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好看,但是太短啦!
除了第一个故事的女主的恐慌障碍没看明白到底是来自于自己与前婆婆的内心竞争,还是前夫的出轨,感觉另外两个故事都是跟原生家庭有关的。
生小孩养育小孩真的是很复杂的一件事,不知道父母们怎么老是说就一双筷子的事,明明要思考很多东西。
对孩子很好的父母,好像孩子有时候也不能长的很好,更不用说对孩子不好了。
第二个故事的大哥,因为父母的抛弃,从小就很努力坚持对妹妹的责任,所有的累与苦都自己扛着,然后出现了躁郁症。
情绪果然是需要宣泄口的,如果身体这个容器承载了太多,就会坏掉,虽然可能别人不理解你什么的,但是有时候说出来,就会容易忘记一点,自己也没有那么累。
第三个故事就是相对而言在新闻上常见的有病的父母养出来有病的孩子,幸好最后女生意识到了,斩断了跟父母的关系。
所以,不要害怕,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重要的没错,只要没有影响到别人,尽量对自己好一点吧,这没有错,不必心怀愧疚。
一,虽然只有三集,但是分别代表了神经症、精神病性症状、人格障碍三个层次,很有代表性。
上次看过拍得如此优秀的让人看得老泪纵横的,印象中只有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了。
国产剧《女心理师》也还行,虽然主要从临床心理来拍的。
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剧情里有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知识,比如:呼吸调整情绪的技巧,社会支持的重要性,cbt的三要素表格记录,内在小孩,共依存/创伤连接,家庭功能不良,代际创伤传递等https://mp.weixin.qq.com/s/Jjmnd5vBIerHSzdIDudh3g,很写实,内行人看了也表示很专业。
主治医师不是那种只会开药的兽医型开药机器(怎么说有点对不起兽医,现实是有的兽医都会关注猫猫狗狗的心理的,有论文为证:中国工作犬业,2010年10期,心理治疗在犬病临床中的应用几例)三,医疗体系和社工体系衔接得很好,社区有开展sstSocial Skills Training (SST),是一种有循证支持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临床心理学分会(SCP)评估的各种心理障碍推荐的循证心理疗法网页(https://div12.org/treatments/)四,患病率和自杀率,剧中数据:日本是每12个人里有1个人有精神障害的人,美国则是每4个人里就有1个精神障害的人。
日本是患病率低,但是自杀率高(世界第六),美国是患病率高,自杀率低。
剧中主治医师拿美国做对比,有点流露出这几代日本人刻进骨子里的哈美情结了,精神健康这块,美国可不是好榜样。
Frances,A. (2021). Save Trieste’s mental health system. The Lancet Psychiatry, 8(9), 744–746.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252-2https://mp.weixin.qq.com/s/clV3XThHUMtD0LmPiko3DQ对于那些从未见过Trieste模式实际应用的人来说,这种模式可能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在住院数和非自愿治疗如此稀少的情况下,精神卫生系统怎么可能帮助到患有严重和慢性精神疾病的患者?
我曾经是极度怀疑者中的一员。
但是五次探访Trieste的沉浸体验,让我确信Trieste是这个世界上对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最美好的地方——而探访美国的监狱中的和流落街头的患者,则让我确信美国是最糟糕的地方之一。
当患者在Trieste得到良好治疗和对待时,她/他们表现得是如此出色;而当她/他们在美国被忽视和遗弃时,她/他们病情又恶化得如此严重;这太令人震撼了。
五,不足的是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出现了很多次精神疾病的说法,其实是精神症状。
剧中人有说有了命名,带来了安定感,但这和辨析清楚疾病和症状不矛盾。
搬运自XdeepL机翻:NHK 新剧Shrink~精神专科弱井医生~很不错!
精神病学有着高门槛。
世间对精神病学和精神疾病的偏见很是常见。。
没有人愿意去看精神科;“我不想去看精神科 ”是每个人都有的感觉。
因此,很多人忍受了半年或一年,却始终不见好转。
如果人们知道正确的信息,他们就能在必要的时候去看医生。
减少对精神病的成见(歧视和偏见)是非常重要的。
第 1 集:恐慌症。
( panic disorder ?
)恐慌症的症状及其治疗。
它很好地提供了关于康复过程的非常详细的信息。
恐慌症发作时的场景非常真实,电视剧的医疗顾问也很专业。
为什么不是 “惊恐障碍 ”(日文:パニック障害)而是 “恐慌症”(日文:パニック症)?
