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演,这三个字在影视圈仿佛与生俱来的被贴上了弱势标签。
为什么喜欢赵婷,抛开其他一切因素 作为观众我们只欣赏她的作品。
赵婷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揭去这些刻板印象的标签。
不得不承认 我一开始也轻视了她,但当我真正看完她的电影,从《Nomadland》到《The rider》我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这是我见过最不像女导演的女导演”。
如果一位不了解电影的人问我 Steven Spielberg的电影哪里动人,那回答一定是他动人心弦的长镜头和举世无双的一镜到底,问我Christopher Nolan的电影哪里动人,那一定是脑洞大开的剧情和一丝不苟的镜头实拍。
如果你问我 赵婷哪里动人 《The rider》哪里动人,大概我会一时语塞 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但如果细细回味 我想这部电影值得讲上三天三夜,赵婷的电影题材 看似平淡 实则锐利,无论是骑士还是无依之地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角都是底层人民、弱势群体。
我想在这个流媒体信息时代,没有什么是能比一部电影更能带来社会关注度了。
赵婷或许是我看过最写实的导演 作品巧妙的游走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
纪录片与电影的最大区别是,纪录片是一种科普形式而电影则是时间艺术。
既然是艺术它的核心灵感一定来源于生活。
赵婷最特别的一点 她的电影选用的都是非专业演员,骑士的主角真的就是一名牛仔 戏里他的父亲也确实是他的亲生父亲。
追求最真实的演绎,让表演不那么表演。
换种话说她让电影脱离了剧本。
我看电影一直着重于镜头美学,一直把用镜头来代替语言作为导演执导功底的一项重要标准《骑士》绝对是我看过将这项美学发挥到极致的影片之一,西部的荒凉之美、静谧之美被发挥到了极致,Brady不善言辞 赵婷替他用摄影机表达了千言万语的同时又是那么的安静怡人,习惯了市井生活的我们内心难免有着几分浮躁之气。
何不在周末安静的晚上欣赏一部赵婷的作品来帮助我们做到笃根本 去浮华呢?
《骑士》就像一张宣纸,空白无彩的,赵婷往上面泼洒了几滴象征着内心最柔软情感的水粉看似很淡,但实际上已经把这张宣纸浸透了,这张宣纸就是我们看似平淡坚强却又热烈柔软的内心。
如果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欲望无奈和不甘 不妨让Chloe Zhao陪你体会这最安静的孤独之美。
很真诚的一部片子,骑牛勇士被一次受伤击败,失去了继续追求梦想的机会,但是他却倔强地要继续。
很真实,没有过度煽情。
前半段很无聊,他和马的关系不是很清楚,卖马又买马的情节也confusing,主人公感觉不是很active,比较被动,没有做什么惊喜有记忆点的事情。
太纪录片感了,段落之间的扣联不是很强。
不过最后和Lane玩耍到一半终止,杀死受伤的马,不要命也去Rodeo的几个部分还是蛮powerful的。
最后他做出放弃的决定,也在情理之中,不过我还是希望用镜头,不光光拍他的面部特写,而是拍他眼中的世界,来展现他的思考,他改变主意的过程,让我明白他的心情。
全片也是这样,客观视角,他的环境,面临的困境我很清楚,可是他的reaction我觉得表达还不够。
不喜欢这部片的摄影,漂亮的镜头太多了,没有断背山那种漂亮又自然的气息。
