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看印度片子还是“摔跤吧,爸爸”,没有这么直接的用恒河,加特火葬场,印度宗教观伦理观,种族等级制度这些非常隐秘以及Local的文化印象。
尤为巧妙是借助恒河这一承载印度人灵魂的意象,串联起来萨奴的死,火葬场,戒指(30万),赌钱比赛潜水,讹钱的警察,一系列影像。
生死名利,爱恨情仇,仿佛都可随着恒河水一去不复返,却又难以逃脱轮回的命运转盘。
男女主最后走到的一起地区(省?
)
格多森(市?
)
具体坐标注:出于对片子结尾男主女主一起渡河要去的Katosaa(格多森)简单的查了一下子,发觉这个地方还是很难查到,只有一本The Mahi Kantha Directory,
买不起,看不到(也可能无用的)目录书介绍北印度新政权更迭后的目录或许有一些内容(但也找不到电子资源),恐怕需要翻墙仔细考证一下才知道最后男主那句“人一辈子需要两次去格多森,一次是一个人,第二次是两个人”有何深意,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他搭讪的小伎俩,预示后面两人的展开。
但还是对北印度这个陌生的地理概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种下一棵草。
印度电影《生死契阔》前后相隔一年多两次观看都是我不经意在爱奇艺翻到的结果,每次都是被电影名字吸引,因为这句话源自《诗经》的: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我喜欢的朴素果敢爱情的诗句。
电影一开始美丽的德维和还在读大学的小男友情到深处去宾馆开房被告发遭遇警察突袭,小男友在重压之下当场自杀,而德维和相依为命曾经是大学梵文教授而现在在恒河边摆摊的父亲不得不为了保住她的名声接受无耻警察官员的金钱敲诈勒索。
为了忘记痛楚,德维离开了和男友相识的图印社。
也为了筹钱给强硬毫不通融的败类警察官员,父女俩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和事:口口声声感谢教授栽培的学生乘火打劫给德维非常低廉的薪水,德维还在公司遭遇性骚扰。
而博学通道理的父亲为了筹钱违心让小伙计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恒河捞钱赌博,厚着脸面提前预支出版社翻译梵文的酬劳…..尽管生活如此艰难,聪慧而具有现代思想的德维还是在默默承受的同时积极去改善处境,尽管心力交瘁她还是悉心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同时报名了国家公职得到了几倍于父亲学生公司薪水的工作用于筹钱。
明知道会被唾骂,她还是勇敢去男友的家里拜见他的父母……迪帕克是一名理工大学的学生,品学兼优的他马上要毕业走入社会工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是全家人的骄傲。
他爱上了一个高种姓的女孩子,他为自己来自恒河边上的烧尸家庭低种姓而惴惴不安。
但是深爱他的女孩给了他鼓励,甚至说愿意为了和他在一起私奔。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当他为了两个人的未来努力学习积极寻找体面工作的时候,女孩和全家出游出车祸死去。
那天晚上因为尸体太多也被叫去帮助家里人烧尸的迪帕克通过尸体手指上的戒指认出了面目全非的女友,悲痛欲绝,生活一下就失去了乐趣和目标,灵魂也被带走了一般,无尽的思念让他痛哭流涕…..两个独立的故事都和印度的母亲河恒河有关,德维的父亲在恒河边上做小买卖,迪帕克家住恒河边上是烧尸家庭。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是迪帕克为了重新生活把女友的戒指抛进恒河,而参加捞钱比赛的小伙计捞到了戒指给德维的父亲,父亲变卖了戒指凑够了警察敲诈的钱。
影片的最后拜访了男友家庭的德维坐在恒河边上哭泣,始终无法打开男友送她的礼物盒,而有了工作的迪帕克工作之余也坐在恒河边上思绪万千,迪帕克看见哭泣的德维主动去关心她。
非常巧合,两个人又一起坐上了去往同一个地方的船只,让我不禁生出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感慨。
生活有多痛楚就有多少希望是这部没有歌舞张弛有度描述个体细致入微的印度电影给我最深的观感。
印象最深的是德维去恒河边上远远看着男友的父亲无比悲痛敲打着儿子尸骨的场景:让我敲碎你的头骨将你的灵魂释放。
她的眼神悲戚而又坚定……最后,我们为什么要去印度旅行,一个泰姬陵的理由就足够,那也是关于死生契阔的故事。
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求片尾曲。
这么好听的片尾曲为什么搜不到
原以为是爱情故事,后来发现讲了社会问题,最后发现又回到了人的生存本质。
苦行僧沐浴在污浊的恒河里虔诚祈祷,低贱的低种姓人在恒河旁的“圣坛”焚烧着尸体。
生命的死亡和生活的失去,在神性的悲悯中交替着。
“头骨要敲开啊,这样灵魂才能升上天堂。
”人这一生,总是要在黑暗中寄托于什么,寻找什么,依赖着外物以为可以通过其获得救赎。
希望升起,希望破灭,再升起,在你无限接近时,再破灭,直到……你在万籁俱寂中意识到,所有外物均不可寄托。
如四十二章经里讲:“人于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有时候会好奇,佛陀自印度开始传教,佛说三世因果,是为了给喜乐、痛苦和无常一个解释,还是在遥远的地方,给在苦海里沉沦的人们点一盏永远也到达不了的灯?
