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女主之一,喜欢。
全程穿着一件普通人穿着都会很土的大衣,却怎么看都很好看,是由于她精神主体性很强。
肯尼迪药企的邀请证明女主的专业非常优秀,事业方面的主体性很强,做事的时候逻辑清晰。
最后放弃药企(资产阶级生活)选择社区医院(无产阶级生活),背后有两个点,一个是由于间接害了黑人女孩,一个是更愿意生活在“真爱”的世界里(电影细节确实也呈现了这一点)。
女主那么聪明,肯定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的虚伪。
全程是讲主体的真正的道德如何唤起其他人的道德。
但又不是絮叨道理,伏笔多,结构紧密。
女主不是道德上的英雄,她看着黑社会也害怕,被打也生气,也拿不动摇的证人没办法,事到最后跟另外一个责任人还要口头上推一下责任。
但她就是要坚持良知,上一秒被威胁得晕头转向,下一秒立马跟上证人的摩托车。
观众跟着这样的心理过程,才会真正认同无产阶级主体的道德。
之所以说是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在于女主行动的起因是同情底层的被杀死的黑人女孩。
在过程中其他无产阶级的艰难同时被暴露,即使艰难,他们也在彷徨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导演很好地呈现了这个艰难和彷徨。
于是影片显得非常真实。
以及还呈现了姐妹情谊,帮黑人女孩是姐妹情谊,女孩的姐姐内化了男权很客体,妹妹流落在外还暗自高兴,但,她给了姐姐一个拥抱
非法移民过来的非裔女孩莫名死去,詹妮医生感觉因自己没及时开门而使女孩没能避免死亡而感到内疚,于是自己多方调查女孩死因……中间还夹杂一个小插曲,在诊所的实习生朱利安忍受不了詹妮医生的严厉箴规而决定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詹妮到乡下找到朱利安,他才道出实情,——从小受父亲毒打,病人小孩的痉挛抽搐与詹妮的严厉批评使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他自己的小时经历和他父亲……还好,最终朱利安回心转意重回学校……詹妮出于内心道德谴责,到处调查死去女孩的身份与死因,也因此惹怒了某些人,招致恐吓、威胁……最后,影片来了个败笔的结局:患者小孩布莱恩的父亲因内心道德谴责而向詹妮道出女孩死因,——因他见女孩是个妓女,和她商议交易,起初交易达成,但随后他又提出更多条件,女孩遂拒绝接受而逃跑,不慎跌落桥下……
2016年戛纳电影节,达内兄弟再次毫无悬念的进入主竞赛单元,带来了他们的第九部长片《无名女孩》。
然而,自从影片首映开始,关于它的恶评便开始此起彼伏地出现,不少人更是大跌眼镜,认为这部作品是达内兄弟二十年来最差的一部作品。
随后,他们似乎也是在众多恶评之前有所顾忌,将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的113分钟版本重新删剪至106分钟。
事实上,《无名女孩》不仅打破了多年以来的片长纪录,再次陷入“100分钟怪圈”(上一次还是2008年的《罗尔娜的沉默》),并且还首次打乱了达内兄弟原子时钟般精准、每三年一部作品的创作节奏,所以也有不少人猜测,急功近利或许就是他们本次失利的最重要原因。
抛开这些无由的猜测,先来看看影片本身:一天晚上,医生杰妮已经下班,诊所大门也已经关闭,不料一名黑人女孩按响了门铃。
杰妮没有开门,导致女孩在不远的河边因失血过多身亡。
她满怀愧疚,想通过行医时发现的各种线索找到女孩的真名,却屡屡遭受挫折。
更吊诡的是,人们与无名女孩被害案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提供信息,甚至以暴力胁迫,要求杰妮停止私家调查。
本质上来说,《无名女孩》就是一连串暴力的因果链。
从推搡杰妮的小男孩布莱恩,到无意识状态下嫖妓的兰姆伯特,几乎每一个涉事者都在以不同方式向外施加着暴力。
但另一方面,每一个宣泄暴力的人又承受着病痛,这就使得暴力和病痛成为了孪生兄弟。
而看似完全背反的二者之间的唯一关联,就是惊人的谎言。
医生杰妮就像一枚嵌入暴力和病痛之间的小楔子,先是成为了病痛的治疗者,后来又无意之间在寻找女孩姓名的过程中做了暴力的承受者和谎言的揭露者,一手造就了医生与病人、医生与施暴者之间显性的不解、矛盾和疏离。