虽说确实要展现西部草原的风光,可是这个的artificial感太强了。
人物的镜头也非常普通很平,没有什么惊喜,也没有什么震撼力量。
全真人出演难度很大,华人女导演完成这样很厉害。
Lily很好,傻傻的,但有马一样天然的真诚善良重感情,难怪Brady愿意跟她吐露心事。
放手比紧握难与其认为赵婷凭借特殊的文化身份的好奇心呈现出“外来者”眼里对于对美国西部文化的观察,不如说《骑士》是一次对于“人”本身以及所处环境的一次凝视与反思,以至于影像回荡着一抹对与人之内心永恒追问的最强音:”To be,or not to be”。
我们可以说,《骑士》是一个讲述人在奴役(虚拟的牛仔荣耀)中通过思想斗争最终获得解放的故事。
忧郁的布雷迪正是一个处在选择的男人。
我们能看见电影结构起大量二元对立的概念,并通过布雷迪身边的两匹马划分了电影的结构:代表昔日荣耀的白马、空荡荡的马厩,狂野的黑马以及他最后脱离牢笼受伤后的处死,四个阶段中马与布雷迪的关系作为了人物心理的聚合与表征。
除此之外,电影还有诸如文明与野蛮、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囚禁等概念的对立,这些异质的碰撞时时刻刻围绕挤压着人物,导致布雷迪反反复复地选择“骑”与“不骑”。
最终集汇到牛仔的精神属性与他们如今在商业社会中扮演的商品属性把二元分离现状。
布雷迪在阿波罗(象征光明与太阳的马)被处死后的话作为引证。
他告诉他妹妹:“我相信上帝给了人不同的使命,对于马而言是在草原上奔跑,对于牛仔而言,是骑马“。
我们不难发现,二分思想背后把我们源自于柏拉图对于理想型的阐释,换而言之,现实不可避免地与梦想对立。
一方面这一思想的结论使得布雷迪彻底放弃了牛仔竞技,但一方面他却撬动了那一扇“窗户”,关于真正解放的自我意识,彻底让布雷迪明白源自于马背上的施动不过只是将死牛仔精神奄奄一息的一声叹气罢了。
我们对虚拟出的尊严幻象继续讨论。
电影一开头,布雷迪就像观众展示他在头上的伤疤。
我们能看见上帝通过意外关闭了布雷迪身上的某一处“门”,他所认为的重返荣耀的竞技场闸门,于是他在无能为力的状态下寻求一切办法打破这一扇被关起的尊严之门;直到电影最后他意识到了头顶的一扇窗——一种对于牛仔精神之死的感性认知,并从中获得解放的神性感召。
那扇门也许通往竞技场,但已经和早已和尊严无关。
这样的尊严是充满男性特征的,电影同样也通过互文的手法完成人物在追求尊严的挣扎。
对打工和教授驭马段落一并潜在地刺激了布雷迪想要回到竞技场的渴望。
在超市段落中,电影引入了现代文明的空间架构。
我们能看到在琳琅满目的超市空间中,视觉是丰富的、拥堵的,景观是封闭的、条条框框的;与之对应的人确实孤零零的,心思绪乱的。
这对于昔日接受众人欢呼的牛仔是难以想象的。
同时,在现代主义消费的商业化进程下,超市与商品作为消费文化与流动资本的象征,组织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换句话说,超市所代表的资本文化为牛仔文化提供了“合法性”。
牛仔们比赛、表演杂技;当牛仔们为了生计搏命演出,观众愿意掏钱观看;像是杀死阿波罗的那一颗子弹,牛仔精神在“自然主义”的意义上已经宣告结束,仅仅留下了娱乐文化的消费景观。
值得一提的是,布雷迪把玩左轮手枪作为超市段落的转场点,那把手枪似乎视为一种逝去的旧式观念,不复存在的牛仔尊严。
如果说超市段落表现了一种身份错位所引起的焦虑,那么教授驭马段落则表现新生骑士嫉妒,从更深层次说,他意识到了一种牛仔命运的轮回,他指向自身命运正在与父亲重叠的现实,一种无法逃离的宿命感都在促使他做最后的选择。
”To be,or not to be?
”,是骑,还是不骑?
是放弃,还是继续?
是沉沦,还是新生 ?
