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任务,似乎是《火星救援》的前传,或说火星救援明显想接续这一部的故事。
NASA拍这样的电影,既是科普也是科幻,当然背后也有“敛财”的目的——NASA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
world pace station,也就是空间站的设计十分经典,近来我国的流浪地球也采用这样的设计,“大转轮+大圆桶”成了空间站的经典符号。
什么能代表美国?
华尔街、好莱坞、纸牌屋、橄榄球,似乎都可以,但我想,可以使美国抬高国家品质的是NASA。
哪个民族继续担任仰望星空的任务,哪个民族就可以担当领袖民族的身份。
目前,美国,至少部分美国人,担得起这个角色。
开篇叙述较为冗余,但正如老电影等“老东西”都有一个特点——慢。
节奏不能太快,慢慢来。
2001太空漫游,开场十几分钟就一个长镜头,观众去趟厕所回来,完全不耽误后续的剧情。
慢的东西养人,快的东西消耗人。
本片,开场用了很长时间交代航天员之间的感情,其实很重要。
浩瀚长空,高处必定不胜寒,友情、爱情、亲情,反倒成了“人”的锚定。
这也是在宇宙中航行,仍然对人情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吧。
本片的主题是什么?
生命不断在追寻生命。
这似乎就是说,科学探索类似恋爱过程,也是一种追求。
探索,就是追偶。
为何求偶?
生命,生来寂寞而孤独。
单数,不成双。
而火星,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求索的对象——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吐槽一下,美国电影总会出现“黑人科学家”或是“科学智者”,这种政治正确也实在是无语。
以至于连美剧都会频繁出现黑人黑客,黑科技的“黑”似乎必须找同样肤色的人来体现。
黑,也成了符号化的“智力”。
老子尚黑,尚玄,玄就是黑,杳杳冥冥。
黑,神秘。
片尾半个小时是本片的高潮与升华——人类起源。
作者提供了人类起源的一种解释:火星起源论。
“they seeded the earth!
”火星是人类的故乡-they are us, we are them值得一提的是,在宇宙中,人类的标签是DNA,或者说,人与人接触的确认(确认对方是个“人”)用的是DNA。
DNA成了人类在宇宙间的通行证。
DNA——生命的通行证。
双螺旋结构,成了人类的代码。
这就让我产生一个疑惑,DNA能代表人类吗?
尸体可以提取DNA,那么生命真的是DNA吗?
这种定义背后有两个基础:1)物质的人;2)编码的人。
这种明显物质决定论、机械论的世界观,是整个探索的世界观(以至于宇宙观)基础。
我当然不承认DNA是人的代言。
(甚至也不承认是生命的代言)本片的解释机制是:演化,万物一体。
演化如同烟花,灿烂而短暂。
火星本有人类文明,一颗流星撞毁,文明的一支来到了地球播种。
于是鱼——爬行动物——猛犸象——恐龙——原始人陆续登场。
在这些宇航员的探索中,失去了同伴、爱人。
因此本片是一场科幻救赎。
这些失去了亲友的探索者,在宇宙浩瀚图景中“化”掉了自“我”。
且,探索不仅是求索,而是回家。
找寻生命的迹象,就是找寻生命的根源。
回到地球是回家,回到宇宙也是回家。
科普作家是传教士,科学的传教士。
而科幻作家(在我心目中)更高了,是以“科学”为法门的修行者。
其营造的宇宙图景如“西天极乐”,如“蓬莱三山”。
我曾和京苇说,看了科幻,看不进去其他书了。
满怀美好希望寻找人类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终极问题的故事,虽然没有近几年星际类电影宏大的叙事和震撼的视听冲击力,另影片节奏稍显宽松,脑洞也不需要大开,但是不妨碍这部电影的精彩和美好:人类探求一切众生的好奇和冲动,是这个物种生生不息的希望!
时隔一年,在这个片刻宁静的周末夜晚,翻出一张早就买到的碟片,第一印象是应该早就看过这部电影,翻看豆瓣果然如此,但我对这类题材的迷恋让我还是把碟片放入播放机。
这绝对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人类终极目标的探索故事,虽然没有星际穿越这样的宏大制作和热门故事来抓住观众的眼球获得精彩好评,也没有普罗米修斯那样的幻想力和冲击力,但是我这第二次欣赏,依然被影片讲述的故事和片段所震撼和感动:美好如一对爱人在前往火星的飞船中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紧张如临危不惧合作处置被意外流星击中飞船外壳而造成的意外事故……弃船后胆大心细太空行走至另一艘船获救......感动于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保全爱人和伙伴们的生命......惊叹于男主跟随人类祖先的脚步而踏入无限宇宙的勇气和梦想......anyway 再说一遍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优秀作品!
