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希特勒吃完上午饭已九点十分有点头疼这疼不是感冒只是没睡好昨晚看《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个伊朗打工男为了一个妓女毒杀整个电影剧组善心转化为恶念天使变成魔鬼看完已是零点二十分于是熬过的夜成了饭后的困倦可又不能睡我一人看着小店他与世人为敌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我和睡眠为敌伤害的是自己的大脑和甲状腺我闭上眼暂时没有顾客这清静的时间不知能持续多久门外的鸟叫了啾啾啾啾啾啾啾……
3.7星。
剧本极好,就是感觉推到那个地方了,这个结尾有点缺了点劲。
全片都是手持的极其自然主义的拍法。
本来以为结局就是带有一些献祭意味或者至少没有那么现实的方式。
但并没有,还是完全延续了极其自然主义的风格,只是我不那么喜欢吧,还是希望最后来一个更加疯狂更加极致的方式来让这个故事更屌更华丽的收尾。
还有就是如果那个毒药可以再reasonable一点而不是很突兀的插进的话也许会更好一些。
来看这部电影是因为觉得可能对我那个剧组故事有帮助。
但因为其是完全关注在底层人民,作用有限。
电影总体风格还是很自然主义的,核心故事其实可以说是比较老生常谈吧。
底层人民在完全不熟悉的权利体制下被很偶然、轻蔑的意外里被夺走最重要的人的生命,然后决定报复所有人的故事。
学到最多的可能就是本片里强调较多的不同阶层环境下本身的压迫、被推上不属于自己的高位、谎言、保护最爱的人。
沙基怕剧组的人、怕女朋友被发现、怕女朋友的老大,偶然下女朋友被炸死了,混乱里剧组的权利与黑暗逐渐显现。
啊其实也没学到很多吧,但也算不错的片子。
只是因为太电影学了,比较反感。
但水准绝对是在的。
节奏极好,看得蛮紧张哈哈哈。
4.5⭐1.劳工、犹太、希特勒Shakib在地震中失去妻小,穷困潦倒。
一次在剧组的工作使他戏里戏外都完成了身份逆袭。
戏里他从犹太龙套变成了恶魔希特勒,戏外从日结工莫名其妙变成了电影主演,住所从漏雨的毒气室搬进了红色的道具房。
故事的开头很像网络爽文。
但人们对他的欺辱、冷漠并没有任何变化,休息给他搬凳子是不想把服装弄脏、借2000万是为了把他拖住,将戏演完、“朋友”的勒索、制片人的威胁……使Shakib一步步走向黑暗,从麻木到觉醒,成为“希特勒”,制造了大屠杀。
2.片场、制片人、导演当然灾难的发生男主也有很大责任。
Shakib开始时是个无关紧要的劳工,干活时会摸鱼、偷懒,会有来自“底层”的坏习惯,但不会有人管,因为不会影响到别人。
但现在他现在是电影主演,是在导演统治下的片场,站在聚光灯下,导演、制片人观察着他,一举一动影响着整个剧组,“陋习”也被放的巨大,自私、懒惰、不求上进,引发了故事的矛盾。
男主违约将情人藏进剧组,情人由于聋哑,没有听到爆炸前的清唱,被活活烧死(没有明确到底死没死,但从铺垫来看是死了),男主悲痛欲绝,怀疑制片人为了让电影继续拍下去,欺骗了他,男主无法压抑愤怒,大打出手。
制片人买通皮条客,跟Shakib说情人没有死,让他放心拍戏,但被男主看穿。
制片人还串通剧组63人签下证明威胁男主,Shakib最终崩溃,拿起锤子,抡向医生,偷了毒药,毒死剧组63人。
然而制片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导演的指示。
导演引爆房子,运走废墟,制造一次一次混乱,却又全身而退。
导演引导男主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最开始沙基卜扮演的希特勒不敢用力扇战俘耳光,于是导演把他叫到一边,跟他说“闭上眼想象一下,如果你爱一个女人,你们一个孩子,突然一天有人把他们撕成了碎片,你会怎么做?
