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Radford版《威尼斯商人》,相比传统视角的版本,我更偏向于新版,但同时也害怕面对它。
因为导演试图寄托的人文主义精神,因为Al Pacino过于出彩的表演,使得电影早已不再是喜剧甚至可以归入悲剧行列,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压抑、悲哀和思索。
单凭这部电影,Al Pacino就可以再次证明他是了不起的演员。
挑战几百年来无数演员诠释过的经典角色,他的表演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首先在形象上就改变了通常的尖嘴猴腮、猥琐卑鄙,从影片开始时他惶恐和不安的眼神,遭受羞辱时的面无表情,失去女儿后的悲痛,尤其是听说女儿拿亡妻的戒指换了一只猴子时那种愤怒癫狂,令人不能抗拒地受到感染,无法不去理解、同情这个传统的反面角色。
我们似乎第一次意识到,夏洛克也是人,有情感、尊严、爱和忠贞的信仰,他令人不耻的职业其实是当时犹太人能维持生计的少数几个选择之一,并且他和所有犹太人都承受着不公正的待遇。
顺着这根情感线索往下,那段经典的犹太人压抑和愤怒的控诉就完全征服了观众的心。
都说这段台词是演员的“试金石”,Al Pacino深深地震撼了我。
在我看来,这才是影片的高潮,胜过后面的“庭审”一段。
因为到那一段,我的感情已经完全倾向于夏洛克,甚至希望他能赢得胜利。
最后败诉、被剥夺财产特别是被强迫改变信仰时,Al Pacino绝望的双眼令我不敢正视。
影片到此已寻不见一丝喜剧的气息,唯有悲哀、苍凉和苦涩在空气中回荡。
若不考虑忠实于原著,我觉得影片到此结束最有效果。
或许Al Pacino的表演太过出彩,或许这个版本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同台飚戏的影帝Jeremy Irons没有什么发挥空间,Antonio这个角色令人印象不深。
其他几个人物则显得浮夸滑稽,尤其不喜欢Lynn Collins扮演的Portia,不说了。
倒是搞笑的阿拉伯亲王挺出彩的,也几乎是全剧唯一保留的喜剧色彩。
在中国,尤其是教科书上,《威尼斯商人》一直被称为喜剧,主题是“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放高利贷者贪婪、残酷的本性”。
这样的定义不能说是误人子弟,但至少是偏颇的、欠妥的。
用过浓的意识形态来理解文学,似乎不是太合适――虽然这是中国长期形成的顽疾。
而且这样一部纠结了种族、人性、友情、爱情、法律等诸多元素的作品,就简单地下了一句总结,也扼杀了读者尤其是学生太多的个人理解空间。
如果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文学教育,那怕是永远也领悟不到文学的美和力量。
事实上,莎翁的这部作品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尤其集中在种族议题上:他是种族主义者,还是要讽刺“反犹”思想?
20世纪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多数人不再以轻松的眼光看待这个故事,原来的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化,《威尼斯商人》已转为问题剧。
而舞台上诠释夏洛克的方式也一直有多种。
他有时是魔鬼的化身,有时成为喜剧里的恶棍,有时也会展现饱受压抑和屈辱的形象,蒙上一层浓烈的悲剧色彩,比如Al Pacino的夏洛克。
据说这种诠释手法1814年由英国演员Edmund Kean首创,其后影响了包括Laurence Olivier在内的一批演员。
由于平等、人权、反种族主义等思想,现代创作更倾向于理解夏洛克。
剧团四季的导演浅利庆太曾在《威尼斯商人》的节目单上如是写道:“我怎么也不能苟同夏洛克是反面人物的意见。
”几年前来华演出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也是如此诠释这一人物的,扮演者说,“我希望观众不是谴责他,而是理解他。
”究竟莎翁在夏洛克身上寄托了怎样的感情,讨论还将继续。
但他亲笔写下的那一段台词,必然会震动更多人,引发更多思考。
“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
他的理由是什么?
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
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
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
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的吗?
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
要是在别的地方我们都跟你们一样,那么在这一点上也是彼此相同的。
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怎样表现他的谦逊?
报仇。
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那犹太人应该怎样表现他的宽容?