对于这样宏大主题的电影有很多,可是对人类起源这个问题真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这部《火星任务》的主要表达两点,一个是人类渴望去探寻自身起源之谜,第二,探寻的结果是人类的源头是火星人,并且火星人分散到地球与其他河外星系去了,于是,电影里的一个宇航员也随着仅存的火星人去河外星系探寻祖先了。
说实话,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想要表达这么宏大的主题,没有必要衬托人类的伟大,应该表现人类的无知与渺小。
电影中随处可以看见表现人类无力的地方:刚刚探测到有冰的时候就被龙卷风撕裂成碎片,为了到达火星却因为一点点失误(输送燃料的地方没有仔细检查,有破损)而失去一位宇航员,就连火星人出现的时候都是比人类要高大,人类不得不仰视他。
人类是很渺小,却往往不知道自己渺小,以为自己很强大,什么都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可事实呢?
大概宇宙中只有人类最渺小吧。
这些天电影院也在放一部关于人类寻找自身资源的电影《普罗米修斯》,呵呵呵,两名名导表达的方式截然不同,《火星任务》的外星人是人形的,友善的,会为星球的灭亡而落泪。
《普罗米修斯》的外星人却是暴力的,残酷的,就连人类自己创造的机器人也是冷冰冰的,会因为自己的好奇而让人类感染病菌。
谁也不知道真正人类的起源,或者说制造人类的人会是什么样子的,是友善的还是暴力的,是高大的还是矮小的?
但有一点,只要我们是被他们创造出来的,那我们就一定是渺小的!
p.s.突然想到这两部电影还有一个不同之处,那就是人性的表达。
《普罗米修斯》中人类之所以要寻找自身的起源是因为那个大富翁想长生不老,满足个人的一己私欲。
而《火星任务》中的那些宇航员他们是想科学家,是梦想家,是为了整个人类的探寻事业。
我想,这也许是导致不同结局的另一个原因吧!
有不少电影,要过了很多年之后再来重看才能发现其经典和伟大之处,布莱恩·德·帕尔玛这部《火星任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影片于2000年3月10日在美国首映,遭遇媒体排山倒海的劣评,票房也不如人意,当年投资1亿美元的科幻巨作最终北美票房仅为6000多万,全球票房也不过1.2亿。
布莱恩·德·帕尔玛此后失去了执导好莱坞大制作的机会。
不过,他还能在大洋彼岸的法国找到心灵安慰,影片入选当年戛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也顺利成为当年《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电影。
事实上,观众对火星一直抱着难解的好奇心,此前也出现过不少火星题材的电影,但一直等到千禧年初,好莱坞才制作出这部科幻大片。
即使放在今天,这也绝对称得上是一部野心之作。
影片找来当年炙手可热的德·帕尔玛 ,他此前凭《碟中谍》获得票房大卖而享誉全球。
演员方面,请到了《阿甘正传》、《阿波罗13号》的男星加里·西尼斯、《肖申克的救赎》的蒂姆·罗宾斯和黑人演员唐·钱德尔等实力派助阵。
不得不提,这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全程参与指导的商业电影,真实呈现了火星和宇宙空间站等各种细节。
▲360度不停旋转的三人舞蹈画面尽管这是一部标准化的制片厂出品,但丝毫没有约束德·帕尔玛的作者风格和怪诞奇想。
他一如既往地在摄影运镜方面大胆尝试,影片的开场就和《蛇眼》如出一辙,他用一个五六分钟的长镜头来交待所有人物及其关系,而之后在空间站和飞船里的情节更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仿佛是失重状态下的摄影机,拍摄出360度不停旋转的眩晕画面,再结合角色悠然漫步的长镜头,完美地呈现出太空舱内的布置环境,以及一场暗示性十足的三人舞蹈情节。
尽管太空舱的一段有抄袭《2001太空漫游》的嫌疑,但这种致敬意味明显的形式是德·帕尔马一向钟情的手法,早在80年代致敬希区柯克的《剃刀边缘》、安东尼奥尼的《凶线》等作品中已随处可见其戏仿经典作品的痕迹。
除了在摄影技术上尽情玩乐,德·帕尔马还大胆进行类型实验,大量融入悬疑惊悚情节,令影片有别于时下的“硬科幻”大片,不断焕发出80年代的怀旧色彩,而这种类型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声效和配乐。
