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奥诺拉的告别
Leonora addio,两个告别皮兰德娄的角色(港),别了,莱奥诺拉,再见,莱昂诺拉,莱奥诺拉·阿迪奥,告别莱奥诺拉,灿烂的告别
导演:保罗·塔维亚尼
主演:法比齐奥·费拉卡尼,马特奥·皮蒂鲁蒂,达妮娅·马里诺,多拉·贝克尔,娜塔丽·拉布蒂·戈麦斯,克劳迪奥·比加利,罗贝托·埃利茨卡,罗伯特·施泰纳,卢卡·吉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年份:2022
简介:皮兰德娄去世时留下了明确的安排:不要给自己举办葬礼。但是影片中却发生了三次葬礼。这部电影讲述了皮兰德娄的骨灰从罗马到阿格里琴托的超现实之程。旅程中包含了种种奇妙的巧合:飞机因为古老的迷信没有起飞;火车慢慢地向南方行驶……最后,皮兰德娄的骨灰被撒到西西里海,形成了一个钉子的形状。《钉子》是皮兰德娄最后一部作品,灵感..详细 >
当Pirandello的骨灰抵达西西里火车站 当钢琴曲在车厢中响起 终究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动
【2.5】
看不下去
无意义
【8/10】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骨灰的告别,火车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大街上的送别回味无穷;另一段是与皮兰德娄的作品的告别,“on purpose”的含义也耐人寻味。由皮兰德娄已尽的夙愿,将骨灰撒在西西里岛,引出其未尽的遗作《钉子》,尽管从结构上来说,两段故事之间存在无法忽略的割裂感,但对于时间,对于生命,好像必然存在这种不明所以的“on purpose”,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答案。
西西里的风和骨,美极了。
前1小时,皮兰德娄骨灰千辛万苦的回归,有很多引人发笑的讽刺感。无论是汽车司机的轻蔑、飞机乘客的迷信,教堂硬塞儿童棺材才愿意祷告,童言无忌说“皮兰德娄是侏儒”(也许有嘲讽他曾经是Nazi),还是最后骨灰草草装进盒子里,洒了一半也不管。这倒是激发了想去读《已故的帕斯卡尔》。后半小时不是很明白,只能感受到离开家乡的儿童的虚无感,极端又冲动地用杀人祭奠来找寻下半生的精神寄托,是个不太圆满的未完成的故事,可能是跟红与黑里的于连或者是欲望号街车类似的主题吧?管他有没有意义,可能仅仅是导演借此来送别逝者的“陪葬仪式”。
遗愿和作品皆为“未完成”,荒诞和念想呼应其间。
骨灰箱上打扑克,棺材里面是个侏儒。葬礼上面全是演员,最后我杀死了冲动。一切都来源于一个文学巨匠想要平凡的被安葬。
形式规整的艺匠之作。黑白与彩色切分故事所造就的割裂感为保罗塔维亚尼对哥哥溢出景矿的悼念惜别之情所弥合。兄弟二人阴阳两隔,影像色调两相映照,生与死之隔阂被投射于银幕之上。既得影像的借用较主竞赛另一部作品《巴黎夜旅人》更为成熟流畅,34-45年的意大利法西斯时期历史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影像(我只看出了罗西里尼的《战火》)以点绘面,省略式的春秋笔法道尽了意大利人民遭受的痛苦。《钉子》这一篇还是有未完成的感觉,质量确实不如送葬皮兰娄德的部分。/已是兄弟俩的最后一部作品。2022.6.17
6.5/10 真的和不喜欢故作幽默的配乐。我总是觉得,拉斯冯已经在《欧洲特快车》里把列车戏拍到极致了。
如果我能更好地消化它,可能会更喜欢它,但结构上的新鲜对我来说已经足够迷人。
Bravo!放得下的归土,放不下的归海。多么蓝的大海,多么红的头发!作家手执长钉,永负其罪,直至在红发中燃烧。灯将灭,方见其棱,其骨,其心。抬头,他就在。
一次骨灰之旅,一部未竟之作,前半是与肉身告别,作家的身后事充满灰暗,后半是向生命致意,作家的作品光彩如常。“今天的少年,明天即耄耋”沉重的主题注入90分钟的轻巧体量,入戏未深即已终了,恰如人生之一瞬而过。
是拍得挺美的。但是作为两段式电影,有点无聊
天啊 浅薄的我完全没看懂这部电影。。。。。。。
很难不被作者的赤诚所打动,是弟弟与哥哥的漫长告别,曾经的双头导演 现在仅剩一位,叫人唏嘘。黑白部分优于彩色部分,火车段落尤为好,但还是没法忽视转彩色之后的些许断裂感…
时间会将你我连同我们人生中所有事都带走
单纯从一个不熟悉塔维安尼兄弟的角度出发,这是一部从摄影到叙事都透露着老练成熟的精致小品,倘若预先了解兄弟导演之间的故事,估计也会有所感触吧。
越是老导演的片子反而更加返璞归真,影像也不难理解,还能拍摄就是最大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