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对武士道的批判几乎没有,剧情也是很烂,用了很大一部分渲染穷日子,剧情拖沓,比老版差太远了,摄影 分镜 剧情,还是老版完美!
看老版简直就是在欣赏一种艺术。
一命就相当于两部电影放一起,看完完全记不住故事情节,作为重口味电影导演 求女喝鸡蛋 你也不给个特写,不觉得过分吗?
翻拍经典 真是糟蹋经典。
三 可能是你的功力不够,或者由于政治原因 对武士道精神还是不敢去全面批判,反而结局三个家臣 切腹自杀的改版 完全是败笔!
新作更佳,更有现代感!
市川海老藏的津云怎么没有气场了?
他到井伊家从开始的隐忍到最后的杀气决斗,都把握的相当出色,说决斗太弱的,你以为你看的是中国的武侠剧,武打动作加飞来飞去?
说太煽情的,这是现代版《切腹》,当然要有现代元素,你看了那么多悲催煽情剧,也没见你放个屁,看了《一命》就觉得煽情,你不装逼能死吗?
原版的千千岩尸体送回家,看不出津云的悲伤,小林正树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可能跟当时日本的环境及历史有关,但是新拍的《一命》,处理的更符合现代审美观,津云从惊愕到悲愤交加,市川海老藏演的很传神,很好,怎么就不如原作了?
津云为什么要复仇?
焦点不是切腹,而是竹刀切腹当时很多浪人被贫困所迫假言切腹,作为大名家,如果不想和这些贫穷的浪人纠缠把他们撵走就行了,但是井伊家的那些武士,为了杜绝以后再有这样的事,鄙视他玷污了武士名节,将计就计让千千岩切腹。
千千岩跑到大名家里要切腹,看似敲诈,实际就是讨饭吧,把命赌上讨饭,悲惨到了极点。
如果千千岩用真正的武士刀把自己剖了,事情到此为止,千千岩死了也就死了,津云没有道理上门寻仇,是你千千岩自己要自杀的,还要跑到别人家,结果死了,怎么也怪不着别人,但是津云无论如何都要复仇,就是在得知千千岩竟然用竹刀切腹。
井伊家的武士,明知他佩戴的是竹刀,还是逼他切腹,他死前受尽奚落和痛苦,死后尊严尽失。
一个武士用竹刀切腹,究竟是多大的耻辱?
这就是津云要追问的,所以他走进井伊家要讨回公道。
影片最后,津云决斗,拔出鞘的也是竹刀,这就是津云对武士道的控诉和反讽,我觉得这处修改比原版更传神。
从现实角度看,津云用一把竹刀决战井伊家的众武士很荒唐,但是从影片的意境看,这是一种虚幻的电影表现手法,比原版更贴切。
津云最后决战而死,比原版的切腹更有现代意义。
装逼的二货们,你们就装吧。
按:图文版在此http://i.mtime.com/fjs/blog/7361984/。
豆瓣日志的贴图系统实在太让人崩溃了,只能贴点文字作为备份。
《一命》说是《切腹》,其实看下来,差别还是很明显。
有故事、人物和细节上的改变,也有美学形态上的变化,有些改得好,有些不好,有些则是好坏参半,下面按照线索分别来说说。
一,家老这一版改动最大的,我以为是御家老斋藤这个人,原片中他是个私心炽重,深沉残暴的家伙,在处理事情上看起来貌似比泽泻等人稍微持重些,其实只是身居高位必备的矜持,立场上并无分别。
而在新片里,他成了个跛子,(或许因此)对弱者颇有同情心,在目睹千千岩求女竹刀切腹的惨状时,居然亲自下场介错。
这个人物的改动看起来无关全局,而且让反派更“有人性”了,然而我却觉得不但不甚高明,还是这一版最大的败笔。
桥本忍写原作剧本,据说是从一幅画得来的灵感:一位武士身处大海的漩涡中央,端坐不动。
《切腹》是一个正邪分明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潦倒的浪人代表自己一家,挑战整个幕府的壮举。
