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欲裂》是一部恋童癖题材的德国电影,在内地看过的人不多,豆瓣标注还不到三千人。
电影的切入视角比较独特,情感表达也非常客观冷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一部。
豆瓣评分:7.5IMDB评分:7.0鲤鱼评分:8.0头痛欲裂 Kopfplatzen (2019)导演: 萨瓦斯·泽维斯编剧: 萨瓦斯·泽维斯主演: 马克思·雷迈特 / 奥斯卡·奈泽尔 / 伊莎贝尔·格什克 / 路易斯·海耶尔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语言: 德语上映日期: 2019-10-18(圣保罗国际电影节) / 2020-04-02(德国)片长: 99分钟又名: Head BurstIMDb链接: tt8603122主要看点欲望与理智恋童癖人性的困惑
29岁的马库斯(马克思·雷迈特饰)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建筑设计师,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稳定的收入,英俊的容貌,健康的体魄。
在光鲜的表面之下,马库斯有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只对未成年的男孩有强烈欲望,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一个恋童癖者。
马库斯的扮演者马克思·雷迈特,看过2013年《自由坠落》的朋友应该不陌生,在这部里马克思·雷迈特的精湛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自己的这种欲望,马库斯既感到困惑又感到恐惧。
他竭力压制这种不正常的欲望,可还是情不自禁的去偷拍小男孩的照片,然后盯着照片自我发泄。
马库斯试图用激烈运动消耗过剩的精力,从而克制心中的邪念。
可惜事与愿违,心中的欲望越来越难以控制,甚至在偶遇一名小男孩后,心动的马库斯开始尾随这名男孩。
幸亏小男孩的伙伴及时出现,马库斯才没有彻底失控。
让马库斯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家的隔壁搬来了一对单亲母子,妈妈杰西卡和儿子亚瑟。
亚瑟正是自己曾经跟踪过的那名男孩。
马库斯难以抑制想要接近亚瑟的冲动,时常对杰西卡母子在生活方面提供帮助。
杰西卡对马库斯心生好感,而亚瑟对马库斯的依赖,填补了自小缺失父爱的情感空白。
马库斯渐渐在亚瑟的生活中充当起了父亲兼朋友的角色,同时也因为竭力压制浴火而头痛欲裂。
杰西卡误以为马库斯在追求自己,顺其自然的和马库斯走到了一起。
电影看起来貌似和《洛丽塔》一样,一个男人睡在母亲的床上,心中想要占有的却是母亲的孩子。
而电影之后情节的走向,却与《洛丽塔》大相径庭。
就我个人来说对于恋童癖的感觉远比厌恶更强烈,应该是用痛恨定义比较恰当。
我觉得这种所谓的“爱”完全就是对兽欲的狡辩,爱不能成为伤害的借口。
而对于孩子来说,性完全是懵懂无知不明所以的,成人与孩子之间这种关系是不对等的,任何方式与未成年人发生关系,都只是伤害没有爱。
近期的热门案例将这个话题再次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我个人判断最终这位想将女孩饲养成妻子的律师,很难在法律层面受到严惩。
首先我国的现行法律在这个方面存在很多漏洞。
嫖宿幼女罪直到2015年11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才予以删除,其他细节可想而知。
其次涉案的是律师,这个渣子一定对我们法律的漏洞进行过详细的研究,甚至事先都会保留证据,以备日后东窗事发。
比起争论自己的孩子究竟是跟父姓还是母姓,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侵犯,相关法律的修改,更加重要,更加迫在眉睫。
我国现行法律的性同意年龄是14岁,换言之与此年龄以下的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无论未成年人同意与否,都是犯罪。
这也是上面说的那位律师要等女孩年满14周岁才与之发生关系,他懂得法律,是专业人士,一切都是有备而来。
之所以界定在14岁,主要原因是来自人的生理成熟年龄,但是这个时间点的界定完全忽视了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年龄。
懵懵懂懂似懂非懂是现在我国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基本现状,再进一步思考,如果像这部电影这样,马库斯喜欢的是男孩,十四岁的男孩能清楚自己的性取向吗?
