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题材震撼,可是这种表达方式与剧情都不能算是电影吧。
题材好 电影烂
CinemAsia 2024//Based on Malay 513 riot and its literal and verbal accounts. I don't like the way the film is exploited as a tool for racial propaganda. Taking the racial conflict as the foremost/only problem, it turns opera, rituals, Taoism and everything artistic, aesthetic and mystical into mechanics. Or maybe I'm not its supposed audience.
一股无名火,往前推十年此片可在影评人口中两吃。很多难听的话想说,但想到骂的对象也是夹缝中生存近十几年过得像人变自诩高人一等的幻觉体验师,便暂且按下不表。活成这样,是自己选的啊,其中繁复的政治因素,又怎么会在台湾的镜头里体现出来?半斤八两的自我感动导演的懦弱狡猾无能可见一斑
【对历史背景几乎一无所知,但依旧会被触动】也还是年轻导演在“审查”制度下的新作,但是气氛和表演都很好,无处不在的杜sir也是质量保证。期待这个话题被更多人拍,嗯,我不止说马华。
华人的另一种境地。
火光、蓝登记、红登记、马来学校、娘惹服装、负心的人、滴落满地的鲜血,窦娥的冤屈,许许多多在讲故事的人事物,却没找到任何一个情绪的落点……随着剧情拼凑历史,变成了一张没有感情色彩的拼图……
只有议题,没有文本,电影只需起到记录的作用
印象最深的是缓缓行进的大卡车底盘滴血的镜头 机位特别低 几乎是趴在地上的视角 读访谈 导演说是想营造一种仰望众生的感觉 感觉这是所谓“佛学意味”最残酷的一种表达了
三星半,包袱感的确很重,反而被限制了很多,但音乐的细节与精致,没有人不会被打动,戏院的情境设置真是巧妙而残酷。
开始看戏一样的固定机位挺劳神的。华文和马来文化的交织感很真切,和在新加坡短暂停留时的感受相似,没有统一的语言导致社会文化感受分散。墓碑上的一些人名好像粤语读音拼写,想起梅州客家裔马来同事名字字母拼写也是粤语。原以为滴着血的卡车是故意的表现手法,看了评论才知道,实则是经过阉割后的隐晦表达。海报上也有榴莲壳,电影里的榴莲壳特写也是意有所指吧。
6.3/10 ucla亚太中心举办的映后,老实说体验不算太理想……先说电影,喜欢长镜头,喜欢空间与人物的相互影响,喜欢把探寻过去的主动权交给观众。固定的广角镜头让历史像一出戏,仿佛所有的沉重都被放置在舞台上,没有直接的血腥与杀戮,与历史直视的所有人都被埋葬(矫情地翻译了导演的话)但是,简单的故事也不算问题,可是总感觉一切都靠第二折的“说”,怕观众不懂还要“唱”,唉……可是当阿英坐在坟地中哭泣时,横跨五十年的所有悲伤与哀悼莫名让我觉得“大象无形”……回到映后,总觉得抛弃电影本身去聊文化与政治,多少有些左支右绌。
遍尋不著過往,哭悲歷史也難以安魂。這個故事的門檻實在太高太高了,不知道這段歷史的人,很難在這部電影裡體悟到什麼,知道整個歷史的人,又會覺得這一切太淺表。對於這段歷史我不太清楚,也不曉得到底有多少隱喻和符號。
《五月雪》:马来西亚的伤痛史导演张吉安:修改三次没过审(4月时的回答),5月就是纪念日。如果完全看得懂的话,就很难在马来西亚完整上映。如果今天不是在这(香港电影节),就是在那边纪念。那个姐姐每年都会来祭拜。本来要拍成纪录片,但很多家属不敢面对镜头。本来招募40个女演员,很多马来西亚演员看到剧本,就不敢接电话了。参加了金马创投,找了三个台湾女演员,最后万芳、蔡宝珠留了下来。
3.5 另一种伤痕影像
第一章节的置景非常有戏剧感,现实和超现实用诗意的方式融合,颇具民族的史诗感和悲壮感,戏曲元素的加入锦上添花,给了影片更加厚重的文化积淀。后半部分完全回归现实,慢节奏下情绪推进每一步都稳当扎实,最后的情感打在一个点上,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那一瞬间的力量。女主的演技在最后一个长镜头里,可谓是无可挑剔。电影节就应该看这样的电影。
电影的意义高于叙事和故事的一部电影,比起南巫的镜头和故事的巧,这部片显得笨了不少。有一种太想表达反而节奏处理的并不好的可惜感。悲伤在戏里,观众就反而有了隔离。
犹太人在好莱坞年复一年拍摄自己民族的苦难史,但中国的电影人为同胞的苦难做过什么呢?即便是晦涩难懂,也要鼓励张吉安,大马华人的苦难史要拍,印尼华侨的苦难史也要拍,这些才是最好的警示:当你的民族落后时,你躲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会受屈辱;你要赢,你才有话语权。
我是不喜欢太明确的政治意图这件事的,但是导演确实初衷是很好也很真诚,纪录片拍不成就拍剧情片马来西亚人不愿意演就找万芳。拍剧情片要好过纪录片,那个剧院和大象都很不错。
对于马来和娘惹文化不太熟悉,对于马来历史不太熟悉,片子节奏有点缓慢,但是好在固定机位镜头的对称美感是我的菜