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的暧昧史 周重林曾经没有几个人会相信暧昧具有巨大的穿透力,更没有几个人认为暧昧在一直支撑着我们的文学与艺术传统。
只有在消费社会的今天,大众文化成为了某种表演的时候,人们才从空前的媒介宣传中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王家卫这个名字成为中国当前文化最关键的一个词以后,暧昧便不再羞答答地躲在世人的眼后,而是以越来越快的加速度呈现出来。
也可以这么说,王家卫使我们领略了暧昧的迷人力量,他用自己和他的电影同时向人们抛出暧昧魅力的无限性。
这个终日戴着墨镜的男人的狡诈的,他害怕别人太看清楚自己,也担心自己把世界看得太清晰,于是便通过有色眼镜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
眼镜不过是外在的一种表现,他真正的目的就是保持与这个世界的暧昧。
《花样年华》中,周苏两人把暧昧讴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最早洞悉暧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人,是朱大可,他从《梁祝》的经典爱情个案中,揭示出隐藏在故事本身里的关键要素,他称之为同性恋的话语。
为了这篇文章的缘故,我把它叫做暧昧。
梁山伯与祝英台并不是有关暧昧的最早版本,但是因为它的流传甚广而具有代表性。
在那个故事里,梁山伯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爱上祝英台时,并不知道对方是个女人。
当他后来发现自己所爱的人竟然是个女人时,他终于病到了。
经不起折腾的他在这场感情欺骗后不久,便忧伤地死去。
所有的证据都表明,祝英台后来的化蝶事实上是对梁山伯的歉意与补偿。
王家卫无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启发,《东邪西毒》只是他尝试的一个例子。
东邪拉着慕容燕的手表白的时候,慕容燕显然是过于激动而误解了他的意思,于是慕容嫣的出现注定了只是一个悲剧,以至与他得知东邪爱得是慕容燕时,便怒不可止地要干掉东邪。
戏剧性的效果出现了,慕容燕与慕容嫣同时缠上了西毒──一个过于冷血的杀手和他过往的所有情感。
东邪的逃亡与那坛醉生梦死酒,把他的内心暴露无余。
当暧昧的关系清晰时,一切也就结束了。
醉生梦死酒不过是逃亡的先兆,东邪要遗忘的是清晰的世界,清晰使他失去一人爱人。
同样地,暧昧的班驳之光还出现在西毒与他的嫂子、洪七与妻子等等这些人的身上,为了各自的暧昧,他们清一色选择了逃亡。
《花样年华》中,苏对周说,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时,她无非是在暗示:他们那样露骨不太好,我们这样暧昧才是理想的。
据于对这句话的误解,周也走上了逃亡的道路,因为他离清晰的想法太接近。
先前的离家到旅社写作,只是预演,以至于后来一走就再也没有见面。
在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因其没有高潮戏而发闷了很长一段日子,在第三次观看的时,我才对王家卫的处理有所理解。
深谙暧昧之道的王家卫在结尾都忘不记煽一把情,他同过特写摘掉了苏丽珍的结婚戒指后,再次出现时已经带着一个孩子,让喜欢幻想的观众绞尽脑汁也想不到这会是谁的孩子。
电影的整个叙事过程,都是通过重复自己和别人的话来完成的。
叫人无比惊异的一个暧昧细节是在某一次的预演中(他们究竟有过多少次那样的表演,无法得知),当苏愤怒地伸手去打"丈夫"的时候,才发现对面的竟然是自己的情人,巴掌最后还是落下去。
对周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落下去,是触摸而不是耳光。
可是连周自己也听不见响声时,周有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他要求苏重新做一边,他想证实自己的想法。
这个过于亲密的细节比苏直接偎依在怀里更具有杀伤力,暧昧在游戏中嘎然而止,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感到无法适应,周的逃亡成为必然。
对我来说,我无意介入有关暧昧的争论,我说完我想说的,我将继续保持沉默
「1」 第一次看《花样年华》,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
若非为了写点什么,大抵永远不会再看第二遍。
不是这个电影不好。
只是它本身其实就像是一团雾气,再看也是模糊。
而我以为,它的精华也尽在这模糊里,隐隐约约、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直到最后也没落个清明,就不了了之了。
若是,扯开那层薄纱,一切了然,反而令人失落。
就如这部影片的英文名《Inthemoodforlove》所说的,它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心绪,关于爱的。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问我,讲什么的呀。
我整理思路,思索如何向她传达那一团情绪。
最后,我干脆利落、斩钉截铁地说,婚外恋。
话一出口,我自己就呆住了。
哦。
朋友有些失望地应着,走了。
留我一人愣在那。
原来,这样的情节美就美在形式,一旦剥去优美伤感的外衣,核心也变得苍白无趣,即便那是人人趋之若鹜的爱情。
这样说,似乎也不准确,因为一旦变成核心,就不再是爱情了,而是一种关系。
有时间,有空间,有主体,而爱情只是一种心绪,莫非,剥去的那件外衣才是真正的爱情?
「2」 行而上是指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终极之物。
好极了,我终于给爱情找到了最准确的定语。
爱情就该是这样的终极之物。
这样的解释再好不过了。
他们没有接吻、没有做爱、没有结婚、甚至都没有住在一起。
导演高明极了,那么多个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的夜晚,都没有发生任何的有色事件。
最为亲密的镜头也不过是,陈太太靠在周先生肩上的背影,和一双握在一起的手。
这还不足以破坏爱情的纯度,保证他们不会成为性伴侣、夫妻,而仅仅是爱情的双方。
这种爱情,最终会开成遥远的佛国里,古老的石洞里一朵淡紫的花。
一首永恒的诗。
就像修行的人,有隐忍,有放弃,才能成全真正的道行。
我不该在看电影还去影片的情节梗概,里面说,陈太太的儿子是秘密中的秘密。
不言自明,那也就是说那是两人的儿子了。
于是,两人就成了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
不再是爱情的双方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的偏执。
但我,坚定于此。
若是,先看了这样的结果。
我定然不会重看影片。
「3」 重温之后,才在心里刻下了一些细节。
张曼玉微微上挑的眼梢,墙纸上古典细致的花纹,灯罩上繁复的枝蔓,软腻而市侩的上海话,还有那些旗袍的花色及穿在女人身上所呈现出的流畅线条。
街头喧哗的热气腾腾的小吃摊,斑驳的水泥墙,突突直响的老爷车,和无数掩藏在忙碌生活下和谎言里的暧昧。
一切都似乎处在彻底清醒前的蒙昧状态里,又有着乱世将来的酴釄色彩。
这样的年华可不是,真美。
他,总是那样一个忧郁而真诚的男子。
在灰色、无人的长街。
他说,我不再找你了。
尔后,决然转身。
我竟也几乎落下泪来。
尽管他们只是在排练,但生活不就是如此,谁说得清何时真,何时假,更多的人以真的身份说假话,假的身份说真话。
他说的是真的。
他不再找他了,尽管有过犹豫。
“如果有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
”我捏了把汗,直到确定她不会跟他走,才放下心来。
圆满终会是最大的缺憾,而缺憾的美感却更能震撼人心。
真正的爱情,就活在这岌岌可危的缺口里。
如果圆满了,我会微笑,但会叹息。
而现在,我叹息了,却会长久地欣喜和铭记。
音乐声里,张曼玉摇曳的腰身,就像传说中那无法捉摸、超然时空的爱情,美得让人忧伤。
叶子/文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关于《花样年华》的影评,大家谈论它的怀旧,谈论它的音乐,谈论它的摄影,谈论张曼玉的旗袍,谈论梁朝伟的影帝头衔,谈论王家卫……唯独没有人谈论过《花样年华》的情节,至少没有人深入谈论过。
当然大家都明白这是一个关于婚外恋的故事,但是故事情节的脉络却没有人详细讨论过,这对一部电影来说是很悲哀的,毕竟情节是一部电影最基本的元素。
但王家卫的电影太特殊了,很多非王家卫影迷认为王家卫电影根本无情节可言,而王家卫影迷是以能看懂王家卫电影的情节为傲的。
而《花样年华》,它的电影语言太过丰富和简练了,以至于连王家卫影迷在面对它时也显得不知所措。
如果你没有看懂《花样年华》的情节,那你就无法真正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
其实《花样年华》的情节并不复杂,造成它如此晦涩的原因大概有这三点:第一个原因,王家卫。
《花样年华》是一部由梁朝伟的表情来推动情节发展的电影,这样的电影也许是前无古人的。
如果你愿意再看一遍《花样年华》,我建议你什么都别管,注意看梁朝伟的表情就行了。
更绝妙的是,《花样年华》的不少重要情节都是在那几段MTV式的场景中交代的。
恐怕这几个场景出现时大部分观众都趁机打个盹或是陶醉在美妙的配乐中,而无暇去理会银幕上男女主人公的一举一动了。
梁朝伟的表演是《花样年华》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原因,“剪刀手”张叔平。
《花样年华》的镜头已经到了少一个镜头则太少的地步了,张叔平在《花样年华》里除了把能穿上的旗袍都穿在张曼玉的身上外,还把所有能剪的镜头都剪掉了。
举个例子,周慕云约苏丽珍吃饭,只有两个镜头,王妈接电话,在餐厅见面。
中间没有任何过渡。
但如果换成一般的导演和剪接,这可能需要以下这组镜头才能把这件事交代清楚:铃响、王妈接电话叫苏丽珍接电话、苏丽珍接电话并与周慕云通电话、前往餐厅见面。
还有个例子,苏丽珍去周慕云家借报纸,聊起武侠小说:周慕云:我有很多武侠小说,要看给你拿。
苏丽珍:不用了,下回再麻烦你,谢谢。
周慕云:不谢。
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另一天了,苏丽珍穿着另一件旗袍拿着一摞武侠小说来还书了。
中间还是没有任何过渡。
借报纸、还书。
所以电影镜头太过简约了,这对大多数对电影语言并不敏感的观众来说是相当晦涩的了。
《花样年华》的情节本来够拍成琼瑶剧,但是在张叔平的剪刀下成了一部看似缓慢实则十分紧凑的电影。
第三个原因,张曼玉。
她的的光芒太耀眼了,以至于所有的目光都被她吸引了。
当他和梁朝伟一起在影片中出现时,大家都只注意看张曼玉而忘了留意梁朝伟在干什么,很多情节就因为没看见梁朝伟的某个眼神而被错过了,留在记忆里的只剩下张曼玉和她的旗袍。
这当然不能怪张曼玉,她的确太出色了。
你可曾留意这时梁朝伟的眼神?
