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教育

La mala educación,圣·教·欲(港),坏教欲(台),毁灭性教育,Bad Education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费雷·马丁内兹,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路易斯·奥马,弗朗西斯科·梅斯特,弗郎西斯科·博伊拉,胡安·费尔南德斯,纳乔·佩雷斯,哈维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拉丁语年份:2004

《不良教育》剧照

不良教育 剧照 NO.1不良教育 剧照 NO.2不良教育 剧照 NO.3不良教育 剧照 NO.4不良教育 剧照 NO.5不良教育 剧照 NO.6不良教育 剧照 NO.13不良教育 剧照 NO.14不良教育 剧照 NO.15不良教育 剧照 NO.16不良教育 剧照 NO.17不良教育 剧照 NO.18不良教育 剧照 NO.19不良教育 剧照 NO.20

《不良教育》剧情介绍

不良教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恩里克(费雷•马丁内兹 饰)和伊格莱西奥(弗朗西斯科•拜奥拉 饰)是教会学校的同学,更是一对同性恋人。学校的莫雷神父以留下恩里克为诱饵占有了伊格莱西奥,但最终恩里克还是离开了教会学校。这对同性恋人也就劳燕分飞。 成年后的恩里克已是一名大有前途的导演。一天,伊格莱西奥带着剧本找到了恩里克,希望自己能出演男主角。剧本描写的就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加上想象的成年经历,恩里克对剧本十分感兴趣,但却不同意由伊格莱西奥出演。 当恩里克来到伊格莱西奥的家乡时,秘密一幕幕揭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神千年血战篇欲望爱人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第三季黑色的风采百万小宝贝守望者(上)东北风云出棋制胜英伦88今日的网漫冲浪企鹅2亲亲坏姐妹月半爱丽丝好久不见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哪吒之魔童降世乡村酔恋伦敦大道五尺天涯蝙蝠女侠第二季燃烧星辰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巨轮黑血老婆就一个月歌行特别有种:致命行动萝球社歌之☆王子殿下真爱革命爱涌情现浪潮时

《不良教育》长篇影评

 1 ) 阿莫多瓦作品《不良教育》观后座谈会纪要

阿莫多瓦作品《不良教育》观后座谈会纪要/范达明整理/时 间: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上午10:50-11:10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恒庐艺术影吧阿莫多瓦作品《不良教育》观后现场)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金爱武、活、牛玉竹、徐树红、蔡玲、俞伈抒、池云飞、范大茵(观影者:王犀灵、陈杏生、何吉、施文、王淑金、戴红、姬伯庆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蔡玲片名矛头直指教会学校的“不良教育”,有很大的批判力度范达明:2004年阿莫多瓦的影片《不良教育》,突破了以往女性题材的基本母题,又有了新的开拓,当然,在以“同性恋”为表层内容的表达背后,实际上仍是内在地表述着人的“性”的主题。

影片的片名,矛头直指冠冕堂皇的教会学校内里那肮脏而不可告人的一幕,把如此的学校教育判定为“不良教育”,显然有很大的批判力度。

两位男主人公之一的伊格莱西奥在成年后的所作所为(变性与吸毒等),被影片归于少年时代曾受到有那种“不良教育”的结果,通过对伊格莱西奥所写自传体电影剧本故事的展开,为我们做了追根溯源的揭露,让我们知道那个教会学校的教父(牧师)当年曾经干下的是怎样不良与不道德的坏事。

关于同性恋、同性关系以及“娈童癖”金爱武: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对“同性恋”问题的集中爆发。

它让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了所谓“同性恋”是怎么一回事。

范达明:应该说,真正的同性恋,至少在人类的部分人中间,仍然是有人本身的人性的需求的。

教会学校因为是清一色的男孩子,容易在同性男生之间发生一种友谊或友爱,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男教师对于男童的喜爱,譬如像马诺罗教父那样有那种行为——实际上是“娈童癖”,肯定对孩子身心有伤害。

尤其是这样做仅是一厢情愿的话:少年伊格莱西奥之所以出卖自己给教父,是希望以此换取自己同学恩里克的不被转学;后来胡安认同与伯仁格尔(即马诺罗教父)发生那种关系,也是以对方答应为胡安染上毒瘾的哥哥提供所欠百万毒资为条件的。

所以,这样的同性关系其实还算不上真正的“同性恋”。

影片也是导演阿莫多瓦带自传性的作品,影片结构是电影中套电影活:这部影片还是电影中套电影,电影中拍摄电影。

影片也是导演阿莫多瓦带自传性的作品,应该是阿莫多瓦童年经历的一种反映。

阿莫多瓦本人也是个同性恋。

范达明:我从资料了解,阿莫多瓦自己就喜欢扮演女人,有异装爱好。

从影片结构看,影片通过恩里克导演阅读电影剧本《拜访》,以及实际拍摄《拜访》等情节,既展开了主人公的童年往事,也构成了“片中片”的套层结构关系。

这样的“片中片”关系还有一些,如两个少年一起在电影院看有美丽女明星角色的电影(引发了他们的青春期性冲动)的段落,还有胡安和伯仁格尔发生“同性恋”行为时互相拍摄录像的“片中片”片断等。

影片中凡是“片中片”的段落,都被处理成较小的银幕,这有便于观众对两种银幕时空的识别。

人性凌驾于神性之上,写出特有的文化氛围,不回避对个人感情的宣泄牛玉竹:女性题材、同性恋题材、裸露题材、神性题材等,都是阿莫多瓦影片喜欢涉及的题材。

这部影片实际上也表明:人性终究是会凌驾于神性之上,虽然神父的行为是作为反派来表述的。

影片的意义还在于它写出了西班牙社会那种特有的文化氛围,如范老师说的“异装癖”等,都是那个社会真实的反映。

影片也不回避对西班牙社会具体的人的个人感情的宣泄的描绘。

而学校的不良教育,无疑导致了不良的社会状况,由此就这样一代代地影响下去。

影片对于教父这个人物——作为一个弃恶扬善的上流人物却做出这等骇人听闻的事情的描绘,是有很大讽刺性的。

徐树红:凡属于人性的,都比较自我。

影片提示我们:一,要从人性化角度来看待“同志”关系;二,爱,其实就是占有的代名词;三,要认识到,人是多面性的。

胡安认同并参与杀死自己的亲哥哥,应该怎么解释?