”他回答“我不会扇他们耳光”镜头一转,“希特勒”开枪打死了战俘。
导演象征着上级阶层,制片人,整个剧组都是他的傀儡。
他使使剧组在互相欺骗和仇恨中对立,而自己则坐在幕后,看着一切。
3.“我整个人都在发抖,Shakib!
”在医生说完这句话之后,Shakib的屠杀开始了,整个影厅开始躁动,每个人都喘着粗气,瞪大眼睛看着Shakib一下又一下地抡着锤子,餐桌上人们一个又一个地倒下。
仿佛自己就是Shakib,却无法控制自己。
整个影片基本都是手持镜头,有很好的记事性。
我们可以完全感受到他的痛苦和遭遇。
影片前半段主要讲Shakib在片场的生活,我们会笑他表演时用数字代替台词,会笑他扮演希特勒时的滑稽。
影片后半段话锋一转,矛盾一个又接一个,我们亲眼见证这个搞笑的、前途美好的Shakib一步一步迈向深渊。
直到最后Shakib完全变了,观众已经无法分清他是谁,只知道他被逼疯了,当他挥舞锤子时“我整个人都在发抖,Shakib!
”上述纯属初中牲口嗨,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勿杠
绝望让人疯狂,这是这部电影带来的感受。
男主的妻子女儿在地震中身亡,他无依无靠,以打零工为生,在一部电影中做群演。
这部电影拍摄的是二战纳粹德国集中营的故事,扮演元首的演员病倒了,男主阴差阳错地被导演选中出演这一角色。
与他交好的而且是他唯一知心人的妓女逃亡至他处,被男主安置在为影片拍摄的房屋的地板下躲藏,男主因此在制片方与追捕者之间掩饰、挣扎。
然而,剧本设定的炸毁房屋戏份意外地提前拍摄,男主发疯似的寻找女友,但悲剧已经无可挽回了,他与投资人、演员等剧组人员发生冲突,没人同情支持他,于是男主采用了极端方法解决,目睹所有人在餐桌边一一倒下。
像其他的伊朗电影一样,故事不是特别的戏剧化,但戏剧冲突一个跟着一个,接连不断,故事结果更是令人震惊。
也许,你不会同情,甚至反感男主,但不得不认同男主的情绪走向符合故事情节的逻辑,当全世界的人都与之作对时,愤怒、内疚、狂乱最终催生出了绝望,绝望至深带来的不是自毁就是毁人,或许是两者皆有。
近期工作较忙,所以对于独立电影和文艺电影的观摩也暂时搁置,直到这几天才提起兴致观摩了这部《第三次世界大战》,电影叫《第三次世界大战》其实源于电影剧情中主角机缘巧合被电影剧组选为希特勒的扮演者,而在一系列巧合下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而男主也化身成为真正的希特勒,屠戮了整个剧组。
初看完电影的我是被男主展现出来的恶所震撼到,男主的恶更多源自于自身,其他人虽有促成这个悲剧的原因,而男主似乎才最应该是对本次事件负责的最终人选,但男主却偏执的将所有责任推卸给了其他人,并以此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在剧组成员或多或少都曾经帮助过他的情况下,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将所有人都拖下了地狱。
而他似乎想将此行为美化为为了爱情的复仇,这点才是他像极了希特勒的点,因为一点怨恨进而牵扯到所有人,并发动种族灭绝计划,一步一步成为了恶魔。
电影在前半段更像是男主的一步一步脱离贫困的成长史,电影的画面不时的转切到戏中戏的希特勒屠杀民众的场景似乎在暗示他也在进行对应的转化,男主的看着一众演员的眼神也转变为屠夫看着牲口的神情,并在雪花满天的一日最终完成了转变。
男主的恶可能更多源自与他的本身,不由外人所掌控,外人可能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线的作用,而就是着导火线却导致了漫天烈焰。
个人评分:7.8分,值得一看。
生活在沙基卜这样的人面前,只有痛苦。
他没有自己的立场,别人也不允许他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不知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其他人从来只把他当作用后即弃的工具;他甚至也不值得同情,因为他是非不分、黑白不明,有的只是满胸压抑的戾气。
他确实很可怜,但是他更可怕……站在沙基卜的立场上,所有人都该死,但如果退回去想一想,聋哑妓女的死原本只是个意外,制片方并不负有直接责任,伸冤不在此。
当然导演等人的威胁和粉饰确实是无情的,但和妓院老板的贪婪和残忍、还有沙基卜的疯狂相比,又说得清谁比谁更好呢?
