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学校组织的电影李宝国,心潮起伏非常大,整个人真是哭废了。
回想起大二的时候去太行山的柴各庄下乡,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区的穷,山区的农民的不容易和坚韧。
山里是沙土地,水是一桶一桶的买的,几乎没有马路。
当年的太行山是荒山,不像电影里的绿油油的。
几代人的努力,太行山精神的传承改变了太行山。
李保国教授是农业学子的楷模,我们当传承太行山精神,让它薪尽火传。
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说才能表达自己,在看电影之前,觉得这样的电影不会有人看,在看电影时统统打脸。
每一个角色都演的如此的真实,打动人心。
,李保国的带病工作的形象很让人感动,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事业,更是为了农民的事业,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的传承的的,这样的缩影隐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剧中李保国说的一句话使我心潮澎湃,他说人这一生不在于爬得有多高,而在于这根扎的有多深!
语带铿锵,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我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千千万万个的“李保国”就是中国的脊梁!
李保国这个电影槽点真的太多了!
1.岗底村在邢台,可是电影里从来没有出现过邢台的名字,并且岗底村民的口音真的太奇怪了,作为一个在邢台工作的人听着特别特别违和,如果邢台话不好学还不如都说普通话2.剧情又假又夸张,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强行的煽情和违和真的不会让人感动3.宣传舍身取义的精神我真的不理解,李保国老师带病工作的精神真的特别特别令人敬佩,这一点在《太行花开》这部纪录片中也提到了。
敬佩可以,但是宣传这种精神真的没必要的,李老师这样的伟人活着为太行山做贡献比去世更有价值,身体是革命的本片,不管什么干部生病了还是要赶紧医治,治好了又是一条好汉,继续做贡献不香吗4.李保国老师的妻子郭素萍也是一名农大的老师,从年轻以后就一直跟李老师一直扎根在太行山,也就是邢台,为李老师项目的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在电影里郭老师的事业和贡献几乎没有体现,只是体现了作为一个妻子的贤惠和理解,作为一个英雄背后人的形象,我认为这一点有点可惜。
最后,十分推荐《太行花开》这一部纪录片,这一部纪录片真实记录了李保国老师为岗底、前南峪等地方做的事,有李老师真实的影音影像,有村里书记和村民的采访,他们虽然话语朴实无华但是对李老师的想念和尊重都自然流露,令观众动容不已,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李保国老师一心为民的“愚公”精神,这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也将一路指引我,陪伴我。
在此对李保国老师以及他的团队表示由衷的感谢,谢谢你们为农民,为太行山做了这么多!!
在学校的组织下看完了这部主旋律电影《李保国》,印象最深的三句话就是“一个人别想着爬多高,先看看自己的根扎多深”“把我变成农民,把千千万万的农民变成我”“活着干,死了算”。
电影最初,我并不赞同李保国要求陆超必须留下,我觉得出去看看并没什么不好的,而且陆超本人也承诺在学成后会把好的技术带回来,直到后面,看到李保国为把岗底“建设”起来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不顾自身身体状况也要坚持处在改革一线,我懂得了他的那份“固执”,因为这里的确需要李保国这样的人,来带领、指导、坚守,而他也许预料到自己没有多少时间,所以希望自己的学生陆超留下来,继承他的衣钵。
所以当看到于宗周、李保国、陆超三代人一起敲响大鼓、陆超在于宗周、李保国的墓碑旁放下一块砖以及一个岗底苹果时,我知道,李保国同志可以放心了,有人继承了他的事业,我也愿意相信,会有千千万万的李保国出现!