如果14岁的男孩自己都不清楚,还谈什么自愿和同意。
2018年美国纪录片女导演珍妮芬·福克斯,自编自导的自传性质影片《信笺故事》在这个问题上更加具有说服力,珍妮芬·福克斯用亲身经历告诉观众,大部分孩子会把性侵犯,性剥削误以为是爱。
我个人认为14岁的孩子,既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爱,也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性。
最近觉得网络上女权主义成为了一个敏感而又尖锐的话题,我算不上女权主义的支持者或者反对者,定位自己是一名心怀同情的旁观者。
我一直觉得改变现有男权社会的现状,要从女性被物化,被压迫,被剥削开始,要从女性的自我觉醒开始。
而我个人觉得我国现阶段法律是存在漏洞的,我支持修法,支持在十四岁之上设定性同意年龄。
甚至觉得性关系的双方年龄差距过大,应该再次提高性同意年龄,少男少女初尝禁果是一回事,老谋深算威逼利诱完全是另一回事。
这部电影另一个让我思考很久的是上面这段,马库斯与心理医生的一段对白。
不要说14岁的孩子,我这样一个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成年人,都无法确定上面的观点是否正确。
但是其中的一点我是同意的,恋童癖绝对是一种心理疾病。
2018年弗朗索瓦·欧容自编自导的《感谢上帝》中,恋童癖的神父也曾经痛哭流涕的说一切因为自己有病。
之前说过我对恋童癖达到了痛恨的程度,在看《感谢上帝》时我对这位神父没有产生丝毫的怜悯之心。
这次《头痛欲裂》不一样,我能够感受马库斯的克制与挣扎,我对马库斯保有同情心。
既然是一种病,就应该为病人提供治疗和帮助,不应该等到他发病伤害他人之后再去惩罚他。
我们现在对于这种病的漠视,既是对后来受害者的残忍,也是对施害者的残忍。
等待着明知会发生罪恶发生而毫无作为,可以视作帮凶。
这几天看到好几起关于性犯罪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痛下杀手的恶性案件。
之前也多次看到过多次相关的统计,性犯罪重复犯罪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犯罪。
我个人觉得不单单是恋童癖,所有性犯罪都和心理问题有关,本来是两情相悦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只有通过犯罪才能兴奋的人,应该多少都有点病。
那么对性犯罪刑满释放人员来说,他只是受到了法律层面的惩罚,我们现行的司法制度并没有对其心理疾病是否康复进行评估。
如果像电影中所说,这种病一辈子都无法治愈,让这些人毫无约束的回归社会,伤害他人同时让自己走上不归之路是大概率事件。
出于对这些释放人员本身,也是对未来无辜的潜在受害者负责,对性犯罪释放人员,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约束我觉得是必须的。
我不赞同化学阉割,这是基于这些心理疾病是不治之症考虑的。
我赞同韩国人的做法,给性犯罪释放人员强制佩戴电子脚环,这一措施可以避免很多悲剧发生。
行为完全受欲望驱使的是野兽,克制自己的欲望不去伤害他人的才是一个“人”。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早些年有想过写一个关于恋童癖人群这方面的小说,旨在通过几个不同的极端事件来讨论这一行为到底在道德和人道上如何合理存在。
不过种种原因把这个题材耽搁了,刚巧今天发现了此片,那我想随便聊一下。
首先,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排斥这种情感?
我想先不太恰当和严谨地列举一些“非主流”的情感。
比如说,同性恋、恋物癖,甚至我认为也包括恋足癖什么的等等。
这些特殊的情感,我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个接受过正常思想教育,或者有基本三观、人道概念的人,都应该不难接受和理解。
我指的是,即便说服不了自己去接纳,至少也不会像排斥病毒一样表现出来,因为那样确实难看。
那么恋童癖与此又有何不同——相互认同。
恋物就不说了,因为物件无法表达,顶多我们希望他们亲密的时候保持卫生就好。
而恋足癖和同性恋,一定是建立在相互认同,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违背了这个前提,任何时刻都应该可以控告强奸猥亵。
不过据我所知,咱们国内针对男同胞们的猥亵法律貌似模糊不堪,这一点挺耐人寻味的,就像有意隐瞒某些东西似的。
所以再来看恋童癖,现在我认为这不道德不合理的原因有:1.儿童因为知识和常识的匮乏,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概念,容易对一些未知的事物产生误判2.过于亲密的举动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3.综合以上,恋童癖的成人想要获得发泄尽兴途径,势必会逾越以上的两个原因。
所以在此,我所理解的大众眼里对恋童癖的愤懑,大概指的是对这些毫无自制力并已经采取某些罪恶行动的恋童癖分子。
好的,现在总算回到本片了。
看过之后你会觉得男主可憎吗?
我本人来说,我觉得不会,我只觉得他可怜。
恋童癖如片中所说,是一种无法有效治愈的病,而它呈现出来的反应就像毒瘾犯了一样,势必要手动解决才能缓和一阵。
而这并不是人能控制的。
我联想起几十年前的人们是怎样看待同性恋的呢,把这当做是恶魔附体,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妓院“改善”视野,或者直接就是打骂折磨以此唤醒雄性的一面。
如今,我们会逼着一个男同对着一个女性的裸体打fj吗?
当然了,影片里男主确实有做出过不太能让人接受的事情,比如尾随、偷拍、浏览儿童SQ照片或影片,这些行为会产生怎样恶劣的影响我就不多说了。
影片最后,他被人发现了,他羞愧、傲慢、痛苦,选择了自杀,未遂。
他苟活了下来,下定决心与这个病抗争到底,他把偷拍的照片全部烧了,电脑里的“资源”全部删了,开始吃医生开的药,尽管他清楚这药的意义形同虚设,这时他又想到了死,用餐刀在手腕处比划了几下,还是没有下手。
后来,那个曾令他发狂,可他一次次强忍了下来并未对其做出逾越原则行为的男孩再次邀请他一同游玩,他很惶恐,在内心里反复纠结后,他答应了下来。
约定日期前的几夜,他每晚失眠,他感觉到自己就像动物园里的狼,长啸着孤寂,没人可以理解。
到了那天,他穿得很干净,手洗得很干净,这个屋子里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一丝不紊,只是桌子上散落的药片提醒着他:我是有病的。
影片结束。
草原狼很遗憾没有生活在草原,他被圈养在笼子里,主人告诉他饿了就只能吃草,他很听话。
有一天,他闻到了肉的味道,莫名的兴奋、痴狂,仿佛回到了草原一样。
但他看了主人一眼,主人摇了摇头。
他委屈、悲鸣,甚至有些自责,我是一匹草原狼,我只能吃草!