报仇。
”这不仅是犹太人的质问,也可以是所有遭受歧视、遭受不公正的弱势人群的质问。
前两天看了这部新拍的名著,昏昏欲睡的台词,拖沓的剧情,不养眼的演员(虽然剧中一再强调鲍西娅的美丽),唯一的好处是,回忆起了中学时代曾经学过的课文。
不记得当时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这样也好,可以没有框架束缚的谈一下我的看法,不管这片子是否忠于原著。
撇开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法律明显偏向于基督教徒,价值取向同样也是,犹太人的地位和名声也在各种形势发展后演化得越来越低下,这个因为并不熟悉,也就不想多说。
把电影看成一个纯粹的故事,这个故事宣扬了太多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间的同性之爱(不管是同性恋,还是所谓经受得了考验的或超越爱情的友情),在刻画夏洛克的性格上也有失偏颇,而被人扣上“反犹太”的帽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自老莎写下这篇名著开始,夏洛克的吝啬、贪婪和残忍就在人们的心上刻上了烙印,他是非正义的,他的失败是让人拍手称快的,他和安东尼奥等人的对比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这样的理解广为接受,我却难以赞同。
站在夏洛克的立场上,我给予的是同情,我能理解他的报复和怨恨,并为他的落败而不值,好吧,那么就说说我一些另类的想法吧。
首先,夏洛克虽然谈不上是维权斗士,但是这种法律意识是应该赞同的,甚至他在法庭上的慷慨激昂有那么些抗争种族歧视的意味,当然对于他而言,说出这些话来让人理解为狡辩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法庭这个特定场合,这种狡辩和虚伪却十分合理,无可争辩。
其次,在当时违约即违法的情况下,他向安东尼奥索要一磅肉更是合理,当初安东尼奥自信的签了这个合约,没有任何人怂恿或威胁,完全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那么他为此履行他的承诺又有什么不对,他连续用大海的怒涛无法减低威力,豺狼害得母羊为失去羔羊而哀啼,以及松柏受到天风的吹拂不能不发出声音等比喻,来强调夏洛克的残忍之无法改变,反而让我反感,这些话若是在别人口中说出来很能增强悲剧效果,但在安东尼奥的口中说出,我认为那是虚伪的表现,像他这样一个有威望的贵族,守不住承诺,就不能怪对方不仁慈,要怪就怪自己过于自信吧。
再者,我始终觉得,凭夏洛克的口才,想要在鲍西娅的圈套之下全身而退并非没有可能,可惜他被报复的欲望和一开始一边倒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犯了太多错误。
首先,他应该如公爵所设想的那样,羞辱够了就大发仁慈之心,那么就可以名利双收了,但那显然不符合夏洛克的性格。
第二,当鲍西娅提出请医生为安东尼奥止伤口以免流血过多而死的时候,他应该答应,这样就不会有后来以“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公民”为由惩罚他的结果了,不过按照他的想法他的确没有义务请医生,同样法院也是,如果老天让安东尼奥死也是劫数,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那个所谓的法律表述同样有漏洞,什么叫“企图”,什么叫“谋害”,履行合约的内容怎么算“谋害”,如果夏洛克放弃那磅肉,是不是何以说明他断了自己的“企图”,这些明明可以再辩论的。
还有一点,他不应该由自己动手,当鲍西娅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准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的时候,他可以提出由法庭指定一名最有经验最权威的屠夫动手,至于屠夫“失手”弄出了血或是分量出错,那是屠夫和法庭的事,与他无关,他要的只是一磅肉,多出来的还给安东尼奥也好,扔掉也好,不是他要考虑的范围之列。
最后一点,为了增加戏剧性,老莎安排所有人都笨到看不出鲍西娅和女仆的身份,如果夏洛克能够揭穿的话结局又会不一样,当然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戏剧毕竟是戏剧,就像武侠片里面的女扮男装永远不会被心上人识破一样。
总之,夏洛克是输在了不够仁慈、不够宽宏大量,还有不够狡猾上。
来点轻松的,谈谈鲍西娅。
这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在丈夫提出要感谢他时,表现出了小女人的可爱来,可惜结果她的戒指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不过后来她还是原谅了丈夫,就像没事发生一样,接受了丈夫的道歉。
换作是我,我想我很难谅解,毕竟这戒指的意义非比寻常,送出了戒指,等于葬送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
