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部以孤儿寻亲为题材的电影来说,这部电影太不伤情了,每一环都看得很开心,整部片子下来一点“不详的预感”都没有,除了因为主角机灵、勇敢、独立之外,他总是在每一个地方都能遇见好人:孤儿院里体贴的“保姆”、良善突发的风尘少女、火车上关系和谐的陌生的人们、带他搭公车的绅士、第二个孤儿院刚直不阿的老先生- - - ,即便是孤儿院里的“黑老大”,收数后也会拿出一部分给其他人买鞋子,主角A钱以后也先是分享一个故事再抽人,这一幕看着觉得很温馨,因为这是秩序,总要有人维持秩序的,院长和那个浓妆艳抹、满脸堆笑的女人所维持的是台面上的腐败秩序,而老大的秩序就公平很多,每个人都有分工,每个人都可以贡献,一天结束,大家可以坐同一桌吃一样的食物。
比较诡异的是跟着老女人抓“小鸡”的走狗,小鸡害他奔波不说,还让他给人揍一顿,完了小鸡玩玩自残人家就改邪归正了,这太扯了。
简而言之,这部电影里面的俄罗斯跟我意象中的俄罗斯差别好大,倒不是说俄国人不好,但是遍地都是好人就让我没能一下子接受,看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这太不俄罗斯了,不过想想,就假设这是真的吧。
想想这孩子要是在我们这个和谐的新社会,就算有80个肾也给卖光了。
而人家孤儿院里面孩子的生活竟然比我们有些农村里有爹有娘的孩子混的好那么多,再保守估计,那生活水平也得领先18年吧。
可能是我比较麻木,基本上不会因为这样的电影而流泪,只是一次次默念“你小鬼也太走运了!
”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35958771.htmlИтальянец(寻找幸福的起点)2005这部电影是从以前同事的电脑里拷贝过来的。
他的电影品味比较独特,喜欢看一些欧洲的艺术电影,再加上他是学俄语专业的,所以有这么一部俄罗斯电影也很正常,按照我的习惯,我是不会下这种电影的。
这部电影存在电脑里也一年多了,删又不舍得删,看还没兴趣看,就是一个鸡肋。
昨天在我看够了好莱坞电影与日韩片之后,那就拿这部俄罗斯电影换换口味吧。
影片的情节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讲述一个孤儿寻找母亲的故事。
在一个孤儿院里,有很多没有父母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小男孩被一对意大利人看中,打算领养走。
其实这是一个女人在贩卖儿童。
可以过上幸福生活的小男孩并不开心,因为最近有一个想找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被买走而自杀了,这件事情促使小男孩想要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于是,小男孩在善良的同伴帮助下,学习识字,寻找自己的档案。
在档案里他找到了他最开始待过的收容所,它在另外一个城市。
在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在收容所找到了母亲的住址。
可是贩卖儿童的女人和她的手下,在不停地寻找他。
一边躲避着追捕者,一边在寻找着母亲,这样一个六岁的小男孩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整部影片的大半部分都是在描述小男孩如何寻找母亲的过程,可以看到这个男孩有着非常一般的勇气与决心。
他为了看档案而识字;为了学识字,宁可冒着挨打的风险,把自己赚的钱私藏起来不交公;自己独自一人做火车;即使遇到小流氓,也不惧怕;还可以单挑大人的抓捕,总之寻找母亲的信念,让他勇敢的向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挡他。
除了坚定的决心之外,小小年纪的他还有着机智的头脑,在火车上他会给自己寻找保护,等公交车他会寻求帮助,小流氓的围攻也能机智的逃脱,即使大人在后面追赶他也能编出逃脱的理由,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影片塑造的这个孩子,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实在让人惊讶。
驱动这些的原动力,只是想找寻幸福,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亲情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本片的结尾并没有直接给出母亲的形象,给观众们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一点做得不错。
片尾也没有解释她抛弃孩子的原因,这也是正确的。
毕竟,这是寻找母亲的故事,重点在过程,而不是什么伦理道德说教片,没有必要讲述得非常全面。
当然本片还有一些缺点,对于次要人物的故事最后没有交待完全。
比如红头发女孩究竟有没有出狱?
意大利人有没有收养别的孩子?
小男孩的好朋友有没有代替他去意大利?
丢了钱的小混混们有什么行动?
以及,贩卖孩子的女人下场如何?
一切都是未知数。
编导不能只想着小男孩的情节,把这些故事给忘了。
难道它们只是为了引出情节的,用完就不管了?
