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捕捉(motoin capture,后文简称mocap)在科研领域大概有接近20年的时间,真正大规模用在电影领域,大概就是5年左右的时间。
自从在《阿凡达》(Avatar)里一展伸手,开始为大众所熟悉。
之后的好莱坞大片里,几乎每部电影有用到mocap技术。
之所以想拿
广义上的运动捕捉应该是包括这三大类的,不过大家平时说的mocap技术基本上是指肢体运动捕捉,也就是只捕捉四肢和躯干的。
要捕捉人的表情,难度在于其复杂程度,肌肉多,建模难度大,而同时表情丰富,需要的精度比较高(这可以看我同学写的另一篇文章,是从<听听历险记>谈面部表情 。
动物捕捉难度在于没有固定的尺寸和骨架模型,大到大象,小到蚂蚁,这基本上很难有固定的模型,现在比较多的动物捕捉也就是狗的运动。
在
第一部广泛使用mocap技术的电影是Sinbad: Beyond the Veil of Mists, 这是一部2000年的动画电影(Feature Animation)。
面部表情缺失很严重,运动也很单调,基本上是以简单的走路,跑步,跳跃等运动,角色之间的打斗也比较简单。
而且当时的渲染的技术确实让人汗颜,整体的画面比起现在的<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来说,差距太远,不过这也是由当时的技术限制的。
《极地特快》(Polar Express)也是一部大量采用mocap技术的电影,其中我们的汤姆汉克斯(Tom Hanks)还同时做了若干个角色的运动表演。
但看完了这部动画电影以后,人物的动作确实显得僵硬,这也是后文里即将要提到的mocap的一个致命缺点。
正如前文所说,在近几年的大片里,mocap几乎如同吃饭离不开筷子一样,在每部电影的制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夸张的说,它的出现,让无数人“闻风散胆“,一方面,演员认为自己的饭碗不稳了,以后的电影已经和真人演员告别了,另一方面,动画师认为自己要彻底下岗了。
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两种人都没有下岗,而且也基本肯定的说,这两类人不会因为mocap而下岗。
相反,mocap技术在电影里的应用还需要依靠这两类人。
虽然呈现在屏幕上的是虚拟角色,可是捕捉到的真实演员的运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角色的表现力,好演员依然是电影里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过可能偶像派的演员会有影响,实力派的演员则可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而对于动画师来说,mocap采集到的数据不可能直接应用到虚拟角色上面,基本上都要有动画师的后期处理,甚至有些不能被捕捉的运动,依然要靠动画师的传统关键帧的手段来实现。
mocap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对于行业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在我们却没有看到它具有颠覆传统生产流水线的实力。
事实上,在如今的电影制作流程中,它的角色是十分尴尬的。
很多导演都不喜欢用mocap,重要的角色都是要动画师一帧一帧的手调每个关节。
皮克斯在<汽车总动员>里打出的标语是"纯手工动画,无运动捕捉"的标语("100% Pure Animation – No Motion Capture!")。
深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mocap有若干的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 1. 预算限制。
一套教学级别的设备下来大概是100万RMB,工业级别则另说了,要看导演想要什么样的配置。
对于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来说预算承受不了。
现在商业产品做的最好的是Vicon和Motion Analysis两家2. 场地限制。
mocap采集数据主要靠两种途径:光学捕捉和感应器捕捉。
光学捕捉又分为有标记(marker-based)和无标记(marker-less)两种,现在成熟的商用产品基本上是marker-based,它精度高,marker-less正处于科研到工业应用的过程。
为了避免可见光的干扰,一般采用的是红外线来捕捉marker的运动。
所以前期的mocap依靠光学捕捉,它必须要在室内固定的场所进行,要搭建红外线的发射器和感应器,这极大的限制了mocap的应用。
而除了光学捕捉,通过磁场和加速度感应关节运动也是另一种技术,它不受场地限制,但精度有问题。
3. 表演限制。
mocap如果采用光学捕捉的话,当被遮挡的光学感应器太多时,系统就无法正确的分析此时演员的姿势。
这个缺点限制了演员不能做过于复杂或迅速变化的运动,进一步限制了mocap的实际应用。
4. 无法实时判断效果。
现在的大部分mocap系统已经可以实时的用与表演者相同的骨架模型来观察运动效果了,可是无法实时的呈现出最后虚拟角色上的效果。
如果失败,则需要重复拍摄,如果涉及多个角色,则多个角色均要重拍.5. 能捕捉到的运动有限。
mocap只能捕捉真实角色可以做出的运动,但是很多电影里面,主角是很牛的!!!