有一天一只小兔子被带到了他身边,“请帮我照顾下他吧”,他同意了。
从此,温柔、宠爱甚至有点垂涎混杂在他那无处安放的内心深处,他经常深情凝望小兔子,它的肉是那么的鲜嫩,眼神是那么的明澈,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韵,如果一口咬在它脖子上一定很美味!
但是他犹豫了、退缩了,甚至有点害怕,我怎么会有这么畜牲的想法,咦?
我本来就是只畜牲啊?
呵呵,何必责怪自己呢?
小兔子,我不会伤害你,但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草原狼都甘心吃草,你要照顾好自己呦!
原本没计划写什么的,我看完电影扫了一眼评论区和讨论区,就觉得大部分观众都没法去体谅这种先天的病,他们只会站在高不可及的地方去批判——仿佛所有病人都应该自行了断。
但是,这几天又看到了代孕的讨论逐渐变成了攻击gay,又看到了一篇公众号在写警察钓鱼恋童癖,我就在想错误的发泄,难道就只有我们少数群体应该被批判吗?
电影里,主角经常去看一匹狼,它被锁在笼子里。
前两次,他盯着那匹狼看,狼也并不在意。
后来,他去看的时候,狼刚好被喂食了。
电影给狼进食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它吃完之后,它开始对着主角吼叫。
最后一次,主角看到在荒野中游荡的狼,这是他们距离最远的一次,也是中间没有任何格挡的一次,这一次,作者给这次对视一个特写。
我认为,狼象征的是他的欲望,当欲望被隔离,两者显得相安无事,但自己却总想去直视欲望;当笼子里的欲望被喂食,它就会想要更多;当你能够坦然面对欲望时,两者已经能心平气和了。
不可否认,在任何地方,恋童都不算一种可以说出口的欲望,它需要被囚禁在笼子里。
但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你总得面对它,这时就得看你的”笼子“是否坚固了。
满足自身的需求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我不相信存在没有欲望的圣人。
如果你是那个恋童癖患者,你能够去克制那种百抓挠心的痛苦吗?
也许你可以,但更多的人是需要性的,他应该就像主角那样对着自己拍摄的照片打飞机。
他没有去看那些违法的儿童性视频,更不会去成为犯罪分子,他们心里有底线。
他们知道他的本性,却不会去拥抱欲望。
所有批判者都是认为恋童癖者的”欲望“是无法自控的,即使是在药物的帮助下。
他们看到了那些阴暗面,就觉得所有的人都是不堪的。
就像代孕问题,他们只看到了女性可能会被当做工具去盈利,被利用,却没想到这件事情的产生原本都不是为了盈利。
他们觉得gay本质上都还保有强烈的生殖欲和男子主义。
唉……警察钓鱼那件事情,是正确解决的方法之一。
它扯出了部分的犯罪阴暗,可是还远远不够。
我们没能更好地教导孩子去认识这个社会,却责怪那群原本就无辜的人。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绝望的主妇》,里面有一个游泳教练,他友好地对待所有的邻居,学生,但由于他从性的角度去看他学生的照片,就被所有人孤立,甚至影响了他的家人。
他做错了什么?
直视自己吗?
他错的是自己无法改变的东西。
周围人显然是被偏见和恐惧占据了头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它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你不该反对那些不合常理的”欲望“的人。
诚然,它有对有错,但有没有去满足,是如何满足的,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电影最后,主角床头放了一把药片,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朋友,唯一喜欢他的孩子,他却由于世俗压力不敢继续接触。
他是绝望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
但是,他没有斗争过吗?
他有伤害任何人吗?
天生的印记,却像天生的罪孽,可灼烧之火,却是从周围而来。
也许我“圣母”,也许我“三观不正”,但我们最求的世界,难道不是一个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可以令自己快乐的世界吗?
“你肯定不能杀人或强奸少女,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你暂且还无法领会到'许可'与'禁忌’的真谛。
你仅仅感悟到了真理的冰山一角。
其他的部分也迟早会出现,这一点你一定要相信!比如现在,近一年以来,你的内心中燃起了一种欲望,它比其他任何欲望都来得更为强烈,它被视作'禁忌’。
相反,希腊及许多其他民族却把这种欲望归为神性,举办盛大的节日来崇敬它。
‘禁忌’绝不是永恒的,它可以发生变化。
而现如今,只要在神父面前举行过婚礼仪式,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和一个女人同床共枕。
即便在今天,在其他一些民族中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寻到属于自己的‘许可’和‘禁忌’。
一个人不会因为做了禁忌之事就变成了坏蛋,反之亦是如此。
——其实这不过是个事关懒情与否的问题!一个懒得进行思考和自我评判的人会服从世俗的禁忌。
他们活得毫不费力。
另一些人则在内心中有着自己的清规戒律。
绅士的日常举止,对他们可能是禁忌;被人唾弃的行为,他们反面觉得合理正常。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准则。
”——《德米安》
⚠该影评个人情感强烈,你可能会感到不适,建议立刻退出。
先发表一点正常人言论: 这片就是典型的北欧闷片。
真正的联通癖实际上是种,性取向?