这从津云半四郎批评削藩的言辞中就可以看出,井伊家是德川幕府的功臣,在片中代表的是得势的武士集团。
津云半四郎坐在洒满日光的庭院中,沉着应战周围阴影中如潮水一般的家臣因此成为影片中最具象征性的一幕,充满张力的画面令人难忘。
旧版的井伊家是没有好人的,只有职位的不同,这既切合了小林正树左倾的批判意识,也让剧情充满对抗。
而新版这么一改,剧力顿时松弛很多。
不信我们比较一下两片的开头部分。
旧版的开头,津云的入画是背影,先闻其声,再见其面,让观众对此人充满了好奇。
家老召见,镜头随着浪人走进深深的廊道,充满象征意味。
会客室中,家老背后的景深暗示此人的城府,背光代表身后的权力(自然,这种解读一向是要结合剧情进行,并无定法)。
至此完成正邪双方的初步刻画,观众的视角,始终是站在津云这一边的。
而新版中,密谋的是以泽泻为首的邪恶三人小集团,走入会客室的是家老,观众看着腿脚不便的领导跑来接待一个上访群众,同情的是谁可想而知。
而室内戏中,家老背后的景深被大大削弱了,代之以一棵优雅的病树,光线柔和,加上肉头肉脑的役所广司当然比歪嘴三国连太郎儒雅得多,这个人物的讨喜不言而喻。
而津云呢,或许自知这样的处理不够突出其形象,于是三池在他一出镜就给他来了个云淡天高的英雄大仰角,可这也挽不住本该属于他的同情分哗哗地流向御家老。
这条不伦不类的“双雄路线”导致了结尾的另一处改变。
原版在杀阵开始后,突然切进屋里,给了家老一个特写,阴晴不定的脸上,明显是在担心事情没法收场,危及自己地位。
新版没有,最后家老还跑出来给津云捧了个哏。
这样一个发怒,一个发飙,只看过新版的观众没准会觉得只是这俩人只是闹了点误会,要是当初大领导不是耳根子软,亲自过问一下小头目的非法行径,不就什么事都没了吗?
两个阶级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变成了不乏人情味的个别事件,批判力度被大幅减弱。
家老的温情还有别的体现。
求女被逼自杀前,新版让他冲向家老乞讨三两银子,而最后家老真的让杂役给他家里送去了,不仅如此,剧情还安排杂役后来还告诉津云,家老劝解过此事。
跟酷吏满天下的我国比起来,真的算仁至义尽了。
而原版送尸体回家的是砍头三人组,还当面嘲笑过求女,给津云复仇埋下了更充分的伏笔。
海老藏的演技我以为是没有问题的,原版的津云更豪放,他更内敛,属于风格不同。
仲代达矢当年只有三十来岁,论演技其实也还未见精纯。
对比一下两人演绎腹黑的恍然大悟状,“哦”的一声,就能看出风格的差别。
海老藏的声线很有特点,不错。
二,切腹vs一命原版中的男人们除了被津云砍死的几个龙套之外,都是死于各种原因的切腹,构成了一个多侧面的事件集,彼此呼应,阐释着切腹制度中被实践的各种正义和伪善。
而新版既然名为《一命》,可谓“各种死法,都是一命”,着重刻画的是赴死之人的心情和反应。
原版的千千岩阵内,是主动为主公顶罪切腹的,而新版则是病死,跟武士制度的关系削弱了很多。
原版的美穗之死,没有正面表现,新版把她和孩子的死都浓墨重彩地拍出来了,而且集中在求女尸体被送回家的那一夜,这个改动我觉得很感人。
美穗取出求女“带回家”的糕饼给一家人吃的一幕,看得人几欲落泪。
把女人的“一命”也纳入了武士之争的视野中,我以为是新版的亮点之一。
三池的“一命”还博爱到了动物身上,1小时07分55秒插进来一个死猫的镜头,大概是某种恶趣味吧。
作为影片的重头戏,千千岩求女竹刀切腹的场面被处理得更血腥更直白,这跟三池改编《十三刺客》是一个路数。
瑛太演得确实不错,看得人肉疼,这种“挣命”的场面,与“一命”的主旨也是配合的。
津云半四郎最后居然没有切腹!
