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描写中国五十年的历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所以拍到哪都没深度,前面几十年还好,也就在老耿干后勤的时候植入过金龙鱼,日常喝点牛栏山二锅头,妈妈逝世前提到全聚德,90年往后啊就全是广告了,从新飞冰箱开始,金龙鱼,蒙牛,刚看了第42集,在超市那一段就是可有可无的嘛,镜头先给了蒙牛,然后推销员恰到好处的介绍说最优质的奶源,欧洲先进技术,然后是老楚的小老婆提到老楚检查出高血脂高血压,医生要求吃植物油,问小舒什么油最好,小舒就说,金龙鱼吧,我们家一直吃这个,呵呵,直接当广告插播了越看越没意思了,不过里面的语言还是很幽默的,讲述的故事也值得一看
前20集看着还算是不错的连续剧。
可是随着年代越来越接近当下,广告也就一点点开始渗透进来。
到后来这广告多得都起了反作用了,金龙鱼广告一集就要出十几次!
我发誓看完这部连续剧我打死都不会再买金龙鱼的食用油了,因为被它的广告恶心到了。
还什么新飞电器、湾仔码头、天士利、平安保险,连蒙牛的亲子下令营的广告都做。
到最后这广告简直是铺天盖地,从剧作到台词再到场景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为广告服务的,什么萃华金店、立白洗洁精、牵手果汁……整个一广告时段插播连续剧!!!
对于一些喜欢恶搞的观众或者网友倒是完全可以把这部剧的后十几集给改变成猜猜猜之类的娱乐节目,那就是说出每一集都出现了多少个广告,分别是哪些品牌的广告。
带着这个问题观看电视剧也许会开发出一个连续剧的全新功能。
要说金婚2的一大贡献那就是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电视剧新类型——广告植入式连续剧。
它的剧作中心不再是故事,而是广告、产品、销售。
等到最后一集这广告已经完全做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
要说那些植入广告是为了经济利益还能勉强说是碍于市场生存法则的压力迫于无奈。
可是这最后一集就是一次编剧、导演加制片人的集体自恋行为,金婚的姊妹篇为金婚1做广告。
真是王婆卖瓜啊!
好歹都是文艺工作者,不说按着艺术家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多少也得把自己当成个知识分子来要求吧。
结果个比个把自己往王婆的层次上捣饬。
金婚1都播出那么久了,现在还做广告经济意义是不可能有了,明摆着就在这集体自恋呢。
在金婚2里面大说、特说金婚1好。
本来,这金婚1、2都挺好,可是被这么一搞,到最后就全变味了,那就只能有一种生理反应,反胃。
好好的一部剧集就这样被毁得一塌糊涂,这种露骨和直白的广告植入,这力度,这广度,这深度,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令人发指。
做为一名普通的电视剧观众我表示强烈的抗议!
我们这些电视观众为了看一集连续剧已经不可避免地看了剧前、剧中、剧尾的那么多广告了,到了正剧当中还得时时刻刻地接受广告的植入和轰炸,真真是没有一刻被放过的啊!
好好一个本子,好好的一批演员,好好的一个故事,就这样被毁到到最后一点观看的情趣都没有啦!
电视剧要是都这么做下去,那中国观众就没活路了,最后只能导致中国电视也就没活路了!!
每一集都是设一个梗,雷声大雨点小的,到下一集梗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耿直老家亲戚来让耿直找工作,闹得正慌,两个人一副没工作不罢休的样子,外加耿直妈一口一句不给找好工作就是找了媳妇没了娘的架势。
下一集跟没这回事似的,风平浪静,舒曼一句:“找不到工作,回去了呗!
”就没了。
要不要这么虎头蛇尾啊?
耿直被怀疑外遇,舒曼哭了一晚上,上一集耿直正在头疼,下一集就啥事没有了两口子倍儿和谐。
拜托,你设个梗,好歹也给解了吧?
淡化得也太突然了吧?
给我个逻辑理由让他俩和好很难吗?!
现实生活里你试试跟别的女人搂搂抱抱然后你啥也不做你老婆会原谅你?
你以为你是一集一故事那种情景剧啊?
情景剧也不能这么不靠谱啊!
