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北斋的纪录片,今天看女儿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就是——Kurara: The Dazzling Life of Hokusai's Daughter。
她的人生确实够眩。
嫁给了绘师第三代堤等琳的门人南泽等明,不到三年即以离婚告终,原因是她一直瞧不起南泽的美术造诣。
性情上与父亲北斋相似,不同的是应为有抽烟喝酒习惯,曾误让烟草弄坏了北斋的画作而一度尝试戒烟。
更是因为嗜酒而自己取过醉女这样的笔名。
影片中的北斋评论这个名字:相当出世的了。
那时的北斋提供了多少工作岗位啊,中风之后还以富岳三十六拯救了江户的出版界。
她的一生是痴迷光与影一生。
有着与父亲北斋相似的创作画法,并也使用明暗对比等方式来表现绘画的立体感。
影片着重介绍了她三幅作品的创作经历。
夜樱美人图(Cherry trees at night)
吉原格子先之图
三曲合奏图。
宫崎葵的眼神灵动有神,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
两个外景的俯拍非常漂亮。
夜晚桥边,本身就像一幅画了。
除了北斋和应为两个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一样,其他角色也都很超逸,妈妈像个神仙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之前的唠叨也很可爱。
泷泽马琴是当时的作家,与绘师之间是工作上的合作关系。
恋爱对象溪斋英泉,出生于江户的下级武士家庭,原先家族姓氏为松本,随父亲改姓后,名字改为池田义信,另外多以善次郎为称呼。
20岁后溪斋英泉开始向绘师菊川英山学习绘画技法,同时也常与葛饰北斋往来交流。
之后溪斋英泉因擅长描绘春宫图而受关注,并开始著作情色文学及提供相关类型读物的插图,其中《闺中纪闻 枕文库》曾被作为性知识入门书,作家曲亭马琴曾邀请溪斋英泉替他的戏作文学《南总里见八犬传》绘制插图。
在风景题材方面的创作,溪斋英泉曾与另一绘师歌川广重携手绘出中山道一带驿站为背景的《木曾街道六十九次》(木曽街道六十九次)。
晚年溪斋英泉所著作的《无名翁随笔》(无名翁随筆)则成为后人研究浮世绘的资料来源之一。
剧中英泉评价应为与父亲合作的画,一下子就说中了哪部分是她的手笔。
是文艺少女大杀器吧,容易引起那种”知己“感。
好在,应为的心里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感觉她也不是不想要爱,只是太容易分心。
结尾弟妹一下子就落回俗世了。
不过真实的应为在父亲去世后离开浅草的居所后,出家了。
影片大概是用弟妹来衬托应为的超凡脱俗吧。
就是这电影长度,不长不短的,浮光掠影科普一下就完了。
我和他很相像的地方,就是我也喜欢看大火,只可惜命运没给我啥机会,隔岸观火。
在吉原红灯区看合唱,和熙宅英泉一起画画。
妙觉得10分的平庸,我看到20分钟也已经看不动。
本来是反映有创作和现实环境的关系,他们处在东京最繁华的地区,但是他们的作品跟领悟完全没什么关系。
特别生硬的反映了这个女儿的情绪,还有没有才华?