故事就是在接踵而至的暴力之中不断推进。
除了这条明线之外,达内兄弟也在整部电影当中布满了暗线。
譬如,影片里出镜率最高的无疑是女主角杰妮,而除了杰妮之外,各种电子设备的“戏份”甚至超越了其他任何配角。
尽管在之前执导的影片当中,达内兄弟也会选用一些物品(如《罗塞塔》中的靴子)作为贯穿全局的元素加以运用,但这部影片里的电子设备似乎和达内兄弟之前指导的电影中的任何物品都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杰妮和手机几乎是形影不离,联系病人、联系社保、联系医生,甚至是用秒表功能计时……只要她一出现,手机必然也会跟着出现,几乎成了她与其他人相互连接的唯一方式和工作生活的必需品;类似地,对讲机和监视器也充当着这样的角色,甚至成为了整个事件中的关键节点。
不过,我们又能明显地看出,以电子设备进行交流是如此间接,如此充满拒斥和疏离的意味,以至于与它们的出现与“治疗”这个必须依靠当面交流才能进行的行动和必须靠望闻问切才得以存在的“医生”这个职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全片就是从近距离的问与答开始的)。
不难看出,手机几乎成了距离与交流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象征,而距离和交流也正是故事的核心命题。
通过明暗两条线索,性别间的对垒、国籍间的隔阂、代际间的冲突,甚至血缘中的摩擦,全部迅速有效地铺陈开来,“无名女孩”四个字本身的意义逐渐也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诠释。
《无名女孩》最受诟病的无疑是它的剧作。
平庸、无亮点、白开水、没有共鸣、廉颇老矣……几乎全世界评论人都给出了这样的判决。
然而《无名女孩》真的平庸吗?
“达内时刻”真的不见了吗?
其实不然。
“达内时刻”始终没有缺席,甚至与十几年前《罗塞塔》中的瓦斯自杀如出一辙——布莱恩的父亲文森特走进卫生间,解下那条象征着欲望封印的皮带,一心想要上吊自杀,却没想到水管因承受不住他的“生命之重”而瞬间崩裂,又或者是冥冥中有一股力量让他必须活下来,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
与之类似,片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改变着故事的走向,每一个难以言说的动作背后,都隐藏着更为巨大的荒谬和痛苦。
如此看来,达内兄弟对命运的嘲讽仍然尖利,他们的道德焦虑依旧深重,制造冲突的水平也不逊于从影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那么,“平庸”之论从何而来?
到底是什么让人们的观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正地说,这样的感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从达内兄弟创作的特点而言,他们的剧本虽然精致,但从不过于依靠台词,角色的行动一直以来都是判断“达内式故事”走向的关键。
《无名女孩》更是如此,它确实有些隐晦——甚至比之前的作品更加隐晦了,太多的情感隐藏在病痛之中,没有像前作一样得到宣泄,太多的曲折隐藏在角色的每一个微妙的动作之中,只能靠更加笃定的凝视和浸入才能捕捉,这对观众的确是个巨大的考验。
反面来看,只有观看者的“无动于衷”才能证明,片中的那些谎言不仅骗过了杰妮,更将观众引入对真相完全无知的境地之中。
惟其如此,才更加接近“真实”。
而纵观达内兄弟的创作生涯,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不甘于再作双金棕榈俱乐部中的“普通”成员了。
从《两天一夜》开始,达内兄弟的主角们就开始由道德抉择的施动者变成了受动方,也因此,他们所关注的不再是某一个人的抉择,而是每一个人的抉择所造成的集体影响。
丰富的角色互动让达内兄弟的作品片前所未有地充满流动感和某种民主性,道德抉择所能造成的后果则比以往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这让人想起《两天一夜》结尾的那场投票。
现在看来,这样的设置似乎还可以带上另一层意味:也许,投票选举这一行为正昭示着创作者内心的煎熬和矛盾,象征着旧的创作方法与全新戏剧构作的博弈?
