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全程只有那些看不懂的手语及一些琐碎的声音,但是这却并不影响观影过程,相反是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
欺凌、抢劫、卖淫、堕胎,甚至杀人,诸如此类的青少年犯罪,以《聋哑部落》这个小群体折射出整个大社会,在视觉和心理上带给人极强的冲击力,真可谓无声胜有声!
但是本片有个巨大的问题:健全人为什么没有“声音”?
这是一部,至今回想仍让我震撼不已的电影。
没有熟悉的文明语言,却有更原始的语言,爆裂了所有感官。
This film is in sign language of deaf-and-dumb There are no subtitles and voice-over 这是一部以手语为媒介 无旁白 无字幕 无翻译 且无配乐的电影 尽管是为了这样的特殊性原因被吸引,而买票入场,却在电影开始之前,突如其来一阵莫名恐惧感袭来,笼罩全身。
那是一种,别于一般电影观赏的惯性,担心没有声光效果、没有对白翻译,会造成看不懂的困扰,所引发的陌生感,以及惴惴不安。
最后,我只记得,我是带着震撼离开电影院。
--以下剧透-- 剧情简介: 塞吉因缘际会来到收容聋哑少年的寄宿学校,表面的沈默与平静之下,年轻人自成阶级。
白天在校园求学,晚上男孩结党抢劫斗殴,女孩则出卖肉体。
塞吉凭著一身胆识,眼看就要爬上层峰,爱情却在此时降临让情势逐渐失控。
◎ 无声世界,静音的暴力,具体刺痛更甚
【过於寂静的喧嚣】The Tribe(中国翻译为:聋哑部落)(是乌克兰电影,以聋哑学校为背景,讲述寄宿学校一羣学生的故事。
顺理成章的,剧中演员用乌克兰手语作为对话,全片皆如此。
唯一一场出现非聋哑人士,在移民局大排长龙的民众们,所听见此起彼落的窸窣人声,也仅是现场背景音而已。
并未提供任何助益理解剧情的资讯。
应该是说,你大概知道有一群人在移民局排队,而女主角等人也身在其中。
顿失熟悉的声音对白,导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Myroslav Slaboshpytskiy),这一次让我们“反主为客”,走入一场我们才是文盲聋哑的故事里。
他甚至连配乐、音效都狠心不给。
你连这一点依据都没有,无法妄想从音乐的线索中,听出剧情的情绪走向。
你有的,只是静心观看和思考,跟著故事线发展,密集揣测与串连,从中拼凑出一份理解。
或是,就甘心被打败。
沦落睡觉下场。
◎ 每一个族群的文化系统,文明或暴力,即是生存之道
英文片名The Tribe,意指特定一伙的族群或部落。
保守的系统箝制整体成员行为,包括阶级、经济、信仰、血缘,有著共同遵循的文化规则,以及团体语言。
言简意赅,The Tribe就是这群聋哑少年--身处社会边缘,以暴力为武器,弱肉强食的生存之道。
这部电影,不谈道德,不提文明,不批判说教,有的是赤裸的真实。
借着特殊题材和表现,电影谈论的社会课题,掷地无声,更是撼动。
校园霸凌、肢体暴力、弱势阶层、社经结构、犯罪抢窃、卖淫偷渡、弱肉强食、阶级意识,乃至爱的情慾,仇恨的喷发,导演用静默却张力十足,无声地震耳欲聋每一个观者心坎。
诱惑你幽微深处的恐惧不安,让你无从躲开地直视,那些平常貌似冰冷且遥远,最真实的社会问题。
如果说要给“无声”一种形容,导演在【过於寂静的喧嚣】呈现的是:星火燎原华丽的黑暗。
◎ 感官被引领全开,一知半解却看懂剧情
由于平日依赖的电影语言,几乎被剥夺清光,反而投入许久未曾经验的全神贯注。
眼球不再忙碌追逐字幕,听觉少了衬乐、特效的刺激,处於这样一个“文盲聋哑”状态(你根本不懂他们在比手画脚些什么),除此就是现场音。
观众的视线全心回到了演员的表演。
像个偷窥者,站在远方注视他们的表情,猜想当下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你不会想要放过任何现场音,因为那是你仅有,听得懂的声音。
每一场戏,你揣测,带着一知半解往下看,试着回头串连、拼凑。
有趣的是,虽然你可能某些情节会错意,或真的不明白。
但随着剧情发展,你会发现感官被引领全开--你进入故事了,即使你根本不懂手语!