一个作家马晴出现,居然把中风的父亲喊醒了。
放了一半电影居然停了,旁边有个莫名的声音,what the****。
没想到是隔壁邻居家的网联通不畅。
我们就像寄生虫里的一家人,寄生着。
惊魂之后,居然发现小男朋友第1次使用普鲁士蓝,他还挺得意。
乙丑大火让版画商失去了很多东西。
他们决定放手一搏,所以神奈川冲浪里是一个商业成功的作品。
但被当成国家标志,这发生在二战以后。
这片子真是低成本啊,所有都发生在画室里。
老头最后说,如果再给我10年,我不在给我5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这样的奇迹,也就发生在这样褴褛的画室里。
最后20分钟还不错
以上我留下来的图片是能一下子打动我的地方 我是在暑假8.26号看的 快开学了那时候 我肯定很焦虑吧也没有学习专业一直 只是看电影消遣至少得做点什么派遣欲望而不是刷一些浅薄的为了宣泄表达欲的动态当时的我深受羞耻感折磨 所以一直没有学该学的最专业 而这里边就讲到了画家的顶着压力专于技能 所以除了我的做错的那些事这个世界还很广阔 这也大概是每个想技术更精进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吧还是想美一点更美一点 好一点更好一点 要耐得住寂寞 忍辱负重 接受别人的审视评价 真的好难 所以希望爱好永远是爱好 纯粹的当心中皎洁的月亮 光是看着就欣喜的存在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就好了所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同样的东西呈现出来打动不同人的让不同人有同感的会是不同的地方电影的画面真的很漂亮 我记得那个桥 虽然在桥上父亲那句“过了这座桥就忘了吧”这种谁都能说的安慰并不能让我感同身受 但我记得在桥上的来来往往的喧闹的人群中心事重重的阿荣 记得桥上的色彩很明丽 清清透透的蓝的河和棕色的木质的桥 是很有希望的景 你看 还是美丽让人印象深刻吧 这的确是很注重色彩的很美丽的一部电影 就像它里边说的 因为黑暗光才有了不同的颜色 世界由光和影组成 人也是这样吧 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 这样才完整 可是有多少呢 各占多少呢 这个世界的事实是什么呢 我得先了解关于我的事实 着眼于眼下 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 人得循序渐进累计这就是事实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 比一些记录名山大川的光明宏伟让我觉得美丽动人得多 也许是因为景色变真实了有人情味了 因为如果光是漂亮那看照片就行了不必去旅游感受 看到然后感叹一句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就完了 可如果一个地方有了故事感就会让人想走近想了解 人也同理吧 所以大家现在追求看起来丧 这样显得很有故事似的 所以相比起自然景观 我更喜欢人文景观 那些对人的关怀体贴的情绪同感才是把我留下来的原因 才是能治愈人的原因 光让人仰视不会很喜欢 有能沟通上的地方才会很喜欢 这样这个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的地方对我才有了不同的意义独属于我的美丽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意义吧 表达和沟通 解释和理解 某一刻我们能共通 那这一刻就区别于其他时刻成为了特别的时刻 是这些时刻才能把人留下来的 我们的主旋律片和景区宣传片都是需要这些吧 明明我党发展史极其热血浪漫 但伟人光伟光正不真实 如果历史书上多些故事就好了 其实我觉得人不需要故意追求丧感啦 因为谁没有隐蔽呢 所以美人光美就够了 因为作为人本身肯定有不完美 也有自卑感 有光就必然有影子这是立体所无法避免的所以只要是美丽的人本身的七情六欲就很动人了 因为是美的 所以什么都有了意义 无论是什么情绪只要是美的姿态美的表达就都有了意义 心碎和快乐一样珍贵只要是美的 让人艳羡会有人不那么追求美吗 肯定有吧 每个人审美也不一样啊 如果是美的 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美 失败的美人为求不得伤神也是美的 难看的人该怎么办呢 阿德勒心理学说要接受改变不了的 改变能改变的 我该怎么接受呢 如果能舍弃欲望就不会难过了吧 可是追求美的欲望是本能 再说吧再说吧我想到了 所有美好都不是永恒的呀 美丽会变不美 爱情也只是一些瞬间的连续 没事珍贵 不美才是常态 所以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了所以我说写影评真的很花时间 需要几个小时 会让我思考很多勾起很多零散的记忆的想法 这也会用进废退吧 但是也终于对自己的花时间看的东西有了个交待 我也需要这种合情合理不学习也没荒废时间的理由 今天想轻断食 可是思考整理也耗神的感觉