一个再有道德感的人也控制不了自己性取向是什么。。
主角一直想求助,向医生寻求帮助却不被理解,浮沉在道德与堕落之间,性欲即是犯罪,介于此而无法满足,但是又能怎么办,又不能挥刀自宫,无法摆脱,陷入迷茫,欲望与克制,痛苦挣扎,脑海里的声音说着继续,继续,但是想要停下,又停不下,头痛,头痛欲裂。。。
但是。。
但是。。
😅⚠下面言论不是我发的,是如来佛偷了我双子叶号发的。
⚠以下有少儿不宜成分,来自如来佛的警告,无法接受请立刻退出。
首先我不是联通癖,但是你妈,北欧的小孩长得也太可爱了吧,你他妈有本事别选这么可爱的小孩当演员可以吗??
其次我不是联通癖,但是Arthur太他妈萌了我去🤤他妈的还往别人身上贴。。
我实在是绷不住了,这小崽子完全就是在故意诱惑人。。
Arthur没爹,就把其他成年男性(Marcus)当成类似父亲的精神依靠,他所说的“你爱我吗”“我不在乎,我只想和你一起”也并不是。。
那种意思。。
但是。。
但是。。
真绷不住了。。。
靠,结尾还有点想哭。。
因为某种疾病而不得不离开另一半,且不能让对方知道原因,甚至显得自己有些无情,最后无奈分离,两个人都很痛苦的那种be情节,看的我也头痛。。
“我的王子”草,不是,怎么那么浪漫啊你??
我真的忍不住语无伦次,这破片子真的不是什么联通癖启蒙电影?
最后我不是联通癖,但是我在影片里真真感受到那种被对方依靠依赖的感觉,像那种小狗一样单纯而全心全意的爱,自己也明白这小崽子根本不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可是就是忍不住去故意会错意,被爱的感觉太好了,甚至于无可奈何地由爱产生性欲,想和对方一起体验。。
总结,我性取向还是成年指南。
离谱电影。
当我们所处的社会制作电影时仍然谈性色变,谈同色变,谈艾色变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一次又一次进行大胆的尝试,当观众们还在为《我不是药神》、《少年的你》的社会意义欢呼雀跃的时候,无法想象有些国家对电影内容题材的探索到了什么地步。
近期的观影中,除了DAU系列,德国电影《头痛欲裂》在题材上是最大胆的一次尝试。
说说电影内容,男主马库斯有严重的恋童癖倾向,他跟和其他有“不正常”性取向的人一样,尾行过小男孩,偷拍过很多男孩的照片藏在家中,梦中常有邪恶至极的念想。
但很明显他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是个年轻有为的建筑师,而且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和自我控制能力,从未伤害过任何一个小孩,反而因自己无法改变的欲望痛苦万分,甚至为了压制欲望数次试图自杀。
他视自己的畸形欲望为疾病,试图向外界寻求帮助,但他鼓起勇气后,被体检医生轰出诊所。
而后愿意帮助他的人只告诉他三件事:1,这不是疾病,所以无法治愈。
2,这种畸形的性倾向将伴随他的一生,他将痛苦一生。
3,他必须一直控制自己,永远不要骚扰他人,不要做出违法的行为。
现实中他人的不理解和偏见深入骨髓,甚至最后他的父母和妹妹都与他断绝关系。
第二个是感情线,搬到隔壁的单亲妈妈杰西卡和她儿子亚瑟都很快喜欢上马库斯。
在马库斯与杰西卡交往的过程中有无数次和小男孩单独相处的情景,同睡一床、一起游泳、洗澡等等情况他都未曾在行为上越过道德和法律线一步,而且每次亚瑟要求与马库斯玩耍时得到的回答都是“除非你妈妈没意见”。
秘密曝光后杰西卡便离开了,只有小男孩亚瑟一直无条件的信任并依赖马库斯,开始可能是借以找回缺失的父爱,而后这段感情略显暧昧。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借用尼采的话,实际上感情(爱)是对电影主题的升华!
片中有个象征欲望的符号—狼,第一次男主只是隔栏看着笼中之狼来回踱步,第二次狼与男主双目凝视,第三次人与狼发生了触碰,第四次狼在食肉后嘶吼发狠,结尾已不在笼中的狼仰天长啸。
配合剧情发展个中意味昭然若揭,不必明说了。
实际现在的社会边缘化的特殊人群遭受的不理解和歧视很严重,社会的关怀总是与部分群体无关。
作为“正常人”我们往往先入为主,对特殊人群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实际上是一种偏见和不理解。
这点对过去及现在的同性恋者、残疾人、艾滋病患者等等都很适用,学会尊重真的很重要!