这个我绝对不能原谅。
不管三池有什么新想法,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围绕切腹展开的,首先作为一个经历过战阵的老武士,津云应该比谁都更具这种荣誉感,其次他上门挑战井伊家的目的,就是羞辱他们身为武士的怯懦,切腹应该是对自身武勇的终极展示,不可能选择被人乱刀劈死。
这是新版最大的败笔。
三,叙事新版的叙事不如原版,主要是不够聪明。
原版的叙事,是首尾呼应,气韵贯通的一个整体。
从对历史记载的质疑开始,以证伪史书结束,以“讲述”为框架,中间对故事的“展现”视角多样,节奏精巧,值得再三品味。
对官方历史的批判与《斩》、《柳生一族的阴谋》等片如出一辙,充满了六七十年代如火如荼的反抗精神。
而新版的叙事,以“展现”为主,比起《十三刺客》里心急火燎地用字幕交代主旨的做法,三池这次明显稳了下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之外,别无字幕。
这样的效果是批判权力和反思历史的力度弱了,当然,如果三池他就是想展现生命的价值和抗争的意义,那么这样的做法也不错。
但“展现”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主旨不清,原版通过打扫战场和旁白,清楚交代出了剧本的意涵,津云的身影与铠甲叠合的镜头更充满了解读的丰富多义性。
而新版特地加了一场主公回城的戏,目的只是为了让斋藤报告“甲胄修缮好了”,不客气地说,简直是笨蛋到家。
最后一个镜头如果是六七十年代的导演拍,最起码也应该是领主端正坐在画面正中,背后是铠甲,群臣匍匐鞠躬才对,充满威势。
新版的最后一镜,实在压不住阵脚。
剧情中间的叙事,新版的节奏也有问题。
原版的“故事会”是被分成几段来呈现的,津云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是在家老派人去请泽泻的间隙。
讲了一段之后,来人回禀异状,双方骤然剑拔弩张,在津云的要挟下,大家又回到原位,继续开讲。
在今昔、张弛两方面都有一个节奏上的转换,看起来悬念十足。
而新版则是竹中直人的角色(话说这个甘草角色到底是起个什么作用呢?
)仅仅从下人口中得知异状之后,就由津云开始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讲述,既不合理,节奏上更是笨拙到家。
当然——我又要说当然了——跟桥本大神的原作拼叙事,问天下,几人能够啊?
四,视觉风格原版是黑白宽银幕,对线条、阴影和景深的使用出神入化。
选个最简单的说,家老背后是一个大大的“井”字,井伊家“横竖都是二”的流氓特性得到了昭然若揭的展示(呃,认真的同学请将这句跳过),而新版中被换成了一个巨大的暗红色家纹。
这其实集中代表了两个时代视觉风格的变化。
新版的风格在预告片中就可以体会到,一是庞大建筑带来的压迫感,二是阴暗的室内打光,三是赭红色的运用。
第一个特点其实旧版也在用,不过主要是通过纵横交错的线条来实现的。
目的都是一个,就是突出权贵阶级的压迫,这点新旧版并无不同。
第二个特点值得注意,旧版和同时代的大多数时代剧一样,尽量提高室内的照明度,办法除了室内打光之外,还有日本电影特有的招数:隔扇门。
日式建筑的“墙壁”是可以移动的,很容易拍出层层叠叠的景深来,同时也给室内“舞台”以适当的点缀和烘托。
这是日本时代剧导演千锤百炼出来的民族美学风格,最近一次见到,是在山田洋次的《母亲》中。
新版的办法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但很少拉开隔扇门构景,甚至还故意把门扇都涂成黯淡的灰黑色。
求女一家人自杀的夜景堪称登峰造极,在帐幔的遮掩下,观众必须运足目力才能看清演员的表演。
三池的这种追求从《十三刺客》就很明显,我有时甚至怀疑他拍夜景室内戏除了烛光没有别的光源。
只是不知大银幕上看3D版会不会有所改善。