最明显的是四名宇航员在拍摄奇异壮观的火星风暴时遇害的情节,诡异的声音效果徒增紧张的气氛。
另外一段则是几位宇航员被迫逃离飞船在太空逃生的一幕,突如其来的声效制造出不小的惊吓度,仿佛在观看希区柯克的电影。
▲刺激惊悚的太空营救一幕蒂姆·罗宾斯在关键时刻选择摘下太空头盔,拯救漂在太空中的妻子和船员的举动,足足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中乔治·克鲁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戏码早出现了13年。
电影配乐大师莫里康内为这部作品献出非同凡响的配乐,管弦乐配合上深邃迷人的星空,显示出恢弘壮阔的气势。
而一旦出现诡异的变奏时,则暗示着情节会有意外的转折或惊悚镜头,这种传统老派的配乐编排手法在如今的科幻电影里似乎已不多见。
当年最为人诟病的似乎是最后一幕,在众人抵达火星飞船内部时,洞悉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既让很多观众脑洞大开,也有认为火星人的行为非常不合理。
但事实上,这种解释人类来源的概念与库布里克的那部经典之作《2001太空漫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德·帕尔马的这个表达更为通俗易懂,也更符合他一向的“致敬”风格。
这个人类来源的解释甚至还启发了雷德利·斯科特2012年的《普罗米修斯》,连那个人脸飞船的形象也贡献不少创意。
▲流泪的火星人在20年后重温这部影片,我们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东施效颦之作,充其量只能说是德·帕尔玛对大师经典的戏仿重演。
意想不到,这绝对是启发之后无数科幻经典的先声:《地心引力》、《普罗米修斯》,还有就是情节几乎一模一样的《火星救援》!
影片给我最大的触动恐怕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情节中不惜用上多层铺垫,加里·西尼斯饰演的男主角在妻子生前的视频里得到精神鼓励,在最后一幕主动跟随火星飞船飞向未知太空的时刻,强大的感染力加上莫里康内的配乐令我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如今的科幻片似乎很难再看到这种舍身探索的宏大情感,往往只让观众沉醉于夸张的视觉特效里,很少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人类的未来有着丰富的展望。
刘强爱电影第125集之《火星任务》:又一部点子电影Q:什么叫点子电影?
L:就是整部电影以点子为中心,拼凑出的电影。
Q:电影几乎都是来自于一个创意或中心事件啊?
L:如果是围绕着点子来建构电影就不是我说的点子电影。
Q:看来点子电影是一个贬义词。
L:对。
我给你举个例子,我要一个金砖,你手里只有小指头尖那么大点儿金块儿,你说,别急别急,稍等,这就进了后头,找了些黄铜、金箔纸包木疙瘩,一些乱七八糟的,把那小金块搁到中间,愣给我造了个“金砖”拿出来了。
拿本片来说,点子就是“地球生命来自火星外星人”,至于什么太空人之间的友谊,太空人遇袭,丈夫主动牺牲,等等等等,都是黄铜和金箔纸包木疙瘩。
Q:你是说主线和副线联系不紧密?
L:既然你说到主线和副线,我问问你,这片子主线是什么,副线是什么?
Q:……L:答不出是吧,是不是觉得解谜这根主线推动影片发展但是篇幅很少,太空人之间关系发展这根副线跟着主线走,但是篇幅很多。
Q:有这个感觉,就是火星人放录像的地方,感觉是电影的“核儿”,但是前后与之能呼应的内容太少。
L:这就是本片最大的毛病,主副线首先是内容比例失衡,其次就是你刚刚说的联系不紧密,这种不紧密不是表现在情节发展上,而是表现在表意层面,主线和副线没有往一个方向使劲儿,看完电影,你不知道影片的重点是在哪里,是歌颂太空人的友谊和牺牲精神呢,还是表现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一种科学设想。
Q:你的意思是主题不明确。
L:对,金块贵重,但是占比例小,黄铜、金箔包木疙瘩不值钱,比例却占得相当大。
Q:主题先行不是不好吗?