喜欢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类传记故事,喜欢影片中或清新明快或滞重浓郁的色彩光影,喜欢剧中人物的服饰起居,喜欢那些魅力四射的浮世绘作品,喜欢穿着和服抽着细长烟杆的阿荣,喜欢看她洒脱不羁无拘无束的做派,喜欢那座蓝色波澜平静水面上,载着荣和善的小船,慢慢穿过那座白色宽阔的桥。
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却写尽了身为一代名匠画师的女儿,在天赐禀赋下在父亲名师阴影下,痴迷追求着独特画风独立表达的历程。
眩,在日文中是痴迷的意思,北斋的女儿,以父亲为榜样以此为荣,最终用一生的痴迷,用自己的感悟,赢得了独特的魅力。
看完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喜爱淡淡的遗憾中。
最感人的艺术一定是有缺憾的。
她叫葛饰应为。
上次去看浮世绘5D大展,在长百米的《神奈川冲浪里》中,惊心动魄的想哭。
鲸鱼和蛸,趁人不备,突然露出头来,甚至还有些俏皮。
以前特别喜欢莫奈和德加,不知道莫奈为什么会画《穿和服的女子》,原来追本溯源还是回到了浮世绘,回到葛饰应为的光与影里。
眩是因为光影叫人目眩神迷,热爱绘画的人生也叫人目眩神迷。
浮世绘有让人迷醉的妖气,除了有众生百态和风俗人间,还有画家执笔浮生绘梦。
不知道应为是不是真的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但是夜樱美人图,应为醉女画,都像是应为在寂静的深夜里,一盏孤灯下,她手执画笔的孤影,喝的小小微醺,欲与我们诉说一个故事。
在一群男画家中的应为真酷啊,真是好酷的女性。
在如光的父亲葛饰北斋的身边,她是追随的影,在《富士越龙》中找不出她绘了哪些笔,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北斋之女”这个名字,但在海浪🌊、蛸、富士山🗻和美人的光影中,我们目眩神迷,一次又一次想在浮世绘中长醉不醒。
电影的画面非常细腻,演员演的细腻,服装细腻,细腻的空气中渗透着匠人的精魂和味道。
日本电影真的是神奇,总是看似枯燥,但静静地静静地总能让人泪流满面,尤嫌不够,到结局还要让人泣不成声。
这世界不仅仅是圆圈和线构成,还有光和影。
从第一次看到浮世绘,浮世绘就像漩涡一样把我吸进去,他有自己的庞大体系,虚浮尘世,众生百态仿佛在和你对话,也仿佛都是你的幻梦。
艺术原来总是互相影响,不管来自东方、西方、吸收了哪个国家的滋养后成长,都是人类的精髓和瑰宝。
葛饰应为这样的女性、匠人,也是瑰宝。
电影海报中的宫崎葵,粗服乱发,肩搭棉袄,在灯下执笔,画那副著名的灯下美人图(夜樱美人图)。
历史中的北斋之女绝不会这么好看,传说中这个被休回家的女子,有着地包天的下巴,绝非宫崎葵的小脸可比拟;但宫崎葵面庞中的好奇、灵透、坚定与疲惫,让人无端相信,她就是北斋那个画技惊人,号称江户伦勃朗的女儿——葛饰应为。
我强烈怀疑导演是个浮世绘艺术爱好者,整部电影仿佛就是对浮世绘和江户市民生活的赞歌。
长桥、走卒、武士、美人、吉原灯火、道边樱花,都在镜头中活过来,再被画进镜头中的浮世绘里。
一定程度上,真正的主角是那几幅画,是父亲葛饰北斋的富士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和富士越龙,是女儿葛饰应为的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和吉原格子先之图。
全片的人物与情节只是线索,这些画才是真正的光芒所在。
每幅画完成时,导演生怕还原的不够好,或是观众看不清,还要全幕展示,停顿几秒。
想象一下日本上映时,巨大幕布上的古老浮世绘,此中敬慕,铺面而来。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市民文化的代表,主要描绘的是市民眼中的浮世,此间有美人、春宫、和风景。
市民的现世品味无疑是直接而庸俗的,文人画和印象派都是没有市场的。
在狭窄的选题和有限的风格选择中,很多画师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是画匠,甚至葛饰北斋在片中也哀叹,如果老天再给他五年,他一定会变成画家。