就算他有让人感动的解释,我能接受他的感动,却很难把这件事当没发生过,今天他可以有这样的解释,明天他也可以因为同样感人的解释背叛自己,这不是小气或是不体谅,而是他让我感到了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结论是,女人不要随便考验男人的忠诚,因为时间和老天自然会考验你们,无论他忠诚与否,一定能让你看到证明。
莎士比亚,一位伟大的英国剧作家,但是他的才华不得不让全世界的读者都为之钦服,而他创作的《威尼斯商人》是又一部伟大的作品,2004年被改编成为同名电影,又引起了后人们对莎士比亚这一作品的演绎与解读。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剧本,莎士比亚已经创作出了《威尼斯商人》这样的巨作,剧本改编就不成难题了,重点在于导演将会如何带领剧组人员将莎翁的名作搬上荧幕,现代的观众是否能看到亮点,不论是编剧的,还是演员的,亦或是导演的。
我认为Michael Radford导演的这一部作品让观众看到了偶尔的闪光点。
从影片的开始,第一眼确实营造出了16世纪威尼斯水城风貌,熙熙攘攘商人,民族分别明显的服装,平静缓慢行驶在水中的船只,电影在还原那个时代的社会各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功夫,遵循故事发生的时间。
一切仿佛都在平静之中,但是冲突与矛盾却在暗中滋长,不公正的最终都要释放,内心怒火都要爆发,脑中欲望终要实现••••••电影将莎士比亚的故事展现在了21世纪的观众的面前,加入了一些更深度的社会问题,引发观众思考。
阿尔帕西诺扮演的犹太人夏洛克是史上公认的吝啬鬼,自私、小气、爱财如命,在影片开始的时候,夏洛克便要叫女儿自己独自在家守护好,勿让穷人家的小孩进入,言语中也充满了守护好金钱的意思。
当自己的女儿杰西卡与罗伦佐私奔之后,带走的那部分财产也让夏洛克十分担心,在此时此刻,他担心的不是女儿的安危,而是自己的财产,当听到杜巴告诉他他的女儿用一枚翡翠戒指买了一只猴子时,内心似乎完全是受到了沉重打击,有近乎瘫软在地的趋向,可见其将金钱放到了一个何其重要、至高无上的地位,似乎连亲情也可以抛之脑后。
从另一方面看,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已经遭受过多次的驱逐,不受其他一些民族的欢迎,十分具有苦难色彩,犹太民族好不容易才在威尼斯找到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与其他民族的人一起进行平等贸易的机会,但是民族歧视是不会完全消失的,它是依然会存在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歧视者与被歧视者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产生仇恨,产生邪念,产生谋害的念头。
从夏洛克的言语看来,安东尼奥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者,在过去的时候便一直在对不只是夏洛克一个人在内的犹太人进行侮辱,真正使得夏洛克的内心受到了极大打击,感受到极其不平等,自尊被淹没在了基督徒的唾沫之中,这也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他在与安东尼奥订立誓约时,就想要他那一磅胸口的肉,这是想将自己的积怨释放出来,但是个人认为这种想法只是以仇恨报复仇恨,若是以中国人的思想怕是要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应对,但是这种复仇的想法最终在审判时确实令他输掉了官司,令自己的损失更大。
但是我认为最终的判决结果对于夏洛克的打击是极大的,不论是在财产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
损失了自己的一半财产,并且要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后者是对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的莫大打击了,听到这些时,夏洛克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了,想要哭泣,却是内心已死,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安东尼奥借钱从不收利息,而夏洛克这个犹太人就是以放高利贷为生的,这无疑抢了他的生意,这又是夏洛克内心的怨恨理由之一。
似乎夏洛克一直都是一个以负面形象出现的人物,编剧莎士比亚让基督徒们在剧中赢了,而代表犹太人的夏洛克输了,若是还未得到安东尼奥的怜悯夏洛克还会输得更惨、失去的更多、创伤更大。
对于基督徒们这是一个喜剧,但是对于犹太民族呢?
莎士比亚是否是站在了基督徒的立场之上,让他们这个群体完胜?
莎士比亚是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
不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伟大的莎士比亚已经将一个现实的、从未中断过讨论的问题抛给了世人——民族歧视。
另一方面来看,夏洛克是一个弱者,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人,在民族问题上受到了其他民族的排斥、侮辱;在宗教上被逼迫改信,一位老者面对自己已经信仰了一辈子的宗教怎么会舍得放弃呢?