蔡玲:胡安认同并参与杀死自己的亲哥哥,应该怎么解释?

俞伈抒:胡安比较爱自己,听了妈妈的电话后,让他决定了这一切。

导演不信仰神,在两兄弟之间做出这样的事,无非说明每人都有着自己的欲望。

金爱武:事情发展到超越了最后的底线——它影响到包括母亲等在内的整个家庭生活时,亲兄弟之间也会发生那样的事。

《拜访》公映后取得巨大成功,剧作者伊格莱西奥应该死而无憾了范达明:在《拜访》的电影剧本与影片拍摄中,伊格莱西奥(扎哈拉)是在教会学校办公室里向教父马诺罗勒索钱财时,被进门来的约瑟教父从背后当场手刃杀死了的。

这与真实的情况有不同——事实上,在毒瘾下坚持写完剧本《拜访》的伊格莱西奥,确实是把作为剧中人的自己写成被杀害了;但是在现实中,他认为自己“成功”了,他确实未料到自己会死于最后一次注射纯海洛因之后。

难怪扮演此角色的胡安在拍摄影片到这个情节时,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哭泣了起来,因为他本人就是在现实中导致剧中人的原型即剧作者死亡的凶手之一。

《拜访》的电影剧本不可能写出作者自己不能预料的结果,但剧中主人公的被害,实际上也是暗合了现实人物的命运。

这说明了《拜访》剧作反映现实生活的力度。

我们从片尾的字幕中也获悉《拜访》在公映后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单就此点而言,剧作者伊格莱西奥应该是死而无憾了。

阿莫多瓦的电影有对于食物的热爱,其实是代表了人物的心理欲望的活:我觉得阿莫多瓦的电影还有一点,就是对于食物的热爱。

譬如在片中主人公谈话时说到了加蜂蜜的热牛奶,妈妈给胡安的电话里说到了让他哥哥带给他最喜欢吃的奶酪与口利佐香肠等。

在他的其他影片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食物代表了生命,它五颜六色,否则就腐烂了。

而缤纷的色彩,其实是代表了人物的心理欲望的。

两兄弟都是同性恋,说明“不良教育”涉及的不是仅仅个别人的问题池云飞:胡安是否是同性恋?

从片中看也是的,应该说也是欲望的缘故。

范达明:恩里克与胡安哥哥的同性恋,不过是发生在少年同学时期;恩里克与胡安的关系,则是在成人时期,是真正地干了。

他们两兄弟都是这样,这说明“不良教育”涉及的不是仅仅个别人的问题。

涉及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涉及政治或意识形态就会有局限牛玉竹:影片是从侧面来表现人性对神性的超越,但没有刻意想表现这一点,因为同性恋是不为基督教所赞同的。

阿莫多瓦电影的题材相当宽泛,冲破了传统的习俗、法律的界限,走得更远。

涉及人性的东西是永恒的,涉及政治或意识形态的东西就会有局限。

片中的两首童声歌曲非常天籁,少年的纯真更映衬出教父的邪恶蔡玲:影片中的两首男孩童声歌曲《园丁》和《月亮河moon river》非常天籁,少年的纯真更映衬出教父的邪恶,不良教育下的少年在懵懵懂懂的青春萌发中性取向被扭曲,利益至上的人生标准冲破着宗教信仰、传统道德下的各种禁忌。

剧情的走向超然于现实而显得更有意思,从银幕上蜕变而出更深刻的人性之拷问。

2012年11月22日夜整理,23日补充

 2 ) 叙事手法极其高超。

  除了没有突破之外其他一切都好,这却是一部太好看的电影了!

情节非常紧凑,戏中戏,毒品,性错乱,基本上还是过去的那些套数,阿莫多瓦总是知道如何把故事叙述的既复杂又通俗。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是我一直看好的一个演员,他如今终于也熬出头了!

只是在这里的扮相很惨,被阿导折磨成了那副样子,汗。

 3 ) 从叙事方式看懂《不良教育》

本片使用以片中片和掺杂回忆的套层叙事结构,隐匿叙事讲述者,延宕揭示真实的人物动机,并借以互文和自反性叙事手段含蓄实现影片内容表达和揭示创作者自身叙事目的所在,将叙事的修辞性和作者特色紧密融合。