比起来“恐慌症 “,似乎 ”惊恐障碍 "更为大家所熟悉。
从新的诊断标准《DSM-5》来看,恐慌症和惊恐障碍被列在一起。
“障碍”“一词给人一种 ”无法治愈 “的强烈印象,而 ”精神障碍 "一词则容易导致歧视和偏见。
因此,近来有这样的动向,即将英文原文中的 “disorder ”翻译为 “症”,而不是 “障碍”。
“症”一词的意思是 ”状况"。
与'感染症'一样,它只是一种暂时的状况,它给人很强的能康复的印象。
此外,还有一种将“发育障碍”称为 “神经发育症 ”的动向。
本剧的第二集是 “躁郁症”,有意使用了 “症 ”一词。
(日文:双極症)除了这部电视剧的主题和故事之外,我还认为 NHK 能够引导消除歧视和偏见,也非常了不起。
我希望通过这些电视剧,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偏见能够消失,哪怕只是一点点。
附注中村仁也饰演的精神科医生「ヨワイ」的形象非常温柔。
这部剧也确实很有意思。
附注 2我觉得我应该在我的油罐频道上更主动地使用 “症 ”,而不是 “障碍”。
一共三集,分别讲了恐惧症、双相和人格障碍三种心理疾病,对于之前不了解这些心理疾病的人算是科普,对于自己或者身边人本身是这种心理疾病患者的人也能做到一种宽慰,知道这是一种疾病,比以为自己坏掉了好不了了是更让人放松一点的事,就像剧中的台词,“我对自己身上发生的未知事情感到恐惧,但当这种痛苦有了名字,我便安心了”,我也是因为这句台词才想看这部剧的。
三种疾病中人格障碍更能共情一些,大概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人格上的问题吧,内在的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某部分成长停滞了,而人与人之间又会因为某些伤痕而吸引,从而强化这些伤痕。
“我想成为大人”。
对于自己熟悉的,比如第三集,就比较吸引我,而自己不熟悉的,比如前两集,就没太有吸引力,纯粹抱着被科普的心态在看。
剧中的大家在发现疾病之后有尽职的诊室,有身边人的陪伴,而在剧中看到这些患者的病好起来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往往不会那么理想化,心理疾病从被发现到治疗到能够和谐共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并不是一次治疗结束病就痊愈了的,所以希望,如果有相关的患者在经历着这些痛苦,愿他们有勇气,有毅力,去看到明天的阳光,不要轻生,只要人活着,就一定会看到阳光的。
⭐️影片名字:Shrink―精神科医ヨワイ―⭐️国家和上映时间:日本 2024⭐️影片时长:50min/3集⭐️出演人员:#土屋太凤# #中村伦也# #竹财辉之助# 作为2024年难得好看的日剧,这个是真的推荐。
本剧改编自原作七海仁,漫画创作月子的同名漫画,讲述的是现代人(日本社会背景)生活中面临越来越多问题后,产生了精神问题,去精神科寻求帮助的温暖医疗科普故事。
第一集讲了恐慌症,第二集讲了双相障碍(躁郁症),第三集我目前还没看到。
中村伦也饰演的医生非常贴合角色,慢悠悠的却很能让人安心。
这个剧虽然演技有点尬尬的,但是主要看得是故事走向,而且这个故事感觉能在每个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怎样的选择造成了怎样的结果,又给人带来了怎样的压力。
我们要怎样舒缓这种情绪,这些情绪是什么,又能寻求哪些帮助。
非常推荐的一个日剧,体现了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个日剧。
5⭐推荐。
人生有时候就是一个圆,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终点。
既然向死而生,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
怎么去认识精神类的疾病?