不过,到《无名女孩》为止,这种踌躇和犹豫可以说已经消失不见了。
达内兄弟似乎明确了新的方向,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叫停“利他”与“利己”的厮杀,但又不让它们握手言和,而是将单一的道德抉择转变为复调式道德抉择,让抉择变成一种传染病,蔓延到每个人的身上;他们所展现的,也将不再是一个人的生存境况,而是将作品投放到更大的视野之中,以此来展现整个社会的风貌。
房车车主对土地的非法占有,文森特一家刚刚脱离酒精的控制有落入过失伤人的深渊,深受童年阴影困扰的实习医生,还有连自己妹妹都不敢认领的无名女孩的姐姐……破裂的阶层和个人被重新拼贴在一起,缝制出一幅令人心碎的小国全景。
这样的构思固然野心极大,风险也不小。
毕竟,每个人物的创作空间都因为平均用力而缩小,电影本身也容易因这样的理念而显得缺乏重心。
但无论如何,达内兄弟的电影绝不会因此而失去戏剧性和道德冲突:因为真正的冲突将永远在埋藏在人心之中,等待着那些同样焦虑的人们将它挖掘出来。
一部叙述的电影,不炫技,不夸张,用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打动人,用人性讲好故事。
一位非洲女孩(prostitute)一天晚上在岸边意外死亡,死之前敲过女主Davin医生诊所的门,但是女主没有开门,Bryan(女主的病人)的爸爸是女孩的客人,当天晚上和女孩发生过争执,看到女孩在岸边倒下,理所当然的以为她只是晕倒了,没有上前去查看。
两人都因间接害死了那个女孩而感到内疚,于是女主开始寻找女孩的身份,见一个人就给对方看女孩的照片,期间遭到过拒绝、呵斥,甚至不小心接触到毒贩而遭到恐吓。
Bryan爸爸在影片最后才和女主坦白,并在女主的劝说下自首,他之前的出现都是和他儿子有关,因为女主知道他儿子在女孩死前看到过她,他在帮他儿子向女主澄清,我完全没有想到原来是他自己和女孩有关。
他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对女主说“如果你当时开门了就不会发生现在的情况了”,他在推卸责任,但我看到的是他的内疚和恐惧,他需要将这些情感转移,来让自己好受一些。
影片结尾,女主的诊所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无名女孩的姐姐,她来感谢女主拿着照片找到电话超市,触动了她的良心,她决定来认领妹妹的尸体,她之前不吱声是因为她害怕她的男人和她嫉妒她妹妹因为她的男人看上了她妹妹。
女主拥抱了她之后,接待她的下一位病人,缓缓走进诊室,影片结束。
屏幕上播放着演职人员的名单,背景声是车水马龙,大概寓意着生活还在继续,只是呈现在荧幕上的这个故事暂告一个段落。
这部影片很好的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体现在情节和人物反应的真实性,女主没有不切实际的辞掉所有的工作专心致志破案,她生活的重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多了一件寻找那个非洲女孩身份的事情,对她来说可能是一种自己给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高于生活,体现在巧合性和结局的相对圆满性,与女孩相关的人物竟然就是女主病人的爸爸,并且最后他去自首了,也找到了女孩的身份和家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我是女主,我会内疚,但未必会像女主一样去找女孩的身份并帮她买墓地,并且人物关系应该不会那么巧合。
情节跌宕起伏、视觉酷炫震撼的片子在看电影的当下会特别享受,但也许看完便结束了,但是像这样平淡如水的电影,后劲很足。
《无名女孩》是一部干脆利落的电影,摄影机紧紧跟随阿黛拉·哈内尔所扮演的诊所医生Jenny而行动。
某个夜晚,Jenny诊所的门铃被人按响。
实习生朱丽安想去开门,Jenny教育他:“我们已经下班一个小时了。
”朱丽安坚持:“万一是急诊呢?
