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全片,由衷地感受到那阴暗而纯真的悲伤,美丽得难以接受的梦幻,童话般的残酷。
它从头到尾就是一部魔幻,却越发衬托现实。
导演将每一个会出血的镜头都充分展示,无论是枪战还是虐杀。
不宣扬暴力,但又毫无保留。
片中的每一颗子弹都残忍无比,更不用提那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和在敌人嘴边直接划出的一道口子。
甚至Ofelia的奇幻境遇,也笼罩着强权和战争的恐怖阴影,压抑得令人恶心。
两个世界,一样的残忍。
但在另一个世界,Ofelia有着私密的经历,从第一个任务令人诧异的勇气,到第二个任务无知的犯错……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加进这么个情节,让小姑娘吃了两颗葡萄。
怎么说呢,现实太过残酷,她毕竟纯真。
对剧情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这究竟是她的幻想?
抑或真的发生?
导演很狡猾地模糊其中的界限,使得两种解释都可以接受。
你又选择什么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一直当它魔幻来看的,确实故事从头到尾就是如此讲述的。
没有任何逻辑和线索表明小女孩躲在自己的幻想中。
可是又怎能说那不是她的精神世界。
尤其最后倒下的那一霎,公主终于回到了地下,镜头一切,血泊,迷雾,多么凄美。
忍不住又湿了眼眶。
和所有童话一样,本片也有个happy ending。
但它太残酷了,以至哪怕导演切切实实地完整地给出了一个魔幻故事和美好结局,却令人无法接受。
这是部比较无敌的影片,但我恐怕不忍看第二遍。
【http://syc0129.blogbus.com/logs/18174531.html】
总评:看看特效的金球不获奖影片!!!
我看电影,总是不太记得名字,于是乎,我就说主角这个称呼比较好!
而且呢,想看内容介绍的,去网上搜一下就ok了,我只谈一下自己的主观感受!
1影片开头的故事就基本上把这部影片做了一个格调的定性,黑暗的童话与黑暗的影片2虫子的特效真是煞费苦心3上尉杀人从不犹豫,打扫战场的时候见尸体还要补两枪4那只凶狠的蛤蟆怎么不凶狠了?5衣服被风吹掉了代表什么?
6曼德拉草象征什么?7为了那两颗葡萄,我真的想把主角干掉!
8那个专门吃小孩的魔鬼是?
象征什么?
9农牧神都只能算是臣下,主角他爹这个地下国王,是什么玩意?
10那把短剑是什么东西?
仅仅是道具?
补充:曼德拉草一种产于欧洲南部的植物 (茄参属 药用茄参),开有黄绿色花朵并生分叉的根。
这种植物曾被认为具有魔力,因为它的根与人体形似 曼德拉草是欧亚大陆的一种颇具象征意义的植物。
它分叉的根,尤其是经过恰当修饰后,隐含了人形,即使是在现代的早期也是珍贵的礼物。
曼德拉草的根须像人形,这种外部的特征暗示了它的药用性质,事实上曼德拉草的确含有大量有毒的置幻成分,并因此成为巫师制作药剂的主要成分。
在希伯来人的传统文化中,曼德拉草象征生育繁衍,食用它有助于怀孕。
传统的象征学说认为,植物的外部特征暗示它的药用性质和应用。
曼德拉草因具神奇的“完人”特征而被视为万应灵药。
事实上,这种茄棵植物含有大量有毒的致幻剂(包括天仙子碱,阿托品和莨菪胺)。
因此,它成了巫师制作软膏饿重要成分并逐渐成为多种巫术的象征。
在传说中,曼德拉草长在绞刑架下,由吊死的男人的精液滋养着,需极小心才能将它从地上挖走。
因为据说这种植物被连根拔出时会发出令人血液凝固,撕心裂肺的致命的哭声。