于是超自然的运动也是无法捕捉的,需要动画师自己来制作。
6. 运动难以修改。
捕捉下来的数据难以修改,如果修改一部分的话,会显得和剩余部分不协调,失去自然。
而如果去改变全身动作的话,又成本很大,这和动画师完全手调就区别不大了,效果还没有后者好。
再比如很多导演喜欢用Retiming这个效果,这对于mocap的数据来说挑战就很大,因为mocap的数据说到底是离散的帧数据,要去做retiming就要去重新采样,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
7. 运动重定向(motion retargetting)困难。
运动重定向也就是把捕捉下来的运动数据重定向到虚拟角色上面,这在前10年还是很热的研究课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但是依旧没有完美的解决,现在还有人在做。
当真实角色和虚拟角色相差太多的时候,比如
在皮克斯的《汽车总动员》里,遇到非人物的角色,给运动重定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虚拟角色和真实演员存在差异,即使骨架的拓扑结构是一样的,比例不一样也会有很大的问题)以上的缺点限制了mocap技术的应用,但是这也不代表mocap就没有它的地位了。
正如前文所说,绝大多数的好莱坞大片都采用了这个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比如说在<阿凡达> (Avatar) 里卡梅隆用来捕捉面部表情只用了一个摄像头,在
而同时随着科研人员不断的提出各种方法来改进mocap数据的处理,mocap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实际的电影制作里。
(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应用。
虽然说捕捉的数据不能直接应用在虚拟角色上面,但是给动画师做参考还是有价值的。
2. 做Previsulization。
这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块,现在电影在真正上摄像机拍之前,导演是需要把剧本按照故事线先来个草稿,这个时候不需要精确的动作,也不需要高标准的渲染合成,也不用复杂的模型和贴图,主要目的是场景的布置和摄像机的定位。
这个时候虚拟角色的运动一般就用mocap来做,速度很快,很多导演都愿意用这个。
现在的Previs已经应用很广泛了,已经有很多公司专门为电影做Previs(<怪物史莱克>Shrek的Previs的效果)3. 做群体运动仿真(Crowd Simulation)或者背景角色的仿真。
群体仿真里面,像
(
大家除了提高帧速、感应器数量、摄像机数量等硬件之外,突破性的创新还没有。
mocap的未来发展,一是要看电影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比如走入立体放映的话,对于mocap来说还是有优势的,二是要看能不能解决运动重定向的问题,能否提出简单有效的方法来把捕捉到的运动数据重定向到任意的虚拟角色上,三是要看自身技术能否有创新,除了光学捕捉和感应器捕捉之外,如果能有其他捕捉方式,则有可能会进一步提升mocap在电影制作里的地位。
欢迎大家来踩我的个人网站,嘿嘿 www.motionsynthesis.org(豆瓣上不能贴图,恩)原文发表在我的校内上:http://blog.renren.com/blog/238158471/812364639?frommyblog
这电影真怀疑是不是仿照魔兽世界出来的,这就是一个神、人、魔的世界,本来是由神去操控的东西,因为一段想挽回的爱情故事导致的,整个世界混乱了,人,魔联手突破了神的界线,让神不再可以进行对这个世界的支配。
刚刚看到拍摄年份,这是一部2012年的电影,当时的想象空间来看,能做到这样的效果已经非常不错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最近才拍摄出来的呢,比现在好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好很多了。
最后的那段引蛇出洞的戏份也是非常不错的,完全的没有预见到的神反转。。
大致就是这样了,这部电影的想法并不算太多,但是看的时候非常的爽。。
作为一位业余观影者,坐到电影院的目的,也不过单纯只为放松。
虽然火星上的环境让我看得十分不适,不过,恢弘的场面还是比较有科幻的感觉。
对于男女主角印象不深刻,倒是那条可爱的乌拉颇添了些喜剧温馨色彩,还有乌拉同他老爸也很有“人”情味。
还是值得一看的。
《无所不在的美国人》美国人,无所不在,这次是编织一个叫做卡特的战士,再度临幸火星!
当然,他在那里是无所不能,统治一球!
至于本片的故事情节等,大可不必认真,那些佩刀携枪(搞怪的是每支枪还都配瞄准镜)的无疑是祖鲁族人幻影而已!
所谓红人等都是说着罗马帝国的陈词滥调!
看看特技效果,就行了!
火星小狗挺可爱,尤其是飞奔速度惊死地球人!