电影的色调是灰色的,灰蒙蒙的天空,浓重的雾气,就如影片中的天气一样,阴冷而沉静,难道俄罗斯的天气都是如此?
天气与影片的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冰冷、死气沉沉的感觉。
在电影中无论是孤儿院,还是火车上,还是城市中,都是一样的感觉。
这种冰冷的感觉非常符合故事的氛围——一个孤单的小孩子独自寻找母亲的过程。
观看的过程中非常压抑,没有任何愉悦的感觉。
看电影以来,苏联的电影,俄罗斯的电影也看过几部,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真实而贴近生活的现代俄罗斯电影。
本片的故事肯定发生在俄罗斯一个内陆的农村和小城市,大概是莫斯科以东的部分吧。
孤儿院的位置应该是在农村,影片后半部分才是城市。
看着电影里的俄罗斯建筑,基础设施,以及他们的穿着,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穷。
他们真的很穷啊,那些建筑物看起来都是六七十年代的样子,风格陈旧,而且外表面都破损得严重。
室内的摆设更是简陋的可以,就如同我们七八十年代时候的样子,从房间的门上就可以看出,古老的实木门,非常朴素的那种,就像小时候我们自己家的门一样。
电影中的公交车和火车更是残破不堪,公交车与火车上的玻璃都已经不全,座位都是很古老的硬木材质,六十年代的产物吧。
片中角色们的衣服更是寒酸的可以,孤儿院里的孩子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成年人的衣服也很老旧。
看到这些,我想到去过俄罗斯的同事说过的一些话:“俄罗斯除了东欧部分的大城市之外,都是穷的可以”,跟中国是天壤之别。
看看片中的人们,再想想我们生活的环境,真的步入现代化社会了。
最后来说一下演员的表演。
本片最棒的当然是小男孩的表演,Kolya Spiridonov扮演的小男孩非常出色。
他将小男孩那种渴望母爱,坚强的决心,无畏的勇气,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最后弄伤自己的那个的场景,实在不敢想象这是儿童的表演,不得不让人佩服。
本片其他角色戏份都不多,属于龙套,就不必说了。
总之,这是一部给我惊喜的电影,虽然看得过程很压抑,但给它传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查了一下资料,本片是2005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竟然是获奖影片,失敬失敬。
额外说一句,十几年不碰俄语,竟然一句也没听明白,算是白学了。
序列:0390梦幻天堂龙网Rmvb2011-06-13
这是一部俄国电影,讲述孤儿院里的一个六岁小男孩如何拒绝被人领养而孤身踏上寻母的历险。
影片有着纪录片一样的镜头,清冷、零碎又真实。
前半部分讲述孤儿院里的生活百态。
小的孩子渴望被人领养,一旦有人来就争先恐后地趴在窗口看。
小男孩凡亚松赛夫被一对意大利夫妇看中收养后,其他的孩子就嫉妒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意大利佬”。
其中睡在他邻床的小男孩尤其地羡慕,他为了取代凡亚的好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出卖和告密。
而那些大了的孩子则变成了强盗或流莺,暴力、勒索、弱肉强食,为这所破败的孤儿院未来的出路和希望染上了灰暗的注脚。
凡亚本来是高兴于被收养的,直到孤儿院里来了一个寻找弃子的母亲。
她低声下气地恳求,但被院长粗暴地推出大门。
在车站上这位无法找到儿子的母亲对小亚凡絮叨着自己对孩子的思念和愧疚。
后来,她卧轨自杀了,也许因为内心的绝望和自责。
这位母亲凄惨的死使六岁的亚凡深深地震惊,虽然孤儿院里的其他人还是无动于衷,但是凡亚的对亲生母亲的渴望苏醒了。
更深层地说,虽然他从未见过母亲,但是心中却始终保留了母亲的位置,所以他担心被领养后,自己的妈妈再也找不到他,也会发生同样的悲剧。
这是多么难得啊,如此小的心就懂得了悲悯。
虽然他和孤儿院里的其他孤儿一样从一出生就被抛弃,但他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