”Jenny反驳:“如果是急诊,门铃就会响两次。
”门铃并没有响第二声,仿佛是在宣告Jenny的胜利,朱丽安愤怒的离开诊所。
第二天,Jenny被警察告知,河边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孩的尸体,正是昨晚按响她门铃的人。
Jenny的生活因为这一事件发生巨大的改变。
改变的原因,并非来自外界,而是一种自我的道德评判。
虽然警察、她熟悉的病人或者同行的前辈,都告诉她并不是她的错,毕竟她不是真正的行凶者,但Jenny依然无法逃脱自己内心的审判。
她放弃了原本已经确定的升职机会,决定留守在这个偏僻的高速公路边的小诊所里继续服务社区的居民。
甚至,她将家也搬到了诊所,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病人的任何一次求助。
同时,她将无名女孩的照片存在手机里,见到有可能的机会就会询问对方是否认识这个女孩。
她希望弄清楚女孩的身份,她为女孩买了一块墓地,等待女孩的家人前来认领。
在寻找无名女孩身份的过程中,Jenny不仅维持着诊所日常的接诊,还主动去接触社区内形形色色的人物。
无论是日常的病人还是因为案件而出现的陌生人,他们仿佛是一个个横切面,组成了达内兄弟试图呈现的当代法国社会现实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
这些人物大多生活并不富裕,有因为害怕被查护照,在烧伤后也不敢去医院的外籍黑工;有因为患有糖尿病,行动不便而无法自己去社保局处理煤气缴费的独居老人;有因为Jenny拒绝配合开虚假的病假单而愤怒地砸东西的年轻人……Jenny无私地帮助那些需要照顾的病痛中的人们,默默承受那些充满敌意的攻击者。
也许是为了赎罪,也许她本就如此。
摄影机的移动冷静而客观,但在这种平静之下,我们却总能感受到一些不经意间的温情在陌生人之间流动。
达内兄弟成功捕捉到了这种不经意,人与人之间,摒除利益关系后,原始而单纯的善意。
Jenny的奔走有了结果,无名女孩得到了正名。
Jenny和“凶手”(并非蓄意谋杀)在诊所的那场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凶手”因为害怕,而不敢去警局坦白,他大声叫嚷:“我为什么要毁掉自己的生活!
”Jenny冷静地劝说:“可是那个女孩希望我们这么做。
”“凶手”大声反驳:“她不在乎!
她已经死了!