这个惩罚是最残酷的,是对心灵的摧残,已经大过了对肉体的残害。
现代社会中这个民族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来自中东地区国家的人到达其他一些国家时,在安检、教育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前段时间美国电影对中东国家的一些伊斯兰教信徒有侮辱成分,遭到了这些国家伊斯兰教信徒的强烈反对。
若是只有仇视与敌对,那么将会产生更多的仇恨与敌对,无休无止,蔓延不尽,影响到彼此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也有众多的少数民族,还是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不容忽视,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平等之心待人,不论种族、民族,以合理的方式来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尽量避免与减少冲突。
愿怒火得到压制,仇恨得到消解。
邀请到了两大影帝的出演,他们的表演也只是发挥出了本来的水平,但是夏洛克的形象塑造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面对输了官司的时候,尽显悲伤、绝望。
我本以为这将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但是还是失望了。
整部电影的节奏都太过于匀速,以开头的中等偏慢速度进行,只在最高潮时分节奏有所加快。
剧中出现的一些配角戏份不是很多,我几乎无法感受到他们发挥出的重大作用,为本剧增添了一些人物性格的反应,戏份再多些或许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加快电影在一些地方的进展速度。
这部剧中的其他人物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人性、社会问题,但是通过观看莎士比亚撰写的名剧的电影,它让我了解到了人们的内心,社会的现实问题。
通过前人的经验反思现在,付诸实践,或许我们的世界明天会更好。
如果不是布袋戏看到走火入魔,急需改换口味的话,本来这部著著著著名的《威尼斯商人》的究究究究极豪华电影版也不会被自己提上观片日程。
虽然单看cast就是让人心动不已的配置,Al Pacino,Jeremy Irons,嗯……第三个pass掉,而作为木头前女友的Lynn Collins上则在容貌气质上诡异的融合了我最讨厌的Gwyneth Paltrow和很喜欢的Cate Blanchett的某些特质。
可是我一向都是看不懂老莎的东西啦,如果只是把悲喜剧看成倒置也罢,问题是……纵然戏剧腔的电影实在是我的心头好。
正如再看王尔德童话几欲落泪一般,这一次也不过是再次证明了,所谓极品,是应该且必须一再回味的亚~原先被台词所掩盖的暗潮,在绝佳的演绎和不动声色的眼神交会中,全数汹涌了起来,如同勾引和挑逗的差别,酝酿一种足可会心一笑的欣喜。
废话这么多,也不过是想说明之所以在看片过程中为一个眼神一句台词捶桌子跺脚,那真的……不仅仅是因为某人无良的缘故。
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期待Al Pacino的表现,作为老牌戏骨,就是大可不用期待的存在,笑,这个说法其实是在赞美其游刃有余啊~无论是开场时的被言语侮辱,其后失女的悲愤,到法庭上那段著名的反驳,以及最后被宣判时的五味杂陈,一直让人在心中感叹这才叫演戏云云。
好吧我承认是因为长期看着木偶始终如一的脸,快要成了"这种时候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笑倒。
最想要看到的,其实是以着"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的开场白入场,落落寡欢的美型大叔Antonio。
阴郁,隐忍,孤峭,可以溺毙人的沉静,如果这些都不足以形容Jeremy Irons,那么不妨再加上Lolita和蝴蝶君里让我同样唏嘘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爆。
打住,酱紫我会更加bs某个小白脸。
至于由Lynn Collins饰演,众星捧月的Portia,虽然在片中的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副猪油蒙了心的愚样,片尾以主动出击换得妻纲大振,回头粲然一笑的情景,非常有女王的架势。
顾及到公平还是要说一下,那个Bassanio的演员,因为Gattaca后对Jude Law好感大增而荣升我心目中最讨厌男演员第一位的Joseph Fiennes,此次仍是相当称职的软弱无能着。
所以片子里对着他的巧言令色一直在冷笑,很好,这下我可以更加坚定的讨厌你了。
愤懑不平的,大叔所纵容的这个小白脸,其人品正是,若汝行为之正气,能比拟汝甜言蜜语所散毒气之万一……然而执迷不悟呢,就是纵然到了连Portia都已清醒的末尾,某人仍然愁苦万状。
迥异于前半的正直(除掉那个吻),后半部分的戏,实在是不良极了。
是说,大叔汝在信里写到"或足下燕婉情浓,不忍遽别,则亦不复相强"时当真没有一丝赌气意味么?
