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
Pasolini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尼内托·达沃利,玛丽亚·德·梅黛洛,阿德里娅娜·阿斯蒂,安德里亚·博斯卡,吉阿达·科拉格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14
简介: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近郊奥斯蒂海滩被发现,死前明显受到过暴力攻击。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那部常被评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玛的120天》。由于凶手被传闻是一名17岁的男妓,这个悲剧被染上香艳色彩,也有人猜测这位意见领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阴谋,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个谜。 影片择取的正是..详细 >
无法评价
在两相权衡之下还是到电影院把它看了,其实就是冲着威廉达福与帕索里尼去的,看过没有失望。当然比较惊喜的是威廉将三国语言交换地说的事实,但是面前的帕索里尼张嘴英语感觉还是满怪的,不过在他的神似之下就暂且忽略掉吧。他的死法遭到了很多诟病,但太赞的配乐还是满溢着导演对帕索里尼由衷的敬仰。
爱马导演下部电影看起来很带劲的样子啊 三星半
性和政治密不可分,文學道德、終點並不存在。仿索多瑪回溯帕索里尼死前兩天,未完成的劇本與奇想,形成隱晦輓歌,跟隨走回創作過程,結尾帶不起高潮,反倒追隨彌賽亞之星與煙火最有意思。打字機之聲,將傳奇去傳奇化這步是對的,尼内托·达沃利愛將現身,整體還是略顯庸俗點,我是個作家。威廉達福好
非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更多地是展现这一传奇人物的精神世界。威廉.达福收敛的表演只是“形”,而帕索里尼笔下场景和回忆的再现以及配乐的插入构成“神”。最后歌剧响起,帕索里尼的灵魂就如这般高洁,肃然起敬。
帕索里尼生命中的最后两天
去传奇化地重述传奇的路数倒是对的
帕索里尼死在前夜,死在见到弥赛亚的前夜。
★★原来之前已看过,真是毫无记忆点
或许我不是大师的粉丝也没《索多玛》情结,感觉很一般…
以死亡本身化作神迹降临。这则寓言的寓意,就是揭开艺术家与他所创造之物的关系。戏中戏映照出未谱成的不朽之诗,倒是非常诚恳的Abel Ferrara。可惜,此后1976年的荣光惟有归于Il Casanova di Federico Fellini。:(
百无禁忌的费拉拉碰到偶像之后反倒变得毕恭毕敬束手束脚,偶像的癫狂面阴暗面情色面一概不敢往深里触碰,于是偶像的先知者受难者形象也就无从成立,最后成就了这么一个不咸不淡的致敬片。拿点档案素材混剪进去,效果都不知道要比现在高到哪里去了
戏中戏与本戏有些混淆,帕索里尼之死恐怕没有什么政治因素吧?!
甚是迷人。
帕索里尼的爱将尼内托·达沃利还出镜了,演的戏中戏的主角,我怎么感觉之前费拉拉和达福合作的几部片子都是给这个练手呢?达福演帕索里尼,形象有优势啊。这片子意味着最好的费拉拉又回来了,耶稣式献身的神性、黑色调门加上帕索里尼的诗情跟惨死,沼泽地一样的一部电影
或许正是因为读完了帕索里尼诗选,反而觉得这部影片更贴合了帕索里尼的精神世界。虽然我更愿称之为导演拍了一部主角属于帕索里尼的“八部半”。然而正因为我是如此深爱着这位遗世独立的反叛者,我才更不希望看到一部通篇讲述他是如何引发争议的传记片。因为争议是相对的,寓言是永恒的。他执着于一种梦一段幻像,他的作品犹如他的人生,永远在创造开放性的解读空间和模棱两可的暧昧性。他活在这不堪入目的“猪圈”里,只是无时无刻都在深切的感受“定理”带来的超脱时代的阵痛罢了。
1.6飞拉拉拍的做爱都深得我心
索多玛120天
帕索里尼的死一定不是片里那样的。
生活、回忆和创作美学再现的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