其他的孩子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已经完全没有念头,只希望能够撞上好运被富有人家挑中。
这样的孩子被领养了,可以想像得出他们会怎样装的乖巧懂事以获得宠爱。
这种幸福是被人赐予的,双方都是各自的替代品,始终都像是一场表演。
这样的结局未必就是好的归宿。
小男孩逃亡的过程让人看得有点心酸,有个专门贩卖孤儿的冷酷有钱的女人对他紧追不舍。
这个老鹰捉小鸡的逃捕可没有美国“小鬼当家”那样子的故作幽默和夸夸而谈。
六岁的小亚凡遭遇欺负抢劫,迷路淋雨,最惊心动魄的是他被坏女人的司机逼到绝境,捡起了玻璃瓶自戕手腕,誓死也不要被抓回去,看得我差点要掉眼泪。
那个大人后来也被小男孩的勇气和坚毅折服了。
找妈妈的孩子有什么错要抓起来呢。
这个小演员演的非常传神,表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机智和冷静,但他稚嫩的脸庞上仍然写着纯真和迷惘。
他从火车的窗口往外远眺的心情绝不是一般孩子出门游玩的雀跃和兴奋。
他用自己小小的身躯在和无数的大人斗争,那些大人们用自己设置好的制度和交易来衡定这些孩子的命运,社会的运转有时候就是像锅底一样的黑,这些为利益而驱赶的人就是从锅底里伸出的肮脏的手。
这部片子着实揭露出了俄罗斯社会不少阴森的地方,和中国有的一拼。
但是幸运的是,那么多孩子中,有一个亚凡听从了自然的人性,像《咪咪流浪记》一样矢志不渝地寻找妈妈。
看到他找到妈妈后悲喜交织的小脸,这一刻让人相信,只要坚持住单纯的希望,不怕困苦地去实现,泥土下的珍珠就会握在自己的手中。
真佩服这个小男孩,想想我六岁的时候还在为了吃到蛋糕而赖皮。
哪怕是现在这个年龄,也有多少成人做不到小男孩凡亚松赛夫的勇敢和纯真。
我们已经太学会怎么样妥协和软弱了,只知道改变自己的规则去取悦别人和适应社会,而忘了许多珍贵和美好的感情已被自己毫无知觉地抛弃。
寻找妈妈,就如寻找生命中美丽的理想之灯塔,所有人都以为遥遥无期,只是海市蜃楼,哪比得上真正的实惠来的合算,但是那些真正的智慧的勇者会到达的,而他们得到的归宿也将千百倍幸福于苟且偷生。
好多我喜欢的电影我都喜欢看两遍,比如
这样的孩子谁遗弃谁不是SB才怪,身上蕴含的那股蛮劲,估计只有喝伏特加长大的俄罗斯民族才有。
想起高尔基笔下的学徒,看《回归》里的孩子,我想都是那样长大的吧。
种种苦难和伤害,造就的是内心强大的隐忍力和应对社会的应变力。
社会如何转型,从理想到物质,扭曲不了一些俄国人的寻根之心。
最后打破玻璃瓶扎向幼小手臂的瞬间。
更是扎向每个大人心窝的瞬间。
尤其扎向的是那个司机的心窝。
扎向那些只要痛快不要尊严,只要未来不要过去的人。
想通了,其实我们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对未来的寄托。
生命的公交一站又一站,不要到终点时候才醒悟在起点的时候所遗弃的“包袱”,原来是自己的所有。
我们所不愿面对和试图逃避的历史总有一天会翻越千山万水来寻找我们。
只是我们是开门迎接还是等到最后一站的铁轨边。
是个人的历史态度和国家的历史态度决定着未来的蓝图。
这部影片向我展现了一个6岁孩子内心的强大。
为了寻找妈妈,他毅然地逃走了。
这个小小的孩子,脱下从孤儿院中穿出的蓝灰色夹克,穿上红色外套的时候,那一脸的明媚,我切实地感受到了。
影片没有落入俗套,让小孩遇到很危险的事,很凶猛的团体,而博取观众的同情。
伴随孩子一路的有困难,也有一些愿意帮些小忙的善良的大人。
结局也是我欣赏的。
画外音“孩子,是你找我吗?
”孩子脏脏的脸,再一次明媚地笑了。
这个表情保持了很久,那么的灿烂。
同样是画外音,孩子给孤儿院的小伙伴写了信,说“我和妈妈……”。
妈妈的形象始终没有出现,然而这样苦尽甘来的相认远比母子抱在一起,痛哭流涕来得深入人心。
另外,这个小演员的演技真是厉害啊,我赞叹了好几次。
最后俗套一句,看完片子,我觉得:孩子的成长环境真的很重要。
前几天看了俄罗斯的《寻找幸福的起点》,让我很是感动。
他,一个即将被意大利夫妇收养的小孩,不期望未来美丽的富裕的生活,反而一直担心自己的母亲来寻找他,他等不起了,终于开始了自己寻找的历程.....电影的海报就相当让我震撼,一个小孩,独自走在寻找的路上。
电影中的一幕,竟让我忍不住流下泪来:他被追到一个死胡同的时候,拿起地上的一个酒瓶,砸碎向自己的手上刺去,并请求追他的人让自己去找妈妈.......我总在想,我幸福的起点在哪里?
