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
La Ciénaga,湿乐园(港),魔沼(台),The Swamp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主演:梅赛黛斯·莫朗,格拉谢拉·博尔赫斯,马丁·艾德赫米安,蕾奥诺拉·巴尔卡斯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法国,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01
简介:每年二月份,阿根廷西北部就会开始下起热带雨林特有的倾盆大雨,雨水把广阔的森林变成了一片人畜都无法通过的沼泽湿地,炙热的太阳晒在沼泽上,热气与雾气让这儿一片死寂。五十岁老妇人梅恰,就住在这片沼泽地的边缘,她与她的表妹塔丽在这儿经营着一座农场,她们各有四个小孩,各有一个老公,两个家庭在沼泽边挣扎着生存,但是这一年夏天..详细 >
【6】也许更适合在忧郁的亚热带观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味,落叶漂浮在肮脏的泳池里,汗渍混合着其他体液缓缓滴落。众人酝酿着几寸心事,天空酝酿着一场暴雨。
1.马特尔没有给予影片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结束,她置摄影机于一旁仅作“记录”,客观描摹了阿根廷西北部几个中产阶级家庭数日里发生的事情。不必言明的人物关系及塑造,毫无意义的片段式故事反显琐碎繁复的生活本相。2.环境音带动情绪与人物状态(同一空间内)的微细流变。3.恰比生活是泳池——沉闷只是陈腐的脏乱,闪现的灵动圣女便是划开平静的那阵涟漪。所有人都妄想把握神迹,但既定的人生走向又岂是藤蔓固定这般轻巧如意。玻利维亚太遥远,圣女又无处可寻,我们都是濒死之牛,深困泥沼力竭而终(看不见的狗&孩童攀梯摔落同该喻)。4.非洲老鼠轶闻;“受伤”意象耐人寻味;种族与阶级指涉&隐晦的乱伦情欲。(9.0/10)
酒鬼父母,印第安女仆,电视里“圣女”,院子里乌龟,故事里“非洲鼠”,深陷沼泽的牛,舞场打斗,计划中玻利维亚行,果然乱糟糟的沼泽,切题。
尽力呼吸,在灯下,在床沿,在泳池边,在小花园。我们周末的大计划是一起开车去玻利维亚,没什么可担心的,让死亡更近一点。
闷闷之夏,四下嘈嘈,恹恹树梢,雨云訇訇,黏腻酒杯,残汁滟滟,红酒泠泠,冰块琮琮,手中摇动,丁丁冬冬,铁椅拖地,刺刺拉拉,舍间声响,密不透风,嗜睡家族,昏昏沌沌,生命虱子,密密麻麻,床上男女,丫丫叉叉,泥沙俱下,淅淅沥沥,生活死水,慢慢腐坏,化为沼泽,缓缓沉沦,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对柏林系电影一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似乎在某些地方有触动,想要去搜寻却又一无所获;几个物件应该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巾 泳池 大鼠狗…但是我不明白#大光明 阿根廷电影展
Vero是还没有被阉割掉“男性气质”的野丫头,Luchi是还没有被阉割掉“女性气质”的小男孩。性别、宗教、种族、阶级是囚禁着所有其他人的四堵墙。所有人都叫Vero闭嘴、到泳池边去乘凉,但并不是真的跳下去。最后Luchi死了,Vero拉着椅子,像她妈妈和姐姐那样,到泳池边乘凉。
看似凌乱,其实编织得很细密。例如非洲老鼠的故事,那口牙齿,男孩的换牙,咆哮的狗,电视新闻中的高塔,男孩的坠亡。一个事件细细密密地铺垫了无数,但却努力让事件看起来像是生活流中的偶然。弱点是缺少透气通透处,不太好看,但却有意思。有评论说是契诃夫戏剧的阿根廷版。