这也许是佛陀能做的最大的慈悲。
这本电影和一般印度电影不同,非常现实,非常有震撼力,永远的恒河,见证了多少生离死别,这才是真正的印度。
生死其实是非常老套又很难把握的题材,用的不好就会沉闷,这本电影给人以正能量,它的结尾非常好,时间的长河可以抹平生死,永恒的生命。
如果印度电影都能像这样的好,真的不错。
女主角在中国审美上来讲算得上是印度美女了。
看到第一对情侣发生婚前性关系,警察闯入房间,并以告诉父母为威胁,可以看出印度法制的不合理性及宗教保守势力在世俗生活中的控制力量。
想到了刚看过的《罩袍下的世界》,伊斯兰世界的情侣未经父母同意,私奔便要坐牢。
在这两部影片中,年轻人独立性、自主性都被剥夺,当被当成父权的附属物或是家族的附属物。
看到弹幕中指责女性为何在了解会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还要和男朋友发生性关系。
难道该指责的不应该是警察和宗教吗?
人连自由做爱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还有人弹幕中刷存在感,庆幸生在天朝的。
看个剧还看出优越感了。
忘记之前天朝警察拍摄散播一对在车里做爱夫妻的事了吗,导致当事女性羞愤自杀。
五十步笑百步。
第二对情侣中女孩子演的特别好,完全是恋爱中的女孩神情,非常美好。
第一对情侣中的女孩是成熟,头脑清晰的女性,非常坚定。
蛮喜欢这种印度剧的,毫不美饰地展示一种生活,这在别的国家的剧中很少看到。
譬如靠火葬场维生的人们,整日脏兮兮地烧尸体,要拿竹竿敲碎尸体的头颅,要靠在骨灰中筛出的贵重金属维生。
比较让我惊讶地是男演员在剧中被叫起来去帮忙焚烧尸体,他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和神情特别像任何一个被家人叫来帮忙家里事务的小孩,那种默认的自然而然,而不是对火葬场的厌恶,是对从小围绕并接受的生活的习以为常。
演的特别好。
明明是警察的暴力执法导致自杀,却转移给女伴,唆使自杀罪。
由于警察的恐吓,现在为了挽救所谓的名声和犯罪,警察又说有女儿的视频,一定要这个家庭付钱来挽救。
不用付钱找工作吗?
我们是同一社区的。
一开始阻止小男孩潜水赌博,然后赢了又质问为何男孩不去潜水,到最后男孩差点死了又。
男人抱着醉酒的父亲哭并振作。
老人抱着孩子哭,孩子拿出了潜水的戒指换钱。
最后看着恒河,阿拉哈巴德,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为无论生死离合我们都要在一起,这是我们当初早已说好的约定。
印度的种姓制度就跟我们的重男轻女一样观念深重,在偏远的闭塞的地方尤其如此。
我第二次去那边了
看电影片名翻译为《生死契阔》,以为是演绎死生不渝深,像《人鬼情未了》那样。
下载好的第一天都没敢看,怕太伤怀。
然后第二天看了,才发现全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影末,局外人、观众如我,还没从死者死亡的阴影中走出,主人公们就又踏上了新的爱恋之旅。
以至于这个结局让我满不舒服的,感觉太快了。
其实,这真的快吗?
也许,只是我心中的节奏实在太慢——我渴望细水长流、我期待天长地久、我无法从一次伤怀里轻轻走出、我常常埋在旧日的念念里沉沉难忘……所以,以这样的心态面对这部印度电影,一时不由有些发懵: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就这样不加障碍的来了么?