”“如果她死了,就不会还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无论社会、规则、法律是怎样的约束,最终,我们都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那个私密而沉重的道德法官。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像Jenny那样去面对。
片尾,Jenny在知道无名女孩真实身份后,没有感伤,没有悲愤,也没有赎罪后的狂欢和如释重负。
她只是默默地走向下一位在候诊室等待的老人,搀扶着她慢慢下楼,走向诊室。
黑场。
影片结束。
生活还要继续,也许Jenny可以不再梦到那个无名女孩了。
讲述了一个辛苦的医生,因为和实习生赌气,在内心背负了一个女孩的生命。
讲述了几个与女孩有关的人各自都有的内心中的罪恶。
这些罪恶也都有值得信服的原因。
凑到一起便酿成了悲剧。
故事整体都很冷静,写实的风格,几乎没有戏剧化的复杂反转,没有编剧和观众的游戏,可能这些事在现实生活中就会这样发生,我们可能因为父亲的阴影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可能因为偶然害怕心虚没有叫救护车,我们可能因为男朋友的淫威出卖妹妹,我们也可能因为意外错过救助一个女孩而后悔莫及.......影片的叙事节奏十分冷静,节奏感不强,不愧是纪录片出身的达内兄弟完成的作品。
但全片没什么亮点,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情节或者设置,这样的作品已经有好多了,虽然这部电影完成度也很高,但却没有给人打高分的冲动。
剧本的展开和进展还是挺好的,以一个基层女医生的愧疚感为出发点,结合她周围社区的视野描绘,牵出非裔移民的现状。
但是结尾的两段太过突兀,缺乏足够的人物动机铺垫,一点没有达内兄弟以往的精雕细琢和静水深流。
阿黛尔·哈内尔 Adele Haenel仍旧保持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度,完成度也不错,作为医生对其专业方面的塑形比较认可。
一天夜晚,诊所已经关门,突然有人按响门铃。
实习生朱利安(杰瑞米·雷尼耶饰)要去开门,却被年轻的女医生珍妮(阿黛尔·哈内尔饰)制止。
朱利安赌气离开。
珍妮则在第二天早上得知,河边发现一具无名女孩(奥利维尔饰)尸体,正是她在死前按响了诊所的门铃求救,却无人回应。
珍妮陷于内疚无法自拔。
为了寻找女孩的真实身份,她放弃了肯尼迪中心为她提供的职位,接管了老医生的小诊所,并拿着无名女孩的照片开始了寻找。
她去了所有可能与这个非法移民的黑人女孩有关的地方,四处询问她的名字。
人们纷纷否认自己和这桩死亡有关,然而在珍妮反复不断的坚持追问下,人们各自暗藏的心事逐渐泄露出来
1,医师珍妮在一家小诊所工作到晚上,因为赶着回家所以故意疏漏了一次敲门,第二天得知敲门的女生死于非命,从而开启了自己的调查。
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平淡的节奏下,却一直暗流涌动。
2,与其说珍妮是圣母心,其实她可能更是源于自己的负罪感。
医生往往拼尽全力救活一个千疮百孔之人尚且不易,一个个年轻活泼的生命就因为自己的一次小任性而轻易的与这个世界告别,这对年轻医生珍妮的心带来的震撼和内疚是无比强烈的。
所以她放弃了医院的办公室宁愿又回到薪资较低的诊所,作为一种赎罪。
3,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而展开的姓名调查,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这种执念甚至伤害了她自以为美好与正义的初衷。
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感与道德感,真正的为了他人(死者),而哪些是为了自己补偿自我道德感的缺失,这好像是一个模糊地带,但其实个人觉得很好判断。
看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了,当她执着于死者名字的时候,对于死者有什么帮助吗,显然并没有。
尤其是当她在外寻找网吧的时候,一个需要急诊的病人都被她推脱,这时候她的心中只有死人的姓名,而忽略了活人的性命,或者说,这时候她为的是自己的心,也就是为的是自己。