Portia要求先结婚再让Bassanio前往威尼斯的举动难道不是担心这个负心汉拐了钱和人私奔么?
(自爆)在法庭上听到丈夫愿以一切换取那人性命时(当然伊只是说说而已)就没有产生做掉这两人的冲动么?
那最后一秒才喊停的犹疑可是明明白白映在眼中呢,还有还有最后,让大叔以自身为担保亲手将指环交给Bassanio,汝敢说汝不是在恩威并施么?
台词还是那些台词没错,端看导演想让观众怎么理解。
吾无良故吾在,茶~~~但是,不管这个N角的烂摊子被搅合到多么狗血白烂的程度,富家女一往无复的美貌聪敏,败家子自暴自弃的寡恩少义着,大叔则被烘托的有如殉教者,从片头的语句到片尾Jessica若有所失的神情,无不在说明,Shylock,才是真正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一个。
第廿九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參展作品,一齣很嚴謹的荷里活作品。
導演選擇了鍾於原著的手法,處理這部著名的莎士比亞作品。
未看本片之前,先讀了一些影評,原以為最爭議的,就是當中反猶太人的情節。
由於沒有看過莎士比亞的原著,所以沒法比較,但單憑內容而言,沒啥特別。
受壓多年的猶太人滿腔仇怨,等待機會報復,乃是人之常情。
與波蘭斯基的 "鋼琴家" 相比,亦不見得表逹出甚麼種族情仇。
有此誤會可能是因為原著有另一個名字叫 "The Jew of Vencie" 所致。
另外,若果不嫌影帝阿爾柏仙奴的現出過份誇張的話,演員的表現應該沒有令大家失望。
影評可參考 "電影司南" http://moviecompass.blogspot.com/2005/04/merchant-of-venice.htmloriginally posted at http://idpt0000.mybesthost.com/wordpress/index.php?p=102
剧中多少有些道德绑架了。
如果倒过来,异教徒夏洛克上绞架恐怕都不可能得上火刑柱。
看剧的过程中全体人员都忽视了夏洛克受辱于前(不得不说阿尔帕西诺演技精湛)。
另外,安东尼奥明显交友不慎,巴萨尼奥在受刑的安东尼奥面前,除了哀悼几乎什么都没做,把他朋友的身后事比安东尼奥本人都考虑的周全,从头到尾彰显纨绔、愚笨与无能。
当然,全文更是从头到尾忽略了西方最重视的“契约精神”
剧本里的夏洛克,设计了陷阱,俘获了安东尼,要将安东尼剖心挖肝,是一顶一的大反派。
为什么到了影版里的夏洛克,豆瓣用户一边倒地支持夏洛克呢。
原因就是,在前面铺垫相对暗淡无趣的阶段,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及台词功底,让夏洛克的委屈立住了,甚至引起了豆瓣用户们的同情。
相比之下,在全剧最高潮的割肉现场,因为太戏剧化转折了,表演能力的欠缺和镜头语言的贫瘠,鲍西亚体现的人性光辉没有表现出来,观众只记住了赢的爽,而忽略除了狡辩之外,鲍西亚 “有牙齿的善良”及做人留一线的仁慈,才是真正的胜利。
犹太人在剧中,是受鄙视的,作为异邦人(这个词很奇怪,有没有本土的犹太人?
),甚至法律上也和威尼斯本土人有歧视,因为谋害未遂就会被剥夺所有财产。
但夏洛克为代表的犹太人,自认是”自律节俭”的“高阶智慧”,设下陷阱,这就是他的原罪,因为他的出发点,就是邪恶的。
而且,在他可以收取3倍还款时,还非要安东尼的命,骂了几句,就要拿命来偿?