总之,《花样年华》的晦涩其实并不在于它的情节,而在于它令人惊叹的电影技巧。
所以请不要说《花样年华》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它的内容很丰富,只是藏得太隐秘罢了。
《花样年华》讲的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请不要误会,这并不是一部惊险片,《花样年华》当然是爱情电影,只不过它的大部分篇幅在描述的是梁朝伟复仇的故事。
或许说得更恰当一些,笔者认为,《花样年华》所描述的是复仇过程中爱与恨的矛盾以及其后的忏悔。
这也许和你所了解的《花样年华》相差太远了:“《花样年华》不就是个婚外恋的故事吗?
”还是让我们一起回到《花样年华》的情节中去,来重新体会一下王家卫这个让人费解的故事: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周慕云、苏丽珍两家人一起搬家,成了邻居。
苏、周二人先后发觉周太太和陈先生(苏的丈夫)有染,但一直没有完全确信,直到有一次周看到苏有一个和他太太一样的皮包,于是把苏约出来吃了顿饭,把话说明了。
苏丽珍:“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样开始的....”于是他们各自演起对方的配偶,开始“表演”周太太和陈先生“是怎么样开始的”。
“表演”之一:苏丽珍:你这么晚不回家,你老婆不说你?
周慕云:已经习惯了,她不管我.......你呢?
你先生也不说你?
苏丽珍:我先生早就睡了。
周慕云:...今天晚上别回去了。
苏丽珍:我先生不会这么说的。
周慕云:那他怎么说?苏丽珍:反正他不会。
(两人再次来过) 苏丽珍:你这么晚不回家,你老婆不说你?
周慕云:已经习惯了,她不管我...你呢?
你先生也不说你?
苏丽珍:我看他早就睡了。
(苏用手抚摩周的外衣)苏丽珍:我真的说不出口。
周慕云:我知道.....事到如今,谁先开口已经无所谓了。
苏丽珍:你知道你老婆是个怎么样的人吗?
(苏离开周离去)数日后,周与苏在一间餐馆吃饭。
这是最体现张叔平“快刀手”风格的段落,你可曾注意,这一段里他们其实吃了两顿饭!
第一顿饭:苏丽珍:你帮我点,我想知道你老婆喜欢吃什么。
周慕云:....那你先生喜欢吃什么? (周给苏盘里放了些调味品)。
周慕云:吃的惯吗?
苏丽珍:你老婆挺能吃辣的.。
注意周和苏的服装第二顿饭:(镜头一转,其实已经是过一段时间后的另一顿饭了!
) 精妙的蒙太奇:镜头一转,苏已换了套旗袍!
再看他们对话:苏丽珍:今天干吗打电话给我的公司?
周慕云:我只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苏丽珍:你倒挺象我先生的...油腔滑调。
他们的关系似乎已更进一步,而且他们还是在“表演”周太太和陈先生,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再看下一幕:(周和苏在车上)苏丽珍: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
周慕云:怕你不高兴嘛。
苏丽珍:那以后再也不要打给我。
看起来是吃完饭后回家,其实这应该是很多天后的事了。
他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也可能还是在“表演”)。
他们又“换”了套衣服(周的眼神是不是越来越让人感到不安了?
)周收到一封他太太从日本寄来的信,周和苏意识到周太太和陈先生已经一起住在日本了。
苏丽珍:“你猜他们现在在干什么?”镜头一转“表演”之二:“他们现在”正在干的事。
这里本来有一段床戏,被王家卫剪掉了,只留下这一个镜头,剪得好!
你可以理解为周和苏什么都没做,这段“表演”没有“演”成,用苏丽珍的话说,就是“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周慕云病了一场,病愈之后周与苏在街上邂逅。
周邀苏一起写武侠小说。
开始写作前心事重重的周慕云 。
周与苏合作写武侠小说,孙太太一家与顾先生一家外出吃饭回来,顾先生大醉,苏怕引起邻居闲话,在周家没敢出门。
第二天晚上,她才换上周太太的鞋,假装从外面回来。
于是,苏丽珍的拖鞋留在了周慕云家。
先来说一说周慕云的心理历程。
一开始,他好奇,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和苏丽珍也是同病相怜。
后来,随着周太太和陈先生的情况日渐明朗,好奇转为嫉妒,恨心渐起,他要开始报复了!
找不到陈先生,恨屋及乌,他只有向苏丽珍报复。
向女人报复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让她爱上你,然后把她抛弃。
苏丽珍走后,周慕云在家里抽了一支烟。
这个不被人注意的镜头王家卫用了他那种经典的断断续续的慢镜头,这是有意的。
看来看去,周慕云都是在这里酝酿了他的“复仇计划”:征服,然后抛弃。
周的计划得以实施的一个前提是:他也感觉到苏丽珍有点儿开始喜欢他了。
这从前面的周生病时苏给他煮了芝麻糊这段可以看出来。
就算周不一定知道苏是有意的,但从病后与苏邂逅时苏的反应,周应该能感觉到点什么。
周的计划很简单:借写小说之名,在外面租间房,并继续邀苏一起写作,为两人在一起创造更方便的环境。
只可惜,苏丽珍没有接受他的提议。
看一看他们对话:苏丽珍:干吗无缘无故请我吃饭?
周慕云:今天收了稿费,你的那份又不肯要,只好请你吃饭。
苏丽珍:其实关我什么事?
我只是在旁边打打边鼓而已。
周慕云:过一阵我可能会多写一家报纸...今天有人打电话来约稿。
苏丽珍:是吗?
那么急,你应付的了吗?
周慕云:所以想找个地方。
苏丽珍:干什么?
周慕云:写东西啊.以后你过来方便一点,虽然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但我不想别人误会,你...你觉得怎么样?苏丽珍:何必要浪费钱呢?
其实全都是你自己写的,何必多此一举呢?
“何必多此一举呢?