在挖掘过程中死去的狗被用来收割它的根。
无数传说表明,它既被诊视又令人生畏。
古希腊神话中,它是女魔法师咯耳刻的象征。
对犹太人来说,它又是促人怀孕的良方。
总之,曼德拉草象征了人类必须十分谨慎才可以接近的力量。
大概是八九年前看的电影,因为昨天看了“佩小姐的魔幻城堡”后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感觉风格上有相近之处。
很喜欢这类电影的风格,奇幻、怪异、神秘又稍稍有点恐怖,用黑色童话故事来暗喻战争的残酷,社会的黑暗,同时也不乏亲情、友情、爱情的注入,生活中还有温暖和希望的存在的。
一部黑色童话,有点不适合小孩子看。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开头第一个镜头为小主人公流血的镜头,然后镜头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叙的形式开始,而结尾再现女孩这一镜头,我们终于明白女孩是为什么会如此的。
而这一设计,使得梦境与现实相交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晓得女孩到底是在现实中死了,还是在梦境中死后回到了她的地下王国。
我更多是偏向于现实的理解,带着梦想死去,总比苟活现实好很多。
光看名字和海报,我把它当成了一部纯粹的奇幻电影。
看似简单的双线进行的情节,一边是真实一边是奇幻,实际上都是小女孩在嫉妒恐惧、无助、毫无安全感的情况下,为自己构想出来的神话,包括临死前她最终到达的地底王国。
灰暗的色调、阴郁的气氛,很适合在下着冷雨的初春晚上观赏。
1944年的西班牙,十二岁的小女孩奥菲利娅和怀孕的母亲搬到占领区,她的继父是那里的统治者。
那里的人民为自由而浴血奋战,小女孩也面对着自己的战斗……小奥菲利娅已经十二岁了,在战争年代,这不是一个该继续沉溺在神话故事中的年纪,但是小女孩深深相信书中的故事。
父亲在被战争夺走生命,继父又在她母亲怀中埋下种子,于是母女二人从城里搬来,她舍不得的是手中提着的一摞神话书。
坐着车上,她读到一个地底王国公主的故事,国王一直在期待着死去的公主回来。
女孩名叫奥菲利娅,与她同名的另外一个注明的女孩是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王子的恋人,但是可怜的女孩无法承受自己爱慕的王子误杀死自己父亲,她精神恍惚,想要把花环挂在树枝上,却失足落入水中溺死。
也许这个名字也预示了主人公最后悲惨的命运。
他的父亲残酷冷血,母亲怀孕后身体越来越虚弱,占领区的人民暗暗得反抗着,她毫无安全感,只想逃离这个恐怖的地方,但是必须与母亲在一起。
这时,潘神出现了,告诉她就是那位失落在人间的公主,但要返回,需要接受三个考验。
枯树下面贪吃的大蛤蟆,寓意着独裁者的贪婪,自己越来越庞大,但是古树却枯萎,即将死亡;双眼长在手上的怪物,寓意这独裁者的残暴,他那满满一桌佳肴是吸引饥饿的孩子们前来,他的身边是一堆童鞋;最终血的考验,寓意着邪恶终将灭亡,但是需要善良的人们付出血的代价。
片中现实和奇幻的世界不断跳跃,但是镜头却不跳跃,缓慢而稳定。
奥菲利娅一步一步走进迷宫,走下旋转的楼梯,冰冷的夜晚,女孩只披一件毛衣,依然一步一步;女孩手脚并用,在淤泥中爬行,最后缓慢从蛤蟆突出的大滩粘液中,拿起钥匙;沙漏中的沙子飞快流逝,女孩仍然一步一步,慢慢向前走,仿佛走在开始融化的冰面上。
现实世界的镜头也是缓慢,女仆用颤抖的双手打开活动地板,取出给游击队员们送去的信件;军官用酒瓶一下一下砸烂了农民的鼻子;审问俘虏时,一件一件玩弄工具,那是他的刑具;女仆用小刀划开军官的脸,军官对着镜子一针一针缝起来。