电影质量并不算很高,但题材创新很重要。
个人评分:65分!
最后,还是希望中国的电影创作能更大胆一些,审查限制放宽一些,观众视野更大更包容一些(这些现在都不现实)。
伟大的艺术总是需要有自由的思想且钻到极致的人创造出来!
LGBT群体在呼吁平权时,总是以“天生如此”来力证自己的合理性。
这一系列表述的潜台词就是:一切自然存在的性取向都是正常的,都是不应被指责的。
可是本片却从一个千夫所指的对象---娈童者的身上出发,指出了这类人群的内心所面临的煎熬和冲突,如果爱情真的可以不分年龄,不分性别,那么用法律强行拆散一对年龄相差悬殊的“恋人”是否也是一种对性少数群体的迫害?
当然,对于这样的情况,立法者们也有自己的解释,那就是未满xx周岁的孩子心智不成熟,不能区分爱与侵犯,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样的解释也被广泛接受。
但究竟什么才是心智成熟,什么时候人可以才懂得真正的爱情,却没有人做出过回答,只不过简单粗暴地以年龄进行划分。
仿佛默认所有人在年过xx岁后立刻就懂了什么叫做爱。
提到年龄与法律的关系,我又想到了前段时间13岁男孩奸杀幼女的事件,在那个新闻的评论中,年龄似乎又成了无关紧要的事,降低刑责年龄的呼声越来越高,感叹现在小孩成熟真早的声音不绝于耳,偶尔有人说一句犯罪者的心智不成熟,反而会被正义网友群起而攻之。
这种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两个事实,第一是“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我们应当保护”这种朴素的道德在复杂的世事面前是脆弱而易变的,作为性行为中被动一方的孩子和作为杀人凶手的孩子显然不能都适用,另一方面,以此为根据制定的法律也不可避免地要损害无辜者的利益,它让早熟的孩子无法得到爱,也会让未成年的杀人犯逃脱制裁。
第二点就是,天生不合于道德的群体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反社会的,不符合道义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一时冲动或者愚昧无知产生的,而是与生俱来,同时也无法改变的。
道德作为群体意志的反映,终究无法顾及每一个个体。
而这些个体,在自身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就成为了众矢之的的“坏人”,“流氓”,这样公平吗?
当然不公平,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在我们这些“正常人”眼中,道德和公平总是结伴而行,形影不离,可是对于影片中的男主而言,正常的道德让他永远无法求得能使自己欢愉的爱情,永远不能和他人一样享受与恋人走在阳光下的喜悦,这就是群体道德对个人幸福的抹杀。
说了这么多,也许答案很明了,不是每一种天生不同的人都会被这个世界善待,如果你足够幸运,恰好是一个符合社会道德定义的“好人”,请你好好享受这种被人支持被人理解的喜悦。
而对于那些不幸如男主般的异类,还是不要轻易追逐那不容于世的爱情,性与爱不是人生的全部,甚至人生也不一定非要是幸福的,当世界肆无忌惮地向你展示它残酷的底色,也许离开才是最好的反击。
《头痛欲裂》(Kopfplatzen 2019)讲述的是一位“恋童”性向者如何控制自己心中欲望的故事。
男主的努力克制是值得尊重的,因为性向他无法选择,他能做到“不伤害”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作为有那种欲望的人最终会怎样呢?
我觉得,穿插在电影中的几组狼的镜头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男主的性向被发现时,他在房间内向那个男孩的母亲解释了他的癖好发展趋势:首先是远观男童,其次是走近,再就接触,最后应当就是性侵了,他虽没能讲出来,但他接下来的行为说明了这点,否则,他为何要用自残来对抗“欲而不得”的痛苦呢?
他说的这种“趋势”跟那只被囚禁的孤狼的行为是类似的。
第一次出现狼的镜头时,狼在铁笼内徘徊;第二次出现时,男主抓着栏杆,狼驻足远观他;第三次是狼与他互相对视;第四次,狼已走近他并舔了他的手指;第五次,狼吃完一片肉后却露出凶相;第六次是旷野中狼嚎。
显然,狼是他欲望的象征,他努力克制的欲望,一如那铁笼中的孤狼。
在“接触”之前,欲望与欲望之对象是相安无事的。
当欲望被撩起却“欲而不能”或“欲而不得”时,痛苦就会产生。
所以,当狼欲求更多肉而不得时,它会露出凶相表达愤怒。
狼的这一幕也无非在暗示,欲望若不放在笼中,伤害就会产生。
男主是明白这点的。
当然,这个“笼”可以是外在的法律,更多的应是他心中的道德。
为了免除欲望之伤害,男主开始行动。
他远离欲望之源,断绝撩欲之物。
即使这样,欲望还在那儿,“狼”仍然在嚎叫,而因此产生的误会、不理解、不宽容一样都不会少,他今后所得到孤独和痛苦只会更多吧,他能做什么呢?
