半,刘国昌在以上个世纪的电影意识剖析这个世纪的社会现实,形式上特别随意地套了个“公民凯恩结构”,也没什么其他构思了,压抑撕裂的环境下并没有追问上一代和社会结构,这是绝对不能回避的,是围城也是空城,然后小混混们在里边过家家。
香港的青春太黑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