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冷门佳片''去看的,评论有说前期节奏慢,我倒觉得还好,可能被文艺片刺激多了。
前半段是真的讨厌鲍勃,爱女爱爱到失去理智,随随便便打人看的简直💩毁了里克的一生。
当里克和妈妈在楼梯上推搡的时候,我一直在祈祷妈妈千万不要死,结果不是摔死,而是被杀死了。
鲍勃家二姐也死了。
唉,真的挺悲伤。
不过最后意料之中,女主被鲍勃救了,那一刻觉得鲍勃可能真的是个很爱自己女儿的傻老头子吧。
女主最后在教堂里的那一幕挺有趣的。
总之,是一部绝望中暗透着希望的片子。
说不清讲了什么大道理,说不清是好是坏,但至少还是值得看一看。
昨天看了英国电影《broken》。
中译名为《拼贴幸福》。
不能不说这个译名构思奇巧,更贴近原著者的真实意图,并以极委婉的方式表达了“破碎”的意喻。
通常人们不愿意看到纯粹的悲剧,总希望从生存中寻找精华因素——所谓“幸福”。
《拼贴幸福》表现一个11岁少女眼里的世界。
英国女孩斯昆特与父兄住在一个普通的街区,她家的邻居之一里克是个极内向害羞的年青人,有点自闭,有交流障碍(这很容易理解,极柔弱的缺乏自卫能力的人要在这个险恶的世界生存下去,,也只有靠自闭才能自保)。
就是这个与世无争的小伙子,某天早上正在自家车库门口洗自家的车,突然被一个邻居袭击,随后,被打得满脸是血的里克又被警察给带走了。
袭击里克的邻居是鲍勃,鲍勃的妻子几年前死了,他与三个女儿一起生活。
某天早上他在厕所里发现一只避孕套,就认定是二女儿跟人发生了关系,脾气暴燥的鲍勃根本不听女儿的分辩,威逼之下,二女儿胡乱指认了透过窗户恰好看到的里克。
鲍勃将自己导演的闹剧轻描淡写地称为“一个玩笑”。
说这话的时候他数纸似地一片一片往嘴里塞火腿。
他吃火腿的样子让我想起《美国x档案》里那个新纳粹党员大胖子吃糖果的样子,那种糖果别人都是一颗一颗地吃,他是拿起装糖果的罐子往嘴里倒。
细节很能反映人的个性。
好的影片一定注意细节,经得起反复地看。
里克的遭遇让人嗟叹,他让我想到《红楼梦》里的冯渊。
冯渊不幸遭逢了冤家——或者是香菱或者是薜蟠又或者二者皆是,冯渊因与薜蟠争夺香菱被薜蟠的小厮群殴致死。
而里克,这场飞来横祸催毁了他本来就很脆弱的神经,不说是逢了冤家也难解释,不是冤家不聚头。
鲍勃一家明显是讨债鬼。
我家附近的一个街区有一片简易房,其中一家简易房住户是整个街区的麻烦。
这家的男主人进过监狱,他家的男孩品行很差,攻击性强,对人怀有莫名的恶意。
我儿子小时候去那边踢足球,那个男孩把他故意地拉倒。
他也无缘无故地骂过我。
他家养了一条狗,总是冲着过往行人狂吠不已。
上梁不正下梁歪。
问题家庭出产问题青少年,鲍勃的女儿们也象她们的父亲一样暴力,这家的女儿大的滥交,小的在校园称霸,欺负同学。
与她们同校的斯昆特也未能幸免。
不过最后救了斯昆特一命的倒恰是鲍勃,而让她陷入险境的却是善良脆弱的里克。
这个结局让这部电影脱了一般的巢窠,人往往就是这样,遭遇了连串的不幸,最后却不知道该去恨谁。
有人发议论说看英国电影憋闷,因为好人坏人正邪不分明,善不能扬恶不被惩。
其实想看快意恩仇的电影有的是,大部分复仇电影不都是那个套套。
只是,只想快意恩仇,却不去追问背后的原因,只怕又是一场戾气的循环。
在这部电影里,鲍勃看起来是连串悲剧的始作俑者,但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他的戾气或者是源于他丧妻这回事,或者是他日常的食物,我总是记着他数纸似地一大片一大片吃火腿的样子。
近几年西方年青人中刮起了素食风,《八月,奥色治郡》里十四岁的孙女儿就是个素食者,她解释说,因为”吃肉时也吃进了动物的恐惧。
