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注姚明只是想看一看他与火箭配备会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每次火箭交易球员都让人兴奋,我想好多人都与我的想法一样。
要不《姚明年》为什么票房不成呢?
可能还是中锋的电影没有后卫那么好看吧!
后鲨时代首席中锋,1.5h看完传奇的半生,36分开始蜕变巨燃,让巴克利亲驴屁股的人,让鲨鱼一战后从此成为第一姚吹的人,天赋、努力、环境缺一不可。
至今篮球对亚裔还是很不友好的,比林书豪幸运多的是外籍状元的顶级资源和巨大身体天赋;比易建联幸运多是友好的队友和环境,还有同是rookie的翻译科林,弗大哥真不错,多年后姚也没忘他的恩情。
除了篮球,姚的发言和公众形象显示出他的高情商,也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今zzj委员Tiger杨&克林顿总统语)。
很燃!
连盖三次火锅给鲨鱼真是太酷,最后我想说,承担著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还有状元秀的压力),希望大家都能更快乐一些吧。
乔丹说,You don't want to feel like you're burdened to do something.
从被选入火箭队到后来的每一次比赛,都与压力并存,第一次比赛的失利到一次次赛中成长,姚明成功了,举世瞩目,不负众望,为中美交流开创了美好篇章,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明星,拍广告,各种采访挤进了他的生活。
可生活总不会让人一直顺遂,一次比赛的失利让他陷入瓶颈,好在终于突破,在风口浪尖再一次站稳脚跟。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科林翻译与姚明第一次见面的紧张到后来亲如兄弟的感情,美国队员那句我们爱开玩笑。
美国教练的那句要展现出令人生畏的一面要打出战略性,不尊重对手在对手面前很霸道,这是中国文化里所不赞扬的,这就是文化的碰撞。
姚明,一个22岁还什么不懂得大男孩。
却要远赴大洋彼岸,离开家乡,离开熟悉的一切。
为了篮球,为了他的梦想在异国他乡打拼。
他不仅仅是他,他是中国人,他是来到美国第一个打篮球的中国人,年轻的他背负了整个国人希望的重担,他要做一架连接中西的桥梁,他要为国争光,他不能让太多的人失望。
难以想象22岁的他是如何接受了这一切,如何在盛望与盛名之下创造了属于姚明他自己的辉煌。
这是属于他成长的印记,这是这个随和羞涩的22岁男孩走过不平凡的虽然艰辛难熬却是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化茧为蝶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姚明年,更是中国年。
有多少人为了这个幽默可爱的大男孩倾心。
中国人、美国人、墨西哥人太多的人为他疯狂。
耳边那首无限循环“姚明姚明姚明”的歌还在回声般唱响着。
眼前姚明温和的笑容不时的浮现着。
影片就像温暖的小故事一样,让你揪心让你为她笑为他哭。
他的一举一动会牵扯着你每根神经。
第一次NBA上场,你似乎也能感受到那份紧张与不安。
第一次进球,你会情不自禁的眉开眼笑。
你会抓着他每一个移动的瞬间,生怕错过什么,就像你在多年前的那天那个赛场,握紧拳头,为他加油为他鼓劲,更为他捏把汗。
这是感人的温暖小故事,就像发生在你身边一样。
那个叫科林的小伙子,讲中国话有点台湾腔的学法学却跑来做姚明翻译的小子。
你可知道最后机场送行分别的镜头让我难过的落泪了。
替你们这患难与共的兄弟两落泪了。
说着玩笑的你们表现的云淡风轻,可我哭了。
为什么科林你明明走出去了,为什么要折回来。
为什么要让我如此难过。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笑的。
姚明,时代的印记,国人的骄傲。
我只想说,我们爱你直到永远!