可能只有死去这一途了。
最后一幕中,桌上的那堆药丸似乎暗示了男主的悲剧命运,但也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文/石板栽花 2020年4月29日星期三)
这个电影不是洗白,而是客观展示恋童倾向和变态的区别。
想针对几方面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先打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今后还会继续完善。
(1)变态和恋童癖的区别(2)恋童者和孩子的关系(3)针对青春期单纯的爱情(4)针对恶意的行为近来一直有很多关于变态的恋童癖电影,比如《水果硬糖》等关于勇敢萝莉智斗猥琐恋童大叔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却没有多少电影展示当下真正大多数的恋童群体的处境是怎样的,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所有的恋童癖都是变态,觉得他们很不可理喻,并且对这个群体抱有很强烈的敌意,觉得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一听到“恋童癖”这个词就下意识感到恶心、抵触和反感,给他们贴上“心理变态”的标签。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恋童不是病,而是一种性取向,就像同性恋,是客观存在的。
但却没人来关心他们,这些人也在挣扎,却遭人唾弃,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混淆了“恋童癖”和“变态”之间的概念。
有底线的恋童者和猥琐变态完全不同,“恋童”是一个灰色地带,评判一个人的标准绝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尊重和同情有道德操守的恋童者不等于不同情孩子,也并不等于纵容。
(1)变态和恋童癖的区别变态的犯罪原因:①为了体验“新鲜”感和“刺激”感。
②有些人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不像性侵成人,一旦被现场抓包就无处可逃。
性侵儿童铤而走险,可是一旦躲过去了,就不用再担心顾虑承担什么责任。
上述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是变态,而恋童者恋童并非是自愿的,也不是带有恶意的。
性变态对任何人都能产生性欲,却产生不了爱。
(2)恋童者和孩子的关系①一种是真正关心孩子爱孩子的人,就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类型,也是当下大多数恋童者所属于的类型。
对孩子的感情和男男女女间的爱一样,有人喜欢男性,有人喜欢女性,而恋童者喜欢孩子,这种喜欢不只是性欲,而是真正的感情。
②“只求性不问爱”,和“性癖”的性质一样,这种现象本身可能没什么,但换在恋童癖身上,就的确让人觉得很不正常。
他们对性的渴望加大了犯罪几率,而且会让人觉得“动机不纯”。
能控制住自己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这种恋童癖可能就和变态没什么两样了。
恋童无罪,但是如果他们违背自己的道德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那就是有罪的。
(3)针对青春期单纯的爱情十来岁左右的年龄,正介于成熟和未成熟之间,这个阶段的少年对“性”和“爱”有一种微妙的认知,恋童者在这个时候正好给予了孩童在家庭上得不到庇护,这时候的恋爱还分年龄么?
很难说。
不是所有恋童癖都是坏人,那些对孩子下狠手的人因为是变态才“恋童”,而不是因为恋童才“变态”。
并不是所有恋童癖都是邪恶的,很多恋童者都在努力控制自己,避免伤害他人,甚至宁愿伤害自己都不会伤害孩子,这个过程是艰难的。
(4)针对恶意的行为变态们屡次对儿童犯案,屡屡得手又逃脱制裁的原因:①罪犯们可以通过威胁、引诱让孩子缄口不言,但是这套方法在成人面前“不怎么”行得通。
②利用孩子的特点,“懵懵懂懂”和“童言无忌”。
关于“懵懵懂懂”:小孩子对“性”没有概念,尤其是一些没有造成疼痛的边缘性行为,孩子可能会把这理解为玩闹,或者觉得“无伤大雅”。
对于有生理伤害性质的性行为,孩子也可能会被“身体检查”之类的措辞岔糊过去,也可能会威逼利诱式的让孩子妥协。
“童言无忌”所带来的伤害则是家长的原因,一部分孩子选择说出来,但是因为表述不清楚,会让家长忽视问题的严重性,觉得这是正常的“亲热行为”,或者觉得孩子想多了。
在很多欧洲国家,比如德国,4岁的孩子就被教导不能让陌生人触碰自己的内裤和隐私部位,也许在有些人眼中这看起来“为时过早”,但其实这确实很有用也应该引起重视,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总比有一天为时过晚了再痛心疾首强。
同情有底线的恋童癖不等于不同情孩子们,能划分清底线的恋童者值得理解和尊重,我们不应该把有道德操守的恋童者和猥琐变态混为一谈,这才是真正的包容和平等。
非常不希望现在社会的主流思想感性大于理性;不希望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是以偏概全、一概而谈的态度;不希望善良的人被偏见伤害;不希望这些人的尊严被他人的无知和成见泯灭。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知道,有恋童倾向,不是畜生也不是病态,他们和流氓变态并不一样。
因为 马克思 雷迈特的 片子, 角度题材的 稀有,决定观看。
我的共情能力比较强,看完片子,第一时间就陷入了 极度的压抑。
看了短评,很多人都表现出对 未出现性犯罪的 恋童人群的同情,以及对恋童现象的无奈。