4.5,“沼泽”对马特尔随后一系列影片的影像特征做出了自觉的注解:流动的水体转变为固态的粘液材质,将人物滞留其中,处于一种无ZF状态之中,电视中天主教神迹以及影片结尾随着灾难事件突然转变的风格构成了一种反讽的神学,是对于作为“见证”的视觉的不信任,特别是数字影像带来的“纪实”质感,另一方面,影像通过光的过度或不足持续散发能量强度,视觉指向了对视觉的超克,仿佛回到了历史先锋主义电影以及在马特尔之后被小门多萨通过加强的听觉所表现的内容,甚至是当代日本电影之于庶民剧的破坏:在此之中无事发生并不等同于日常、而是以视觉(甚至是听觉,但听觉却因为散点,幽灵性天生具有优势从而可以过量)作为质料捕捉其感官之外的存在,对于《沼泽》是作为gringo初入南美所感受到的热病与幽灵,在地观众则可能看到更多。
第一次看电影有这种感觉:既有舞台剧特点,又有文学性。很微妙的家庭关系,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就如此微妙
最小的儿子备受远离沼泽的父亲疼爱,但最终还是命丧,为什么?因为年久,失修。这个国家服从于欲望,佣人走了,冰箱来了,冰一直有,酒一直有。对比潮热的阿飞正传,不仅呼吸到湿,还感觉到浑身皆湿,喜欢这部电影,编剧很绵密,但因为刻意没有使用悬念,观影中间有点难坚持,需要保持着到底在讲啥才能看到最后。
一个又丧又颓又悸动的夏天,从开片一头被困在沼泽里僵死的牛开始,马特尔就在运用各种符号隐喻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同一屋檐下的两家子,一家就像另一家未来的预演。不同年龄段的家人,都以一种无聊、无力的状态横七扭八,幼年的要么多了颗牙,要么少了只眼,青年兄妹彼此陷入动物似的暧昧,中年父母渗入皮肤的疲惫,染发剂也遮盖不了一屋子的颓,永远没人接的电话,等不来的梅赛德斯。血成为勾连三代人的纽带,血即生命,每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流着血,那是止不住的生命在流逝。族裔矛盾的部分,又好像与《罗马》的隔空互文,反过来还是揭示彼时阿根廷中产生活泡沫的虚假性,这里有个好地方,好似有一个泳池阳光派对,但没有阳光,泳池也很脏。
实在是太没有剧情感了……
人物与叙事看似稀疏平常,其潮湿闷热的环境,却令影片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粘稠。
雨季弥漫的乱伦气息,冷漠的婚姻关系,都让人窒息
夏天的蝉鸣狗叫,不管不顾将椅子往后扯出地面的呲啦声,猎枪在山间发出刺耳鸣叫,吵闹着挤在一起的孩子,目所及处排列组合般的肚腩和大片裸露的带着毛发的黏腻肌肤,汗渍、血污和泥土附着其上,给我们带来一种“脏”的焦虑。对印第安人的刻板印象是对白人怠惰、不洁的第二阐释和讽刺。对焦于人们交往时无可奈何的微妙处境。夫妻间千疮百孔的关系,姐妹间若有似无的妒忌,兄妹间秘而不宣的暧昧都存在着暗流涌动的危险。一种对于深陷泥沼的日子的无限延续,雨是不会停的,圣女出现的地方什么也没有。对于生活碎片闪回般的拼接,连贯而不联结,揭示了彼时垂死的阿根廷中产阶级用躁郁和麻痹对待已无力回天的境况。
弱化剧情,模糊人物,多线视角构建的并非是清晰明了的家庭结构,而是一种身处泥沼、盲目烦躁的气氛,这一氛围冲破屏幕,直达观影者的内心。在繁杂细碎的生活细节之中,具体的事件从未出场,但由其多个人物叠加重合的气氛莫名的达到了最高点,抛弃具体文本与主线人物的做法,反倒是令这份感触更加深刻。不管是沼泽中的牛,还是人物身上的伤,都在指向他们的这种生活环境,最后的梯子跌伤,求神无望,又点名的当下处境的无可打破,而这一大的整体氛围,又隐喻了群体的当下与宗教种族的问题。
一种登革热般的阵痛,伴随着麻醉剂的作用不停的在潜意识中踱步蔓延;沼泽地如同鬣狗塞满腐肉的利齿,只需被咬上一口,伤口便再难愈合;猎枪的黑色应该是在橡木桶里浸润了千年才得以形成,就算把这片热带雨林所有的果实都击落在地,枪声也无法唤醒午后的昏睡;周遭的一切都刻进你的左眼,你只得埋头吞下这被胡椒麻痹的鲇鱼,一个猛子扎进满是淤泥的泳池
零分!垃圾中的战斗机!
看似生活流,实则精心安排。从一地鸡毛中听见楼上传来的音乐声,是杂乱生活中的眼前一亮。喜欢声音质感 #阿根廷电影周-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