也许看完后仍有不太确定的,某些细节。
可是你是懂得剧情的,你知道你看了什么样的电影。
这么说着实弔诡,可是确实如此。
这也是导演史拉波斯维兹奇叫人惊艳赞叹的地方。
他不仅突破了语言的框架,更突破了电影既有叙述风格。
他让不懂手语的观众,透过他利用镜头所讲的故事,让你再次体会电影无国界这句话。
更甚的是,作为一个所谓正常人,你突破了听与说的经验。
你会确立收获了什么。
前提是,你没睡着。
◎ 每场戏一镜到底的叙事,逼真程度可怖揪心
【过於寂静的喧嚣】每场戏都采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叙事,没有特写、没有跳接、没有特別告诉你该注意什么,而是逼真程度的可怖与揪心。
入夜后有个负责拉皮条的男学生,每天都带着两位女生,到大卡车停靠的地方进行卖淫。
我有点忘了,某个完成任务的晚上,他是在滑手机或是点烟。
当时他背对一辆正在倒退的大卡车,并未注意身后车灯闪烁,而倒退的警示声响他也根本听不见,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卷入车底,人旋即消失在你视线。
随即,巨大轮胎辗过,一条断了的腿,扭曲自车底冒然出现在镜头前。
剧中有人意识到出事了,大卡车也停下来了,黑暗场景你看不出豔红色,但有一滩液体从车底渗透出来。
何等惊心动魄!
女主角怀孕要堕胎,长镜头残忍地要你,宛如亲身陪伴般,一同经历极其的痛苦。
发现怀孕,女主角寻求黑市堕胎。
粗糙、肮脏的环境,沙哑声带发出疼痛,微弱却强而有力,杂糅目无表情的黑牌医师与冰冷器具,游刃在她阴部乃至子宫内搅和,渗出的血,与叫不出疼痛的声响,多么残酷著剧中人,以及观看的观众。
也因为皮条客死了,男主角获得上位机会,由他负责拉皮条工作。
但他后来越过理智线,青春时期的他,渴望女主角的身体。
既是情慾,也是爱的渴求。
一镜到底的震撼是,所有画面跳过细致剪辑,趋向真实。
男主角第一次花钱要求女主角提供服务。
随着他们脱光身上衣服,我读到人在情慾底下,充斥卑微与渴望安慰。
尽管金钱买到一场情慾,却买不到男主角,真正渴求的爱与依靠。
男主角一再靠偷窃得来的金钱,买到女主角的躯体,始终无法如愿让她爱上。
最后一次,他往负责卖淫的司机头上,狠心一棒敲击,进入屋内偷取大量钞票,全数撒在女主角身上,他要的是做爱。
就在她房间,就在她室友旁边。
他们摇晃再厉害,隔壁室友完全听不见,那爱慾与交易的流动,那样汹湧。
因为爱,他阻止了她接客,搞砸了皮条客工作,等同破坏游戏规则,进而被视为老鼠屎、异端分子,接续而来的则是惩罚。
他被排挤出族群之外,成为孤身只影的,边缘人中的边缘人。
当他获悉,女主角想要逃亡义大利的护照簽证已经落实,他慌张且发狂地用嘴撕裂,那本让她遥远离开的本子,他因此被族群同伙的四个男生暴力讨伐。
长镜头之下,他被狠狠殴打、浸泡水里差点窒息,最后一个玻璃瓶力道十足撞击头部碎裂,喷血、昏迷,施暴者才终于善罢甘休。
我不知道导演怎办到的,但吓坏了观众。
最后一幕,男主角回到冰冷,没有上锁的宿舍寝室(聋哑寄宿学校机制),一间一间进入,霸凌他的四个男生,熟睡着。
他拿起小木柜,高举助力往下坠落,他听不见,观众却听得犀利清楚,木头砸在人的级首声响,“砰砰砰”三声,涓涓血流漫溢。
无力抵抗,鲜血流淌,死了。
然后,他继续砸隔壁床上的,那颗熟睡人头。
也死了。
他称心了,继续往下一间房间。
重覆地,做一样的事。
我身旁的观众不敢看,惊呼用手摀著眼睛。
这是导演的心意,再残暴,我还是逼迫自己亲眼目睹。
杀完了人。
电影结束。
无声地,惆怅环绕着我。
字幕滚动,我带着惊吓与震撼,离开真善美戏院。
爱与恨,无须翻译,你会明白。
因为那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聋哑部落 预告片3影片年份:2014 国 家:乌克兰 Ukraine | Netherlands 类 型:剧情、犯罪 语 言:手语 Sign Languages 导 演: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Myroslav Slaboshpytskiy 编 剧:米洛斯拉夫史拉波斯维兹奇 Myroslav Slaboshpytskiy 演 员:Grigoriy Fesenko、Yana Novikova、Rosa Babiy、Alexander Dsiadevich 出 品:Ukrainian State Film Agency, Rinat Akhmetov's Fou
这部电影绝到什么程度呢?