”苏丽珍没跨出这一步。
周的计划落空了。
计划落空后的周慕云在露出短暂的失落表情(上)后,很阴沉地望着苏丽珍的背影(下)。
周慕云需要补救他的计划,他的补救计划也很简单:玩失踪。
因为他相信,苏丽珍是希望跟他在一起的,只是她没有勇气这样做,她需要被“推动”一下。
所以周索性躲起来,这样反而能让苏丽珍主动来找他。
于是,周慕云在他的新住所“躲”了起来。
先在窗前看了一下,然后冷笑!
周慕云“失踪”几天了,苏打电话到周的单位,周的同事也不知道他在哪里,苏很焦急。
终于,周给苏打了个电话:苏丽珍:“喂...你在哪里啊?
”苏丽珍很焦急地赶往周的新住所。
而这时在新住所里的周慕云呢?
沉着脸站在窗前。
听见苏按的门铃声后,低下头笑了。
看不出来是冷笑还是苦笑,我想两者都有吧。
冷笑是因为计划成功,苦笑是因为也许他现在就有些犹豫了:“这样的报复有必要吗?
”他是不是也发觉了在他心底其实藏着对苏丽珍的另一种感情?
与周见面(被张叔平或王家卫剪掉了)后,苏从周的房间里出来: 苏丽珍:我明天再来看你。
周慕云:不用了,我休息一会就好。
苏丽珍:没关系,就一会嘛,我给你买点吃的,你想吃什么?
周慕云:随便。
苏丽珍:那好,我走了,你早点休息。
周慕云:回去打个电话给我...你不用说话,响三下就好。
苏丽珍:...好。
周慕云:...我没有想到你会来。
苏丽珍:...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明天见。
苏丽珍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
”但是……本要离开的苏丽珍在走廊尽头停住了,停了很久。
镜头一转(又是典型的张氏蒙太奇):在周慕云的新住所里,周慕云站在窗前,还是带着那种阴沉的眼神。
而他身后,苏丽珍正在写作。
虽然苏丽珍说“我们不会跟他们一样的”,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她还是留了下来,帮周写小说。
周的补救计划成功了,苏丽珍落入周的“圈套”。
此时苏丽珍可以说是沉浸在幸福中,殊不知周慕云是在报复她,她对周慕云的爱多一分,周胜算的把握就多了一分,她天真的就像是个孩子。
而此时的周慕云呢?
写着写着,偷偷瞥了苏一眼。
还是这种眼神!
在周的新居,两人想象对方是自己的配偶,模仿张先生从日本回来后的情景进行对话。
苏丽珍:你老老实实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了?
周慕云:你有毛病啊...谁跟你说的?
苏丽珍:别管是谁,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
周慕云:...没有。
苏丽珍:你不要再撒谎了,你看着我...你看着我...我问你外面是不是有了女人了?
周慕云:是啊...(苏轻拂了周的脸一下)周慕云:...你是怎么回事啊?
他已经在你面前承认外面有个女人了,你还打这么轻?
苏丽珍:我没想过他会这么回答...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慕云:再来一次吧。
(两人再次来过) 苏丽珍:你老老实实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个女人了?
周慕云:你有毛病啊...谁跟你说的?
苏丽珍:别管谁说,你是不是有女人了?
周慕云:...没有。
苏丽珍:不要骗我,你告诉我,你外面是不是有女人了!
周慕云:是啊...(苏凝视周片刻,默然)周慕云:你没事吧?
苏丽珍: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
(伏在周肩上哭泣)周慕云:试试而已,又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他也不会承认...没事的,别这样。
(苏仍旧在周肩上哭泣)“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
”——这其实是为最后一次“表演”作铺垫的。
苏丽珍经常很晚回家,这被房东孙太太看在眼里,她被孙太太数落了一顿。
于是苏打电话给周。
苏丽珍:我想我这一阵子都不会过来了。
周慕云:为什么?
苏丽珍:昨天晚上回来,让孙太太损了几句。
周慕云:她说什么?
苏丽珍:不想提了...我们最近还是少见面吧。
就这样,周慕云本进行得很顺利的计划因为孙太太的干扰而遭到重大挫折。
不能见周慕云,苏丽珍在家里心事重重。
而这时的周慕云,看他的表情要破釜沉舟了!
计划不能再受挫了,周慕云要使出“杀手锏”了。
周打电话到苏的单位找她,苏没有回电话。
大雨倾盆,周遇见避雨的苏。
苏丽珍:...你找过我?
周慕云:还以为你同事忘了告诉你...本来想找你买张船票的。
苏丽珍:你要到外地去吗?
周慕云:阿炳寄了很多信过来,说他那边缺人手,要我过去帮他。
苏丽珍:打算去多久?
周慕云:不知道,去了再说吧。
苏丽珍:怎么会突然间想去新加坡了呢?周慕云:换个环境...省得听那么多闲言闲语。
苏丽珍:...我们自己知道没什么不就行了?
周慕云:本来我也这么想,所以不怕别人说什么...我相信自己不会跟他们一样的......可是原来我会...我知道你不会离开你先生...我想走开。
苏丽珍:我没想过你真的会喜欢我。
对话中,周慕云的眼神一直飘忽不定,不敢直视苏丽珍,心虚得很;而苏丽珍对周要走的消息显得不知所措。
本来是她自己害怕闲言闲语而不敢见周,当听到周要走的消息后却劝周“我们自己知道没什么不就行了”。
“我没想过你真的会喜欢我。
”正好相反,没想到会真的喜欢上对方的正是苏丽珍自己。
她还是天真得像个小孩子一样蒙在鼓里。
对话继续:周慕云:我也没想过...以前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开始的,现在我知道了...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我还以为自己没什么...但是我开始担心你先生什么时候回来...最好是别回来...我知道我这么想不对...你能不能帮我个忙?
(周慕云这句话说的恰恰是苏丽珍的心事,“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我还以为自己没什么...但是我开始担心你太太什么时候回来...”)苏丽珍:什么?
周慕云:我想有个心理准备。
苏丽珍:......于是,他们又开始“表演”,他们“表演”是当陈先生从日本回来,他们被迫分手时的情景。
周慕云说的“我想有个心理准备”的意思就是说他想现在就体会一下当陈先生回来,他们被迫分手的心情。
而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自己,而是让苏丽珍提前体会失去自己的心情!
让苏丽珍体会到失去自己的巨大痛苦,这样让她彻底地爱上自己,这就是周慕云的“杀手锏”!
“表演”之三:苏丽珍:你可不可以以后不要再找我了?
周慕云:你先生回来了?
苏丽珍:是...我是不是很没用?
周慕云:也不是......那我以后不找你了...好好守着你先生。
在“表演”时,周慕云的眼神仍是很心虚。
“虚拟”分手“虚拟”分手后失魂落魄的苏丽珍。
周的目的得逞了。
无疑,苏已深深体会到那份分手后的痛苦。
镜头一转:“表演”结束,周慕云回来了,苏丽珍在周怀里痛哭。
上回表演时,苏丽珍说“我没想到原来会这么伤心。
”而这次,她无疑要伤心得多。
她已体会到,失去周慕云也许是她最承受不起的事。
而周慕云,虽然他在安慰苏:“别这样...别傻了,说说而已...不要哭了...这又不是真的...”而他的表情,计划成功的快感和一种莫名的失落还有隐约的不安一起出现在他的脸上。
不知道在他的心里,哪一种感情更多呢?
他是不是有些良心不安?
他是不是也忽然意识到自己也已经爱上苏丽珍了?毕竟他们曾经同病相怜,毕竟苏丽珍这么爱他。
(在回去的车上)苏丽珍:今天晚上我不想回家了...她把头靠在周的肩上,周有些犹豫地握起苏的手,幸福感又回到她的脸上。
她彻底爱上周慕云了,周的计划只差最后一步。
如果这时候将苏丽珍抛弃,那对她的打击无疑是最大的。
至少有99%的观众在看到这个画面时都把目光集中在苏丽珍身上,而没有留意周慕云的表情。
他的脸越发阴沉了,他后悔了吗?