4,而围绕珍妮的所有人好像都是如此。
他们有自己的软弱,也有自己的自私。
这种软弱和自私的外在表现就是谎言和冷漠。
每个人都说根本不认识死者,但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联系。
这种道德困境逼着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当大家都对着照片摇头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掉进了深坑。
所以黑社会小哥来砸车,中学生每次心里有事就胃疼,老爷爷心脏病差点过去,最后死者姐姐也来挂号了。
5,这种软弱自私的内在表现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珍妮的秘密是一次好为人师的小任性,而其他的有非法占地的,有做非法生意的,有间接致人死亡的,有为了争夺男人的,有为了掩护好基友的。。。
不一而足。
这些秘密在影片中平静的流淌出来,是如此的自然。
6,结局大概是人类还是有希望的,每个人都从这件事得到了反思与自我改变。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意外事件过后珍妮每次出诊都不会拒绝别人,她收了两次饼干,一次咖啡,更不用说每次都会去开诊所的门,最后也终于知道了死者的名字而得到解脱,而间接肇事人在良心的谴责下也做了自杀的表演后投案自首,最后一幕死者姐姐的快速样本也坦率的承认,妹妹消失了,我居然还很开心。
每个人都在反思自己,并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导演大概最后还是给大家留了很多希望的。
7,人人为自己,就是为他人。
因为珍妮多管闲事私家侦探式的搅局,导致本来稀里糊涂的一桩无头案竟然有了眉目,虽然很大程度上珍妮是为了自己才对此事执着,但正是由于这份执着导致人们纷至沓来的忏悔和最后女孩真实姓名的揭露。
如果死去的女孩在天有灵,大概也可以安息了。
或者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如珍妮所想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正义和道德,客观上来看,无意中促进的是整个社会的正义和道德感。
8,唯一的一个幽默是中文字幕带来的,在肇事者面对珍妮忏悔的时候,字幕说“她不动唤了”,这河北方言出现的猝不及防,马上脑补到其实不动唤之前,死者应该还是“咕蛹”了一下吧。
另外一个脑补是,黑社会砸车警告离去之前,其实完全可以说一句“你的饼干还在车顶上”。
这个达内兄弟,真的是没有一点幽默感啊。
达内兄弟的作品在这之前一直都是只听说过,却是一部都没有看过。
看完之后,到是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个小事。
我和爸爸妈妈走在河边,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口蛇皮袋子,隐约可见血迹,袋子表面如同臭肉来蝇般的吸引了很多苍蝇。
“那里面会不会是一个死人阿?
要不要报警。
”我妈随口问道。
只见老爸脸色瞬间有了变化,“少管闲事,到时候一身麻烦。
”对话有些遗忘了,但是当时老爸的脸色却是记得的,像极了影片中被女主挨个盘问的那些人。
回到影片,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由一个妓女的死所牵扯出的周围人的罪与恶,导演将镜头对准医生珍妮,并对小镇的底层人物进行了一个群像式的白描,微微晃动的手持摄影和近景取景,以及导演对于分镜头的厌恶,这样的拍摄手法让观众有了一种置身其中的观感体验,仿佛是观众自己跟随着珍妮见证了一切。
单视角所营造出来的悬念也是其他的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但若是说珍妮出于内心的愧疚在工作之余对病人挨个询问尚可理解的话,那么最后导演将事情的真想披露出来,且让那些与女孩的死有直接关联或者间接关联的人物,挨个来女主家中认罪的做法,确实让人有些感觉有些多余。
影片从医生珍妮的视角带出了很多其他的角色,在被珍妮拿着手机询问的时候,他们都众口一词的回答不知道,他们之中或许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直接关系,有的与女孩的死有着间接关系,亦或毫无关系,但他们出于道德焦虑和或有也无的负罪而做出的回复,却如同那灰暗的天空一般,让人压抑。