先稍微分享几个概念, 性取向一般是指引起 个体性唤起的性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等。
其次,性偏好使指对于特定身体特征,场景,群体,年龄,物品,行为产生的性唤起(如。。。。
这个 我就 不举例子了。
),性高潮的偏好(不限制取向的)。
这是比较笼统的概念,人类的性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性欲望更是千奇百怪。
为了满足性欲望,人类也会有多种多样的性文化。
这些也就是性学主要研究的东西。
当然,人是社会动物,很多行为也会出现禁忌,就要将不同的行为放在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道德、伦理、法律等因素下也就产生了很多性禁忌(我也不举例了,人类的各类行为在社会中都会受到约束)目前社会中,我们通常对于性行为的最低共识就是,在性活动中没有对象受到(身心)伤害,就是可以接受的。
其中涉及到的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也就是儿童。
这也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些社会事件中最令人愤怒,并且引发社会关注的。
(鲍毓明 红黄蓝)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提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关系中的权力结构,对儿童的身心伤害等等。
儿童性侵行为的实施者,也不全是恋童者,很多时候 是因为犯罪成本低,容易实施性侵行为,隐秘性强等原因。
恋童特殊性还在于针对的仅是特定年龄,儿童即青春期前,无第二性征。
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不在产生性欲。
而且影片中马库斯的性欲也十分泛化,基本对所有男童基本都有性欲。
回到片子,观看影片时,我也被带入了主角马库斯的视角,生出对主角的同情,对该类事件的无奈,对人性的思索,被压抑的气氛和情绪包裹。
但是 观影之后 ,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参照现实: 1.主角马库斯的性欲程度在影片中被描述的比较剧烈,影片从自慰开始,多次表现自慰,并且进行拳击这类攻击性较强的运动来纾解压力,到与心理医生和女友最后的自述,表达其被性幻想长期困扰并且欲望逐渐强烈。
主角的设定,应该是已经度过青春期,属于青壮年,也没有描述有没有触发事件或迷茫探索,性唤起单一指向特定年龄阶段特定性别,即男童。
而性欲的强烈程度其实是直接造成性压抑的程度,也就会直接影响性侵行为的发生可能。
也就是说即使,男主不恋童,是“恋成人”,也可能出现严重的性压抑,造成痛苦。
(性瘾这个概念,我不太确定,什么样的性欲程度可以说是性瘾。
成瘾行为本身不好分辨,这里就不详谈)而且,恋童 也不等同于持续强烈性欲望。
所以,我们对于主角和欲望之间的抗争产生的同情共情,其实并不全是因为性禁忌本身。
(对于性欲旺盛,如果是遗传或者器质性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我们确实应该关注,目前也有相关的治疗方法)2.主角马库斯在片中的设定除了 恋童 几乎完美: 外形高大帅气, 家庭关系和谐,工作稳定,生活规律。
家中陈设整齐干净,还很有品味,对待孩子耐心(在亚瑟和外人看来是个好爸爸的形象).但因为 性偏好 ,不爱社交但仍然有运动朋友邀约,有异性同事邀约,单亲妈妈邻居的邀约。
主角具有很高的性吸引力,但因为 恋童,却并不能得到完全的性满足。
这也许不能算是美化恋童群体,常见的影视作品中的恋童人群常常都是脸谱化更严重的猥琐形象,在影片中马库斯反而更像一个正常的你身边的优秀青年。
但当他对心理医生,说出那句" 如果让你一辈子不能做爱,你会怎么样?
” 时,很多人被击中了,每个人都渴望性满足,产生同理心。
就像短评中,有人表达想要 和主角在一起,这就有些像是吴彦祖表达自己 婚后没有性生活时,大众的惋惜。
似乎在表达具有高性吸引力的性对象因为性禁忌无法产生性满足的浪费。
这也不是对恋童倾向的同情。
3 .主角马库斯在片中多次出现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从影片结局暗示亦是自杀,这个就更直接关联我们的同情,罪不至死,(从片中的隐晦描述从直接行为中确无犯罪行为,保存儿童色情作品不分享的话,这个还要学法律的同学来说了)家庭和女友的排斥,造成的社会性死亡,不免让人想到glee 的演员 马克 塞灵的事件。
对于自杀的同情似乎也不能完全贴近恋童本身。
绝大多数人都是有不同程度的性压抑的,甚至我们绝大部分人是没有主角一样的性吸引力,甚至他作为父亲角色的 人格魅力,就连 男孩亚瑟也问出 ”你爱我吗?
”“我们能一起玩么?
” 影片把矛盾简化到只有主角个体的性偏好上,并且加之“无法治疗,你的命运"。
主角所有的努力只能换来 头痛欲裂。
故我们就像马库斯看着那只狼一样,我们看着马库斯无法冲破铁笼。
现代社会中性压抑是常态,不论我们的性取向,性偏好想要完全满足性需求都是十分困难的,即使是罗老师、陈老师 这样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和性吸引力的人,都有被曝光后,声名狼藉的风险。
性满足成本都十分高昂,日本的低欲望社会,恋爱婚姻家庭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性需求,即使拥有大量性产业。
更何况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合法的性产业。
各种各样的性少数人群,或是性偏好特殊,性欲望强烈,老年人,低收入人群,残疾人,性吸引力低的人群的性机会 性资源 都是极度缺乏的,我们又有多少关注和理解呢?