我们在追着这种“宿命论”的观点,越来越发现牛仔的生活——这一片“镀金”的天空,“飘满死者弯曲的倒影”。
残缺不全的人在牛仔世界中屡见不鲜:少了胳膊的师傅,在牛术比赛中摔成重度障碍的哥哥,以及被野马踩了脑袋引发癫痫的布雷迪,还有无数无法重新上台的骑手,他们通过搏命换来的掌声与荣耀准瞬即逝,成为了牛仔精神的牺牲品。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式硬汉,更没有正义与恶的对抗,只有被资本异化的“骑术表演者”。
哥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骑上了复检用的马鞍,那一匹曾经奔向美好的马被一条蕴藏深厚情感的缰绳代替。
幻象破灭,他们只能相互依存。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出现的两次触摸。
第一次是妹妹对布雷迪的轻抚,第二次是布雷迪训马时对马颈部的抚摸,他们都闪烁着一种崇高的“神性光芒”,即一种精神上的同调。
西部世界几乎以一种纯洁的图景展开,“性”本身兽性中的概念被抽离,留下的只有“野蛮”,是动物本性的,也是环境造就的。
布雷迪终究是意识到了这番处境。
在最后一刻,他站在竞技场的大门前发现了上帝为他留的窗户—他亲爱的家人,至亲的朋友、尚未彻底残废的躯体;曾经那一支紧握不放的癫痫右手阻碍他纵情驰骋,现在他却花费更大的努力放手——从生理上对于躯体的重新支配,更是心理上对于牛仔光芒消逝的承认。
赵婷在访问中谈到了马力克之余她的影像美学的影响。
对我来说,不会先想到泰伦斯马力克,而是安妮普鲁笔下广袤、残酷的西部世界——有关人如何寻找归宿的追问。
牛仔们那个早已活得乱七八糟的生活里,胯下狂躁凶猛的动物成为了不可控、非理性生活的直接隐喻;他们孤身一人与抽象上的自然力量对抗,把征服动物的脊背当作西部牛仔的尊严与理想,仿佛鞍上是他们梦想唯一的栖地。
尽管现实的经济问题早已侵入了西部世界;昔日雄风的牛仔在今天被推向非健康、破碎家庭、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马背上的西部精神已经脱离不了被肢解的命运,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在广阔的天宇下,他们的生存空间显得狭窄,甚至连回忆也只能通过电子屏幕作为主观情绪的载体,直到主人公离开了竞技场,那一次纵情狂奔宣告了一种新的自由,一种对于重构精神家园的热烈渴望,也许他们还有选择的权利,前提是必须有放弃一切的勇气。
提到美国西部牛仔,大多数人脑海中就会迅速蹦出这么几组词:宽檐牛仔帽、带刺的马靴、左轮手枪、奔驰的骏马。
可以说,这些词组是牛仔的标配,少了哪一个都让牛仔变得不像“牛仔”,而这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骏马,对牛仔来说,马匹几乎就是他们的半条命。
但如果有一天,一个牛仔放弃了骑马,他还算是牛仔吗?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鼓励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不管我们做什么,仿佛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也会收获人们的掌声与羡慕;而与其相反的是,如果你选择了放弃你应该去做的某件事,你就会被人看成懦夫、失败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电影《骑士》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牛仔主动放弃骑马的故事。
《骑士》的故事内容非常之简单,简单到我上面的一句话就概括了整部电影的剧情。
但著名编剧兼作家阿城说过:“写电影要故事简单,情节复杂,细节丰富生动有趣”,而《骑士》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本片片名叫《骑士》,但从头到尾,我们却几乎没有看过主角布雷迪骑马。
在电影的一开始,我们看到的便是一个重伤初愈、虚弱无力的男主角,他看起来爬上马背都相当费劲,更别说纵马驰骋了。
然而在录像片段和照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布雷迪,他是超级牛的骑士,哪怕是疯狂的野马也无法将他甩下马背。
这个开头很套路化,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在看过开头之后便能猜到故事的发展,这肯定是一个主角在经受重挫之后再三挑战命运最终重新站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但幸运的是,在一个半小时过后,我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结局。
忘记从哪儿听过一句话,叫“你爱一样东西,你就一定得死在这上面”,古往今来,我们看到无数勇士和英雄因为无法割舍自己心中热爱的东西而一次次的主动面对死神。
对于布雷迪也是一样,即使前方是死亡的召唤,他也想咬着牙继续坐在马背上。
整部电影,我们看到的都是布雷迪在为重新骑上马背而做准备,即使他虚弱的像个孩子,他也丝毫没有动摇自己再一次回到赛场上的信念。
“我相信上帝给了我们所有生灵不同的使命,对马而言,是在草原上奔跑,对牛仔而言,是骑马。
”这是他的命,他必须再次回到马背上,但最终,他却在命运面前当了逃兵。
为什么一个勇士会做出这样懦弱的选择呢?