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营造气氛,但是观众的情绪慢慢在积累,最终爆发了高潮。
潘神给了女孩一颗曼德拉草根,这种长相像人的植物,在哈利波特里面是离开土壤就发出令人晕厥尖叫,但可以接触石化的植物,在这里却成了保护母亲和腹中胎儿的物品,将它用牛奶浸泡,每天给它两滴鲜血,奥菲利娅照做了,于是母亲有了退烧的迹象,但是由于她的失败,草根不再起作用,也被母亲扔进了火炉。
最后,母亲死于生产。
这个曼德拉草根寓意着女儿对母亲最深厚的爱,不顾一起希望她好起来,然而母亲对此事的做法,却导致了自己毁灭,她委身军官,放弃自我保护,最终只能无助地死亡。
最终,人们消灭了统治者,奥菲利娅却中弹躺在迷宫里面,天空中一轮满月,她殷红的鲜血低落在七环广场上,女孩在一片光芒中,见到了地底王国,国王和抱着婴儿的王后,还有一个是留给公主的空位。
然而,显示中,爱她的那个女人,抽泣着哼唱着她唯一会的一首催眠曲。
世界没有光亮,依然是阴暗,虽然赢得了一场战斗,但是当时世界仍然被黑暗笼罩着,血会被雨水冲刷,尸体会被掩埋,但是善良的白花盛开在人们希望的枯枝上。
《潘神的迷宫》在叙事结构上基本有两条线索平行前进:小女孩Ofelia的瑰奇想像世界与她所身处的灰暗现实世界。
Ofelia在这两个世界中穿梭,是将两条本不想交的平行线连接起来的桥梁,每当场景从一个现实进入另一种现实之时,魔幻现实主义的真假转换要素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幻像愈美好,现实就被凸显得愈加残酷。
电影的结尾,Guillermo del Toro让Ofelia在被害后进入了潘神描述的童话王国,这简直就是故事的神来之笔。
正因为这个最明显的暗示,才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上传统的魔幻为现实服务的概念被彻底颠覆,魔幻的比重被大大提高,第一次站到与现实同等的地位上自成一体,甚至可被解释为故事的主线,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
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源于去年5月的戛纳,无论是那张魔幻味道十足的海报还是导演Guillermo del Toro过去作品的一贯风格,都预示着这又将是一部充满着魔幻风味电影。
虽然在戛纳毫无斩获,但是之后却是一路凯歌,奥斯卡提名,戈雅多项提名,票房大卖,并且成功挤入IMDB前一百名。
一切的赞誉都吊足了我的胃口。
与美国另一位知名的黑色魔幻导演蒂姆•波顿一样,Guillermo del Toro电影的也始终坚持着的黑色魔幻风格,导演承认自己受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色系列油画影响颇深。
所以在他的电影里总是充满着黑色和邪恶的魔力。
本片将这种黑色魔幻童话植根在充满神秘拉美风情的西班牙土地上,使得电影本身就透着不凡的魔力。
而故事的背景是1944年的西班牙,掺杂了大量法西斯与游击队的战争情况,赋予了影片更多现实主义味道。
而这部电影正是在这种超现实魔幻风格,和清冷的现实风格之间交叉行进的。
一、恶梦一般的可怖现实:一般设置在二战后期的电影,都预示着电影将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因为这时德意两国节节败退,欧洲其他国家都开始了对法西斯国家的最后反击,胜利曙光就在眼前。