影片中,李保国家里有幅字,上面写着舍得,是的,李保国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两个字,舍了自己原本安逸的生活,舍了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舍了自己的健康甚至是生命,而他最愿意得到的,就是富起来、好起来的岗底村。
如今,李保国同志已不在,但其精神将永存。
《李保国》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主旋律电影。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最直观体会就是为党员李保国的崇高人格所感动。
二十余年来,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奋斗在扶贫一线,心系群众、扎实苦干,为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电影中李保国家里挂着一幅字,写着“舍得”。
有舍才有得,在李保国的人生路上,可能也曾面临过是在经济发达的外国发展,还是在祖国的太行山上发展的选择,他最终舍弃了个人享乐,而选择了更需要他的太行百姓,这样的人不愧是广大党员和知识分子的杰出楷模,也是我的榜样。
而后我又想到,影片中的这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精神,实际上也是一种传承精神,李保国在太行山上找到了属于他的担当和使命,而不论是山区脱贫还是祖国的其他建设事业都同样任重道远,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也要找到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实现理想,用我们的奋斗精神去感染下一代,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和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第三点感受就是“要想着自己根扎得有多厚”。
在电影结束后,导演和我们分享李保国老师学生的故事,在毕业多年后,在城市里从事着稳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仍然坚持每周做几个小时的车下乡扶贫,为农民们送去宝贵的知识。
这样的付出,可能与他所能获得的物质回报是不成正比的,但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责任感。
这也时刻提醒我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去做不是最有利于自己,但却最有利于大家的事,能否在自己物质富足后,还能想到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什么。
最后我想提一下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党员李保国的精神,这部电影的主创们从片名的英文译名,到一个几秒钟的布景上的字,每一个细节都可见其斟酌用心。
最后陆超将和一个苹果放在老师、和老师的老师墓旁的一个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却将其奉献太行山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能触动观众的内心。
为了让村民前来听课,李保国教授自掏腰包对听课的村民进行奖励;为了让村民听懂他的讲课,李保国教授以吃饭为例讲清疏花疏果的道理;为了让村民创收,李保国教授免费为果农提供最好的果用套袋,却被村民拿去糊窗户。
当不懂技术的村民们气急败坏地将苹果倒在李保国的屋子里质疑他时,李保国教授用自己的存款和房子做保证,说一定能让村民们创收。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得不说我深深地被李保国教授的人格魅力打动,由衷的敬佩他、仰视他。
他的事迹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热爱人民、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值得每个共产党员和普通民众学习。
可能你从未想过去看这样一部电影,它没有炫酷的特效,没有高颜值明星,甚至剧情都不是可以吸引人眼球的虐恋情深,但当你真正去耐着性子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被里面的朴实及热忱深深打动。
电影的名字叫李保国,但它并不是在讲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三代人坚持不懈的付出和改变。
我们可以没有感同身受,因为我们没有受过那样的苦,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他们,是共产党,共产党员,牺牲了自己的亲情爱情乃至生命换来的。
这是我们的根,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也应该拿好自己的那一棒,走下去。
李保国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为了扶贫,自己发钱给农民以此来让他们听完他的呼吁。
他面对权势从没有露一丝怯懦,而是说自己当说的,为自己当为。
对优秀学生留洋的打算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
面对绝症时,他说活着干,死了算。
初看这部片子时,我是持保留态度的。
因为我不能确定,如今这个时代,像李保国这样光明正大地阻止后辈自由选择自己的出路的做法,尤其是以这种强硬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
同样是年轻人,如果站在陆峰和他女友的立场上,如果换作那是我,我真的会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吗,留在乡土气的大山里,而不是前途无量的美国?去美国就是自私利己吗,只有留下来才是对的吗,当然不是。
正因为这样的纠结,我在“陆超发言”的情节过去很久后,仍然在思考着这个情节所蕴含的逻辑。
陆超的另一位老师为他所作的辩护句句在理,陆超只是去学习一段时间,他还可以带着更先进的农业知识回来的。
而李保国坚持m对陆超目前最需要的,最有用的就是留在太行山,太行山就是他在领域上进步的应处之地,同时也是太行山,在急切地需要着他的投身建设。
可是当我回忆起电影的情节时,想起陆超和他的老师的对话,陆超说,对不起,我只是想去到更高的地方,看看更大的世界。
老师说,不要老想着往高处去,你以为还有什么更大的世界?!
