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地球逃难的人上了飞船成为了太空难民,太早忘记了自己是难民的事实,准备23天后到火星。
然后开始夜夜笙歌。
这是人过的日子吗?
这是神仙过的日子!
凭啥?
还可以开性爱排队,还可以打电玩,结果居然那么多人把时间花费在一个叫MIMA的沉浸游戏里……真想送套赵忠祥老师配音动物世界给他们。
2,最后是5981407年,600万年了,飞船里人都成化石了?
一个无限飞行的飞船,说好的乌托邦呢?
反乌托邦呢?
大家弄个所谓邪教也不过是变性的性爱派对。
问题是人口繁衍呢?
600万年,这么长时间能做多少事情,说实话,不断繁衍人类然后把死去的人还有废物垃圾都作为推进装置,经过精确计算和称重都可以在宇宙随意遨游了吧?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有一天到啊,要知道当年探索西北航线时候,惊恐号和幽冥号还坚持了三年在没有手机电脑娱乐甚至女人情况下。
3,格局还是小了,可能北欧人过惯了神仙日子,如果这事儿发生在美国能给你整出个雪国列车出来!
分分钟开始窝里斗。
发生在中国呢?
一切太平大家安安稳稳到达天琴座——只需要每天有吃的,住的地方不需要太大八个人挤一间,努力工作种藻类交房租。
种的最好的被提拔的才有妹子愿意嫁,想看MIMA,摇号!
双数月摇号!
以家庭为单位摇号!
每天新闻联播好好报道下火星水深火热,地球多少人没撤离。
表彰一下工作好的同志。
批评一下贪污腐化的同志。
让每个人都劳作起来就忘记烦恼了。
4,那么长的时间能做多少事情……Minecraft都能联机盖个地球规模的城市了。
反复研究那个探针,都够度过几万年了。
进行藻类和人类的基因工程测序,比赛解哥德巴赫猜想能熬过几百年,编排表演歌剧话剧。
用虚拟现实进行地球模拟。
研究攻克癌症方法。
用unity制作大游戏。
组织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游泳比赛。
组织选美大会。
俄罗斯大转盘。
组织绘画展,拍卖,赌博,电子竞技,拍微电影,研制藻类食物替代品。
这样都能愉快度过几千年了。
怎么会想不开呢……600万年……都够在飞船上开创N次技术革命了……
600万年,那种遥远,是人类放弃希望的理由吗?
其实,即便是地球,也不过是个大号的没有动力的飞船而已,地球何尝不是如同一粒尘埃或者一个气泡,在浩瀚的宇宙中正在和太阳系一起缓慢地漂流呢?
地球和电影中的飞船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而已。
我们同样不能驾驶地球,太阳物质耗尽,就是地球的末日,这个是必然的未来,那为什么当人类在地球上的时候,能够满怀希望孕育后代,繁衍不息,而换了个小号的家园,就很快放弃希望呢?
从科学上讲,地球能维系生命繁衍,是因为有太阳,这颗恒星在不停的提供能量。
这是ANIARA号不具备的条件,即便是飞船上的食物、水、空气等等都能实现物质循环,但是能量来自哪里?
只能靠消耗物质,这一点电影并没有交代,我假定飞船上的生命支持系统由人类制造的核反应堆提供能量(就好比太阳属于地球的核反应堆一样)太阳会燃尽,飞船上的反应堆也会燃尽,二者的处境也是相同的。
我觉得,人类最难以忍受的事情,就是“失去”曾经拥有的东西,他们失去了地球家园,未来又是一片黑暗,所以他们很快崩溃。
如果飞船上的人类心理足够坚强,他们不放弃,他们繁衍了第二代,对于出生在飞船上的人,那么地球就不过是个遥远的传说,他们不会有“失去”的感觉,正如当今的人出生在地球上,你觉得你失去过什么没有?
第二代会不会满怀希望,改进科技,捕获空间物质,利用物质创造新能量呢?
他们会跟地球这条大船上的人一样去繁衍,去探索吗?
生命最终,都是虚空,人类现在已知的世界观里,文明无论多么璀璨,其实尽头就是黑暗,是死亡和毁灭。
但是地球上的人现在并没有放弃希望的迹象!
