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骨之壤
Pokot,猎肉者鄙(港),神秘猎杀(台),Spoor,Game Count,Pres kosti mrtvých,Die Jagdstrecke,Cez kosti mrtvych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加西亚·阿达米克
主演:阿格涅丝卡·玛多特-加巴卡,维克多·兹波罗夫斯基,雅各布·盖尔沙乌,帕特里夏·沃莉,米罗斯拉夫·克罗博特,波利斯·席克,托马斯·科特,安德烈·格拉博夫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德国,瑞典,斯洛伐克,法国语言:波兰语,英语年份:2017
简介:《心之全蚀》波兰新浪潮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导演的悬疑犯罪片,改编自波兰国宝级女作家奥尔嘉·朵卡获的小说,讲述60岁的英语老师在波兰森林中照看一个度假屋,但是越来越多的狩猎者在森林中神秘死亡,而警察似乎也束手无策,影片以动物保护为表象,映射了这个社会弱小群体的一些不公遭遇。男人们(权力者)为了满足自己丑陋欲望,虐..详细 >
表述的很拖沓,实验作品吧。
很闷很压抑,杀戮可能是人类潜在的本性。对猎兽者而言,这片土地非人类的物种都没有生存权,生或死都凭他们的心情。而杀猎者借着保护动物的名义进行杀戮。
虽然反转和起范的音乐有那么一点噶,挡不住影像的古典和凌厉,开头的光影像是运动版的安托纳利亚往事,叙述氛围又像极了看云游小说时混沌的感觉。虽然没看过这部,但是处处是波兰女作家笔下的云云碎片,影像超越了故事。
不是三观不正,只是表态直白了而已,直白只是为了引发关注,以过激的目的性体现刻不容缓。流畅的摄影,色彩饱满,冷暖色调自由穿梭,配乐也令电影妙笔生花。最有趣的是那几段老太太突发奇想的蒙太奇,使得本片脱离了理应的压抑。结尾通过假象的圆满击碎了老太太的理想篇章,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导演对影片倒是有不少想法,也融入了很多鲜明的个人风格,只是故事整体毁三观,所谓的映射社会也没能深入多少
改编自托卡尔丘克《糜骨之壤》。风评一般,本来我也主要是想看看波兰乡村,但电影真的不错,让没读过小说的人也感受很深。“生态女性主义宣言”。故事一言以蔽之:杀死坏蛋,逍遥法外,另建乌托邦。
差不多从“大脚”死亡,就已经陷入杀人者是否是女主的怀疑。中间一直在摇摆,杀人者到底是女主还是动物。其实产生了很多思考。最后的三男两女二狗的美好状态,当然是幻影,我开始还想这作者可真奇怪,这么理想主义的吗,直到花丛中幻影消失。其实女主的真实结局是什么,是未知。有人觉得三观不正,但我觉得挺符合我三观的。人不能杀人?不尊重自然?人也是动物,整部电影都忠诚的遵循自然法则。
原著“Drive Your Plow Over the Bones of the Dead” by Olga Tokarczuk。是北方的浪漫!!黑色幽默+冰雪让我想起fargo,但是女导演+女主演让她非常的女性化。看阿姨感觉看到了中老年自己(我要是两条狗一起失踪了可能会直接进医院吧。nerd也太nerdy了哈哈哈哈哈哈哈。配乐真好!赌场jazz那一幕让我有twin peaks flashback哈哈哈哈哈。「ecofeminism」这个词非常适合她。
虽然实在是太环保了还是挺喜欢的,大概是因为狗。
刚读完原著的缘故,看片子自带上帝视角,影响了对它的判断力。对我而言,还是文字更能触及内心,如果顺序对调,先看了电影再读托姐小说,可能不解她为何会塑造这样一个性格古怪又激进的老太婆。
前半部分不错,后半部分给人一种『前面花的太狠没钱了让我们快点结束吧!』的仓促感,其实可以不用这样结尾就很有力度了。听导演采访(因为英语其实我也没怎么听明白)说是根据小说改的,不知小说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激进的反猎杀电影,却最终做到了反激进,如最后的乌托邦化为虚影。
风景美,构图严谨;节奏好,猎人日历帮助划分电影结构很好,配乐超赞👍下了很多功夫。价值观和结尾处理就...很难苟同。单说电影制作本身,是好电影。算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呐喊吧,试着聆听他们的声音,也不错~
#HKIFF#女性导演作品。场景摄影都很有气势,题材不是喜欢的类型。
看简介值得负一星 #动保女权皆傻逼,左派运动不是人
鹿蹄爆头,昆虫钻脑,雀鸟烧房;一个嬉皮童话,波兰星座疯婆子John Wick,借星盘运势和动物保护之名,反体制反宗教中的权力叙事;怪里怪气偏喜剧,还成
动物保护狂热者的故事
想要看悬疑犯罪的完全可以从一半以后开始看。
欧盟影展当前最佳,一开始以为是三流悬疑片,没想到越往后故事越惊艳,镜头语言细腻配乐非常诙谐,小公务员绝对神来之笔。文能占星武能搞定杀生者,勾搭了生物学家还有老相好为她摘草莓为她吃醋,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我也想活成这样的老太太
那些处于权力高位的粗鄙的肉食者、那些借着上帝名义满足私欲的虚伪的布道者在这个世界里就是猎手,弱势群体如女性儿童何尝不是他们可以肆意狩猎的猎物
主题先行,直白露骨,环保主义教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