1,因为原著的开蒙地位比较高,都写出来整一百年了,有些关于情节和世界观设计得过于简陋的地方,确实可以予以理解,这让主创们在改编故事时也更容易趋于保守。
科幻小说(无论硬软)类似的情况不少,内容和意识在当时可能很新鲜,但必然有被时间淘汰的部分,也有并不适用于电影类型的部分。
前者比如威尔斯的《时间机器》,后者比如还是威尔斯的《世界大战》。
甚至包括漫画界的《北斗神拳》。
谁都知道它的故事在拉欧之后即陷入明显的周而复始,但它影响无数后辈的位置就在那里。
2,即便如此,抛开大世界的俗套,也不谈三个国家是否太过于对应美国南北军队和印第安人。
电影叙述在细节上展现的空洞程度,还是让我有点吃惊。
交战那两国就不用说了,在结尾婚礼才看见点烟火气。
即便是花笔墨最多的萨克人,做“实”的地方也不够。
两主角再一不来电,那真的就跟观众完全隔开了。
3,美工倒是喜欢的,那些场景无论是粗粝的地貌还是蒸汽朋克风的飞船还是空杂糅合的建筑,都像极了童年时在眼前来去闪过的科幻画。
只是,演希雷姆一族的演员,你们真没有觉得画在脸上的暗红色印泥花纹难看么?
不如鞑靼兄弟们啊!
4,开头为了先声夺人,先来了段炫的空战,过了很久之后才交待之前是什么意思,在叙事上恐怕比较减分。
然后整个铺垫戏是遗嘱一节,抓逃兵一节,星球探索一节,每一段都等于是重新进入一个全新的故事环境。
这么长又折叠的开场,会让观众看得很累的。
5,大主题做从“逃避自我”到“反认他乡是故乡”,其实是个很标准的好莱坞式主线,没什么好指责,但确实也没有天生加分的地方。
主角逃避战场,逃着逃着来到更大的战场,想着回家,结果慢慢地主动加入战斗,找到归宿。
这些都是故事自然而然的编法,如果没有更多的内容在,观众不买账很正常。
而如果主角经历部分还要做点悬疑,那么就得靠演员自己的魅力在前面撑,现在看来显然他的魅力是被硬往上“造”的。
他的强来得过于外挂,他的弱又无人懂得。
这种冒险,力量在哪呢?
6,说到力量,这个是任何一故事里最基础最实际但是又最需要小心的部分。
一个火星上某不了解国家的灭亡,在地球观众的眼里看来,真不如一个女人要嫁给她不喜欢的人值得关注。
如何牵引住这些,然后撩拨受众,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部分。
不然,钱是越花越费力气。
7,最要命的是,不有趣。
原著可以一本正经,但斯坦顿你真的不敢加段子?
“三擒三逃”那段不是很动画吗?
穿越之后讲文化碰撞的地方磕磕巴巴,真不知导演对《鬼玩人3》这种作品是个什么态度。
8,阴谋论系统真是让创作者们爽歪歪的一个玩具。
神使这种充满BUG的存在就不细吐槽了,只是想起来这些年,有多少片都上赶着创造一些形象去对历史大事件负责,仿佛这就是一种瞬间让简单事件发光的神技,看多了有点烦,钱莉芳的《天意》其实也给我如此感觉。
9,重新看凯撒和安东尼站在一起,有些感慨。
10,朋友说,马克斯特朗应该是彻底把安迪加西亚的戏抢光了吧。
11,肢体捕捉技术其实这些年进步得很大,但如果塔克人做出来给人的实际感受还是跟加加宾克斯差不多,这就是要反思地方了。
12,迪斯尼这次把加勒比4赚的钱又亏走了不少。
2012-09-15只有华人才能翻译出“异星战场”这么NB、押韵又不算过份的名字,比起西方人毫无创意的以角色为电影名字,我们经常能有不错的二次创作出现。
为了3D的良好表现,也为了向小朋友科普地球和火星的G值有所不同,主角一直在跳来跳去。
在真实的世界里,如果憋上口气,不知道人类能在火星上跳多高?
如果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火星表面也有层空气,人类又能跳多高?