当人类从一个大号的地球,换了个小号的飞船,就因为“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进而又失去了希望,所以自我毁灭了。
杀死人类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内心。
假如不考虑物种延续繁衍需要的最小基数(就是假定飞船上人数足够多),假如也不考虑物质消耗问题,就是假定飞船上能实现无穷尽的物质循环利用,那么人类真的不应该放弃希望。
哲学上,有一个终极的问题:人类为什么存在?
他们目的是什么?
古希腊自然法哲学家说:人类的目的就是保存生命,繁衍后代,寻找幸福生活。
这是人类的第一要义。
我个人觉得现在的地球人,基本秉承的正是这种人类哲学,什么是信仰,这大抵是全人类的共同信仰吧。
最近很巧在网上看到这个片子,科幻,剧情,那就赶紧下来看看吧。
片子是五十年代瑞典的小说改编,原著获得诺奖,背景是在飞往火星的飞船上。
该片在画面上一改科幻大制作的特点,看场景应该是在一处新建商业的地方完成拍摄,因此投资较其他片子小很多。
人物表演方面主角都很棒,没有问题,个别角色戏份需要调整,这个马上说到。
再说片子对小说的还原,能拿到诺奖的小说,毫无疑问,绝对要有发掘深度,并且很有深度,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于原著来说全部精华可能不能一一体现。
因为看小说,读者边读边想,看电影,观众是被动的跟着导演的节奏,这就暴露出片子的一个小缺陷(个人认为哈),发生事故后,是这个艺术作品的主要内容,小说我没有看过,但是可以推测的是人性与人心在外围一切失去援助及希望的时候的变化及表现,但是片子比较匀质把第一年,二年,五年,十年等等分开描述,从时间里份量上导致人性及心里挖掘深度不够,因此建议有主次的描述才能挖掘深度。
第二点,主角的性质与特点是需要反衬的,这点上我个人觉得舰长这个反面角色以及天文学家的描述不够。
以上是我个人的体会。
片子以及体裁很好,有机会的话可以再好一些。
如上。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如果有了燃料,但600年后才能回到地球,那舰上的人们还会愿意活下去吗?
流浪太空,多么浪漫又残酷的题材!
我满怀期待的点开了这部电影,看到最后,怎么说呢,就这?
故事整体上我感觉只能说勉强合格。
首先,故事的逻辑上存在诸多硬伤,比如,拥有这么多人的大型客船,因为一次事故丧失动力,被迫偏航,飞船上的生活已经如此舒适证明科技已经相当发达,就没有政府或者企业选择营救吗?
再如,面对如此之大的变故,初期感觉乘客们相当淡定,后续得知返航机会渺茫之后,飞船上的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还如,飞船虽然缺少燃料,但感觉乘客们的生活质量被影响很小,主角还能在游泳池游泳,但讲道理这个时候不应该尽量节省能源保证基本生存所需么。
其次,在故事的表达手法上,明显感觉到张力不住,带给用户的high点太少,各个篇章有点流水账的味道,中途让你感觉有些无聊;最后,故事的内容上,感觉导员的关注点实在是太小了,还是那点小情小爱的事情,视角过于单一,前面的调子起的太高,后继乏力的感觉比较明显。
在角色的塑造上,怎么说呢,可能是由于电影时长较短的缘故,角色较为平淡,鲜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哪怕是贯穿全片的主角,看到最后也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天文学家感觉完全工具人设定,反而是主角的伴侣,其坚持原则,敢做敢动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来说一些优点吧,演员的表演整体到位,故事的立意相对较为新颖,无尽的宇宙,孤独的流浪者,让人真不免感概人类的渺小。
我有在想,如果疫情不会结束,我们永远宅在家里,这可怎么办?
春节期间,疫情刚刚爆发,那时候有过恐慌,觉得世界就这么变了吗?
真的要像电影那样,突然之间,一切都开始崩溃,往日生活不再?
还好电影只是电影,生活有了疫情下的新常态,电影也的确如电影那般,因为没有希望,崩掉了。
但是结尾戏谑的一点是,最终,他们找到了新地球。
如果人们放弃生命是因为再也看不到希望,那他们要是知道未来有一天真的会有新的目的的又会不会活下来,欣欣向荣,形成一个新社会?
人是活在未来的,生活是需要奔头的,如果这样一个机会是在子子孙孙以后才能实现,那么短短几十年生命,看到与看不到希望又真的那么重要了吗?