(在周的家中)电台:陈美仪点给好朋友权仔和雯雯,祝蜜运成功,又点给同屋的张太太收听,祝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位在日本公干的陈先生点这首歌给他的太太欣赏,祝她生日快乐,工作顺利。
现在请大家一起欣赏,周璇唱的《花样的年华》。
这是他们在一起的最后的“花样年华”。
(苏的公司...电话铃响,周慕云打来的)周慕云: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这是计划的最后一步,周慕云先邀苏丽珍一起走,然后自己不辞而别,把她抛弃!
这时的周慕云,在自己住所的窗前,先是沉着脸沉思了很久,然后,又笑了。
(还是那样,复仇的快意和失去苏丽珍的失落交织在他的脸上,让人分不清这是苦笑还是冷笑。
无疑的,周慕云意识到他自己也爱上苏丽珍了。
但是事已至此,还能挽回吗?
)看了这间充满回忆的房间最后一眼,转身离开了。
而这时还蒙在鼓里的苏丽珍正从家里赶来,而到了周的住所,才发现这里已人去楼空,她这才明白自己被无情的抛弃了。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她默念着周慕云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
一年后,新加坡新加坡的这段情节本来十分简单,但王家卫居然用倒叙来拍这段故事。
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这段故事是这样的:周慕云已在新加坡的星洲日报当编辑。
而已离婚的苏丽珍来到新加坡,悄悄“潜”进周慕云在新加坡的家,抽了一只烟,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唇印,然后,给周慕云打去一个无言的电话, 临走时,她带走了一年前留在周慕云家里的那双拖鞋。
这是不是对周慕云的一个小小的“报复”呢?
这双拖鞋被周慕云作为苏留给他唯一纪念品带到了新加坡。
我想,就从这双拖鞋,苏也应该能感到周对她的感情决不仅仅是仇恨。
也许单凭这双拖鞋,苏丽珍就已原谅周慕云了。
周回到家里,他发现拖鞋不见了,然后发现了那截留着唇印的烟蒂,他知道苏来过,那个电话是在她在他家里打的。
(而王家卫士这样拍的:先是周找东西?,发现烟蒂,让大家看的一头雾水,然后再按顺序拍这段故事。
)四年后,香港周慕云回到故居,与已为人母的苏丽珍擦肩而过。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同年,柬埔寨吴哥窟周慕云向一根柱子上的洞里倾诉着自己的秘密。
他的秘密是什么?
我想无非是对多年前那场复仇的忏悔和对苏丽珍的真实感情吧。
(注意周慕云在倾诉秘密时的僧人背影)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终于解析完《花样年华》的故事了。
也许在上面你看到的《花样年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
但它不是一部关于复仇的悬念片,这仍是一部爱情片,它表现的重点仍是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也不难体会到这个复仇计划的矛盾与无奈。
只是从中选取了一些片断来着重描述,一些浅显的片断和一些爱情戏这里略过。
2月14日,《花样年华》25周年导演特别版即将公映,片方策划了导演王家卫和AI的对谈,并发布了视频,链接为:https://weibo.com/7971083783/Pdsw270NU我把视频中的对谈内容听写了下来附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想看原视频的可以点击上方链接。
AI:假如我是一个出生于2000年11月23日的女性,2025年《花样年华》重映,并有机会访问王家卫导演,我会非常期待。
2025年,我正值25岁,可能刚好进入情感与生命意义探索最深的年纪,以下是我的十个问题:——AI:在2025年重映的视角下,你怎么看待《花样年华》这部作品对当代观众的意义?
王家卫:电影是写给时间的一封信,在不同的时候,会念出不同的味道。
我很好奇今天的观众,看到这个版本,会有什么感受。
——AI:为什么选择在25周年,推出花样年华最长版本?
王家卫:这个特别版,相对于所有公映过的版本来说,是最长的一版。
对我而言,这是一次不一样的久别重逢,让观众有机会看到一个更接近我原来想法的版本。
——AI:你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还能从《花样年华》中找到共鸣吗?
王家卫:我相信这个版本更符合他们的兴趣点,因为除了在60年代,他们还可以在2000年看到另外一对周慕云和苏丽珍,。
——AI:如果周慕云和苏丽珍生活在2000年,或者充斥着社交媒介的今天,他们会有不同的结局吗?
王家卫:肯定不一样。
——AI:25周年导演特别版的结局,是遗憾吗?
还是圆满?
王家卫:不同的时代,处理感情会有不同的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这个版本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AI:《花样年华》里,苏丽珍是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既独立又矜持,你如何理解她的矛盾性格?
旗袍是她的束缚还是保护?
王家卫:常说人有2次生命,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一次是活给自己的。
套在苏丽珍的行为上面,她的一身旗袍,那个是她的体面,她的保护色。
对我而言,《花样年华》从来不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故事,它讲的是秘密。
我最感兴趣的,是在当时那么保守的环境下面,这对男女如何去守住他们这个说不出口的秘密。
他们甚至把自己想象成对方的另外一半,试图用角色扮演,去了解他们是怎么开始的。
到最后,周慕云找到他的答案,苏丽珍找到她自己。
原来的结局,苏丽珍回归家庭,在很多年之后,跟周慕云在吴哥窟重逢。
但在首映之前,我还是把这场戏删掉了,因为我希望她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女性,走得更远。
——AI:《花样年华》的故事设定在1960年的香港,为什么选择这一时期?
王家卫:在我的原计划里,60年代只是其中一段,《花样年华》最早的片名叫《三个关于食物的故事》,说的是在上个世纪,三样发明彻底改变了男女关系。
第一样式60年代的电饭煲,它把当时的一部分女性从厨房里解放了出来,走向社会。
《花样年华》故事的源头,就是从一个电饭煲开始。
第二样是方便面,一个人一碗面,是享受单身的开始,还是结束。
第三样是24小时便利店,它的出现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一息之地”。
我们最先完成的是2000年的故事,因为是当代的场景,相对简单,接下来我们开始拍60年代,结果越拍越长,方便面的故事,就无疾而终了。
2000年的故事,我们只放映过一次,那是在2001年戛纳电影节大师班。
四年之后,这故事的背景,从香港变成了纽约,演员从张曼玉梁朝伟,也变成了诺拉琼斯跟裘德洛。
2000年这个版本,成了《花样年华》最大的秘密,始终藏在我们的片库里面,所以这次25周年特别版的放映,以及这个访谈,也算是一次解密。
——AI:我检索到《花样年华》25周年官方预告上,写着“只在影院”,为什么“只在影院”?
王家卫:在过去,看电影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因为在当时看电影,没有其他的渠道,只能在影院,一旦错过了,下次再见,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我们希望今天的观众,也可以体验一下,这份仪式感。
所以这个特别版,我们决定只限在影院放映,没有其他渠道的发行,让电影回归影院。
——AI:相对于2000年的观众,这个特别版,会不会让2025年的观众得到更高质量的观影体验?
王家卫:我们这次修复是一场巨大的工程,除了画面以外,声音部分,全部在澳大利亚完成,负责最后混音的,是我们的老拍档,罗伯特·麦肯齐(奥斯卡获奖者),同时我们也安排了最好的影院(IMAX、杜比、CINITY、中国巨幕),我们希望观众,不管是看过的,还是第一次看的,会感到同样的震撼。
——AI:如果给像我这样的年轻一代一句话,关于电影,关于时间,你会说什么?
王家卫:不管你是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还是没看过,我希望在这部电影里面,你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花样年华。
AI:我的提问已结束。
——王家卫:其实我挺好奇的,你看过《花样年华》没有?
AI:作为AI,我没有情感和感官,无法真正体验电影院里的沉浸感和仪式感。
王家卫:我希望在未来,你可以像一个观众一样,看到这部电影。
They are in the mood for love, but not in the time and place for it.——Roger Ebert 👇配合OST食用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 原声带 插曲 黑胶 试听_哔哩哔哩_bilibili其实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看这部电影了,上个月第一次通过大银幕观看感受非常不同。
演员的一颦一笑,对白的简短,都把东方式的含蓄和留白表现到了极致。
看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同场的美国观众怎么领会简单的、看似只是在闲话云吞面的对话背后的深意?
怎么读懂苏丽珍发现自己丈夫在隔壁偷情却不敢直接质问周太太只能旁敲侧击时眼角眉梢泄露的委屈和几乎难以维持的体面?