我认为改变他的正是他心爱的马和他所爱的人。
那匹名叫阿波罗的棕马跟布雷迪一样,是个不愿向命运屈服的家伙,也因此布雷迪在第一眼看到它时便被吸引住。
在布雷迪与阿波罗的这段关系中,不像是主人和坐骑,而更像是朋友,他骑着它驰骋草原,它让他找回曾经荣光时刻的感觉。
布雷迪从来不拴阿波罗,而是摘下鞍鞯让它自由驰骋在草原上,而当布雷迪需要时,他只要一声呼唤,阿波罗就会跑回他身边。
然而离别来的太快,阿波罗的死也让布雷迪明白了,就像马的使命是驰骋草原,牛仔的使命是骑马一样,马最终要死于草原,而牛仔最终的归宿也必须是马背。
可以说,这匹马的出现和消失坚定了布雷迪做个死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勇士”的信心,但将他变成“懦夫”的,却是那些他所爱的人。
在本片中,多次出现了一个叫莱恩斯科特的残疾人,他是布雷迪最好的兄弟和最崇拜的偶像。
在莱恩的背后,纹着大大的“SAY I WONT(说我不行?
)”,这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天才骑手对所有质疑他的人的回应,但如今,这个天才却坐在轮椅之中,成为一个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的残疾人。
而除了莱恩,布雷迪还有两个最爱的人——父亲和妹妹。
他的父亲看起来是个说话毫不客气还酗酒的混蛋,却在他需要的时候为他出钱、在他痛苦的时候帮他解决掉阿波罗;而他的妹妹虽然是个智力有障碍的女孩,却对他这个哥哥永远温柔相待。
在影片最后,明知他肯定会死的父亲却还是悄悄的带着妹妹来到了赛场,看着年老的父亲和永远天真的妹妹,在看着自己因为长期握缰绳而痉挛的右手,坚定的布雷迪犹豫了:往前走,自己会像英雄一样死去,不顾一切孤独的死去;转过头,自己会像懦夫一样活着,陪伴着挚爱亲人活着。
最终,他松开了握紧缰绳的手,而用这手去拥抱自己的亲人。
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不顾一切乃至付出生命真的值得吗?
我认为不一定。
有时候,我们勇敢的为了热爱的东西舍弃一切的行为看起来很艰难,其实要做到却很容易;相反,让我们放弃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却更加需要勇气。
布雷迪虽然逃离了自己死在马背上的使命,但他却做出了更艰难的选择,用自己“苟延残喘”的生命陪伴着自己挚爱的人继续生活下去。
有时候,放弃,才是更加艰难的勇敢。
最后提几句:本片由著名演员宋丹丹的继女赵婷自编自导,故事取材于主演布雷迪的真实经历,片中出现的所有牛仔都是自己饰演自己,充分展现了现今美国社会西部的荒凉和牛仔们的真实生活,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学院派影片。
I just don't go and say pray to god, that he Takes in all the strength from all his friends across the nation. North south, east, west, cause we all know he's got friends all over this country. Pulls through.Hope he gets to ride again. Feel the wind. hit his back. Watch it flow through the grass. We are him and he is us. We're all one in this together.
提到宋丹丹老师的八卦,大家关注的比较多的是宋丹丹老师与前夫英达的合作以及与现任丈夫赵玉吉的“闪婚”。
大家都知道宋丹丹老师与赵玉吉再婚时赵玉吉已经带着自己的女儿赵婷,但是大家可能对这位宋丹丹老师的继女赵婷却不太熟悉与关注。
赵婷出生于北京,15岁时几乎不怎么懂英语的她被送去了英国读寄宿学校,后来又辗转至美国念书,最后就读于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
2015年赵婷凭借处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金摄影机奖。
两年后的她,又一次带着电影《骑士》来到戛纳电影节,这次她获得了导演双周单元的最高奖“艺术电影奖”。
在赵婷凭借《骑士》获奖后,宋丹丹甚至还在微博上祝贺说:“当初送你们走的时候觉得学费真贵,现在见你们都出息,觉得钱花的真值。
”
作为一名“星二代”,赵婷所受到的关注度远不及其他“星二代”们,但就是这样一个为人低调的新生代导演,她的作品理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所以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这部来自赵婷导演的戛纳获奖电影《骑士》。