L:主题先行后行,不是问题,只是创作方法不同罢了,最终只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就OK,至于你是根据形调整神呢,还是反之,无所谓。
要是形散神也散,那就悲剧定了。
Q:从点子出发,修成正果的,能不能举个例子。
L:就说最近的许多人都看过的吧,《盗梦空间》,点子就是“植入”,全片所有的主线、副线、伏线、支线都跟这两个字有关,并且大家围绕着点子,最终向一个方向使劲儿,发出了对现实、对真实的诘问。
Q:这片你都批成这样了,还给了8分!
L:对一个原本应该满分的题材,而且摄影、特效、配乐都极为出色,扣掉两分,已经相当令人难过了。
电影超难看的,这个剧本跟节奏,也就跟狗屎差不多了。
不过在看到火星人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泪目了……泪点清奇orz 想起以前老师放《人与自然》,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在哭,很尴尬……不过这要分开来算,《火星救援》是垃圾等级的,是这样没错……1.全片最想表达的点是“人类起源于火星”,这只是一个科幻梗,甚至算不上一个立意。
但是就为了这个梗,创作团队直接牺牲了剧情。
假如这么想拍梗,其实拍成伪纪录片会更好。
请不要伪装成故事电影。
2.剧情其实有挽救的余地。
主线是:“宇航员在火星发现神秘东西,导致全员死光,只剩一个成员滞留在火星。
众人打算去火星营救这个唯一的幸存者,营救的过程惊险万分,然后众人发现了人类起源的秘密。
”——这听起来特别刺激,对吧?
满满的动作、惊悚、探险求生元素,如此有商业片潜质,出来的效果竟然能如此乏味。
还是那个问题:这个创作团队为了梗而牺牲了故事性。
《火星任务》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2000年的电影,我们不该用今天的技术标准来评判它的特效,因为我始终觉得技术是服务于剧情的,不过这部电影的特效就像一个分水岭,我们看科幻电影的时候最能体现当时的特效水平,99年,2000年左右的电影,跟那之后特效能明显感觉有差距,比如近几年看到的一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等吧,至少在特效这一块儿有了很大的进步.(《2001太空漫游》没有遵循这条规律,今天来看,仍然是属于未来的东西)
这部电影的评分,没有上8分,我认为主要是章节跟章节之间的脱节,剧情衔接的不好,虽然可以理解为留白或是其他原因,可给人糟糕的段落感还是太重了,我斗胆假设一下,如果用昆汀的那种方式会不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hhhhhh
电影的故事像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在地球上是一个点,第一批去火星的人是一个大一点的面,接着救援飞船的部分要再大一点,最后是寻求真相的部分封顶,如果从这层角度来看,电影没毛病,并且是一个很流畅的故事,看这个译名,会以为着重的是在火星部分的救援,所以当看到飞船在飞去救人的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时,不免出现很多疑惑,还没救到人,怎么就先送一个人头?
又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结构框架吗?
前面都这样,那后面这个故事怎么讲?
还好导演并没有让人失望,果然有外星文明,而且还是我们的鼻祖,解释了一切的起源,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定,总归把电影的高度又增加了一层.
在电影中,有很多场景在致敬2001太空漫游,很多人应该都看出来了,比如救援飞船的内部构造,"旋转重力","舱外操作",包括智能语音的声音,还有结尾处,加里西尼斯进入一个像容器一样的地方,跟2001太空漫游里最后出现的婴儿也是异曲同工,库布里克真是没办法绕过的大山啊,另外《火星救援》在火星上种植物的细节,原来在这部里就已经有所表现,还有加里西尼斯终于登上了火星,还去了外星文明,虽然《阿波罗13号》你没有去成月球,这里导演如你所愿了,其实出场的时候看到他因为痛失爱妻,失去去火星的机会,我真的有点想笑,可是得严肃一点,毕竟对于剧中角色来说太残忍了,好在后面超出预期,宇宙那么大,你想去看看!
嗯,去吧
电影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任务",这种以多救少的电影看的太多了,我觉得追寻与探索才是升华的地方,就像电影里说的,我们总是在不断探索,发现新的生命,他像一个邀请,过去,我们发现一个大陆,再从那个大陆发现新的大陆,生生不息.