它是一部无对白无字幕无旁白无配乐的“四无”聋哑电影。
天才导演用手持设备录制了三十多个长镜头就组成了130分钟的大电影。
前十分钟我因为看不懂手语而着急,后两个小时却完全沉浸在无声的喧嚣当中,人性的阴暗面在聋哑部落里勾勒出了一幅社会最阴暗的角落的浮世绘。
电影以平淡无奇的事件——某聋哑新生入学为切入点,带我们走进了一所本该是心灵港湾的特殊学校,但影片开始几分钟后,随着象征正常人类社会秩序与规则的老师和学校退出舞台,一切让你目瞪口呆的乱象便接踵而至:冷漠,暴力,堕落,偷盗,性.爱,卖.身,堕胎,犯罪,血腥……无声的世界里,躁动以最喧嚣的方式给了我们致命一击。
唯一的遗憾是:可惜我看的不是130分钟的原版。
MoMANew Directors/New Films 2015March 18–29, 2015「The Tribe | 聋哑部落」应该是MoMA刚刚结束的「New Directors/New Films 2015」系列展映中最火爆与阴冷的一部。
故事发生在乌克兰基辅一座萧条的聋哑青少年寄宿学校中,全片无对白、无字幕、无配乐,故事推进与人物交流全部基于让人眼花缭乱的手语表达。
影片放映现场有近一半观众为听障人士,不难从开场前他们热烈的"交谈"中看出内心的期待与兴奋。
一直将电影视作最"民主"艺术形式的我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有声电影时代开启之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也许就再也没有真正欣赏"完整"电影的机会了。
这一次,健全人露了怯,可谓"理解全靠蒙",而听障观众们一定比我看到了更多,读懂了更多。
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视听"语言,绝对是对「New Directors/New Films」项目主旨的最佳阐释。
令人遗憾的是,以我片面的理解,电影却用如此新锐有力的形式去包裹了一个肤浅刻意的故事。
走上歧途的少男少女们暗无天日、暴虐血腥的青春期故事,只因聋哑的由头强化了肢体的表达和寂静的压抑,再无更多。
并不是反鸡汤有任何问题,而是为了暴力的暴力着实卑鄙,为了悲剧的悲剧着实无聊。
影片散场后,许多听障观众依旧逗留在大厅中"讨论"着,从他们由高昂激动转为落寞凝重的表情中,我觉得影片辜负了这群人,这群最易赢取赞誉的观众。
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是,本片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除了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电影语言还有着更多出其不意的革新可能。
只是下一次,不论噱头多新多棒,剧本还得过硬。
p.s 摄影牛逼。
这部电影有力证明了电影作为一种影像的艺术,绝对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这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试想一下,不懂法语的你看一本加缪的小说该从何下手?