这群戴着镣铐跳舞的天才们是不自信的,他们在江户的杂乱小屋内,埋头做画。
拜师、写生、出师、卖画,迎合着市民品味、赚着市民的钱,可能午夜梦回时,也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卖画为生的小市民。
最终艺术史还是厚待着他们,他们的作品成为了梵高、优衣库、包装和电影的灵感来源。
这些当时的糙女、老头、青楼老板成为了艺术史添砖者,他们是盖棺定论的艺术家。
导演是理解他们的,甚至导演跟他们也是一样的。
艺术家们只不过是一些心怀一个念头,或者一个所向的平凡人。
他们也要吃饭喝水、也要睡觉做爱,也有可能中风且贫穷。
生活中没有什么绚丽多姿的日常,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情节,可能看一看大火都是难得的体验了。
时时刻刻都不满足,终日工作也觉得自己是个庸才,略有小成又恐只是灵光乍现。
但除了他们生活中的江户城,他们心中另有一个江户城,那是他们的一心一念,他们的心之所向,那里的龙可以飞跃富士山,艺妓与太夫能一同合奏,光与影,浓与淡,绘毕搁笔,或拍完杀青,而此生无憾。
精神生活固然是丰富的,但现世安稳也如罂粟般迷人。
平凡的艺术家们需要家庭,要还账单,要结婚生子。
曾是武士、善绘情色的溪齐英泉说葛饰应为是他的光,还不如说北斋之女那全部都在做画的生活是他的光,那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向往,而且他做不到,他还有妹妹要照顾,生意要打理。
精神生活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困境不仅仅存在于搞艺术的人,也存在于每一个人,我们被欲望俘虏,被淘宝构陷,被花呗囚禁,心中隐约觉得不妙,时光太快又水过无痕。
一切脚踏实地的折腾,可能是为了现世安稳,也可能是对于岁月静好之下暗流的恐惧。
曾经的梦想早已暗淡,它们因为不确定或胆怯而被过早放弃;口中的诗与远方也成为机票上的旅行目的地,走马观花间还得帮同事亲戚代购。
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北斋之女的善哥,略有小成却及时收手,从此沉迷于老婆孩子还房贷,只需要盛夏中的一场流感,或是18岁填志愿时的一个手抖,就可以要了善哥的命,或者我们的理想,轻飘飘,又理所应当。
我们都不必做葛饰应为,但我们都可以喜欢她,因为她身上的光无法拒绝,纵然她不美丽,也不梳头。
东亚有不少描写女画家的电影,比如中国潘玉良的画魂,韩国申润福的美人图,还有这部葛饰应为的眩。
这部应该是成本最少的,也是我最欣赏的。
前两部电影都注重主角的女性身份,展示她们在男权社会下的挣扎痛苦后成就,尤其是那部美人图,竟然还安排上老师发现得意门生是女郎之后大展淫威的桥段,令人咋舌。
这部日式日常女画家电影,是最具有平权精神的一部,没有强奸,不用赎身,甚至连谈恋爱都是似是而非的,就是画画,各种画画,画到痴嗔,画到喜乐,画到老。
电影的高潮处,不是流泪分手,也不是爱人惨死,是江户伦勃朗/北斋之女发现光与影的奥义,是她与老父亲合力完成终极传世之作富士越龙,是宫崎葵窥得大道、见到圆满时的面上的光和眼里的泪。
大家都是人,不必用性别圈定印象或划定鸿沟,女画家的主要属性是画家。
希望在未来,所有的女画家都会被介绍为画家,不用强调一个女字。
三星半的SP,影评也写不出的什么意思,大家别看了。
阿荣年纪不大也不小,“休夫”或者“被休妻”后变回到大名鼎鼎作为浮世绘大师的父亲身边,帮衬着父亲作画。
历史上的阿荣被称作葛饰北斋三个女儿中最有天赋、画风与父亲最为相近的一位。
她在历史上留下的画作并不是很多,而剧情中则选择了《夜樱美人图》、《三曲合奏图》、《吉原格子先之图》三幅巧妙地融合了光、影、女性三元素的画作作为了叙事线索。
阿荣是位非典型性江户女子,她回到家中埋头于作画,却总被父亲说自己的画毫无灵魂。
我也想画好,我也不是对绘画毫无追求,阿荣会把各种各样的石头与植物带回家中研磨颜料,也会看到对岸熊熊大火思考如何画出如此绚烂的景色。
火焰中有炫目的光,也有暗淡的灰。
善次郎带着阿荣去了吉原,阿荣在夜晚艺伎的世界中看到了光与影的浮动,阿荣会透过红色的窗格捕捉着女人脸上因光影闪烁而不断变换的色彩。
对于阿荣而言,作为日本一流画家的父亲是自己的光,这束光已经闪耀到足以遮掩住阿荣与父亲间的亲缘感情,所以阿荣会懊恼自己为什么父亲倒下的时候自己想到的是作为一个画家的父亲。
其实,父亲的话阿荣都听得很明白,父亲说过,三流的职业画家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优秀很多,因为作为“职业”而言,你则是要承受更多的批评与责骂。