“她的说法被她的长辈们引为笑谈,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可笑,似乎源于某个科学家的发现。
按佛经里的说法: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与动物互杀互啖(羊也可以代换为猪,牛等其它动物),天地间的杀气戾气就是这么循环。
窃以为那些带着戾气出生,天生对人怀有恶意者,多半是向人讨还血债的动物所托生。
梁漱溟老先生在文革中的遭遇或者可以部分地佐证:梁老先生终身茹素,文革时被抄了家却没受皮肉之苦,他的夫人(非素食者)却挨了红卫兵一场痛打。
我几天前上街,碰到某个组织在搞街头调查宜传:主题是”法国是否该为卢旺达种族仇杀负责“。
看到我饶有幸味地读着那些言论及标语,该组织的一位女士对我发生了兴趣。
既然她问到了我,我自然也就发了一番议论,她听后提议把我的看法归结为一句话,也写在纸板上挂起来:”每个人都该为发生的事情负责“,后面标注有我的名字年甲。
我顺便也看了一眼旁边的几个纸板,其中一个纸板上写道:”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希特勒”。
落款显示这是一个67岁的老先生说的。
这是一种成熟的态度。
成熟的态度是理性的态度:寻找一切问题背后的原因。
佛法讲”深观“,深入观察一切现象背后的因缘。
只有深观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快意恩仇,只是一种情绪的渲泻,逞一时之快却往往怡害无穷。
如历史上农民起义,暴力革命,常常伴随着滥杀,这或者也是一种推动变革的方式,但代价却太惨重。
这就是成熟的态度与不成熟态度的区别。
——向《飞越疯人院》致敬的影片什么样的好人?
什么样的坏人?
什么样的教育?
什么样的承受能力?
什么样的环境?
什么样的结果?
三户人家,有两户是一般人认为好的,包括那一位老师,另一户是不好的(他本人、三个女儿几乎是犯罪的源头。
)就是那一户坏事做尽的人家当中,也有人性中好的一面:1,单亲父亲,在妻子去世之后,他自认为自己和女儿们处于弱势的地位,经受不了别人的一句不好的话,片面地袒护三个女儿,最后引发了三个女儿处处以邻居为敌,导致种种的严重后果。
——这里对所谓的底层人物心理的描写,可说是刻画入微,中国很难会有同等的作品。
——对女儿的近乎病态的“爱”(其实是恐惧,并非真正的爱)导致了不好的结果,或者也可以说是不好的教育的结果。
而这种形式的恶性教育始终存在于社会当中:不论中国,还是美国。
2,另一面在最后他也为发生在他的惨剧(导致三户人家的悲剧:死了那么多人)落下了眼泪,影片的导演是对他也是抱着同情的态度的——受过十分良好教育的人才会做到的。
善才能让整个社会处于安定、和谐,并创造繁荣——唯有宽容,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当然,中国人嫉恶如仇,对犯罪始终抱不宽容的态度,比如一个人犯罪后连同家人也会受人轻视、隔离,也让许多人、包括家庭成员不敢从事犯罪活动。
中国人犯罪首先会接受家人的监督!
——另一面,在防止犯罪的时候,也导致了中国人良性的创造力一直被压制,让社会承受了另一种损失!
因为他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怎么看,而不敢做真正正确的事,只做别人认为对的事;一旦他们陷入一个死胡同或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他们永远也转不出来。
)这样的影片,对中国人是有很好的启发的。
这场景不正在我们周围发生吗??
你身边、我身边。
社会的阴暗面和光明面,同时体现。
社会不止一面,人性不止一面!