但面对电影这种独特而奇妙的艺术形式,即使不懂得电影里的语言,仍然可以透过剧中角色的身体姿态与脸部表情大致读懂剧情。
这位乌克兰导演可谓艺高人胆大,在这部无对白和字幕的处女作里,用近乎默片的极端实验形式,成功地描绘出一个黑暗绝望的青春成长故事。
跟韦斯安德森的《犬之岛》里面日语对白不翻译的策略相同,这部作品中聋哑学生的手语也没有翻译出来,表面上令观众与角色保持着一种冷漠的疏离感。
然而,他们的肢体动作却极其生动地充当了比语言更为直接的沟通工具,角色的喜怒哀乐全在无声的沟通情景里展露无遗。
尽管有过分夸张的嫌疑(现实中聋哑人未必如此沟通),但是这种无声的“语言”准确地向观众传达出他们的内心思想。
尤其是在性爱、堕胎与暴力情节的刻画,比起传统“有声”电影的效果,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毛骨悚然的堕胎场景让人联想到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四月三周两天》里经典一幕,女主角惨痛的嘶叫震撼人心,而最后无声的杀戮情节更是近年来前所未见人物最暴力凶残的刻画。
影片风格貌似纪录片式的呈现,描绘出聋哑学校里的日常,事实上却有着叙事上的精心布局,青春成长类型片的轮廓逐渐清晰。
除了显而易见的猎奇因素外,刻画鲜明的人物角色,构思严密的剧本也吸收了传统叙事电影的优点,起因、发展与高潮的编排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
最为厉害的要数导演的作者风格,几乎每个场景都是采用一个长镜头进行拍摄,而且这位乌克兰导演特别钟情用斯坦尼康镜头(steadycam)拍摄人物走路的场景。
这种风格很自然让人联想到格斯范桑特的《大象》,当然也是继承了英国已故导演阿兰·克拉克 (Alan Clarke)的手法。
拍摄人物行走的场景不断建立起人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从开头男主角初次报到的场景可见一斑,而之后在学校食堂那个长镜头便清晰有效地交待出剧中各个重要角色,而再之后夜晚抢劫路人后分桩狂欢的场面调度也是堪称一绝,镜头仿佛成为犯罪的帮凶,跟随着他们在路边、公园与树林里逡巡游历。
如果非要给这部影片做比较的话,我觉得它很像没有了音乐,低调一百倍的《发条橙》🍊感觉上又有点像《此房是我造》,充斥隐性的残忍和恐怖😕~有时我们需要看一些超出自己认知,超越情感承受范围的电影,尤其是当它表达了一些平日里不易得到的、更深刻的东西。
而不论它们是快乐的、悲伤的、恐怖的、怪诞的,最后都会促使我们思索,认清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成为更完整的人。
不论怎样,一个允许拍出这样电影的国家,是有希望的。
一个可以如此反思的民族,是了不起的。
特此制作这个视频,献上我们的敬意,也希望能与大家形成某种共鸣。
👇是我原创的讲解视频😉:[聋哑部落/The Tribe]乌克兰🇺🇦的当代寓言|戛纳电影节上把观众吓晕的电影|影史上最残忍之一_哔哩哔哩_bilibili
2014年,一位年轻的乌克兰导演亲自执笔,自编自导了他的银幕处女作。
这部电影的横空出世有如惊雷贯空,力破一切语言和文字的限制,让无数观众以及业内人士都大惊失色,批评和争议如潮水般涌来,但类似“鬼才”这样的称颂也不绝于耳,大小奖项更是斩落无数。
这部奇作就是米洛斯拉夫导演的纯手语剧情犯罪片《The Tribe》。
这位初入影界的新人导演似乎无所畏惧,这部长达130分钟的电影,没有对白,没有字幕,没有旁白,没有配乐,只有手语,只有肢体。
请来的演员全部都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业余人士,设备纯手持,全片大尺度,霸凌偷窃抢劫性爱卖淫堕胎暴力血腥死亡无所不包,且统统只由不超过四十个的长镜头组合而成。
整个观看的过程让我十分焦躁不安:无声的喧嚣,静默的暴力,和过分单调冗长的节奏控制,让我每潜入一点就要探出头来换口气,不然就几乎要窒息。
影片讲述了一位转学生进入某聋哑学校后的经历(但它的设定真的让我一度以为这是一个只存在手语交流的平行宇宙,这也许是导演有意误导)。
开头几分钟,一切井然有序,学校在规则下运作着,但此时的观众可能还在看不懂手语的不适中坐立不安,当好不容易适应了之后,剧情却给了无辜的观众们重重一击。
(充满恶意的艺术片!
感觉能听到导演在叫嚣着:把这些观众门外汉们赶开!
)下课铃响,准确的说是下课的灯亮了之后,老师退场,一切阴暗丑陋的东西在这群学生的夜生活中徐徐展开,涉及到的东西上一段都提到了,不再重复。
男主在这样的体系里为了站稳脚跟,不,应该是说,每一个男男女女在这个残酷的系统里为了生存,都在挤破脑袋融入,顺便试图捞到好处。
每夜领着两位女孩去卡车司机聚集地卖淫的那个男学生因一次意外被卡车倒车碾死,男主便被选中替代了他的位置。
事态的出轨源于最陈词滥调的东西——爱情,虽然我看到的只是单方面的用钱买来的爱(性?