无限究竟是趋近于一,还是意味着零呢?
(一点随随便便的想法,周末什么都没想,游戏,电影,整整沉迷了两天。
就会想,咦,我到底是在干嘛啊,围着电脑做了一天,纯粹消磨时间。
难道我每个周末都这样过吗?
未来三年五年十年?
生活也挺枯燥的啊…但我想清醒的活在当下。
)
感谢小天使的陪伴
非常适合二倍速看完的片,充满北欧性冷淡风,即便有非常多裸体镜头,宣扬的是压抑与绝望,带给人的是无生机的死亡,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要死一部分人,可以是老人,坏人,丑人,消极的,精神不稳定的人呢?
内核不是科幻是孤岛绝望,而这么多人的社会,样本足够丰富,会那么绝望吗?
要知道大多数人类都是一辈子都不出村的活了一辈子还是有乐观生活的,还是人类知道的太多,犯了知识分子的矫情病,知识越多越不快乐,那还不如不要有太多知识,世界留给单纯快乐的人,矫情的人多了带给人的就是绝望,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意义呢?
1968年,库布里克拍摄了一部划时代的科幻电影,叫做《2001太空漫游》。
他站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基础上去遥望距离他比较遥远的二十一世纪。
从这个角度去看的话,库布里克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穿越回过去的人,因为在那部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太过于超前,以至于当时的人们不敢相信,但是真正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我们从片中看到的那些理念没问题了,但实践起来却一言难尽。
因此,那部电影被称为在当时的电影界属于跨时代的里程碑制作,电影本身不仅仅遵循了一个物理上以及航天上的设定,而且通过这个设定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而最为可贵的是,那些想象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是库布里克令人折服的地方,同时也是那部作品让人尊敬的点。
为什么那部电影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喜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电影本身提出来的概念,以及概念本身在当时引起的反响,之前的科幻电影仅仅是满足于视觉上的科幻,并没有对于科幻本身的概念性的东西做一个相当全面的解释。
但是库布里克在当时的科幻电影大环境下,进行了科学的猜想以及实现,这是难得可贵的。
无独有偶,对于此类型的跨时代的电影本身就非常小众,因此,很多导演进行尝试的时候,就会尤为慎重,一不留神,一部佳作就有可能折翼。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属于一部非常另类的作品,它并没有用炫彩夺目的特效来为我们展示未来世界的华丽,仅仅是用一个朴素的概念,就足以让很多科幻电影汗颜。
这部电影叫做《安尼亚拉号》是一部软科幻与硬科幻结合的作品。
相比于很多的超级英雄为大家营造的科幻环境,本片还是比较保守的,相比于星际迷航等科幻巨制,本片算是小成本的。
但是这些硬件的薄弱并不代表本片的内核质量较低,即使是最苛刻的科幻影迷们,在本片中找到瑕疵也不容易。
这部电影围绕着一个飞船展开,一个名为安尼亚拉号的飞船在太空航行,它的目的地是火星,这艘飞船可以和陆地上的泰坦尼克号相媲美,它是那么的华丽且充满人情味。
没有人认为这艘飞船会因为一点小毛病而彻底沦陷。
但是这个小毛病很快就到来了。
因为飞船的动力装置中一个小型的核反应堆出了问题,因此,应急系统将整个动力系统全部弹出到太空,此后的飞船没有了动力装置,很快的就成为了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
于是,船上的人们开始了恐慌与骚乱。
关键时刻,船长为大家画了一个“饼”来充饥。
他预言,飞船在航行4年之后,就能利用某一行星的引力来重新回到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大家顿时充满了希望。
但是很快,这个消息就被船上的一个天文学家否定了,她知道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坦然接受了这艘飞船将永不靠岸的事实。
人们继续在安稳中度过着这平静的日子,好在船上还有一个可以让人们沉浸其中的虚拟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这样的虚拟空间最终也消失殆尽。