套层叙事结构首先本片的套层叙事结构还是很明显的,我将其分为三层:第一层:现实层面,伊格莱西奥(其实是胡安)来找恩里克拍摄自己的剧本,并想扮演其中一个角色。

第二层:恩里克阅读《旅途》时的回忆,或者以片中片形式呈现出的影像。

第三层:神父以回忆的姿态向恩里克讲述伊格莱西奥之死和胡安的秘密。

根据这三层结构和叙事顺序我简要地把本片的叙事流程划分为10个段落:1、第一层:安赫尔以伊格莱西奥身份拜访恩里克并拿了自己的剧本。

2、第二层:恩里克阅读《旅程》剧本,回忆伊格莱西奥和恩里克成年后相遇,相互勾搭一起去宾馆恩里克睡着了,伊格莱西奥和盆友计划偷车认出了恩里克。

3、第二层:伊格莱西奥和盆友到了教堂计划偷圣器,跟神父聊天拖延时间,并拿出剧本给神父阅读。

4、神父阅读剧本,回忆以前恩里克和伊格莱西奥小时候的故事。

5、第一层:恩里克决定要拍这个剧本,但是不同意安赫尔扮演扎哈拉这个角色,两人在恩里克家里游泳并产生争执,安赫尔离开。

6、第一层:恩里克到伊格莱西奥母亲家中,发现伊格莱西奥已死,前面出现的伊格莱西奥是其弟弟安赫尔。

7、第一层:安赫尔为了这个角色愿意被恩里克潜规则。

在做爱时,恩里克说自己像掉进鳄鱼池的女人。

8、第一层:拍摄现场,电影中的伊格莱西奥敲诈神父,被神父和帮手杀死。

9、第三层:真实的神父和恩里克见面,回忆自己和安赫尔如何杀死伊格莱西奥。

10、第一层:安赫尔向恩里克解释时被恩里克赶走。

在10个段落中,段落8揭示拍摄现场,指明之前的回忆都是根据《旅程》所拍摄出来的片段,这一说明也说明本片的套层叙事结构模式是片中片和现实穿插回忆。

段落6恩里克发现安赫尔真实身份、段落8观众发现回忆片段原来是片中片,段落9分别神父以回忆形式带领恩里克和观众发现真相,这三个发现动作是本片的三个关键情节点。

叙述话语讲述者本片的叙事话语发出者值得思考。

段落1-10叙述者是导演阿尔莫多瓦无疑,段落2-4叙述视角看起来是恩里克和教父,次级讲述者是伊格莱西奥,但是段落8揭示电影拍摄场面,告诉我们真实的次级话语讲述者是导演恩里克。

段落9次级讲述者是神父。

身份在段落1-5中,安赫尔的真实身份还未被恩里克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他所占有的身份是伊格莱西奥,在《旅程》电影中同样占据伊格莱西奥的角色身份,在身份背后他所占有的是哥哥伊格莱西奥的回忆与故事、和恩里克的感情。

但是在恩里克多次叫他伊格莱西奥而非安赫尔时,他对安赫尔名字的强调暗示他的计划不全是占据哥哥的身份,而是取代哥哥。

段落6恩里克发现安赫尔的真实身份,但是并未向安赫尔说明,而是在段落7中让安赫尔保持占据伊格莱西奥的身份,享受他所带来的肉体的欢愉。

段落8阿尔莫多瓦以片中片形式揭示安赫尔在电影中扮演伊格莱西奥的角色的真相,段落9神父的到来揭开伊格莱西奥之死和安赫尔的作为伊格莱西奥弟弟和弑兄者这双重身份的真相。

伴随着套层叙事,身份和真相层层揭开的过程赋予本片一定的悬疑性和吸引力。

角色的叙事动机综上本片的叙事结构、话语讲述者和身份,本片的叙事动机也明显起来。

在段落1-5中(第一个发现动作之前),在阿尔莫多瓦的讲述中,我们以为恩里克这个角色的叙事动机是想拍摄《旅程》以及对伊格莱西奥还存有感情,而占据伊格莱西奥身份的安赫尔的动机是想出演《旅程》中扎哈拉的角色而已。

但随着段落6第一个“发现”动作的出现,安赫尔是伊格莱西奥弟弟身份的曝光和恩里克没有拆穿这一谎言,使得上面分析的恩里克和安赫尔的动机成为虚假动机或者表面动机。

但是他们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呢,在段落7和8中是被延宕的,无法清楚识别的,直到段落9身份带领我们回忆真相,段落10安赫尔和恩里克的对话,我们才能回味过来安赫尔的真实动机是为了摆脱神父的纠缠,利用哥哥剧本赚钱演戏,开启新生活。

而恩里克的动机借由伊格莱西奥是自己初恋的身份享受安赫尔的身体。

一切的动机都来自欲望,安赫尔以解决生活中的麻烦,惩罚吸毒、整容、搜刮母亲钱财的哥哥这一看似合理的目的为表征杀死了哥哥,以伊格莱西奥身份为表征占据哥哥的故事和感情,恩里克则以安赫尔在生活和电影中初恋扮演伊格莱西奥为表征占有了安赫尔满足自己身体的欲望,也以对少年回忆存有感情拍摄《旅程》为表征满足自己创作的欲望(影片自一开始便有许多细节揭示恩里克不再爱伊格莱西奥),他们以伊格莱西奥为名,做着关于自己利益和欲望的事情,伊格莱西奥并不真正在场。

而导演阿尔莫多瓦则是以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发生的事表达自己对人性和欲望的理解。

互文与自反性段落1恩里克在报纸上看到死去的摩托车驾驶员死去后在两位民兵的追赶下继续前行,与本片内容形成参照,死去的伊格莱西奥明明是不在场的,但是在安赫尔和恩里克的欲望夹行下存在了许久。

段落7中恩里克讲述女人落入鳄鱼池的故事,也是一个比喻性的参照,正如他主动使自己落入情欲的池塘中。

除此之外年少时的伊格莱西奥和恩里克在电影院里,播放在影片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安赫尔和神父从电影院里出来,墙上三个电影海报暗示情感的纠缠和背叛,片中的提到的故事和出现的电影都以作为比喻性的叙事参照着电影本身。

段落8展现电影的拍摄现场,揭示恩里克执导的影片并不符合事实,它掺杂了恩里克自己的意识,这一自反性的表达也在提醒观众思考《不良教育》这部影片真实程度又有几何,它又会掺杂阿尔莫多瓦怎样的意识呢?