这个提议值得勇敢的宇航员一试,记得要绑上绳子,否则一不小心跳到太阳系之外了。
电影中CG和真人的融合,已经完全没有痕迹,演员的挑战以后会变成如何在绿色屏幕前自言自语。
片尾居然还有对Steve Jobs的致意,Jobs对动画电影的推动有所被忽视,但是他的整体人生成就被高估了不少,没办法,这就是用数字和股票价值说话的时代。
电影源于《人猿泰山》的作者的另一系列作品,在上世纪的10年代,在登月和火星探测还处在梦境的时候,他能有这些想象难能可贵,所以不用纠结于剧情中的场景是否合理。
总会有一天,地球上的人类会造出随着光飞行的飞船,但是地球的海洋都会变得干涸,仅剩的河流会被崇拜。
永生的thern(或者说是神的代言人)控制着每个星球,最大最独裁的领导者也不过是他们的傀儡,每个星球无非是诞生、繁衍、昌盛、拥挤、争夺、战争、衰败这一套流程,跟人类的生老病死完全一样,有的时候觉得达尔文比爱因斯坦NB,物竞天择是这个太阳系绝对的规律。
正如电影里使者那句台词,这里本身没有战争,是欲望与争夺导致。
火星是这样,地球也是如此。
我们居住的星球正江河日下,全球变暖,灾难不绝,却怨不得别人,只怪我们作为星球的主人,不断的争夺与战争,对自然不断的索取与破坏。
于是自食其果。
看的3Dmax,朋友看完迟迟不离去,偏要看完字幕,最后她满足了,你看吧,果然的。
“谨以此片纪念史蒂夫乔布斯,他鼓舞了我们大家。
” 萨博问为何要迎娶敌人的女儿德佳,我直接灭了他们不就完事儿。
他显然是不懂政治,与土地一起被抢的还有人民,你是要统治而非消灭这个星球,必然要受万民拥戴。
所谓名正言顺,娶了敌人的女儿,他们死去由你统治便水到渠成。
那德佳聪慧过人,你觉得威胁到你,便在婚礼加冕后杀死她完事儿。
很合理,很政治。
萨博当然是不懂的,只知照做。
再回地球,已是天上一天地上十年,山洞外的军官已是一堆白骨。
约翰说他的灵魂已经不在地球,他要回到火星却隔着多少光年的距离。
影片到了末尾真的很出彩。
约翰努力了十年终于回到他的巴苏姆。
火星上不过是一日,德佳不过等了她心爱的人一日。
话不多说,直接主题,吐槽点太多,随便说说一、男猪脚前期弱爆了,被友方部族一个女性喽喽随便拎来拎去....后期又大爆发完爆敌方部落大批正规军,整个场面简直就是cos神话里的成龙大哥嘛,爆发完又被友方部落easy擒住,哥你是要闹哪样啊....完全没法评估战斗力。
二、话说猪脚独在异乡为异客,不是佳节也思亲,当看见长相跟人类一模一样的女猪脚时二话不说开着光环一把救下,救之前还大喊一声“是人类”,我靠,当我为猪脚的博爱精神而感动时,猪脚就对同是故乡亲人的对手们大开杀戒,我说哥你思亲是假,救美才是真吧。
三、电影最后的婚礼上,姑且说是战斗的高潮吧,同志们别瞎想啊,敌方联盟百万雄兵列阵城下准备偷袭(请注意,是偷袭不是强攻,难道是万恶的翻译)...好2的偷袭,你还别说,还真就偷袭成了...难道卫兵全部参加婚礼去了?
女主角是当年他们追的女孩?
四、电影了还留了一手弄了个隐藏剧情,说猪脚利用他侄儿打开墓室大门引出幕后黑手,然后给猪脚这个阴人一枪干掉了,猪脚抢了徽章就欢欢喜喜回去火星找他相好去了...我说黑手啊,您老都能星际旅行了,都能毁灭文明了,难道一个个小小的防盗门你开不开?
您这绿叶也太水了吧哎,无力了,较真的孩子看不得啊
穿越题材全球火爆,去年伍迪•艾伦玩了一把文艺范儿十足的穿越,《午夜巴黎》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
这部《异星战场》故事的关键点也是穿越,说它拾人牙慧实在是有点冤,因为它改编自大概100年前的小说,要说玩穿越,它比《午夜巴黎》、比国内扎堆的穿越宫廷剧都要久远。
可是,电影的效果却差强人意,观影过程昏昏欲睡,如果把账算在题材上面,也只能感叹生不逢时了。
《异星战场》故事的主人公约翰•卡特从地球穿越到火星完全是一次偶然,来到陌生领地后,发现自己身轻如燕,一蹦三尺高、一蹦十丈远,俨然另一个超人。
片中给出的解释是骨骼密度与火星环境的一种不易说清的比例关系造就的。
随后,在火星上三方势力的博弈中,一出现就显得天赋异禀的约翰•卡特发挥重要作用,不仅挫败了坏人的阴谋,而且抱得美人归。
就是这么俗套的故事,导演在此过程中穿插了诸多主人公悲伤过去的闪回镜头,意图应该是想拉升故事的深度,拓宽人物塑造的广度。
不过于故事整体来说,这些安排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作为展现外星球异族大战的商业片,本片有不少的大场面,在如今科技已臻成熟的情况下,场面制作无可非议,但也仅此而已,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段落。
留下少许印象的有两处:一是火星飞船,有状似蜻蜓的翅膀,人员可以站到甲板上,是真正飞“船”的概念;二是奔跑速度超快的火星萌狗,这真的是一个卖萌的年代,《异星战场》里的萌狗除了跑得快,再有就是丑得很。
关于本片的其他印象,只剩下各种似曾相识,《超人》、《阿凡达》、《泰山》、《星球大战》……
啊凡达这个经典的视效片有这个有剧情?