虽然这是合同里写的,但是写合同时,夏洛克把自己的邪恶残忍伪装起来了,因为安东尼一方面对自己实力高估,另一方面低估了夏洛克的恶。
收益和惩罚不赔得,现代法庭可以认为是无效条款。
居然还有人觉得夏洛克可怜。
豆瓣上都是些什么人啊。
至于为什么最后莎翁要让夏洛克改宗。
看看犹太人是怎么理解旧约里的雅各吧。
有些恶,是恶意的恶,是教化的恶,是系统的恶。
如果你同情夏洛克,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被夏洛克的恶伤害到。
可能你没有签下30年房贷合同,在没有工作时,房子被收走个人破产过。
可能你没有在和美团签下送外卖外包合同,闯红灯走机动车道一天跑15小时,仍然只能维持温饱。
可能你没有在35岁被裁员优化,一家老小嗷嗷待哺。
仁慈,是善,是人性(神性)光辉。
只有魔鬼才会用“契约”引诱浮士德出卖灵魂。
愿豆友守住自己的灵魂。
很少看到好坏都如此突出的莎剧。
Al Pacino的表演绝对是五星级的,这表明至少导演在矫正历来对这部莎剧的老套理解方面努力不少,也相当成功。
但反过来,剧的另一面,则完全变成了喜剧性的:Lorenzo、Gratiano这些人的浮华言行,一边与Shylock的沉痛,另一方面与Antonio的悲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增加了《威尼斯商人》的悲剧性。
但问题是Portia代表的智慧和仁慈也很快从求亲的喜剧变成了一场闹剧,这显然不是导演的意图, Lynn Collins的糟糕表演即使不是唯一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知道为什么居然有人会称赞她。
她的表演(以及她的奴仆)轻浮鄙俗,和整个剧里基督徒的糜烂生活完全是一个调子。
看到最后,她的那些自作聪明、缺乏深度的肢体动作,令我只能相信,Bassanio将她比作Brutus的Portia是莎士比亚的反讽。
这样做的结果是,与犹太的沉重生活一面相对的,所有基督徒们的生活完全是一种放荡无聊的现代生活。
这些人满嘴自以为正确的道德高调,却对友谊、爱情、法律、慈悲和智慧都一无所知。
当最后Pacino的Shylock被这帮小人压倒的时候,我们只能觉得这部戏并非莎士比亚以最深刻的方式结合悲剧和喜剧的复杂作品,而象Troilus and Cressida一样,属于莎士比亚最阴暗的悲剧。
最后Jessica的痛悔来得太晚了,增加而不是减少了这种戏剧效果。
不过导演对现代生活的低俗和轻薄的表现(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电影变成了R级),无论是否出于有意,还是很有想象力的,特别是面具的使用,造就了Bosch式的场景,使Shylock最后的割肉行为显得非常合理。
如果导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怕一部反-反犹电影,甚至如果你相信莎士比亚也是如此的话,那么你可以相信这属于最好的莎剧现代之列。
Jeremy Irons的表演中规中距,可惜在这部过于片面的戏中,他没有Pacino的发挥空间。
因此,最后的法庭戏,并没有我期望的那种真正重量级的对抗。
Joseph的表演有些进退维谷,似乎不知道究竟应该是象Antonio一样更严肃些,还是象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一样更轻浮些好,不过反正,他还是力图成功证明了,自己和Portia是般配的,无论这样做是多么难。
In the cast of characters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Shylock is sure to be the fullest, the most vivid one. He is portrayed as a round, three-dimensional image, rather than a flat one. Shylock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character in this play. He is absolutely very malicious, vicious, mean, a merciless man with no sympathy. But if you only judge him by these words, and describe him in this way, I am afraid that you will miss the other respects of his personalities and fates, which are, maybe the more important parts.Shylock, is a tragic person in this play. He is a Jew, and believes Judaism. But at that period of time, Christianity is the orthodoxy, while Judaism is supposed to be the paganism. Therefore, many Jews are inferior to Christians, and they are often bullied and took advantage of. In this situation, this Jewish merchant, who lent money to a Christian, just had his own plan, he calculated the deal’s value in heart. Getting the maximal amount of interest is every merchant’s purpose and duty. Is it wrong for him to do that? It’s good to be sagacious and efficient in the business, as long as you don’t get that money by stealing or robbing. If you get money in a proper way, lending money at interest is not excessive, this way of business is not too bad. All of this is just understandable, is reasonable.From