非常有趣的一部电影,从一个小女孩儿的视角看各个年龄段、各种关系的男人。
女人和男人之间能保持得最长久而亲密的关系就是父女了。
不过那种“怎么宠你都不够”的老爸小心了,将来你闺女很难在另外一个男性那里得到心理上的完全满足。
;)哥哥是女孩子最初的玩伴,是她的保护伞,也是带她窥视成人世界的第一个人。
是他第一次让女孩子知道,世界上还有不同的男人。
甚至有时候,有点点可怕。
老师和小男朋友都让女孩儿喜欢,一个是带着距离的偶像,一个是牵手探索奇妙关系的伙伴。
可惜两者都让人没有安全感,都不能承担责任。
闯了祸的邻居瑞克在女孩儿眼里是那么孤独无助,需要温暖和帮助,因此即使在最疯狂的顶点,他宁肯伤害自己都不会伤害她,因为她是他的守护天使;他也是她的世界里最纯洁的一片天空。
瑞克母亲是电影里仅有的两个成年女性之一,可惜戏份太少,看不出那个家庭有什么致命的缺陷,让瑞克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
和女孩儿自己家一样,邻居鲍勃的“邪恶小家庭”里也缺失了母亲的角色,也许原作小说作者真的是对女性充满了失望吧,笑。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是女孩儿在探望瑞克的医院里遇见的走路颤颤巍巍的老男人,一共出现了3次,两次都在医院里,嗯,老男人的生活就剩下无奈了。
最后一次看到原来是他们的邻居,真是男人的各个年龄段都没落下。
很多dark side的画面,也有很多温馨的场景。
真实而亲切。
叙事、摄影、音乐,整体很富诗意的一部电影。
有个小妞生下来就有先天性一号糖尿病,妈妈很早就跟别的男人跑了,不过还好,还有爸爸,还有哥哥,还有一个类似小妈妈的Kasia, 还有常常会来我家的Kasia的男朋友Mike。
哥哥会陪着我玩,爸爸每天晚上都会跟我谈天,所以,尽管我每天都要割破手指测血糖,但是我还蛮幸福的。
常常来我们家陪我玩的Mike说我们不能再做朋友了,因为他就要当我的老师了,因为老师和学生天生就是死对头。
我不能再叫他mike,我要叫他老师。
他不能叫我 Skunk ,而是Cunningham小姐。
对面楼上有点奇怪但是很善良的Rick被隔壁的暴力先生莫名其妙的打了一顿。
现在他常常一动不动站在窗前。
我想去找他玩,但是他妈妈说不可以。
我遇到一个男孩Dillon,他很滑稽的在我面前表演骑自行车,他玩得很烂,他说我长得像一个拉拉,他说我长得很丑,他说顺道过来看看我找我玩,他说我是个很酷的女孩,他说,要我做他的女朋友。
他说,要我亲他一下。
没有口水喷溅,没有舌头乱缠,我亲了他一下。
他对着我笑。
我马上要上一年级了,哥哥说,高年级的人会扯我的头发,一拳打在我的肚子上,我的头会被灌进马桶里,我很怕,但是爸爸说那都是吓唬我的。
Rick被隔壁的暴力先生起诉了,现在他在疯人院,我觉得很奇怪,我很怕他会像电影里说的那样被欺负。
可是Mike说不会。
考试了,我考得不好,我想说脏话,但是那是不应该的。
作为一个有前途的孩子,我不能使用不恰当的语言。
壁邻居先生的小女儿Sunrise摔坏了我的手机抢走了我的钱,好吧,给她好了。
我恳求爸爸给我买个新手机,爸爸不肯。
我很生气,和Dillon在秘密基地玩的很晚。
我看到了Susan和一个男生在做奇怪的事情,他们管这个叫口(消音)交。
回去的时候爸爸不理我,我说对不起,但是爸爸没有回答没关系。
我去看疯人院看了Rick。
他很奇怪,说话昏昏沉沉的。
我不能随意的跟他说我想说的话。
我觉得有点别扭。
我男朋友说,有一天要和我一起去很远很远的佛罗里达州,我愿意和他一起去。
他问我,为什么?
我说因为我爱你。
他又亲了我。
我很开心。
隔壁的Sunrise又来找我要钱了。
我推了她一把。
他很生气。
她说我被列上了“死亡名单”。
她和她姐姐Susan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把我堵住,把我推到墙上,打我耳光,踢我的肚子。
但是Mike救了我。
我很开心,因为Mike救了我。
但是Mike不再理我了,因为我爸爸和Kasia在一起了,我爸爸抢了他的女朋友。
所以他不不再理我了。
我很难过。
我讨厌爸爸,我讨厌Kasia。
我知道,总有一天,Kasia也会像妈妈离开我那样,就像她离开Mike那样离开爸爸的。
为什么爸爸不告诉我和哥哥,我不开心。
我很难过。
我难过的时候又去了秘密基地,我看到了哥哥和susan在做奇怪的事情。
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做那样的事情。
而且我不喜欢Susan。
我觉得她不是个好女孩。
我不明白,但是哥哥说等我恋爱了就明白了。
暴力先生冲进教室,他一直在打Mike。
我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他不可以打Mike。
我很害怕,但是我还是上去阻止了他。
原来是暴力先生的女儿Susan撒谎说Mike强奸了她。
我不明白Susan跟很多男孩子做过,为什么她那样的坏女人可以告Mike?