我告诉你,最高的山,就是你眼前的太行山。
我卒然间想起在自己高考失利,向家人哭诉对大学的不满意时,父亲也曾劈头盖脸地向我说过类似的话。
而当我平静下来结束无心学习的状态时,我方才意识到,能够心平气和地干好看上去没什么奔头的平凡事,这本身是多么伟大的举动。
可电影毕竟是电影,我不禁想,现实当中,能够像电影结局时的陆超那样,把苹果放在墓碑旁,把自己留在太行山上的又有几人呢。
有几人能充分理解自己的师长对自己的热切期望,和社会发展对自己的迫切要求呢。
虽然老家在农村,但如果不是看了电影,真的没法想到农民真实的生活。
来了寒流,下了大雨,半夜里生火、搭棚,护苗、护林。
也许有很多夸张手法,但当苹果红了,村民们在果树上扎上了红丝带、跳起舞的那种喜悦,我想是真真实实还原每一个农民丰收时的心情的。
在电影里另一部分触动到我的,就是李保国和他妻子的感情。
也许有美化成份,但是真的会很希望自己人生路上有这样一个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彼此成全、彼此成就的人。
电影的英文名其实不叫LIBAOGUO,而是THE TASTE OF APPLE,影片中其实也多次出现咬苹果的镜头,苹果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意象。
李保国奋斗一生,使岗底脱贫致富,而他又在一生接近终点时跳脱出来,寻找未来的路。
影片中说,于老师那一代,把荒山变为绿树;李保国这三十年,让绿树结出果实;现在的这一代,需要走生态道路。
怎么走?
有没有勇气?
在听到这几个问题时,我其实想到的是自己正在走的这条路。
对外交流的路上,有开国前和初期的那一代外交官,突出重围在世界之林中站实了中国的脚跟;改革开放四十年里,有许许多多知名的不知名的他们,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我们这一代中很多人,从小就受到中华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还能否做到“先扎根,再考虑走多高“,能否走出把自己的未来和中华民族未来紧密结合的路,有没有勇气把这条路走好呢?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这条路。
李保国的为祖国献身的伟大事迹感染着我。
《李保国》这部片子,不仅用影片来告诉世人,李保国是怎样的人。
影片没有一丝一毫的浮华和矫情,有的只是对李保国这种精神的敬佩和赞扬。
我相信,在当今社会中,这股正能量的风会刮得更加猛烈。
我们都该走进电影院,去看看《李保国》。
因为我们都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片子来提醒自己,我们生而为人,我们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该怎样去完成它。
我定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献身自我。
假大空
拍摄手法很清新有点固执的专业人士很讨喜
摄影辣眼睛,剪辑魔性,调色可怖。技术上硬伤太多了,不像18年上映的片子。剧作不评价emmmmm.......
很传统的故事,最后用愚公移山的文言文将整个故事提升了一下气势。
至少是可以接受的主旋律
主题电影做得越来越好了,适合全体党建工作看,希望对工作各方面有体发。
李保国真人真事,主旋律电影
中国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总是不受待见,人物过于脸谱话台词生硬假大空等等,李保国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没报期望,但实际效果真是出乎意料,林永健颜丹晨尤勇还有几个老戏骨,演技真的很好,接地气,感动搞笑并存。看完电影我特地去搜了人物原型的事迹。可惜这种电影不适合影院上映,希望电视台能播出。
坐标北外,下午刚睡醒就匆匆忙忙奔到千礼观看影片。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放映,将近一小时的主创分享会,让我感受颇多。这是一部有点搞笑,又很催泪的主旋律电影,作为电影,它是有温度、有重量的。李保国老师扎根太行,三十五年如一日,教老百姓种苹果、卖苹果,帮他们做好产业升级,甚至让自己的爱徒留在太行,接过新一代人的接力棒。先生放在于老墓前的苹果,陆超放在先生墓边的苹果,一代一代,子子孙孙,为人民做出着贡献。赵琦导演最后说,最触动他的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传承。嗯这也是本片最戳我的点吧。
看过电视剧,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我感觉已经很不错了,虽然道具很不用心
盾茵榨椰
哈哈哈哈哈哈,有老赵
我居然在政协礼堂看过五分钟的《李保国》
很好看很喜欢很有趣很精彩
太垃圾了 拔高 说教 脸谱化 样板戏风格 感觉“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命又回来了
可以看看
精准扶贫
我这一生最骄傲的事,就是把自己变成了农民,把千千万万的农民变成了我喜欢最后引用愚公移山的创意,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也许太行山上的那座山头终有一天会埋下陆超,甚至更多人,他们将一起守望着这片山河
很有风格的主旋律电影🎬,感动与搞笑并存。不论是李保国同志的不畏一切困难,还是代代人的传承,皆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不过度的抒情,例如家庭里生活里淡淡的感觉和最后无声的、没有哭到扭曲的葬礼,却更戳人泪点,体现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