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巴斯·德沃斯
主演:斯特凡·戈塔,龚丽悠,特奥多·科尔班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语言:法语,罗马尼亚语,汉语普通话,荷兰语年份:2023
简介:影片讲述一位罗马尼亚移民工人,在离开比利时、返回故土前夕,将冰箱里的剩余蔬菜烩做一锅,拜访赠予留居亲友。偶然相遇的华裔生物科学博士,引领他在布鲁塞尔的公园森林里看到苔藓近在咫尺而幽深无限的世界。详细 >
声音先于影像出现,后于影像消失,已经为我们预告了一切。德沃斯有时把镜头悄悄偏移,你便听不到脚步,听不到火车声,尽管你还看得到它们,但前一刻尚还存在的声音被悄悄隐去了,可还能听得到溪流和鸟鸣。天才的空镜编排,已能够自成叙事:森林与钢铁森林,绿藻与参天巨树,大世界和小世界,此处与他处。偶尔窥见黯淡时的倏然光亮,像入梦的提示,也像两颗心贴近的距离,不必非要是一种情愫,但是一种模糊与暧昧的寂静生长。
我大概看了一部ppt?苔藓很漂亮,白噪音很助眠。
掂着homemade soup的wanderer好轻盈可爱;是here不是around不是block不是community,是ここ,不是隣,不是近く;就是这里,不是附近不是街区不是步行距离,就是此时此刻在这里就能让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得到无限扩大,这种感觉除了完全心理上的超验体验(which我也没有,截至目前那就是建筑设计、读书、看电影和观鸟能带给我,看来观察苔藓也可以。
美是美,拍的这么无聊,波瓜?
#BJIFF | 2023.4.23小西天 非常适合大银幕的一部电影,导演把逆光浅焦中近景镜头用得神乎其技,在影院空间里持续混响的精细声效为影片补全了画面所不具备的体积感,影片叙事几乎成了高度风格化的视听效果无伤大雅的附属物(想起泰伦斯·马力克)。德沃斯在映后谈到影片松散地连接着的、关于身份、名称或语言的主题,男主说着相同语系的语言却有着东欧身份,女主取得了比利时国籍却使用着遥远异国的母语(当然导演对后者的呈现似乎总显出某种东方学的视角),而苔藓、泥土和雨水组成的微缩景观则是无名称的、前语言的、“提起它们时还需用手指指点点”的小世界。喜欢导演映后说“电影没什么要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坦然,喜欢影片在情节设计和配乐上自觉的克制。发现影片末尾缓慢打出的演职员表里单独列出了soup,好可爱!
羞答答的雨,欲言又止的汤,吹来口袋的种子,爱情悄悄滋长,火车穿过他的睡梦,被无视的小小苔藓在她眼里却是一片森林,你们的脚向着对方那一刻,镜头没有往上摇,但世界停止了。
完全不感兴趣。纯打发时间看得。
如此清新,精巧,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不想被世人所破坏与打扰。所有的一切都被绿色所包围,甚至是人们所食得食物都是如此的朴素。
男女主角身份设定,让人相信各自展开完全可以有复杂的故事出现,但像两条线缓慢地交汇,也像显微镜缓慢地靠近他们。在苔藓微小的世界里,一滴雨水就是一场风暴,一道阳光就制造了天堂,一个小品从社会的大不停往个人的小里去收束,最后成就了非常精致和动人治愈的小品。
感觉不如我自己去徒步或者看自然纪录片
有意思
23.04.22 保利 D3-5 3.5很护眼的一部爱情片
意识流的“长篇短片”。苔藓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微缩森林。女主有点令人出戏,不管是她身份的设定,还是她片中职业的设定,都让我感觉不是真的😓😓😓
僵硬做作
#2023bjiff 个人如苔藓,容易被忽视但靠近观察都是一个小世界。异乡人的漂泊感从每一个空镜和每一次漫步中渗透出来。二人不知道彼此名字,没有接吻,但是会一起听雨声和送汤(卡司表还特别提及了汤是谁做的)
3.5
4.5 今年柏林最好的电影之一,观影舒适感接近六号车厢,期待早日能在大银幕看到。
NYFF61 整个电影节让我最困的片。很多树林空镜,又是多语言文本,有一种滨口drive my car和evil does not exit的杂糅感——只是执行太差了吧!很想看一个汤的特写。科学家那部分还不错,水面漂浮,落地生根。
和单车少年比最大的变化是德沃斯增进了对影像的信任感,降低镜头的陌生化,尽量用正常人眼能观察到的方式去呈现世界。这些景观普通到随处可见,却在时间流里褪去了语言意义上的定义。这种思路很勇敢,所见即所思,所思即所得。
看完了才知道是《热带离魂》的导演,下决心绝不再被坑第三次。电影不是放幻灯片,不是音配画。如果静态影像能解决,甚至能解决好得多的问题,为什么要劳民伤财拍成电影,是为了实现导演的艺术梦想吗?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声音先于影像出现,后于影像消失,已经为我们预告了一切。德沃斯有时把镜头悄悄偏移,你便听不到脚步,听不到火车声,尽管你还看得到它们,但前一刻尚还存在的声音被悄悄隐去了,可还能听得到溪流和鸟鸣。天才的空镜编排,已能够自成叙事:森林与钢铁森林,绿藻与参天巨树,大世界和小世界,此处与他处。偶尔窥见黯淡时的倏然光亮,像入梦的提示,也像两颗心贴近的距离,不必非要是一种情愫,但是一种模糊与暧昧的寂静生长。
我大概看了一部ppt?苔藓很漂亮,白噪音很助眠。
掂着homemade soup的wanderer好轻盈可爱;是here不是around不是block不是community,是ここ,不是隣,不是近く;就是这里,不是附近不是街区不是步行距离,就是此时此刻在这里就能让我觉得自己的世界得到无限扩大,这种感觉除了完全心理上的超验体验(which我也没有,截至目前那就是建筑设计、读书、看电影和观鸟能带给我,看来观察苔藓也可以。
美是美,拍的这么无聊,波瓜?