第三个特点主要是用在庭院戏的拍摄中,赤红的家纹和椽柱都突出了权贵嗜血的本质和生存斗争的残酷,这当然是黑白旧版无法使用的手法。
经典翻拍的意义,庶几在此。
在《十三刺客》引发的争论中,就有人对三池的这种翻新不无微辞,我是完全赞同三池另辟蹊径的。
技术在进步,当年拍不出的细节,现在可以拍了,当然是好事。
当年只有黑白二色,所以只好在构图、线条上做文章,现在有更多种手段了,跟旧版拼经典风格不但不智,也失去通过翻拍探索剑戟片新路向的意义。
三池改编经典的策略是尽量少乱动剧本,多革新技术,我觉得这个思路是正确的。
五,杀阵这个是要单列出来说的。
我以为新版的杀阵远不如原版。
原版的杀阵放在当年,说不上特别好,本身小林也就不是个特别注重感官刺激的导演,但有想法、切合剧情、符合真实这几个关键指标都是合格的。
例如风的运用,津云与泽泻在草坂决斗一场,大风把浪人的乱发吹成焦墨涂就的狂草一般,令人过目难忘。
庭院里的杀阵戏也有疾风吹过,象征暗流汹涌的对峙终于化作风云骤起,让人胸襟为之一快!
新版的这前一场戏与文戏相比并无新元素加入,后一场加入雪花,效果还不错,不过本该出现的白茫茫大雪真干净的场面却未实现。
再说杀阵设计,新版也很失败。
旧版紧紧抓住津云这个老武士身经百战这一点,给他设计了独特的剑法,貌似空门大开,实则左右逢源。
又设计了独特的打法,在击败泽泻一场中,他翻过刀背击断对手的剑刃,在庭院以一敌多,他踢起碎石扰敌,都是不拘一格的实战打法,他的对手中不乏高手,但论战斗经验远不如他,所以才能被他打得灰头土脸。
而新版中,津云身为老兵的这个特点完全没体现出来,给人感觉他就是武功高而已。
最后井伊家的杀阵,原版拍得很有层次,院中-议事厅-贮藏甲胄的房间,每一关都有新人物加入。
议事厅的众家臣起立一段尤其令人难忘,层层叠叠的剑阵如同车轮一般次第逼近,充满了恐怖的形式美感。
而浪人的搏命仿佛是要撕开这铁幕,放进一线光来。
最后铁炮的介入蛮横地终结了老武士的抗争,好武士死于枪下,是剑戟片中经常出现的母题。
新版让老武士用千千岩求女的竹刀替他复仇,庭院部分结束时,给了大野和另一个蛮横的武士一个镜头,展现他们的狼狈,大概是代表女婿在说“瞅瞅你们这些武士大人的怂样”的意思吧,算是有所呼应。
可转过来想想,津云这么做未免也太托大。
既不符合人物身份,也不利于营造真实的剑斗场面。
原版充满血汗味道的生死之搏成了优雅的象征性复仇,对此我只能说:呵呵。
影片的配乐非常棒。
原版武满彻的配乐走的是简约风格,关键处点拨几声,提神醒目。
而新版坂本龙一的配乐旋律性更强,千千岩求女与美穗在书馆会面时的吉他伴奏,结尾小提琴混尺八的配乐,我都很喜欢。
综合说起来,《一命》的改编不乏亮点,特别是在闪回部分,对人情的刻画反衬出了生命的可贵。
与此相应,削减了津云控诉削藩的部分和旁白的批判。
看得出三池是想漂白影片的阶级斗争宏大主题,突出人性和真情。
如果说《十三刺客》是在“放大”原版的话,那么《一命》就是在“缩小”原版。
按说策略无分高下,只是从结果来看的话,我个人觉得技术上的各种探索都值得肯定,至于剧本,桥本大神的作品还是能不动就不动的好。
最后,所有这些比较,都是以剑戟片三大神作之一的《切腹》为参照系的,不要拿《一命》来跟现在的小清新武士片比,那些不是剑戟片,没有可比性。
神作固然不可追,但敢于追逐神作,这份雄心已经足够傲视同侪。
实在断不了横向比较的念想的话,不妨放宽视野,看看去年同为翻拍经典武侠的3D电影《龙门飞甲》——那就是另一个更大的话题了。
感觉电影挺有深意的,有点意思哈哈不能为了面子失去了同情心,电影是希望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关心的。
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很令人不齿的事情,做了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试着不要去嘲笑他,更不要落井下石,关心他一下“为啥你要这么做?