日子又开始没了希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最终,漫长的时间的拷问下,谁也没有经得住考验,人们大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唯有这艘孤零零的飞船继续着自己未尽的航行。
本片在当今超人满天飞的时代,是一部非常奇特的电影,完全是一股子清流,而且本片引入的这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开始拥抱科技的时候,科技是否真的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为人类造福。
当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的科技能否真的像预测的那样,依旧能有效地保障我们的安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问题。
本片阐述的一个核心就是希望,这是在《流浪地球》中,人们提到的话题,当一切看上去非常渺茫,人们是否依然会有希望,这个问题是一个设问,且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回答。
《流浪地球》中的人们面对这个问题,用几代人的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最后让人们看到了答案的曙光。
但是在本片中,即使是活到最后的人们依旧是不能目睹答案的真容,这就是悲剧所在。
面对这茫茫的宇宙,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甚至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区域总是掉以轻心,但是悲剧却并不会因此而推迟来到的步伐。
很多悲剧发生的时候,总是没有任何的预兆,但是粗心的人们却总喜欢用漠视来面对这些惊天灾难。
我们经常用战胜来形容自己与灾难之间的平衡。
但总是忘却了灾难本身需要我们付出的代价很重。
在这个世界上,希望与绝望,往往只距离一瞬。
……你好,再见
黑眼圈第十六观影日,瑞典导演佩拉•卡格曼和雨果•里尔亚作品《安尼亚拉号》。
科幻题材影片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常常成为该类影片探讨的主题。
其中一个思路是充满对未来科技进步的欣喜与期望,这常常出现在二战以前的早期电影之中,而另外一种思路则是对科学技术采取一种审慎怀疑的态度。
这一思路更多出现在美苏冷战之后的时代的电影之中,在核阴霾的笼罩下,人类对科技不再那么简单的乐观主义了。
影片其实并无多少新意,科技场景的表现更多的是现有技术的堆叠,巨大的星舰,心境投影,藻类食品技术,星际旅行的方式都是现实中离技术实现只差临门一脚的差距。
该片重点表现的内容则是人类过于依赖科技支持,一旦失去科技支持后(星舰的动力设备损坏)人类需独自面对茫茫宇宙时的恐惧与无助。
影片的基调无疑是悲观和宿命论的,圣经章节体,叔本华式的天文学家大妈,自爆的MAMI,带着孩子自杀的女二号,邪教崇拜,星舰运行底噪,以及片尾最后一章第5981407年后的天琴座。
如果真被影片营造的氛围带入了,还真是挺沮丧的,毕竟它说的是冰冷残酷却又无可争议的现实。
说几个其他的点,心境投影中那个类似体温监测的仪器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是喜闻乐见的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水草,后来舰长对镜梳洗的画面又有点儿像《阿飞正传》里的梁朝伟,可能还有类似的彩蛋可以让影迷在做游戏式的发掘。
最后要说的是本篇影评写的时候没有查询任何网络信息,在失去网络这个外接大脑的情况下做很多事情真的变得很习惯。
所以当科技越来越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人类真的应该热情的拥抱科技么?
特别是从一个杯中气泡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
2020.8.18
开场不断的末日钟声,伴随着海啸,火灾,暴风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给这部电影奠基了绝望的基调从开始1小时飞船被迫排空燃料之时,我下意识的就觉得飞船上的人民会面对两个极端问题,一个精神上的迎接死亡的过程,一个现实上的社会体系的建立过程。
三体中蓝色空间号和量子号在孤立的宇宙飞船上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电影中用舰长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一概而过,这批人类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能算是地球人类,所有的伦理秩序资源配置甚至包括交配繁衍权力都应受到严格控制。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迎接死亡主要描绘的还是精神上的压抑,从1小时,3周,3年,4年,5年,6年,10年,24年,九万五千多年,希望很少,绝望却在不断的扩散。