看了有关姚明的纪录片“The Year of The Yao”。
其实,这个纪录片也是好几年前的片子了。
原来在音像店看到了,就想说去看个究竟。
但是,因为我并不是一个篮球迷,所以还是放弃了那个看的想法。
但是,昨天心血来潮看了之后,才发现片子真正的本质不是在讲篮球,“篮球”以及“姚明”都是象征,所指代的应该是出色的中国青年人怎样突破语言的障碍,以及文化的差异的冲击,重新站稳脚跟。
片子是很真实的,因为它真实的展示出了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
首先,先不说一部分美国人的个人行事风格(开种族的玩笑、或是瞧不起外来人口),先单说说这个社会的习惯:只是观察一个人眼下的表现,以及当下的利用价值。
尤其,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美国人更是完全没有耐心去了解,直接扣上“傻子”的帽子,甚至有时显示出的是无理。
我想这一点,不只是体现在姚明的身上,对于一部分初来乍到的留学生也应该是有所体会。
也许这就是文化的不同所在。
其实,片子中“姚明”只是一个符号,因为他真正代表的是一批人,也就是去美国的中国人,这些人为了吸收先进的技术、或者是学术而需要完全开始适应一套新的东西,尤其是语言,还有专业术语。
客观的说,英语之中的专业术语完善程度确实优于中文。
先抛开文化差异、以及美国人为人处事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不谈,重新掌握一套Terminology就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片子的结构方式,还是按照电影的经典叙事模式来处理的。
也就是一个人的不顺、挑战、胜利。
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更像是电影的思维模式,所以,总是要形成一个主题。
所以,在处理素材方面也是有倾向的,比如,为了体现开始的不顺一定会选取相应的素材,为了体现进步又会有所侧重的选择素材。
所以说,一部分纪录片也是有立场、导向的,观众也容易被牵着鼻子走。
所以,就是要看导演的意愿了。
此外,对于片子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表面在讲姚明,但背后更像是讲述翻译科林的成长。
姚明能够去NBA球技是一方面,其实还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应该是给NBA带了不少收入,题外话。
最后要说,姚明的生活还是很幸福的,因为他的父母一直陪在他身边对他进行着照顾,他妈一直给他做饭的经验积累下来就变成了那个“Yao's Kitchen”.
姚明登陆NBA的第一个赛季真的比大部分体育励志题材的影片还要精彩。
看到姚明在对阵湖人的时候打出感觉,让巴克利亲了驴屁股,第一次姚鲨对决的时候送给沙克的几个大火锅,真是感动啊。
现在看着姚明作为解说嘉宾,解说比赛风趣幽默,对比赛的战术分析深入浅出,一针见血,真是觉得他过早结束运动生涯是在是太可惜了,要是真的能夺得一次冠军,那么姚明这部电影,绝对是最精彩的
欢送会,母校发言,希望你心系祖国,祖国培养了你。
(不需要道德绑架,但同时心怀感激也是需要的)没想到刚到美国这么多人欢迎他,22岁的他一下子夹在了两个期望之间,中国和休斯敦。
姚明知道评论家巴克利的打赌(如果姚明得了19分他就亲姚明的屁股)其实并不想伤害自己,只是想引起话题,带起争论(这和善的想法或者是节目组的想法,但姚明代表国人的形象同时也是需要亲善,这压力很大)李玟在火箭队新赛季的第一个主场还是第一场比赛唱歌,姚明的初次亮相。
姚明想要的可能只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提升,而且即使他父母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只想儿子考大学没想篮球还是成为了职业,更没想到儿子的职业背负了更多期盼与压力,那时中国需要输出给世界太多才能获得认可与支持,所以每当国人在各自的国际舞台出名,国内竞相报道,引发国人寄予其中更大的厚望。
姚明,就像亲善大使,给了美国人看待中国的一面窗户。
在中国打球更注重团队合作,在NBA则更注重在团队中发挥个人的作用。
虽然这部纪录片是04年拍的,开启了nba在中国的市场,同时姚明的形象也影响了篮球在中国的遍地开花,而姚明本身的篮球生涯足够辉煌,只是国人原以为能更高,高不可攀的高,就跟刘翔一样,现在再看,包容与理性,他们,都是背负了国人更多的东西,既需要延续自己对于职业,对于梦想的更进一步,又需要实现国人的殷切期盼,两相的确不好权衡,在个人与国家,现在看来,舆论更宽容,但对个人更苛刻,因为对国家,人们不需要仅仅单一输出,而是多元的了。
还可以吧。
基本上是当作喜剧片来看的。
特别是看到那个主持人添驴的屁股的时候觉得好笑。
不过其实我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的记录片,总感觉一个体育明星刚刚进入体坛,可以说是姚明刚刚进入NBA,基本上没有什么成就,弄个记录片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
《姚明年》200侠之大者。
肩挑重任,不忘初心。
姚明一直为了国家而付出奋斗,年轻时打篮球为国争光,退役后当体协主席为国分忧,看完之后,我好像更理解了一点姚明和他的成就对于中国的意义。
一代巨星也是从平凡开始,请记得时刻保持谦逊。
害我来凑字数了,第一天用豆瓣没想到影评还要多于140字?
😂😂😂😂目前在做搬运工作,把留在QQ空间的影评搬过来,当然,纯原创!
都是自己一部一部片子看完了才有的这些,只不过有的感受多有的少而已。
有爱好者加QQ哈哈哈哈1526419293
刚刚看完,总有话要说可能与最近的状态有关有点晚,改日再说很好的记录片我喜欢!!!!!