”,也许他和电影里面讲的一样有不得已的苦衷。
其次我还看出来一个很悲哀的事实,穷人是没有办法保护你爱的人的,尽管你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可你还是无能为力。
悲哀……所以……我自己看着办吧。。。
虽然这么说但是看到求女把那块生命中最后的一块点心留下来给妻子的时候,我真的很感动!
力荐这部好电影。
法国当地时间2011年5月18日,日本导演三池崇史的3D新片《一命》亮相戛纳,这不仅戛纳主竞赛单元唯一的一部3D影片,更是国际三大电影节唯一入选主竞赛单元的3D影片,同时,也是日本第一部3D时代剧,可说意义非常。
之前虽有有《加勒比海盗4》在戛纳展映,不过属于非竞赛单元。
影片迥异于导演三池崇史的邪典类影片,用稳重的镜头讲述了一个武士之家的悲剧故事,站在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对传统的武士道乃至现在仍未魂飞魄散的帝国主义幽灵,奉上一记响亮的耳光。
影片的故事改编自泷口康彦的小说《浪人异闻记》,讲述的是浪人半四郎本有个贫穷但是却美满的家庭。
女儿、女婿千千岩求女和一个刚诞生的外孙。
因为儿子生病,老婆卧床,女婿求女学一般浪人,去大户名门井伊家假求切腹自杀以换三两银子为儿子看病,谁知井伊家为杀鸡儆猴,竟然答应岩女切腹自杀。
早已将自己的大小刀都送去典当卖钱的岩女不得不用竹刀切腹自杀,受尽了侮辱和痛楚。
更惨的是,家里面半四郎亲眼看着自己的外孙病死,女儿也用竹刀自杀。
愤怒之极的半四郎寻到井伊家,以切腹之名大闹名门,砍倒多名武士后,被乱刀斩杀。
影片最大的卖点,3D效果,在导演三池的手中被使用的十分有节制,很好的衬托出影片气氛又不至于喧宾夺主。
影片3D用处最大的并不是四处纷飞的雪花,恰恰是最不容易为人注意的周边景致。
日本人对于庭院的概念看的十分重,所以如果能在电影中将一户人家的庭院的层次表达清楚的话,对于影片思想和内容的表达都将有莫大的帮助。
本片中,大户井伊家玄关,从露天的白石子到第一层木梯、再到第二层木梯上的家老,再到家老背后的族徽,重头戏“切腹”的庭院层次凭借3D效果栩栩如生,凸显出被挟制下半四郎和女婿岩女的孤立无助。
在影片的最后,半四郎临死前推倒的武士先祖的盔甲又被重新立了起来,如一个气数已尽但是仍不愿离去的幽灵,依然看着虚伪的子孙们借己之名行苟且之事,可说将影片的讽刺力度再提升一个级别。
著名日本音乐人坂本龙一也为这部颇具划时代意义的3D影片配乐,在描述半四郎家虽苦但却快乐的时光,大胆的使用吉他伴音;在影片后半程则简单使用大鼓,制造出厄运临门的紧迫感,使画面的生命呼之欲出,却又不过多抢夺观众的注意力。
影片结束,只有稀稀落落的掌声在观众席响起,这部制作精良的反思之作并没有引起太多西方观众的共鸣。
将载于电影网
当初和这部影片相遇完全是一个意外,我本想去看黑泽明大师的名作《切腹》来着,谁料网上资源稀缺,我意外地打开了错误的网页,这才没有错过这部好电影。
一身粗布衣,稀疏的短胡茬,紧锁的眉头,还有饱含剑光的眼神,武士津云半四郎迈着单调的步伐走进伊井的家门,自称身为武士,生活困苦,认为这样有违武士精神,不堪受辱,请求借伊井家的玄关,用以自裁。
这是当时武士的惯用伎俩,假言切腹来换取微薄的赏赐,家老以为这位武士也是如此,就给他讲了一个不久前发生的故事。
几天前一位名叫千千岩求女的武士来到这里声称要切腹自尽,家老本欲赏赐他一点钱财,谁知却意外的发现求女的武士刀竟然是一把竹刀!