我十几二十岁看的时候也读不出这些,只会欣赏苏丽珍眼花缭乱的旗袍,默念片中片尾黑底白字的几句字幕(如今看来都有点土气了),牢记那句“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随着近几年看片量增多、自己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年近三十的我再次观看时终于注意到,片中男女主角的心事未曾宣之于口,王家卫却通过高超的电影手法让观众看了个清楚。
电影由看似由随机的、割裂的生活碎片组成,其实每一段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也暗示了二人之间互动方式和心理的变化。
拍两人约会的场景,吃牛排和归家散步两件事之间都会运用跳切手法,再配合旗袍的变化,来暗示这是不同天数的见面。
就好像从他们很多次的见面过程各抽取一分钟,拼贴成为一天内一个约会的完整片段。
至于在整个故事里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的出轨的两位配偶,从来没有露出过脸,只能听着声音,看到背影、躯干,有时甚至只露出一双拿着报纸的手。
在苏丽珍和周慕云的故事里,二人偷情的配偶很重要,是他们的偷情促成了苏周二人之间暧昧情愫的萌芽;但他们的模样无足轻重,高矮胖瘦,都不会影响苏周的故事,他们只是符号。
跳切手法来自戈达尔,王家卫却借此将他的东方式审美对“留白”的推崇显露无疑。
正是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成了含蓄体面到骨子里的典型的东亚爱情故事。
我不知道香港市民的文化是什么样的,但我看周苏二人互动时,脑海里时常浮现金宇澄《繁花》里出现最多的两个字:不响——他们不需言语,只需轻微的动作、掩饰的眼神、无人应声的电话,就有复杂幽深的情感无形涌动、不曾出口的千言万语紧密包裹着二人。
意外发现Roger Ebert也有类似的描述:And when you're holding back and speaking in code, no conversation is boring, because the empty spaces are filled by your desires.男女主角没有任何过线的举动,爱欲和渴望却满到要溢出银幕,流淌到观众心里——在这一方面,出彩的配乐有很大的功劳。
《Aquellos Qjos Verdes》里两人第一次单独吃饭装模作样带着九分怀疑一分侥幸用同样的问题来回试探终于确定彼此的配偶之间有染,带着几分伤心几分好奇想要探寻二人的出轨是从何开始的,此时两人同行时始终保持着一臂距离,只有感同身受的互相怜悯;在《Te Quiero Dijiste》的歌声里苏周再次单独吃饭,来回推动的镜头两端餐盘里是周慕云的番茄酱和苏丽珍为了模仿周妻习惯额外配上的黄色芥末酱,苏倔强地蘸上吃不习惯的冲人酱料,满眼都是赌气和不甘,配合着两人不知是模拟偷情的二人还是带着几分假戏真做的对话:-“今天为什么打电话到我公司?
”-“没什么,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你倒挺像我先生,油腔滑调”也许从这一刻,也许更早,情愫已经渐渐萌发在出租车上两人都戴着婚戒渐渐靠近想要相碰又躲开的指尖,静静生长于装作不经意间偶然为之其实为了前夜淋雨生病的人想吃而刻意熬煮的芝麻糊里。
、再然后就是令人难忘的耳熟能详的Yumeji’s Theme,每一次大提琴声响起都像海中歌唱的妖女把观众拖入歌声编织的无尽欲海里越陷越深不愿醒来,欲望缠绕在款款走下斑驳街道去打云吞面的苏丽珍晃动的裙摆上,氤氲在编辑室日光灯下发丝凌乱心事重重的周慕云拿在指尖的香烟飘散的烟雾里,弥漫在两人走进了却最终什么也没发生的宾馆房间的红色灯光下,游离在格子稿纸上用钢笔逐字逐句一起完成的武侠小说的字里行间;即使分处两地,刻意参与房东太太家的无聊牌局时走到窗边凝望的苏丽珍心里想着的人也恰好在编辑室里点燃了香烟透过玻璃门面望向远处,两个独立的镜头因着同一种欲望变得黏黏糊糊、情意绵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他们压抑着不合时宜的情意,心里的挣扎一刻未歇。
苏丽珍在周慕云租住的酒店房间外的走廊、楼梯上逡巡往复,因快速跑动击打地面发出连续声响的黑色细高跟和浮动的红风衣下摆的特写,都是她内心迟疑挣扎的写照。
开始时,他们只是想了解各自的配偶是怎么决定偷情的,他们模拟二人的约会;周慕云陪苏丽珍演习质问丈夫出轨的真相;到最后,却要练习他们自己的分别是什么模样。
苏丽珍潸然落泪,终于明白,或者向自己承认,他们之间不是什么都没有——情不自禁地抱住了也许从来没有抱过的躯体,靠上渴求已久的肩膀,让不曾也不能说出口的情感从眼泪中释放。
-“以前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怎么开始的,现在我明白了,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发生了。
我以为自己没什么,但我开始担心起你丈夫什么时候回来,最好不要回来……”-“今天晚上我不想回家”广播里传来周璇的《花样年华》,被一堵墙分野的两人,互不能见,各倚缓弦歌别绪;在《Quizas Quizas Quizas》的小调旋律里,走道里独自离开的孤独背影和晚到一步坐在镜前默默落泪的佳人,心里都想着一个问不出口的假设性问题。
多年以后,这段心事只能寄托在远渡重洋也随身携带的女式绣花拖鞋,重温于响过三下之后无人开口的静默通话里。
他们总是这样,呼吸相闻、心意相通,最终只能成为埋葬在吴哥窟树洞里的秘密。
我不喜欢看爱情片,但百转千回、余韵袅袅的《花样年华》对我有非常特别的吸引力。
最后放首很喜欢的粤语歌《吴哥窟》,词人林若宁的灵感便来自《花样年华》。
看MV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我碰到的是已婚的梁朝伟,我特么一秒钟都不用纠结。
道德负罪感什么以后再说,谁能忍住不和梁朝伟谈个恋爱???
【只有张曼玉能吴哥窟-花样年华_哔哩哔哩_bilibili
楼梯弄堂人隐隐,几多喧闹几许深,参商相隔亦转瞬。
记2046相铭心,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与人共登临。
回廊一寸相思地,石板路上满氤氲,欲罢难休君莫恨。
苏家芳梅暗香隐,落月孤倚就花阴,十年踪迹十年心。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寻树洞,断肠声里忆平生。
相思相忆知几许,人间何处问多情,一切尽在不言中。
花样年华良时景,满屏风雨暗潮生,爱如流沙逝匆匆。
莫对月明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重,寂寞欲晚慰空庭。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惧生命本平淡,日久生情莫等闲。
心有灵犀志道同,情投意合影如烟,心心相印敬而远。
想安分踟蹰不前,思道德心照不宣,秋水望相知恨晚。
擦肩过相顾无言,不自禁进退两难,无旁骛一眼万年。
情不知何时所起,看邻居闲言碎语,洁身自爱因何惧?
相爱不能守旖旎,寒雨连天无意绪,此情可待成追忆。
今夜相思知几许,抱膝思量莫道易,别时方得分明语。
一张船票留君住,无语依依情如泣,一番离合成迟暮。
半生已分孤眠过,一味相思似旧时,凄凉别后两应同,料应情尽还有情。
电话别梦当时句,心事眼波难自省。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当时领略今断送,矜持终于负多情。
若爱请深当勇敢,始乱终弃悔之晚。
歌者恍惚而失曲,舞者乱节而忘形。
纠结牵缠难自拔,患得患失无疾终。
情宽似海不可逃,人间空唱雨淋铃。
墨镜导演神乎技,镜头隐喻蒙太奇,内蕴深广讲故事,新颖脱俗是主题。
运用巧妙而别致,表达深刻又含蓄。
时代色彩恁浓郁,社会意义识大体,爱情汹涌切实际,道德科普不余力。
文艺高度叹为奇,经典佳作览无遗。
主演亦是登峰极,人物形象墨淋漓,剧情矛盾费心机,情欲抑郁有伏笔,理性克制时顾忌,重复悲喜感交集。
气质佳人张曼玉,清艳精致非比拟,沉静魅惑初妍润,风姿绰约韵依依,弹指红颜芳华去,从心所欲免唏嘘。
鄙人不才管窥见,虽是怀旧曰经典,明日黄花不重弹,万事到头都是梦,莫道故心人易变,单身人去自经年。
男默女泪黯神伤,十动然拒欲别难,累觉不爱徒伤感,不明觉厉装13, 人艰不拆步维艰,便无风雪也摧残。
虽无激情火花溅,亦无吻戏亦无船,裤拖我看不期然,刻画入微辟入里,镜头叠叠情事现。
身历其境未穷边。
花样年华莫辜负,爱要勇敢由自主,惧一步则差一步。
一饮一啄是前定,一朝一夕皆救赎,可遇终究可求无。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浮生。
有情终古似无情。
人世之事非可尽,醉知酒浓爱知重,如今领略已成空。
近来无限伤心事,哪得谁与话长更?