)。
男主爱上某个卖身的女孩后,屡次惹恼了其他学生。
他花钱和女孩发生了几次关系,把女孩搞怀孕了,于是他偷来一个钱包,给女孩去黑店堕胎。
(这段一镜到底的堕胎真是让人不适到了极点,不得不承认我是快进过去的,尽管如此现在回想还是感到酸进骨子的疼和反胃。
)影片的最后,其他学生给两个女孩门路去意大利(可能是卖掉了吧),男主抢来女孩的护照,咬烂撕烂,也因此被其他人暴打一顿,几乎打死。
等等,纠正一下,这还不是最后,影片真正的最后,男主回到寝室,用每个人的床头柜,一个一个的,砸烂了每个熟睡的学生的头。
……贯穿全片的长镜头,让人屡屡想要去趟厕所。
走一条街,抽一根烟,打一场架,还有每晚的卖身,都没有剪辑,没有切镜头,导演命令道:给我看完!
于是我们痛苦地把这些捣眼的片段完完整整地细细嚼烂吞咽,才被准许观赏下一段的剧情。
这些痛苦在最后终于有了回报——那就是让我们痛苦到新的极致。
最后的结局,我们跟在男主身后,慢吞吞,一扇扇门地进,一个个脑袋地砸,在瞠目结舌中结束了这两个小时的美妙旅程。
还真是把什么都做绝了。
但这些还不能体现米洛斯拉夫的全部恶意。
我真正想谈的是这部片子里肢体语言的运用。
无声,不仅仅是为了让你压抑。
我在上了一个学期的手语课后,深深体会到了手语这个名称的不包性——手语不仅仅是手语,还融进了整个人剧烈的全身肢体动作,夸张的表情,以及全部的热情。
对于能听见肉与骨头的碰撞,听见聋人喉咙里滚动的声音的人,这种感触就更加深刻。
在这里,这一点被导演恶意的运用了,用来增加我们的不适。
也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部片子被大众愤怒地批斗为对聋哑群体的极端不友好,歧视,甚至抹黑。
我也有如此这般的质疑,不过伦理问题还需再书一万字,这里也就只好暂时放过他了。
小众片种描绘小众群体,天作之合?
还是互相伤害?
不敢断言。
但片子定名为The Tribe,把学校方寸之地形容为部落,导演的心意便可见一二。
被孤立,和健全人的社会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聋哑的“部落”。
这是一个被剔除在正常世界之外的异度空间,陌生感已经足够让人心生恐惧。
尽管极端政治不正确,让现在码字的我都咽一口唾沫,但确实也是他的胆大之处。
之前的手语电影无不是推广手语文化,或是揭露聋哑群体的生存困境,但米洛斯拉夫偏要冷冰冰的给你看他们漠然偏执的一面,让观众在他们的暴力戏谑中挣扎,给你心中狠狠剜开一条口子。
但话说回来,这样会不会是侧面展现了聋哑群体被孤立后产生的严重后果,呼吁人们用关爱和包容填埋这道沟壑,让他们不再深陷犯罪的深渊呢?
嗯!
道理的确是这样,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结局升华,恰到好处的影评结尾啊。
一串儿翻下来,诸如此类的影评看得我心满意足,受伤的心灵都愈合了不少。
…….唯一可惜的是,我真的觉得米洛斯拉夫他并没有这个想法。
电影里所有人,校内校外,都打着熟练的手语,没有任何歧视或者另眼相待的艺术表现。
所以在饱经折磨的我的眼里,导演就只是想描绘一个校园犯罪。
通篇长镜头,聋哑的背景,无声无字幕的设定,都是为了使这个故事与众不同,使它更有趣——用一种触目惊心的方式。
拉皮条的男孩听不见倒车的声音,被速度慢到对常人毫无威胁的卡车缓缓碾碎;人工堕胎的女孩叫不出声,在钳子捣入下体的时候只能张大嘴疯狂撞头干哭;最后一幕熟睡的所有人,听不到男主的沉重的脚步,听不到柜子砸烂头颅的声音,也听不到隔壁床铺同伴的惊恐挣扎,造就了这几乎不可思议的谋杀——一个一个,从容不迫。
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一种最深层的绝望吗?