这样的刀当然无法切腹,很显然,求女是来诈骗钱财的。
一怒之下的家老同意家中武士逼迫求女真的切腹自尽。
求女不得已答应切腹,可是事到临头却发现家老给他提供的肋差竟是自己携带的竹刀。
求女在众多武士的逼迫中用竹刀切腹自杀。
家老本以为这样可以震慑半四郎,谁知半四郎也给家老讲了一个故事,他有一个女儿叫美惠,嫁给了一个武士,叫千千岩求女…… 整个故事峰回路转,矛盾一重接一重,从半四郎说要切腹开始,电影就陷入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让人大气都喘不上来;求女用竹刀自裁那一段,我甚至连呼吸都忘记了。
求女声嘶力竭的惨呼,让我几欲关掉电脑,可是又迫切地想知道他的未来在何方…… 如果这部电影不是翻拍《切腹》而是导演的原创,一定能获得更高的评价。
早在62年,《切腹》就已经被捧上神座,地位不容撼动,人们不断地比较,主流的观点是:这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比不上原作。
其实,翻拍有多难,看看众多版本的《西游记》就知道了,这部电影翻拍神作,观众赞誉多而批评少,至少证明《一命》是成功的。
观众对于《一命》的诟病,主要集中在两点。
第一,家老这个角色在《切腹》里是个彻头彻尾的坏蛋,完全站在了半四郎和求女的对立面;而一命里,他显得温情许多,被刻画为一个和蔼的瘸子,尤其是他在求女的呻吟中主动为其介错。
第二,《切腹》最终的结局是半四郎在杀死多名武士后被火枪击毙,而那三位被半四郎惩罚的武士安然无恙,不过他们的发髻却被扔进了垃圾堆;《一命》则不然,半四郎使用竹刀打伤多名武士却未杀一人,最后毁掉伊井家传的“赤甲”后,被乱刀砍死,而三位反面角色的武士因为不堪羞愧全部自裁了。
而我以为,两种处理并无好坏之分。
《切腹》创作于上世纪中叶,彼时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革,黑泽明大师正是在这种现状中,深深的反思了旧的制度的危害和对人性的摧残。
电影中,很明显他将贵族、武士、平民分成了三个尖锐对立的阶层,他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对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的唾弃——三位武士被半四郎割下发髻,对这种羞辱本该用自裁来洗刷,可最后的结局是发髻被扫进了垃圾堆。
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就是这样不值一钱,而他们却用这种精神为借口逼迫求女切腹。
最后枪声一响,武士连同他们的武士道,都被埋葬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一命》是2010年上映的,导演三蒲对于武士和武士道的看法我认为可以用“又爱又恨”这个词来概括。
一方面他继承了《切腹》中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无奈。
就如影片中家老的那句话:“作为武士,我们礼数已尽。
”这种既对传统文化究竟应该继承还是否定的矛盾心理,在我国同样屡见不鲜——汉服、中医、传统礼节、还有最近甚嚣尘上的女子贞洁、乃至中华田园犬——这都是以前因我们受到侵略时对本土文化产生的自卑心理而排斥的东西,而现在只要拿出来讨论,立刻能在网上引起一阵骂战。
《一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一命》中,半四郎以武士的身份力战而死,三位武士最后全部自裁来维护武士道的尊严,然而最终用一句“赤甲已经修缮完毕”来作为电影的结尾,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没有办法改变,陈冗的社会依旧腐烂,武士们的努力只是徒劳而已。
《切腹》是《堂吉诃德》,而《一命》是《鹿鼎记》。
时光匆匆在流逝,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无论是何种看法,武士的刀剑都是梦幻泡影,只有在电影中,才能铮铮作响。
刚看完,话说津川死前回忆中,美穗看到求女就停止笑容闭上眼,求女也只示意的笑一下是什么意思啊???