我又是否有勇气去寻找呢。
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更是让我感觉到那种得来不易幸福后的感觉,当他缓慢地走上街头,使劲地拍着双手,一副即将哭泣的脸庞,我想,这就是喜极而泣吧。
又或许,我们已经找到,或者拥有幸福。
高中的一篇课文,好像是写在日本经济衰退的时期母子三人,每年都会头碰头地来一家面馆吃上一碗阳春面,从最初的怯生生到最后孩子都长大成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可他们依旧忘不了大年夜的阳春面。
我知道,幸福,有时只是一碗面条。
寒冬的一个下午,几个哥们饶有兴趣地唱了一下午歌,场面确实有点尴尬,但都已经不重要了。
记得只是肚子饿得一直叫,一路走到北门一简陋的小巷子,一碗热乎乎的面条,顶着寒风。
我终于感觉到这碗面条的幸福。
或许就是这样,我也找到了幸福......
孤儿院的孩子,虽然希望自己被认领,却更渴望自己的父母来把自己接走。
血缘之情,是任谁都无法割舍的。
凡亚被意大利夫妇办手续领养,在所有孩子都羡慕他的时候,他看到另一个小伙伴的妈妈;他和她聊天,得知跳轨自杀。
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妈妈找他的时候找不到自己。
其实被丢到孤儿院的孩子,有谁会来找他呢?
他认真地学习识字,进档案室查看自己的个人资料,找到了他第一次呆的孤儿院。
在一个孤儿院姐姐的帮助下,他逃出了现在的孤儿院,开始寻找自己的妈妈。
过程很坎坷,结局他笑了。
小孩子的表现太好了,简直不像是在演电影,如真的故事一样。
佩服啊。
一句话评论:In Russia, Every Orphan Longs for Adoption. Vanya Has Other Plans...To Find His Mother At All Costs 它是来自异域的,它是鼓舞人心的,它有一个值得敬佩、聪明伶俐的孩子,它描绘了一个远离西纽顿的饱受痛苦与磨难的地方,并且它抓住任何可能将你无法想象的苦痛演绎到淋漓尽致。
——《波士顿环球报》结果就是影片半甜半苦,查尔斯·狄更斯也会为之叫好的。
——《娱乐周刊》结合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狄更斯式的剧情,安德烈·克拉夫库克的这部最新力作《寻找幸福的起点》,随着剧情的展开始终坚强有力而感动人心。
——《好莱坞报道》《寻找幸福的起点》是一部具有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但是在道德上却是含混不清的。
——《记事板》杂志有些许神奇的亮光,使得小主人公想逃离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这种非现实的感觉、神奇的想象和愿望,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以及主人公开始了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
——《纽约时报》幕后制作:狄更斯式的银幕孤儿《寻找幸福的起点》是一则来自俄罗斯的黑暗传奇故事,影片从一开始,就立即把观众带入这片富饶的大地,在这个养育了无数生灵的地方到处却是弃儿和痛苦。
本片由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执导,也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取材于安德鲁·罗曼的电影剧本,影片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六岁的孤儿凡亚(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饰),而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孤儿院,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文学巨匠狄更斯笔下的世界。
过于拥挤的空间和惨无人道的生活,这是一个绝望逐渐死去的地方,而且每当一个新的生命降临的时候这种绝望更加强烈。
导演克拉夫库克站在孤儿的角度,以同理心看待孤儿。
然而与狄更斯《孤星血泪》里的孤儿,或者说“千里寻母”辛苦历程之类的题材相比较而言,本片还是有着自己独到之处。
“寻找”,代表积极主动的精神;“幸福”,是更加美好的情感经验,也是一种期许的态度,同时也预示了光明的未来;“起点”,绝非白忙一场跑回原点,而是找回真爱、启动新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凡是有孩子为主角的电影,通常都能轻易俘获观者的情绪,成为讨好观众的最佳利器。
如果再以孤儿千里寻母这样的感人题材来演绎,一定会是最有力的催泪弹和票房的保证。
但是,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寻找幸福的起点》并不打算以此为卖点来大做文章。
在导演的这部长片处女作品中,安德烈·克拉夫库克以机智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在俄国极其严重的非法收养问题。
有大量证据现实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危机。
《寻找幸福的起点》正是根据新闻里一个俄罗斯小男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他是在孤儿院被人遗弃的孩子,一直想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影片是一个简单而感人的电影,虽然碰触了俄罗斯的经济、社会问题(单亲女性无力抚养小孩、孤儿院里黑幕重重),也揭露了领养制度背后的利益交换,然而这无不建立在最单纯的孺慕之情上,道出爱的渴望与重要。
饰演凡亚的小男主角柯里亚·史比里道诺夫的表演极为生动,天真可爱却又不可思议的精准的紧揪着观众的心。
锲而不舍的精神力量勿庸置疑,本片的灵魂人物就是小男孩凡亚松赛夫。
他的每一次出场,都能够牢牢揪住观众的视线,感动每一位观众的内心。
剧情随着俄国一个孤儿院里的日常生活展开,真实地再现孤儿院的生活原貌:大孩子照顾小小孩,有些大孩子会欺负小小孩,某些孤儿希望被领养、能够拥有正常的家庭、有父母疼爱自己。
但是,为什么凡亚松赛夫要逃跑呢?