这剧全靠对白撑起,其他真没什么有意思的。
两主角横看竖看,不如楚主任一家和谐,不如菲菲可爱。
尤其是舒曼,结了婚,明知季诚对她有意,还不放过人家。
表面上好像自己一副解救世人不能对不起人家人家不幸福她内疚的样子,其实就是怕医院的人说是她害了季诚。
等季诚回国,她又装好人拉拢季诚和菲菲,其实就是想在耿直面前显摆自己有多受欢迎,季诚多忘不了她。
如果她真心想拉拢人家,那菲菲给喜糖的时候,她又干嘛摆出一副不爽的样子?
有资格不爽吗她?
自己一不开心就去找季诚吐苦水,不见她跟菲菲吐?
爽了就在菲菲面前显摆。
风骚得要死不要脸的那个是她自己才对。
真想不明白这种男人一味迁就女人可怜巴巴,女人结了婚还死发骚不要脸的夫妻有什么好值得拿出来拍的。
丢人。
胡军的角色也许很多人觉得讨喜,也想找个这样的老公。
但他真让人气啊,一味的迁就不是对对方好,搞不好就是害了对方。
如果他能在适时的时候拿出男人的样子,他老婆也不会放肆成这样。
对老婆好是值得赞许,但一味迁就真要不得,又一个爱之适足害之的经典范例。
编剧编的烂到让人忍不住吐槽。
对“那个时期”的美化尤其让人厌恶。
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完全不对,剧中所有人完全没有处理生活中事物的能力,而且极不会说话,要真在那个时期都是要被打死的货。
这让我觉得编剧根本就不会说话,所以才把人都写成这样。
编剧对2000年以前的生活完全没有印象,这让我不禁怀疑编剧现在有没有20岁。
剧里虽然跨越了50年,但是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人物都是在用2000年以后的观点在看待问题。
对老年人的描写也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层面,完全没有真实感。
整部电视剧的后半段,成了植入广告的大集合。
这居然让我在忍受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找到了些许乐趣。
每集都要用将近5分钟的时间介绍某几个品牌,最近的这一集提到了某名牌电器,某名牌乳制品,某名牌速冻饺子,某名牌食用油。
这些都是在台词里有大段描述的。
其他没进台词的还有很多,当我们在九十年代见到比亚迪F0从主角身边徐徐开过的时候,真是让人情何以堪啊。
所以说,现在能认认真真拍电视剧的剧组真是少的可怜,可惜了这一票好演员啊。
剧情虽然还好,但是后几期的广告实在是太多了,把它在我心中种下的美好印象全毁了,就算剧情再好,就算演技再好,都让这冗长的广告给毁了。
特别是:金龙鱼+一比一比一,还没看完,已经重复了6遍了!
还有:新飞冰箱、蒙牛孕妇奶粉……广告词都念了好几遍
本人80后,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雷打不动跟家长一起看这个片子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比1拍的好 周韵演的如果她笑你可以感觉她是从心里笑似的,我发现郑晓龙拍的这类题材片子全部是女人歇斯底里,无理取闹,男人很光辉,很忍让的架构,不知道是不是跟郑晓龙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到了后期就是现在广告痕迹太重了每集恨不得有10分钟都在说产品什么金龙鱼1:1:1,蒙牛奶粉,天士力,湾仔码头.新飞冰箱,从演员夸奖到路边立的小广告到逛超市的情节全部都有,说真的看着真的很别扭,插入广告我们理解,但是您这个这么明显这么重的广告实在是让人恶心,至少我逆反心理 你越介绍什么我越不买什么 商品是记住了 不是想买的记住 是反感的记住!
这片子让我爸我妈差点没打起来 我爸爸看到舒曼遭到方队长威胁的时候 气的差点没把杯子摔了而我妈则完全理解不了文革那个阶段我爸他们所遭受的迫害我爸气的快发疯了我爸因为政审问题毁了他的学业和就业 委屈的不得了 快发疯了我妈则根正苗红 一切顺利两个人 在文革那一阶段绝对是完全对立的两拨人看了这片子 两人真是快打起来了!
好片子 有人说舒曼演的不好 我觉得恰好相反 她演的太好太好了!
一流的演员!