屏幕外的我们,也在经历这种想叫叫不出,想砸想撞却意识到没人能听见的绝望。
这或许就是他利用纯手语演绎这场暴力的初衷,一个充满恶意却收效惊人的初衷。
【其实这是一个手语课作业伪装的影评】【所以剧透才会这么严重,因为老师不会为了我的报告去把电影看一遍的吧我猜!
极端抱歉!
】【我猜没人会看到这里】
深夜于无声中看完了电影,卧室很静,我一个人伴着一室清光看着他们举行新生欢迎仪式,老师授课,排挤同学,抢劫,偷窃,卖淫,堕胎。
这是一个群体部落的故事,也是一个人的故事。
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终日汲汲于生活,很难也很少会把目光投向某一个小众群体———聋哑人,他们的世界。
是沉默主宰了人生,同时人生活得波澜不惊,这是我以为的聋哑人群体。
影片颠覆了我的观念,他们没有沉默的时光,没有温和的岁月,没有舒缓的肢体,更多的偏向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惯和集体制度,以野蛮的拳头和动物的思维来生存。
假使开头粉饰出来的美好景象算得上闪光点,到结尾的血腥暴力谋杀,通片我只感到深深的悲哀。
这样的悲哀不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幸,这样的悲哀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深切的悲哀。
我是流泪将堕胎那部分看完的,她说不了话,只能以不停息的嘶喊来表达身体的疼痛。
当冰冷的医疗器械在她的身体里搅动时,恐惧环绕着我,支离破碎的女性身体,痛苦的表情,不过是因为随了生活环境,随了这个群体的主流导向才会发生的这一切。
而这样的事情,即使回归我们正常人,有多少人能逃脱生活的主宰?
无声的世界,他们却发出了尖锐的人生之音,听不到,所以入室抢劫无人发现,所以夜半去女生宿舍强奸女同学,舍友熟睡不知情,所以半夜踩在厚厚的积雪上,打开大门的锁链声,开寝室房门的吱呀声以及用柜子猛砸同学的碰撞声都归于沉寂,就连最后大门一声响亮的“咚”也唤不醒他们。
他们在急切地生活,表达,从不停留,从不思考,顺从于生活环境,服从于生活意志,只要呼啸着来,呼啸着去,呼啸着生活,呼啸的人生。
这是他们,却又好像是我们。
不过是圈子不同,所以生活界面不同这点区别。
至于人生,好像都是一样,服从顺应无奈,像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呼啸来往。
(备注:呼啸指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尤指由于迅速运动而产生的声音。
)
(第五十九期)大隐小众电影小组观影会
——聋哑部落过于安静的喧嚣,130分钟的纪录片式的影像,平静、直白、赤裸,一个聋哑人的“部落”,用最原始的暴力来满足欲望片中的“部落”只是社会的缩影,我们讨论到,弱肉强食、管理阶级对普通人的漠然,从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无爱到引人想到爱,或者是单纯的表现恶,有缺陷的身体带来有缺陷极端的心理……当我看完片子,只感到许多的悲凉,悲凉原本就残酷的社会,原本就无意义的人生,还好我看得开哟~
聋哑人,这个群体可能没有几个人能接触得到。
这部电影之所以将他们的生存环境称为“部落”,意味着他们完全被孤立在健全人控制的社会以外,他们的语言我们很少有人懂,他们的心理与健全人心理相比存在差异。
这部电影正好给我们这次机会去接近聋哑人这个群体,这部电影的演员全是聋哑演员,发生的环境就是大部分聋哑人生活学习的聋哑学校。
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台词没有音乐,完全由手语叙事。
该片由于独特的观影体验,和对聋哑人客观冷静的观察,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得了影评人双周最高大奖。
这部片子非常新鲜,因为影片中所有的撕逼,所有的对话全是手语。
在刚开始看的时候,笔者真得不知道他们要干些什么,评论界也有人说”理解全靠蒙“,还好影片的故事也不是非常复杂,足够的视听语言确实能弥补对话缺失不便叙事的问题。
电影并没有像那些公益性宣传电影过多地强调健全人对聋哑人的帮助和影响,而探索聋哑人的群体生活。