这个世界都是环环相扣的,唯人性永存,唯愚蠢难破。
伊朗电影我很少看,看过的几部现实性都极强,也都有着很深很痛的情绪。
这种撕碎了现实直看向暗黑处的呈现,本身,就是一种想要求助的哭喊声吧!
太震撼了,向伊朗电影致敬。
最近多看了些伊朗当代题材的影作,大感意外,已成亚洲电影一极。
本片构思和拍摄堪称完美,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就一直被牵着走(男主讲狗狗的故事,镜子中的妓女没有露脸),到最后一个镜头黑暗淹没了餐厅,传来人们的呼救和哀嚎>>>>故事的框架是剧组在拍摄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片段,而电影的结局暗喻第三次世界大战应该是底层不断被压迫和欺诈而进行无差别杀戮反击?但再看底层人民也不是无辜的,他们也说谎、狡诈,自私和已自我为中心,没有安全意识,作为观众我们看到有多个机会可以阻止惨剧,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犹如人类历史。
这部电影如果和另一部同样也是用非常规的剧情模式拍摄纳粹希特勒的《乔乔的异想世界》相比,没有对纳粹与希特勒本身有那么强的批判性,甚至要光就以“对那段历史的批判与反思”为目的的话,那这部电影确实远远不够,并且男主最后的暴行和希特勒完全不同。
而这部电影恰恰是借了纳粹与希特勒历史的壳,去批判与讽刺当下社会现实中的阶层差异之不公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等。
男主在地板下面那个女子的情节,与《寄生虫》颇有相似之处,但寄生虫好歹是藏在真的豪宅里,而这片子里是藏在电影的景下面。
正如有些人说的,男主确实不需要绝对的同情,他在片中是一个立体的人物而非绝对正面的,他私自将女子藏在景内,又自己破坏了景里的布置,对拍摄进度各种影响,等一系列行为都是有错的,但这投射到社会层面却显得更真实,他的“身份转换”,从玻璃这边到玻璃那边,从被操控到自己实施暴行,也让观众好似有了视角的变化,但其实他还是他,依旧是庶民,只是失去了“她”之后被逼疯了的“他”。
不过还可以说一些可能不对题的内容,剧组真的不能这么随随便便的认命一个素人演员接任男主,尤其是长片,炸组很危险,真要炸组,你再怎么惯着演员,他还是要炸,并且,在剧组里面,真的不能去影响演员的情绪,该惯着就得惯着,否则把演员尤其是主演惹火了后果不堪设想……在看这部片子之前的时候,我还以为会和纪录片《入戏》有些类似,不过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入戏》里那个剧组尤其是导演有天大的错,但这部里面的剧组其实一定程度上还蛮可怜的,剧组在炸那个屋子的时候也不可能想到去检查屋子底下有没有人。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片,它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可能的未来,让我们见证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全球冲突。
这部电影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主题探讨,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电影的情节紧凑,角色鲜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张力和冲击力。
电影的视角广阔,包括了战争的所有参与者,从最高的决策者到最底层的战士,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展现。
这样的设计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全面,让观众在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元。