即使不是 恋童者 ,也并不能保证一生肯定可以与自己心仪的性对象合法的发生性行为。
甚至很多人一生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与他人发生过性行为。
其实性压抑的反应更多是个体差异,而不是群体差异,并不是因为恋童就更压抑。
曾经的一个记录片讨论日本儿童色情漫画产业,并访问恋童者,其也表达了不会伤害任何孩子,只是幻想,但如果有孩子主动呢?
无论是 神父性侵、童子军、房思琪等等这类事件中 大多是因为权力不对等,我们先不讨论,但如果像影片中的马库斯就是只对 儿童有性欲呢?
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帮助受到困扰的人,即使作用非常有限,但结果也不应该是注定的残酷。
但任何一种利用不对等关系的支配、侵害都是不能被支持的,不论他的主观意愿是不是本能。
本能获得快乐就去实施对他人的伤害就是不能被社会接受的。
性行为也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我们不要把它异化,这和我们的所有行为准则一样,欲望并不是借口。
无论人类历史怎么倡导性解放 性自由 ,都不能对某一方造成伤害和压迫,无论以什么样子的包装。
性 在文明社会 应该是 性成熟 个体之间的行为。
是说男主眼熟,原来看过不少他的戏。关于恋童癖的另外一个角度。
看一半,只有一个感想,max riemelt,你可多演点正常人吧!性转版洛丽塔,只是遇到有道德底线的男主。虽然不能母职惩罚,但还是想说,女主也是心真大,人就帮你搬过箱子,一共见过两次面,你就敢让一个男的照顾你亲儿子?!你孩子爹就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人渣,当爹都不能让他尽父亲的责任,你就应该对男的看清楚了!幻梦亲昵小男孩,拍得挺美的,虽然也挺惊悚的!很难相信男的靠被女的睡和紫薇,疏解自己的病态欲望!看男的对做爱挺看重的,我在想是不是阉了,就会平静很多了,所以为啥不阉了自己呢!小男孩把你当父亲当朋友,男主却想睡他,禽兽啊!
被家人不理解真心委屈
不太能认同电影里医生说的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是种性倾向,就算是帅男主演这个角色还是觉得恋童的人恶心。还有感到很疑惑的一点是,难道喜欢的小孩成年了就不喜欢了吗...?
電影完全是德國的做派,冷峻簡潔。儘管是用著包容的態度來講述一個接近自制的戀童癖患者,(最可貴的正是電影把這樣的患者當作人來看待和討論),但太真實的外界反應,不禁令人感歎這是一條無助,甚至絕望的道路。無法得到諒解,無法得到救贖,也根本沒有出路。
剧情比较空洞,只是幸好马库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必须警惕文艺作品的巧言令色,不知道剧中的心理治疗师的话是否具有权威性?他把恋童称为一种性取向,仿佛只是社会对它施加了过重的压抑,这番话我认为是在美化恋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把恋童看做是精神病去警惕,而不应把它看做类似LGBTQ的性取向。
恋童癖到底是种性欲指向还是性取向?是否会对孩子产生爱情
⑦(给影片贴LGBT标签的人怕不是有病吧)故事让人感觉像是主人公突然得了一种绝症,而非是生来就有的性癖,这种痛苦应该更沉默、更麻木、更习以为然……它或许让人们更客观地认识“恋童癖”,当然不代表着为这一群体开脱。人们需要分清性癖与犯罪的差别,恋童癖不是原罪,只有对儿童实施侵犯的恋童癖才是恶魔。恋童癖的结局只有走向犯罪或选择死亡吗?希望医学矫正或性爱机器人能予之帮助吧。
很有争议的话题,当男主的手划过小男孩的后背我就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第一次有电影算是正面描写这一群体。人的倾向确实不是病,但不是所有的倾向都是对的。可是如果片子的小男孩儿恰巧也对男主有想法,那又该怎么办?所以是非对错真的很难讲。不过,如果一个恋童癖因无法抑制自己私欲而伤害小孩子的时候,我想无论他多么可怜,多么难过,也没人去探究他的心路历程了。这真是矛盾至极。许多事看来真的不是理解就能宽恕。
恋童但是有道德的人,除了自杀该怎么办
和《羞耻》类似的疯狂内耗……
这个恋童癖是人,不是畜生
死路一条?
恋童*同性恋*乱伦,男主角这个性癖确实有点炸裂,如果同性恋和恋童都是性倒错,曾经是疾病,需要治疗,那么是不是某种层面上来说同性恋都能正名,恋童癖至少也有一丝无辜无奈无能为力的色彩?正如此片,如果你真的什么也没做而且坚持到死,那确实可以。否则,回到《米夏尔》,死一千次都不够。你信恋童癖也能有这么高的道德标准,还是信我是秦始皇?
题材挺好,拍的一般。
题材胜过所有角度与语言。洛丽塔与杀手不太冷的处理明显更知道讨好观众。
.5 看的我真的是头痛欲裂
无法感同身受的ltp
头痛欲裂?管不住🐔?那统统都去解脱了吧😇,再也不会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