回忆?

反思?

不管怎么说在电影讲述完成后,重心回到创作者自身,这大概也是这部影片的作者性体现所在吧。

 4 ) 精彩转场记录

两人走进电影院,随即切换换到电影列场景中,人物进入屋里的动作,前后两个镜头人物动作完美贴合,弱化了镜头剪切的生硬感

中间这段电影里的对话,时间较长,使观众完全投入其中,忘记前面两位主人公走进电影院的情节,此时镜头切到了两位看电影的主人公,再次提醒观众这是在电影院里

升格镜头,再次交代电影院的场景以及人物和屏幕之间的空间关系

男主和神父谈条件,神父上前一步,背影逐渐挡住男主,已一种不可阻挡的压倒性力量笼罩男主角,预示了男主后续的悲惨

 5 ) 阿尔莫多瓦的欲望法则

《不良教育》是阿尔莫多瓦少数的讲述男性的电影,确切地说是讲述四个男同性恋的故事,据他本人说是根据他童年真实经历改编的带有自传色彩的电影。

故事在现实、回忆、剧本、电影中来回穿插,来回衔接,直到最后才在观众面前铺陈清晰。

故事从恩里克的电影工作室开始。

恩里克正处在创作的干涸期,16年未见面的初恋伊格纳西奥送来了根据他们童年真实经历改写的剧本《拜访》,长大部分则是虚构。

在恩里克阅读剧本的时候,剧情被回忆拉回16年前,恩里克和伊格纳西奥是教会学校的同学,因为在电影院的一次亲近,彼此产生了莫名的好感,一次深夜在厕所的交谈,被一直觊觎伊格纳西奥的马诺罗神父发现,他以开除恩里克为要挟,在神器室夺走了伊格纳西奥的童贞,可无耻的马诺罗神父后来依然开除了恩里克。

伊格纳西奥从此失去了信仰。

开始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在与伊格纳西奥接触的过程中,恩里克感觉到对方并不像印象中的那个伊格纳西奥,于是根据遗落的打火机一路顺藤摸瓜找到了伊格纳西奥的家,真相惊人:原来真正的伊格纳西奥早在三年前就去世了,而现在冒充的这个则是他的弟弟胡安。

但是恩里克隐瞒了自己对胡安真实身份的了解,同意启用胡安饰演《拜访》中的伊格纳西奥一角,他们以试镜的名义在长达几个月的过程中发生同性性关系。

电影顺利地完成,在最后一个镜头结束后,胡安再也抑制不住失声抽泣。

摄影棚的灯光一盏盏熄灭,人们一个一个离开,似乎也预示着,戏里戏外都在扮演伊格纳西奥的胡安这出长戏的收场。

马诺罗神父从片场的黑暗中走出,向恩里克揭露了伊格纳西奥的死亡之谜:三年之前,得知马诺罗神父已经离开教会学校,结婚生子,并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伊格纳西奥寄去了记录童年灰暗历史的那部小说《拜访》,以此敲诈马诺罗神父。

马诺罗神父登门拜访,见到的是一个与童年截然相反,彻底颠覆的伊格纳西奥的形象,他已经成功做了变性手术,吸毒、诈骗、敲诈,似乎所有丑恶肮脏都可以与他联系在一起。

而正是马诺罗神父的这次拜访让胡安进入了这个故事,他深深地迷恋上了年轻俊美的胡安,一见钟情,不断地给伊格纳西奥送钱以便接近胡安。

在马诺罗神父的物质诱惑下,胡安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并且唆使马诺罗用高纯度的海洛因毒死了他仇恨的哥哥,伊格纳西奥。

——————————————————————————————————————————————————————————————伊格纳西奥早已不是当年马诺罗神父痴恋的纯真少年,神父的毁灭性教育让他提前结束纯真年代,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成为了一个从里到外都让人厌恶的变性人。

而他唯一不变的是多年以来对恩里克的依恋。

他生命的最后一幕,是吸食完高纯度的海洛因,在打字机上写下最后一句话“亲爱的恩里克,我想我是成功了”,然后脑袋重重地磕在打字机上,这便是伊格纳西奥的一生。

一个因为不幸童年而过早枯萎凋谢的生命,两个巨大的反差,讽刺的是在他决心改过的时候却被曾经爱过他的两个人(弟弟和神父)合谋害死,命运没有给予他最后的机会。

而片中其他几个人命运则都围绕着伊格纳西奥串联交织起来。

从胡安和成年伊格纳西奥的比较上来看,胡安更有伊格纳西奥童年影子,所以马诺罗神父对伊格纳西奥的爱恋自然地延续到了成年的胡安身上,就像我们在恩里克看着剧本回忆童年之后,也同样没有人对胡安所扮演的伊格纳西奥的真实性提出过怀疑,并认为胡安的形象所带来的感觉是合乎伊格纳西奥童年轨迹的,即便是在通过恩里克对伊格纳西奥家的拜访得知真正的伊格纳西奥早已经死去后,淳朴的母亲哀伤地说:“别怪我的胡安,其实他是一个好孩子。