既然名字叫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此片意在借一个小故事影射大时局,探讨人类大规模冲突的根源二、名字只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是以一个大标题解释小人物面对世态炎凉时的无力,对底层人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一场与世界对决的大战先说一:既然是影射大时局,那么剧情和人物应该都有所指,我就胡乱对应一番,博君一笑男主——底层大众,可以说是善良的,也可以是懦弱的,我们会为路边小狗吃死去的妈妈的奶而悲叹,但大多数情况下也无能为力,底层大众并不缺少智慧,我们会制造谎言,也会行使暴力,我们有时能看清人类精英们的把戏-用权力、思想等等手段压榨我们,我们有时会妥协,被逼失去自己最珍爱的东西时就会陷入疯狂,引起巨大的混乱女主——一种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光底层大众,所有人几乎都愿意相信有一种理想的意识形态可以作为更好的社会和更好的国家的思想基础,但这种理想的意识形态千人千面,在不同的人心中是不同的样子,但很多人心底里又梦寐以求,但这种意识形态是被思想者等等控制的,或者所编造的,它就像一个性工作者,只是很多人理想的投射,也可以被人随意塑造剧中剧——zz或者说tizhi,剧中在拍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里有各种各样的角色,目的就是演出一场好戏给观众(公民)看,当一个运行良好,又较为亲民的zz或tizhi运行时,他看上去如梦似幻,一旦这场戏中出现了差错,有时就要不惜代价毁掉这栋大厦,就像剧中的房子一样zha掉制片人——zz精英集团(贵族)(既得利益集团)(依照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对照不同的群体),他们是zz或tizhi的设计者、资助人,并且也通常是首要受益人。
他们会找到各种各样的角色,把这场戏演好,同时要兼顾各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分配,当一切顺利时,皆大欢喜,各个阶层、群体形成平衡,一场戏顺利落幕,而当这场戏出了乱子时(一种潜藏在社会中的意识形态被摧毁时),底层民众就会失去理智,行使暴力,让社会陷入混乱(片场打架直至最后毒杀发生)导演——zz精英集团(贵族)(既得利益集团)选出的一场戏剧的总指挥,他是出现在前台的lingxiu,有时他会表现得平易近人,甚至亲自指导演员(大众)如何演好大众自己的戏,也演好导演执导的这场大戏,和制片人一样,在片场出乱子时,他也要尽快决策,解决问题,所以能力突出的导演甚至会成为制片(精英阶层)真正的主人如此一来,整部片子就成了一个国家得寓言,当底层珍视的理想(或者说幻想)破灭、被毁,他们有可能毁掉整个国家,从而诞生像希特勒这样的yuanshou,给世界带来威胁以上这些当然是无比牵强地生拉硬拽,我想没人会当真再者就是第二种情况:那么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了,他是平行放到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中都可以成立的故事,老实人的自欺欺人、弄巧成拙,有权力人的威逼利诱、机关算尽,所有人都想方设法地欺骗、欺负、压榨他人,最终在崩溃中做出极端的事,,对于弱小的底层民众来说,生活几乎就是以外部世界无限斗争的大战,又或者它本身就是聚焦于作者自己的国家-Iran无论如何,这是一部有足够戏剧成分和话题的电影,也可以看到Iran电影人不再满足于仅仅反应本国真实状况的现状,他们希望加入更多国际化的元素,让电影显示出更多的层次,打达既有票房也有口碑的效果,五星好评!