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给这个片子拔高一下,拔高到配得上我对它的如此强烈的喜爱程度,我只想说,我讨厌斗争最后还有什么什么取胜,突出了人类精神和能力什么什么之类的科幻片子,我就是偏爱这种的既有无力感,又有归宿感和安全感的错觉的感觉。
xd,真绕。
喜欢虫巢,喜欢擦肩而过,喜欢火星计划,都是一样的原因。
你凭什么觉得人类特别了不得啊,凭什么啊,我现在依旧觉得人类不管是从自身能力还是道德来看都只能是摇篮水平。
犯着孩子似的错误,还一再的觉得自己长大了自己厉害了自己无所不能了。
多幼稚啊。
所有的错误都有惩罚。
可是伟大的母亲不会忍心惩罚她的孩子永远觉得自己的孩子其实还挺好的。
于是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我跑题了么?
无所谓了。
我很感动。
《火星任务》是在NASA宇航专家指导下拍摄的。
基于人类现有的宇航能力,随着剧情的需要有不同程度的夸张。
这是典型的硬核科幻,近未来,一切合乎物理规律,没有刺激眼球的镜头。
结尾给了人类起源一个假设,比较合乎想象。
不过某些细节实在能够做的更好,火星上的戏明显是在沙漠中加滤光镜拍摄的,不过火星稀薄的大气能形成天空中那么丰富层次的云彩吗?
说实话,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趋势,电影也流于各种复杂想法之间,拍外星人要引入人类的社会生态,有对立的组织和阶级,有黑暗,有挣扎,但这类电影是人类社会的升级版,显然就不能成为正规的太空探索片,是哲学和娱乐交互的产物。
再者,异形这类的恐怖片也容易引申到太空之外,但究其根本,是恐怖片,所以外星人往往就是具有侵略性的,人类的狭隘也可见一斑。
外星人侵略,我个人认为立场十分不足,一是如果文明程度远远高于人类,那么人类对他们而言是无关紧要的,地下的蝼蚁也不会引起过多关注,地球这个环境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地球绝大多数时间都没有衍生出智慧生物,再者人类已经有了初步探索月球、火星的技术,地球被漠视是早晚的事情,地球从宇宙尺度上就是一粒尘埃,除了人类,我相信没什么人会对它有太大的兴趣;二是本身动力的不足,人类的战争是为了资源和消灭异己,放在宇宙这个宏观尺度,那就没有意义,尺度过大,人的一生都毫无价值。
外星人存在,最先产生交互的关系,往往是不经意间的碰撞,是一种偶遇。
又或者是一种独到的设计,人类本身就不是偶然生成。
本片的好处,是很简单地描述了这种想法,探索,然后到达远方。
关于造物主这种想法,我倒觉得也没什么问题。
比如人类担心AI,担心机器人,甚至创造了N多故事,表明造物主可能面临的诸多威胁,但这些故事都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本位社会的畸形发展。
比如,在成吉思汗的草原社会,把现在的枪炮都扔过去,草原社会是本位社会,而现在的军事武器是畸形发展,最终某一个人得到这些武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草原部落,封建帝国,军事武器并不能改变草原社会的属性,不能让它民主,只是破坏了它的平衡,但其结果,并非由军事武器决定,即便没有这些,成吉思汗也建立了一个草原帝国,所以畸形发展根本影响不了本位社会。
而诸多人认为AI和机器人的发展有害社会,仅仅在我们的本位社会里,人类发动了无数的战争,掠夺和破坏随时可见,AI和机器人可能会成为加大战争规模和破坏力的因素之一。
更有甚者,会有人认为AI和机器人会自我觉醒,究其原因,它们需要自由。
然而,这难道不是人类的诉求?需要自由和尊严,反对霸权和独裁主义。
难道机器人(或者人)摆脱了人类社会,它就获得了自由和尊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外星人存在与否,宇宙是否才是人类的起源。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要么答是,要么答否。
但如何去思考其背后的价值,却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很容易犯本位主义的错误。
所以一个好的探索片不应该有太多的人类感情,对问题简单回答,这无疑是更好的答案。
宇航员素质低的可怕,基本技能和思维素质都太差,沉闷无聊到发指,最后强行外星人👽,感觉就是8个作死的人的一个梦,太弱鸡的科幻片。
最棒的科幻,无尽的遐想。BD 720P 14/03/02重温
前面故事有些许拖沓,但是作为一个12年前的科幻电影来说,他可以算是一个贡献。在最后30分钟里面我看到了惊喜,也是我从小一直在做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也很感兴趣的是,最后把人泡在富氧液体中防止身体在太空高速运动中爆裂,第一次这个理论运用在科幻片里,至少我很感动~!