”仍然让我们原谅了胡安的冒名顶替,因为童年的伊格纳西奥,是美好的。

在大学里学习表演的胡安无疑是最出色的演员,戏里戏外都出色地扮演着伊格纳西奥,他甚至分不清戏剧与人生的界限。

他是一个弱势地位的强者,表面上马诺罗是神父用金钱占有他的肉体,实际上胡安利用马诺罗的欲望操纵他杀人;表面上伊格纳西奥欺压剥削胡安,到最后却是胡安借他人之手设计杀死了自己的哥哥;表面上恩里克明知胡安是假冒的,还占有他的肉体,实则胡安顺水推舟地利用了恩里克为自己成名铺平道路。

最后,在电影拍摄结束之时,胡安泣不成声久久不能平复,或许是在戏里他终于体会到了伊格纳西奥这一生悲惨的命运。

在那一刻他也走出了戏剧的角色。

恩里克从来就没有信仰,童年的他在词典上翻到了一个词语,“享乐主义者”,他以此来形容自己。

藉由一个导演的敏锐观察力,他感觉到了胡安与童年伊格纳西奥的差别,但是在得知胡安假冒的真相之后,他仍然以“我想看看你能够走多远,而我能够承受多少”来进一步挖掘,但又借口试镜,不可自拔地陷入对胡安疯狂的肉欲。

恩里克就像是自己在报纸上所读到的故事中那个冲入池塘拥抱鳄鱼自杀的女人,他对戏剧艺术满怀激情,痴迷于挑战自我极限,打着艺术的旗帜冲向不幸。

马诺罗神父象征着社会意义上的强权,而非宗教意义上的救赎,这也是阿尔莫多瓦对于宗教力量的不信任和讽刺。

马诺罗神父毁灭了伊格纳西奥两次,第一次夺去他的童贞毁灭了他的童年,第二次用高纯度海洛因毁灭了他的生命。

他同样利用教会学校的权利开除了恩里克,利用金钱占有了胡安,最后又在恩里克面前揭露了自己和胡安杀害伊格纳西奥的阴谋。

但片中马诺罗神父也非完全没有人性化的一面,他对童年的伊格纳西奥无法抑制的痴迷,对胡安情不自禁的疯狂,在杀人后和胡安短暂分别时的失魂落魄,却也是让人怜悯。

我也从来都没想到同性恋者会如此执着纯真,历经岁月却一尘不染。

可以说,马诺罗神父的种种罪行皆由此而生,阿尔莫多瓦依然遵循着他一贯的欲望法则,而非世俗的道德法则。

影片结尾用字幕交代了三个男人的结局:胡安在《拜访》上映后成为最受欢迎的明星;马诺罗开始勒索胡安,一天晚上被车撞死,开车的正是胡安;恩里克仍然满怀激情地继续他的电影事业。

——————————————————————————————————————————————————————————————阿尔莫多瓦成长在佛朗哥时代独裁统治下阴森压抑的氛围中,又经历了佛朗哥去世后民主政治下西班牙文化艺术的大爆发。

作为多民族国家以及不发达地区进入西欧跳板的西班牙对于各种文化强大的包容力也明显地反映在阿尔莫多瓦身上,经受多元文化冲击的阿尔莫多瓦也有其独特的思维见解。

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他所做的通常只是带领我们来到一片开阔地,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重新观察欲望,自然并且坦荡。

剔除伦理道德,阿尔莫多瓦只是为我们呈现出现实,帮助我们尝试正视那些从欲望中涌出的黑暗,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用温柔的目光包容世事的残酷。

 6 ) 入戏迷宫

1⃣️伊格莱西奥的三个结局,都是贬损与戕害,童年有多纯真,现实就有多恐怖。

Moon river,月光四散流逝,衣上只有粘饭子。

2⃣️两封信时隔经年才收到,一封信躺在身边尚未被启封,少年情事老来悲。

或许恩里克也想要像电影中的他一样罢,伏在美梦的枕席上不再醒来,枕畔还是美好的回忆。

3⃣️喜欢那个死后驾驶摩托车飞驰的寓言,身死后的故事依然被诠释、被利用,披着皮囊行走的恶魔到处都是。

4⃣️彻底的导演与彻底的演员。

对电影产业的一个摹写,喜欢终场戏从取景框转向片场的那个片段。

本片所有感情关系基本都是利用或胁迫,唯一赤诚的只有伊格莱西奥吧,无论童年、成年都是真感情。

5⃣️童年分离戏之后,少年哭泣的脸庞幻化转为当下相见的笑脸,但是由哭到笑的脸在旋转中扭曲、沧桑,这是人生的恐怖。

6⃣️伊格的小说里是他设想的最美好的生活,他变性后成为风情万种的演员,恩里克并非现实中的成功导演,而是一个要靠他来救赎的男人。

但是他设想的美好结局只能从影片透露的只言片语中去猜测,实际上演的两个结局(现实中,被弟弟谋杀;影片中,被两个神父谋杀),一个比一个更黑色。

 7 ) 《不良教育》:不只是批判

阿莫多瓦的电影总是如此极端,而他的口味又总是偏好男男女女的性爱题材,那些敏感而禁忌的故事,看看很早以前的《捆着我绑着我》,一个女明星爱上一个绑架她的神劲质男人,怎么都透着SM的味道。

而阿莫多瓦却从不忌口,依然乐于在此类题材上努力挖掘。

新作《不良教育》则对准了同性之爱,同样的大胆而毫无顾忌。

事先看过很多对此片的报道,因此在脑海有着一个大概的映象,以为是关于批判教会学校对孩子的侵犯,撕扯下教会的虚伪面具。

如果单是这样的主题,这部电影对于阿莫多瓦而言实在没什么突破,因为关于同主题的电影已经有了太多太多,实在不用一一列举。

但当我看罢全片,我想阿莫多瓦哪有这么简单,批判吗?