哥哥看起来很不安。
我答应了哥哥不会说出去他和Susan的事情。
恩。
Dillon来找我了。
他说他要离开了。
他要去伯明翰了。
给了我一条手链,让我记住他。
他明天就走了,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他要离我而去了,他不能跟我一起去佛罗里达了。
他是个混蛋。
我恨他!
我会永远恨他的。
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在变糟,为什么就只有坏事发生?
Rick回来了,我又看到他一动不动的站在窗前了。
我要去找他玩。
打开门之后,我看到Rick的妈妈倒在楼梯上,他的爸爸满头是血的躺在地上。
然后,Rick捂住了我的嘴,我不能呼吸了。
他一直在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
天黑了。
我要回家了,我爸爸在等我,我要测血糖,我要打针了。
可是我没有力气了。
我要离开了,我要离开这个只有坏事发生的世界了。
但是我还没有跟爸爸告别。
爸爸来了。
爸爸再见。
爸爸,为什么不回答我?
爸爸··我爸爸不想要我离开。
那,我不要离开了,我不要走了。
我爸爸在等我。
我要跟我爸爸在一起,我爸爸说,我会变成一个美丽的女人,有时候很悲伤,但大多数时候是幸福的。
作为一名父亲,总是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女儿,总是告诉自己的女儿你将会变得无比美丽。
但不,这不是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
作为一个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却被另一位家长揍了。
而当天又被自己的女友甩了。
还能更suck吗。
但不,这不是一个关于life sucks的故事。
作为一个女孩,总会想自己去面对那些自己害怕的事情,总会难以接受未曾接受的事情,会莫名其妙爱上某个人,会莫名其妙讨厌某个人,即使这些情感的本质相同,却没有人能说得清道的明。
但不,这不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作为一个手机,总会被摔在地上,是的这是一个讲broken的故事。
有时候这个事情就是tmd broken。
everything always gets worse。
things broken cannot renew.有的人会应激受创,有的人会不再相信自己,有的人会埋怨别人,有的人,,,当生活具体而残酷到这样的地步,却也觉得讨论意义反而显得苍白。
everyone is f*cking bad.everyone is getting hurt.
很丝滑地看完了,看的时候脑子里似乎只有一句话,每一天都在变得更糟,对吧。
因为是一部很淡味的电影,但又有很多想说的,只能慢慢想,慢慢写。
太喜欢电影的分镜了,印象最深的是快结尾那里,斯昆特敲开了Rick的门,一声痛哭炸开,bob在诊室门口痛哭,无声的,接下来这样反复交替,永远不可见的悲痛是响亮的,可见的痛苦是无声的,太惊艳了。
还有后来bob在Rick的房间里找到抽搐的斯昆特,配乐真的很美。
天知道原本我只是为了基莲当上老师的那个片段看的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在期待看到他知道斯昆特不见了的反应。
这种电影就像,你谁也怪不了,大家就只是平淡地活着,只是因为立场不同而反应不同,作为一个旁观者又能代入进什么样的情感呢。
我一般看电影都是希望主角死掉的类型,但是在这一部里还是活着更好,因为感觉这部电影描绘的是生活,而不是什么超乎常人的苦难悲剧,只是一个和平年代人们因为活着而经历到的东西,生活总要有丧的也有美好的,这部电影丧完了全程,就像超脱,再给一个丧的结尾就用力过猛了。
超脱的主角找到了自己新的生活支柱,小女孩斯昆特呢?