父亲在完成最后一幅画的时候,也说过,如果再给我十年,不,五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正是因为父亲的光芒太过耀眼,所以阿荣明白自己无法超越父亲,但是,尽管作为葛饰北斋的女儿活一辈子也好,作为葛饰北斋的帮手不署名画一辈子的画也好,阿荣也是想去画画的。
因此,在父亲光芒的映照下,阿荣的影变藏在了画作之中。
善次郎对阿荣说,你是我的光。
阿荣也说过,善次郎的温柔就是毒药,但她依然沉沦其中。
在故事中,阿荣画的第一幅画是《夜樱美人图》。
《夜樱美人图》这是根据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的时候看到的美人所作,而那位美人,就是现在和善次郎住在一起的阿泷。
在善次郎去世后,阿荣画了《三曲合奏图》。
《三曲合奏图》画面中的三个美人,也是善次郎带自己去吉原时看到的美人,是他的三个妹妹,是他的血缘至亲。
此时阿荣对父亲说,有我的风格吧。
看,这就是他告诉我世界的样子。
阿荣的成长伴随着亲人与爱人的离世,母亲的去世来的猝不及防,恋人的去世让她明确了自己的风格,而在去世的父亲面前,她却始终在说自己还想画的更好一点,更好一点。
如果说是父亲带给了阿荣绘画的技艺与机会,那么恋人便带给了阿荣画作的灵魂与内容。
在故事结尾,苍老的阿荣依然会去透过红色的窗格望着屋内在光影交错之间显得熠熠生辉的美人,等她回到自己寄居的屋内,听完了弟妹的抱怨,便开始了《吉原格子先之图》的创作。
《吉原格子先之图》我只是想画的再好一些,我只是想当一名真正的画家。
谁是我的光,我是谁的光?
我是谁的影子,谁又是我的影子?
不重要,这都不重要。
因为这个世界是光与影交错的。
父亲是自己的光,自己又是善次郎的光, 我只要还能拿笔,只要还能看得到光与影,只要还能分得清颜色深浅,这样就够了。
Ps .故事整体过于寡淡,几处画面背景过于虚假,虽然吉原夜景与艺伎们在画面中显得光彩炫目,但也仅仅是对于不足一个半小时sp的制作标准而言。
龙平小哥在剧中的仪态万方呀,你们可以自己看看小哥走路的姿态~感谢龙平小哥不是月代头!
画面太美了,我截了几十张图。
舞台剧式的换景运镜充满了匠心,色彩浓郁又活泼,几乎每个分镜都有冷暖色的对比。
葛饰北斋在江户时代怒活到89岁,从最出名的《富岳三十六景》到绝笔《富士越龙图 》(哦也不能忘了章鱼与海女😂),哇我终于懂得了啥叫“如化入境”。
嗯,葛饰北斋不止是《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超越巨浪。
Btw,私心觉得宫崎葵演的超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宫崎葵。
阿荣英灵合一,心守一物,又移情万物。
“世界由光与影组成,影子塑形万物,光为了将其凸显。
”可能葛饰北斋是光,阿荣愿意做父亲一辈子的影吧。
在被生活琐碎纠缠的平凡日子中,每每会被这种为某一事物投入全部的人所震撼,又会重新思考起生命的意义这个大命题。
想起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那种活法,活着可能就是活着,不管如何还是活着,继续活着,活着好像就是生命意义的本身。
但是人好像总是不满足于此,想要赋予新的定义,更加个人的定义,好像这才能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活过。
但是好像不完全如此,葛饰北斋以及北斋之女好像都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才是个人的画风,个人的印记,好像只要不断的画,不断的研磨自身的技艺,就好像是生命本身了。
现在好像很多艺术家都在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以确认自身的位置,获得认可和存在的意义,但是真的能成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吗?
如果说世俗定义上如此,那对于个人来说真的如此吗?
一直疑惑于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活过吗?
那如何才能证明自己活过,被记住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个人是活过的?
这么说好像子嗣这种生物学上的延续是最真实,也是最容易本记住的,这是不是很多长辈为子女而活的根本?