远不止于此,那些报道都是相当然的胡说而已,只有看过本片你方才明白导演想说提什么。

很多对影片《不良教育》的介绍中提到这是阿莫多瓦根据自身的经历改编而来,有着自传体的标签,但我却以为这部影片其实是根据阿莫多瓦儿时记忆作为契机演化而来,故事内容却未必跟他的真实生活完全相关。

我想他以前一直在女人的内心世界里不停地探寻,这一回终于将目标锁定到了男人的内心和性,也算是一种变化,这其中自然有他酝酿许久东西想要充分表达。

那么来看看《不良教育》倒底想说些什么,它的主题又是什么样呢?

我以为这部作品它的批判性事实上根本不明显,而更多的还是围绕着人性的剖析展开。

影片中其实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是是非非根本难以说清,你看得到影片之中的每个人物似乎都不怎么完美,他们丑陋的一面尤为明显。

如果说莫罗神父是坏蛋,由于他对孩子的性侵犯毁了他的一生,甚至到最后仍然恶行不改。

那么作为受害一方的伊格纳西奥如果值得同情,可以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并不见光明正大,而他的弟弟胡安的行为和动机更是显得无耻和鄙劣,为了自己的利益谋杀了自己的兄长,并且盗用他的名义为自己谋取成功之道。

而那位导演恩里克作为相对的局外人,与他们相较尽管并非如此令人厌恶,可也同样在某些行为上透着不纯的动机,在明知胡安不是伊格纳西奥的前提仍然借机和他上床。

阿莫多瓦在影片中一一揭露了每一个人物的丑陋后却并没有在结局上给出一个传统式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也彰显出作为一名大师级导演的不凡之处,这部影片毕竟不是迎合观众口味的商业之作。

趋利的人生动机和人性的泯灭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层出不穷,没有任何人可以称得上是清白。

审视的态度是电影的主要目的,应该做什么来挽救或者弥补都不可能在影片中找得出答案。

我可以说看罢本片,只有略感沉重的感受,我们多半只能看到事情的背面而无法洞知背后,当知道背后我们又能如何,绝望吗?

《不良教育》这样一部关于同性恋的作品,而且对性的描写相当直露,不象华语电影那样隐晦,事实上会引起一部分观众的反感,可恰恰这些又是阿莫多瓦作品的一种特质。

在《不良教育》中变性人、同性爱、恋童僻这些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充满了整部影片,影片中每个人物都似乎都没有正常世界的性取向。

这一切都表现出阿莫多瓦的另一个极端特质,当他从女性题材转到男性题材后,就彻底将一部电影变为纯男性的电影,影片中唯一的重要女性角色也是一个还没有彻底变性的伊格纳西奥,其余通通是同性恋男子。

影片对于同性之爱视若平常,以一种非常平和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认为同异性之爱比之异性之爱并无不同的。

当然我以为这其中是包含着导演阿莫多瓦的个人观点,不过在现在这个世界之中摈弃异样的眼光或许是必然的。

同性作爱场景在片中层出不穷,有些真露得很,有可能会令部分观众感到几分恶心,但似乎这是近来欧洲导演的一种风尚,对于性场面的全面写实,一切围绕自我,想如何表现就决不躲躲闪闪。

而大胆的情色铺之影片上素来也是阿莫多瓦的风格。

而阿莫多瓦的电影尽管不是取悦大众的商业电影,但是他的电影票房却一直都非常之不错。

看他以往的作品:1987年的《濒临崩溃边缘的女人》、1989年的《捆着我、绑着我》和1991年的《高跟鞋》都是西班牙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

这不仅仅是因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的作品在保持住自己的个人风格的前提下,同样非常善于讲故事。

阿莫多瓦在他的电影中非常注重戏剧矛盾冲突和人物的刻画,有大量凶杀、强奸、绑架、宗教等种种刺激观众的商业因素。

比如《不良教育》中以两大主人公的重逢作为开篇,这一切似乎很一般,然后以恩里克阅读小说开始回忆,讲述起少年时期的故事,观众的开始被渐渐引入一个认识的误区,错觉自然而然产生,以为小说的故事就是真实的。

当随着恩里克探访伊格纳西奥的老家,我们发现原来这个伊格纳西奥原来是假的,而是他的弟弟胡安。

真相似乎被挑开了一层,观众的认识实际是跟着恩里克的视角进行的。

然后随着影片的发展,你突然发觉原先对真相的了解居然全都是错误的,因为莫罗神父的出现将你原先的认识全部推翻,从他的嘴中又产生出另一个故事,真可谓层层叠叠,虚虚实实,欲盖弥彰。

而同样的,随着一个个真相的产生,电影的深度也在不断的加强。

原先我以为电影的批判主题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深层次的人性剖露,而不再是局限于小范畴的挖掘,成为更广义的体现人性的丑陋。