电影没有直面社会对聋哑人的社会排斥,然而电影一开始就通过2分钟的长镜头去描写聋哑人问路的场景,聋哑人通过手语和书写这种方式交流,健全人却常常难以理解,交流效率很低。
在电影中,这些聋哑青年人的生活完全在聋哑学校这样的小圈子里,很少与外界接触。
他们的职业去向已被学校规划,自己没有对人生没有选择性。
这造成聋哑人往往缺乏对社会的认识,“敌对性”“自卑”等内倾性格是普遍存在的,这个群体很容易走向极端。
这部电影的模式与其他青春帮派片极其相似,同样是讲述刚刚混迹于帮派之间的菜鸟级人物的生涯。
然而与那些只是因为家庭束缚青春叛逆而走向歧途的普通青年小阿飞相比,在聋哑学校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就是男的动手女的卖骚。
这种社会非常残酷,弱肉强食,如同原始社会一样。
在片中,当主人公准备吃自己在学校里第一顿饭的时候,他的食物直接被对面的胖子很淡定地抢走了。
而帮派团伙 想要获得食物和钱财,全都通过袭击携带路人而获得。
从这些事情身上,就可以看到在聋哑人心理没有对方,只有自己。
在这样的团队中,谁强谁弱完全靠武力争取 获得,我们主人公进入团伙后第一件干的事就是比武。
所有吃的喝的都有团伙上层的人占有,因为这帮人完全没有言语能力可以进行争论。
如果有哪个喽啰独享了一些事物,团伙上层的人对下层的人没有正常人应有的口头教训,一上来就是又打又踹,可见整个帮派有着很明显的层级管理。
片中主人公也拥有爱情,然而与常规青春帮派片相似的是爱情成为帮派活动的牺牲品。
影片中有两段非常赤裸的性爱镜头,证明主人公与他的女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他的女朋友在一次上厕所试出了自己怀有身孕。
然而帮派却组织她移民意大利,这件事导致了主人公与整个帮派的分崩离析。
影片最终有很多血腥的段落,从视觉效果来说,影片的信息大量用长镜头承载,大量的跟拍镜头都在捕捉不平静的帮派活动,很黄很暴力。
很少能看到影片中直接描写女人上厕所和女人人工堕胎的场景,这部电影让你一次看个够。
其实非健全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在最近这几年的国内外影坛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题材,去年有两部电影表现盲人的生活,都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娄烨的《推拿》,一段盲人复明的主观镜头十分惊艳,盲人社会内部的爱恨情仇也有很客观的表现。
而挪威的《盲视》则主观地剖析盲人用想象构造的世界观,与常人正确的世界观相比一切都是断裂的破碎的。
这部电影又将冷冰冰的镜头扭向聋哑人的生活,窥探他们因被社会孤立而产生的自卑偏执的心灵。
虽然他们与我们有一定距离,但他们与我们同在,只希望社会上有更多人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深陷犯罪的囚牢中。
形式大于内容
这个拍摄手法绝了
好想去东欧啊
编导一人,很厉害。片子太压抑。让我想起来了推拿
没有手语字幕,很影响观感体验。哪里都有校园暴力,不同的只是受害人多少而已。
一部彩色“默片”,“身体不健全的人,往往心灵也不健全”
中镜头到底吊吊的
【补標】《性本无声》21:9高清重新网盘下载再看
这群男盗女娼的聋哑学生,就预示着乌克兰这个国家的未来一样,没有希望,在国际上发不出“声响”;以及乌克兰的坊间堕胎真的是让人触目惊心!
手法很新颖,内容很老套
无声的犯罪
影片取材的视角很有创意。看着很闷。2016.11.10
全片无对白无字幕全手语,三十多个无声长镜头就像在观察一个陌生的微型社会,这种隔离感让观众无法与角色感同身受,导致这个传统的黑帮故事只剩下视觉上的冲击力。不过有几场戏拍得的确很震撼,整部电影也算是特别的体验。
!!!
我擦,就为了能干干干不顾危险了啊
《聋哑学校少年杀人事件》。其实有效信息密度不算高。
剔除了声音和语言,人反而更接近于野兽。
好疼的堕胎……
评二星是个人意见,主要是冗长,哑语又看不懂,觉得剧情内容很少,如果不是哑语电影,有声的话基本就没有什么特色,小年轻们的故事,结局很血腥,怎么办呢,年轻人,一个贼窝,不是文艺范的话就不会觉得太好看
なにこ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