我曾经大力赞赏过这部电视剧因为他赤果果的广告植入反倒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搞笑效果其实我想说个问题在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可以植入多个广告为什么广告里就不能植入广告呢比如王老古饮料和平果手机如果各做10秒的广告好比说广告费是10W那么两家的20秒的广告就是各掏10W就是20W电视台的收入是每10秒10W但如果广告的内容是一个人一边打着平果手机一面喝着王老古饮料同样是10秒的广告就可以同时做两种商品这样两个商家加上电视台就可以做一个对大家都合适的交易电视台收15W播10秒的王老古饮料植入平果手机的广告那么对于平果和王老古来说至少是便宜了而且电视台的收入也就变成了每秒15W这样一来还能让一些过去打不起广告的商家打上广告不过相信这是个很难得技术不知道现在世界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到了个什么程度冯小刚好像说过植入广告是个好东西只是中国现在还不太会植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反正原话我记不清楚了希望有朝一日真正免费看电影的时代能够到来
《金婚风雨情》原名叫《金婚2》,这个原名的确有些不太合适,既然描写的是原配夫妻的金婚岁月,怎么又加了个“2”,这岂不是成了“二婚”?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制片方赶紧把名字改了过来,可这名字虽然改了,通篇却还是给人以“二婚”的感觉。
其实也难怪,这原本就是在前作的剧情架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前作《金婚》的矛盾冲突由几种显著差别的要素构成,而这些要素全部延续到了《金婚风雨情》当中。
其一是地域的差别。
《金婚》里面的蒋雯丽是北方人,张国立是四川人,到了《金婚风雨情》,这个“南北差异”的婚姻关系掉了个,周韵成了杭州人,胡军成了唐山人。
其二是“城乡差别”。
《金婚》里面,张国立出身农民,胡军也是农民出身,蒋雯丽家里是城市小知识分子,周韵则是资本家的女儿。
其三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差别,是男性女性身份地位学历背景的差别,分别是小学教师VS车间主任、军人大老粗VS医院儿科大夫。
很显然,制片方试图延续一种成功的模式,可这也正是问题所在。
因为影视作品不是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
对于创作者而言,简单地、机械的重复还会有多少激情可言呢?
没了激情就如同是“二婚”中的男女,如果双方都拼命在对方身上去找自己前妻或者前夫的影子,这日子想过好恐怕也太难了。
具体到《金婚风雨情》还存在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就是这部剧的结构方式。
《金婚》当中是以一对夫妇的金婚岁月去映照共和国从建立到成长的整个成程,每一年既是一集。
这是一个很巧妙的结构,人们看得不仅仅只是一对夫妇的风雨人生,更重要的还是能够从这一对夫妇身上体味这个国家的风雨历程,如果说个人的生活就如同树叶一般“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那么作为一个更大的集体——一个国家却不存在类似的状况,历史是已经写就的历史,黑纸白字摆在那里,第一次读跟第二次读,如果不懂得转换角度,也没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理解,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并且也是很无聊的。
而我们这个国家六十多年的历史,能够放在台面上的那一部分原本就是极少可以用来转换角度和重新审视的可能性,那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又有多少价值可言呢?
约稿勿转有句俗话说的好,“冷饭难温,温热烫心”,说的是冷透的稀饭很难再加热,因为稀饭做熟之后会成为粘稠的胶状物,一旦冷却再加热的时候就会受热不均产生“糊锅底”的现象。
婚姻也是如此,第一次婚姻无论幸福与否,都会相伴以灼热的激情,可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次婚姻结束之后若想再度加热就必须慎重小心,必须要时刻注意,分为小心才不至于糊掉锅底。
可这样的热法,一旦成功就是“温热烫心”,有可能比新饭还要好吃。
创作也是如此,续集之作貌似有成功经验和前车之鉴,但如果仅仅如此就以为可以坐收渔利,简单复制,而不像“热冷饭”应该做的那样“倍加小心,努力经营”,就一定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搞不好还会把锅底搞糊。
前几天刚看完的50集巨片,说巨片因为篇幅实在是太长了,金婚50年,足足50集,原计划一天看2-3集,最多1个月看完,后来拖拖拉拉地看了2个多月,能让我追着看了50集又毫无悬疑情节的电视这年头还真不多了,也许现实生活真像剧中那样是平淡多于激情的,看完此片再次感叹,平平淡淡才是真,洗洗涮涮中又大了一岁,平平淡淡中就那样执子之手地过了一辈子。
一年一个故事,每年都发生一些意义重大的事,原来这就是生活,本以为会是阿姨妈妈之辈上年纪的人看的电视剧,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追完了全片,正如耿直和舒曼50年处变不惊的生活一样平淡之中见真情。
曾有人和我说,比起平淡地过日子更喜欢追求整日折腾的那份激情,我默许了,生活需要小精彩和小折腾,但试问谁又真能经的起折腾一辈子呢?