而对于西班牙人民来说,却将陷入更深的痛苦中。
这时的西班牙,独裁统治者佛朗哥及其长枪党对其他党派进行着疯狂的屠杀和镇压活动,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西班牙一直出于独裁统治之下。
在这个背景下,影片在对现实法西斯暴政的描写中,力求还原出一种独裁统治下的压抑氛围。
电影大多采用夜景拍摄,带来沉重的内心压力。
同时添加很多雨天的场景,也更多暗示了佛朗哥独裁统治对人民内心造成的恐惧。
而这种恐怖氛围的营造更是集中体现在女孩Ofelia的继父法西斯上尉Vidal身上。
在童话电影里,善恶也是极其分明的,在本片中,Vidal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邪恶形象,他身上集合了坏人的很多特点,凶残、自私、冷酷、邪恶以及专横的统治,这也正是对当时佛朗哥独裁政府的种种形象的概括。
在性格塑造上,不但有他用瓶子击烂平民面部的血腥段落及在审讯时的自言自语显出对暴力的崇拜,导演还在之前设计了一个对着镜子刮胡子的戏,其邪恶的表情更是变态十足。
而最后自己用针把嘴上的豁口缝合甚至带些CULT的味道。
而正是在如此邪恶形象下,恐怖的气氛也被很好的营造出来,显出当时西班牙现实在高度集权下的可怕。
二、未必邪恶的黑色梦境:基于导演的喜好,影片中所有超现实的魔幻段落也呈现出一种邪恶的味道。
童话故事中的神不再是美丽的女王或是和祥的老人,而是这个半人半羊的潘神。
潘神在传说中不但是畜牧之神,同时也是噩梦的象征。
这种本身亦正亦邪的形象设置也给超现实段落带来了极强的邪恶氛围。
而潘神的迷宫则是一个阴森的地下洞穴。
其他场景中,满是泥泞的地下道,满身黏液的大蛤蟆,以及那个恐怖的白色妖怪,都把那个魔幻世界装点的极其恐怖。
不过在这种黑色梦境中,女孩Ofelia却显出了少见的冷静和坚强,无论是与潘神的对话,还是对癞蛤蟆的质问,都显示出了在现实段落中少有的自信和冷静,因为这是她的世界,准确的说是她他梦想的世界,虽然邪恶但也是自己的梦中花园。
而对梦境的向往则源于对现实的逃避。
结尾段落对地下王国的再现,也恰恰说明了孩子的梦想。
三、游走于梦境与现实间。
再诡异的超现实段落在现实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在我看,人们对童话世界的向往,也多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意造成的。
本片也是如此,失去父亲的女孩Ofelia和母亲一起去找那个法西斯军官继父。
第一次见面的不愉快就预示着两个人是不可能很好的生活在一起的,女孩也是更加沉迷于梦境之中,梦境虽然邪恶,却可以暂时避开现实的一切。
而且,还有个美好的目标等待着她,就是和潘神一起回到向往的地下王国,成为永远幸福的公主。
在女孩的梦想中,影片反复在梦境和现实的段落中跳跃,尤其在女孩第一次做任务时,将女孩与军队行进进行平行剪辑,以树的遮挡作为剪辑点,产生奇妙的魅力。
而我始终不满意的也恰恰是这一结合,不是结合不够,而是交叉太少,梦境中的事件与现实中的事件缺少更多的交流。
为什么要去斗蛤蟆,为什么要取金钥匙,为什么取匕首,超现实段落很多环节设置过于牵强,缺少现实情节的支撑。
有人说钥匙是现实钥匙的象征,美食是政府的诱惑,可是这种类比实在是牵强。
而在这种现实与梦境平行发展的影片中,两者之间的交叉和互文才应是影片的亮点。
而缺少了这种联系和交融,使得两条线索相对独立行进,影片的魅力也就大大减少了。