#BJIFF | 2023.4.23小西天 非常适合大银幕的一部电影,导演把逆光浅焦中近景镜头用得神乎其技,在影院空间里持续混响的精细声效为影片补全了画面所不具备的体积感,影片叙事几乎成了高度风格化的视听效果无伤大雅的附属物(想起泰伦斯·马力克)。德沃斯在映后谈到影片松散地连接着的、关于身份、名称或语言的主题,男主说着相同语系的语言却有着东欧身份,女主取得了比利时国籍却使用着遥远异国的母语(当然导演对后者的呈现似乎总显出某种东方学的视角),而苔藓、泥土和雨水组成的微缩景观则是无名称的、前语言的、“提起它们时还需用手指指点点”的小世界。喜欢导演映后说“电影没什么要表达的深刻主题”的坦然,喜欢影片在情节设计和配乐上自觉的克制。发现影片末尾缓慢打出的演职员表里单独列出了soup,好可爱!
羞答答的雨,欲言又止的汤,吹来口袋的种子,爱情悄悄滋长,火车穿过他的睡梦,被无视的小小苔藓在她眼里却是一片森林,你们的脚向着对方那一刻,镜头没有往上摇,但世界停止了。
完全不感兴趣。纯打发时间看得。
如此清新,精巧,仿佛进入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不想被世人所破坏与打扰。所有的一切都被绿色所包围,甚至是人们所食得食物都是如此的朴素。
男女主角身份设定,让人相信各自展开完全可以有复杂的故事出现,但像两条线缓慢地交汇,也像显微镜缓慢地靠近他们。在苔藓微小的世界里,一滴雨水就是一场风暴,一道阳光就制造了天堂,一个小品从社会的大不停往个人的小里去收束,最后成就了非常精致和动人治愈的小品。
感觉不如我自己去徒步或者看自然纪录片
有意思
23.04.22 保利 D3-5 3.5很护眼的一部爱情片
意识流的“长篇短片”。苔藓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微缩森林。女主有点令人出戏,不管是她身份的设定,还是她片中职业的设定,都让我感觉不是真的😓😓😓
僵硬做作
#2023bjiff 个人如苔藓,容易被忽视但靠近观察都是一个小世界。异乡人的漂泊感从每一个空镜和每一次漫步中渗透出来。二人不知道彼此名字,没有接吻,但是会一起听雨声和送汤(卡司表还特别提及了汤是谁做的)
3.5
4.5 今年柏林最好的电影之一,观影舒适感接近六号车厢,期待早日能在大银幕看到。
NYFF61 整个电影节让我最困的片。很多树林空镜,又是多语言文本,有一种滨口drive my car和evil does not exit的杂糅感——只是执行太差了吧!很想看一个汤的特写。科学家那部分还不错,水面漂浮,落地生根。
和单车少年比最大的变化是德沃斯增进了对影像的信任感,降低镜头的陌生化,尽量用正常人眼能观察到的方式去呈现世界。这些景观普通到随处可见,却在时间流里褪去了语言意义上的定义。这种思路很勇敢,所见即所思,所思即所得。
看完了才知道是《热带离魂》的导演,下决心绝不再被坑第三次。电影不是放幻灯片,不是音配画。如果静态影像能解决,甚至能解决好得多的问题,为什么要劳民伤财拍成电影,是为了实现导演的艺术梦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