the dialog between Shylock and his daughter, you can feel his love for his daughter. He loves his only daughter, and wants to protect her. Because he does not believe the Christians, he does not allow her to marry a Christian. He does this just because he is afraid that the Christian may hurt his daughter, that ‘s also out of his deep love for her. From this point, he is a good father. So he just planed his daughter’s life, gave her the material comfort, without caring her feelings about all of these. We may say that his love is absolute, but the way is not so suitable and correct.There are many conflicts in this play. At first when Antonio asked money for Shylock, the dialog between them showe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person. But different thoughts came to the same point, that is , money. Antonio has his good reputation, and just because of this, Shylock at last lent him money. The conflict appeared here but didn’t reach its climax. There are a group of contradictions: The contradiction of Shylock and Antonio’s way of busines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ir religion and believ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really think and what they behave in reality. All of these contradictions just prepare for the real clash in the climax. It’s the prelude, the first step to make the strong conflicts and acted as a catalytic agent in the process of sharpen the conflict.In the end, Shylock lost everything. His daughter, his property, and his believe. His daughter eloped with a Christian, which is a heavy blow to him. He was forced to believe Christianity. The two things are sacred in his heart, which support him all the time. But now, nothing left to him. And what’s more, he is marked as a bad man forever. Maybe this is the most deplorable thing to him.A pitiable and hateful man, makes you sometimes gnash your teeth, sometimes feel your heart ache for him.
小时候看到莎士比亚的这部剧作,对Shylock非常憎恨,当时他颠覆了我对人性善的初识,把他完全当作恶人的形象树立在心中。
而看到这部电影之后,Shylock在我心中不再是一位恶人了。
影片开头就已经介绍了犹太人收到当时社会的欺压,必须待在类似贫民窟的围墙区域内,如果白天要出城,必须佩戴红色帽子以表明犹太人的身份,犹太人被欺负,被贬低,被羞辱,被基督徒唾面,Shylock就被Antonio唾面,这些人生的经历换作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都不堪忍受这种侮辱,所以我理解Shylock非要一磅肉来偿还恨意!
W.William Shakespeare把这部剧作定义为喜剧这件事在我心里是一部悲剧,它从某个角度确实歌颂了友情、仁爱和爱情,但犹太人的不平等遭遇呢?
就这样忽略而过了吗?
影片中的Shylock并非完全是一个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形象,其实他有血有肉,他在影片中为犹太人的不平等以及奴隶遭遇的压榨而呐喊,他向贵族资本主义既得利益者呼喊人性!
他要那一磅肉是为了祈求法律的一视同仁!
他是呼吁公平的使者,只是方式太过残忍!
他的方式是想彰显自己报复羞辱的心,祈求人性的心!
很复杂 真不愧是经典剧目。怎样的的承诺与契约都敌不过狡猾,这种习惯导致诸多后果自作自受也就算了,还拖累他人。至于JEWS那更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以为是什么传世名作,原来是依托答辩。吃人的威尼斯,吃人的法律,吃人的种族歧视。坏人逍遥,一个受尽凌辱的人想要获得公正去失去一切。愚蠢的女人们,被所谓“爱情”蒙蔽了双眼。该死的骗婚gay们却过上了好日子。心情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记得当初读本,年纪尚小不懂个中奥妙,所以无法吐槽电影改编是否合适。高潮戏自然在法庭剜心却不能见红的对峙,而Al Pacino在得知女儿携款私逃后的表现完全表现出犹太商人势利奸邪的嘴脸。至于Joseph Fiennes,我不待见他,自从某情史,他与Jeremy Irons的一吻像莎翁与自己笔下人物搅基,草!