这部片子虽然只讲了三个例子,但是却完美形成了一个哲理的闭环——什么才是真正的共荣共生。
一、避无可避的焦虑——恐慌症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别人的评价是一面反射自己的镜子,因此,别人的话慢慢内化成自己内心的审判标准。
把他人的期待和标准看作是圣旨,犹如在自己头上悬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把自己置于黑暗而危险的境地。
焦虑犹如黑幕一般慢慢笼罩着自身,逃避——动物的趋利避害的本能,造成了——恐慌症。
恐慌症不仅缩小了活动范围,还缩小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当害怕的东西过多,人必然会进入被围困的死循环之中,避无可避。
破局——就是按照害怕程度,一点点脱敏。
不断试探和拓宽自己的界限,挑战自己的极限,换来新的可能性。
就像溺水的人不停挣扎,拼命喘息,最后学会了游泳,方才真正摆脱溺水的困境。
这便是精神疗法的第一步——面对。
只有面对,才能继续往下走。
就像是精神病一样,多么难以启齿的病,这并非是“心灵的感冒”,还有东亚耻感文明之下的他人异样的审视。
面对是走出的第一步,也是社会应该正确面对的精神疾病的第一步。
二、 难以启齿的求助——双相情感障碍 有些人天生就有高自尊,高敏感性,他们趋利避害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躲避,而是以自己默默承受为代价去逃避过高的压力。
他们有超强的忍耐力和能力去做事,对自己也有极高的标准,他们是外人看起来可靠又努力的代表,甚至通常还带有一部分的完美主义。
他们是勇于面对的代表,但是,人并非是一个机器,人生在世,需要支撑,他们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抗下所有。
这就到了第二部,面对不能只是一个人的课业,还有家人、朋友和亲人的支持,精神类疾病之所以会成为肘腋之疾,也是因为它的孤立无援,这是一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产生于个人,也需要社会的结构性支持为其撑起一片天。
破局——寻找支撑,在他人的帮助下,学会自我调节和判断。
给情绪打分,不让自己的情绪过分起伏,让自己一步步找到自己情绪的平衡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填补那一个个人生的破洞,化解情绪黑洞。
三、浑浑噩噩的找寻——边缘性人格障碍如果说有些人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脆弱,那么有些人就无限放大自身的无力感,用各种方式寻找支撑,用一系列疯狂的行为去试探,去寻找大海中可以依附的浮板。
这种令人难以招架的性格使他们走向社会边缘的同时,也会吸引一部分愿意被吸血的人的靠近,形成有害的共生关系。
而这部分愿意被吸血的人实际上内心也非常的脆弱和不自信,之所以愿意帮助是因为自己内心极度匮乏的自信心。
因为极度匮乏所以拼命给予,以显示自己的富足,自我满足。
人犹如海上的孤帆,永远都在找寻灯塔。
有些人找错了,陷入了迷茫,有些人找不到,陷入了慌乱。
破局——正确的认识自身,然后找到目标。
风花说,她想要做一个大人。
那么什么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大人呢?
做事有担当,不患得患失,有强大的自我和精神力。
就像是儿童学步一样,第一步是依赖别人扶,迈出第一步,然后模仿走路,自己去慢慢走,最后脱掉拐杖,成为能自己行走的人。
人从猴子进化而来,就是学会了直立行走,而不只是只在树上晃荡。
四、共生共荣的境界身体上的感冒,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痊愈,那些病毒也并非完全被清除体外了,而是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
体内的抗原能在下次进攻之时良好的抵抗住病毒的攻击,这就是身体上的“痊愈”。
心灵上也是,很多精神类疾病并不是正常人身上就没有,只不过他们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不破坏自己的生活。
因此,心灵的感冒也是如此,面对-支持-控制,才能达到真正的共存。
社会亦如此,人生病了,通过社会支持力量能够再次在病愈之后返回社会,继续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真正的治愈。
心灵上的疾病破坏的不仅是患者自己的社会生活,还有患者家人的社会生活。
因此,病愈的代表就是能重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这才能真正去耻感,从而真正达到共荣共生。
第一集,惊恐障碍。
如果总是逃离,活动范围就会逐渐变得更加狭小,那不安的感觉就会更强烈。
如果一直逃避会导致症状加重恶性循环要有意去尝试会让你感到不安的事情,借此让大脑切实地感受到,你是可以完成这件事的。
如果能完成,就表扬一下自己,也可以用奖励作为激励自己继续的动力第二集:双相情感障碍。
第三集:边缘性人格障碍。
反正大家到头来都会离我而去。
其实你真正想说的是:你是我很重要很珍惜的朋友,就算你对我做了这么过分的事情,我还是希望你能陪在我身边。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们一直都在与害怕被人抛弃的不安作斗争,所以反而会去考验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人。
其实你们只是想让对方说一句:没事 我会陪在你身边的割腕的原因每个人都不同,想要活着的实感, 想要贬低自己,想要别人看见自己。
但是深处的共同点是彻底失去自信,也有人越是自己都站不稳的时候,越是执着于想要帮助别人。
所以没有自信的人容易相互依赖。
昨天看了一集,感觉真的不错,第一集是夏帆,很喜欢的一个女演员。
中村伦也这样憨憨的聪明也不错。
剧中关于恐慌症,预感焦虑症都有具体的演绎,可贵的是,中村伦也在和患者解释中,循循善诱,通俗易懂,让观众也能够学习一把。
(其实和前面心疗内科的程式化治疗有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也从侧面告示,心理原因造成的身心疾病需要一个更自由随意的环境,即使是医院。
)真正的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并且最重要的是告知了观众,如果自己和身边人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去慢慢地化解。
有一个外来词我很喜欢,babystep!