穷人每天都身处如世界大战一般的地狱
把麻木苟活之人拎出来再拷问一遍,当他还能找到一点自己的心而无法顺应“潮流”就彻底绝望了。拍电影,还是个历史片,也是挺绝。
毫无人性
《第三次世界大战》身披囚服的罪犯换上制服化身元首,手握铁镐的工人拿起手枪成为演员。
剧情一直在朝着不可预料的方向发展,最后半小时简直急转直下。我不认为男主沙基卜是个内心阴暗的杀人魔,出事后他先想着自杀,没有成功,后来被导演、制片人、流氓等一步步的软硬进逼,走向最后的极端。那个手镯是最后一根稻草。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的电影了。
套纳粹主题有消费集中营题材嫌疑,片场换成拍摄一部古装戏没啥区别。除了男主,其他人物都过于平面,导致复杂的剧情根本立不起来。#北影节 @百老汇电影中心
2.5,某些地方能和男主共情,但不多,看完没有头皮发麻的震撼……
期望太高
题目取太大了,故事托不住。世界大战从来都是帝国间利益不均上层发动,以国家民族叙事煽动民众甘心去为光荣为主义做炮灰的。无名小卒再怎么匹夫一怒,最多革命一场掀了本国的人肉飨宴,还坐不稳世界大战这喻词的本体。所以男主“希特勒”这层皮也就套得格外肤浅,毒气室也只不过结尾同归于尽情节的互文,浪费了元电影设定。老老实实做扎实“片场风云”就挺好。
無恥人渣報復社會的故事
一直亢奋着看了十几天,没想到最后一场终于还是中途睡着了,也可能是因为情绪全部被掏空太累,也可能是看之前突然发现这一天出了资源导致兴致寥寥吧。不过好像也没太大遗憾,是好看的,很有创意的想法,但就是不太喜欢,设计感太强太过戏剧化,逼良为娼的主题也没那么新鲜。#HKIFF47#
So disgusting
相比之下把中国横漂的戏都衬托成渣,这可能是影史最好看的群演人物戏码,男主戏里戏外傻傻分不清楚。不疯魔不成活,人物性格成长对比强烈。士为知己者死,哪怕是个骗子。
身披囚服的罪犯换上制服化身元首,手握铁镐的工人拿起手枪成为演员。睡在漏雨的毒室,渴望红色的套间。躲进地基的夹层,幻想幸福的儿孙。你在车窗画上想要的房子,我擦掉水汽露出不属于我们的未来。没有变卖你唯一纯金的手镯,却留它在废墟里成为活过的凭据。我变成投毒的恶人,发动属于我的世界大战。
形式和主题结合的很特别,可以讨论的地方很多,后劲特别大,唯一的一点光被熄灭之后,“希特勒”和“新的战争”就真的诞生了。
《希特勒的诞生》
4.5。巴貝拉對《新秩序》式電影的嗜好已經從主競賽漫延到地平線了。出現此種通過堆積苦難和極端事件剝削底層的影像,分明是創作者思考意識和表達深度的問題,不要跑去怪罪法哈蒂束縛了伊朗人的思路。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人相似。纳粹也许会被消灭,但人性之恶总会以其他形式存在,不断撕裂这个世界,奴役人类的肉体,扭曲人类的心灵,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今天正好听到有人说底层与善良无关,这大概就是对底层真实的描绘:执拗不怎么守规矩又不听人言。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执念,让他从开头的唯唯诺诺到举起了拳头到最后点燃了复仇的大火。
BIFF没排上看的一部,戏中戏照应的挺牛逼的,让人很意外。当电影照进现实,困在历史和现实间错位与重合的底层人,在片场是不会删巴掌的希特勒,在场外是工作和爱情的俘虏。泥泞地的肮脏和篝火旁的温馨,向往的小红房和漏雨的毒气室,低下的演员和掌权的制片人,冷色调下极具质感和氛围的画面,场景和人物关系间的互文对照。剧情充满着荒谬与偶然,转折点出现后愈发的无法共情,哪怕是感受外放的忧郁和一直铺垫压抑的愤怒所激发出反社会人格,报复社会的结局,仅仅只是“爽”而已。然而从开始的随意选角到最后全组跟着陪葬,心爱之人的爱究其本因是因为男主不听劝告的自私行为造成的,模糊的人物动机就像拦网后龙套老头说的,“这太假了”。这哪儿是什么反抗强权的壮举,不过是逃避错误,伪装成泄愤的懦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