中国几十年一出的篮球天才就这样陨落了
没想到昨晚为了一口气看完居然还熬夜了,不过很值得。姚明如日中天的那些年我还在小升初,现在回温这位篮球巨人,无论是球技、人品、职业精神都令人叹服,这才是一位真正指引人成长的偶像。都说姚明也是一位情商顶尖的运动员。在我看来,情商何来,是谦逊有礼善良温厚的性格底色。姚明无比明白只有依靠毋庸置疑的实力才能赢得尊重。初到美国的磕磕绊绊成长,拼尽全力地打球,姚明才能在退役的时候说出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遗憾,因为他已经付出了自己能够做到的全部。
信息量太少,只说了姚明被选入NBA和火箭对抗湖人第一赛季的事,作为一个国内篮球选入NBA,如何适应NBA野蛮打发,融入美国文化,球员之间的英文交流,成名后没有个人空间,各种压力,确实这些是个麻烦事。
可以算作姚明初到NBA的立足的纪录片了,能看出初到国外打球的中国球员的不容易,也看到了休斯敦火箭所有球员对姚明的帮助,看到了全世界球迷对姚明的喜爱,感受到了中国球员身上背负的压力,总之,姚主席当初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值得被铭记的
美式成功学,CCTV6看电影还是蛮惬意
Interpreting China through basketball. 2018看完的最后一部片子吧,虽然是为了写英语作业。全片是从翻译的角度展开的,讲述了姚明去最开始的迷茫到不到融入Rockets,从羞涩胆怯到大胆迎战奥鲨,一个人的蜕变莫过于此吧。
初中最热衷篮球时看的,恰逢2023篮球世界杯中国男篮惨败,下一个姚明还会有吗?
姚明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 初到美国的紧张不适到后期几乎让火箭队变成了一整个中国主队 这是从姚明本人的角度来看待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说 中规中矩实在不能说出彩吧
满满的都是回忆 即使现在看来 也是一部不俗的纪录片
中央六看的。。看的时候姚明已经退役了。感慨还是挺多的。说实话,我算不上十分的热爱姚明,但确实是因为姚明才逐渐开始看NBA的。片子拍的不错,短小精干,虽然是讲姚明的成长并折射出了一些东西文化的差异,但终究是浅尝辄止。和一般的篮球明星影象差不多。其实现在应该可以拍姚明年的下半部了。
CCAV6在放的时候我才想起来看过这本...嗯...喜欢记录和写实的风格...那时候的姚11真是青涩啊...
不打篮球,不看NBA,依然会动容。(看完一定会被姚明圈粉)(2020.1.28)
完全的美国式成功学励志纪录片。非常地卡耐基,非常地拿破仑希尔,非常地读者文摘。。。
作为纪录片,很一般吧。感觉是美国人做给美国人看的。
非常不错!姚明去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同的语言文化,在美国与众不同,在中国万众瞩目,可想而知他受到的压力有多大了!超级开心看到姚明战胜了这些困难,并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我不喜欢中国人总喜欢被人代表的这种习惯。中国很大,谁也没法代表中国,但是中国也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好、都强大,中国才真正好、真正强大!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我认为它们都是手段,用不着站队,包容并蓄,功效最大化才是是目的!
姚明穿那套浅灰色的衣服很帅!
三星半给四星吧。很简单的记录了姚明从被NBA选中,到第一年打球的经历,从他翻译的角度真的能看到蛮多的,也要感谢Colin能让球员快速适应。后期自信的姚明也是也是从第一年的羞涩,腼腆经历过来的。可以看出前期经历了比较大的cultural shock但他一直努力的在学习,在融入,以他的高情商和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去征服对方。
@CCTV 6 作为纪录片,拍的还是不错的。
好像是唯一的一部正式的姚明纪录片。2002年,湖人三冠王,姚明状元秀,登陆NBA。从一个英语小白变成今天的姚主席,从优雅的上海探戈变成强壮的内线杀手,这一年是一切的开始。ps,此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麦迪,换主帅,每个赛季都有伤病,退役。但姚明之路让我们知道,硬道理打败软道理,学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身体才是最好的运动员,技巧还在其次;就像李零讲战争,兵法都是花拳绣腿,武器才是时代潮流。
听完杨毅的评书《姚明传》,心血来潮想看这部电影。影片是一个纪录片,从姚明的翻译Colin的角度讲述很意想不到。浅尝辄止地讲述了姚明初入NBA的第一年,想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事儿,但说的不太深,总体还是一部看得下去的纪录片,称不上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