而这个超现实段落与现实的连接也单单是女孩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而已,在这种相对独立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把这个超现实段落放在任一恐怖时段下,比如二战的波兰,比如伊拉克,比如前南,等等,甚至可以放在一个自幼贫困的少女家庭中。
都是逃避而已。
四、梦境抑或现实影片的开头和结尾是相呼应的,开头第一个镜头为小主人公流血的镜头,然后镜头倒放,血液倒流,故事像以倒叙的形式开始,而结尾再现女孩这一镜头,我们终于明白女孩是为什么会如此的。
而这一设计,使得梦境与现实相交叉,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我们不晓得女孩到底是在现实中死了,还是在梦境中死后回到了她的地下王国。
我更多是偏向于现实的理解,带着梦想死去,总比苟活现实好很多。
五、不适合儿童的童话本片在美国定为R级,大部分国家也都是15或16岁以上观看,都说明这并不是一部适合儿童观看的童话故事。
而电影本身确实涉及很多血腥暴力场面,常常是子弹击穿身体的飚血镜头,而刀子划开嘴唇,锯子锯腿,瓶子砸烂脸孔等画面更是有些CULT了。
导演对这些画面的偏爱,也印证了这是一部属于成年人的黑色童话,而对儿童,还是怎么都不会合适的。
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常有的极主观的推拉镜头,诡异的魔幻造型,孩子的梦想世界,成了这部――《潘神的迷宫》。
可能是因为获奖的缘故,期望过高。
这一点点失望和巴别塔的冷遇,让我对奥斯卡的口味更加怀疑。
imdb给了8.5分,我会打个6分。
觉得可能魔幻神秘一点的片子,看起来意外地血腥。
好些场面,是看着看着把头别过去了。
简单的残酷下,没有看出其他什么地方有鲜明的美好。
连最后的神界也不过而而(神的仆从也会鼓掌的)。
手掌里塞眼睛的怪物,想起来这个设计比较有创意。
这个大羊男,看起来好像是披了皮的人。
它出现的时候,画面很黑暗。
大情节都在意料之中,你知道那三个任务一定会完成,但是一定要有意外。
比如沙漏光之前妹妹是绝对不会回到自己世界的。
比如羊男让妹妹不要吃任何东西她就一定会吃。
你知道游击队员一定要受到拷打,酷刑,但是群众是必胜的力量。
那个口吃,仅仅是腿受伤,倒在被杀光的兄弟尸体里,为什么不做点什么呢?
如果是中国片片,定要拿了剩余的枪反击几个的。
不是不明白对手的凶残,好歹也可以自杀,一定要怯懦地躺着被拉出来施酷刑后泄密。
这个面孔精致简单的妹妹频频让人产生疑问。
吃葡萄那个情节,可以想象羊男的警告一定会被忽略,但觉得挥打小精灵的无情,脸上冷漠的神态实在是突然。
皮皮解释说,可能受到了食物的蛊惑。
这个妹妹,在面对大青蛙(不得不想说一下,这只青蛙做得很傻)时是英勇有耐心的。
二面对怪物的追逃时她的思维和动作如此缓慢,粉笔画了一半还要断掉。
另外,如果粉笔可以再画一扇门的话,那个沙漏有什么特别的作用么?
在羊男告诉她无法去到神的世界时候,她抽抽搭搭地哭得那么伤心,我会想,做一个人怎么这么不值,亦或是神的花园有如此大的诱惑?
这种伤心的背后既然有那么大的盼头,为什么又要吃葡萄?
小姑娘出了纰漏后的羊男一脸凶恶,怎么也不像公主卑贱的仆人。
我理解为恨铁不成钢的失落。
在那么绝对地表达无望之后又很神奇地要再给她一次机会,我理解成她父母还毕竟是为神父母,还是想见见女儿的。
她对妈妈肚里的小孩说好话,为了救难产的妈妈,相信羊男的她拿树根小人放在床下,被父亲扔出来烧后,眼睁睁看着离去的父亲、在火焰中扭动的小人和开始大出血的妈妈,她又开始坐在那里哭,俺原本是很期望她能做一点什么的。
另外,不过是女儿出于良好愿望放了个数根在床下,妈妈为什么要激动到哭泣着讲大道理?