《不良教育》的剧情结构和悬疑式的迷团设置几乎可以媲美任何一部悬疑电影,比如导演大卫芬奇在影片的悬疑设置上也非常之在行,但是在艺术挖掘上却不能够同阿莫多瓦相比。

而阿莫多瓦的作品在艺术成就上又能够远远超过了那些仅仅以考验才智为目的的剧情片,这也就是阿莫多瓦的作品为什么能有不错的票房成就,却又能赢得口碑的主要原因。

能够将艺术性同商业性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导演的确是不多见的。

影片之中那个少年伊格纳西奥的歌声真是动听,宛如天籁之音,而莫罗神父将几首好坞莱坞歌曲改编同样别有风味。

这个少年的嗓音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个主音男孩的嗓音,清澈无瑕。

不知道为什么欧洲的导演都喜欢上了童声,也许这可以为影片增声不少吧。

当然这一切只是作为影片的点缀,一切的故事仍然沉重而压抑,阿莫多瓦总是喜欢讲些特别沉重的故事,而且常常在故事的背后留下太多的未果,你都很难从中找出点希望。

以前看《玛德莲堕落女孩》时被其中教会对女孩的摧残感到沉重和压抑,但这毕竟只是过去的故事,最后仍然让我们看到新世界的光明。

但是《不良教育》却不同,它的故事却仿佛在说这样的故事总是在发生,只不过我们看不到,能够看到的多是正面而不是它的背面。

文;眉间尺

 8 ) 不同的初恋

初恋的故事拍得最动人的,莫过于岩井俊二的《情书》和那部《假如爱有天意》。

现在我觉得,阿莫多瓦的这部《La Mala educación》(中文译名《不良性教育》,感觉怪怪的),也得算上,尽管讲的是同性之初恋。

(之前只看过两部阿莫多瓦的电影,《tie me up, tie me down》,和今年的新片《Volver》,正好都是蛮女权主义的,和他本人gay的身份有点错位。

)是一九六零年代,两个教会学校小男生Ignacio和Enrique之间的爱。

用泛黄的黑白色调影像以及慢镜头再现的当年场景,两个美丽的小男孩在足球场上以及教堂中的对视,加上极煽情的配乐,处理得简直惊心动魄。

虽然我会怀疑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得爱,可是那不是爱又是什么?

除此之外,神父Manolo对Ignacio的迷恋,也被展现得相当动人。

在Ignacio清彻如天籁般的歌声中,Manolo用最大努力克制着眼中的泪水,以及内心的澎湃感情。

不知道为什么,男同导演蛮喜欢拍年长男人不可自拔爱上十来岁小男生的故事,像这一部,以及那部著名的《魂断威尼斯》。

其实这种感情应该超越性的吸引,更多的是一种对美的膜拜——《魂断威尼斯》基本上是这样处理的,但这一部不是。

Manolo到底physically offended了小Ignacio,并开除了Enrique。

他这些因爱而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Ignacio成年之后的堕落惨淡。

人生是那么残酷。

十余年后,当年天使般的小男孩Ignacio变成了一个吸毒、变性、撒谎、以敲榨勒索为生、不堪至极的畸零人。

可是,人生又有着真正的美与爱。

当年的那份纯真的爱,依然顽强地生存在他的心底。

他用写故事的方式来缅怀这爱。

同样,成为导演的Enrique,对此亦同样永难忘怀。

他是个有边界的人,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得很好。

但是,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他接到Ignacio的绝笔,靠在门上,脸上竟有一种巨大的悲恸。

他是个入世的人,努力地拍电影,不放弃尘世的价值,可是,他又是分裂的。

有些东西,在他身上,已经和Ignacio一起,永远地离去了。

我不能描述那是什么,可是我能感觉得到。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初恋的故事往往用倒叙来讲。

再不堪的人,当年都有一张少年纯美的脸,有一份真诚如水晶般的感情。

可是,不可抗拒地,在岁月面前,它们都破碎了,变形了,肮脏了,龌龊了。

从成年人冷漠麻木的面孔跳回当年,总让人不胜的唏嘘。

这个故事除了倒叙之外,还有虚实多条线索齐头并进,有电影中的故事,多个人回忆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故事。

形式上复杂,但是又讲得很清楚。

西班牙人无论男女,往往有一张明艳深邃的脸。

这部电影里出现了Ignacio变性后的女性面孔,其弟弟Luan易装后的女装扮相,竟然有一种很奇异的女性的美,而且并不让人觉得讨厌。

有趣。

小Ignacio的歌声绝对令人惊艳。

他演绎的西语版《月亮河》竟是我听过最好听的一个版本。

在我印象中,还有一部完全靠男孩童声合唱出彩的电影:去年的法国片《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抛开这个,就是对《春风化雨》的简单模仿。

男同电影也看了好几部,从关锦鹏的《蓝宇》,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到李安的《断臂山》,却唯一被这一部感动。

也不知道为什么。

哎。

 9 ) 爱即罪

血迹将Ignacio一分为二,从此他既是男人也是女人,既是天使也是恶魔。

用着最纯粹的声音唱着《重归苏莲托》的是他,沾染毒瘾窝在沙发里颓废腐烂的也是他,唯一不变的,是他对Enrique的爱。

上帝啊,他最纯洁的爱即是他最深重的罪,曾经他为了Enrique放弃信仰,不惧神魔,如今在毒瘾里,Enrique仍旧是他最终的希望,最后的依靠。

是的,肉体的美丽纯洁终会逝去,唯有爱情的忠贞永远保存如初。

而Enrique和Juan,不过是两个在追逐Ignacio的幻影的可怜人罢了。

Juan年轻美丽的肉体是致命的吸引,不管是神父还是Enrique都被他迷惑,可惜他有着Ignacio曾经的躯壳,却没有Ignacio的灵魂,我们永远不知道Juan经过了怎样的心里建设才能轻描淡写地说出那句“我要杀了他”,更不知道他杀了Ignacio,却又在戏中扮演Ignacio被别人杀死,结束后失声痛哭的时候究竟有多少后悔,多少悲伤。