《骑士》的故事非常简单,男主布拉迪作为一位年轻的西部牛仔从小在驯马方面就非常具有天赋,同时他也是牛仔竞技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在一次竞技比赛中,布拉迪被马撞到了颅骨身受重伤。
本想着作为一名牛仔在骑马的过程中受伤再正常不过了,然而让布拉迪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头部的伤导致手部经常性的痉挛没有办法活动。
看着自己身边的人还在正常的牛仔竞技,布拉迪只能先干点别的事情等待身体康复。
最开始他在超市里做着收营员的工作,后来干脆直接做起了驯马师帮助别人驯马。
在驯马的过程中,布拉迪重新找到了骑马的乐趣,本想着等自己的伤痊愈就继续走上竞技的赛场可没想到布拉迪手部的痉挛变得更加的严重,甚至还出现了剧烈的呕吐导致昏迷。
被送进医院的布拉迪被医生告知:“你手上出现的问题叫做复杂性部分发作癫痫,大脑传递信号过快,手跟不上所以就一直僵握着。
如果你还这样继续的话,你的癫痫会变的越来越严重,所以你不能再骑马也不能再竞技了。
”被医生下了最后通牒的布拉迪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甚至还一度起了自杀的心(导演暗示)。
重新回到超市打工的布拉迪有一天在超市偶遇到了一位自己的粉丝,粉丝希望能够合影留念,布拉迪也很欣然地接受了他们的请求。
粉丝表达说到希望布拉迪能够早日康复看到他再次骑上马背。
然而粉丝不知道的是,这时的布拉迪已经不能再骑马了。
布拉迪的爱马“阿波罗”腿受伤了,不能再奔跑了。
而按照美国西部牛仔的风俗,不能奔跑的马就要被杀掉。
布拉迪无法忍痛扣下扳机,只能求得父亲过来解决。
在夕阳的余辉下,布拉迪背对着自己的爱马,听到了父亲的枪声。
最后布拉迪终于想明白了,上帝给了每个人不同的使命,对于马而言就是在草地上奔跑,而对于牛仔而言他们的使命就是骑马。
所以布拉迪准备放手一搏,准备好了马具希望再一次的走进竞技场。
布拉迪这样的行为无疑与自杀没有什么区别,即便是极力阻止他前往的父亲最后也无力阻止布拉迪的前进。
来到了赛场上的布拉迪发现自己的父亲与妹妹居然也来到了赛场上为自己加油打气,看着自己的父亲与妹妹,布拉迪最终还是放弃了比赛的念头与亲人一起回家了。
电影也在这里走向了结局。
导演在拍摄这部电影整个过程中只花费了8万美金,8万美金是个什么概念呢?
拿最近的《侏罗纪世界2》来举例,《侏罗纪世界2》的制作成本为1.6亿美金,是本片的两千倍!
本片的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进行的改编,而片中出现的大部分人物都是这个真实故事中的原型在出演自己。
其实出演故事原型中的自己并不是那么的容易,首先心理上你就得要过去那道坎。
比如在电影《解救吾先生》中,导演就曾考虑过让人物原型吴若甫本色出演,但是后来吴若甫还是因为心理上的难关而拒绝了出演男主角。
所以本片中的人物原型愿意在电影中出演自己,这点本身就已经非常厉害了,再加上角色在电影中的表演也完全无法挑剔。
无论是演员的人物动作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还是台词,你甚至看不出来任何素人的影子在其中。
根据真实故事进行改编并让故事原型在电影中进行本色出演,从导演的角度来说也是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这样的电影并不好拍。
即使是作为世上最厉害的导演之一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今年新片《15点17分,启程巴黎》中也几乎同样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且让人物原型本色出演,但最后的成片在口碑上却不尽人意。
(美国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本片的片名叫做“骑士”,而在西方人眼中,所谓骑士一定是需要具有所谓的“骑士精神”,而骑士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荣誉、英勇与牺牲”。
对于他们牛仔而言也一样,牛仔竞技同样也是为了获得荣誉、表现英勇甚至受伤与牺牲。
片中布拉迪有个朋友这么说到:骑马与痛苦同在。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结局的“反套路”,如果本片是一部普通的商业励志片,那么在布拉迪受伤遇到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后,结局一定会是布拉迪并没有放弃比赛而且在比赛上还获得了成功。
有句话说的好,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你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再竞技的时候,强行上场比赛一定会是一个悲剧的结果。