这片子属于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夏洛克之怒,除了这一段,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展现出喜剧该有的欢乐,最后对夏洛克的审判比割掉一磅肉还残酷,实际上,原著中高贵、临危不惧的安东尼奥在这部戏里就是一个活该掉肉的老头子。电影没能摆脱戏剧的手法来演出,这是让人觉得十足无趣的一点,我宁可去剧场看演出。
拖踏冗长,装腔做势,混淆是非,言过其实,无端的嘲讽,虚假的智慧,愚蠢的电影,失败的舞台剧。
好基,好惨
初三时班上放的电影。女主显老,没想象中的美丽。夏洛克也很可怜啊,犹太人不该受到歧视。
莎翁是一个种族主义者!算是历史的局限性吧,毕竟莎翁那个时代对犹太人理所当然的仇恨在今天已不成立,这就是为什么所有人看完后都会同情这个为自己的苦难民族代言的夏洛克,法庭上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仿佛是一场犹太人的人权宣言,但在鲍利亚玩弄文字技巧和钻法律空子的审讯中反被剥夺了一切,虽然安东尼奥的善心让可怜的夏洛克有了生存的资本,但却逼着他放弃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基督徒犹太人都向他吐口水,从此后那个落寞的犹太人几乎一如行尸走肉。夏洛克秉承新教伦理的商业精神有什么错,那个虚荣浮华的贵族有什么资格唾弃他,更不用说那个无情背叛自己种族父亲携款私奔的冷血女儿!ps,莎翁似乎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两个女扮男装的法官书记把所有男人耍得团团转,并以此绑架自己男人的爱情;如阿城所说,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威尼斯仪仗还真像戏剧行头。
莎士比亚是上帝的诗人。。。只是,那样的浪漫的诗人,究竟明不明白,火一样的爱情,灼烧的是爱情本身。。。在生活里,戏剧化,只是沧海一粟,伟大的莎士比亚,你是太了解生活,还是过于迷惑?
经典 经典 我怎么又想起学校了?
我想可能违背了莎翁的初旨,我竟然认为那一帮人在欺负可怜的夏洛克。Al的夏洛克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可怜老头,女儿跑掉了,钱也捞不回来。其实放债是多正常的一件事呢,自古以来有几个人真的像安东尼奥一样放债不要利钱呢?!另外对女扮男装这一行径,一直不能容忍。有些女人喜欢逞强好胜,却不是花木兰。
真真欺负人,还欺负一个老人。无聊至极!
8.0。看过之后引起我极大不适。首先,我是帕西诺铁粉,情不自禁站队,另外,帕西诺扮演的夏洛克诉求合理,符合我的价值观,最后,这些道貌岸然的基督徒以及她们令人厌恶的高贵真的没给人什么好印象。女扮男装巧取豪夺得来的胜利更是让人愤慨,于是我的心完全在夏洛克一边。看了影评,有人讲,原著正是这样的设定,这完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中英文各买一本,彻底了解下莎士比亚的真正用意。从电影来说,我觉得,它像一个预言,预言这些高尚的人,迟早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背叛自己的诺言,预言,他们终将再次出卖他们的女人,出卖自己的信誉,这是标榜仁慈和诚信的高贵人群不易被察觉的最丑恶的一个面。有了一系列思考之后,我开始觉得这部电影寓意深刻了,于是更加坚信这颗心值得被挖出来…
女主角看着好不讨喜,和书里鲍西亚给人感觉完全两样。
16.4.15 三星半,能感受到此批改编者往旧框架里灌入新三观的强烈欲求,这种二次创作动机让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时代思潮与被暗置的当代观念实现了高度并存,其中夏洛克于地位与所持公理上的是非定义无疑成功翻身,但另一边生硬安插的同性情愫则释放了过激的副作用,给一个中等分,但不是庸片。
忘记看的是不是这一个版本了 反正一直同情夏洛克所以不懂为什么这是喜剧
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别说矫枉,其实原著跟这差不多的,感觉他们口中的mercy 有一定双标的成分,又或者阿帕演的太好了。不过割肉确实泯灭人性,可能之前积怨太深,是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碰撞,但是最后bassanio 说只拿走他的一半财产但求不要拿走他另一半财产的时候我还是笑到了,改信仰太诛心,antonio 全程有什么用吗?除了长得英俊潇洒一点,另一个特点就是挥霍无度。不过莎翁对女性的塑造,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了。
我只把世界看成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个角色,而我的角色是个悲剧人物。
犹太人有钱,而基督徒却得到了上帝的恩宠。
自始至终,我所见惟有被践踏的犹太商人夏洛克,佝偻背影,孤独愤怒。其他的人爱情或者幸福,像一出遥远的戏剧,没有心肝的热闹,轻浮而残忍。因为有了Al Pacino的夏洛克,这个片子才没有沦为2,但因为有了他,便不能忍心给5.犹太礼拜堂大门关上一刻,我看见破碎的血红。而威尼斯灰暗天光里远去的小船,我恨恨诅咒:生女若此,不如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