因为心脏病倍感折磨的坐在病床上的父亲,善心的告知珍妮事情的真想,挺直了腰杆的儿子却在旁回之以拳脚;寻思之人不得好死,开不开门隐喻欧洲移民问题。
影片的道德深度和象征讽刺意味十分锋利,但是结尾的处理和主角询问的理由和方式若是换一个,会更好。
三星半。可能是对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有特别的偏好,因此感觉还蛮好看的,只可惜和达内兄弟之前的《两天一夜》、《罗塞塔》等旧作比起来,这部电影缺少一定的力度,把女主角塑造得道德感过强,反而有点影响观影,但反过来想,要是没有那么强的道德感,这故事也进行不下去了。最后那个拥抱挺感人的。
大失水准
最平庸的一部达内,剧作存在问题,人物的动机不够充分,为了道德而道德的圣母人格,情节太松弛张力不够
看的时候不断想到《龙文身的女孩》里这段话 “刑警也许是世上最孤独的行业。被害人的朋友会难过、绝望,但迟早——几星期或几个月过后——会回到原来的生活。最亲近的家人花的时间会长一点,但大多数人多少都能从悲伤与绝望中复原。可是未破的凶杀案却会不断折磨人,到最后只剩一个人夜以继日地想着受害者:那就是负责调查的警员。” 此处可将刑警替换为医生。人的第一次死亡是肉身 第二次是不再被人记得
有了名字这个客死异乡的无名女孩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所有人都破碎不堪。。。
「20200125」懸而不疑。達內兄弟的攝影機是會思考的鏡頭。那些表情、小動作、病痛和秘密。醫生的困境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偶然事故,實習生朱爾一開始就被當頭棒喝。每個搖頭的人或多或少和無名女孩有些相交。最後的釋然是導演們對人性的肯定。螢幕上,社區醫生阿黛爾的日常讓人著迷,因為那種實打實的意義感,沒完沒了的電話和奔走丟在解決問題。功在導演對真實生活的捕捉。還有移民問題。對底層的凝視本身就是一種賦權。
#达内兄弟#的一贯风格,依旧以社会平凡人物入手,手持摄像机拍摄,毫无配乐可言,但远不及#单车少年#,主角圣女光环与众人的道德审判,真是让观者汗颜。
警察說不要因為女孩的事情干擾線人其實已經擺明了女孩的無足輕重,不需要後面通過姐姐陳述真實的姓名(真名已經不重要了)。結尾兩場坦白的戲莊嚴到就像是對神職人員的告解和懺悔,但醫生宗教般強烈的道德意識動機卻令人生疑,因為事情的起因原本就是因為她的不作為,這樣不過更顯示出她的偽善而已
#FIFF06#是一贯的达内兄弟,不用丰富炫技的镜头,不用华丽悠扬的配乐,却始终以人物为最中心,用强有力的情节串起整个故事。正是这种看似不经意却又触及了一切的笔墨让整个故事变得充满了底蕴:经历各种谎言与威胁、仅凭自己的执念拼命寻找真相的女孩并不是什么万能的“圣母”,在得知真相后依然要镇定自若地处理下一位病人,就像她所在的这片土地,看似向世界发散橄榄枝,却最终依然囿于自我,甚至不愿意开个门。
太白开水了。。。。
搞个悬念还牵扯到非法移民了。发动机噪音仍在,但已不再刺耳,弱化了的矛盾感,达内也变得柔和了。
勉强及格。达内兄弟标配:纪录感、快舔到人的近景、底层民众以及道德自赎。这个故事要正着说,就是女医生寻找遇害无名黑女孩身份的过程,是疗救自己和别人的心病,而且确实治好了。但反着说呢,就是女主在威胁和排斥中不停追问所有人简直是圣母神经病症状,全片最弱是女主,那种面瘫表演加重了精神病感
呆哈演的很好,她太适合达内的道德标准了哈哈哈,正直勇敢
全片无配乐,如同纪录片的社会良心故事,很达内,但真得太平庸了,连前作《两天一夜》都不如。难民问题,每个人的困境和难处,生活于何处都不易
事逼女孩
人物動機上欠缺了足夠的邏輯與推力
集合了好多达内的男演员,孩子的父亲到了中年还是憋屈罪犯,结尾更有新一辈轮回,而欧洲却是老了。开不开门的移民问题(看看比利时国家队的有色球员)手机只是时代的记号更是种焦虑代表,寻名的道德泛滥确实有距离感和作者范,容易被理解为傻和闲,现代人的心病和秘密同样需要医生诊治。法盟戛纳展映。
喜欢看女医生在社区里穿行出诊的片段,镜头里总有一种很善良温柔又充满力量的感觉
被派往人间的天使
虽然重新剪过,仍然回天乏术。其实本来在三四星之间犹豫,坦白的那场戏一完,立即两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