还有明显前面美穗听说津川替她回拒求亲后有些不满啊……
大热天看完这部电影心里哇凉哇凉的。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近距离地看瑛太。
之前有顾虑说为嘛这片要3D啊,又不是好莱坞科幻片。
事实证明我太多虑了,影片3D效果非常好,满山的红叶,飘落的雪花,配上坂本龙一的音乐,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悲剧气氛。
之前有说某人为了表演切腹的镜头做了很多功课,看到电影之后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役者魂。
央求苦苦央求时的悲哀和无奈,在切腹现场拿刀时颤抖的双手,一刀一刀插进腹中时的痛苦和坚持,面对妻儿时超级亚洒西的笑容,一点一滴再细微的表情都表现得如此真实,即使是只有背影的镜头,也能通过声音感受到角色的心情。
市川海老藏的表演很有张力,一声声的诘问何为武士魂直指人心,另外,能有满岛桑来演美穗真是太好了。
A太和满岛桑的对手戏非常好看,温馨又苦逼。
整部电影都是泪点。
不管有生之年能否见到生人,作为A太的饭,能一直看到他用心地诠释每一个角色,给大家带来好的作品,就觉得非常幸福了。
以上。
《一命》在我看来就是一人一叩,电影中人与人之间频繁磕头行礼,你一头来,我一头,可是当对方切腹临死时,却要强求对方。
试问“一命”之终结意义何在?
千千岩的意义仅仅是三两银子,津云有津云的说法,家老齐藤也自有他的解释——“武士的脸面”。
家老齐藤一瘸一拐想必是战伤所致,当年跟随主公井伊直政也是九死一生。
影片后半段丰臣福岛一代代表津云与德川井伊一代代表齐藤的一问一答道出影片的主旨。
让我们看到众人的一人一叩与津云的一人一叩之不同,众人是对“杀人礼法”的一人一叩首,津云是对“人生命运”的一人一叩问。
我很喜欢日本武士电影,里面有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缺少的一种精气神。
《一命》略有区别,它不是通常武士片那样弘扬武士的忠勇以及扶强抗暴的侠义精神,而是对武士精神及至所有公共道德的反思。
故事中到底是谁错了?
千千岩求女为救妻女假言切腹妄图骗取同情后,遭众武士逼着假戏真作,并用最残忍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众武士维护了武士的声誉,但千千岩因为一句谎话断送性命算不算公平?
如果说有错的话,错在哪儿?
三个充当介错的武士起初是有严于律人宽于待已的嫌疑的话,片尾三人的切腹又让这个命题并不成立。
千千岩固然有错,但他为救妻女走投无路又怪谁?
一句起因尚可谅解的谎言活生生逼死一条人命,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女婿,最终导致一家三口同赴黄泉路,代价是不是过于惨重了?
思来想去,最后我认为错在于众武士对武士声誉的错误认识上了。
自古以来,公共道德是众人合力捍卫的一种标准,时间长了大家就都忘记了这种标准的由来。
所谓公共道德,是先由个人认同,然后推广至大家认同,而成为默认的行为处事标准,而非先有标准再去约束个人。
道德这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认同它,它就对你有约束力,如果你不认同它,它就是一个屁,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它对任何其它人来说都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但众武士却本末倒置,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强行约束他人,从而造成人间残剧。
津云半四郎用竹剑和生命为代价想证明只是执行道德的人如果自己达不到武士标准的话,就无权处决别人的性命,他推倒了武士偶像就以为为女婿讨回了公道,却不知在那三名武士相继切腥后,武士偶像自然也顺理成章重新站了起来。
这肯定是津云半四郎所料想不到的,因为错的不是道德本身是否合理,而是道德在什么范围内才适用。
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这样想的,但我是这样想的。
总觉得亚洲电影都有很重的责任感和悲情意识,导致电影总是惨淡收场,也许莫不如让津云半四郎真刀真枪杀个血流成河来得痛快,评价估计也会更高些。
从十三刺客到切腹,三池崇史翻拍经典的勇气可嘉,但糟蹋经典的行为可耻。
观后感:生孩子之前一定要存够奶粉钱啊!否则,媳妇病,宠物挂,孩子归天,老公要不着钱还被剁,老丈人复仇群殴致死哇!