所以,静观这部电影,并且慢慢有所体悟,也是我观影及自身生命历程的一份收获。
当婚前性行为是一种禁忌,女主角德维与小男友开房,在警察突袭查房、侮辱恐吓与叫父亲的压迫之下,小男友情急割腕。
死亡对警察来说也许只是稀松平常,他们的“善后”居然是去敲诈德维的父亲——30万卢比,这对德维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天价。
父亲几乎要崩溃掉,但德维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游离,那种冷静甚至让银幕外面的我一时有了一种没来由的恨,恨明明是她的错,却连累父亲受苦,而她自己却依然故我。
现在想来,那情绪之于德维,何尝不是一种压抑中的坚强,似乎只有压抑才能让自己坚强的不至于在这个被痛、悔、恨、怨交织的迷局中沦陷;而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因自己被所谓的“连累”所苦,心中充满着委屈却无处可诉,所以不禁油然而生了迁怒。
当种姓等级还是印度社会的桎梏,男主角迪帕克、这个种姓制度下的下等人,原本是没有与上流阶层女友马努相爱的资格的。
可是facebook线上亲密交流、线下那初恋萌动的纯纯笑靥,还有青春激荡的年轻,让他们放下阶级的差别,想要在一起。
面对可能有的重重阻碍,马努说,我愿意与你私奔。
这句话如同跃动的火焰,燃起光明、美好、期冀,却很快随着马努朝圣途中的翻车事故中化为了灰烬。
迪帕克取下马努手上的戒指,亲自焚烧了女友的尸体。
我曾以为,时间会停在那一刻——那一刻,万念俱灰。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古中国《诗经》里的意蕴。
同样拥有古老文明的印度,也信奉着生死无常,聚散有因。
永远流动的恒河水源头宛在前世,承载生死,直面轮回,不舍昼夜。
马努的戒指是整个剧情的金线,被小男孩潜水时捡到,从而缝合了德维无法偿还的金钱上的断裂,也让这两条故事线合二为一。
两个年轻人相遇了,因为年轻,他们有无尽的新的开始与可能;即使不再年轻,未来也总在前方,不必过分执着。
且轻声祝福这对劫后重生的人儿,以这张船票,踏上他们共同的渡船……(清清风 2017年2月21日)
从一开始女主为见一个喜欢的人换上漂亮衣服,然后在旅店做情浓深处的事情的时候,我没有猜到结局,我也没有猜到后来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印度的母亲河——恒河,在高中学地理的时候我就知道,印度人在出生的时候会沐浴恒河,也知道印度人死亡之后会火葬,把骨灰撒在恒河。
这条被历史和信仰赋予太多内容的河,正好见证了普通人普通又坎坷的人生。
男女主角都出生在恒河火葬场附近,家庭都以焚化尸体为生。
他们的地位在印度是低下的,无论放在哪里都一样,低下的人的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贫穷,以及遇见,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女主角和自己心爱的人去宾馆开房,后来经历了警察查房。
在残暴不仁的警察的逼迫下那个男孩自杀了。
真正有意思的是,男孩死后,警察把罪过推到女主身上,并且勒索了女主30万。
这30万的重压让女主和他年老的父亲陷入了困境,也引发了两代人对世界观,价值观的争议。
女主觉得自己没有错,这根本不是丑闻,男孩的错也不是因为她。
但是她没有办法,她没有能力去和政府对抗,她能做的只是挣钱来填补她的无妄之灾。
而且等事情了结之后去大学进修而已。
而父亲却拼命为这个女儿筹款,颓废的神色和虚浮的脚步所透露的疲惫令人十分动容,但是他始终不能理解女儿。
他不能女儿为什么要做出这等"丑事"来,也不能容忍女儿即将的远离。
他终将是老了,思想是老的,心灵也是老的。
而男主角也是出生在火葬场边,一家人都在火葬场上工作。
他在理工大学上学,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
和很多情窦初开的大学生一样,他在脸书上认识了一个出身高贵的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喜欢音乐喜欢诗,说话天真可爱,不嫌弃他的出身,让他努力读书找个好工作,她愿意和他私奔。
真的是诗经里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了。
但是这个女孩子死在去恒河朝圣的路上,男主角亲手焚化了她。
最后男主角把她的红宝石戒指扔在了恒河上,女主角的父亲捡到了红宝石,用这笔钱解决了危机。
人生中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东西,对吗?