有人自杀,有人狂欢,有人逃避,有人恐惧,仅有女主一人坚持面对希望,却一次次被不断浸入的黑暗击打至绝望,观影的我们只有2小时经历,而片中时间的跳跃可是以年计,由此而感到女主的伟大。
本想给这部电影打5颗星,可绝望的结局是我不喜欢的。
虽说石棺后来历经五万多年回到地球,但早已无生命的迹象,这结尾更像是嘲讽女主坚持希望的撒旦笑脸。
即便是三体也让程心代表人类活了下来,这也算是我一点小小的固执吧。
活着就是我的葬礼,这句真的是绝望至极。
片子很漂亮,环境很有说服力
很失望,先不说里面各种无力吐槽的科学漏洞;哪怕演绎软科幻,觉得里面人行为也太片面,以至于没有力度架构一个让我有兴趣去思考的方向。最让我愤怒的是女主自作主张用地球图景覆盖了窗外的宇宙,地球值得缅怀但这种方式完全是拒绝接受现实向前看的表现,星空那么美,本可以是多特别的一生啊。
7.2
社会学
所以他们抓到的那个棍状物到底是啥玩意儿
喜欢,氛围营造得很好,很超现实却其实不过是我们现实世界的翻版,科幻只是一个幌子,一个实验剧场,探讨的依然是人类的生存境遇。颇具哲思。我们都不过是在漫长无边的黑暗中,为自己或身边的人点一盏灯,亦及“人类是生存在自己编造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其实意义本身是虚空的,很多概念都是,如果我们一定要追求,任何一种信仰或思想,如果它不能给你加固人生的意义之网,而是解构了你当下生活的合理性,那都应该,回头是岸。啊,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保守主义者。。。。。
地球就像MIMA一样不堪重负,以后地球的下场或许就和MIMA一样。本片的教育意义大于科幻片本身。但是别忘了,它的前提先是一部科幻片,厚此薄彼谈什么教育意义。别拿小成本说事,科幻片好电影比比皆是。作为科幻片,除了几个合成的宇宙外景以外,其他的基本上看不到科幻元素,段落化的结构跳戏的不行。
不是科幻
为了悲剧而悲剧,这他妈有人先到火星了出了事不找火星救援?不找地球救援?这么牛批的飞船没有预警系统?最主要的逻辑都说不通你们给这么高的分?这就比如一个人出远门钱包被偷手机被偷就要在外面睡大街卖惨?不会接别人手机打电话?一个电影最基础的逻辑都没就因为是悲剧就他妈给这么高的分辣我眼睛,真有你们的
通篇都透着一种深空失忆的影子,前半部分并不像深空失忆那么残酷黑暗和极端,实际上看到结尾你才会发现比深空失忆更加地惊悚和绝望,因为深空失忆的结局好歹还有一些人活着到达了可以生存的星球,而本片则是无人幸存。虽然后面可能因此让这个星球产生生命,但那毕竟是后话,而且片中仅仅给了一幅图片,能不能在形成生命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总算是有一些希望(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有一种说法就是星际物体带来的元素散落在地球而形成了最初的生命)。总体来说是个悲剧,通过一大堆的政治隐喻和宗教隐喻对世界的未来持悲观态度,在飞船上就是一个小型社会,不过像大多数的悲观型作品一样,最后总得给观众一些希望。就像纪录片家园一样,先讲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破坏影响,然后提出积极的一面,表示我们人类还有希望。
压抑沉闷,仿佛又看了一遍《太空漫游2001》。
披着科幻外衣讲人类的脆弱和崩溃,但非常无趣空洞,煎熬着看完。
哪里值7分了,不好看,总觉得导演用力过猛,想说的太多,反而没有重点,又散又乱
一艘船上没有任何人有行动力,引擎坏了不修引擎,Mima坏了不修Mima,Mima这个设定很棒,一丧到底,到最后绿色星球出镜加分。
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星空下慢性自杀的全过程。加入了科幻、女同、邪教、心理等内容,就像是对人类未来的孤独预言。最震撼的还是结尾画面——500万年是什么概念?!拿了诺奖的原著被誉为是太空版的《浮士德》,应该比电影更厉害吧...(想读)
挺北欧的,很自然主义。闪回的地球记忆都是在森林里。。飞船的隐喻很明显,船长,女机长,女天文学家,都各自代表一种生存的思维方式。编制谎言甚至谋杀都是以稳定人心作为借口,以团体的生存为挡箭牌,但最终谁也无法与生命和宇宙规则抗衡。底色是很悲观主义的,但最后的镜头又留出了希望。节奏很好,张弛有度,cg特效很逼真,真的只有1400w成本吗?不可思议。
科技感不够,看得想睡觉。
不知道为啥我还挺喜欢这种无聊的科幻性冷淡电影的一艘船,最后的人类,注定的灭亡,很适合看着看着睡觉
不太喜欢此片中营造的氛围..... 挺无趣的一部"迷失太空"的空核影像。 。 没有什么有意义的可挖掘~!...
北欧真的很喜欢悲观宿命论哈……有特别的科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