即使是被中介孤儿的恐怖霸道女人,及老是被霸道女人糟蹋的司机追捕,凡亚松赛夫仍是坚决地朝目标前进。
想找到妈妈是因为他相信:妈妈不是真的要抛弃他,如果他被意大利人收养了,妈妈找不到他,可怎么办?
影片借着孤儿院,所要表现的不只是孤儿的心愿,还有俄国当下的经济环境,影片以被意大利人收养,代表可以过好生活、吃好东西,至少是突显出俄国与意大利的差异。
令人激赏的是司机与凡亚松赛夫从追捕的过程里,狼狈又温馨的互动。
此外,凡亚松赛夫学习识字以找到正确的搭车路线及阅读出生证明的精神。
这部电影的确让我们见识到一种锲而不舍的力量。
花絮:·电影的英文片名“Italianetz”(The Italian)的意思是“意大利佬”,俄罗斯小男孩凡亚即将被一对意大利夫妇领养,孤儿院的其他人出于嫉妒就给他取了这个绰号。
·《寻找幸福的起点》获得第55届柏林国际影展暨第28届儿童电影节最佳儿童电影及儿童评审团奖、第13届圣彼得堡国际影展观众票选最佳影片、第23届Poznan Ale Kino!青少年观众国际影展首奖、2005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影展首奖等众多奖项。
看完电影,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
那么可爱的孩子,那么强大的内心,那么出格的举动。
或许吧,因为是孩子,他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让我为之震撼。
有这样一个片段,孩子在雨中与一个男人进行坚决对抗而进行自残行为。
如果不是一心想找到妈妈,在这种强大的意念驱使下,我想一个孩子不会伤害自己,那么决绝。
顺便说些题外话吧,很少看俄罗斯的电影,这回央视电影播放就顺便看了。
电影画面是我后来才喜欢上的淡淡蓝色调,晦涩而朦胧。
海报呢却是鲜亮的色彩。
这个孩子,刚开始是不怎么招我喜欢的,说话总是冷淡、无趣。
后来他爆发了,于是我就喜欢了。
这样一个敢于行动的小家伙,不知是配音的原因还是本身就那样,孩子的说话语气一直趋于平调,貌似表情都很少,总给人一副少年老成的感觉。
如果不是孩子,我不会认为有故事。
还有一点在电影中体现得也很明显,孩子以一个独立个体形象与周遭打交道,既有一种成人身份,又有一种孩子的童稚的形象。
话说在欧美电影中这个一般都表现得比较充分。
穿上红色衣服的小伙子很帅气!当然,拿着酒瓶子的小伙子更霸气!
一部找妈妈的影片,还蛮朴实的。
孤儿寻母记
幸福的起点就是在这一刻坚定不移的寻找中而得来。看完这部影片后突然很想拥抱我的母亲。
男主太可爱了
寻找幸福的起点
麻麻就是那个护士啊,跑那么多路找亲妈要放在中国半路就被人贩子骗走了。。。
小孩演的太好了。
找寻幸福,一路艰难险阻。
7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挺感动又感慨万千的影片,小演员很棒啊,演的自然不做作!
2010.10.26 22:22
寻亲历险记
我们儿时曾经勇敢吗?
记得还挺感人的,不加修饰的平实叙述~
纯纯的感动。
小蝌蚪找妈妈。
主线情节无出意料,环境和配角个个出彩,生活得无以复加。
找妈妈而不是找爸爸的故事 ,意大利再好,那里没有亲妈就没有温暖与幸福~但转念一想,这么好的孩子当初她们却都不要,真是贱人。幸亏这个妈妈没有再次丢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