就活着吧,继续去经历更多起起落落落落落,然后也许就像Mike说的,blow them all the way one day
一部好的大众电影最出彩的地方便是可以令观众感同身受、反思荧幕中戏剧的情节在现实中的投影。
比糟糕的居住环境还要可怕的是人们对恶的恐惧,从三户家庭最后都惨淡收场的结局可以看出导演直面人生的勇气。
他时刻关注着看客们自身的代入,拉近人们与荧屏的距离。
小女主自幼被I型糖尿病折磨,以至于她需要日日扎血记下自己的血糖浓度变化,而且她还没有可爱的外表十分不美丽。
但是她却十分的天真和勇敢。
她会去探望神经失常的邻居大哥、要求律师父亲为被污蔑的老师正名、还大胆地反抗英国校园中常见的欺凌……总的来说,看到这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性格多么美好值得被呵护的孩子啊。
但是……父亲爱她也会在情急时吼得女主一脸恐惧加茫然、她最爱的迈克老师接连遭遇失恋、失职、她最爱的父亲与家中的寄宿学生勾搭在一起、目睹自己的亲兄弟居然与令人厌恶的坏女生在废弃的房屋中性交、自己的小男友最后也抛弃了自己……成长似乎就是这样不经意发生的,在过程中我们总会失去点什么,但是却没有人会如此细致地记下其中的过程。
于普通人而言,青春的美好源于我们回忆起那段无聊漫长时光的心理救赎,我们自以为与后来的苦难相比,这段时间珍贵得无可比拟。
这部电影对迷茫的年轻人来说是部细腻得不可多得的现实片,当然其作用不是令你“接受”,而是提醒自己要去不断回望过去、认识自己并且保持清醒,从而对未来的生活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这样,我们才会对生活更有目标不会麻木。
挺喜欢英国电影的,很真实。
不像法国意大利那样恶心,也不像美国那样恶心。
和中国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一样优秀。
挺喜欢英国电影的,很真实。
不像法国意大利那样恶心,也不像美国那样恶心。
和中国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一样优秀。
挺喜欢英国电影的,很真实。
不像法国意大利那样恶心,也不像美国那样恶心。
和中国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一样优秀。
别以为英美国家的普通人民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有宽容开明的心智。
那些镇上的孩子,一样可能在上大学前都不晓得避孕套是什么,父母也一样听不进人话,不可理喻。
这部电影里,女孩苏珊好奇地拆开那个偷来的避孕套,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放出愤怒、奸淫、撒谎、骄傲等等罪孽,一举毁掉了邻里三家人。
于是,父亲鲍勃•奥斯瓦德误信了女儿的谎言,即她与邻居大男孩里克•巴克利发生了性关系,他被愤怒罪冲昏头脑,把这个无辜男孩打伤,更严重的是,遭遇飞来横祸的男孩精神受到刺激,变得自闭且具攻击性——失去自信的受创伤者往往会主动攻击他人,防卫过当。
电影叙事方式有个有意思的手法,虽不像诺兰的《记忆碎片》那样从头到尾玩倒叙拼贴,但是它会漫不经心地给你一串平静甚至纯洁的镜头,再突降一串震撼性镜头,然后慢慢倒叙前情,让你知道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
比如在片头,主角小姑娘斯昆特•康宁汉姆刚向里克问过安,一转身,他就被暴打了,然后场景才切回堪称“邪恶之家”的奥斯瓦德家中发生的谎言。
后来男老师麦克被打,也采用了类似叙事顺序。
如此,愤怒、谎言、淫乱等原罪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也更有冲击力。
此片的摄影,有不少纪录片式跟拍摇镜,也有静止镜头,这样的交错,现实感十足,也很符合影片复杂却平稳的叙事,或者说符合小清新与重口味交织的风格。
斯昆特是被卷入所有事件的一个小清新,潘多拉魔盒牵引出一系列互有联系的事件:目睹里克被暴打;目睹成人世界的残酷爱情——麦克的恋人与他吵架分手,转投入斯昆特的父亲(蒂姆•罗斯)的怀抱;纯情小男友要离开她去远方;被奥斯瓦德家的女儿们暴打;心情不好跑去她和哥哥的秘密花园,一辆废弃大车,却目睹十几岁的他和苏珊在车里做爱……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摧毁一个孩子的纯真世界,更何况她还得遭遇更大的悲剧,甚至自己的濒死状态。