这样的揣测好像听起来有点自私和牵强,因为即便如此,几代人以后相关记忆可能也不复存在了吧。
回想那些如今还为我们所记得的历史人物,好像都是因为留下很多不为时间所磨灭的东西,比如思想。
所以有的时候贪心地想想,这可能是能够证明自身存在的东西。
这何等之难,绝大部分人好像都只是芸芸众生,拿什么的去证明自己存在过。
即便是北斋之女,连拍摄她个人的影视也是因为北斋,要是没有她父亲北斋,她真的能为人所记住么?
片中提到的其技术甚至不能满足表达需求,一再受到外界的否定,观影下来能记住的也不是其作品,而是她作为一个天赋并不佳的画艺上的求道者的形象。
不过求道与否好像无关紧要了,关键是她为此燃尽了一生,不知道这样对她来说是否够了,这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方式。
什么是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个可能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团吧,也可能根本没什么准确的答案,能做的就是挣扎吧。
不过很幸运看到片中的两个谈话内容,对于一个迷茫的摄影爱好者而言。
其一: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净是痛苦。
” “别说是你,我对自己也不满意,再好一点,再一点,再一点,虽然总在祈祷着,但在想出来之前,灵感已经逃走了。
” “过了这个桥就忘了吧,忘掉它,然后我们重新开始挣扎,挣扎,不停地折腾吧。
” 其二: “就算是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选手强,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专业的人要像这样忍受耻辱,就算是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世人的目光!
你们有时间后悔,不如感觉着手下一份工作。
”
自然,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还是因为对小葵的热爱,而不是我有多么关心艺术,这种感觉就是,啊,好久没有见到她了,好想念,终于有了新的作品,迫不及待的想要见一见,电影反而更像是一种见面的方式,喜欢一个人时间久了,仿佛真的能够超过角色,也超过了演员本身,所有的角色都成为了她的一部分,就像是生命中的一段经历,那个观看的我也像是陪她一起经历过,而那个我所不了解的生活中的她,也只是她所有角色中普通的一个,只是一段我所不了解的经历。
这次的小葵化身成为了北斋的女儿荣,一个江户时期画家。
开始的场景是介绍了北斋教小时候的荣画画,然后时间就到了荣被休妻回娘家,回到了父亲的画室。
我几乎是怀着看纪录片或者传记电影的心态去看的,所以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荣的个性,像个懒散的公子哥一样,还有言语里面甚至有些刻薄的,不符合当时儒家文化背景下温良恭俭让女性气质的作风,这些仿佛都说明了,她是很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人,就像她对于被休妻回家表现的一脸不在乎,穿着和举止也很任性,对于乱糟糟的画室也习以为常,还有去看失火时的一脸兴奋,感慨被火染红天空颜色的美丽……我几乎已经相信小葵就是真实的荣了。
说回来,其实我一直很讨厌把艺术家神秘化或者另类化的倾向,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画家等,往往被神化,成为一种符号,仿佛已经成为了艺术的指代。
而我对于艺术的看法却是日常的,就像所谓绘画,其实不过是在没有摄影技术之前的一种记录现实的方式,画家更应该称为画匠,只是在绘画这种媒介上能够有表达的自由,甚至能够创造不同的风格,艺术这回事仿佛就多了更多想象和阐释的空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就像现在很多UP主上传的自制视频,美颜P图,还有表情包等,也都是一种新时代的艺术风格,只不过身处当时的人难以感觉到其中的光环。
还好,这部电影表现出来了这种日常,满地纸屑乱糟糟的画室,邋遢的画家,三言两语日常的对话,这些都表现了当时一个忙碌的画室的场景,彼时的艺术家更像是普通人,更准确说,是一群工匠,他们最忧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完成客户的订单,就算偶尔不能达到心目中的理想,也仍然会选择交付不完美的作品,而不是耽误工期,面对客户也更像是要完成一项工作或者使命,如果要做一种比较的话,我能想到的和现在最相似的职业大概是平面设计师了。
说回来,其实我并不想谈关于艺术的事情,那些都只是在知识的范畴,比如关于艺术的演变或者艺术家的传记,都不是那么重要的,或者说,它们已经有无数人鹦鹉学舌一样说过无数次,而我也并不想重复。