真的很贴切,就像婴儿学步一样,对于心理原因造成的障害,化解需要慢慢地来,不仅仅是慢慢地来,也可能是走两步退回原点,然后走三步又退两步的状态。
虽然让人颓废但是还是有一星半点的希望让人欣喜雀跃。
有一点是挺吓人的,日本是每12个人里有1个人有精神障害的人,美国则是每4个人里就有1个精神障害的人。
日本是患病率低,但是自杀率高(世界第六),美国是患病率高,自杀率低。
所以中村在说到这一事实的时候,问身边的土屋太凤(护士),你觉得是身处在哪个环境里更好呢?
这也值得我们观众去深思。
美国的shrink们会把患者扩散的繁杂思绪逐渐收缩,这样的专业人才,才是现今社会中不可多得的出路。
所以看这部片子给人一种新风拂面的感觉!
第二集里这个双相精神障害,演员虽然不是名演员,但是表演的张力很到位。
就是那么一回事的感觉。
故事开端还是悲伤的原生家庭,拉面店经理(?
)在患病后才被揭开的过往事实,原来他一直是勉强自己来支撑着这个兄妹两个人的家庭(所以还是第一集说的那样,精神坚毅的人反而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躁郁症是一个不算新的名词,不过我实话实说只是看了这集才真正了解。
并且这个大脑里的疾病和糖尿病,心脏病是一样的,需要长期同它共存。
中村在这里说到,“你其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战士(fighter)。
”很恰当很有趣的比喻。
和这些慢性疾病长时间相处的过程中,你必须了解你的敌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会出什么样的招,然后就是你接招拆招的应对。
拉面经理在准备去青森县树海赴死的时候被强制带回了某家医院,后续就是他在这家医院里的种种,他从心里不愿意和这里的人相处,把自己仍然区别出去。
到后面变成入乡随俗。
“习惯了吗?
”这句问的怎么那么像新人刚入职一家公司啊?
哈哈哈,看样子现今社会中只是环境不同,本质说不定都一样。
😄其实日剧里的社会已经很好了,再看看自己身处的这种环境。
真的是🐺窝虎穴一般,如何自救,00后已经给出答案,社会蠢人,就穿的花里胡哨地去上班,不做那个能者,而是做忍者,能够隐身🫥就隐身。
管中层拍脑袋想政策的,如何加钱给哪些一根筋的冲头们。
管你什么编制还是萝卜坑🕳️,衮!
完全没看出来早乙女医生是竹财辉之助。
这造型也太那个了。
肯定不只有这一季的,什么时候会续订呢?
整体平淡得有些无聊了,冲着"火出圈"的对BPD的介绍看的,怎么说呢,还是很意外的,果然亚洲和欧美对于这些疾病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
不过还真的没想到日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这么高,还拍了这么完善的电视剧,可能也是因为是个自杀率很高的国家吧。
第一集看得很压抑,感觉相比于惊恐发作,改为介绍幽闭恐惧症会更好?
演员演技都很在线,尤其是第二集的男演员,把抑郁状态演得入木三分,其实整部剧的科普意义也完全集中在第二集体现,我完全不知道躁狂发作的时候,人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竟然是那个样子,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
大名鼎鼎的第三集,对于BPD这个人格障碍其实说来说去永远都是那些东西,一开始还觉得"就这啊?