钥匙的那个就不多说了。
最后,她抱着弟弟逃跑,羊男要求弟弟的血,坚定地说不行的她,接着面对追来的凶煞父亲交还了孩子,然后被一枪打死,终于可以去见神。
总体看起来,觉得笨拙。
这显然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纯粹童话,但是又把观众看得过于简单。
Pan is just a guardian, a faun. This film can be interpreted with the relation to politics. The first task is about fighting for emancipation. And the second task means no one can be free from eruption when he owns the right. And the third task means there are can be good heavens and bad heavens, and perhaps the good heaven is just what we believe. We are what we believe. That is it.
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潘神的迷宫》在电影批评界一直占据极高的地位,这与其环环相扣,迷宫式的并行结构,可解读性脱不开关系。
第一次看很难不注意到电影大量的使用wipe editing,将各种遮挡物置于屏幕之间,在摄影机随着客体移动的时候瞬间转换到另一个时间相同的场景。
例如以下这段转场,法西斯军队骑行在森林中剿灭共产党的游击部队,镜头穿过一棵树之后,我们却看到奥菲莉娅(奥菲莉娅的名字引用了《哈姆莱特》中女主的名字)一个人在丛林中探索奇幻维度的世界。
另外一种镜头运动算不上wipe editing,但是开头奥菲莉亚唤醒fairies的时候镜头随着这个蜻蜓版的虫子在树林间反复穿梭,好似把jump scare化用到了镜头运动上,所以全片非常有灵性又有着说不出的惊悚——镜头的空间是如此的有生命,就像呼吸一样。
但同时the form of the film is extremely closed. 我们虽然是透过摄影机的眼观察Del Toro的世界,但这样戏剧性的运镜方式让我轻易的联想到了舞台上的幕布在进行一出戏与下一出戏的转换。
这样的运镜还让人不禁联想这魔幻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联性,他们是并行的,结合在一起的,真实的吗?
这样时间-空间的高度集中似乎与古希腊的三一律有些相似,潘神的迷宫与戏剧的关联无处不在。
而我认为影片解读的关键在于胎儿的一幕:奥菲莉亚躺在妈妈的肚子上给弟弟讲故事,镜头缓缓下坠到一个胎儿的close-up shot,然后再沉入地下世界(奥菲莉亚的想象)。
Del Toro在这里似乎留下了一个残影,胎儿如何解读呢,它似乎介于想象与现实之间,变成了将电影牢牢盯住的锚,弟弟似乎从头到尾没有多少镜头,但是人物动机似乎都围绕着他进行。
胎儿的存在也很神秘,奥菲莉亚的父亲无缘由的便知道胎儿的性别,让医生也不禁怀疑,有没有可能胎儿的性别(男)其实是奥菲莉亚想象出来的,而母亲的死则与胎儿的性别有关呢?