为什么年少时代大家都被教育要努力学习,不就为了走出校门找个好工作嘛,找工作的时候大家潜意识中都想找个旱涝保收的安稳活,可为什么呢,不就为了多挣几个钱,为什么要挣那么多钱呢,还不为了生活的更快乐吗,什么又是快乐的生活呢,和心爱的人安居乐业,儿女成全膝下围绕算是吗?
能一直问下去的问题太多了,但个人认为人最终追求的还是一份过平常日子的安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共享天伦等句子的经典不也正说明了绝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吗?
我一直在想,剧中的那些女角放到现实生活中,哪个才是最幸福的呢,大部分人会说舒曼当然是最幸福的女人,可再好的婚姻不也有过迷惘和濒临危机的时候吗,耿直是个重情义负责任的好男人,可不也有过对小桃花,小铁梅动心的时候吗?
从此剧中学到一点,当面对第三者插足,单靠歇斯底里是没用的,也许有时无声胜有声更为妙笔。
那么除了舒曼呢,谁最幸福,一直觉得舒露也很不错,尽管风风火火大小姐,可终究生活一直没很艰辛,索性是因为我当中跳过了一些片段,据说舒露最终还是和丈夫离婚了,从舒露身上悟到,男人女人都要知足,正所谓阿Q精神知足常乐,一直拿自己跟别人比就永远觉得比不上别人,永远也幸福不起来,那样的日子过的太作太累太悔当初。
再说说耿玲,铁姑娘假小子,也曾为了爱情傻乎乎地跟着门不当户不对的乡下庄稼汉,后来又选择了当兵的彪子,到头来呢,累的成了个干瘪小老太,过早地将生命结束在本该安享天伦的年纪,那份苦涩是很难耐的吧,姑娘再铁也有被柔情和爱情融化的那刻,突然想起一位好友的话,婚前睁大眼,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谁都会说的话,可真的让你睁大眼的时候,又有几人能看的清清楚楚呢?
小乔,绝对配角人物,从头到底就没出过几次场,但我始终觉得,除了舒曼,小乔是最幸福的女人,其实当年如果小乔嫁给了耿直,未必是幸福的,小乔是军长侄女免不了有点大小姐的脾气,也唯独找楚健这样的男人每天哄着才能心里跟吃了蜜一样甜。
嫁给楚健以后,小乔再也没想过和耿直的那一出,一直安安稳稳地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让人不由得就开始羡慕起老楚的幸福日子,那样饥荒的年代,家里不愁吃喝,耿直为工作发愁的时候,他一路平步青云,舒曼是好,可不会做北方饭菜,小乔是没舒曼高雅气质,但至少下得厨房,把老楚的胃一直照顾的服服帖帖。
所以小乔去世后,老楚裹着被子躺沙发上老泪纵横的那个场景,很能理解那份感情。
很多人也许觉得舒曼和耿直是此片主角,他们爱的很经典,我却更喜欢小乔和老楚的轨迹。
当然还要提一下石菲菲和季城这对,其实也是幸福的,大风大浪大磨难后的真情,石菲菲是挺闹的一个角色,也许并不讨喜,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人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人拉扯孩子,大半辈子都在怀疑和嫉妒,等真正享受到那点小幸福的时候也已晚年,自己丈夫对别的女人殷勤一辈子,对自己却总是冷冰冰的,哪个女人能忍一辈子呢,一直觉得石菲菲是个很好的女人,真的。
说说那几个配角:胡可演的小铁梅,水灵灵的大姑娘,人见人爱,却怎么也让人想不明白怎么就被军长儿子抛弃了,最后跟了个半老的首长,心里却一直爱着耿直。
当那些小孩管仍然年轻的她叫奶奶的时候,脸上再甜,心里也是酸的吧。
王艳演的小桃花,机灵好学善解人意的样子,貌似王艳演绎的角色总是这感觉,怎么就触动了耿直那颗忠贞不二的心呢,是美貌吗,是学识吗,闹最后我都没明白耿直为啥就和小桃花一见钟情了,因为在小桃花身上找到了男人的尊严,那种能在女人面前讲课讲大道理的大男子尊严?