我们都还记得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刘翔,虽然最后他放弃了比赛,但仍然获得了中国人的尊重与掌声。
要知道有的时候,放弃梦想并不一定意味着毁灭,放弃可能只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首发于暴走看啥片儿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作者:吃麦子的马
《The Rider》趙婷第一部長片《Songs My Brothers Taught Me》,已經展現了其對生態的敏銳觸感和情感的精確捕捉。
鏡頭常呈現人在荒涼山谷中、在無際草原裡騎馬,還原印第安人在自己土地的生存狀態,可這種捕捉並不限於此,還延伸至其生存環境的改變和挑戰,『原住民』在現代社會中遇到的各種麻煩,例如紋身師陷於毒品、監獄、貧窮、被迫離開土地等等。
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呈現『原住民』的生存狀態,早期的趙婷就表現了這種『捕捉』的天賦,可《songs》還帶著某種實驗性質,兄妹間視角轉換缺乏規律,敘述焦點不集中,導致故事陷於未講完的感覺。
而置於相同主題的《The Rider》就繼上文的背景再述說西部土地上的故事,弱化了妹妹視角和話語權,只是主角的一個影響因子,形成名為『家庭』的『桎梏』。
整部電影其實可以簡化成妹妹和朋友兩個極端中,妹妹(極度美好)和殘廢的朋友(極度悲慘)在電影中處於一種隱形的極與極的狀態。
『極』也是一種『負擔』。
如果有細心留意,作者以『十架』作為一種符號貫穿了整部電影,從為紀念朋友而開始紋,十架的幾次出場都是處於未完成的狀態,直到電影的最後,殘廢的萊恩告訴他不要放棄理想,主角才露出背上完成的十架,在基督教傳統上十架是一種『擔』,象徵犧牲、復活等等性質,電影以此象徵主角擔起家庭和紀念朋友的責任。
所以最後主角緩緩脫下襯衫,露出十架就讓我想起教堂的聖餐儀式:牧師舉起酒杯說:這是基督的寶血,讓我們懷著感恩的心飲下,為的是紀念袮。
哥林多後書5:17:『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你也可以說主角因這種承擔而重生,這是一部講述『救贖』與『重生』的電影。
而趙婷強就強在其能『捕捉』到牛仔的真實狀態,以類似直接電影的形式呈現。
而令人最新奇的是馴馬、和與馬相處過程,人物是真實的,導演的捕捉天賦確實令人驚嘆。
有了第一部的深化和實驗,《The Rider》已經是一部高度完成的電影。
《骑士》。
7分。
赵婷编剧、导演,布雷迪·詹德罗主演作品。
几乎是纪录片式的本色出演片中角色本身,这一点确实值得称赞!
倒不是因为赵婷是华裔导演就称赞她,事实上这个片子并没有打动我。
这一类关于一个成年男性的二次成长的片子很多,从中年男人到老年男人都有,从刘德华的《阿虎》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哭泣的男人》都是。
内心救赎与二次自我认识是一样的,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布雷迪天生就是一个骑士,那是他的信仰,就像珠穆朗玛峰之于登山者一样神圣。
所以当他的兄弟即便在医院做康复训练时依然保持对骑士的忠诚时,当他心爱的马阿波罗受伤等待死亡时,受伤的他再次从内心被唤醒了,他的生命属于骑士。
是个不错的片子,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一)拟像的美国在《骑士》的标题出现以后,我们看到的第一帧画面即Brady的背影,他头部包扎着的白色纱布在黑暗中依稀可见,接下来,一系列更为细碎的镜头展现了他服药、吸烟、取下纱布,在这里,所有的景别大多为近景与特写——它们与观众分享着Brady的疼痛感,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幕中,Brady被放在了一个逼仄的空间。
但更为逼仄的空间来自狭小的手机屏幕,它代替了倒叙闪回,屏幕上的视频证明着Brady曾经的“骑士”身份,或者Brady的身份是被其“赋予”的,这也正是一个所谓“骑士精神消逝的年代”,用一个更加现代意味的词汇代替即是“拟像”,也就是现实感的缺席,拟像化并不是正在进行,而是已经完成。
在此之前,Brady的身份并不是狂奔在美国西部沙漠、荒原中的骑士,而是一个诞生于竞技场赛事之间的骑士,竞技场是被框定的沙漠景观,被归化的19世纪式牛仔决斗,省略了野牛、强盗,驿马车与印第安“红番”的狂野西部,观众席与围栏完成了向“可观看”的娱乐行为之间的转化。
欢迎来到拟像的美国,三重“囚禁”意味着真实性的逐渐流失。
(二)光芒消逝的年代——终结的类型神话如同山田洋次在《黄昏清兵卫》之中把幕府末年的落魄武士贬入家庭与厨房,《骑士》的主人公Brady也不得不面对着一个缺乏奇迹与冒险的日常性空间:家庭,超市收银台的机械重复,这是美国西部的另外一面。
在曾经被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等导演所建立起来的西部影片类型神话中,西部英雄通常是集体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是家庭、集体、社会等保守价值的捍卫者,经常与“男性主义的”、“白人的”、“美国的”等形容词连接。