看见这部片子被这些有“见地”的影评人评价得那么低,真的感觉很悲哀!!!!
请不要随意对电影过分的苛刻,当你看见那么多狗屁不通的烂剧本时,你就知道,一部这样的剧情已经很不错了、昨天去影院看的电影,本来看见豆瓣分数那么低,根本就是随意看的,为什么?
工作需要,没事情咱就会去影院追视效电影,老实说这片电影预告片烂透了,完全不抱希望,纯学习参考片。
也许是因为豆瓣评分让我对期望压得很低,突然被结局亮到了,很开心,觉得不虚此行。
这电影在我看来,老实说,视效不出彩绝对不差,里面的CG角色真的是不讨喜,被观众不接受也在情理之内。
但是绝对不至于低到6分。
至于网友提出的什么弹跳力啥的,喝那药水能听懂他们的语言,我很想问,你们看懂没啊,你们觉得,你们能想出更好的剧情,能给他在火星的失重情况下和语言沟通上做更好的过度?
什么神使直接把男主角干掉不久行了?
那你们还有什么看下去的理由?
现在看见这种评价我就有吐血的感觉,按这样的逻辑来评价,那我还真找不到一片能毫无破绽的片子了。
所有的片子等BOSS出现,一枪狙击就完事了,还那么多剧情做什么?
你们非得那么鸡蛋挑骨头才能展示您的品味的独到。
觉得不好的时候,我更情愿先想想我会用什么方式去表达这个故事,怎么编排这个情节,这个通常是我和我老公看电影时交流得最多的事。
请认真去理解每一个电影,做负责的评论。
我是个没耐心的人,没耐心把时间浪费在烂片上,平时靠着豆瓣评分来看电影的,从不发言,这算第一次了。
谢谢豆友推荐了那么多好片子。
无力吐槽了
卖萌外星狗。。。
那只狗挺可爱的,白猿的鼻子好萌
宣传上有点吹牛逼。纯粹一部简陋的让人犯困的电影。
是要学阿凡达么,那么多种族和线索,可惜缺乏文化深度;男主毫无辨识感,远看像模特,近看还是像模特。连着让两部大片血本无归实在是太奇葩了。PS斯坦顿你妈妈喊你回家拍动画片,科幻片没得卖萌。
比预期好点就勉强推荐一下吧,娱乐片还图个啥不就看看视效么?虽然3D效果很一般IMAX音效也中规中矩,但男主小帅,加上特技和大场面,已经算是值回票价了。这年头是个电影都要弄只狗来卖萌,外星狗都不在话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美好次元,只不过Virginia喊太多次,代入感就少了。
with my future roomie
怪物设定和剧情太没创意太反胃了。
剧情怎么能这么烂
科多兽 哦也
真的很没意思还特别长,看一半儿就放弃了。
地球 Losers到火星变超人的故事。
好看。那个狗狗挺有意思的呀
尼玛!烂!
看得出来特效花了不少钱。。。
各种BUG
进电影院感受最差的一次,彻头彻尾的白痴剧情,十足十的伪3D,异形战场基本没看见“战”,过“场”倒是有够多~
新加坡,邵氏大厦imax,画面效果不错,只是感觉剧情太赶太唐突
應該早點出的,在阿凡達甚至星戰之前拍,那得到的評價也許高點。泰勒很帥嘛,為嘛我好幾次感覺自己看到Depp了,之前看劇照時並沒有這個感覺。馬克叔最近老露臉嘛。我比較喜歡白妞所以對紅妞公主無感。
女主演的有点假,貌似很久没有外星球的科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