也许,女人让男人觉得自己崇拜他是最聪明的做法吧。
张延演的马丽丽,风风火火的一个角色,怎么就那么冲动地在耿直家里一下抱住人家了呢,经历文革后,整个换了种性格,整个一女强人,最后混的比耿直还好,好像完全撇清了当年那份感情,也许做女人该如她那样珍惜自己的事业,把不该发生的那些孽缘都及时斩断才最明智吧。
何琳演的小白菜,苦命的农村小媳妇,因为无知因为想报答就肯献身的旧时代女性,多年以后,抱着儿子来医院找舒曼治病的那些场景,让人突然想到那句话:"跟谁过不是过呢", 结婚以后,丈夫比不上孩子的重要,不该如此想法但现实就如此,她之所以一直牵动着耿直的心,一有危难就能让耿直挺身而出,除了年轻时做过的那些善举,更多的是受点委屈就马上躲后面抹点小眼泪的小女人姿态,也许男人都是喜欢能激发自己大男子保护弱小的那些小女人的吧,不管是装可怜还是真可怜,要得!
耿家大儿媳,牛牛的老婆,挺叽叽喳喳的一个人,但这样的女人活的潇洒自在,一根肠子直到底,有啥说啥,那份率性率的真率的好,傻其实不是真傻,会装傻才最聪明。
耿家二儿媳,季静,和耿家两儿子青梅竹马,犹豫过到底是和老大还是老二,最终还是选了更有男人味的虎子,年轻时的那些打打闹闹对生活的不满,正是年轻女子最不该犯的忌讳,待到成熟时,幸好蓦然回首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季静回国治病在病床上看到虎子的那刻,捶着虎子说自己受了很多委屈的时候,看的叫人心疼,每段爱情都是缘分,要学会要珍惜!
耿直舒曼的女儿耿耿,老现实老fashion的新一代,终究磨不过传统观念,放弃异国恋和乡下狗蛋走到一起,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缘呢,狗蛋的那句:“我从2岁就想和耿耿妹妹结婚了”。
让人忍俊的同时又感叹这样的好男人真少真少。
不知不觉写了那么多,基本把剧中人物都回味了一遍,此剧尽管婆婆妈妈,但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让人学习之处,推荐有时间的年轻朋友看一下,演员都演的很不错!
叶芝-当你老了,是我从16岁起最喜欢的诗。
50多集,对我这种混日子的人来说还是不经看。开始的时候觉着根本不如金婚,往后吧就觉着胡兵真是越老越有味道。唯一不喜欢的地方,是耿直对舒曼的感情爱的太深显得假不兮兮的,这样逼着现实里的女人嫁不出去。追电视剧总有种不愿意它完结的情绪。这部也一样。我期待金婚3.
周韵电影脸还是好好拍电影吧,全剧一个表情,没有层次不知道怎么拿下的影后
植入广告很露骨
我爸妈爱看
分数有点低,个人觉得比金婚好看些,两个人表演的都很好,看到了夫妻间的包容与支持,唉,人生不易,且行且珍惜。歌曲很好听。
妈妈爱看的作品
周韵和胡军的表演都一般,但是剧本好。里面的季成演得不错啊!
某些情节 还不错
特别特别喜欢耿直!!!后面广告太多,挺各应人的!!
太多广告植入了
x
老胡军
40多集后面来了广告,太生硬了!但是剧情很好!感受下一辈子的事也是不错的选择。最让我动情的是看着剧中主角的亲人朋友们的离世!
金龙鱼风雨情
里面的植入式广告太烦人。
一直记得男主是张国立,搞混了,这部更好,另一部有点幼稚
不错~
前面还能看 后面全在东拼西凑 可能是所有连续剧的诟病吧
广告大荟萃,不过最大的植入广告是姜文的lp吧,这么些年还是不会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