但矛盾的是:这些除暴安良的英雄很少参与其所守护之物,即使他们承认自己是其中(这里的“其中”可能意味着某种价值观)一员,通常,他们是独自或小群体行动,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崇拜父权,尊重父亲,但是在“父权”层面上保持自由......这些“拒绝参与”与“非社群的”经常被读解为一种英雄主义的牺牲,这种解读掩盖了西部英雄之中“不合群”的性格与“被保护”之物与“保护”这一行为之间的对立。
当Brady不得不进入这些日常性之中,不得不被他的父亲训斥时,在这里,身体状况与医学报告成为了新的审判者,宣告了英雄的消解。
、
在一个远景镜头下,Brady凝视的是一座低矮的小山,而不是传说中的纪念碑谷在一个远景镜头下,Brady凝视的是一座低矮的小山,而不是传说中符号性质的纪念碑谷,他不是《搜索者》中骑马穿越纪念碑谷的约翰·韦恩,更不是轮廓硬朗,口叼雪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只是作为一个疲软而不完整的男性而存在。
赵婷,一个异乡人虽然在影片中显现为低落的与消亡的,《骑士》却留存了这种英雄主义精神,它关于一个试图找回失去的男性特质的男性,但是,呈现出这些影像的“作者”却属于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左翼身份——导演赵婷既非“美国”,又是“女性”,如果不是这种身份,《骑士》或许不能够完成,由于它来源于一个想象意义上的美国,一个与特朗普时代电影业界的集体性犬儒主义保持距离的文化美国,它被封印在黄金时代的好莱坞影片中或海明威、杰克·伦敦的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悖谬,在“立场”越来越重要的年代,而异乡人,反而热衷于建立美国文化的自留地。
(三)温柔的一击相当程度上,《骑士》哀悼着逝去着的类型神话,哀悼着一个在异乡人眼中被电影与文学建构起来的文化美国,但与此同时,它也给予“古典”温柔的一击。
它保留着三段式结构,在好莱坞影片的三段式结构中,通行的是开端—第一次尝试(失败)—再一次尝试(成功),在最后一幕英雄性质的行为中,通常是仪式性的,影片迫使观众观看着主人公的行为,分享这个凝结而无法逃脱的时间,而在《骑士》叙事意义上的最后一幕,通过仪式性地展现的(Brady自己以及周围观看者的)近景却指向了他的放弃。
如果影片选择在这一幕的不久之前的一个黄昏大远景之后结束,在这里,Brady杀掉了他心爱的名叫Apollo的马匹,那么,《骑士》将会成为另外一部影片,马匹的死代替了Brady悲壮地以殉道者的身份终结。
“对于马而言,它们的目标就是在草原上驰骋,对于牛仔而言,则是马术竞技......”这些来自于Brady与Lily的谈话,甚至是画面低沉的色调都暗示着一种消亡的诱惑,即将“消亡”作为结局。
但Brady依旧活着,他必须再次前往赛马场并亲手终结“牛仔”的身份,这个三段式中,将“成功”置换为“放弃”。
它给予了由“Do What You Want”堆砌起来的欲望叙事的最后一击,这些来自于呈现并认同Brady的自身边界,也就是被“自我”限制,永不能及的视域,在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之中,这种“边界”通常带有神性,它或许不属于上帝,但是不得不敬畏。
这是Brady的成长,以及西部的终结。
骑士永远地被封印在9.7英寸的IPAD之内,Brady与曾经同样辉煌的骑士Lane Scott模仿着骑马的姿势,却永远不会触及真正的马匹,这里,他就如同西部影片中独自骑马离开小镇继续前行的牛仔,或是小津安二郎影片中亲眼目睹女儿出嫁的父亲。
参考文献让鲍德里亚 :《美国》,张生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impossible is nothing gelding : castrated male horse castrate: to remove the testicles of a male animal or person eunuch: [ˈjuːnək] a man who has been castrated , especially one who guarded women in some Asian countries in the past Horses are momentous to the hero .we are all uesd to the fixed pattern of drama ,motivational ,inspiring movies ,the hero or heroine overcome all the struggle and pain and succeeded and finished their dreams like Forest Gump but