奥斯瓦德家的三个女儿,简直是原罪的化身,让人不得不相信基因遗传,学校里的孩子们都害怕她们,不敢惹她们,斯昆特偏偏冒犯了他们家老三,接下来的一幕很真实,她在课堂上紧张地望着老师麦克,和周围同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果然,放学后她被老大老三打了,如果不是麦克出手相救,还不知道俩天生邪恶的孩子会做什么,于是,结下梁子的麦克成为下一个替罪羊——苏珊终于把奸淫的诱惑坐实,成为坊间除她爹之外都知晓的小荡妇,再次撒谎,把怀孕的事情,栽赃给麦克。
她付出的代价血淋淋,可惜她被送医院这事,也能惹出几条人命:奥斯瓦德家的女儿们借故刺激了刚从精神疗养院回家的里克,里克失手杀了妈妈,又在崩溃状态下,将爸爸打昏,更可怕的是,绑架了身患疾病的斯昆特,看到她发病的样子,绝望自杀。
故事达到高潮。
不是愤怒老爹鲍勃无意中救了斯昆特,我们简直无法原谅他们这一家。
爱女心切也好,爱亲姐妹心切也好,只求自己或自家的利益,没有对他人的爱,陷入罪中,罪又如发酵般膨胀,祸害邻里,我们可怜这个破碎之家,却无法同情。
斯昆特的濒死状态很有意思:在沐浴神光的教堂里,坐满除奥斯瓦德一家之外的所有人,甚至她仅见过一面的陌生人,里克依然是故事之初那个连洗洗车都能感到满足的清纯大男孩。
在这里,人们都获得救赎,得到平安喜乐。
这毕竟不像加斯•范•桑在《大象》中冰冷隔离地讲述一个残酷故事,导演有比较明确的喜恶态度,所以观众能感同身受,体会导演的价值判断。
亮点:有不少很有表现力的场景,比如,里克失手杀了妈妈,站在黑暗处,一边手抓蛋糕吃,一边貌似平静地等着爸爸,说明此人已崩溃;女孩走进里克家,关门声之后,接上鲍勃大哭的画外音,画面却串起其他人此刻的活动,这样的音效处理也显得人物间的命运息息相关。
您还可以看:《超脱》,《大象》此文发表于《环球荧幕》2013年3月号---我的微信公众号:树屋钓月亮
一开始以为铁拳老爸战斗值最高,最后汉典化身杀爸杀妈狂魔,自刎于墙角一隅。整个故事非常矫情,无力。如果把设定迁到我国某个乡下,就会觉得"这啥鸡巴玩意儿啊?"。打两星以示不喜欢。
变态装逼的片子
中译名可能是巧合,但无论是画面质感还是剪接方式,都有如拼贴画般。我们想要顺风顺水成长太难了。
这个题目,broken,是说几个家庭么?还是说Skunk的成长历程?对面家暴躁不讲理的Bob和他三个女儿真是让人讨厌透了他们欺负rick skunk mike中途恨不得快进,结果大女儿出事Bob回来那个痛心的表情,善良的rick却杀死了自己的父母,最后是Bob救Skunk叫救护车叫Archie的时候,忍不住哭了。。还好是好结局。
说不出哪里好
各种喜欢
要看遍生活的支离破碎,才能算成长么?
你扇扇翅膀那边就垮了一座房
生活一团糟
很满~Skunk……一个奇怪的名字~不是巧合吧~
左邻右里,鸡飞狗跳
大段大段逆光镜头的使用,会让人误以为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英伦小清新,结尾高潮段落掀开影片阴郁沉重的主题。成人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孩子们都看在眼里,每个家庭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父母都是他们的万事先师。另,片子的音乐很棒啊~~
正负拉扯最后失去平衡的略带矫情的故事
想给四星克制住了。
脈絡和因果是如此清晰 可就是無能為力 還好結尾沒喪到底
三星半,清新版粉饰太平的CRASH.
看了一小半 既碎又闷。。
又是一部奇葩 负能量大姨妈 连锁死亡效应 清新至死的剪辑画面和音乐 简直就是伪文艺版的happy tree friends 看完后被淹没在清新的海洋中 无法喘息 下次再让我看到过曝高饱和的画面以及那些唧唧歪歪的人生宣言 老子就一头撞死好了。。。。
整个电影的震撼之处在于,故事开始让人没有防备,然后变成一个完整的悲剧,感觉有点那么点《撞车》的意思,又加入了很多英式的残酷青春。
丰富的故事被挤进九十分钟内,人物性格分明,逻辑严谨有序,戏剧性情节事件此起彼伏,这多少让人觉得有那么点狗血,但这对于独立文艺片也是增加商业可看性的一大法宝。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杀死一只知更鸟】,这种联想太棒了,原本的生活破碎之后,拼贴出来的却是幸福的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