小学时看的了 但是印象很深刻
这片子没能成为经典是有原因的 帕尔玛的导演功力无需质疑 但他在深刻这件事上总是做的不够好
妖秀啊,和男票搜火星救援搜到这个,看到结尾才发觉不对劲。。。怪不得一直在想怎么可能片子这么烂评分还不错。特别是结尾那个火星人和那个跑去外太空的人,无语
等待与追寻。喜欢宏大主题的科幻片,慢节奏都是为了最后那一刻的情感爆发,同泽米基斯的《接触》
“In everyhuman culture,Mars has always helda specialattrection. I mean,what if that means something? The univers is not chaos.it's connection.Life reaches out for life”
擅长拍黑帮、悬疑片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拍的科幻片,总体来说还不错,悬念气氛很足,硬派科幻,高中时候看的了。
看到其中一个宇航员卷进沙暴中被撕裂,惊悚了,火星地面上露出张人脸,惊悚了,蒂姆罗宾斯在太空摘下宇航帽秒死,惊悚了,最后那个人脸巨人出现的时候,惊悚了。最后解释的好一出进化论,所有人类的祖宗是火星人,不要再说女人来自火星男人来自地球什么的话了。
开头的灾难演员们都是痴呆了吗?谁都能看出来灾难要来了,黑人男主居然几次反打都是一脸茫然看着不动,你们不死谁死?47分钟的飞船漏气险情也极其扯淡,有头盔不带,有氧气不吸,非要整个死而复生,自找的怪谁。紧接着的燃料泄漏跟上面的危机不是重复的吗?都是飞船破损,这么低级的险情吗?太空行走燃料就差那么一米……就像逃跑的时候一定要跑两步摔倒一样的狗血电视剧剧情连续出现两次,很爽吗?所有的险情都很刻意,让人不舒服。这种节奏让人及其出戏。但不得不承认,最后的脑洞还是开的够大。弥补了前面的狗血。最后补充一句,男主可真丑。我看的都有点难受。
神棍片,完全没表现出德帕尔马的风格,编剧太次,前面drama得要命,后面想提升逼格,又编不出来只能乱来,拜托,能不能不用2000年的科技去意淫2020年的事
至今觉得2001伟大是因为什么?
似乎有些拙劣,可是有有些不忍说出来
感覺就是哪哪都差一口氣,首先這個類型幾乎可以說是帕爾瑪第一次觸電,這部電影和帕爾瑪最契合的地方就是在太空裡他可以盡情的用自己招牌的運鏡方式而不會奇怪,反而是完全適配,招牌的旋轉鏡頭用在太空裡真的是最佳的組合,這也是這部電影給我唯一印象深刻的地方。其他地方就感覺都差臨門一腳,故事吧,最後發展就雖然是意想不到,但也沒有驚奇到驚喜的程度。特效吧也馬馬虎虎,代入感很一般。人物吧,雖然熟臉不少,但沒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情節走向吧,要說離奇也有一點,但還是不夠離奇。最後要說感動吧,也有那麼一點點,但是也是不夠打動人。就你要說元素還真的什麼都有點,但就是什麼都不到位,最後也只能給個中規中矩的三星
雖是2000年的太空科幻,但,我還是覺得老布演的比較入味..
和缓慢的旋转镜头一样,全片都充斥着一种集优雅和恐惧为一体的诡异气氛,单拎出哪一段都是太空歌剧类型戏的标杆,但拼到一起却有点驴唇不对马嘴,只能说后期表意上的急转弯使得前期的种种温情的、悬疑的、讽刺的、寂寥的铺陈成了废戏,结局的牛逼就变成了一种光杆司令式的牛逼,孤立无援。虽然介绍人类源起尴尬得像在天文馆看科普宣传片,但还是被震撼到了,颇有些《永恒的终结》结尾:“我们会幸存下来,在此安家落户,子子孙孙繁衍不息,而人类的足迹会踏遍星海。”
要是我的话估计也会选择登上那艘舰,然后真正回家。
原来一切都被火星人安排好了,科幻片一定要配交响乐。进山洞之前结尾就好了
中间段比较精彩,最后进入火星人脸开始就“宏大与低幼”并行,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