我所感觉到有些不同的,也是我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是个人与某种技艺的关系,或者说是个人与某种事业的关系,比如绘画之于荣。
在我的理解里面,荣之所以不在乎家庭,不在乎自己的丈夫,是因为她内心有另一套价值,包括后来荣出入声色场所,醉心于观察光影的变化,而不在乎别人的世俗眼光,也是因为内心有这样一种支撑。
我记得一个场景是荣的父亲病倒的时候,荣最担心的不是父亲生病本身,而是父亲不能再画画了,她要拯救父亲的方式,是让他回到一个画家的身份,如果只是躺着维持生命,那和死了有什么不同。
于是她被母亲指责为不孝,毕竟在一般的眼光里,生命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
但我是理解这种想法的,我也一直渴望自己能够找到这样一种技艺或者事业,一种真正能够超越自己生命的东西,如果找不到,那么仿佛一生都会是暗淡的,仿佛都像是蝼蚁草木一样,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这样的技艺,仿佛黑暗中的亮光,茫茫大海上的小船,没有它们,生命将陷入无边的虚空之中。
于是,在某些瞬间,从别人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感觉到了这样的东西,也许是一段演奏,一幅作品,甚至是一身衣裳,是一种纯粹的,至善至美的,仿佛陷入永恒之中,这是一种让人恨不得想死的感觉。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画画的习惯,我把大部分空闲的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而我所画的,基本上都是小汽车和轮船飞机等,我记得从小开始我的几乎所有课本的空白地方都被我画满了,我记得自己一整天都在画,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眼睛开始变得不舒服,画画的习惯大概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到后来越来越追求尺度的精确,细节的到位,用尺子圆规,从平面图到立体图……心里一直想要成为设计师,但是后来却记不清为什么就放下了,甚至忘记了。
这大概就是我每每看到那些极致的东西,感到羞愧的原因吧,我心中曾经也有那样一颗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丢失了。
荣的心中大概也有这样一颗种子,是被他父亲种下的,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一直觉得,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潜力去做好一项技艺,之所以没有做到,只是因为机缘巧合,这根先天没有多少关系,就像我也不相信我画画的种子是自己从内心就有的,只是记不清来龙去脉。
现在的我变得浮躁,每天除了工作的时间都变得很空虚无聊,更准确说,其实并不是空虚,因为每天都在接受无数的信息,从一个视频跳到另一个,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仿佛像个木偶一样,心情和思绪都被牵在别处,但是到后来,仿佛又变成了过眼烟云,偶尔停下来,仿佛心中有无限感怀,却不能说出一句话,或者什么想法都没有,只剩下一片茫然。
也许在荣那个时代,时间是慢的,因为人每天都在做一件事,一件事做完了,一生也就过去了。
而现在的我,仿佛每天都在做无数的事情,又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常常会有重复之感,仿佛已经活过了无数次,也明白了生命的全部可能性,了然了世界的全部秘密,不再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现在的我,仿佛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早一些的离开,理解了死亡来临之时的平静和安然,理解了所谓生命长短,果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在过去,仿佛是不可思议的,我一直在寻找,在等待那种能够让我可以轻视生死的事物,也许就像绘画之于荣,也许我早就找到了,并且找到了不止一次,但又都被遗失了,或者,我又改变了看法,不再像当初那样的珍视,甚至不再相信了,现在的我,即使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仿佛也不再感觉十分遗憾了,就像已经错过了时节。