on the contrary ,this film didn't give the hero the chance to perform the legend ,impressive triumph to overcome illness and physical obstacles .From the beginning we were told he has to cancel his beloved career because of his wound on his head ,he has to give up all the activities associated to horses.but in his inner heart he was reluctant to give in to his destiny .The director didn't perform his amazing success too much on the film.The success was only shown through the screen.Also his handicapped friend's great successful moment was shown through screen .the film took more efforts to show how the hero struggled in his heart without any words his love for the wildness beauty and horses.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65页的剧本也就算了,最惊人的是剧组竟然只有6个人…据说三位主角都是真人演出,颅骨的伤、阿斯伯格综合征和瘫痪都是真的。
放弃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情感细腻动人,就是太单调了。
对英雄主义与传统体育片的反写,弧光构成乍看如宿命操控,实则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意志导向,生命个体间的连接超越了“苦难”,逝去的爱也在两次“午夜梦回”中归来
3.5。很干净。色调和氛围非常喜欢。我想我懂这个人物。
除了印第安地域特色外,赵婷暂时还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并能逐步丰富完善的作品个性,对马力克仅仅停留在形上的模仿以及学院派剧作的模式化其实都是通往作者之路上的阻碍,希望能在下部作品中看到更加清晰的她,而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临摹者。
这样说吧,赵导跟扎克类似,都是感性导演,几乎没有叙事能力,长处是通过画面对情绪的表达
Too open, the ending, kinda lost me. (无语,最后是为了家人折戟沉沙?拍的跟要伊卡洛斯一样。。。
区别于美国大城市的另一个美国,骑牛大赛的刺激这里倒是没着重表现,更多是驯马骑马的骑士范儿。不甘于远离梦想,但自己与家里的条件都不允许了。和马一样与自己的使命共亡,或是回到平庸的生活。这选择挺现实的~;电影主角自己的表演还行,但和别人的互动就挺生疏的。这和导演的场面调度水平有关?还是其他人都挺乡村的,主角不太乡村?;马名阿波罗,掌管畜牧的太阳之神。马名喻己,拥有神力东山再起。
女导演都是垃圾
事实证明哪怕是纯中国人去美国同化后也可以拍出非常美国的电影,二代华裔美国人就拍不出中国味的电影。可见美式文化输出的强大与厉害。
7分。
7万美元的独立制片,能出一部成规模的作品让人尊敬。不过这种自我救赎的题材实在难以拍出新鲜活力,感觉都是在千部同类型作品的框框里跳跃,高度有限,乏闷感充斥着每一分钟,像某位友邻所说,实在难以共情,而共情与否又恰好是这种题材胜负的关键点,所以勇气可嘉,可来路艰险,并非此时,但值得等待!希望在未来能看到赵婷导演拍出更有个人魅力的流光幻影,加油!
马是真漂亮
画面刚出来时我不明白为什么素净得不像西部,然后才明白只有这样才拍得出粉红粉蓝的天空。病态的右手是愈合不了的伤和放不下的梦想
lache pas tes rêves..story typique américain avec une petite tendresse.
0分
似乎有些过于疏远类型语汇了,以至于只能是一次“反直男叙事”示范,而非另一种《摔角王》。期望看到更具说服力的柔软。
其实片名不能叫“骑士”,只能叫“骑手”。导演对西方根源性的哲学缺乏理解,导致把灵魂骑士拍成了梦游骑手。如果说,她拍的是中国哲学的“回头”,那她也错把庄子的逍遥游理解为狭义的贵生主义了。其实不上马,也能有广袤无垠的灵魂和精神宇宙去遨游的。平民视角光有抒情没有力,就变成滥情歌了。
用骑士驯服生猛的动物,映照人在社会中的被驯服。末尾的挫败感与骑士反复解释暂时生计等伤好了就要回去,是一致的。
牛仔受伤后怎么重新振作。赵婷是真的喜欢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