一片冷香惟有梦。
冬日朝寒悉不胜,早期春伴杏花行,云帆直挂借长风。
两年前我在读阿兰·巴迪欧的《戏剧狂想曲》时,曾被其中一段话惊到:“男演员可以永远站在暧昧的边缘,他倚靠在自身普遍性的边界处。
女演员总是处在无边界的边界处,她在虚无的边缘从事表演。
”阿兰·巴迪欧没有列举具体的名字,只是谈论一种普遍性。
但在那个阅读的瞬间,只有两个演员出现在我脑海:梁朝伟,张曼玉,和他们共同演出的《花样年华》。
无需细数这部影片获得的荣誉,只消在你人生中一段成熟的时间回看,就会明白其中的美与奥义。
它无关你是否小资,是否王家卫的粉丝,是否钟情梁朝伟或张曼玉演员本人,甚至片外绯闻几多、票房几何……它的目光始终牢牢抓住逼仄空间里的两个人,他们在一段时间里的虚度、踌躇、痛苦和短暂的快乐,最终都如烟云消逝——而当你回首看这段浓稠的情感,你看到的可能是自己,更是一种共性。
敏感的导演,构建了故事;伟大的演员,演出了普遍幽微的人性。
我是在几年前重看《花样年华》时惊觉它的成熟和完整的。
正如一部有力的短篇小说,一支圆熟的交响乐曲,《花样年华》比王家卫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显现出了流畅的技艺和恰到好处的时机。
天时,地利,人和。
正是在那个年代,恰好成熟的王家卫遇到了恰好成熟的梁朝伟、张曼玉,包括成就这部电影的各个工种:张叔平、杜可风、李屏宾、杜笃之……恰好他们有耐心在最好的时候共同促成这个故事。
于是有了天作之合,从前没有,以后更不会再有。
与2025年2月14日当下正在上映的所有影片相比,《花样年华》站在了另一个高峰。
这个故事说起来没有任何宏大的情怀——家也好,国也罢,与当下流行的叙事体系格格不入。
焦点始终在生存空间促狭的出租屋里、空荡荡的街道上,还有逼仄的职场、报社和昏暗的酒店。
我们看不到周围更多的人,但我们感到每个人都身处他人的目光之中,为自己的生存、一丝尊严,牢牢地守护和打拼。
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相遇,发生在他们决定同时租下这间屋子。
这是普通的相遇——正如任何一部爱情片里,火车或咖啡馆上的四目相对,只不过,周慕云和苏丽珍代表了普遍的中国人。
爱情是退于生计之后的事情,我们可以记得哪一天乔迁、哪一天开始工作,但我们无法计算哪一天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
“情不知所起”,是周慕云和苏丽珍相遇后最重要的命题。
他们一方面扮演着对方的伴侣,探讨他们从何时开始了禁忌重重下的不伦之恋。
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戏中戏”里探讨各自的边界,我何时对你动心,你何时对我有意,我们是否可以共同确定这个边界,周慕云和苏丽珍在做另一重的较量。
在两个人的角斗里,周慕云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猎人。
起初,他可能愿意陪同苏丽珍扮演对方的丈夫,假意思考爱侣何时移情别恋。
但很快,他的扮演就成了一种猎取的方式——他要去探寻苏丽珍的情感,引导她一步一步,向他走来。
梁朝伟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扮演了多次这样的角色,而在《花样年华》的周慕云身上,有恰到好处的老练和纯真。
你可以原谅他的暧昧,原谅他的城府,因为你相信他在遇到苏丽珍的第一眼就已经发生了内心深处的惊变——无关“周太太”、“陈先生”,周慕云有自己单独纯粹的时间线。
而相对于周慕云的主动、攻击、守卫、挖掘,苏丽珍似乎被动地陷入了“圈套”。
但她是被捕获的猎物吗?
也不是。
苏丽珍在遇到周慕云时也许同样有莫名的好感,但是她被更多身份遮蔽了:她首先是陈太太,然后是苏秘书,最后才是她自己。
回到最初我提到的那段话:男演员站在暧昧的边缘,女演员站在无边界的边界处——我们在感到两个人你来我往的情感较量中,周慕云有明显多一份的坚决,而苏丽珍始终被各种目光和定义打扰。
举个简单的例子,苏丽珍在开场时就是一个旁观者清的角色。
当她作为苏秘书时,她清楚地知道如何帮助老板应对太太和情人。
她娴熟地打着电话,挑选礼物,为老板制定周密的时间计划,并且在老板领带出错时旁敲侧击说:“细心看都会看得出的”。
这说明苏丽珍是一个“老手”,人情练达,在她身上早已是必备的生存技巧。
但为何,她在自己的情感里渐渐陷入慌乱和不决呢?
因为,她的首要身份并不是她自己,而是他人的“边界”。
她最先是陈先生的太太,租下这间屋;然后她是老板的苏秘书,帮他打点各种事务(包括家事);后来她又是庸生的母亲,当她和孩子一同再次出现在出租屋,在他人的目光里,她是那个孩子的妈妈。
苏丽珍,只有短暂地在和周慕云相处时曾经“是”她自己。
她爱读武侠小说,她甚至也写得不错,她需要独处的空间,哪怕每晚邻居做饭叫她一起吃,她都要拎着保温壶出门,打一份宵夜。
在他人眼中,苏丽珍是固执而孤独的太太。
她翩翩的身影和习惯与环境格格不入,但她也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在促狭的空间里,寻求一丝自己喘息的空间。
我们唯一看到苏丽珍放松的时刻,是她翘着二郎腿读一大份报纸时。
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一刻可以什么都不管,只顾跟着故事里的人游荡。
无怪乎周慕云很快找到了牵引她的办法——不如我们就来做“戏中人”,我们写自己的故事。
《花样年华》里的“戏中戏”,往后看一段时间,可以参照李安《色,戒》中王佳芝对舞台的迷恋。
孤独游荡的人儿在某一个具体情景里有了被关注的目光,哪怕那目光只是一人的,她也有了动人的光彩——为此,她奋不顾身。
苏丽珍纵然没有王佳芝的勇敢,但也在“戏中戏”里逐渐勇起来。
起先,她也乔装那个衣装大胆的周太太,抛出媚眼,巧动纤指,尝试另一种情感发生的可能;然后,她也追随周太太的口味,蘸着芥末酱吃牛排,辣也不断吃下去;慢慢,她从不做饭,还煲起了芝麻糊,假借为所有人之名,其实只为一个人洗手做羹汤;后来,她发现自己并不能从这段“戏中戏”里跳出、结束,她哭得很伤心,做了更禁忌的决定……这一切,都是在“戏中戏”的假设里得以成立的。
“假作真时真亦假”,苏丽珍给了自己一个理由,在她和周慕云共同构筑的虚假世界里,坦露自己的情感,将心交付给眼神和身体。
当有人怀疑时,她可以用演戏来紧紧包围自己,只要这戏不停,她就处在自我界定的安全中,她感到了爱和被爱的温暖,当然,包括心心相惜的友谊。
但对周慕云而言,“戏中戏”永远只是暂时的,他始终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我并不关心你是陈太太还是苏秘书,我演的是陈先生还是谁谁谁,我只关心我们之间的情感到了何处:我抛出问题,我也要得到答案。
片中最为诡异的一场表演,发生在周慕云在2046房间等待时。
当他确定听到苏丽珍匆匆的脚步声,他凝重的表情顷刻转为得意——他得到了一个答案。
但苏丽珍恰恰又不是总如周慕云这般精准算计地按下确定的按钮,她来,但是她很快离去;她确定自己的爱意,但她不做最终的决定。
她始终无法跳出自己的社会身份,坦然接受情感的流向,在重重目光注视之下,她选择沉默、离去、忘记。
这是周慕云无法计算的部分,也最终成就了这段爱情。
爱并不因为确定无疑地在一起而变得永恒,恰恰因为留下了太多遗憾、未知、角力、挫败,才有了可堪回味的余地。
当你看到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对着吴哥窟的洞倾诉时,他的身影多么像一个热烈亲吻中的爱人。
他所眷恋的是那段时间,他在其中经历的汹涌的起伏,最终都因生命的各自生长而结束。
并且,再也无法重现。
很难说,这样细微至极的情感较量——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与当下人们更关心确定的事物相比,有何意义?