我记得一个场景,晚年的荣在画画,而她的弟弟在抱怨她不顾忌别人的眼光,损害家里的名誉,希望她不要去不该去的地方,但她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仍然只是在画画,她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光和影,那样的光和影,今天仍然留在纸上,我看了很多次,想要理解她的心情,但能感觉的也只是自己的心情,那终于还是她自己的世界。
开篇似大英博物馆特展纪录片,画面一转却立马回到了那浓艳鲜亮的江户时代。拍摄这部作品四年前宫崎葵与松田龙平在《编舟记》里是相敬如宾琴瑟相谐的夫妻,而这部里则是情丝缠绕却知终是饮鸩止渴的无缘知交。虽然这两部作品里“情爱”都并非主角,但二位还是在有限空间里都有生动且有区别性的演绎。好演员。
浮世绘能让所有的爱情黯然失色,哪怕是宫崎葵与松田龙平的,一直觉得浮世绘都是妖作,每次看到都觉得被摄了魂魄,而且莫名的内心澎湃,看了这个才明白,原来作者不知放了多少执念。
让人头晕目眩、耀眼的光。这么短的篇幅,让人意犹未尽,宫崎葵演得很好。父女关系的刻画多一些会好更多。松田龙平还还是个魅惑人的妖精。
虎父无犬女,浅尝即止的小品。
简直是日本版的月亮与六便士。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目前为止最好的宫崎葵。龙平你难道都没有一秒动心的嘛。。
1“即使在黑夜里也是有光和影子的。因为黑暗,光才有了不同的颜色。在夜里能吟出白天写不出的诗。”北斋是荣的光,荣是善次郎的光。长短一生,又有多少人能够互为彼此的光影?2“如果可以变成鹞鹰或乌鸦,好想飞到你的身边”云淡风轻却深藏心底。3葵的仪姿和演技都越发“男前”,英气中又带一丝纤细。
女权意识传达到位,但对画的理解特别外行视角。阿荣应该没少研究西洋画,那个年代亚洲画手有光影意识并效仿,除了思想前卫外,也能推断出阿荣当时可能在绘画领域无大建树,急于另辟蹊径树立个人风格,并非有大才之人。
砍掉了原著中大量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叙事快速推进,几幅画串联起阿荣的一生。影片的构图非常讲究,每一个中景镜头仿佛一幅江户浮世绘。70分钟的片长实在太短了,私心希望能更多地呈现小说中的内容,更细致地铺陈开阿荣的一生,以及和她有交集的每一个人。她的一生不应该只是大名鼎鼎葛饰北斋的传记中的一段轶事,而应是一首优秀女性画家的史诗。电影中最惊喜的改编,在我看来是对阿荣母亲——小兔的处理。北斋从中风后遗症走出来,是小兔亲手将画笔交到了北斋手中。那个心酸又释然的表情一下子就把这个人物立住了,那是对自己作为艺术家妻子的一生的悲叹,也是对伟大艺术的臣服。
很漂亮啊,影塑造形,光照亮万物
影片很一般,但是葛斋应为的画确实不错,尤其夜樱。
镜头有追富岳三十六景的外景,北斋最后的那条龙,以及~世界由光影组成 光凸现万物,影则塑形万物。父亲与善都是光,她活过,爱过,落笔即完成万物塑形。
日本著名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女儿阿荣的故事,她离婚回家一直陪伴父亲到死,她也作画,并协助父亲作画。按电影的说法,北斋后期许多画作上亦有她的手迹。故事讲述得太散乱,平淡不吸引人。同时导演又过于强调阿荣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让其显得很匪气。故事及人物并不像片名所标明的那样:眩。
20220129早晨想看,下午看到漂亮的Asa家挂着《神奈川冲浪里》,晚间就收到葛饰北斋画的《画本唐诗选·五言律诗》;20220130观影
我想画得更好;
对我而言有些无聊,就是北斋及其女儿的画作很美很吸引人。所以在讨论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时,不要忘了他女儿所做的一切,
宫崎葵这个扮相!!!简直是从影以来角色塑造最好的一次!!!棱角明晰的脸 白皙的皮肤 淡淡的眉毛 抽烟的姿态 斜嘴媚笑的样子 不要太好看!让我想起The Hours里面妮可基德曼演出的Virginia Wolf 真美啊 这样的女人
如果不是电视电影是正经地像编舟记那个规格做一个冲奥的版本绝对比编舟记强好几级……比起来那个剧作核心完全是班门弄斧 这虽然做不到对绘画的研究但看得出自传的底子很好 不过一度担心怎么把握这个父亲的观察者的角色和父亲本身的高度的平衡 最后高潮的戏圆回来了效果挺好
人物传记,科普北斋和他闺女,北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副神奈川冲浪图了。“这个世界产生了光和影,影赋形于万事万物,光则使它们鲜明起来” P.S.绣春刀里杨幂化名也是北斋,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的?
非常震撼和感人的SP,对葛饰北斋父女的刻画体现出,伟大的艺术建立在永远追求进步的基础上。寻找美和体会爱是何其相似的本能。松田龙平演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