我可能太过怀疑论了。
但是胎儿的那个世界,母体和迷宫的相似性似乎暗示着第三维度的存在,好像乞力马扎罗雪山上的猎豹一样具有着多重的可解读性。
另一方面,在影片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我愈发发现影片与生态女性无时无刻不接轨着。
片中的女性与森林,地下,自然连接紧密,而她们都是被压迫的形象。
母亲的死因是曼德拉草的燃烧,奥菲莉亚的救赎则存在于地下阴森的童话王国和森林之中,她在森林里寻找到一颗分歧,枯萎的大树(西班牙内战的压迫在这里被自然所替代了,自然也是被压迫的),并在满是爬虫的地方找到了钥匙,被救赎的关键道具。
地下的迷宫让我想到厄休拉的《地海古墓》,也是同样的女性奇幻冒险,地宫的收束同样都象征着个人意志的胜利或某种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样的互文性在电影中还有很多:奥菲莉亚的裙子似乎明示了爱丽丝漫游仙境,conventions无处不在,沙漏-钥匙,爬进大树而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这与纳尼亚传奇也有着联系,我们可以在其他后来的电影中看到这种convention的压迫感。
怪奇物语第一季中,他世界存在于墙内,而Nancy真是在爬进树里后发现了demogorgen。
在奥菲莉亚第二个挑战里偷吃葡萄的做法可能被很多人不理解,我认为影片本身已经说的明明白白了。
西班牙内战时期,奥菲莉亚所住的地方所有人的粮食都是分配好的,完全是饥一餐饱一餐,加上前一天夜晚奥菲莉亚的妈妈因为奥菲莉亚把裙子弄脏不许她吃饭,她接受挑战的时候已经有一天没有吃饭了,自然会被葡萄所吸引。
这样自毁式的反抗或seduction也是奥菲莉亚作为女性反抗权威的权利,尽管第二关她的反抗没有带来好的结果,但是第三关她的反抗带来了直接的救赎,反抗的结果不一定总是好的,但反抗一定不是错的。
女性的自主权在《燃烧少女的肖像》有着很相似的讨论。
三位女性在夜晚读奥维德的变形记,读到Orpheus和Euydice的故事时,认为是女生Eurydice希望Orpheus回头,这样的话爱情就可以变成永恒的,这是女性自主选择的诗意性自毁,回头对于Orpheus的诱惑与Eurydice让其回头的欲望是同样,互相的,但是奥维德在叙事中往往忽视了Eurydice的想法。
在这部电影里,奥菲莉亚被食欲引诱,也是同样跟随了传统神话中的叙事,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她女性的身份,这让她的挑战更有意思了。
关于奥菲莉亚最后所看到的是真实还是虚构,我个人认为其实不重要。
这两个世界一直是并行的,并且在最后很模糊地收束到了同一个结局,哪怕不是真实缺已经胜似真实,成为了奥菲莉亚现实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前半部分西班牙内战部分往往是暖色调,进入奥菲莉亚王国时转换为冷色调,但在结尾时这种色调已经不再区分了。
对于奥菲莉亚来说,这样的世界是真实的,而我们作为观众者跟随的是奥菲莉亚的视角(继父是看不到潘神的)。
这样真实与虚构模糊的界限正是《潘神的迷宫》如此迷人的原因之一,所以我认为胎儿那一转场的的ambiguity也介于两者之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关键象征。
总的来看,就算抛开我看《潘神的迷宫》时这些杂七杂八的想法,电影本身也是很吸引人的。
潘神移动时关节的咯吱咯吱声还有各种生效让人声临其境甚至毛骨悚然,是很有趣的观影体验。
其实挺喜欢看欧洲的电影的,各种题材,爱情,惊悚,喜剧……种种;表现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却有着整体大同的调调——闷骚。
《潘神的迷宫》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电影,披了个神话的外衣,却有着沉重的主题,也是闷骚的一种表现形式。
战争中的爱情,亲情,仇恨,释放着最大的能量。
军官与母亲的爱情,母亲单方面一厢情愿地投注了情感,军官在关键时刻放弃了这个女人,选择了她为他生的儿子;奥米莉亚精神分裂般地幻想,妄图通过潘神的考验,拯救母亲和弟弟;女仆人与恋人投身战争,对军官的仇恨在最后打穿他脸孔的那一颗子弹得到最激烈的体现,甚至之前用刀子划开他的脸都不如这最后的一颗子弹淋漓尽致。
奥米莉亚在开篇就追逐振翅飞动的昆虫,开始走进童话世界。
那昆虫振动翅膀的声音低沉,翁翁声音说不出的压抑,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现实的压抑与魔幻世界的诡异。
潘神的长相更是说不上的感觉,一张脸和蔼却又略显狰狞,复杂得很!