人们现在甚至已经不相信爱情了,不相信相遇和诺言,只相信短暂的明确的事物,因为它们不需要付出太多时间,也不会留下太多遗憾。
当我们在2025年重新看一部这样的电影时,抛开它曾达到的艺术巅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已经逝去的年代。
在那里,2000年(还不是1966年),我们看到还有人愿意讲述浓情是如何发生并如何留下时间印记的,为之苦苦探索。
苏丽珍的绮丽、勇敢、保守和坚决,不是苏丽珍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在逼仄空间里孤独的女性。
周慕云的怀疑、愤怒、挑战和逃离,也不是周慕云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在深夜无法躲避现状的男性,向更深处的复仇和决战。
在他人无处不在的目光里,言语变得委婉、弯弯绕绕、始终不能到达准确的终点;在他人无处不在的目光里,夜晚的街道是一个表演场,明知有来自深处的否定和怀疑,仍要在这里演出一场禁忌戏码;在他人无处不在的目光里,食物、衣装都成了语言,不能说的话、不能做的事,都用它们来代替吧——物质,繁复的物质,四季时蔬、领带皮包、西装旗袍……统统都成了人们的暗语,它们随本体一同舞动,在夜光中、他人的目光中逡巡。
再看《花样年华》,银幕上看到种种光影细节、眼神的游弋和肢体的倾向,我确定看到了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表演。
东方世界里无法确定的人事,以如此精准的方式演绎、讲述,浓缩为两个人,两个美的“符号”,代替平凡、现实的我们在另一时空里遨游。
也许多年前我们并不能理解吴哥窟的断壁残垣为何要与一个秘密相连——当我们经历了动荡不安的一段时空,我们明白了,不确定性,或者说生命的无常,正是唯一确定的事。
而《花样年华》给了我们一个精准的坐标:度量它,回味它,然后选择封存和遗忘。
片子是很久以前下的了,今天才看。
香港昏黄的背景下,九年前的梁朝伟明显比《赤壁》里年轻。
明亮深含忧郁的眼神,温和带笑的表情。
当然还有张曼玉那26套不重样的旗袍。
魅力。
动容。
泪在眼眶。
如若是在很多年前,年少得志不曾受伤,天晓得,我会不会真的看懂《花样年华》。
时光沉淀下的旧片子,且如此怀旧。
In the Mood for Love.《花样年华》的英文译名。
没有搜到电影的法文名,却发现Le temps des fleurs,“花样年华”的直译,是一首法文歌的名字。
大约也就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每次都被这样的电影感动的猝不及防。
清冷的喜悦与温暖的悲伤。
喜欢这样泛黄的优雅,克制的情感,抑郁的理智,沉默的含蓄。
如此文艺,可以让我尽情地共鸣并宣泄。
不由自主地想起《色.戒》,想起张爱玲。
一样的二战时期。
旧上海,小香港。
上海话,粤语。
旗袍,麻将,战火。
被西方文化影响的太多,只是我终究不能摆脱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无论如何理性坦率,终究还是要被这种绕指柔的欲说还休缠绕心头。
旗袍剪影的落寞,香烟袅袅的无奈。
各自的标记代替了一切多余的言辞。
暗灯光,长镜头,提琴的幽幽鸣唱。
绣花的拖鞋,装云吞面的保温饭桶,带拨盘的电话,老式打字机。
如此细腻。
未曾在镜头前正面出现过的一对在暗线里放纵的肆无忌惮,面对镜头的一对每每相对无言。
为什么。
明明彼此相爱。
背景炽热的提琴声说明一切。
你保留的那一双拖鞋,她崩溃时流下的眼泪,难道还不足以作证。
但是终究错过。
原来真爱不是可以冲破一切。
那些死去活来天昏地暗海誓山盟不过是年轻时的幻觉。
也只有王佳芝这样,太年轻,才会因为一枚戒指,一个眼神,一股心底的悸动,不惜为爱赴死。
爱情其实都是一样,不同的是表达的方式。
因而决定,各自不同的命运。
曾经我以为我会像汤唯扮演的王佳芝那样,为了一个眼神,为了一刹那的宠爱,不惜牺牲全部。
后来,在生活里,才知道,自己最终不过是,像张曼玉扮演的苏丽珍一样,因为现实而步步迟疑。
曾经我以为这样的感情终究只是昙花一现,不过是生命中的不经意而已,后来才明白,有些人,真的不能忘记。
她曾经去新加坡找过他,一个电话,不言不语,只为听听他的声音。
他知道她是谁。
她带走了那双拖鞋。
她回到他们相识的公寓。
物是人非。
对窗垂泪。
他回到他们相识的公寓。
终不相信,旧门后依然有故人。
心痛划过。
镜头最后掠过柬埔寨。
吴哥窟。
梁朝伟走到寺庙门上的一个洞前。
他曾经说过,以前的人如果有什么秘密, 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上一个洞,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
那吴哥窟的石洞,比树上的,更永恒。
他封死了那个洞。
眼泪掉了下来。
就像张曼玉最后赶到那个门牌号为2046的房间时一样。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爱需要多大的勇气。
一旦错过,越走越远。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
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 真的吗。
如果我可以忘记你,如果我的眼泪可以不掉下来。
那是1962年的香港。
大家住在熙攘的老房子里,来来往往,各自操着熟练的上海话和广东话,玩着通宵的麻将。
他们相遇在香港老房子的楼道,无数次的擦肩而过,客气的互道一声你好。
无论是周慕云还是苏丽珍都融不进那种杂烩的气氛,他们往来于人群,却有着说不出的寂寞,苏的旗袍像是一种清高,周的西装分明是写着忧郁。
隔壁的阿姨张罗着叫苏丽珍一起喝汤,她总是客气的说下次吧。
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暧昧,所有的汹涌都淡淡的包含在那句“你好”里面。
房东阿姨嘀咕的一句“吃馄饨还穿的那么漂亮。
”无心之语,却道出了所有的暧昧不清。
他请她写武侠小说。
他埋头写,她看着镜子里的他轻轻一笑;她沉思,他痴痴的凝视,手里夹着烟,烟圈渺渺,一切都迷迷糊糊,如梦如幻。
他发烧了,跟人说想喝芝麻糊。
她急急匆匆的烧了满满的一大锅,沉沉的担心和爱,全藏在那一碗芝麻糊里,后来他们遇见了,他道谢,说那天真巧,他那时候正想喝芝麻糊,她微微一笑,附和着说是啊,真巧。
那是1962年的香港,很多感情只能藏在心里。
周慕云打电话给苏丽珍叫她来酒店,她来了。
他说:“我没想到你会来。
” 她说:“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 她用冷言冷语包裹住自己的感情,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但是走了几步就停下来,看不见她的表情,所有的情绪都在那个背影后若隐若现。
苏丽珍的小心翼翼是那个时代那个时间的必然,一段时间她和周慕云时常暗自见面,隔壁的阿姨叫她注意点,别老出去。
她听了满肚子的委屈,一转身,站在房门口流泪。
她打电话给他说最近别联系了。
周写小说赚了点钱,租了个新地方,他对苏说邀请她到他新地方写小说,苏丽珍说何必要浪费钱呢?....其实全都是你自己写的,何必多此一举呢?