日光与烛光一致的明暗变化,由日转雪的天气变化,都将井伊家与求女家严密地对位成同一个场景,以此对照出“武士的反面”。这种程度暴力场面,连切腹段落被隔绝在景框之外,也是三池的反面了。
对经典有外在的延续,没有内在的秉承。
前面半个小时左右都很不错,切腹场面的惨烈是三池崇史擅长的。中间回忆太大段,前面的情绪延续不下来,最后的打斗也拖泥带水不过瘾。和以前作品中感慨和怜悯的态度有所不同,故事算是对武士道这种偏执精神的讽刺和控诉。满岛光梳发髻穿和服还真好看。
三星半。《一命》之于原作《切腹》,正是平成日影与昭和日影风格对照的缩影。《一命》长于日常的细腻刻写,腾出极大的篇幅留给了半四郎一家因贫贱而百事尽哀的惨淡生活,落地的鸡蛋、怀中的菓子,以及美穗为求女拔手上竹刺这些细节,确实深婉动人。功夫花在小而细的地方,却没有了昭和切腹紧凑凌厉的节奏、大处落墨的气度和深入反思武士道的批判精神。这一点着落在主角半四郎的表现上尤为明显,仲代达矢是坚毅的怒目金刚,而海老藏却是幽怨委屈的落魄大叔,境界差得不是一星半点。两个差评改编点:半四郎不切腹;音乐用坂本龙一。教授哪配得了这种题材。p.s. 倒是通过这个戏,意外发现,光妹还真挺适合当年岩下志麻的戏路的。
要么有尊严,要么为了活着放弃尊严
贫贱夫妻百事哀。一条人命值几钱?武士的荣耀是什么?觉悟只是但求一死。翻拍作品也依然见功力,前面闷头的铺垫到后面看来都是味道,重头戏感动坏了。2011年就是瑛太×满岛光之年。
不算太好,主题性太强,总体比较稳,但能进戛纳主竞赛夸张了。
我靠啊某人切腹的样子好痛好痛好痛啊我要哭了晚上会不会做噩梦啊T________T
故事其实挺简单的~讽刺了当时的武士的所谓面子和尊严~三池崇史这次感觉好温情的说= =
失败的翻拍
垃圾呀,完全不值得浪费时间。
这还是那个重口味的三池崇史么?除了求女切腹那段,其他时间几乎沦为苦情戏,津云讲述的部分太冗长,让开始紧绷起来的故事张力逐渐松弛,到最后用再猛烈的杀阵也无济于事了,何况杀阵并无特色。市川与仲代达矢气场也明显不够。
没看出缺点,也没看出优点来,平庸的电影,满岛光穿和服也漂亮~
三星半
新版的切腹那段让人瞠目结舌,瞬间蹦起神经。
20120623 13:30 影城1厅 本届第七部. 三池导演想要尽可能精细地来讲这个简单的武士故事, 但同时极度拖慢了节奏,以至于最后二十分钟紧张精彩的高潮部分都未能补回来. 所有人的演出都成为了海老藏的背景, 气场真是太强大了.所谓武士道的尊严若只是铠甲般的虚壳,又有何继续存在的意义? 开头血腥稍许不适感
不忍心與原作比較 三池沒能在神作之上玩出些有意思的東西 不過至少這仍然是一部真正的劍戟片 三池連續兩部經典翻拍如果能讓更多的觀衆關注起往昔劍戟片之魂也算是件有意義的事吧
在沉闷了100分钟后才终于揭开谜底展露复仇的面目...穷苦浪人活下去的勇气不比只懂供奉武士装备的所谓武士更值得尊重?...个体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