没有眼睛的死人,长长的手指在桌子上找眼睛,全是神话中的一些鬼怪的样子,如果说这个电影算个童话,也不算过份,只不过是给对童话报有幻想的人一个挑战——接受并不美好的童话故事,包括画面的不美好。
但这些场景和人物,给人感觉都是有些闷骚的感觉,不张扬,但是够劲儿
3.5 我以为奇幻的成分会更多些。。。但它的point毕竟就是要落脚在写实的地方,这个世界没有童话。。。两个世界的juxtaposition其实感觉蛮有割裂感的,奇幻部分也许一些设定有与现实对照的symoblism意味但总体integrate得不算很有机我觉得。很多人说这是陀螺受蜂巢幽灵启发而作,那蜂巢幽灵的那种暧昧模糊的美感换在这里主题简直被点得太透了。
只是觉得象征和隐喻太多了,太魔幻现实主义了吧……
终于在资料馆看了,出奇得精彩啊,魔幻暗黑童话+残酷战争背景,且不论各种象征隐喻,故事本身就很迷人了。
哪儿来那么多公主哦。自己想多了
原谅我的愚钝,不懂原来每个怪物都是象征着政治的。尼玛的,看那些拿里面每个场景来分析的影评就想吐。如果一部电影还需重新翻译一遍有神马意思!?!不够童话,也不够现实。以为是魔幻,却不想是小姑娘精神分裂。什么都想表现,却什么都没表现出来。和穆赫兰道一样地装逼。小姑娘是很漂漂,但是大傻逼
绝对不适合给小孩子看,我看了都吓得半死,太恐怖了,我原本还以为是童话剧。。。。。。
竟然都是幻想..导演有点才,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好看~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泰莱莎,后来长很大很大,而后迅速腐朽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森林里的奥菲妮亚,如同殉道者,倒在潘的土地上,开出洁白不朽的花
真的无聊 还top68 恶心
#2024上海墨西哥大师展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看都会害怕 反战反父权的暗黑成人童话 克系美学巅峰啊 只有探险的镜头才是暖光 现实都是冷色调 底色很残酷 最后的蒙太奇是童话 也是人道主义关怀
这片子还真是儿童不宜,不看解释的话还真没看懂,结合分析再来看片子的话就好多了
历史题材的肃杀和神话寓言般的神秘共同铸就了托罗独具特色的作者风格,摄影则可以说是最大功臣,所以即使不执着于落实隐喻原型,本片依旧精彩纷呈,混淆于硝烟和神谕间的源头不过是一种逃亡的希冀,而当纯真成为祭品之后,电影的落脚点其实已经超出了历史剧或童话的类型框架。
all the extra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ilm look far-fetched. The first viewing of the film is just a simple fairytale with gross visuality.
剧本很不错,非常有意思,但是影片里不免几个很明显的逻辑问题,完全可以做的事却毫无理由毫无征兆的发生,不是很合乎常理,而影片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只是被点到为止的感觉并没有给人留下特别震撼的感觉,有点不够,总体还是很不错的片子,很有自己的意旨
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
所有的神话故事都是:小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很傻,小男孩在很小的时候也很傻,然后故事很傻,最终发现一切都傻根源于成人的贪婪,此时故事很傻的完了。
幼齿童话 还是魔幻隐喻?都是不同角度的诠释
小时候被播放软件上的“儿童奇幻”标签骗进去看结果吓晕了,成年后大光明补票,陀螺的私货还挺多
我找了十几年 终于知道这个片子叫什么 nm 这个真的是童年噩梦了 我都想不通怎么小学老师在班上发这个给我们看!!!wtmd真的是 这个真的是让我记到现在 到底有多恶心 当初被这个恶心得要死 但是又贼刺激 老师 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 是什么让你想发这个给全班同学看的
嗯,不要叫什么羊男的迷宫好伐...小loli游走现实与奇幻的双重王国,古怪的钥匙,左派和右派..还有那个芝加哥小丑微笑..从题材和细节上看,实在是极好的隐喻片,但是拍摄技法上,以及选角上,除了西班牙军官这个反角之外,皆稍有些令人感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