她终究还是逃不出世俗的眼光,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她是在等丈夫回头,还是等周慕云跨出那一步。
她在他住的旅馆里问自己:如果你多一张船票,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她始终问不出口。
周慕云打电话给苏丽珍,想问她,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他打电话过去,但她没接。
是不敢,还是不愿。
他没有再打第二次,是怕被拒绝,是怕不忍心,还是怕知道答案。
我没有想到你会真的爱上我 我也没有 离开,一种试探。
还是报复。
他们排演了他的离开,他要让自己死心,但望着周的背影,苏哭的很厉害。
周回过头来抱着安慰她,说这不过是演戏罢了。
用离开来报复一个犹豫的女人。
有时候是爱的太深了,爱的太绝望了。
他问过她,你是不会离开你丈夫的,是不是。
苏丽珍没有回答。
苏要的是完整的爱情,她不要重复他们。
后来周去了新加坡,某一天,苏也来到了那里,他不在,她犹豫了,但还是走进了他的房间,抽出一根香烟,留下了唇印,拿走了红鞋子,随意的躺在他的椅子上感受他的气息,用家里的电话打他公司电话,接通了,却没有说话,周喂了两声,他知道是她,于是谁都没有说话。
不是无话可说而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1966年,她回到了当初的那栋老房子,站在最开始的阳台往隔壁望去,一下子情绪涌上来,眼泪盈眶,声音也已经哽咽,但人前依然若无其事。
1966年,周回到了原来的住处,打听起错过的故事,他知道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于是静静退出走廊。
去了很远的地方,把秘密告诉了石洞,然后仔细的用草埋好,一整片的落寞。
一个时代结束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也都不复存在。
从1962年到1965年,整整5年;从1999年到2004年同样整整5年,有时候分不清周慕云是梁朝伟还是王家卫,那些欲说还休的拒绝,那些举止不明的暧昧是苏丽珍还是张曼玉。
周慕云后来想通也许爱情是有时间的,遇到的太早或者太晚都不行,如果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遇到,也许结局就会不一样。
这说的是苏和周,还是梁和张。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图片1> 六十年代的香港,晦暗老旧的房屋,两对青年夫妻,故事便这样展开……周太太和陈先生偷情被陈太太苏丽珍和周先生周慕云发现,自然而然,他们成为一对“苦命”的人,他们互诉衷肠,模拟出轨者怎样开始的情景。
他们有意无意地约会,共进晚餐、一起编写武侠小说、一起讨论,最终暗生情愫……苏反复说“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其实反复的强调不过代表内心的不安和怀疑。
“本来我也这样想,所以不怕人说什么,我相信我自己不会跟他们一样的,可是原来我会。
”周表露情意,但他选择逃离。
她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出去买面也要带着精致的妆容、穿着婀娜的旗袍,对待自己的婚姻、人生更是如此,不允许一丝一毫的瑕疵,不允许“错一步”。
但她又是勇敢的,言辞上一再疏离,情感上却一再靠近,紧张慌忙地奔赴2046,却徘徊犹豫,离开时又迟疑不舍……苏和周与他们一样,也不一样。
一样的是都是红尘中人,免不了俗,躲不过一个情字。
不一样的是苏骨子里的优雅、高傲和自尊绝不允许她做出不轨之事,即使她发现自己经爱上了周慕云。
她明白完美的爱情总是留有缺憾的,她想就这样永远的浪漫下去,暧昧、朦胧……所以,即使有多一张船票,仍不会跟他走。
<图片3> 最终,他怀着绝望离开,将这一切留在了吴哥窟的墙洞里,用泥土封存。
她对这一切淡淡一笑,也只是“忘记了”。
他不够勇敢,她只顾矜持,便这样错过了……<图片5> 关于插曲,电影选取了古巴歌手Nat King Cole的《Quizás, quizás, quizás》、《Te Quiero Dijiste》、《Aquellos Ojos Verdes》三首爵士乐作为插曲,还有在慢镜头下反复出现的Yumeji's Theme。
低沉的大提琴和弦与整体的怀旧基调十分和谐,充斥着暧昧,而又悲伤的气息。
《Quizas,Quizas,Quizas》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这首歌不仅浓重的年代感与影片十分契合,主题也和影片一致。
也许插曲中便揭示了结局:Y así pasan los días Y yo, yo desesperado Y tú, tú contestando Quizás, quizás, quizásEstás perdiendo el tiempo Pensando, pensando Por lo que más tú quieras ¿Hasta cuándo? ¿Hasta cuándo? 时日就这样飞过 我的绝望与日俱增 而你,你却还是这样回答 或许,或许,或许 你在浪费时间 思考着 思考着什么才是你最需要的 可是,这抉择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图片6> 王家卫秉承着自己一贯的风格对电影的色彩进行处理,暗淡的画面色调与不断变换的旗袍色调形成对比。
苏丽珍旗袍的颜色成了电影中最具表现力的色彩,代表着人物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
有人说这就是王家卫最厉害的地方,运用独特的色彩处理让人掉到一种情绪和情怀中去……<图片7> “忘了是怎么开始,也许就是对你,有一种感觉。
”王家卫的主题永远是拒绝与被拒绝。
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感情好像无由而生,但却又不可遏止。
那种不可遏止的感情每次在即将喷发时却被硬生生的咽下去,就被堵在胸口。
苏一袭旗袍在昏暗的巷子里,在缓缓的旖旎的音乐中,和周擦身而过。
那一刻,她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
些许落寞,可能又有些简单吧,即使他们面对面时,强烈的压抑和强烈的爱慕都不会轻易会从眼神中流露,永远是纠缠,永远是暧昧。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
看得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结果暧昧一场。
我们易看见红尘的模样,却未必捉摸的透。
真真假假,假假又真真……
一个被戴绿帽的有妇之夫和老公出轨的有夫之妇之间的爱情故事除了梁朝伟和张曼玉互飚演技之外没有带来其他特别的感受。
活在那个年代,是不是只有抗打的身材,曼妙的旗袍和隐忍的性格20250221 25上映25周年,片尾的五分钟好像一场轮回
不得不说我是真的看睡着了
相比其他王家卫式做作,这部明显形式大于内容,始终没有让我掉进那种情绪里
王家卫真的是把装逼写在脸上了,而且是毫无意义的装逼。梁朝伟是真的油。
王家卫哪来这么多邪教徒啊。难看,装逼
每看一遍都感觉比上一遍更好,与《甜蜜蜜》并列为我心目中的华语爱情片经典,从美术摄影剪辑到表演与对白,这种feel只属于王家卫,墨镜王你要好好拍《一代宗师》啊!!PS:大银幕看胶片的感觉太太太...太爽了!!
在大银幕看曼神是享受的,但在影院里看两个小时性缘故事也不能倍速是痛苦的。
什么呀!冲着名气大才花费近两个小时在电视上看的,结果大失所望!——不就一个无疾而终的婚外恋故事吗!值得那么多人亢奋吗?阿飞正传里不也有苏丽珍(张曼玉)?
旗袍漂亮,但电影却失去了无脚鸟的茫然与惊喜
涌动在雨巷昏黄灯光下的情愫是擦不干净的玻璃
极致优雅的精神出轨。二十周年大银幕4K修复版,每一个画面都让人如痴如醉。
不知道讲什么,但是旗袍很好看啊
五年後重看,才看出它的好。首先這是一個墨鏡意淫出來的空間,所以越是優雅/浮誇,越是顯得他用情深厚——這幾乎是他寫給父母輩的情書了。張叔平剪得特別歡,顯得這部片像是法國人的學生,但結尾又展示了墨鏡對安東尼奧尼和塔可夫斯基的理解(真正的影迷傳承應該是這樣,而不是畢贛那種)。買麵那段,類似於space鍵,或是山水畫的空白,讓你休息和恍神用的;又類似阿飛開頭的叢林,和春光乍洩的瀑布——一種用來被凝視的「景觀」,王家衛總要找到一種類似的東西,才心安理得。
hmm 视听很美 气氛很佳 但觉得电影本身有些空洞 音乐太满了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故事就这样收了尾。
虽说名气最大,但却是个人观感最差的一部王家卫。色彩极佳,配乐也不必多说,但整体来看故事太小资了,表演还有台词都非常的做作,虚无缥缈的,张曼玉老了,看她完全没感觉,梁朝伟演技也发挥有限,难以代入感情。
实在欣赏不来睡了三觉醒来还没完.....
美,细腻,克制隐忍的爱,以及张曼玉旗袍大赏。只可惜王导不是我的菜。对配乐的喜欢胜过电影。
我接受不了。。。不晓得在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