",后面看到她男朋友自残的时候才觉得剧情被拔上来了一个高度,虽然最后又回落了就是了。
别的不知道,但这部剧所呈现出来的BPD在某种程度上是以障碍的外在形式为出发点探讨的,也可能是剧集限制只能笼统带过,BPD在爱情这方面是具有毁灭性力量的,剧情中把女主对于医生所表现的示好简化为了BPD的不安全感而实际上所掩盖了BPD在结识初期所能表现出超强的吸引力以及mirroring,对于人际关系的理想化与贬入地狱也都是老生常谈了,被抛弃的惨痛经历也都表现出来了,其实作为科普是完全共用的,但如果是病友想要找共鸣的话,可能就有些困难了,尤其是女主和男朋友的关系处理。
男朋友觉得女朋友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而自残的时候,其实非常能说明BPD在爱情里的模式。
他们总会与相似的或者是npd这样的人纠缠。
但并不是说她的男朋友就是npd,只是BPD很难在正常的情感关系里获得满足,他们必须要寻求激烈的毁灭性的关系才可以,而她的男朋友会看着她变好而自残,那种对他来说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不被需要感和后面医生提到的共依存其实才是对BPD更加深入的探讨,而这些都只是一笔带过了,最后男朋友的问题也没有好好写出来,两个人分道扬镳了。
再就是BPD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云霄飞车般的情绪变化,这也是为什么BPD很容易被误诊成双相,还以为这个剧集设定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没想到也没有,只是单纯地处理成脾气爆(甚至还是被父母影响导致的),我更倾向于还是剧集的限制,毕竟第一集的时候,那个女主角也是很快的就走出了阴影,第二集也是好像很快就皆大欢喜,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有意义的剧却被压缩到这么短的集数和时长,其实这种心理问题甚至演化到疾病的程度,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
哎,不过说到底这也只是个科普剧,能做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好了。
医生也蛮可爱的。
不过我还是很好奇他自己是什么问题。
感觉他不像是有具体的病症,而是拥有一些创伤后的表现,只吃固定的食物,在房间里囤积的东西看起来可能是强迫症。
也不好说,或许是思念亡妻导致的不愿意丢东西吧,也许他也是在建立一个锚点,让自己能够不在生活里失控。
科普剧,一唱一和,“原来是这样啊”的感慨,篇幅有限,总觉得差点什么,不过故事最后也是圆满闭环了。
三集一个共通话题:依靠别人也是一种力量(但相互依赖有时候是医疗禁忌)。
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不知道怎么改变,因此所寻求改变的“方向”变得尤为重要(专业机构里的医生不专业)。
人带给人压力,人给予人调解,这个社会是从哪一步开始掉到的错误中?
当代是一个精神病患熔炉,因此精神科正常化迫切需要,而不是妖魔化和趋利益化。
每家似乎都会出现一个精神病患者,而如何选择面对的最终结果会是越来越多的病患亦或是一同回归日常生活。
“想要活着的实感,想要贬低自己,想要别人看到自己,但是深处的共同点,是彻底失去自信”。
如何重塑自信:学会长大,学会独立自主,学会变得强大,而前提是要提前,祂们的世界更艰难。
希望是希望最终会出现从“这是送你的”到“你能收下它嘛”的转变——一束花与自己的和解和告别。
白开水
好小的一张脸和好大的一张大饼脸
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短了,会有第二部吧?会有吧会有吧😭中村伦也真的很适配,那种温暖可爱的感觉,整个剧科普+剧情也配的非常好。有过经历的都会懂,拥抱内心小孩那里我已经哭得不行了。
在第三集女主失控爆发后,医生的那一句——“那么大家觉得,刚刚她做的好在哪里?”,此时旁人——“她有看着别人眼睛说话”“笑容很甜”“声音响亮很清晰”真的是太治愈太暖心。多少深陷心理问题的人其实缺的就是那点肯定和赞美。
太短了
弱井幸之助在新宿市中心的一条后巷经营一家小型精神病诊所。通过仔细聆听患者的心声、耐心面对患者的症状,弱井医生诊断出其他医生未能识别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希望。
最后一集能够平行父母关系和疑似朋友关系的真的太厉害了太厉害了
一口气看完,一集比一集好。第一集是惊恐,第二集是躁郁,第三集是人格障碍。第三集里风花在模拟练习中还是忍不住向顾客发火,但周围人找到她做的好的地方并夸赞她,真的很感动。世界上一大半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不正常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与喜欢贬低、压榨别人来获取自己的优越感接触以及人群的高密度聚集都可以使每一个正常人在日复一日的忍耐中濒临崩溃
还会有第二季的吧?!
每一集都哭T﹏T作为科普片真的很好,感觉不畏惧真正面对精神疾病很重要
太短了,但是讲得很细,有学到知识,要是可以再拍长点就好了。
三集确实太短太浓缩。
过于平淡了,科普温馨,大家都有病大家都需要帮助
边缘型人格感觉有点像自己耶
难看,一集弃,天天抱着三个巨大面包啃的这个人设让我出戏,各种细节也处处都不自然,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不愧是发达国家啊,精神方面的全套支持也做得太好了。。
4/5 具有温暖底色的精神病科普医疗剧。高压时代下生活的现代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心理方面的疾病,可能只是我们未察觉(严重与否)罢了,患者能遇上这样的医生真是幸事。
知道伦也要拍就很期待了,长相和气质简直和漫画原著里一模一样,简直觉得作者就是看着伦也画的。这个3集的导入里虽然伦也不是那么抢眼的主角,也是稳稳的核心的存在,温柔的声音太适合了。不得不说经历过这些的人看,真的太真实了,甚至都能预测病情发展了。希望还有完整的一季,可以展开弱井医生的故事。PS.想买伦也同款面包领带
3
模式化科目系日剧,比起精神病房黎明要小清新,淡淡的亚撒西,迷你剧的长度不太占时间,倒也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