男主角的哥哥骗走了火葬场的红利,男主角的家里也欠了30万的外债,金钱真的是压死穷人最狠的办法。
很多人说为什么那个贪心的警察没死,反而白白让他得到了30万,太不公平了。
可这才是生活啊,生活中没有浪漫主义,民斗不过官,能做的不过是依靠信仰,依靠这条千百年流淌,向着新生也向着死亡的河流而已。
最后,女主角说服了父亲,往大学去进修,男主角顺利找到了工作,他们往好的方面转变。
最后的最后男主角和女主角在恒河相遇,一起往朝圣的方向去。
🎬电影《死生契阔》:🍹电影开头是4分钟的无声留白,一个女生换好衣服,又对镜自照了一下,看得出她有些紧张。
直到她和一个男人走进旅馆,男子拉上窗帘,我才意识到他们是在干什么。
可是情意正浓时👮♀️破门而入,一场“扫H”拉开序幕。
男子自杀,父亲气极,女子无奈背井离乡。
🍹与此同时,另一条主线展开。
男子家里是从事火葬事业的低• 种姓人,但他却爱上了高• 种姓女生,一场让人望而却步但仍在坚持的爱情,蕞终竟也演变成了悲剧。
🍹本不相关的两条主线交会在恒河岸边。
社会的矛盾、生活的无奈就这样如长卷般徐徐展开,平淡似水,又感人至深。
🍷悲剧就是把美好揉碎了给人看。
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希望,也可以是他的深渊。
因为希望一旦破灭,所有因之建立起的美好都将不复存在。
而从希望到深渊,这个过程不是谁都有勇气和能力走出来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一蹶不振的人。
🍷可人总会在某个大肆宣泄后的瞬间“幡然悔悟”,然后继续拼了命地朝原来的目标前进,似乎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一场梦。
然而,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些过往只是被我们深深地埋藏进了心底,成为了我们生命中闪烁的指引。
🍷用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不是所有的离开都是曲终人散,活着的人有回忆,离开的人有眷恋。
🍷当我们解开心中的疙瘩,命运就会安排我们与新的人相遇。
“我们流浪但终会相遇,也许正是晨曦。
”
坏人依旧逍遥法外,而普通人则被敲诈勒索,被迫远走,那个警察不死不残废让我很难受
一个本来可以安安静静讲完、做到表面平静内里汹涌的故事,硬是要被讲成一个带着狗血的情节剧……
20180505:乌市宿舍。刚看完两部电影:疑惑,罪恶。看了16分钟,不想看了。
火葬场LBD蓝光
要在中国找一个风格相似的导演,第一个名字是娄烨,可见印度电影未必全是载歌载舞,必须抛却刻板印象。电影里的恒河就是苏州河,剧情就是比惨大赛。女生跟男票开个房而已,被破门而入的警察勒索,男票被逼自杀;男生呢,跟文艺女票种姓不同,女票倒是不介意,却死于翻车事故。还真难说谁比谁更惨。
没看到印度歌舞,倒看到印度人开房了
1.印度的基层管理者非常贪,类似于我们90年代一样,或者去过印度就会体会,类似我们讲的潜规则 发挥的作用比规章制度更能填补社会的空白。2.这个社会落后 愚昧 但是感情的真挚美好 进步向上的向往却是和任何一个先进文明相通的 这也是希望 “火葬场”物理纽带上升为精神格局。3.
新意寥寥,公式化手法与迟来的“觉醒”。
这才是真正的印度。
还不错
和平常印度电影全然不同,没有夸张煽情或载歌载舞,倒很有典型艺术电影的气息,展现时代风貌,揭露社会问题,被禁锢的印度女儿们,被压抑的恒河年轻人们,两条线索间用戒指相连,夜晚火车如幽灵的窗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承载着印度人生死与信仰的恒河边,两颗绝望的心在夕阳里相遇,真是好美的处女作 @新光
女二到底怎么死的?
警察在印度电影里基本都是特别黑暗的存在,场景跟市井,但是我这个翻译真的是差,很多错误,翻译的人不太了解印度,应该是,此片比较漫长,也没有歌舞,属于一般剧
故事都只能说是一般,但拍得还算可以。
题材不错,关注社会问题,有歌但没有舞,也把印度的真实生活反映出来。感觉印度像中国的80年代,甚至更早,工作还要分配的。生活压着人只有一身叹息,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吃饭的钱,而且还没有公平正义而言。节奏有点慢,但导演最后给了我们一点幸福希望,两条线的主角,一男一女同上了一辆船。
传统道德对女性的歧视,阶层分级对爱情的摧残。愚昧才是摆在人民面前的最大障碍。
两个受伤的灵魂,在恒河之上寻求生命的力量,生命之旅也随着小船渐渐驶向下一个奇遇之地。阶级差异是爱情永远绕不开的议题。
非常平淡,也没有任何能打动人的地方,除了那个可爱的小孩溺水的时候,让人揪心了一下。
贫穷落后的印度,西方爸爸喜欢吧。
平淡是真,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