但他仍然是胜利者,拿了Ignacio的小说,套着Ignacio的角色,踩着Ignacio的尸体走上名利场,他是个好演员,能够在戏中演Ignacio,可他在现实里永远是在对Ignacio拙劣的模仿,等来的只有Enrique的一句判词:“你根本不是他”。

与Juan相比,Enrique的追逐简单得多,他想要的,不过是回首的凝视、转移的视线、电影院的喘息,是自己记忆中的“Ignacio”,所以他一开始否认了Juan,但在知道真正的Ignacio已死之后,他知道这种比较已经没有意义,因为Juan本来就不是Ignacio,于是接下来的就是顺其自然的游戏心态了,但当知道Juan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热爱哥哥”的纯良少年形象之后,Enrique又一次否认了Juan。

可以说Enrique与神父都向往纯真美好,不同的是,Enrique追求精神上的纯洁,而神父痴迷于躯体的美好,所以最后他们一个选择了Ignacio,一个选择了Juan。

passion,passion,passion,这才是阿莫多瓦永恒的主题啊。

 10 ) 他们的同性之爱

其实自己并不喜欢这样题材的电影,毕竟有时候觉得或许那些事情离我似乎有点远。

我是先看过《不良教育》之后才看的《断臂山》,觉得断臂山相比之下确实不怎么样。

但或许是两个导演切入点是不同的吧。

李安是带着亲情和友情的角度去拍摄断臂山,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爱,而不良教育则是讲述了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他们的野心和复仇,近乎无望的回忆。

至少《断臂山》的男人们要幸福的多。

听过里面童声的 moon river 大呼过瘾,因为如此的纯真实在是极为的打动人,而又为了后面破裂的牧师关系有着令人绝望的反衬。

看到后面,也不知道这是谁的错。

只知道这是一个阴谋的剧本,写得实在很好。

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不喜欢如此的题材,但他拍的实在很好。

因为里面也有《摩托车日记》的“格瓦拉”。

《不良教育》短评

有的导演喜欢每次都拍不同的片子,有的导演喜欢划着相同的轮廓,阿莫多瓦是后者.

9分钟前
  • 小灰烬
  • 还行

重温。一段知音体式的四角关系。阴影或替身;梦魇或毒瘾;梦幻或泡影。堕落即是坦诚,隐藏的皆为罪。阿莫多瓦的电影中有一股风尘味,却不是脂粉气,而是万簇花丛中走过的绚烂与芳香。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叙事平平,一对狗男男,没啥看点,没有深刻的情感,也没有紧张的节奏,故事该深入的内涵没有深入进去

15分钟前
  • 燃烧海岸
  • 较差

阿莫多瓦的自传,倒叙插叙顺叙,到最后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阿莫多瓦超级狡猾,好的导演知道什么叫颠覆

19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擦除 算不上越看越明白 像做梦一样像走迷宫一样像掉进无底洞一样 但最后都能明白 他太会讲故事了//双线并置和戏中戏在这里都只是非常恰当的方式//可能是同时对生活热爱与绝望的人才会拍出这样浓烈又悲伤的电影//“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肯定是假的,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成的,而记忆分不出真假,它随时浮现在眼前。”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这句来

24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天主教里对天使的描述是无性无形的能量体,所以看天主教国家的片子,完全可以凌驾于肉体之上,体会那些爱恨情仇,那种纯粹的爱情,以及丑陋荒诞的原罪。

26分钟前
  • 狂抽猛送三千下
  • 还行

很忧伤,很忧伤,里面童声唱moon river的时候,所有的罪恶,都被彻底原谅

29分钟前
  • Miss Lo
  • 力荐

church schools lead boys to another way.

33分钟前
  • 甜宝贝
  • 还行

很佩德罗·阿莫多瓦,很不喜欢。

36分钟前
  • KitajimaJunko
  • 较差

靠着剧情简介把剧情勉强回忆起来了,很小的时候看的,当时不懂同性恋也是爱情的一种 ╮(╯_╰)╭

38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北影节第14场。天幕新彩云。

43分钟前
  • 禾乃心台
  • 较差

无论哪个角色都异常自私。

48分钟前
  • 4-ever
  • 还行

sorry是我不懂了…谁能告诉我男主是如何相爱的?为什么胡安刚说“你以为我和我哥一样吗”后脚就和神父搞上了?他和神父又是如何爱上的?如果他是gay怎么后面又有了妻子,难道他是双性恋?而且神父有老婆还出来找男的play,我真的受不了啊啊啊,所以最后的受害者是……?而且为什么那所学校全是男的啊?后面男主变性后出场有点惊到我…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但是染上毒瘾偷亲人的养老金…what the hell?越来越不懂…

51分钟前
  • K1900
  • 很差

冲着高分去的,可能是自己境界不够。

56分钟前
  • 榴莲Durian
  • 较差

同性恋的片子,看着就恶心。

60分钟前
  • LeighPeng
  • 较差

Juan果真也就是Amores Perros和Babel里那位 佳作 特别是本身的故事就很棒外加上叙事风格 戏中戏

1小时前
  • Bill
  • 推荐

颜色的故事,在人性的面前是血色的,最后的支离破碎不过是最好的结束..一个不是悲剧的悲剧而已.

1小时前
  • アホ
  • 力荐

没太抓住到底要说什么 很多问题避重就轻了 但运镜剪辑以及配乐依然是高大上的

1小时前
  • 泓廷
  • 还行

通过几部影片可以初步断定阿莫多瓦作品基本与我不在同一个频率,需要更多时间才能欣赏。

1小时前
  • iMilano
  • 还行

演伊格纳的这个男人究竟是谁?!暗指的祖安是谁?

1小时前
  • 雕刻時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